培根隨筆讀後感(精選22篇)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

培根是英國著名的學者,作家、思想家和科學家。《培根隨筆》這本書對我有很大的感觸和收穫,他的人生哲理啟發了我,他所説的論是我們人生上的缺點和優點以及人生觀。

培根隨筆讀後感(精選22篇)

在這本《培根隨筆》中,培根寫到了政治,宗教、友誼、藝術、性格、教育等話題,以及觸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談及的問題有發人深省的見解的獨特方式,那些發人深思的語句是培根的思想精髓,內容應有盡有,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內心世界問題。這些篇章中也處處閃爍着智慧的光輝。

就比如説文中的”論嫉妒“,每個人都會有小小的嫉妒心,培根所寫的嫉妒基本包含了大多數人以及所有人的嫉妒心。什麼樣的人容易招致嫉妒,什麼樣的人容易嫉妒別人。我也經常會有嫉妒之心。比如考試成績發下來,沒有其他人好,會悶悶不樂。而培根所説的:”從而刺激了他們,耿耿於懷“我會奮發圖強,更加努力,爭取下一次超過其他人。

比如文章中的”論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美,心靈美、外表美。她就像花一樣,蓮花的清高高潔,菊花的高尚,牡丹的富貴等等不要因為自己的醜陋而斷定自己是個一無是處的人,並不是那樣,也許外表醜陋但內心並不醜陋,有所長必有所短,上天是公平的,天底下沒有哪個人是十全十美的。那些容貌雖美的人多半是胸無大志平庸一生,但這些結論也不一定完全正確,也有許多容貌美麗且德才雙優的人存在。除了人之美之外,還有自然之美和心靈之美。世界上的萬物都有她美麗的存在,只是每個人的審美角度和方式大不相同罷了。就算是人類再鬼斧神工也達不到自然創造本身的境界。每一次晚霞、每一次雨過天晴、每一次白皚皚的大雪等等,對於我們它們是千變萬化的。保護自然界的生態環境是最重要的。

《培根隨筆》這本書讓我感觸很深,讓我懂得了,學到了如何去看待去面對人生的各個方面,是坦然面對是勇敢面對,不要以自己的一點小脾氣去看待去面對每一件事情。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

弗蘭西斯·培根作為英國傑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想改變社會現狀。青年時代的他,就開始用寫作拯救人類的思想,一生從未放棄。《培根隨筆》融入了他一生經驗的五十八篇文章,播撒向國家,走進了世界。

《培根隨筆》在政治、人生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辯證的討論,面對身邊的社會問題,他尖鋭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字裏行間表現出他對高尚品格的追求和急於改變黑暗的夢想。一個愛國、平等、正義、熱愛生活的形象在我們眼前逐漸高大着,我們的內心也強大起來。

其中有幾篇文章對我有較大感觸。在《論帝王》中,面對這個崇高而不可觸犯的人,他並沒有畏懼,也沒有花言巧語。他用客觀公正的態度談論了帝王的原則與做法。他主張約束君王權力,限制帝王慾望,同時對帝王的下屬進行了分析闡述。他的侃侃而談無時不讓人為他的智慧所屈服。

在《論美》中,培根的看法更是獨特。不管是當時還是現代,人們對美的追求從未消退,不少人對外貌不滿,甚至為此失去信心,但培根説:“天生容貌勝過粉黛胭脂,而優雅之舉又勝過天生容貌。”培根喜歡一切自然的事物,認為做善事使人更美。這對處在青春期的我們有很大啟發。

厄運是人類最恐懼最厭惡的東西,但培根在《談厄運》中卻提到厄運的好處。“厄運中也不乏種種慰藉和希望”,經歷了一生大起大落的培根,被挫折磨練得更加成熟勇敢,厄運會給一個人帶來好的一面,與厄運鬥爭過的人,善的德行更顯著,被打磨後的人生才會露出生命最璀璨的光芒。

培根在洶湧的時代潮流中顯得渺小,然而他的思想成為永不褪色的章節,他睿智的大腦和慈悲的心時刻激勵着我們,鼓舞着世界人民去進行正義鬥爭。培根對善的詮釋感化了億萬人民心中的良知。這就是他語言的力量。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3

讀書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一樣,書是人的精神食糧,書是逆境中的慰藉,書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

在這個假期,我讀了《培根隨筆》,使我收益匪淺。

佛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出身於官宦之家,自小聰明伶俐,被伊麗莎白女王稱為”朕的小掌璽大臣。“

《論復仇》中培根説:”只有為國家公益而行的復仇才是正義的。“《論逆境》中培根説:”人的美德猶如名貴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燒中才會散發出最濃郁的芳香。正如惡劣的品質會在幸福的邊緣中被顯露一樣,最美好的品質也正式在逆境中釋放光輝的。“《論善良》中培根説:”善良是人類的一切精神的道德品格中最偉大的一種。“《論友誼》中培根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有很多事情來不及做完就死去了,但如果有一位知心的摯友,人就可以安心瞑目了,因為他將承擔你未完成的事情。《論讀書》中培根説:“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在這本《隨筆》中,培根談論了政治、經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話題,幾乎觸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培根作為一名學識淵博且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對所談及的問題均有發人深省的獨到見解。在他的談論中,透露出培根不同的個性側面——熱衷於政治的培根,自強不息的培根,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

這本書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説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學佔據了重要地位,讀之猶如高人賜教,受益匪淺。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甚至改變一生命運,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而且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1620xx年4月9日,本書的作者培根逝世了,但他的精神仍會永垂不朽。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4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總認為培根是一個貪慕榮華富貴的虛浮小人,他為了名利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但通過讀《培根隨筆》一書,我才瞭解到了真正的他。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了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説,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培根的一生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着社會的進步。培根的隨筆集,對我來説就像是一位人生的導師,每當我的思想陷入迷局之時,總能為我點破玄機,柳暗花明,又見一村。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培根隨筆》正是像這階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的迷霧,引領着人們向真理進發。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5

初讀《培根隨筆》常常會在文字中迷失方向,每一篇文章雖然很簡短,但卻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易懂,總是讀了很多遍還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

但我卻漸漸地迷戀上了這些文字,培根的言論中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也沒有絕對的善與惡。我還發現了另一個不同的培根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對困難的不輕言放棄。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人生的精華,心靈的洗滌。

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論美》

這是一篇關於“美”之作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説,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6

