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精選30篇)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1

現代管理學理論自20世紀以來,有層出不窮、林林總總的新觀念、新研究,但基本上都是在管理五大領域(計劃、組織、命令、協調和控制)的深耕細作,抑或是換湯不換藥的舊概念之新説法。所以我一直以為成功的管理都是自上而下、設計精良、萬事俱備後的必然結果,但直至我讀到《管理的未來》這部鉅作,經歷了頭腦風暴般的洗禮,才悟到未來的管理奠基於管理的創新,管理的未來屬於勇於創新、不懈創新的你、我、他,屬於堅持創新的每一個人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精選30篇)

“創新”是近年來熱得發燙的詞彙,從政府到企業,從教育界到體育界,人人都對創新耳熟能詳。創新甚至也寫入政府文件,寫進企業管理的各類書籍,推廣勢頭如此之勁,創新有沒有深入大家的靈魂與骨髓呢?在絕大多數企業,創新到底處於怎樣一個尷尬境遇?創新者又是如何“懷才不遇”?企業應該如何真正實現管理創新?我想加里·哈默的鉅作《管理的未來》,對此作出了最好的回答。

《管理的未來》是美國管理大師加里·哈默的又一部鉅作,他用生動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管理的未來景象,熱情洋溢地讚頌創新在未來管理變革中的重要作用。全書共分四個部分,分別講述了管理創新的重要性、管理創新的定義、管理創新的途徑及對未來管理創新的展望。每一個部分都用詳實的案例、嚴密的邏輯將現代管理理論與管理創新理論作對比論述,深入淺出,如講故事般娓娓道來,盡顯大師風範。

加里·哈默首先對現代管理進行了無情的批判,他認為目前盛行於各企業的現代管理理論已經成為制約組織發展的最主要因素。現代管理理論起源於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以標準化、確定性、控制性、可複製為主要特徵,適合規模化經營的企業發展階段。現代管理理論在20世紀工業社會裏得到了全面的發展,也成就了上世紀工業時代人類文明的繁榮發展。但是到了張揚個性的21世紀互聯網時代,“當顛覆性的技術、可畏的競爭、分散的市場、全能的顧客、挑剔的股東都對管理提出新的挑戰之時”,現代管理早已失去它在20世紀的優勢地位,反而變成了企業發展的桎梏。哈默帶領我們回顧了上世紀曾光芒四射的企業,如柯達、索尼、西爾斯等公司,它們因為固守曾經使其成功的戰略,忽視了早已風雲突變的外部環境,沒有積極進行管理創新,從而痛失轉型發展良機,在新世紀的競爭裏更加舉步維艱。通過實例,讓讀者更加切身體會到管理創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何謂管理創新?哈默認為,創新來自多個層次,按創新對價值創造及競爭地位的影響,從底層到最高層的排序分別是:營運創新、產品(服務)創新、戰略創新和管理創新。相比管理創新,其它幾個層次的創新在目前的互聯網時代,更易執行、易複製,所以難以取得長時間的競爭優勢。而管理創新基於企業管理流程的改變,一個典型的管理流程包括:戰略計劃→資金預算→項目管理→招聘與升遷→培訓與開發→內部溝通→知識管理→定期經營回顧→員工績效評估與薪酬。而管理創新是主要基於此流程裏的一個或幾個環節的創新,由點帶面,牽一髮而動全身,最終達到流程再造的目的,實現管理創新。

接着,哈默對全美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實行了管理創新的企業進行考察,並分析、論述其成功之道。食品連鎖巨頭——全食超市,通過對招聘、薪酬、績效等制度的重新設計來創建目標社區;“全球最佳僱主”的多次獲得者——戈爾公司通過充分授權及改進團隊工作方式來倡導民主創新;搜索行業的先驅——谷歌公司,通過改善產品開發方式來關注公司進化優勢。三個公司的管理方式迥然不同,但它們都依靠管理創新激發了絕大多數員工的集體智慧,刷新了業績,跑在了同行的前面,站在了成功之巔。

最後,哈默對管理創新的具體實施方式提出了他的建議和思考。

本書氣勢恢宏,理論與實例緊密結合,加上作者淵博的知識、深厚的管理學功底、幽默的表達方式,讓這近19萬字的鉅著如磁石般吸引着我,手不釋卷,一口氣讀完。在我看來,全書的精華在第一部分。如今,市場環境瞬息萬變,變革、創新早已成為關係企業生死存亡的大問題。而萬變之源,源自思想的轉變。哈默在本書第一部分就是要對讀者完成思想轉變的啟蒙。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由於我們長期處於以現代管理學理論為組織基礎的企業組織裏,不能跳出這個角度來想問題。哈默從自然史的發展講到管理史的發展,由自然科學發展之迅猛對比管理科學發展之式微,以人的自然、靈活、高效的適應力、創造力對比組織的僵硬、死板、低效的慢反應力,提出管理變革必須更多地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從自己公司的實際情況出發,道法自然,而不是整天想着要通過更嚴苛的紀律來束縛可能有着各種天才創意的員工;或是偷懶想借用別人的所謂成功管理經驗,因為那些經驗要麼已經過時,要麼根本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脱穎而出,既要胸懷大志、放飛夢想,又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全面、深入地瞭解公司現狀,從本公司實際出發,提出切合實際的創新之道。實現這一切轉變的關鍵在於:突破頭腦中長久以來被現代管理學理論控制的桎梏,走上管理創新之路。

如果你還是覺得管理創新這個概念過於抽象,那麼我以哈默在書中提出的問題結束本文,請你問自己以下問題:

◎你是否具備商業創新的技能?你受過哪些培訓?公司給你提供了哪些工具?

◎你是否獲得過公司的創新指導?你們部門是否有一位創新專家,他會協助你完成突破傳統的想法嗎?

◎獲得公司內部實驗性項目的資助容易嗎?公司內部有多少個組織層級需要你跨越?

◎創新在你工作崗位描述中屬於正式部分嗎?你的工資是否部分取決於創新績效?

想必你此時心存疑惑,那麼請你翻開《管理的未來》,接受這大腦風暴的洗禮吧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2

“人類全部智慧就包含在這兩個詞中:等待和希望!”基督山伯爵在給馬克西米利安的信中寫道。簡短的兩個歌詞,卻凝練地概括了基督山伯爵歷經苦難後重獲幸福的一生。

唐泰斯,年紀輕輕,就成為代理船長,在即將與心愛的女人訂婚之日,命運卻與他開了一個玩笑。受想謀求船長職務的唐格拉爾和想奪取未婚妻的費爾南的聯合陷害,他被逮捕入獄。

眼看即將獲得的幸福,命運之神卻一晃眼將他推入最深沉的黑夜。對於一個習慣於自由的水手來説,十七個月的監獄,就超過了人類語言能夠説出的最令人髮指的罪行所應有的懲罰。督察的視察重新燃起了唐泰斯出獄的希望,但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滅,繼而他把希望寄託在上帝身上。

後來狂怒代替了苦苦等待。他吐出了瀆神的咒罵,用身體去撞牢房的牆壁;他發狂地怨恨周圍的一切,尤其恨自己。在暗無天日的牢房呆了四年,他下定決心絕食死去。當死神呼喚他時,他意外地聽到來自神甫鑿牆的希望之聲。

神甫,洗滌了他的靈魂,傳授他智慧,並告訴他寶藏的祕密。在神甫病逝後,唐泰斯巧妙地裝進神父的裹屍袋,終於逃出紫衫堡監獄。十四年的忍辱負重,苦苦地等待,他終於獲得數不盡的珍寶,搖身變成億萬富翁的基督山伯爵。

整整十四年的煎熬與等待,因為心中還有希望,還有牽掛的那份愛。在人生低谷階段,只要有顆希望的心,等待又算什麼呢?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海拔4000米的地方,生長着一種普雅花。它靜靜地佇立在高原上,花期只有兩個月,但是為了這兩個月的美麗,它竟然等了120xx年!對普雅花來説,等待是一種美麗的堅持。

隨着現代化的節奏越來越快,我們的心理也越趨浮躁,不習慣於等待。現實社會裏,我們缺乏的正是像基督山伯爵那樣的毅力,只注重成功後的輝煌,而忽視了成功前的努力與等待。等待,永遠都是一段漫長的歷程,然而卻孕育着希望,正如飽受獄災的唐泰斯在絕望時等到來自神甫的拯救。

生命是一個奮鬥的過程,也是一個等待的過程。人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處於黑暗而無法自拔的時期:或因為大學聯考失利而走不出失敗的陰影,或因為失業而一蹶不振,或因為親人的離去而悲痛……這時,我們需要平和的心態,像基督山伯爵那樣,對未來充滿希望,在等待中積蓄力量,厚積薄發。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屬於我們的黎明會悄悄來臨。

等待是為了實現目標,實現希望。生活並不完美,我們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磨難。正如孟子所説:“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許多成功的人士,都歷經過無數的苦難。在苦難中等待,不輕易放棄,上帝始終會青睞於我們的。

相對於基督山伯爵所歷經的苦難,我們的算是九牛一毛,我們又有什麼樣的理由向苦難屈服?放棄自己呢?在今後的歲月裏,我們難免也會遇到人生的黑夜,那就讓我們靜靜地等待,等待黎明的來臨吧!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3

一、我與《基督山伯爵》

儘管許多人認為小仲馬的文學造詣比大仲馬更勝一籌,但我還是更喜歡讀大仲馬的作品。從《基督山伯爵》到《三個火槍手》,帶有着濃重的歷史筆墨、曲折離奇的情節故事,人我分不清是歷史造就了小説,還是小説改寫了歷史……

然而,我最愛的還是《基督山伯爵》。

還記得第一次接觸《基督山伯爵》時,我才高二,我熬了三天三夜讀完了這本書,眼前都模糊一片了,心裏卻是揮之不去的酣暢淋漓。隨着主人公埃德蒙· 唐代斯而喜悦、憤慨、悲傷……

我敢肯定我對《基督山伯爵》所起的共鳴,從某種角度上説是一種中國式的武俠情懷。基督山伯爵敢愛敢恨,他的復仇,都和中國武俠的精神不謀而合。

二、大仲馬與《基督山伯爵》

據《仲馬父子》,1842年,大仲馬曾與一個王子去厄爾巴島旅行。在旅行過程中,他們被邀請去一個名叫“基督山”的小島打獵。大仲馬立刻被“基督山”這個名字所吸引,並聲稱要寫一部以“基督山”為名的小説來紀念這次旅行。

然而當看完《基督山伯爵》之後,卻沒有發現一點與王子旅行的影子,而且《基督山伯爵》與“基督山”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聯繫。反而《基督山伯爵》倒是和拿破崙有着直接關係,因為整個故事的發生和發展都是伴隨着拿破崙的興衰。例如,《基督山伯爵》就是從拿破崙百日政變開始的。

可能出於對拿破崙的崇敬與熱愛,大仲馬筆下的基督山伯爵非常的敢愛敢恨、豪爽、大氣、聰明過人、執着,可以説基督山伯爵是大仲馬筆下非常完美的一個人物形象,大仲馬也曾表示過基督山伯爵是他最最喜愛的一個形象。

其實生活中的大仲馬倒是與基督山伯爵很相似,大仲馬也是一個敢愛敢恨、豪爽、大氣、聰明過人、執着的人。大仲馬在其官邸有一個座右銘“我愛愛我的人”。其實對於這句座右銘,我從《基督山伯爵》看到了它的後半句“我很恨我的人”。《基督山伯爵》對“我愛愛我的人,我很恨我的人”做出了很好的闡釋,他讓背叛、出賣他的人受到了應有甚至過分的懲罰,而有恩於他的人則得到了上百倍的回報。

三、基督山伯爵的等待與希望

離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直到天主垂允為人類揭示未來圖景的那一天到來之前,人類的全部智慧就包括在這五個字內‘等待’和‘希望’。”

回顧全書,基督山伯爵就是在等待和希望中得到重生的!

