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教育系統觀》讀書心得

一、《遠程教育系統觀》產生的歷史背景及作者簡介

《遠程教育系統觀》讀書心得

1、本書產生歷史背景

教育的地位隨着一個民族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在不發達社會,教育經常是一門有爭議的軟學科,而遠程教育作為其中的邊緣,鮮為人知。社會中,包括教育界內,對遠程教育形成了近似約定俗成的偏見,暴露出人們對遠程教育的共同無知,穆爾教授用系統論的觀點對遠程教育的歷史現狀和過程審視,把遠程教育是一門完整的學科的道理,通俗易懂的呈現在讀者面前。由於過去十多年間,遠程教育技術,組織方式,學習者及教育方式,國家的政策等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本書進行了重新翻譯,本譯本為xx年第二版。

2、作者簡介

邁克爾·穆爾博士(michael g.moore),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學習和績效系統系教育學教授,《美國遠程教育雜誌》主編,國際遠程教育界著名的理論家和實踐家.美國遠程教育研究與實踐的開拓者之一。在實踐方面,他創辦了美國第一本遠程教育雜誌——《美國遠程教育雜誌》(1987),在美國組織召開了第一個遠程教育研討會(1988),成立了美國第一個遠程教育研究中心(1989);在理論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遠程教育獨立學習和交互距離理論,編輯出版了多部遠程教育著作,包括新近出版的遠程教育百科全書——《遠程教育手冊》。

二、全書基本結構和主要內容

1、基本結構

《遠程教育系統觀》一書共十二個章節,通過所述案例分析,使讀者注意這些基本原理,並按章節分別論述。全書從基本概念到歷史沿革再到各個系統部分的詳細分析,大致採用了總分結構。但是在內容闡述時會發現並不是完全的總分結構,各個章節以及章節的各個段落之間都有聯繫,貫徹了系統的觀點。

2、主要內容

第一章主要介紹了遠程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從組織架構的不同層次出發來闡述遠程教育,並提出遠程教育中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為我們繼續探索遠程教育系統觀提供了一個總體框架。

第二章介紹了遠程教育的歷史背景,澄清了遠程教育起源問題。為那些沒有進行過遠程教育培訓,就對遠程教育進行研究的學者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知識平台。

第三章通過回顧遠程教育的主要機構類型和課程來考察當前遠程教育的範圍。對私立的函授機構、公立大學和學校、公司、軍隊、不同機構的工會組織以及虛擬大學所提供的遠程教育做了簡要的概述。

第四章到第八章分別對遠程教育系統模式的各個部分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包括傳送(媒體和技術)、課程計劃於課程設計(第五章:課程的設計與開發)、互動(第六章:教學與教師的作用和第七章遠程教育的學生)、管理行政(第八章:管理行政和政策)、學習環境(第七章:遠程教育的學生)等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闡述。

第九章介紹遠程教育學術發展的簡短歷史,並描述了遠程教育的主要理論“互動距離理論”和“學習自主理論”。這是這本書的核心部分,因為遠程教育系統是圍繞學習者的學習來構建的,而學生自主學習是最主要的。

第十章對遠程教育效果的研究應該考慮到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闡述,為實施遠程教育提供了好的借鑑,同時也可以看到遠程教育的發展成熟,遠程教育逐漸發展成為包括預先評估、精心設計,管理、評價為一體的一個系統學科。

第十一章對國際遠程教育的發展做了一個概述。選出具有代表性的遠程教育院校,説明遠程教育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世界範圍的大系統。為我們提供了進行遠程教育的國際化的視野。

第十二章對遠程教育的未來的發展趨勢,在內容、信息獲取、技術等方面進行了描述,同時提及了若干值得思考的問題,值得我們自己去思考。

3、全書的精要

最大特色:系統觀,即用系統的觀點研究和審視遠程教育的歷史,現狀和過程是本書最大的特色,也是本書的精髓和邏輯架構,同時也是穆爾教授對這一領域的重大貢獻。《遠程教育系統觀》這本書內容包括遠距離教育基礎、遠程教育的歷史發展、遠程教育應用領域、效益研究、技術和媒體、課程設計和開發、教學和指導、遠程教育學生、行政、管理和政策、遠程教育理論基礎、國際視野、教育革新等篇章,從中可以看出遠程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其組成要素完整而緊湊。這些要素既是實踐者的主要工作領域,也幾乎涵蓋了學術研究人員要研究的所有課題,綜合起來構成了各國各具特色的遠程教育事業。

三、評述

1、本書的主要貢獻、啟示和侷限性

主要貢獻:《遠程教育系統觀》是《世界遠程教育經典文叢》的第三本,從系統觀點的角度來分析遠程教育的歷史、過程等,是標誌遠程教育理論成熟的扛鼎之作,與同時期的其他經典著作一起為構建遠程教育的學科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對遠程教育實踐具有巨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書中作者對全球遠程教育發展和重要的國別情況作了綜述,但本書的大部分內容和資料仍取自於美國遠程教育的歷史和實踐,對美國遠程教育發展的歷史沿革、現狀都作了較詳盡的描述和分析。這本書的出版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國際上這一領域的動態、理論、觀點、經驗和教訓,而且必將有助於中美兩國學者的相互瞭解和交流。