看了《紅玫瑰與白玫瑰》,第一感覺就是,它比《我不是李白》好看得多得多了!不愧是國家話劇院的。

有一個場景我特別有感觸,那就是當白玫瑰與佟振寶在電梯下相見,沒有太多言語,一句“那……我們回家吧”讓我的心頓時柔軟了……也許曾經,彼此都背叛過對方,但是,十年的感情終究不是幾個星期幾個月説變就變的。紅玫瑰能帶給你一時的激 情,是的,每個人也許都會有過這樣的衝動,但是,激 情過後總會付出代價,而家庭,永遠是一個寧靜的港灣,是你累了倦了可以休息的地方。夫 妻之間的感情總是在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當中鞏固起來,不是説散就能散的。

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時的情 欲,但是你不能把它當成是愛情,或者,是現實的愛情。若是真的愛情吧,你又能怎樣?你有老婆孩子,你有責任,你能棄之於不顧?最七年級旦選定了對方,那就好好地過下去吧,如果不是萬不得已的話。

“要是我能不愛你,那該有多好!”好感歎這樣的話,如果我可以不愛你,也許我就不會為你傷心難過。因為愛你,所以期待,因為期待,所以失望,因為失望,所以痛苦……有時候回想大學四年,我都做了些什麼?除了必須待在教室裏上課的時間,除了為考證而奔波忙碌的時光,除了在大一大二時參加過的一些活動,除了待在寢室的時間,剩下的,都是關於你的記憶。有時在想,如此把時間精力感情投入在一個現在什麼都沒有,也沒有做出過什麼成績,未來還很渺茫的男人身上,你值得嗎?可是放手又談何容易。付出的感情,太多,太深,已經要不回來了……所以我只能期待,期待這個男人能出點什麼,讓我增添一點未來的信心,儘管現在的他對我的態度比以前好了,温柔了也體諒了,可是真的,我要的遠遠不止這些,這些是作為男朋友應該做到的,難道不是麼?

也許是我的要求多了,可我除了期待這些,我能做什麼,我現在連自己的將來都搞不定,我能幫助他什麼呢?只能説一些鼓勵的話,做一些女 生應該做的事情。未來是要靠自己抓去的,作為一個男的,應該知道如何去做,去爭取,為了兩個人的將來知道付出,知道踏踏實實地去努力。一個男人,如果能夠靜得下心來去做一件事情,那麼,他就很有可能會成功。

我一直期待着我的男人能夠在不遠的將來,帶着一種努力過後的喜悦,抱着我,輕輕地告訴我:寶貝,我做到了!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7

〃老的詛咒是德國着名兒童文學作家爾夫岡·霍爾拜恩和海克·霍爾拜恩夫婦的作品。當我讀這部書的時候,好像跟着主人公阿頓、佩塔赫、薩沙、雅西爾鑽進金字塔下的密室、穿越地下暗河、貓王神殿,進入帝王谷阿肯那頓法老的祕密陵墓阻止詛咒應驗,身臨其境、妙不可言。

書中講述了3320xx年前法老阿肯那頓被他的朋友埃葉殺死,被長矛刺中後的阿肯那頓居然還活着,然後他對埃葉發出驚世駭俗的詛咒:“你將……活着。你將永遠得不到安息……直到……有一天……一個死人把所有武士從他們的沉睡中喚醒!只有那時,你才可以死去!”3320xx年以後,星辰又運行到當年的位置,法老的詛咒即將應驗,埃及將陷入巨大的災難,成百上千無辜的人將面臨死亡。阿頓、佩塔赫、薩沙、雅西爾為了阻止奧西里斯這一災難的發生,去了阿肯那頓的陵墓,但是失敗了。只要日出,一切都晚了。阿頓的爸爸在日出之前啟動了未完工的水壩,沙漠變成了沼澤,太陽出來了,武士復活了,但是被子水浸泡過的武士一遇到陽光就開始化解,這場災難避免了發生。整本書從頭到尾情節神妙離奇,懸念不斷,給人一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書中的小主人公善良的人性、勇敢的行為,讓我大為震撼。讀完這部書,我得到了一個重要的啟示:人或許無法改變命運的進程,但完全可以改變它的結果。它就在人的能力之中,可以在已發生的事情中獲得最佳結果。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8

好的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滋潤人的心田,讓人有豐富的精神世界。最近我就看了一本好書——夏洛蒂。勃朗特寫得《簡愛》。這是一本英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傳世佳作。

至今為止,只有《簡愛》這一本書讓我有非常強烈的想繼續看下去的慾望,到底是什麼吸引着我的心呢?也許是簡愛悲慘的命運;也許是羅切斯特先生與簡愛的故事;又也許是桑菲爾德里面的古怪事……這一切一切都很精彩。

簡愛是這本書的主人公,她自幼就父母雙亡,寄住在舅媽家,受盡舅媽的虐待、表哥的欺凌。後又被狠心的舅媽送進專門收養孤女的半慈善學校——勞烏德,繼續在惡劣環境中掙扎。畢業後在桑菲爾德當家庭教師,開始了新生活。她與主人羅切斯特先生都彼此喜歡,最後決定結為夫妻,突然又知他已有個已經瘋了的妻子後不辭而別,在羅切斯特先生雙目失明後才回到他身邊,開始了無比幸福的生活。

看完後我心情很好,開始回想書中那個自尊,堅強,善良的簡愛,我記得她説過:“越是孤獨,越是沒有朋友,越是無所依靠,我就越要自尊。”這就是她。我深深的佩服她,因她的堅強。

現在的人越來越不堅強,特別是我們學生。一名高中生大學聯考時只考上了二本,他是一個要強的人,以前學習一直名列前茅,但這次考試沒達到他的目標,考後又得知家裏積蓄因給母親治病而快花光了,家裏也供不起他讀大學,就這樣,他離家出走了,最後還跳河自殺了。可見他多不夠堅強,一場考試就把他打敗了。如果我們祖國的花朵都像簡愛一樣堅強,那祖國的未來將風光無限。

去看《簡愛》吧,去學習簡愛的高尚的品質吧。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9

《柳林風聲》的作者是格雷厄姆,講述的是鼴鼠,河鼠,老獾,蟾蜍四個動物之間的故事。

主要講述的是四個動物朋友在河畔所經歷的曲折刺激的冒險故事。善良的鼴鼠,熱情的河鼠,關心人的老獾,瘋狂的蟾蜍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鼴鼠和河鼠給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鼴鼠在冬眠醒來後,耐不住春的誘惑,跑出家門,放棄了一切的計劃,與好朋友河鼠冒險,鼴鼠好奇心很濃,所以才會把船弄翻,差點把自己的命搭上。河鼠是個樂觀自信的人,當鼴鼠把船弄翻時,他卻説沒事兒,還救了鼴鼠一把,讓鼴鼠和自己一塊兒住。當蟾蜍裝着自己有病的時候,他表明了他的善良,純樸,同時十分關心夥伴。蟾蜍是個演技高超的人,他很瘋狂,犯了錯時仍不知道悔改,雖然他被捕了,隨後又逃了出來,然後又被捕了。他的三個好朋友曾經都勸過他別幹了,可是他依然我行我素,絲毫不聽別人的意見。老獾是個很嚴厲的人,當他教育蟾蜍時,是很認真,很嚴肅的,雖然他什麼話都説盡了,但蟾蜍仍屢次犯錯,把車看為自己的生命。