被朋友出賣、被敵人陷害、心愛的人遠離、無期黑暗的地牢……這一切的一切將埃德蒙·唐代斯從雲端打入了地獄。也曾經努力過、也曾經絕望過,也許是遇到貴人法利亞神甫,埃德蒙·唐代斯堅持下來了,他耐心的等待,他仍然對未來充滿希望。他在等待和希望中韜光養晦。在這無盡的黑暗中,讓若干年後的他擁有一對能夠在黑暗中洞悉一切的眼睛。

當他逃出監獄並得到寶藏之後,他也並沒有着急去報仇,他仍然韜光養晦、觀察着敵人的一舉一動,並在無人察覺的情況下深入到敵人的生活。最後,等時機成熟他便實施了復仇計劃,讓仇人受到應有的懲罰。

基督山伯爵正是靠着“希望”和“等待”度過了他最艱苦的歲月。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希望和等待,耐心的等待加上希望的動力,必能帶來勝利的曙光。

四、基督山伯爵復仇記之我見

整本書最令人拍手稱快的就是基督山伯爵復仇的部分,然而,在他復仇之後的遠去卻令我心中暗暗地憂傷。復仇將一個天真、積極向上的埃德蒙·唐代斯變成了一個心如磐石的基督山伯爵。的確,基督山伯爵復仇成功,但是這很完美嗎?埃德蒙·唐代斯為了復仇也犧牲了許多。

多少年後,當埃德蒙·唐代斯在遇見昔時的未婚妻時,他已失去了年少輕狂的熱血沸騰,他不再擁有衝動。面對未婚妻,他最多能做到的是不傷害她,僅此而已。然而,基督山伯爵的出現已經傷害到她了,她失去了丈夫,離開了兒子,家庭支離破碎。而埃德蒙·唐代斯得到了什麼?他只得到了復仇的快感,這種快感是一種扭曲的心理,他無法擁有常人的快樂。

所以説,復仇,即使成功,也永遠不是一件好事。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4

我愛讀書,對我來説,一天不看書就很難受,很無聊。而我最喜歡看的書是沈石溪寫的動物小説。

從學期一開始,我就迷上了動物小説。我看的第一本動物小説是《狼王夢》,對我讀到“紫嵐剛生完五隻小狼崽,古河道上狂風驟起,電閃雷鳴。小狼崽還沒有能力抵抗這暴風雨,紫嵐必須把它們叼回洞去。它一次只能叼走一隻。它顧不得其餘狼崽的驚慌尖叫,叼起一隻沒命地向石洞跑。它來不及喘氣,又接着跑回來叼第二隻。當它叼第三隻狼崽時,山雨劈頭蓋腦降下來。它顧不得自己身上流血的傷口,像接力賽似的,在雨中來回奔跑,又叼回一隻狼崽。當它叼最後一隻狼崽時,古河道里響起山洪暴發的轟鳴聲。洪水把紫嵐衝進河裏,它拼命地掙扎,好不容易爬上岸。當它累癱在石洞洞口前,才發現最後一隻小狼崽已經死了。紫嵐十分傷心。”時,我的心就被這本書給牢牢地拴住了,彷彿最後一隻小狼崽就死在我的面前,連媽媽叫我吃晚飯都沒有聽見。就這樣,我的心就被沈石溪寫的書給緊緊的迷住了。他寫的書我已經看過了將近20本,有《再被狐狸騙一次》、《白天鵝紅珊瑚》、《黑天鵝紫水晶》等等。

歌德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從一年級到現在,我已經看過了近80本書,可是我並不滿足,我要看更多的書,爭取在畢業前看滿100本書。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5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叫做:《少年文摘》。這本書裏留給我影響最深的一篇短文叫做:《抽屜裏藏着十六個微笑》。

這篇短文主要講了:開學剛一週,班幹部向班長反映,有個別同學的學習資料不見了。大家懷疑是剛從農村轉來的學生——“任大為”拿的。(這樣事情就傳開了)經過老師仔仔細細詢問任大為後,任大為説出了真相。原來任大為的抽屜裏藏着他撿的十六個微笑(瓶子)。他撿這些瓶子是為了讓學校外的那個老婆婆去攢錢做眼睛手術,讓老婆婆的眼睛康復……

多麼平凡的故事呀!就因為這篇故事讓我深受啟發,讓我懂得一個道理:微笑是生活最好的表徵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自己內心裏藴藏已久的微笑拿出來向別人展示

那麼我們的社會將是一個充滿着愛的社會,我們的國家也將是精神富足的國家。如果精神上富裕,你就富裕,如果精神上不富裕,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富裕的人,你也不會快樂!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6

這本書寫了這樣一個男孩。一個叫彭鐵男的小男孩,天生智力有障礙,智商只有70。他和那些健康孩子在一起上學,於是有些孩子嘲笑他,大家都管他叫“白痴”。他讓媽媽和老師感到為難,而他自己卻成天樂樂呵呵……

這本書看上去很幽默,嘻嘻哈哈的,卻藴含着深刻的道理——大家都是平等的人,不能去嘲笑身體或智力上有缺陷的人,而應該更加去關心他們、愛護他們、幫助他們。品德上有缺陷的人才是真正可悲的。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7

前陣子在書城買了本書,叫《滴水藏海》,裏邊有300個經典的哲理故事。現在我來品味一篇小故事,叫《命運》。

《命運》講的是連個孩子的命運,一個被高僧占卜為“狀元”,另一個為“乞丐”。二十年後,當初的“狀元”成了乞丐,而“乞丐”卻成了“狀元”。

上帝説:“我賦予每個人的天分之佔他命運的三分之一,其餘的在於他如何去把握。”

看了這段話,我很受觸動。把握,把握命運,多簡單的字眼,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呢?不必埋怨自己的天分,更不必埋怨自己的命運,因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隨時都可以改變它的!只要你願意。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8

《笨狼的故事》是中國幽默兒童文學創作湯素蘭系列。湖南寧鄉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教授。

《笨狼的故事》我覺得最有趣的是第一篇。第一篇笨狼是誰。狼媽媽生了一個狼寶寶。外婆看了看小寶寶,覺得笨狼這個名字很好聽,所以就取了這個名字。。。。。。過了幾天,媽媽和爸爸各買了一雙運動鞋,媽媽穿着運動鞋去旅遊了,爸爸也穿起運動鞋就走,跨第一步沒事,第二步卻摔了一跤。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9

書,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在別人眼裏,它卻是比精神支柱還要寶貴的東西。

着名文學家高爾基先生曾説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見,書對人類是多麼重要!

在浩翰的書海中,我們一次次地吸取着書的精華,一次次地參加書的聖會,這讓我們更加飛快成長。

在這一年中,我們學校開展的書會,越來越多,這讓我們能更加在書的沐浴中成長。

像在今年,我們每個班每個星期都會開展一次:讀好書,記筆記的活動,每個人都有一本小本子來記載自己從樹林中挖掘地任何寶貝。我的小本子上,雖然有些筆記還沒摘抄完,但是我還是懂的了一些道理:一個人要有自信不然任何事也做不了。小本子雖然看起來小,可在我眼中它卻是自己的知識寶庫。在我需要幫助時它會伸出援手;在我驕傲時它會給我勸説……總之,它是獨一無二的。

在書海中,道理是心羅棋佈的:勤奮學習的道理;關愛老人的道理;孝敬父母的道理;愛護環境的道理……讓我們能好好做人的書很多,很多。我們也將在書的海洋中繼續前進,前進!

最後,我把着名文學家莎士比亞先生的一句話贈給大家:“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10

《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在很久以前就聽女性朋友介紹過,她們評論説是一本小女孩和大女人都適應的一本書,不同年齡段的女性都會從中找到自己感興趣、有感悟的地方。它是以小説的形式,把我們引領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全新的、哲學的世界。該書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亞里士多德、笛卡爾、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作者在書中創造了兩對人物:少女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親。然而這兩對人物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讓你在撲朔迷離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們是誰?”“我們為何在這裏”這些哲學問題。“你是誰?”可愛的小蘇菲第一次看到這個命題時倉皇失措,在鏡子面前反覆地追問。我想大多數人開始都會有這種感覺,因為無法給自己一個清楚的定位。那我和他人的區別在哪裏?姓名?外貌?思維?性格?倘若我換個姓名整下容換種思維方式,那我就不是我了嗎?這是人存在的意義問題,初看似乎有些迷惑,但作者正是將我們生活的世界當成透明的,並與一些可能存在而我們未發現的“可能性”結合在一起才寫的這本書。

翻開第一章,我立刻被蘇菲收到的匿名信“你是誰”所吸引,也正是“你是誰”這個問題帶着蘇菲走進一個哲學的世界。之後各種怪事在蘇菲身上發生,當然蘇菲的哲學老師也跟着浮出水面。當整本書看到一半時,我被故事角色的真實性搞得腦袋發脹,到底蘇菲和他的哲學老師是現實的還是席德和她的父親是現實的。但當我看完整本書後,一切都已經水落石出,所有的疑問都已經解開。其實僅僅看書的目錄你就會覺得很有意思,如“伊甸園……在某個時刻事物必然從無到有……”、“少校的小木屋 ……鏡中女孩的雙眼眨了一眨……”、“中世紀 ……對了一部分並不等於錯……”等,這些小標題有時是為我們説明一些哲學觀點,有時是為了向我們透露蘇菲將要遇到的神祕事件。

另一方面,這也是一本西方哲學的發展史書,看完之後可以感覺到哲學的發展與科學的進步是密不可分的,它與人類文明的足跡點滴相印,因此與其説是在看一篇哲學史,倒不如説是人類文明的通史。在浩瀚的歷史文明的發展史中,每一個“我”不過是道星光、一點水滴。書中有一段深夜裏在教堂以小時為單位計算曆史進程的對白再明白不過,如果把文明當成一天,那麼各個階段的發展便有了一個更加明晰的概念。

《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哲學的世界,它喚醒了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真實的我們應該好好地去看這個世界了,不要總是覺得凡事都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上所有東西的產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它的道理,我們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發掘,這樣世界才會不停地發展,我們才有生命的意義。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11

今日讀此書,沒有很多新的觀點,但有些好的思考點和筆記零散的方法,算是摘抄整理如下:

生命很短暫。在選擇道路前,先確定自己能做的事。在其中想那些你想做的。然後再細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好把那些你真正想做的事付諸行動。

什麼是幸福?亞里士多德説,幸福是生命的目的和意義是人類生存的終極目標。幸福並不完全取決於我們得到了什麼或身處何種境地,而是取決於我們選擇什麼樣的視角去看待生活,幸福是內在的體驗。人類活着就是為了更幸福。怎麼能更幸福?什麼樣的生活習慣能讓你更幸福?比如,早睡早起, 每週三次運動,每次30分鐘;有規律的冥想,可以給你的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開始時每天早餐,午餐或晚上用10分鐘冥想,之後可能只需要2-3分鐘,辦公室,出租車裏等都可以;每月看兩場電影;沒週二出去和伴侶逛逛;一週閲讀些有趣的讀物;每天寫下三件你感激的事;三件你感到快樂的事;每天做三件幫助別人的事;每週週末計劃下週的重要的事;每月底計劃下個月重要的事;每個年底看下一年有沒有希望完成或付諸實施的兩件事.....,每次創造新的習慣不要太多,一兩個足矣,等習慣固定下來再試圖增加。通常30填內可以固化一個習慣,亞里斯多德説:“我們的習慣造就了我們,卓越不是一次行動,而是一種習慣”。

泰勒總結了四種類型的人,忙碌奔波型是未來的奴隸,享樂主義型是現在的奴隸,虛無主義型是過去的奴隸,幸福型是平衡了現在的快樂和未來的意義,再加入一些投入。他建議花四天時間分別記錄一個類型的你的典型事例和經理,來總結你在每個類型的得失,感受。關於目標和意義的關係,要過真正有意義的生活,目標應該是自發的,為實現自我存在的意義,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標準,迎合他人的期望。這是真我的呼喚即使命感。哪些事你認為是有意義的?它們給你帶來什麼使命感?當生命賦予了意義,它就不是支離破碎的片段,是樂章。在追尋的過程中,潛力的充分發揮會帶來滿足感。目標是的追求而不是目標的達到才是帶來幸福和積極情感的要素。什麼樣的目標曾經給你帶來幸福?你認為什麼樣的目標可以給你未來帶來幸福?

