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家》讀書心得6篇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現代文學的一塊豐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關於《家》讀書心得6篇,歡迎借鑑參考。

關於《家》讀書心得6篇

《家》讀書心得一

讀完了《家》的最後一頁,一股激流仍在心中湧動……

我覺得書中最有魅力的東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覺慧一羣象徵着一端,覺新連同老太爺一羣象徵着另一端。關於覺慧的個性,第三回就已經明顯了——幼稚、叛逆、熱情。剛在督軍暑懷着滿腔激情抒發了多時積累下的憤慨,卻又在家裏和老太爺吵上了一通。於是,覺新的話語在旁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爺爺跟你説什麼話,你只要不聲不響地聽着,讓他一個人去説,等他話説夠了,氣平了,你答應幾個‘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簡單嗎?”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擊。 説到覺新,便讓我想到了梅——在覺新知道自己的訂婚日後,“他絕望地痛哭,他關上門,他用鋪蓋矇住頭痛苦。他順從了父親的意志,沒有怨言。

可是在心裏他卻為着自己痛哭,為着他所愛的少女痛哭。”在父親告訴他要去西蜀實業公司,在他面臨着一生的理想被強制剝奪之時,“一個念頭在他的腦子裏打轉:‘一切都完了。’他的心裏藏着不少的話,可是他一句也不説。”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擊。 終於,新、慧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地達到了高潮——那是在第三十一回覺慧勸覺新幫助已被強制訂婚的二哥與他真愛的琴結婚的段子——“‘你為什麼這樣生氣?他們只曉得他們的意志應當有人服從,所以你二哥的反抗也沒有用。’‘沒有用?你也這樣説?怪不得你不肯幫助二哥!’‘我又有什麼辦法呢?’覺新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你不記得爹臨死時是怎樣把我們交給你的?你説你對得起爹嗎?’”覺新被擊中了傷處,“‘我如果處在你的地位,我決不像你這樣懦弱無用,我一定會親自斷了馮家的親事!”覺新這時早已抽泣起來,最後,“‘你真是個懦夫!’覺慧這樣地罵了哥哥一句,就走開了。

剩下覺新一人,房裏十分孤寂,十分陰暗,空氣沉重地向他壓下來……”是的,多麼激烈與深沉的矛盾啊!覺新的懦弱不就是想用自己的方式與無謂的犧牲多對得起爹一些麼!而如果繼續下去,琴不將是第二個梅麼!我彷彿也陷入了一片孤寂,在無邊的黑暗中思考…… 這種由矛盾所導致的黑暗是讀《家》的過程中經常會有的,然而《家》中卻會時時在那些空隙之處讓你看到火光。思維突然遊走到了梅與覺新妻子的那個段子——“‘梅表妹,我明白你的心事。’她覺得自己也要哭了。‘我知道你們兩個當初感情很好。…他當初真不該娶我。…現在我才明白他為什麼那樣愛梅花…’……‘…大表嫂,你想,我的痛苦,又向哪個傾訴?沒有一個願意聽我訴苦的人。我的眼淚只有往肚裏吞……杜詩説: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然而要不使我的眼枯,我的心又怎能安放呢?…最近眼淚少很多,可心卻常痠痛不止,好象眼淚都流在心裏似的…大表嫂,你不要為我悲傷,我是不值得你憐惜的……’這盪漾着一個不幸的生存的悲哀,訴説着一段悽哀的故事,它們一字字、沉重地壓着瑞玉温柔敏感的女性的心。她忽然微笑了,是淒涼的微笑,感動的微笑。她把兩隻手壓在梅的肩上‘梅表姐,我真是喜歡你。我恨不得把心也交給你…以後就認我做你的妹妹罷…只要你過得好,我心裏也高興…你答應我你要常常來,這才是你不討厭我,而且原諒了我…’……” 在矛盾中,友情、親情、愛情以及那所有包含着美好、善良以及那所有值得感動的東西好似一股股暖流滌盪着這片孤寂,使黑暗中得以浮現出躍動着的星光。而隨着小説線索的行進,這光也似乎更亮了。 ……老太爺剛罵完了克安,“他衰弱地躺在這裏——失望,幻滅,黑暗。