這本書使我明白了,人要做一個勤勞,善良,本分,樂觀和助人為樂的人。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0

一般關於這本書的看法是它兼有戲劇和悲劇的元素。説它喜劇,主要源於主人公在書中的行為與思想都是十分滑稽可笑的,從而構成了喜劇元素;説它悲劇,是因為堂吉訶德雖然內心有着美好的願望、崇高理想卻向藉助於騎士精神來實現,並且得不到世人的認同,這當中不可調和的矛盾就構成了悲劇。

而在我看來,這本書應當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才對。即使它真的包含了一些喜劇元素,如上文所提到的一樣,那也只是塞萬提斯為了突出主人公的悲劇性而特意為之。一喜一悲的映襯不是喜劇愈喜,而是悲劇愈悲。因為我始終認為,作為一部文學作品,悲劇的藝術性要遠高於喜劇的藝術性。喜劇只能用作一時的歡娛,而悲劇才能讓人反思。

對於塞萬提斯來説,一部不能引起反思的作品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知道,彼時的西班牙王國正日漸衰落,同時聲勢浩大的文藝復興運動也在那裏發展起來。複雜的歷史條件與社會環境下,所有人都陷入了困境。王國因此希望能夠用騎士精神來加強統治,塞萬提斯則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嘲弄了騎士精神。

而作者大概並沒有向嘲弄堂吉訶德,因為堂吉訶德實際上是一個受害者。相反的,主人公的英雄品質在這本書裏得到了充分是展現。他不是為了忠君、護教,而是為了扶危濟貧、改革社會;他勇敢而善良……除此之外,他還具有淵博的學識。可以説,如果他吧是看了那些騎士書籍,他一定能夠在社會上有所作為。

但他就偏偏看來那些誤認的騎士小説。這樣,他的淵博學識、優秀品質就反而“成就”了他“喜劇”的一生。世事之無常,瞬息萬變,在他身上體系得尤為明顯。由此也可以想到一個問題:一個人何以由一個天才變成蠢材?又何以由一個英雄變成一個小丑?就作品本身而言,我們似乎可以從作者的時代背景得到答案;然而既然這本書能夠流傳至今,就足以證明它在每個時代都具有其現實意義。

也不知道是誰説的,所謂的悲劇就是把世間最美的東西撕碎了給大家看。從某種意義上説,《堂吉訶德》符合這樣的標準。他把主人公身上種種優秀、美好的東西都“轉化”成了被世人嘲弄的理由,成就了一部“喜劇”;恰恰是這樣的“喜劇”造就了主人公的悲劇人生。也許世界就是這樣,一邊是喜,一不注意就滑到悲的那一頭了。這並且不僅僅存在於這樣那樣的歷史變革期,也不僅僅存在於人性受到壓迫、荼毒的時代。

傳奇作家塞萬提斯在這本被認為代表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小説最高成就的作品中勾勒出了一個既顛且痴的遊俠騎士的形象。説他顛,是因為他把風車當巨人,把羊羣當軍隊;説他痴,是因為堂吉訶德從來都是那麼固執,從來沒有看到過一個真實的世界——當然他可能也看到了,但他卻一點也不相信。

堂吉訶德可以説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雖然這樣形容他稍微有一點諷刺意味在裏邊。畢竟他的“特立獨行”是有悖於世人的普遍認知的。他的特立獨行不但是他敢於與天鬥、與地鬥,還體現在他在面對世人嘲諷時能夠自得心安。非但如此,他甚至還認為整個世界、所有人都錯了,想要“拯救”世界。

他讓我聯想到了阿Q。不過在塞萬提斯的筆下,他比阿Q更“Q”。阿Q在面對世界的時候,心裏很清楚拯救是個十足的異類,挖空心思獲取一種“精神勝利”以自適。而堂吉訶德則不然,他渾然不知拯救頭腦中的世界完全不同於現實中的世界,反而認為是別人錯了。因而在他的觀念中,根本就不存在如何自適的問題,而是一門心思與他眼中的巨人、惡魔決鬥,不讓他們為害人間。僅從這一點上看,姑且不論他的行為是否有意義,我們可以説,堂吉訶德比啊Q的“境界”要高,而且遠超諸愚人痴人之上。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1

半個月前從姐姐的書架上借來了李開復的自傳《世界因你不同》,看完後心中感慨良多。李開復,這個中國乃至世界級IT界的傳奇,總是不走尋常路,每每在獲得在外人看來很有榮譽的成就後就會另闢新路,尋求新的刺激,開闢屬於自己,屬於自己這個民族的IT之路。

李開復曾在他的自傳中説過,我常常説追隨我心,當然追隨我心必須是要在負責、守信、守法的前提之下。在這個前提之下,冒一些風險也是值得的。雖然經歷風險的日子可能會比較艱難,但如果我不這樣做,那蹉跎十年、二十年後,我可能會後悔終生。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我覺得,在讀這本書之前,他在我的印象中,只不過是一個兩次跳板僥倖的喝過洋水的IT界很有影響力的人士。但是,當我聽説了兩家全球最大的IT公司,微軟和谷歌對簿公堂,演繹了一場轟動世界的世紀官司,這隻為爭奪一位優秀的華人職業經理人的新聞後,心中不禁對這位IT傳奇人物多了幾分好奇心。究竟是一位怎麼樣的人物讓兩大IT巨頭來爭奪他呢,又是有怎麼樣的影響力讓中國那麼多的青年從他的事蹟中得到啟發,受到鼓舞。

與傳統的教育方式不同,在接受了美式教育之後,他的傳統中國思想也逐漸發生變化,開始融入西方的元素。最重要的就是“創造力”和“teamwork”。teamwork通過和他的一幫死黨一起搞惡作劇,一起嘗試創業中慢慢的積累着,而創新則在學習的過程中的思考中慢慢培養起來的。這兩條給他以後的發展做了很好的鋪墊。我對其中“teamwork”感受很深刻。在國內,團結一致的口號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實際工作和學習中的分工合作真的太少了。我們大部分更習慣於單幹,而單幹恰恰讓我們少了很多互相交流溝通的機會。而溝通交流會使不同的思想之間產生火花,這樣的火花往往藴藏着很大的能量。作為未來的IT人士,我們也必須要從這兩方面來認真思考下自己未來之路怎樣才能走出自己的精彩。