泰勒建議把每日的事物記錄下來,包括它們用的時間,用1-5來標定對意義和快樂的強度和感受,用“++”,“+”,“=”,“-”,“--”來記錄你希望在此類事物上增加,保持還是減少時間。這樣可以幫助你找到並集中在快樂和有意義的事物上,生活規律化,習慣化。有很多人都不明白,幸福是目標,金錢,名利是手段。它們並不排斥。在決斷的時候,人們常常把物質放在精神前面考慮,可能是物質比較容易衡量。那你會不會因為過分在意名利而影響幸福感?如果是,是怎麼影響的?

福樂就是個體完全沉浸於體驗本身,行為和察覺融為一體,在難度和技能成恰當匹配時,福樂體驗才有可能出現,對孩子的教育可以把握或尋找事物本身的難度和技能的匹配,這樣孩子會在過程中有福樂的體驗,員工也一樣。

最成功的人都是活到老學到老,不停的探索者奇妙的世界。發問才會有答案,當我們質疑自己時,才能去探索和征服自己。好的學習計劃可以幫助成功,包括個人成長和專業成長兩方面。心理日記有利於個人成長,領域導師和關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利於專業成長。同時,永遠不要放棄在困境中學習的機會。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洛斯曾寫道:“人類最美麗的命運,最美妙的運氣,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時獲得報酬。” 把工作作為事業的人,除了注重財富的積累外,也關注權利和聲望,如果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他期盼的除了薪水之外,就是節假日。把工作看出使命感的人,工作本身就是目標,他們的力量來源於內在,在工作上也感到充實。你把工作當什麼?合適的工作能夠發揮我們的優勢和熱情,通常問三個問題,什麼帶給我快樂,什麼有意義,我的使命是什麼,我的優勢在哪裏?這三個問題的交集可以幫助找到讓你有幸福感的工作。M(Meaning)P(Passion)S(Strength),MPS還可以用於找到員工感興趣的任務。另外,工作職位越高,使命感越強,工作中塑造使命感會增加幸福感,同樣,對工作的認同有時比工作更重要。

與關心我們的和我們關心的人在一起分享我們生命力的經歷,想法以及感受可以增加生活的意義並安撫我們的痛苦,讓我們感到這個世界的快樂。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12

自釣魚島撞船事件之後中日關係一度十分緊張,值此之際中心校給每位教師贈送日本學者佐藤學的教育著作《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我懷着異樣的心情大致地閲讀了一遍,直觀地感覺在我國如今這個教育改革一浪高過一浪的時期,這並不算是一本時髦的教育著作。但作為一名基層的基礎教育工作者,我能強烈地感受到來自日本教育的挑戰。

佐藤學先生1951年出生,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 他“每週去各地的學校訪問,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養護學校等,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在各個教室裏觀摩,近20年來一直如此”, 他與校長、教師們一起研討改革中的問題,“丟開一切抽象的語言”,並從與校長、教師的密切接觸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實踐獲得了有力的支撐”。他把自己融入到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中,“與教室裏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書中有很多觀點現在看來已經不算新穎與獨特,如: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校本課程研究,學習共同體等等,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教育教學的基本理念和共識。但我們要知道本書是作者20__年5月完成的,也就是説早在十年之前,日本的教育就在“靜悄悄”地革命着。個人認為我們現行的教育改革有些“鬧哄哄”,一夜之間“杜郎口”旋風吹遍大江南北,杜郎口幾乎成了全國所有中國小校必學之地,還意外地帶動了當地的旅遊產業,類似的還有成都武候實驗中學等。

那麼,對我們來説,閲讀本書有哪些幫助和啟發呢?我認為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研究,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怎樣去“理解”學生、“傾聽”學生?怎樣的教育實踐是優秀的實踐?學校如何實際而有效地幫助教師成長?怎樣把學校變成“學習的共同體”等等。

首先,佐藤學先生這種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讓教室裏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教師不再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程中那種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扮演三個重要的角色:學習環境的組織者、兒童思維的評價者、小組活動包括遊戲和討論的發起者。”

這裏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每個”學生,這就是我們研究的難點,我們誰能夠達到 “每個”學生的這一要求?通常是極少數學生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絕大多數學生難以或者説難以自始至終地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以致我們常常批評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 沒有學習的興趣”、“不好好聽講”、“不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等等,造成師生關係緊張,何談“潤澤的教室”?

現在發起以 “學”為中心的教學熱潮,這並非否定教師的積極作用,教師的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專業素養。“教師要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以讓學習活動更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各種引發‘交往’和‘聯繫’的活動構成了教師工作的中軸。”然而,現在教師自身存在的問題很多:“洞察力與觀察力不夠,在支持學生戰勝學習上的挫折、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提高其思維能力等,教師的工作都沒能夠認真的展開。”教師的指導作用還沒有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

我們既要追求“發言熱鬧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

其實我們課堂上的普遍情形,與日本的情況比,有過之而不及。我們對課堂上學生不愛發言的這種狀況也十分苦惱,認為是學生基礎差,自己的教學設計有問題,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等等,其實問題的癥結還不僅僅只是這些,作為一種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

象學生不能夠明白老師提問的意思,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師的提問;學生膽小,不敢發言,久而久之就養成不發言的習慣;明明知道答案,懶得發言,或者在自己的心裏説了;某一次回答錯了,老師不經意説了下,打擊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首先,理解這種拒絕發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喚回學生髮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需要,這種表達應該是真實的表達,也許其表達的形式是沉默、或者文字,或者不明晰的語無倫次。

的確,有時候費半天功夫,仍是啟而不發,我們常常失去耐心地把所謂的答案輕鬆從口中説出,自問自答的方式的確非常方便。現在想想,答案,真的就那麼重要嗎?我們的目的不是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習慣啊!

應該説,那些對枯燥無味的或者無意義的課題表現消極、毫無興趣的學生不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對這些學生的表現應視之為理所當然,並首先有必要來一番認真的自我反思。而對那些不論對什麼課題都抱着積極的“態度、關心、欲求”的學生在認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維邏輯懶惰的學習者。教師應當擺脱那種在授課中只想達到快樂目的而遷就學生的想法。允許進度慢一點,允許學生髮言模糊一點。

“傾聽”是佐藤學反覆強調的重點。我們教師總是要求學生聽講,其實是要求學生“傾聽”老師的講。教師首先不去“傾聽”學生,如何要求學生來聽講呢?教師不僅要傾聽學生的聲音,而且要傾聽學生未能表達的內在的聲音,“教師邊與每個學生談話,邊傾耳靜聽每個學生尚未説出的話語”。對於“那些在學習上不多言語,然而善於傾聽的學生”應該被評為優秀。所以,只要我們教師學會了“傾聽”,對於那些上課發言不積極的現象,我們或許多一些理解。

佐藤學為什麼如此重視“傾聽”?這是他的教學理論所決定的,因為他所看重的是對話,師生之間的對話,生生之間的對話,他認為只有在一個相互協作、充滿活力的對話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學,才有所謂的學習的快樂和教育的幸福。在他眼裏,教學方法包含四個要素:教師、教材、學生、學習環境,這四個要素的相互變化構成了教室裏的生活世界。“學生自立、自律的學習必須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在與教材、教室中的學生以及學習環境的關係中來加以認識。學習只在與教師、教材、學生、環境的相互關係中,才能夠得以生成、發展”,兒童的主體性要在這些關係相互作用中才能產生。

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傾聽”呢?我認為首先思想上要有這種“傾聽”的認識,其次要有過硬的業務水平,還要有靈活的教學機智。教師的愛崗敬業、對學生的愛心、靈活的教法就要體現在和學生的交往互動上,體現到“傾聽”得到學生髮出的和未發出的聲音,體現在讓學生自立、合作地進行活動,使得“各種讓學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盪,迴響共鳴”,形成教室裏的“交響樂團”。

要讓教師做到這些,作為學校要以教師教學教研為核心,經常召開各科教研會,共同研究教師的課堂教學,“把授課實況展現給外校教師並請他們進行評價的公開研討會,是推進學校改革的必經之路。”,佐藤學希望的公開課不是那種為了上級檢查或者評比而特地準備的公開課,在他眼裏“上公開課時保持平時上課的風格才是最好的”,因為在這樣自然狀態下的公開課上“每個教師僅僅是為了改善自己的教學而致力於自己獨立的研究課題,並通過校內教研活動公開自己的授課方式,以達到互相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我想作為老師吧,多年來已經有了一種職業的倦怠,不願意去研究教學,不想上公開課,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種形式,走走過場,要是有上級領導檢查工作,學校也只是安排年輕的、聽話的教師去應付。作為教師,這樣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沒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為一個學校的領導,沒有創新教研的想法,沒有看過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願意參加課堂教學的評論,不願意充實改革學校的教研活動,真是學校、學生的悲哀!

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樸實的語言,看的我直冒冷汗。我們要向日本學習,二戰之後,在短暫的幾十年從一貧如洗髮展到世界經濟強國,不能不説他們的教育成功是重要的功臣之一。作為教師,我就應該不斷學習,就應該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就應該做敢於開放課堂的老師,向自己挑戰。作為校長,就要勇於帶領學校,使教師成為最好的教師,使學校成為最好的學校!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13

在沒有看《狼圖騰》以前,我對於狼的印象和大家一樣,認為狼是兇暴、殘忍的代表。

幾乎沒有人喜歡狼。有人喜歡可愛温順的兔子、綿羊;有人喜歡威風凜凜的獅子老虎,但很少有人喜歡堅強、團結的狼。在童話故事中,狼是大壞蛋,兔子和小羊都是打敗敵人的機智英雄。在最近熱播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灰太狼扮演了一個傻傻的、邪惡的侵略者,而喜羊羊卻成了羊族的保護神。“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狽為奸”等許多成語也都在罵狼,卻沒有幾個人能看到狼的優點。

《狼圖騰》這本書徹底顛覆了狼在我心目中的壞形象。在書中,狼是騰格里派下的草原保護神。它們的策略、勇敢、團結都讓人們吃驚、敬佩。草原人從狼身上學到不少打仗的本領,沒有狼就沒有成吉思汗,也就沒有現在的內蒙。在鼠災來臨時,是狼消滅老鼠保護了草原;在黃羊羣發瘋地啃食草場時,是狼把它們驅逐出境;在草原人死後,又是狼把他們送上騰格里。

除了狼的本領外,最讓我感動的還有人狼之情。

養狼,這聽起來都覺得嚇人。咬、撕、抓、吞,這些在吃食時的動作在我腦海清晰地浮現,我不僅為陳陣擔憂。都説狼本性難改,狼牙又有毒,這不是找死嗎?可看着看着,我也想養一條小狼,像書中那樣和它玩,給它餵食,還可以像給小狗撓癢一樣撓它的肚皮。我本以為陳陣可以和小狼一直快樂生活,可當小狼被拔了牙,被鐵鏈控制了自由後,我不忍心往下看……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14

讀完《教師的挑戰》這本書,我印象最為深刻要屬“傾聽”。 在書中,一個個平凡的教師正在用自己的行動宣告:課堂上正在發生着寧靜的革命,那就是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現在教育改革經常會提到“構建和諧課堂”,而我認為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要懂得傾聽。

也許有人會認為“傾聽”是件很簡單的事情,不就是認真聽嗎?其實不然。真正的傾聽教學應該是相互的,而並非是我們教師一味地命令、要求學生要按照我們的想法、思路來回答。現在我們教師所進行的傾聽教學,多半是讓學生傾聽自己的話語的一種教學,而不是在教學中培育相互傾聽關係的教學。那麼我們教師到底憑藉什麼去構築相互傾聽的關係呢?