沒有人分擔他的痛苦和孤寂,這時候他才明白他在這個家庭裏的真正的地位了”——一切太遲了……在他臨死的時候,所有的人都來到了那個房間——“他把眼睛埋下去看覺慧,他的嘴脣動了,瘦臉上的筋肉弛緩地動着,他好象要做一個笑容…‘你來了。他…他……馮家的親事不提了。……你們要好好讀書。唉,要……揚名顯親啊。我很累……你們不要走。……我要走了……’他閉了口,手冷了……” 又一個人死了,是瑞玉,是在臨產時……終於,“覺新的兩眼突然放出光芒,用他平日少有的堅決的語調説‘我説過要幫你的忙,我現在一定幫你……我做不了的事,你可以做……’……他忽然自語:我們這個家需要叛徒,我一定要幫三弟成功。你們看着罷。家裏頭並不全是像我這樣服從的人!” 有很多人因為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與矛盾中潛行着的人卻分明有着一股激流在推動着。這股激流因為矛盾而真實,因為矛盾而珍貴,因為矛盾而深沉,因為矛盾而被賦於真正的內涵——我又一次被感動了,因為就在那個年代,多少還有一個不小的羣體在這股激流中尋找着新的自我,彌補着情感與思維方式的不足。在黑暗與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着的人,有的勇敢地保護着自己青春的稜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卻又最終找回;然而這其中最重要的,確是這股激流在本質上教着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着所有的事與物,追求着理想,追求着自我價值的一種嶄新的體現。因為追求,因為崇高,這股激流才永恆地感動着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 ……那一天,覺慧乘上了船。船下的激流將把他帶向未知,帶向一個新的起點。“他最後一次把眼睛掉向後面看,他輕輕地説了一聲‘再見’,仍舊回過頭去看永遠向前流去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了。”

我實不忍心不把《家》中一切值得思考的段落列舉於此,但也只有真正讀到《家》的每一句每一字後思維才會真正有所感悟,心靈才會真正有所感動。也在此真誠地希望這股激流在所有人的心中永不停息!

《家》讀書心得二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現代文學的一塊豐碑。小説中的人物,故是細節都是作者極為感觸的。作品中的高老太爺作為祖父的影子,三個孫子,覺新不敢反抗,覺民和作者敢揭露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控訴了封建制度的罪惡,歌頌了“五四”時期新青年的敢於鬥爭,敢於反抗的革命精神,批判不抵抗主義,小説語言明快流暢,筆調抒情熱烈,讀起來真摯感人,動人心魄,深受讀者歡迎。

文中的覺心是覺民兄弟的大哥,也很聰明,但他很懦弱,不敢反抗,爺爺的話不敢違背,最後做了犧牲品,自己的幻想破滅

父親去世後,覺新挑起了家庭重擔,家中內部的矛盾向他射來,過了兩年,“五四”運動發生了,他通過學習,明白了許多道理,使它變成了兩重性格的人物。他既痛恨舊勢力,又不敢反抗,面對這一切,他默默的忍受着,掙扎着。