正如同他所説的,一個世界有你,一個世界沒有你,讓兩者的不同最大,這就是你一生的意義。怎麼樣從他的身上汲取經驗來創造這個最大的不同,將是我們未來需要思考的,也是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最大的不同。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2

我想小兵張嘎這個電視劇或書很多小朋友和大朋友都看見過。

我特別羨慕裏面的小嘎子,他為了救奶奶和老鍾叔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險去救老鍾叔,他特別喜歡老鍾叔給他做的那把木頭手槍,可是現在老鍾叔受難了,你説小嘎子能袖手旁觀嗎?當老鍾叔被槍斃的那一刻,小嘎子的心不知已經自責了多長時間。但是再自責也沒用,從此小嘎子為了給奶奶和老鍾叔報仇,他不知進行了多大的努力,終於有一天,小嘎子告別了隊長,自己提着心,抱着膽走進了鬼子的司令部,我想他當時就在想,我一定要給奶奶和老鍾叔報仇。

記得一次在剿滅敵人的戰爭上小嘎子奪下了一支手槍,他很喜歡這隻手槍,可是在繳槍的時候,他故意的把手槍留下了,可是到最後他還是戀戀不捨的把手槍交給了隊長,仁慈的隊長決定把手槍送給他,當小嘎子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心裏好像都樂開了花,最後隊長決定讓小嘎子成為正式的八路通信員。

在戰勝日本人的時候小嘎子在奶奶和老鍾叔的墳前説了這樣一句話:“奶奶,老鍾叔,我給你們報仇了!

看着小嘎子遠去的背影,我由衷的要向他説一句,嘎子你最棒!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3

最近讀了曹文軒的《野風車》,其中有一篇名叫《阿雛》的短篇小説,讀後讓我深有感觸。

這篇小説講的是一位名叫阿雛的小孩,六歲的時候失去了父母,成為一名孤兒,由於缺乏管教,從小養成了逃學、打架、偷東西等惡習,國小沒有畢業就被開除了,從此在村裏到處流浪的故事。這篇小説讓我認識到了一個人的成長,在少兒階段非常重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會影響到一個人一生的成長。

現在,我們正處於國小畢業班,是養成良好生活、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在學習上,要養成良好的自律習慣,學習要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做完老師佈置的作業後,合理安排時間,增強自己的閲讀能力,做到“多讀書、讀好書”。光做到多讀書可不行,還要拿起筆把讀到的知識寫(瀉)出來,看到書上有精彩的語句一定要“幫”它們找到一個棲息的“家”(嘻嘻,其實就是一個抄寫本)。做數學題,如果出現不會的題,一定要及時問,千萬不要往後拖,越拖越沒有時間問。老師批改完後,要趕緊翻一翻昨晚的作業,看看有沒有錯題,如果有錯題,一定要及時改過來,再把這些容易錯的、難度較大的題抄寫在一個專用的本子上(一定要記得,千萬不要和剛剛説的那個抄寫本混在一起呦!另找一個本子,這個本子裏可容納英語、語文和數學的錯題)。英語的重點詞句均可再找一個本子抄寫下來。身體第一,學習第二!在生活上,也要養成好習慣。每天中午堅持午睡,使下午精神飽滿。晚上早早地吃完晚飯,然後就下去玩,晚上要早點睡覺,明天就可以早起。合理安排時間,身體健健康康,才能學好習!

這本書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小孩從小就要做到“為人正直”、不撒謊、養成良好的習慣,只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就會影響到一個人一生的成長。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4

在大學讀書期間,就一直對外國文學懷有強烈的好感。只要是流芳百世、受到後人推崇的作品,我必定會去讀一讀。通過外國文學這門課程,我認識了許多偉大的、著名的文學大師,如巴爾扎克、托爾斯泰、莫泊桑、司湯達、歐亨利、福樓拜等。他們不朽的作品我也拜讀了不少,從中收益匪淺。工作以後,我儘量買些自己特別喜歡的文學作品作為珍藏本,一直讀了又讀。每次讀,每次總有不一樣的思考。

近期看完了《包法利夫人》,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眼前總浮現着可憐的包法利夫人的臉龐。閉上眼,我又在回想着她從純潔到墮落直至自我毀滅的人生歷程,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的觸目驚心。是的,也許包法利夫人是咎由自取,但仔細思索,卻又發現她其實是當時社會的犧牲品,是千百萬婦女真實生活的寫照。作者福樓拜正是通過這位包法利夫人,揭露資本主義社會戕害人性,腐蝕人的靈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惡本質。

女主人公愛瑪原本是一位天真淳樸的可愛少女。她的父親為了培養女兒的貴族氣質,把她送進了盧昂的修道院學習。在那裏,愛瑪成天滿腦子的情愛,渴望日後能與一位白馬王子生活在一起。可以説,這時的修道院教育,已經慢慢腐蝕了愛瑪純潔的心靈。後來,她懷着對愛情的憧憬同剛死了老婆的鄉村醫生結了婚,成了包法利夫人。起初她以為這就是自己所追求的那種浪漫生活。可是時間久了,她越來越受不了這種平凡的日子了。特別是她發現自己嫁的人並不是理想中的白馬王子。不可否認,包法利醫生平庸無能,感情遲鈍,但是卻是很真心地愛着自己的妻子。所以當看到他最後得知真相後抑鬱而死之時,我對他充滿了無限的同情。

其實看完整本書,我發現,包法利夫人本不是個壞女人,她還曾躲避過別人的追求,一心一意地幫助丈夫成材。無奈丈夫太無能,太不爭氣,一次次地讓她失望,從此她一步步走向墮落,越陷越深,到最後不可自拔,高台債築,不得已選擇了死亡。對於包法利夫人,我有着自己的憤怒。借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形容她,那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看到她為了能與情人約會,撒謊,騙人,借錢,滿足自己的慾望,無視丈夫與女兒的存在,我就很痛恨,但是更痛恨那些偽君子,如玩弄女性的羅多爾夫、萊昂;高利貸者勒樂等人。跟隨着作者的文字,我親眼目睹了一位少女的不幸人生。

這部小説值得一讀的地方還在於它的藝術特色。最令我難忘的情節有很多,如多次寫到的包法利夫人的心理以及她最後喝砒霜自盡的痛苦神情的描寫,表現了福樓拜作為一位傑出作家的語言造詣,再次讓我感受到了不朽作家藉助文筆揭露社會的強烈道德感。在我心裏,這樣的作家才稱得上是偉大的,他們用文字記錄了社會的現實,批判了社會,是真真正正具有責任心的作家。