我想我們教師首先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我們要尊重和接納學生的多樣性和可能性,不要總是高高在上的感覺。在這一點上,我們常常是説起來容易,要真正做到其實很難。就拿我自己的一次經歷和大家説説吧。那是我踏上工作崗位帶的第一屆學生。這個班的學生比較活潑,語文課的課堂氛圍相對而言也比較輕鬆、活躍、和諧。可是我上了若干堂課後,我發現有個學生不管我上詩歌還是現代文閲讀抑或是其他類型的教學,他總是趴在桌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看到這種情況我時常會走到他的身邊提醒他,他總是愛理不理的樣子。有一次我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在上課時點名讓他回答問題,他當時也很詫異,站起來斬釘截鐵地説“不知道”。

我當時尷尬級了。因為在我想來,高一新生或多或少還是會有點懼怕老師的,他們就算是應付老師也會説一些的,可這位學生的答案着實讓我吃驚了不少。後來我課後又找這位學生交流了一下,他説,他從國中開始上課就一直睡覺的,老師也習慣了,不去理他的,他也習慣了。所以當我讓他站起來回答問題時,他也吃驚了一下,也的確不知道。雖然他一再説自己習慣了老師對他不聞不問,可是我聽來卻很不是滋味。其實像這樣情況的學生每個班都會有。他們往往成績不怎麼樣,經常違紀違規,作業不及時完成。我們教師對於這樣的教師剛開始出現問題時我們會單獨找這些學生交流,當我們發現這些學生事後沒有什麼長進後,長時間下來我們就容易把這部分學生邊緣化,而這部分學生也慢慢地會覺得難以融入這個集體中。師生關係就這麼惡性循環着。

《教師的挑戰》一書作者佐滕學先生明確地告訴我們:21世紀的教師面臨的挑戰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學習權力,儘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這裏佐藤學先生強調是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利,而不是絕大部分學生。像我們中國的中學,每個班基本在45名學生左右, 這些學生的基礎不一,個性不同,要關照到每一個學生的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我很羨慕日本的班級,學校規模不大,20多個孩子以U型排列圍聚來老師身邊,這樣的教學真是別樣的風景。中國教室裏的學生多,不能成為我們不做到這一點的理由,我相信只要我們拿出足夠的愛心、耐心對待他們,尊重他們之間的差異性,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我們師生關係一定可以更和諧。

其次我覺得一切教學的展開都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我們雖然經常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可我覺得我們這點做得並不是那麼地號。我們的課堂往往是流於形式的,老師一個問題拋出後往往會傾向於請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回答,因為他們的答案往往會更接近所謂的參考答案,這樣老師就可以更順利地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其實真正好的課堂應當是生成的,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去發現學生的問題,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對話,真正地想學生所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傾聽每一位學生的心聲。山崎老是在教學中真正的做到了這點。他的話語都是懇請與感謝的,沒有一句命令式的話語。在山崎老師的課堂中,學習是同教科書的對話,是同他人的對話,是同自身的對話。他的每一個話語都經過深思熟慮,清清楚楚地説出來;他的每一個話語都充滿對每一個學生的尊重;他採取“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地同教科書對話,藉助同夥伴的切磋來發展自己的理解。”的課堂策略。

在課堂裏構築相互傾聽的關係,教師要自身甘願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要走進每個孩子身邊,站在他的身旁,彎下腰去傾聽,給孩子一個和諧、温馨的環境去學習。如果沒有傾聽的過程,課堂再怎麼熱鬧,學生的發言再怎麼踴躍,他們的意識還是停留在原地,最初與最後的發言內容很難發生變化。而經歷了傾聽階段的學生,他們思考的內容會更加真實,並且能獲得生動而豐富的經驗,這樣的課堂才能促進合作學習。這樣也才能創設一個真正的寧靜課堂啊!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15

還記得毛澤東寫的那首氣勢磅礴的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前山只等閒……是啊,整整二萬五千裏的長征。漫長的征途,我們的紅軍戰士又要經歷何等的艱難困苦呢?誠然,廣大紅軍基層指戰員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一路上披荊斬棘,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用自己的血和淚譜寫了這二萬五千裏的動人篇章。

面對山高鄰禿,朔風凜冽,冰雪覆蓋的高山,戰士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艱辛為部隊探索出一條前進的道路。這不僅僅是一條磨鍊意志的艱難之路,也是一條生命之路。遇到開闊美麗的草原,本以為有了希望,誰又能想到裏面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難。很多戰士就這樣倒下了,沒有一句怨言。當他們把自己交給黨的時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面對糧食的短缺,環境的惡劣,戰士們又何嘗不是風雨前進,風餐露宿呢?

也許,我們只能從書中或電視上了解這些感人的事蹟,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的階級友愛。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不得不被紅軍的頑強,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打動。然而我們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困難面前決不低頭。用科技強國,以人才壯國。同學們,我們要卧薪嚐膽,急起直追,用民族的偉大智慧迎接挑戰,以祖國的興衰為己任,為祖國的強盛奮鬥不息。我們絲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創造的業績中了,而是要自強、自立,創造二十一世紀的偉業。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夠做到的!當然,這需要頑強拼搏的精神。 頑強拼搏的精神並不是生來就有的,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具備的。而是需要經過持久的刻苦磨鍊,才

能逐步形成。奧斯特洛夫斯基説的好:勇敢產生在鬥爭中,勇氣是在每天對困難的頑強抵抗中養成的。想要連跑帶跳地把過去的一切文化遺產都得着,那是辦不到的,這需要有堅定的頑強性和艱苦的勞動。我們青少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頑強、堅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礙。

我們的祖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那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許多國家對我們國家虎視眈眈,想把我們擠兑下去,害怕我們的強大,甚至有些地方想搞分裂,搞獨立。在他們進行這種醜惡行經的同時,我們更要勇敢面對。以極大的信心和毅力來面對挑戰。祖國的命運和個人的命運血肉一般不可分割。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的同時,要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用長征精神充實自己。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增強國防,提高國家的實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顯示中國的世界地位,讓世界人看看中國的強大,不讓外敵有機可乘。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16

我愛書,更愛讀書。前幾天,二哥給我買了本書,名字叫《窗户邊的小豆豆》,講的是:在炮火紛飛的戰爭年代,一位名叫小豆豆的小女孩又一次被退學了,這已經是她第三次被學校退學了,而退學的原因都是上課有多動症,沒經過老師的同意跑到外面去,騷擾同學。她的媽媽為他找學校而操碎了心。

媽媽找到的學校名叫“巴學園”,是個非常美麗的學校,這所學校的校長名叫“小林宗作”,他是個非常和藹的人,小豆豆開學第一天他就聽小豆豆講了一個早上的故事。小豆豆很高興,因為有人肯聽她講這麼長的故事。受小林宗作校長影響,長大後的她就寫了這本書來紀念小林宗作校長。

對了,説到這裏,我想到了我的夢想---我要當一個像小林宗作這樣地校長,辦一個這樣的“巴學園”,讓那些沒地方可去的孩子都來巴學園上課,讓他們按照自己喜歡的功課來上,我還要給他們辦一間像巴學園裏面的“電車教室”,讓他們玩個夠!

可是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俗話説:“萬事開頭難”,要想做像小林宗作這樣的校長,還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所以,現在的我,一定要把書讀好!人們常説:“一日無書,百日荒蕪。”也就是説,現在的我,一天沒有書看,做什麼事都枯燥無味。書是我們的精神食糧,這可不是我們吃的那個飯,而是我們精神上的支柱。書不能給你物質上的財富,但它卻能給予你精神上的安慰。

《西遊記》中的唐僧,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而我,也要“披荊斬棘”才能得到領悟。別看小小的一個字,我們要仔細地琢磨,揣摩它,寫的時候,還要一筆一畫,認認真真去刻它,達到上善若水的境界。

如莎士比亞所説:“書籍是人類的營養品”,對於我這樣愛閲讀的少年,它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醉心的閲讀使我得到了補償。

總而言之,我希望我能像駐書蟲一樣去醉心讀書,,把每一本書都“啃蝕”掉。

我相信,等我學成歸來時,就是我夢想成真日!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17

“21世紀的教師面臨的挑戰是什麼,那就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佐藤學教授説道。這讓我想起了書中介紹的一個教學場景:

這是以一邊緣化兒童為中心展開的數學課堂教學。小林老師要在一節課中通過一道例題理解“比例”的四種不同的解法,剛開始教學開展得很順利,突然學困生健治説,他不懂,完全不理解之前討論的解法。小林老師就請了一位同學解釋,但他還是不懂。如果我在課堂上碰到這樣的學生,這時我肯定會説:“下課後,老師再單獨和你解釋。”這樣做,就是不想影響上課節奏。可是,小林老師沒有這樣處理,因為他知道這會使健治後面的課堂學習效率為0,他又請了好幾位同學解釋,直至他明白為止。本應3分鐘完成的教學環節,卻為了一個孩子而花了整整20分鐘。有必要嗎?這讓我產生了疑問。

但再往下閲讀,這讓我一下子豁然開朗。同學們在一遍又一遍地幫助健治理解時,其實更多的人不僅鞏固了知識,而且越説越詳細,不斷地把知識分解內化。還能增進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的學習氣氛。更重要的是,身為教師,在課堂上傳遞了這樣一種思想:不懂就問,而且無論何時提出疑問,老師和同學就願意幫助你。

讀了此書,才發現自己原本對“關注每位學生,提高高效課堂”的理解還只停留在非常狹隘的層面上,和佐藤學教授所提出的觀點相比,我們做得遠遠不夠!有時候我們在課堂上,尤其在公開課時,比較傾向於接受那些“好的回答”,或者説“符合老師要求的回答”。其實不然。教師應公平對待每位學生,雖然他們的學習基礎和經驗背景大相徑庭,但是他們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同伴合作,超越原有的學習經驗獲得屬於自己的成功。即便他的答案不完美,甚至只是隻言片語,但他們的觀點同樣精彩,教師不應刻意扼殺他們想要發言的機會。

佐藤學教授提出的完整地接納每個孩子的想法,學會傾聽,正是教學中教師活動的核心。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孩子的學習權力,儘可能提高孩子學習的質量。在孩子中培育相互傾聽關係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個孩子的心聲。要培育相互傾聽的關係,除了教師自身成為傾聽者之外,別無他法。

這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這是對於每一位教師的挑戰,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18

主張世界有意識和物質兩個獨立本原的哲學學説,強調物質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和物質兩個實體。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着各式各樣的二元論,比如在兩人情感世界中,是愛情重要呢?還是麪包重要?