覺慧因為與同學參與鬥爭,被爺爺訓斥的一頓,不許他再出門。這天,他在花園裏遇到鳴鳳。兩人表示愛慕,互訴衷情。

當晚,覺民和覺慧在天井裏散步。表姐梅的遭遇,覺民決心不走大哥的路,因為時代不同了。

舊曆新年,高府格外熱鬧,高老太爺希望吃年飯有四代人,所以覺新也把兒子抱來了。

元宵節剛過,新舊軍閥展開了激烈的混戰。處於市區的高家,也遭到了戰火的紛擾,從東門逃進城的張太太帶着琴和正在張家玩的梅來到高家避難,

覺新的妻子瑞珏很喜歡她,覺新也很喜歡她。二人相對而位。互訴着幾年來的相思之情。

幾天來瑞珏完全請楚了覺新和梅的關係,表示理解,梅為瑞珏的大度與善良而感動,她兩人成了手足朋友

戰爭結束後,覺慧瞞着家人蔘加了黎明週報的工作。寫文章介紹新聞化運動,攻擊舊制度舊思想。琴也參加了學習,決心幹下去。

孔教會的頭面人物,60多歲的馮樂山看見高家的丫頭長得漂亮,讓高老太爺的丫頭鳴鳳,嫁給他。但鳴鳳愛着覺慧,不同意嫁給馮老頭,鳴鳳向覺慧求救,由於他趕着寫文章,沒救他,結果鳴鳳含淚離開了覺慧的住處。後來覺慧知道了真情,但是太晚了,鳴鳳已經跳湖自盡了,覺慧非常悔恨。

鳴鳳死後,高老太爺又逼丫頭婉兒代,鳴鳳的悲劇使覺慧無限悲哀,深深自責,同時也加深他對以祖父為代表的舊勢力的無比仇恨。現在他更清楚的認清了自己所在的這個家庭,這個社會的本來面目。

高老太爺的66歲的壽辰到了,高家擺宴唱戲,大為慶祝,馮樂山又為覺民説媒,高老爺一口應承,遭到覺民與琴的反對,覺慧支持。覺新左右為難,祖父大發脾氣。在這緊急過頭,覺慧幫助覺民逃婚,與家庭鬥爭,結果覺民下了決心,高老太爺也沒辦法。最後祖父被迫退婚,覺新不斷受到良心譴責,覺得無論如何應該給覺民幫忙,否則會造成一件抱恨終身的事。

覺新的四叔克安、五叔克定瞞着高太爺偷偷摸摸的在外面租小公館,嫖女人,打着高老太爺的旗號借債,過着荒淫無恥到的生活,醜行被揭穿,高老太爺責罰他們後,感到無比失望,從此一病不起。陳姨太先請道士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鬧得家宅不寧。留過學的克明,讀過進步書報的覺新都不敢出來反對。只有覺新挺身而出。痛罵陳姨太和眾人,高老太爺在彌留之際,答應解除與馮家婚約,覺民的抗婚行動取得了勝利。

瑞鈺臨產的日子越來越近了,高家長一輩人都認為高老爺的柩停在家裏,如有人在家生孩子,便有血光之災。他們要求瑞鈺到城外生育,覺新有一次毫無抵抗的接受了這個荒唐主張,結果瑞鈺在難產中死去,覺新突然明白了,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封建迷信奪去了他的青春、幸福、前途和他最心愛的兩個女人。三弟覺慧感到不能在這個吃人的家中呆下去了。他要做一箇舊有家庭的叛逆,決心遠走高飛,覺新感到無限悲哀,但他知道是留不住覺慧的。猶豫再三,終於答應在暗中支持弟弟的行動結果,三弟還是遠走高飛了。

“家”從1931年發表以來深受讀者歡迎,以後又拍成了電影,巴金最後之所以告別覺新。覺民和黎明週報社的朋友們,乘船離家到上海去,就是對當時社會不滿,家庭不滿,但他心胸寬大,勇於鬥爭,為軟弱的大哥打氣,讓他堅強起來和家人鬥爭,但大哥始終是個懦夫,結果犧牲了自己,也把心愛的妻子做了犧牲品,覺新是覺民兄弟的大哥,你想,他相貌清秀,自小聰慧,在家裏受着雙親的鐘愛,在學校受先生的讚賞中學畢業時成績名列第一,自己也曾打算中學畢業後到有名的大學深造,還想到德國留學,但他性格懦弱,不敢反抗,為了爺爺抱重孫,馬上成親,料理家事,屈從父命,他的前途因此而斷送,他美麗的幻想因此而破滅。可是,萬惡的舊社會、舊制度,坑害了多少年青的生命!