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為命運的安排。當我們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時,或許這是上天給我們一次調整心態的機會。當命運在現實社會中不妥協時,這就是現實的殘酷。不是想象的會和現實相同。完全不盡然,因為包法利夫人就是一個現實與理想的化身。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5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是一段真摯的情感。富豪朗和流浪漢丹佛之間的一切吸引了我,看了第一頁就停不下來,最後我用一天時間讀完了這本二十萬的書。

為了表達對妻子黛比的愛,朗在每個星期二和妻子一起去福利院為遊民服務。黛比用微笑、用真誠,逐漸化解遊民的敵意,換來遊民的尊重。而朗也由原來的“被迫”轉為自願,在與遊民的接觸交流中,朗不僅發現了遊民的另一面也發現了自己的另一面。比如他認為自己是一個高尚有愛心的成功人士:一個富豪每週雷打不動地為流浪漢服務,不圖名,不圖利, 難道不高尚嗎?可是看似充滿敵意,不懂感恩的“黑鬼”丹佛卻似三年如一日,照顧另一個癱瘓在牀的,85歲的“老黑鬼”,他的牀單總有尿的痕跡,他的房間充滿惡臭,而且“老黑鬼”總是罵罵咧咧,永遠不會有説一句感謝的話。而這“老黑鬼”和丹佛非親非故,丹佛做這一切,別人也並不知道。直到朗和丹佛真正瞭解彼此,他們成了朋友,永遠的朋友。

比起黛比、比起朗、比起丹佛、比起貝蒂……我便覺得自己的渺小。

我父親某些方面像極了丹佛,自私、狹隘、不懂感恩;常年酗酒、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沒有責任感。跟他相處了幾十年,我痛很他、討厭他,恨不得早日拜託他。可是為了盡我作為他唯一的孩子的責任,在他年老時我不得不叫他和我住在一起。我也曾和黛比一樣,希望父親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幫他戒酒,週末帶他去公園,帶他去醫院檢查身體,告訴他保重自己的身體,別辜負美好的晚年生活。可是父親卻屢教不改,時不時和我鬧彆扭。為此我和父親吵過、罵過、哭過、甚至幾次找過心理諮詢師。後來我便漸漸放棄,任其自生自滅。

可是黛比她們卻從不放棄,甚至想出更多的花樣去溝通去融入,甚至是素不相識的流浪漢。

感謝孩子,是她推薦的這本書。讓我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也讓我相信,堅持就有奇蹟。我會見證父親發生奇蹟的那一天。

《世界上的另一個你》讀後感

讀完這本書,我相信世界上有另一個你,他躲在一個你看不見、摸不着、想不到的遠方,上帝會託夢給你,會授意給你,但需要你千辛萬苦,不辭辛勞地去尋找,你們前世有未了的緣分,要在本世續寫。不然的話,一個瘦弱的白人女士如何有那麼大的力量用無條件的愛改變了一個高大的黑人流浪漢,而流浪漢最終改變了整個城市?

一個從小生活在黑暗中的黑人,一個只知道在棉花田裏給“主子”撿棉花的奴隸,因為受不了一年到頭的勞作後仍然一無所有,從此跳上一輛遠去的列車到一座陌生的城市當了一名流浪漢。為了生存,他犯過法,待過安哥拉監獄,多年無家可歸,是黛比小姐一次又一次愛的召喚,一次又一次真誠的付出最終使他放下了自我保護,而接受了她,接受了她的先生。最終他們成了最好的朋友,彼此交換的是真情,是信任,是無以回報的愛!

在黛比小姐愛的感召下,丹佛真心照顧一個年長於自己的流浪漢三年,卻一直被他罵做“黑鬼”,因為他的內心是封閉的,這種封閉緣於本能的自我保護。“我憑什麼相信你?你憑什麼對我好?你到底圖什麼?” 三年的真心真情終於感化了一個內心已經石化的人。因為沒有人是真正鐵石心腸,人都有向上向善向美的本性,只看你的耐心夠不夠,你的愛真不真!

我想到了這些年來我對學生的教育,一次、兩次、三次對學生的説服或談心教育不起作用的時候就急躁,就放棄,認為學生無可救藥,從此不再找他,不再關注他。在黛比小姐面前,在丹佛面前,我對學生虛偽的愛一覽無遺,我的愛並不是發自內心,而是帶有某種目的,因為他搗亂了課堂,影響了心情,影響了班級成績。刨除這些自私因素,我還會對學生好嗎?我還會找學生談心嗎?我還會給他們補課嗎?我不敢説,因為越是往下想我越是覺得汗顏。既然知道世上並沒有真正的鐵石心腸的人,每個人都有向上,向善,向美的本性,為什麼不為了孩子的快樂和幸福而去教育孩子,繼而使他們的成績也有進一步的提高?

我深深地反思!改變自己從想法開始,從小事開始,從細節開始,從今天開始。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6

《大衞·科波菲爾》還通過大衞的半生經歷,揭露了英國教育制度的腐敗,童工制度的殘酷。大衞童年所進的薩倫學堂,是當時英國學校的真實寫照。通過大衞當童工時飢寒交迫、受盡屈辱的遭遇,控訴了資本家利用兒童廉價勞動力進行剝削的真相,指責童工制度扼殺兒童才智,摧殘少年身心,侵犯人權,不合人道。小説多方面地揭發了金錢對家庭和夫妻生活的破壞作用。摩德斯通為了侵吞則產而誘娶大衞的母親,把她折磨致死。大衞的姨婆也有丈夫,但他揮霍成性,分居後還不斷勒索錢財,造成姨婆的痛苦。利己主義的情慾和階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關係,使愛彌麗這個純潔的姑娘得不到正常的婚姻生活,身心都受到摧殘。狄更斯真實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關係對婚姻的危害,體現出他追求純真的感情、鄙視金錢利益的進步思想。

《大衞·科波菲爾》在藝術上最大的特點是,作者親切地、清晰地、抒情詩般地敍述、描寫了生活,人們讀作品彷彿是大衞在跟我們促膝談心。這裏沒有《雙城記》那樣驚心動魄的鬥爭場面,也沒有《巴黎聖母院》、《基度山伯爵》那樣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它只是通過講述日常瑣事,使讀者瞭解時代的風貌,認識作品中的人物,陶冶思想感情。