雖然“愛情與麪包”是一個老得掉了渣的問題,但眾説紛紜,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當然,沒有經濟基礎空談愛情是不實際的,正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道理也在這裏。但如果把金錢放在第一位,愛情染上了銅臭味,也就失去了其魅力和光彩。有金錢沒愛情,同牀異夢,婚姻也不會恆久。最高的境界是,化愛情為推動力去開創一番事業,在人生路上互相扶持,共同奮鬥,沒有面包也會有面包,愛情更會升華,歷久彌新。可惜的是,時下一些年輕人沒有遠大的目標,嚮往安逸,不願意受苦。為什麼一些動人的愛情故事會催人淚下,令人難以忘懷,就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不帶絲毫功利主義色彩的愛情,畢竟已是鳳毛麟角了。

在西方國家中,很多人對國家和政府是可以完全區分開來的,我可以痛恨當朝政府,可以説出成千上百個理由來證明政府的腐敗墮落,但是絲毫不會影響我對於自己國家的熱愛。就好像老師説過,一張椅子,不管它是銅的,鐵的,不鏽鋼的,只要椅子可以坐人,符合它最基本的特徵,它就是一把好的椅子。

其實歸根到底,不管你是唯物主義的,還是唯心主義的,不管你是重視愛情的,還是崇尚麪包的,其衡量標準和拿捏尺度還是每個人不同的價值趨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過各種各樣的經歷。隨之也會帶來人們對各種事物的獨特看法。正因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不會都是完美的,因此,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來調整自己的心態,讓自己心態變得很平和,使自己更好的融入社會生活,從而有一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漁夫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最後漁夫微笑着説:”那樣的生活和現在的生活有什麼不同呢?這就是我現在的生活啊!”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19

夜,靜靜地夜。窗外已是萬籟俱寂,羣星璀璨的夜空中掛着一輪金燦燦的圓日那樹枝上的貓頭鷹,正睜大眼睛,準備抓一隻珍惜美味般的田鼠。喧鬧了一天的城市在夜幕下變得格外寧靜。與此時,我正躺在牀上久久難眠,我的腦海裏不斷地浮現紅軍戰士過雪山、草地那雄偉壯觀的場面,心裏不停地稱讚他們的堅強意志,不禁思緒萬千,心潮澎湃。

《長征》這首詩毛主席在紅軍浩浩蕩蕩地到達吳起鎮時寫下的。每當讀到“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時,我思緒萬千,紅軍戰士是這樣迎難而上,而我呢?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去年登山時的事……

那是一個酷暑難耐的暑假。登山的那天,天好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那天爸爸和媽媽正好閒得沒事做。於是,我們全家決定去爬那生長着鬱鬱葱葱的樹木的紫荊山。

來到山腳下,望着那彎彎曲曲的山路,我不禁有此忘而怯步。但在媽媽的鼓勵下我還是開始爬起山來。

剛開始,我還信心十足地小跑起來,還一邊看風景,還一邊哼着歌。可到了後來,卻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才走了一小會兒,就氣喘吁吁了。剛才爸爸媽媽還被我甩得老遠,現在都有已經快追上我了。我不禁有些泄氣了,但還是靠最後一點力氣在兩邊懸崖峭壁間,氣喘吁吁地走着。

到了半山腰,我已累得滿頭大汗,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了。心裏早已打了退堂鼓。

善解人意的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語重心長地説:“你的意志太軟弱了,如果當年的紅軍像你這樣,還會有今天的新中國嗎?”那時年幼的我,我的心裏有些不服氣,並不知道紅軍是什麼,嘴裏説:“那又怎麼樣?”便怏怏地下山了。

今天,我讀了毛主席的《長征》,終於知道了紅軍具有的堅強意志,想到過去的事,臉不由自主地燙了起來。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20

1994年出版的《基業長青》一書,被奉為西方管理聖經之一。“這不是一本描寫能力卓越、高瞻遠矚的領導人的書,也與高瞻遠矚的產品概念、高瞻遠矚的產品或高瞻遠矚的市場分析無關,也不談擁有某種公司展望。本書所談的問題更為重要、長久和真實。這是一本有關高瞻遠矚的公司的書。”詹姆斯•C•柯林斯和傑裏•I•波勒斯在《基業長青》這本富有創造性的書中這樣寫道。這兩位學者在斯坦福大學為期6年的研究項目中,以極其嚴格的標準挑選了18家卓越非凡、長盛不衰的公司作為研究對象,收集和標定了包括組織、業務策略、產品和服務、技術、管理、股東結構、文化、價值觀、政策和外在環境等九個幾乎涵蓋了企業所有層面的研究要素,希望找出能夠解釋高瞻遠矚公司的歷史軌跡,揭示企業基業長青的答案。

該書對我們大學生有所裨益嗎?——毫無疑問。“當然適用,”作者吉姆柯林斯回答,“適用於任何形態的組織,只是形式可能有些差別。我們受僱於非盈利組織——斯坦福大學,我們的發現在這所大學應用得很好,一家高瞻遠矚公司的經理直接把這些構想用在他所屬的教堂……

企業永續經營的準則是什麼?在讀此書前,我聽説過,自己想過很多關鍵要素。譬如,優秀的領導人,遠大的眼光,好的產品創意,嚴格的管理制度等,直到讀完此書,我才發現上面我提到的幾點都只是企業永續經營的準則表象而已。《基業長青》這本數通過研究18家高瞻遠矚公司及與之對比的同行業普通大公司給出了一個讓人信服的答案。現在我個人認為企業永續經營的準則就是明確企業的核心理念併為之持續奮鬥,毫不鬆懈,持續到底。而且我認為《Built to Last》真是此書的一個完美書名。

下面讓我來帶領大家領略一下《基業長青》的風範。

造鐘,而不是報時。做企業是做什麼?做產品?做組織結構?作為企業的領導人,你是否需要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基業長青》通過對比告訴我們,做企業我們需要造鐘,而不是報時。鍾造好了,還怕時間不準麼。擁有核心理念,創造自己的獨特風範,並努力踐行,企業就會長久的興盛下去。

利潤之上的追求。利潤是生存的必要條件,而且是達成更重要目標的手段,但是對很多高瞻遠矚公司來説,利潤不是目的,利潤就像人體需要的氧氣、食物、水和血液一樣,這些東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沒有它們,就沒有生命。人活着只為吃喝就沒什麼意思,企業要追求利潤之上的東西才能長久。

保存核心,刺激進步。這是《基業常青》一書的最主要觀點,所謂“核心”,即組織的核心理念,柯林斯是如此來定義它的:

核心理念=核心價值觀+使命

核心價值觀=組織長盛不衰的根本信條,不能為了短期權益而自毀立場。

使命 = 組織在賺錢之外存在的根本原因,地平線上恆久的指引明

有意圖是好事,但是,把意圖轉換成具體是事項、變成有約束力的機制,才能分出高下,決定是成為高瞻遠矚公司,還是永遠空想而已。保存核心,刺激進步,採取關鍵行動,把意圖轉化為實際的做法,並不斷前行,這是造鐘的根本要義,也是企業前進的具體方法。

膽大包天的目標。膽大包天的目標可以促使大家團結起來,這種光芒四射、動人心絃、有型而高度集中的東西能夠激發團隊的力量。高瞻遠矚公司不認為膽大包天的目標是嘲笑諸神,只是他們從來不曾想到他們做不到他們決心要做的事情。此外,高瞻遠矚公司不會盲目追求任何隨意得來的膽大包天的目標,只是追求既能加強本身核心理念、又能反映公司自我定位的膽大包天的目標。

教派般的文化。要創建一個高瞻遠矚的公司,你不需要創造一個“温和”或“舒適”的環境。就績效和契合公司理念而言,高瞻遠矚公司對員工的要求通常要求比其它公司要嚴。在高瞻遠矚公司裏只有兩類員工,一類高度認同企業共同理念,另一類會顯得格格不入而不適應,所以高瞻遠矚公司儘管優秀,但並不適合所有人在那裏工作。高瞻遠矚公司在理念方面實施嚴格控制,同時在作業層面提供廣泛的自主性,鼓勵個人首創精神,正是兼容幷蓄勝過非此即彼的典範。

擇強淘弱的進化。企業是一個逐漸演進的物種,進化式進步是未經計劃的進步。所以高瞻遠矚公司做哪種產品,投資哪個行業並不是關鍵,如果充分了解進化過程,並刻意引為己用,這種過程可能是刺激進步的有力方法。在這方面,高瞻遠矚公司遠比對照公司更為努力。進化式進步的五大教訓:試一試,而且要快;接受必然會有的錯誤;採取小步驟;給員工所需的空間;健全機制——構建滴答作響的時鐘。

自家成長的經理人。在高瞻遠矚公司總共1720xx年的歷史中,我們發現,只有四次外人直接任CEO的個別案例。高瞻遠矚公司與對照公司的最大差別不是領袖的素質,而是優秀領袖的一貫性,也就是保存核心的一貫性,自己成長的經理人重要性正在於此。管理上的混亂多源於經理人的混亂,有計劃的培養自家成長的經理人可以保持企業核心價值,追求遠超過任何領袖的任期的使命,讓企業迅猛前進幾個世紀。

永遠不夠好。安逸不是高瞻遠矚公司的目標。高瞻遠矚公司的經理們根本不接受在短期績效和長期成功之間必須選擇其一的説法。他們先為長期努力,同時又擁有極為嚴格的短期標準自我要求。要想建立高瞻遠矚公司,必須長期艱苦奮鬥,成功永遠不是終點。“永遠不夠好”精神是出自於對高瞻遠矚公司共性品質之一的提煉,是企業基業長青的一個必要條件。

起點的終點。丘吉爾説過一句酷似繞口令的話:這不是終點,甚至不是終點的起點,但可能是起點的終點。讀完《基業長青》的第十章,你就會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也會增加自己的智慧。

構建願景。願景是個很時髦的詞彙,也是最為濫用的詞彙之一,海航也有自己的願景。一個構思良好的願景包括兩個方面——核心理念和未來前景。追求願景意味着實現組織和戰略的協調,用以保存核心理念,刺激進步以實現展望中的未來。只有二者的協調才可以把夢想變為現實,把美好的意願辦成具體的現實。

《基業常青》在第二章結束後有一段比較有趣的“插曲”,叫做“太極生兩儀”。中國傳統的道家智慧也被吉姆·柯林斯整合到了他的著述之中,而我個人覺得這個外國人對中國傳統智慧的理解要遠比我們現在某些所謂的國學大師深刻得多。其中有一段講解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簡單地説,高瞻遠矚的公司不希望把陰和陽混合成為灰色,成為既非至陰,也非至陽、不清不楚圓圈,而是同時和隨時以陰和陽區分目標。我們國家的教育,常常反對走極端,強調陰陽調和、強調和稀泥,於是便有了中庸之道。但是,真正偉大的人物和組織,卻往往又是非常極端的——實際情況和我們所宣揚的理論恰恰相反。因為陰陽混合成灰色,只需善於妥協。而該至陰的地方則至陰,該至陽的地方則至陽,需要的則是分清陰陽分佈情況的智慧。妥協之心毫無技術含量,而分清陰陽的智慧卻難能可貴。

即將結束這篇讀書報告時,我忽想起了黑帶高手的寓言.黑帶代表武學的頂尖,同時也代表開始,代表無休止的磨練,奮鬥和追求更高標準的歷程的起點.我在想,任何一個想要繼續前進的人其實心裏都知道:今天的成就只代表過去,來日方長,磨難依然,奮鬥依舊.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21

汪國真讚美意林説:“其品清逸,若晨之曲;其品悠長,若茶之香。”《意林》一開始就以它飽滿的綻放的綠色,豐富着我的心靈。

《意林》教誨我“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勝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真諦;《意林》也讓我堅定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信念;《意林》還讓我在這喧囂的塵世中有了“世界微塵裏,吾寧愛與憎”的平靜心態。

在這裏有深沉的父愛,綿長温暖的母愛;有朋友真摯的友誼,也有陌生人相遇的那一刻真誠;有天馬行空的科幻故事,也有受用一生的勵志故事……打開心窗讓眼睛能體驗生活,讓耳朵聽到花香, 讓鼻子嗅到世界七彩的美好,讓美在心間盪滌,讓我們陶醉在真情的故事裏,擁抱滿懷馨香……

在漫長而艱苦的成長曆程中,我們彷徨,我們懷疑,我們掙扎,我們想過放棄;我們沉默,我們奔跑,我們遲疑,我們淚如雨下……無論在什麼時候,《意林》總以她最温柔的臂膀,最深厚的愛包 圍我,安慰我,時時在我身旁,讓我不再張煌,不再絕望,給我最大的勇氣,面對美好的明天!