啟示:作者在本書中反覆強調三個觀點:整體的觀點、團隊的觀點和技術選擇取決於課程目的的觀點。①從書中作者對遠程教育系統觀的闡述可以清晰的看出遠程教育作為一個整體,各個組成部分包括技術、媒體、決策、管理、教學支持服務等方面的忽視都會影響整體的運行,質量的好壞,遠程教育的成敗。②技術無所謂好壞,關鍵是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對技術進行選擇不能盲目的只選擇新技術而忽視了對課程的關注。技術的選擇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等來進行選擇。這對我們現在的多媒體教學也是一個啟示。現在多媒體教學中出現的一個錯誤觀點就是注重技術應用而忽略了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出現了一個媒體運用週期定律:更新週期<熟練週期<使用週期,這是應該抵制的。

侷限性:由於作者書中大部分內容和資料仍取自於美國,對於中國的讀者來説,大量的實例並不能引起其極大的興趣,因為書中描述的內容是他們所不熟悉的,反而為了閲讀結論部分,而略過案例的説明,這對中國讀者來説是一個極大的損失。

四、讀書感悟

1、對於團隊和整體概念的理解:在遠程教育中要開發出高質量的教材,靠授課教師單獨完成是不現實的,而應該像穆爾教授強調的,必須也只能有一個團隊來完成。這個團隊要包括教學內容專家、教學設計專家和圖表設計者、網頁製作者及其他媒體專家,只有這樣的團隊才能科學地決定課程目標、內容及圖表佈局、音視頻的恰當運用,製作出優質的課程材料和課程計劃。在日常學習工作中,團隊同樣非常重要,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每個人發揮自己得優勢,進行團隊合作交流才能達到雙贏,甚至多贏的效果。團隊可以看做一個整體,缺一不可,就像書中描述的電訊會議現場協調員,雖然是一個微不足小的角色,但也會影響到遠程教育的整體運行,質量和成敗。人生中沒有小角色,只有小人物,努力做好自己,把自己努力做到最好。

2、寫作思路框架值得借鑑:每一章節的開始部分簡要介紹本章內容,引導讀者有目的的閲讀,文中採用豐富的實例和大量的圖表來增加內容的可讀性且附有擴展閲讀的文獻及網址,同時引入遠程教育專家們對此問題的觀點,引人思考,在最後對章節進行總結,並提供進一步討論和學習的問題。這種方法對於我們進行課程設計及開發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3、知識背景:讀外文譯本,要想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意圖,首先要對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文化特點有一個瞭解,從作者的寫作背景出發去閲讀,這樣才能更深切的領悟作者的思想。

4、瑣碎:第四章p84在對桌面視頻會議論述時提到:“在開展羣組視頻會議時,對學習環境的一些特殊要求將有提高技術在學習項目中的應用效果。”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值得應用。學習指南的作用、網頁設計原則

第六章p145-146互動的垂直層級值得參考。第七章成人學習理論

個人認為第四、五、六、七章比較具有現實意義,作者提出的很多原則在日常課堂教學,課程設計開發中很實用。

聯想:

1、第五章p119關於面向殘疾人士的網頁設計的建議聯想起新浪博客註冊頁面人性化的一點。

2、p152頁教師在線教學的技巧中提到控制信息的長度聯想到微博的字數限制問題及其限制的意圖、合理性所在,經查閲相關資料得到初步答案。

3、 p111佈局部分:“在印刷紙張上或在線屏幕上創造性地安排文本和圖像內容。允許在文檔中有足夠的“留白”,這樣可以從視覺上有吸引力,並避免在一定時間內對學生來説信息過載。”和p116“網頁設計原則中提到很好的應用空白空間”聯想到ppt製作中用到的數字故事講述。

知識點掃盲:知識管理(kms)、internet2、toolbook和director工具

基於多點式共享軟件的遠程協助

個人認為第四、五、六、七章比較具有現實意義,作者提出的很多原則在日常課堂教學,課程設計開發中很實用。

5、思考:

1、為什麼美國沒有國立開放大學,但在那裏卻誕生了幾乎所有開放大學成功經營所依賴的主要方法,湧現出一大批國際知名遠程教育專家?p34

2、國外遠程教育服務的對象大多數是成人,在我國遠程教育面向的對象又包括哪些類型的學習者。

3、在遠程教學中怎樣更好的發揮媒體和技術的作用(參考第四章表4.1),實現媒體與技術的整合?怎樣使用技術比選擇什麼樣的技術更為重要。

4、在遠程教育課程中怎樣設計學習指南能夠更好的達到傳播教學的目的?

5、遠程教育中教師的教學與傳統學校教育中的教師的教學有什麼不同?教師的作用相同嗎?師生關係?

附:在查閲相關資料的過程中英文網頁經常打不開,於是乎想到了翻牆技術,百度一下,找到了一系列的翻牆方法還有高手留下的翻牆經驗,對此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實踐後再看效果,這也是一種收穫。另外向大家推薦rss :google reader,我目前在試用feeddemon,效果還可以。感興趣的可以搜索下載來感受一下。

美國遠程教育雜誌:

在查閲微博字數限制相關資料時,涉及到twitter,欲對其進行進一步瞭解.這篇讀書心得寫的比較混亂,於是決定仿照中山大學王竹立老師,後續整理後會有2.0、3.0版,不斷學習,發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