《大衞·科波菲爾》以刻畫人物的多種多樣性格著稱。作者着重通過人物的容貌、言談、動作、服裝、習慣,以至某些怪癖來寫出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不同性格。主人公大衞·科波菲爾的性格的成長和發展過程,寫得細膩、真實、親切,這在一些以情節取勝的小説中是難以見到的。大衞姨婆貝萃小姐的個性特徵非常突出。長期的獨居生活,形成了她嚴峻、孤僻、自信和旁若無人的性格。她外表嚇人,講話尖利,但心地善良,不畏權勢,正義感強。對於壞蛋烏利亞·希普,採用外卑內惡的手法。寫他沒有眉毛,沒有睫毛,眼睛是紅褐色的,身體從不站直,任何時候都是扭曲、蠕動;手又冷又濕,像青蛙一樣令人厭惡,用外形醜惡的描寫襯托他蛇蠍一樣的狠毒心腸。其他如瘋瘋癲癲但又心地善良的狄克先生,貪婪、陰沉的摩德斯通,等等,也都是各有各的語言、習慣、神情和特性。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7

寒假裏,我讀了本書—《藍鯨的眼睛》,這本書給我啟迪很深。這本書講述了4個小故事,它們分別是:藍鯨的眼睛、紅蜻蜓、孤獨的小螃蟹和花背小烏龜。

藍鯨的眼睛講述了一個年輕人,把藍鯨的眼睛拿走,從而導致村子不得安寧。紅蜻蜓主要講述的是動物們住在已經幾百年不長紅草莓的紅草莓村,經過動物們團結友愛、互助合作,最終動物們用友情使紅草莓重新長出來,煥發了生機。孤獨的小螃蟹主要講了一隻小螃蟹和一隻青蟹之間的友誼。花背小烏龜主要講了一隻彩色殼的小烏龜在城裏的奇遇

我最喜歡藍鯨的眼睛和花背小烏龜這兩個故事。藍鯨的眼睛説的是因為一個魯莽的年輕人,把藍鯨的眼睛拿走了,是藍鯨發怒,從而開始破壞整個村子,導致民不聊生,雞犬不得安寧。

這時一個善良的小女孩找回了藍鯨的眼睛,希望還給它,於是她就天天抱着藍鯨的眼睛坐在岸邊,最後感動了藍鯨,藍鯨拿回了自己的眼睛,從此人們過上了太平生活。

花背小烏龜因為自己有彩色的殼,所以媽媽嫌棄它,把它扔掉了,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到了城裏,遇上了畫家浣熊,在花背小烏龜的幫助下,浣熊成了天下聞名的大畫家。它不但沒有捨棄花背小烏龜反而更加愛護他。

這幾則小故事都教育我們做人要有善心,愛心。做事要做善事,好事。好心有好報。只要你努力了終會有成功的一天。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8

今年暑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中國動物小説大王“沈石溪寫的《被狐狸騙一次》。這本書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從來沒有一本書像這本書這樣從心靈深處打動了我。每一次看,我的淚水都在眼眶裏打轉。

《再被狐狸騙一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作者初到西雙版納時,買了一隻大公雞,準備回家宰了吃。在路上,他碰到了一隻昏倒在路邊的狐狸。高興之極,他撇下大公雞,準備去捉狐狸。誰知,正當他向狐狸走過去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昏倒“在路上的狐狸忽然起來,一溜煙地轉身跑走了。等作者回過神來,回頭一看,另一隻狐狸叼着大公雞跑開去了。沒幾天,作者意外地發現了這兩隻狐狸的老窩。呦,還有幾隻小狐狸呢!只見母狐狸在洞裏看護小狐狸,公狐狸在外放哨。出於報復心理,作者趁公狐不注意,悄悄地來到洞口。當裏面的的母狐發現不對,大叫起來,公狐這才發覺。此時去救已經來不及了,怎麼辦?公狐狸故伎重演,”昏倒“在地上,可作者還會上當嗎?公狐見不是辦法,就用自虐來騙作者。只見公狐咬斷了自己的左腿,露出了陰森森的白骨。它又一跛一跛地來到作者面前,倒在地上,用一種乞求憐憫的眼光望着,彷彿在説:”我的腿斷了,可憐可憐我吧!“作者知道,這又是狐狸的苦肉計,可是他還是故意上當了——他感動了。他不想毀滅一個家庭。只見他”專注“地看着公狐,一旁母狐和小狐悄悄地轉移。公狐見妻子和孩子們都安全了,嘴角彎了彎,閉上了眼睛……

讀完着本書,我對狐狸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好一隻偉大的公狐,這是多麼偉大的父愛啊!為了妻子、孩子,哪怕犧牲自己都無怨無悔。這份真情的力量是多麼巨大,竟讓我們人類覺得汗顏。

我想:作者後來一定是要為第一次被騙做補償,才去報復狐狸的。這本書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大自然自誕生之日起就充滿了血腥。為了生存,生命之中殘酷競爭,頑強生存的精神是永不變的,正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了生存,任何生物都可以不擇手段。然而,人類,這個彷彿主宰地球的人類卻打破了這個規則。許多時候人類的所作所為不是為了生存。這裏為什麼要殺死狐狸?難道狐狸為了生存,偷了食物就該償命,這是為什麼?難道狐狸在使用大自然的規則時,要被屬於大自然的人類所”制裁“?這難道是合情、合理、合乎道德的嗎?尊重任何野生動物,就是尊重大自然的規則,也就是尊重我們人類自己……

《在被狐狸騙一次》不僅告訴了我們親情的偉大,告訴我們真情的存在,同時,也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生物,他們都有生存的權利,他們和人類是同一個規則下生存。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19

孔子認為,人,特別聰明和特別傻的都很少,我們大部分人都是處在中間,既不絕頂也不透頂。根據智力,他把人分為3種,一種是“上智”,天生聰明的人完全不需要學習就知曉一切;一種是“下愚”,天生愚蠢的人,無論怎麼學習都沒有辦法;一種是“中人”,也就是指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普通人又分為2種,即“學而知之”的人,通過主動學習獲取知識,第二種是“困而學之”的人,遇到自己過不去的坎,才會想起來去學。這兩種人都是需要後天的學習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論語的經典對白中我們還可以捕捉到這樣一個詞“聖人”。聖人又是比仁人高一個檔次的了。孔子特別推崇的是聖人,但是他卻不希望每個人都參照他的觀點去當聖人。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孔子覺得自己就當不了聖人,他眼中的聖人是堯舜禹那樣的先帝。首先,孔子認為,聖人必須是古代君王,他自己只不過是祖上發過跡,到孔子這一輩,已經是窮困潦倒四海為家了,更談不上是什麼君王。其次,聖人必須天資聰慧,不用學習就能明理明德,顯然,孔子一生都在學習,做不成聖人。因此,一般人的標準到仁人這個檔次就已經是成功了,即使不能為官吃香的喝辣的,至少也可以像孔子那樣學富五車桃李天下了。他也是這麼教育他學生的。