春日裏,《意林》同百花一起綻放,同綠草一起生長;夏日裏,《意林》隨荷花蓮葉共飄香,隨薄扇送來清涼;秋天裏,《意林》拌瓜果一齊收穫歡笑,伴小麥跟着秋風笑彎腰;冬天裏,《意林》跟着雪花捎來一場美夢,跟着聖誕老人為你帶來冬天裏最好的祝福……一年四季,花開花落,南飛大雁,潮漲夕落,《意林》一直陪伴着我,以她最美的姿態,最豐盛充實的真諦,在不知不覺中,教育了我,在無形中感動了我。日暮中,《意林》給我“獨敲初夜馨,閒倚一枝藤”的野趣,閒暇時,《意林》又給我“風暖鳥深邃,日高花影垂”的美妙遐想。

《意林》是春的化身,是生命的傑作,是綠的綻放!正如遲子建所説;“一年只有一季是春天,可《意林》以他綠色生的生命底色,以他內容的豐富感人,將寒冬也暖化為春天!”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22

似曾在夢中見過那在荷葉上滾動的露珠,那在皎潔月光下凌波搖曳的芙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再現了我的夢境,令人心醉。

荷的特色是潔,月的特色是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古往今來,荷花以它的清雅脱俗,獨步人間,以它“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節操“引無數英雄竟折腰”;“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古今中外,人們對月光的淨潔、祥和更是永歎不已。那麼荷與月交織在一起時,會是怎樣一幅美妙的境界呢?在《荷塘月色》中,雖然淡淡的喜悦中滲透着淡淡的憂愁,但無論是荷的清香、清雅,還是月光清靜、清幽,月下荷塘所藴涵的那種淡泊明志、寧靜志遠的境界讓人為之陶然而動容。

在這瀰漫着竟爭硝煙的時代裏,如荷月般寧靜的人已經日漸珍稀了。在學校裏,一切從考試出發,學子們明爭暗鬥和對手竟爭時,難免不“遍體鱗傷”。在社會上人們往往為金錢而鬥得“血肉模糊”,為名利而拼得“你死我亡”,還有為私仇而打得“體無完膚”。這些傷口就是用“黑玉斷續膏”、“九花玉露丸”、“天山雪蓮”也治癒不好。現實生活是如此的渾濁不堪,就如荷塘中的淤泥一般,又有幾個能出淤泥而不染,如山泉般清澈呢?雖然競爭是時代的特徵,但保持一份坦然的心境與竟爭沒有必然的矛盾關係,人的精神境界的清和濁關鍵還在於人的情操和修為,人們可以在世俗生活的滾滾紅塵中苟延殘喘,也可以撥開濃霧,擁抱藍天。

願我們的心境如荷一般清純,藴蓄淡淡的幽香,像月光一樣清澈,皎潔如霜,始終保持着一份清雅情愫,縱然在渾濁的淤泥中永遠清新曠達!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23

《紅樓夢》以前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女子多以軟弱無知或刁鑽放蕩的不光彩形像出現。在這些作品裏,女性不是禍根便是陪襯。《紅樓夢》出現了,她對女性的評價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刻畫了一羣栩栩如生、有血有肉、與眾各別、聰慧美麗的古代女子形像。作者運用了多種手法描寫女性,有形像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但我覺得《紅樓夢》最成功的還是她的語言描寫。

看了《紅樓夢》後,很清晰地看到了很多性格不同的人物形像,而這不同性格的表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各人不同語言特色的成功描寫。就拿這其中最富創造性、性格格外鮮明的王熙鳳來説,她的語言就極富特色。

提起王熙鳳,人們首先想起的會是書中給她的判詞:機關算盡太聰明。的確,王熙鳳真是費盡了心機去贏得她想要的一切,竭盡見風使舵、潑辣圓滑之能事,為人處事犀利虛偽,無怪乎人稱“鳳辣子”,而她的每句話作者都竭力透出她的個性。

就拿第三回裏王熙鳳初見黛玉時説的一段話做例子。“天下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口頭心頭一時不忘!”

表面上王熙鳳這番話似乎只是討黛玉,讚揚她美麗、有風度。可算盡機關的鳳辣子的這段話並不如此簡單,事實上,她四面討好八方賣乖,把在場的包括老祖宗、夫人們、迎探惜三姐妹都奉承到了。

熙鳳説道,看這通身氣派竟是個嫡親的孫女。且不説一口一個老祖宗叫賈母心裏高興,我們看這言下之意:為什麼黛玉如此標緻這麼有氣派呢?因為她象老祖宗的嫡親孫女般。換句話説,只有賈母的孫女才有這般標緻這般風度,這不是説全靠賈母的大家風範、標緻風度,孫女才得以繼承嗎?真是不露聲色地哄得老祖宗開心不已。

光誇黛玉,在場的夫人小姐可能會有些不樂意:“只有外孫女標緻嗎?那麼我們這些嫡親孫女呢?”熙鳳深知這一點,便巧妙地誇黛玉象嫡親孫女,這樣便説出黛玉固然美,固然有氣派,然而嫡親孫女才真是正宗的嫻淑端莊、美慧超凡,黛玉才只不過是象而已。於是,又討好了夫人小姐們的歡心。

王熙鳳深知賈母在這個大家庭裏的地位。她明白要想在這個家裏樹立威信就必須討老祖宗的喜歡。只要成為老祖宗的寵愛,就萬事好辦了。所以她特別注意體會賈母的心思。那一句“怨不得老祖宗口頭心頭一時不忘”,看似輕輕帶過,其實是遂了賈母的心。賈母日夜思念黛玉,很想讓黛玉知道自己對她的愛撫關心,可又不便直説直講。王熙鳳這樣講出來,既無虛情假意之嫌,又玉成老祖宗的心事,真是乖巧之極。賈母聽了定會想:“我怎麼想的鳳丫頭全明白,這丫頭真把我的心思全看透了。”這樣的“貼心人”老祖宗能不寵嗎?

這段話不過幾十字,卻是八面玲瓏,方方面面都照顧到了。虧得獨具匠心的曹雪芹,用這幾十字讓虛偽圓滑、深謀遠慮的鳳辣子躍然紙上,這真稱得上精彩絕倫的語言描寫。

光憑這點,《紅樓夢》就夠得上稱為曠世奇書,流芳百世。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24

我讀了《向孩子學習》這本書,這是本親子教育系列的書,同時也是本執教者必讀的書,它挑戰傳統的兒童觀、成人觀、教育觀、學習觀及文化傳承觀,提出了“向孩子學習,兩代人共同成長”這一極具震撼力的口號。

這一本看似平淡的書,由61篇家人互動與成長的感人故事組成。書中的每個小故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小故事很平凡,我們平時的生活中也經常發生着這樣的故事,但仔細讀來,靜心思考,這些故事卻讓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説,孩子的世界是未曾發現的美洲,孩子就是哥倫布,帶人到新大陸。

“曾幾何時,我們成人都在以居高臨下、自以為是地企圖同化、統一孩子的思想,急功進利而又心甘情願地將孩子送上“為了考大學而考大學”的獨木橋,滿懷焦急地希望孩子的身上結出自己想得到卻未曾得到的果實。靜下心來,仔細觀察,耐心傾聽,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每個孩子都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就像那世上的樹葉一樣獨一無二!他們個性十足,卓爾不羣,思維活躍,舉止大方,確實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我們驚訝之時,家裏的各種電器卻在不知不覺地被孩子操縱自如;在我們茫然之際,時尚的色彩和風姿也早已於孩子間流行幾度,孩子們悄然成長,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驚訝、茫然和感慨,而是更多的讚歎、羨慕和開懷!因此,捫心自問,我們真切地感覺到:在知識的快速掌握應用和創新方面不得不自愧弗如,應該加油的是成人——這羣長大的孩子,值得我們學習的卻是那羣未長大的成人——孩子們!”這是一位家長的切身體會,真切的道出了許多家長和教師都有的欣喜與危機感。

“向孩子學習”不僅僅是一句口號,這是每一位家長更和教師應該審視的一個問題。這是一種境界,同樣是一種靈感。在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眼裏,兒童是一個個藴藏着巨大創造潛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須學會尊重孩子、欣賞孩子,向孩子學習。“我們要跟小孩子學習,不願向小孩子學習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教師也許不再是做知識的傳播者,因為孩子們有相當多的信息來源,甚至超過了教師。雖然老師是教育者,學生是受教育者,但教育從來都不是絕對單向的活動,讓我們滿懷着珍惜和感激來學會傾聽、學會溝通,以幸福與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到孩子發現的新大陸,一起分享同孩子共同成長的欣悦和驚喜;相信我們會在這無比美好的時光裏,看到孩子們燦爛的笑臉,感到自己的進步。孩子的智慧是無限的,他們會告訴你,雪融化後就變成了春天,今年最流行什麼顏色,什麼遊戲你應該怎麼玩等等。教師應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孩子説話,和孩子成為一個平等的主體。這也是一個互相教育、互相感染的過程,是一個共同參與、共同提高的過程。

讀一本好書,猶如同一位智者傾心交談。《向孩子學習》一書,就是這樣一位智者老師。它形象生動,卻令人深思,向孩子學習,家長和教師應該如何處理其中的種種關係,是不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失去自身的威信,使自己在孩子面前説話沒有分量,孩子不再相信家長和教師的話?向孩子學習,學習些什麼,如何去學„„這種種問題同樣值得我們去思考。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和永不厭倦的話題,“為人父母”不單是一種角色的轉換,更暗示着人的一生真正成熟。在隨之而來的歲月裏,新任父母面對紛至沓來的教育問題,不斷爭論、借鑑、修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成了家庭教育的口頭禪。

然而,孩子又何嘗不是父母的老師呢?孩子身上具有的許多美德值得我們成年人好好學習。比如快樂,成年人往往熱衷於競爭,甚至睚眥必報,不如兒童轉瞬就能忘記不高興的事情;比如知足,成年人為了賺錢、升職、買車、買房而煩惱,而孩子卻能為一次短途出遊、一件新鮮玩具興奮好幾天;比如親情,孩子最渴望得到父母的愛撫,纏着母親擁抱,纏着父親嬉鬧,而不少成年人推説公務纏身應酬繁忙,平均每天與家人交流不到10分鐘;比如運動,郁達夫有這樣的描寫:小孩們“都拖着了小小的影子,在這一個午飯之前的幾刻鐘裏,鼓動他們的四肢,竭盡他們的氣力”。正因為孩子不要命地瘋玩,每天晚上才會睡得那麼香,這是養成大肚腩的成年人所不及的„„孩子身上有太多我們正在失去的東西,正像中國道家學派所説,人應該追求的最高生命境界,就是迴歸到嬰兒的本初狀態。有鑑於此,成年人雖然掌控着財政命脈、教育資源,也不必過於趾高氣揚吧。

從這樣的一個角度來看,教育不光是一種培養,更是一種保留,留住某些與生俱來的品質,而不是削弱和扼殺它們。當孩子突然有問題要問時,切不可隨心所欲地回答;當孩子快樂得手舞足蹈時,切不可因自己心緒不佳而叱責;當孩子要求你陪他玩耍,切不可推三阻四,心不在焉„„

學習永遠是雙向的過程,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鏡子,我們的不良習慣和不雅言語,立刻就會被孩子模仿複製;孩子的純真和樂觀,也無形中薰染着我們。向孩子學習,留住一份童心,不僅是為了使自己更年輕,更是為了孩子的快樂成長。

向孩子學習是一種境界,同樣是一種靈感。我們應該珍惜:因為孩子使我們擁有了幸運,才成為了師長;我們應該感激:因為孩子使我們能共享歡樂,才理解了生活。向孩子學習!讓我們滿懷着珍惜和感激來學會傾聽、學會溝通,以幸福與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到孩子發現的新大陸,一起分享同孩子共同成長的欣悦和驚喜;相信我們會在這無比美好的時光裏,看到孩子們燦爛的笑臉,感到自己的進步。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25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如何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教育學生作一個品行端正的人,是我不斷思考並努力探索的問題,讀了《教師培訓讀本》,使我大受啟發。裏面所提到的,正是我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的財富。

首先,“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應該是作為一個老師的充要條件。老師上課的方式是否能被學生樂於接受,關鍵看這堂課是不是一堂好課。嚴謹的治學態度,風趣幽默的話語,新穎的授課方式,化繁瑣為簡單、死板為生動的能力,必將使學生聽起來輕鬆而易掌握。這是大多老師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種境界。

其次,“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不能簡單理解為傳授道理講授知識解答疑難問題,而是除此之外,更應注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問題。傳道授業解惑的問題是作為一個老師的根本,不具備這些能力的人當然不應該走上講台的。關心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做好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充分條件。按理説現在的學生在家裏是小皇帝,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與其父母相比,我們再去關心他們的生活豈非多餘,如果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生活在學校裏的學生當然希望得到來自老師的關心愛護。時常關心學生的衣食住行,會讓學生感覺到長輩的關懷,集體的温暖。不關心學生的生理健康有可能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

第三、老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一個心理有問題的老師我們怎麼能寄希望他能教好學生。近年來的大量調查資料表明有相當多的老師有心理疾病。資料表明,老師把學生打成殘廢有之,讓學生相互打耳光者有之,罰學生抄作業幾十遍者有之,要學生吃屎者有之,等等,這些都是心理有疾病的表現。老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老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老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會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機能都得到正常的發揮,從而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我們應該帶着輕鬆愉快的心情去上課,儘管我們在課前受了委屈,我們也應該把這些拋在腦後。不應該把絲毫對他人或領導的不滿情緒帶進課堂。因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時刻調整自己的心理,維護和提高心理健康,從而保持自身良好狀態的心理健康去影響學生。

作為新世紀的一名老師,不僅要上好一堂課,還要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更應提高老師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這就是我從本次培訓中得到的一點體會。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26

讀書會,老師要我們開讀書會,但怎麼組織呢,以前從來沒有辦過這類活動。還記得第一次讀書會的時候,大家坐在一起,傻傻的,只是不停拿着老師的書唸啊念,需要大家説些什麼的時候,安靜的讓人害怕。一次兩次三次,慢慢的,隨着讀書會漸入佳境,大家也都開始暢所欲言。對於老師寫的《大德若隱》和《耳順集》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想法。

在這裏,我必須先要自我檢討一番,我不是一個喜歡看書的人,書對我來説就好像安眠藥一般,每次看書,每過多久就想睡覺,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由於看過的書真是少的可憐,肚子裏積累的黑水也不多,總是感覺不能很好的發揮讀書會的真正作用,討論的東西也是比較的膚淺。不能很好地把老師書中的各種招式提煉出來,更不用説再傳遞給其他組員們,其原因都在我一個人身上,自己不是一個好的讀書會組織者。

心得之一:好朋友“書”

前面説到,我不是一個喜歡看書的人。從兒時,書就離我很遠,我組員的看法也和我一樣。書中的那些煩瑣的語句,宂長的故事情節,一啃就得花上好幾天,還不如看電視來得直截了當,還不如聽音樂來得輕鬆自在。有一句俗語説:人要有知識,沒知識也要有常識,沒常識你就要多看電視。現在多媒體諮詢的發達,體育賽事的報道,要事要件的報道,國家領導的發言等等人們可以在電視或電腦上看到你想要了解的一切,久而久之,書離人們的生活便越來越遠,至少我組是這樣認為的。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可見,古人對讀書有着獨特的情懷。其實對於任何人而言,讀書最大的好處在於:它讓求知的人從中獲知,讓無知的的人變的有知。讀書,對於每個人來説,其實是一種享受,但是我想説的是,這種享受卻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到的。能享受到讀書的樂趣,在我看來也需要一定的“緣分”!緣深了,似乎成了書呆子,愚不可及;緣淺了,開卷無益,擲書而茫然。還有千萬不要把讀書變成一種功利性讀書,一來讀書為了升學,二來讀書為了考試,三來讀書為了交差。這種讀書的目的顯而易見,卻誤導了人們讀書的真正意義了!為了升學而讀書,此乃無可奈何之事。為了考試而讀書,這是上班族常常要應付之事,學位啊,職稱啊什麼的,大家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通過考試,而不在乎能學到什麼,讀到什麼。第三為了交差而讀書的,這種讀書常常為了應付寫讀書心得,根本沒認真的去讀過書,而是到了交差的時候上網狂搜一番,剪貼拼湊起似通非通的文章,一交大吉了!我所説的讀書,沒有特定的指向,但憑自己的興趣,擇己所好。不僅僅是侷限於報紙書刊,可以是天地,歷史,自然,人文等等,似乎沒有一樣不可以當作書來讀的!我不敢給讀書下什麼定義,況且站的角度不同,觀念不同,所處的環境也不同,但是能和大家一起在讀老師所寫的書同時作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與溝通,以書會友,以友輔心,若能遇知音,相知心,這不是能體現讀書的好處嘛,不單單是讀書,更是讀人,何樂而不為呢!

讀書的好處,讀書養性,讀書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爾雅,具有書卷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多讀書可以提高寫作能力,寫文章就才思敏捷。説實話,我列舉不出太多讀書的好處,那是因為我讀的書太少。確實,我的寫作水平很差,就現在來説,應該仍停留在中學生的文化水平吧,不怕人笑。對於寫作來説,臨時抱佛腳,臨陣磨槍是沒用的,必須要靠平時的積累。

我記得老師説過,在國外,到處可以看到看書的人。在車站等車的時候看書,在車廂里長途旅行的時候看書,在洗衣店洗衣服的時候看書,在排隊的時候看書。對於我們來説,上述地點我們也有看,但看得是psp,ipad或是手機。有趣的事,我喜歡在如廁時看書,説到這裏的時候大家都笑了,朱靖宇和王鑫一口同聲的説到,我也是,這也許就是,根本問題的所在吧,沒有適合看書的環境,其實這是我自己一種脱罪的説詞吧,不過我相信,和我有同樣想法的大有人在。

看書想睡覺是不喜歡不會看書人的通病,老師説這可以通過看書慢慢改變的,至少我現在開始慢慢看些自己感興趣的書籍,讓自己肚子裏的黑水再多點。其實我組人員也都有自己比較偏愛的書籍,張孝祥比較喜歡看些時尚雜誌,朱靖宇比較喜歡看些財經類的書籍,楊丹鳳比較喜歡看言情小説。説到這裏,大家都表示以後還是會繼續舉辦些讀書會的活動,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各自從書中獲得的財富,豐富大家的知識面。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27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無窮的本領,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他有着人性,神性和猴性三重特點。具有大英雄的不凡氣度,對師父師弟有情有義,同時也有愛聽恭維話的缺點,機智勇敢而又詼諧好鬧,這是為人性:毛臉雷公嘴,當山大王時則是猴性:而七十二變,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則是神性。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敢鬥。與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鬥,楞是叫響了“齊天大聖”的美名;與妖魔鬼怪敢鬥,火眼金睛決不放過一個妖魔,如意金箍棒下決不對妖魔留情;與一切困難敢鬥,決不退卻低頭。這就是孫悟空,一個光彩奪目的神話英雄。大鬧天宮時的桀驁不馴,與西天取經時相比似乎改變了許多,其實悟空的個性仍然沒有變,比如在騙取妖怪的二件寶物後,讓玉帝派人去偽裝裝天,威脅道:“若不從,即上靈霄寶殿動起刀兵。”在得知妖怪是觀世音菩薩所派,咒她“活該一世無夫”,對如來佛祖更是以“妖精的外甥稱呼”。孫悟空,這麼一個不“聽話”,不為強勢屈服的硬漢子,由於太桀驁不馴,太有本事,同時又被觀世音菩薩誘惑地戴上了“緊箍咒”,其“能力”受到了限制,其在書中只能是“二把手”。

唐僧是讓我比較難以理解的人物,在師徒四人之中,他總是帶來麻煩,總是被妖怪抓走,沒有什麼本事,只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有時還會添亂,要是沒有孫悟空,我想,他一定去了另外一個西天。他是一個善良、樂於助人卻分不清是人是妖的師傅,見到妖怪害人時,他總要叫悟空等三人去抓妖怪。可是當悟空打死那些禍害蒼生的人時,他卻大驚失色的阻止,不僅要念緊箍咒折磨孫悟空,有時還要趕走他,難道他就不會想一下,如果悟空不把那些害人的傢伙給殺了,他們又會去禍害別人,這樣,豈不是為了一條人命而害了更多的人命嗎?其愚的程度有時讓人憤恨.但是,唐僧卻也有着超乎常人的執着,為了到達西天取得真經造福蒼生,他要求自己每一步都是腳踏實地的,為了腳踏實地他從沒讓悟空用筋斗雲幫他飛過任何地方。唐僧一路上遇見了不少人善意或惡意地極力挽留,甚至給他金山銀山乃至整個國家,可是他都拒絕了。我想就是因為他具有始終堅持着要取得真經的堅強信念,儘管他是書中最沒有本事的角色,但是,他是“一把手”。

豬八戒是一個又懶又饞的角色,有時悟空叫他去找點水果化點齋飯給師傅吃,可是他要麼在路上躺着睡大覺,要麼摘了水果,卻在回來的路上都吃光了,常常害得另外的三人在原地等他。他犯了錯誤,不去悔改,回來後卻總想找個藉口説個謊敷衍過去,但每每被機靈的悟空識破,並被整得很慘。我覺得八戒在取經的路途上是六根不淨的,不是一心向佛,一會兒在這藏一點錢,一會在那藏一點寶,還總是想着高老莊的媳婦和嫦娥,師傅被抓了,他動不動就説:“我們收拾收拾行李散夥吧”、“我回高老莊去了”這類喪氣的話。他還有一個壞毛病,就是總愛吹牛,有時候,悟空把妖怪打敗了,他卻繪聲繪色地向別人吹噓着自己如何把妖怪打敗的,其毛病和缺點太多了。但是,他有時也會發揮一點作用,如:在師傅被妖精抓住時,他總是想着辦法把猴哥給請出來,最後,總能把師傅營救了。所以我覺得八戒有時還是挺可愛的,雖然時不時動點歪腦筋,但偶爾也有智慧的火花閃爍。他這種人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和我們周圍經常會見到。由於他還有點本事,也不太壞,時不時的還能討師傅的歡心,所以,吳承恩給他定了個“三把手”。

沙和尚是三個徒弟中最老實的一個,他始終對師傅忠心耿耿,對兩位師兄也是畢恭畢敬,幹事情更是勤勤懇懇。雖然他沒有悟空和八戒的本領高強,可是打起妖怪來卻是毫不手軟的,這點本領在關鍵時刻還是能保護師傅的。由於他太老實,又不喜歡張揚,是一個大眾化的人物,他只能位居最後。這種人事結構太奇妙了!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28

作為臨沂六中語文學科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員,我感到十分榮幸,這是一個學習的組織,在這個組織裏,我學習着、成長着並快樂着!