論語中一共有105個“仁”字,那何為“仁”呢?學生問孔子,孔子回答不一,往往具有針對性。比如他説“巧言令色,鮮仁矣”,對於溜鬚拍馬的人孔子最討厭;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要他剋制自己,一切按照禮的規矩辦事;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要他善待別人,承擔幫助別人的義務。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

言也仞。”孔子告訴他,説話要有分寸,三思而後言;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近,與人忠。”這裏孔子把“仁”分解成三種德性,讓他接物處事待人都要充滿敬意和忠誠。此外,孔子還經常將仁與智、勇相提並論。“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其實在孔子眼裏,仁者已經具有了智勇兩種品質。

仁人,孔子對它的解釋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人首先要自尊自愛,自己要有奮鬥目標要有追求,其次才是推己及人,推生出愛人之心,幫助別人到達他們的理想。孔子對仁人的要求很高,他的學生輕易夠不着這樣的頭銜。仲由、冉求和公西赤是孔子3000學生中的得意門生,但是孔子對於他們的評價卻是:“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説他們雖然都是治國懂禮之才,可以駕馭一方之土,但是均夠不上仁。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所説的仁不是本事而是德行,一個人不管本事有多大,能力有多強,如果不能夠推己及人,仁而愛人,都不能稱之為“仁”。仁人要有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氣魄,以自己的德行來收納聚集人才。

我們現在學習孔子的“仁”學理論最終目的是要能夠運用到實際。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在講述自己如何走向成功時,總是忘不了自己將大學舍友從國外拉攏到國內和他一起打拼的一段經歷。他説,這全是他在大學期間為他們掃地的功勞。當然,這是句俏皮話。宿舍衞生通常是大家一起打掃,但是俞就是喜歡一聲不吭自己一個人包攬,留給大家好印象,直到他遠赴大洋彼岸找到當年的舍友時,對方還會忍不住激動地回憶起這樣一個小細節。我把它也定義為“仁”,雖然看似平凡微小,甚至不值得一提。但,正是這份仁義使他

們義無反顧地跟隨俞敏洪創辦新東方,讓他們堅信能在宿舍裏為大家服務的人,自然在事業中也虧待不了當年的兄弟。仁造就了俞敏洪的人格魅力。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0

張愛玲的小説《金鎖記》是以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劇一生為主線,作者運用細膩含蓄的敍事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個不幸女人的悲涼命運。表現了現代兩 性隱祕心理的基本意藴,塑造了一個被扭曲人性而又不自知的悲劇形象。小説的主人公曹七巧本是麻油店出生的人家,她的哥哥曹大年因攀附豪門貪財重利而不惜犧牲妹妹一生的幸福,將她嫁到姜家大院。小説的開始,曹七巧通過一次婚姻的契機闖入姜家這個封建家族的內部,這也就標誌着她悲劇人生的初始和發端。然而這場以金錢為紐帶的婚姻順利交接暗示了曹七巧不幸命運的過早開場。她的丈夫,姜家的二少爺因為先天骨癆而殘廢,使她陷入了欲愛卻不能愛的情感困境。姜老太太為“籠絡”她,就將她扶為正房太太。姜老太太的舉措從表面上看是為了拉攏她,實際上不過是利用家族的權勢來控制和打壓曹七巧的自然情感,讓她在家族的宗法禮教和人倫綱常雙重無形的枷鎖下不敢越雷池一步。這種無形的枷鎖不僅桎梏了她的人生自由,同時也壓制着她的情 欲自由,這為她以後扭曲病態人性的形成埋下了伏筆。她雖然暗戀着姜家的三少爺姜季澤,但她始終無法超越世俗禮教的藩籬,她對姜季澤的愛慕也只不過是“發乎於情,止乎於禮”而已。可以説,從曹七巧嫁到姜家之日起就註定成為這場家族內部利益集團之間爭鬥的參與者之一。毫無温情的人際關係,妯娌之間的明爭暗鬥以及曹七巧自身固有的人格缺陷,使得她慢慢滑向悲劇的深淵。家族權力和金錢意志的雙重異化,逐漸內化成曹七巧深層的人格特質。她也就從一個封建宗法禮教和金錢利益交換的受害者演變為它們利益自覺的維護者。這一過程的順利完成推動了小説主人公悲劇命運進一步向前發展。

十年以後,隨着她的丈夫和姜老太太的相繼去世,她分到了自己應得的一份家產,從此般出姜家自立門户。她用十年的寶貴青春換來了物質利益的補償,但卻並沒有換來她被壓抑情 欲的解放。過去冷淡她的姜季澤現在上門來向她傾訴所謂的“愛情”,精明細心的曹七巧在心旌搖盪之餘發現所謂的“愛情”不過是一場精心設好的騙 局,當她戳穿姜季澤的愛情陰謀以後,她也就徹底放棄了對愛情的幻想和欲 望。面對自己曾經所愛的人的無恥行經,她也只能選擇從幻覺的慾念走向仇恨的極端,用既得的物質利益來極力填補情 欲的失落和虧空。現實在她的眼裏已成了鬼蜮的世界,她也就將現實的一切可靠歸結到對金錢的狂熱膜拜。她認為:“人是靠不住的,靠的住的只有錢。”為了得到金錢,她不惜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戴着黃金枷鎖的“奴隸”。從一定程度上説,曹七巧的悲劇命運是現實必然的結果。一方面,在姜家大院她的自然情 欲長期受到壓制,始終遊離在情感的邊緣,雖為“局中人”,實為“局外人”;另一方面,姜季澤藉助虛假的情感來騙取她的既得利益和物質財產,是她所無法負重的情感欺騙。雙重的現實打擊加速了她扭曲變 態人性的形成。在對待自己的子女方面,她卻有着濃厚的“戀子嫉女”情結,在財欲和情 欲的壓迫下,她的人性最終被扭曲,行為變的乖戾、自私、刻薄和殘忍。她不僅橫加干涉和破壞兒子長白的婚姻,誘逼他供出牀第之事,而且還致使兒媳芝壽被折磨而死,並且還拆散女兒長安的愛情,棒打鴛鴦。她用她那“扁平而又尖利的喉嚨”割斷了兒女的婚姻幸福。她的種.種行為可以説是她自身扭曲病態人性在作祟。在現實的世界裏無法獲得自己情 欲滿足的情況下,就將這種深層的自私慾 望投射到自己的子女身上,另外她還有着深深的“自卑情結”,為了改善這種長久的心理劣勢,不惜將他兒女們一生的婚姻幸福送上自己所設好的命運祭台。她在殘酷扼殺自己情 欲的同時,也無法容忍兒女們的生命樂趣,兒女們的婚姻幸福在她眼中全變成了惡毒的嘲弄。這些充分暴露了她人性中陰鷙、卑瑣、和殘酷的陰暗面,深化了小説故事情節的悲涼意味,渲染了主人公曹七巧的悲劇色彩,同時也暗示了她必然的悲劇命運走向,最終為她的悲劇性人生畫上了一個悲涼而又完滿的句號。