在共同體的學習中,我有幸拜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這本書是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所寫的一部專著。他在書中極其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現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書中他對學校、教師、課程的深刻闡述,給了我震撼與反思: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怎樣的教師才是一個真正的優秀教師?以下是我對書中關於課堂教學的一些感想:

一、 教育改革應該從每一間教室和每一節課堂教學開始

佐藤學先生在書中闡述到:“可以説沒有哪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他的這一闡述,讓我清醒地認識到,教育教學改革(課程改革),最根本的是改變課堂教學,實實在在解決課堂裏存在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要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到每個教室裏去,他還提到“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裏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態度,看他們是否在持續的學習”,這種對教學的評價方式,讓我懂得教學中絕對不能弄虛作假,不能搞形式主義,無論是什麼形式的教學,應該以“投入專注”為要求,而不僅僅以熱鬧為目的,要讓孩子投入專注、持續地學習,而不能只是引發的學生的興奮。

二、教學中要真實有效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自主性”,這是每個教師需要追求並達到的目標。但是,教師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的改革上。曾幾何時,認為只有學生髮言熱烈的課堂才能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差不多已經成了我們錯誤的共識,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不管他們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後的結果,懼怕課上的冷場,都曾是自己課堂上的真實寫照。正象佐藤學先生所説的“教學必須建立在還原學生的‘主體性’,克服‘主體性’神話的基礎上”,就是要考慮教師、教材、同伴和學習環境的相互作用,考慮孩子的經驗,與孩子進行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拋接球”活動。那些“僅僅是白熱化的發言競爭,學生表面活躍地不斷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舉手的教室”和“那些空氣沉悶、學生的身體坐得筆直筆直的教室”是屬於同一類型的,同樣是硬邦邦、乾巴巴的關係而構成的教室。

從書中我認識到,要想真正體現出學生主體性,首先教師應能很好地用心傾聽學生的各種語言,包括身體所發出的無聲語言,感受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動,與學生的想象產生共鳴,從而共同走向創造性的學習。其次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千方百計的在教室裏構築一種讓學生有“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構建學生間、師生間一種相互交往、共同成長的關係。再有就是教師應做到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使學生、家長及教師能夠息息相通。書中最令我觸動的是作者在結束語中的一句話:“學生需要的是能從容平和地、安心地學習的學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確規定、熱熱鬧鬧的學校。”

三、教學中要關注到學生不確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每當提出問題後,如果學生回答的正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會不自覺地舒一口氣,或會心的微笑一下,而當學生回答的不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是想方設法的引導學生回答出自己設想的答案上來。對於這種現象,佐藤學先生分析到“在這些學習行為中,其不確定的思考或表現與那些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明晰的思考或表現容易變成一種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為,而不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往往在創造性的思考和表現中更能發揮威力”。這就提醒我們,確定或不確定的答案,我們都要重視,尤其是不確定的,包含有創造思維的過程,應該更為重視,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把這些不確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現相互反響和激盪,課堂的內容就變得豐富多彩了。如果教師能夠做到這些,學生思考的威力就會淋漓盡致地發揮,個性思維特點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在這些個性思維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創造出“交響樂團式的教學”——不同的音響,奏出和諧的音樂。

四、教學中要學會傾聽

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 這個提示,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髮言的態度。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多説更重要。有時候我們雖然“恩、恩”地點着頭,熱心地聽着學生的發言,但其實是希望,可以聽到學生的意見和我自己考慮的是一致的。或者到大部分學生髮言完畢之後就總結一句“你説的應該是這個意思吧”。所以我們其實並不是在專心接納學生的話語。我們往往為了自己的教學進度而忽視某些學生的發言,以至未能與學生的想法產生共鳴。我們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裏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説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裏,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佐藤學先生採用自己多年觀察和參與的教學改革的案例,讓我看到我們在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也呈現出課程改革中的艱辛和努力。讀完此書,讓我對新課程的改革充滿了信心,面對挑戰,教師要樹立正確的理念,不斷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為,要學會聆聽,要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個的個體,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帶來的樂趣。最後,就讓我以該書最最本質的闡述來表達我的收穫,那就是“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願我們也能學習佐藤學先生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教學改革,以取得實質性的成長。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也許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改變也是艱難的,但起碼我們可以從自己的課堂改變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29

泰勒·本-沙哈爾,被稱為“最受歡迎的人生導師”。他所作的《幸福的方法》成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最佳暢銷書,作為20種文字翻譯、風靡26個國家和地區的精神洗禮,併成為被中國中央政府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推薦的“幸福書”,其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

好奇心驅使我認真地讀下去,可惡瞭解其奧祕……

細細的品讀這本書,無論在讀的過程還是讀完之後都讓我感悟良多。的確,對於幸福,人生在世,人人都在追求,都渴望擁有。而書中作者的認為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而我想大部分人都會承認幸福是一種感覺,是心靈的一種愉悦,是一種愜意的感受與狀態。即幸福主要是精神的範疇,影響的因素包羅萬千,但有時可能就因為一兩個因素而讓人感到幸福。物質的的多寡並不是幸福的決定因素,錦華衣服,鐘鳴鼎食的人,未必就是很幸福;粗布衣履,粗茶談飯的人,也未必不幸福……對於幸福這個概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每個人都會問自己是否幸福?對此,作者認為我們永遠都可以更幸福,幸福是一個長期追求、永不間斷的過程中的某一段。與其因為沒有達到幸福境界而垂頭喪氣,與其浪費力氣去苦思冥想自己到底有多幸福,不如認真地去體會和挖掘幸福這一無窮無盡的寶藏,同時去爭取得到更多。要記得,追求幸福應該是我們的終生目標。我認為,這就是作者見解的高明之處。

幸福是什麼?這是作者擺給我們的第一個問題,是一種情緒?就像快樂一樣?還是沒有痛苦?還是好運氣?快樂、運氣、滿足等字眼經常被當做幸福的代名詞,但是這些情緒上的東西都會像時間一樣飛逝,感覺很好,卻無法成為幸福的標準,更不能成為幸福的支柱。書中闡述一個漢堡模型,四種漢堡類型代表了四種人生模式。即享樂主義型、忙碌奔波型、虛無主義型和幸福型。享樂主義注重的是眼前的快樂,不為任何可能發生的負面後果而擔憂。忙碌奔波型是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追求未來的幸福。虛無主義型是既不享受眼前的幸福對未來也沒有任何期望。而幸福型則是享受當下所從事的事情,而且通過目前的行動為他們獲得更加滿意的未來。前三種是與幸福相對立的三種人生態度,我們肯定不能要,而幸福的人生態度就是為了有意義的目標奮鬥,既享受當下又為了更加滿意的未來,既重視過程也重視結果,你做到了嗎?

我們都是思想者,而這本書無疑讓我從追求幸福的迷茫中猛然清醒,就像沙漠裏的一滴水,解了我一時之渴,但我知道,幸福之路仍然需要我自己去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綠洲,真正的幸福,需要我們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去快樂地努力與奮鬥。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頂,也不是在山下瞎轉;幸福是向山頂攀登過程中的種種經歷和感受。

對於幸福,我很贊同這樣一種説法:“幸福是保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快樂是常態,而痛苦都是小插曲。要想獲得真正的幸福,我們必須明白無論我們遇到怎樣的悲傷、考驗還是波折,我們都應該為活着本身而感到由衷的快樂。

幸福與否取決於我們選擇用什麼樣的視角去看待生活。有些人無論生活、工作的再好也感覺不幸福,仍堅持認為外在因素可以改變內在體驗。有錢人經常不開心的一大原因就是對“有錢就應該開心”的壓力,一旦不開心就覺得內疚,覺得對不起自己的財富。而我們通過學習,去追求快樂且有意義的生活方式並提高內在品格,真正去沉浸其中感受快樂和意義,享受努力實現目標的過程。我們可以把學習轉變成一種迷人、美好的旅程,貫穿在整個生命中的對幸福的追求。

我想説,幸福不僅僅是個體的感受,更大層面上應是社會層面的整體感覺。以這種幸福觀來理解,“幸福廣東”就不只是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個共建共享的具體過程。

我們今天理解“建設幸福廣東”,首先想到的是建立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但是這還不夠,一個人的幸福取決於一個人的價值觀。無論一個幸福的社會,或者一個和諧的社會,它們都是一個文化價值的社會。其實,我們每個人在為自己創造幸福的同時,也會享受到他人為自己所創造的幸福。也就是説,每個個體,一方面是創造幸福的主體,另一方面也是享受幸福的客體,二者是統一的。幸福的藍圖令人期待,但幸福不是一個筐兒,什麼都可以往裏裝。“幸福廣東”也不是什麼政績工程,而是可以看得見、摸得着的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因而,當前所要做的就是切切實實地加快轉型升級,為“幸福”夯實基礎。

其實,幸福很簡單。只要你留意,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幸福裏。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微笑的表情、一個健康的體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樣都可以是幸福的源泉。只是,世俗繁雜矇蔽了我們看幸福的晶亮眼睛。藏於濃霧背後的幸福,需要一顆平和安逸的心和一雙清麗無埃的眼睛才能看清。

幸福是一份閒適,一份輕鬆,一種放棄,一份超然和豁達。幸福是口渴時,一杯清淡的白開水;幸福是疲憊時,一個可以休憩的港灣;幸福是悲傷時,有人聽你傾訴;幸福是快樂時,有人一同分享。

歸根結底,幸福是一種精神的追求,是超越物質的。用心感受生活,悦納自然,體會生命,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用感恩的心善待他人,幸福就會悄然而至,這就是幸福的真諦。

從這本書中,我認識到,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只要你有信心,幸福就在你我手中!好好把握吧!

管理未來讀書心得讀後感 篇30

《不抱怨的世界》

《抱怨世界不如改變自己》一書給我的印象較深刻的是:任何人和團隊要想成功就永遠不要抱怨,因為抱怨不如改變。

事實上有些時候我們總是在抱怨,生活中幾乎沒有什麼不是我們抱怨的對象。我們總喜歡躲在後面無休止地抱怨,從中獲得一種自我膨脹的優越感。我想,很多時候,並非意識不到這一點,但就是不願意直面現實,並且積極做出改變。有時候,隨着心理的慣性,也不知道如何改變。看書時,頭腦中總是浮現某些人某些事,想着自己其實就是在抱怨,不知不覺地在抱怨。抱怨也讓自己變得煩躁,沒自信。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注意力放在我們想要的東西上,而不是不要的東西上。抱怨就是把焦點放在我們不想要的東西上,所談論的是負面的,出錯的事情。

讀了這本書後,我認識到人生是不公平的,同時生命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選擇過程,在每一個選擇的關頭都有前進與後退的衝突。在遇到挫折時我們要從容地面對,不抱怨、不放棄的人生態度才是第一位的,只要繼續努力,就一定會成功。抱怨自己的人,應該試着學習接納自己,抱怨他人的人,應該試着把抱怨轉成請求,我們必須活出想要其他人效仿的樣子,讓自己的世界充滿平靜喜樂,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人生也會更加美好、圓滿。

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正如書中所説:“停止抱怨,你就已經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雖然這條路還很長很遠,還需要我付出無法想象的努力和代價,但是既然做了選擇就應該積極地走下去,勇敢地面對前進道路中的各種不確定。“不抱怨”是一把鑰匙,在我們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藉助這把鑰匙,我們會自然延伸和深入到生活的諸多層面,喚醒我們渴望已久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