小説的結尾從表面上看好象是一場悲劇的終結,但是人死了制度還在,觀念還在不斷蔓延,所以命運和故事還將繼續續寫,而悲劇仍舊是一出又一出的上演。曹七巧的人生悲劇雖然已經完結,然而她的兒女們的悲劇卻還在繼續上演,這種悲劇的輪迴性和重疊性為小説的故事情節留有更多悲涼的意味,也為我們留下更多充斥着懸念色彩的人物和故事結局。誠如張愛玲所説:“人生是一個蒼涼的手勢。”這種“蒼涼的手勢”充斥着悲劇的重疊性和輪迴性,也充斥着一個個生命難以負重的死寂。縱觀曹七巧的悲劇一生,既有來自現實深層的不合理性因素的影響,也有源自於她本身所存在的不徹底的人格取向,她走進了“被食、自食、食人”的命運怪圈,在原欲的折磨下,毀掉了自己的生命,又拉上兒女們的一生幸福作為自己最後的陪葬品。正如傅雷所説:“她成了封建遺老家庭的一種犧牲品,沒落的宗法社會裏微不足道的渣滓。”現實世界的打擊和扭曲人性的雙重絞殺,最終導致了她無可挽回的命運悲劇。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1

在暑假裏,我看了一本世界名著——《簡·愛》。小説的主人公簡·愛是個孤兒,但她是一個不甘受辱、自尊自愛、自立自強、敢於抗爭、敢於追求的女性。她那純樸善良的高尚品質深深打動了我。

簡·愛的母親原是一位富家小姐,她愛上了一個窮牧師。他們不顧親友的反對結了婚,富家小姐的父母因此和她斷絕關係。他們結婚後一年生下了簡·愛。可是就在簡·愛出生的那年,她父母因感染流行風寒去世了。簡·愛成了孤兒,被送進了孤兒院。後來她舅舅把她接回府上住。可是不久舅舅也去世了,她舅母經常虐待她,在簡·愛10歲那年把她送到一個慈善學校。她在那地獄般的學校生活了8年,還當了兩年教師,後來到桑非爾德府當家庭教師。簡·愛長得矮小,並不漂亮,但她聰明伶俐,正直善良。不久,主人羅切斯特愛上了這個無財無貌的簡·愛,簡·愛也愛上了比她大20多歲的主人羅切斯特。在教堂結婚那天,有人揭穿羅切斯特還有一個瘋老婆。簡·愛知道後便毅然出走,離開了這個她深愛的人,流浪了兩天兩夜。在她快要餓死的情況下,奧利佛一家救了她,還幫她找到一份工作——鄉村教師。在這期間她繼承了叔叔的財產,成了非常富有的人,還意外知道奧利佛兄妹竟是她的親戚,她主動提出將財產與他們三人平分。最後,她回到桑非爾德府,發現這裏已成了廢墟。聽別人説,這裏發生火災,羅切斯特為了救別人被壓斷了一隻胳膊,眼睛也瞎了。簡愛知道後不顧一切地找到羅切斯特,最後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從簡·愛身上,我看到了她正直善良的美好心靈。當她突然知道自己可以繼承2萬英鎊成為富翁時——要知道她當鄉村教師的年收入才30英鎊,她顯得還是那麼平靜,沒有過分的激動。而當她知道在這世上還有幾個親人——正好是救過自己的奧利佛兄妹時,卻高興得簡直瘋了。她主動提出把遺產與奧利佛兄妹三人平分。多麼慷慨大方,一個不為金錢所迷惑,把親情和友情放在第一的人啊!

最讓人感動的還是當她回到桑非爾德府,發現這裏已成了廢墟,聽説羅切斯特為了救別人被壓斷了一隻胳膊,眼睛也瞎了時,她不顧一切地找到羅切斯特,去安慰他,照顧他,還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他,跟他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多麼純潔、多麼高尚的愛情啊!

整本書寫的就是簡·愛一個灰姑娘的人生經歷。一方面,她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不甘心命運的安排;第二個方面,她又在捍衞自己的人格和尊嚴。這個故事,可以説是一個灰姑娘的的奮鬥史。她在追求一個基本的權利:平等。

《簡·愛》這本書還告訴我們依靠自己的正直品德和聰明才智,只要堅忍不拔地艱苦奮鬥,勇往直前,是可以衝破重重險阻,達到自己的目的的。簡·愛的自尊自愛、自立自強、正直善良的品質讓我敬佩,不正是我們所需要學習的嗎?

培根隨筆讀後感 篇22

童年,像一條彎彎的小河;時間,像太陽和月亮一樣來回的穿梭。當我打開課本,看了這篇《和時間賽跑》課文時,對我有了很大啟發和感受。

課文是這樣講的:一個小男孩的祖母去世了,他非常難過,為了排除自己的憂傷,他一圈圈的跑,以至到後來和太陽賽跑。也因此受益無窮,讓他認識到:人雖跑不過時間,但卻可以比原來跑快好幾步。

有句格言説的好: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這句格言告訴我們,時光老人給我們的時間都是一樣的,如果你浪費了時間,後悔也來不及了。你如果虛度了光陰,少年時光就永遠失去了。花兒卻有重新開放的那一天。

所以我們要充份利用好時間,和理安排時間。比如可以趁等別人的時候算算題、看看書。你可以在媽媽幫你抄題時寫其它的作業,也可利用這段時間預習下一課,或背會兒課文、

時光老人給我們一生的時間是非常寶貴的,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之所以喜歡這篇《和時間賽跑》是因為它猶如一杯生命之泉,向我們傳遞着一個真諦:時間就是生命,要珍惜時間。

這篇文章結束了,但收穫卻很大,我常常一個人在感覺時間的流逝,每天睡覺前,都要問自己,你今天干什麼了?你有沒有珍惜時間?就這樣我堅持了下去。

時間過得真快,一眨眼,我又長大了,在新的一年裏,我們要珍惜時間,就像珍惜自己,只有這樣,你才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