《家》讀書心得三

家中精彩的情節很多,例如“克定受罰”精彩的展示了封建禮教的虛偽和必然消亡。 “捉鬼風波” 表現了青年人敢於鬥爭的無畏勇氣,使人讀來感到暢快淋漓。“血光之災”中瑞鈺在難產中死去,使覺新突然明白了,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教奪去了他所希冀的一切。小説筆調沉重,感人肺腑,揭示了“不抵抗主義”的破產。我最喜歡的情節是“鳴鳳投湖”。

當鳴鳳知道逼她出嫁的消息後,在深夜來到了覺慧的窗下,她希望能看到覺慧,向他訴説自己的痛苦和愛情。鳴鳳幾次敲窗的細節逼真的寫出了這位少女痛苦焦急的心情,以及他對覺慧的強烈的期待和希望。進了屋子,他看到覺慧只顧忙於寫稿,鳴鳳只想和他講兩句話,把此事告訴他。可覺慧卻被矇在鼓裏告訴她兩天以後才能陪她説話。鳴鳳沒有希望了,因為她過了這一夜就不在人世了。她不怨恨覺慧,他看到覺慧真的很忙所以懷着留戀絕望的心情離開了覺慧,走到了湖邊。“她一路上摸索着,費了很大的力,才走到她的目的地——湖畔。…她茫然地立在那裏,回想着許許多多的往事。他跟她的關係一幕一幕地在她的腦子裏重現。…為什麼人們單單要蹂躪她,傷害她,不給她一瞥温和的眼光,不給她一顆同情的心,甚至沒有人來為她發出一聲憐憫的歎息!她順從地接受了一切災禍,她毫無怨言。後來她終於得到了安慰,得到了純潔的、男性的愛,找到了她崇拜的英雄。她滿足了。但是他的愛也不能拯救她,反而給她添了一些痛苦的回憶。

他的愛曾經允許過她許多美妙的幻夢,然而它現在卻把她丟進了黑暗的深淵。她愛生活,她愛一切,可是生活的門面面地關住了她,只給她留下那一條墮落的路。她想到這裏,那條路便明顯地在她的眼前伸展,她帶着恐怖地看了看自己的身子。雖然在黑暗裏她看不清楚,然而她知道她的身子是清白的。…她要把身子投在晶瑩清澈的湖水裏,那裏倒是一個很好的寄身的地方,她死了也落得一個清白的身子。她要跳進湖水裏去。…她太愛他了,她不能夠失掉他。在生活中她所得到的就只有他的愛。難道這一點她也沒有權利享受?為什麼所有的人都還活着,她在這樣輕的年紀就應該離開這個世界?這些問題一個一個在她的腦子裏盤旋。…她死了,對這個世界,對這個公館並不是什麼損失,人們很快地就忘記了她,好像她不曾存在過一般。“我的生存就是這樣地孤寂嗎?”她想着,她的心裏充滿着無處傾訴的哀怨。…她完全明白了。他是不能夠到她這裏來的。永遠有一堵牆隔開他們兩個人。他是屬於另一個環境的。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業。她不能夠拉住他,她不能夠妨礙他,她不能夠把他永遠拉在她的身邊。她應該放棄他。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她不能讓他犧牲他的一切來救她。她應該去了,在他的生活裏她應該永久地去了。她這樣想着,就定下了最後的決心。她又感到一陣心痛。她緊緊地按住了胸膛。

她依舊坐在那裏,她用留戀的眼光看着黑暗中的一切。她還在想。她所想的只是他一個人。她想着,臉上時時浮出淒涼的微笑,但是眼睛裏還有淚珠。最後她懶洋洋地站起來,用極其温柔而悽楚的聲音叫了兩聲:“三少爺,覺慧.”便縱身往湖裏一跳。”鳴鳳投湖前的心理描寫非常細膩,語言清新自然,明快流暢,充滿着烈火一般的激情 。這樣的描寫不僅使鳴鳳在這特定的環境下的感情,情緒,心理狀態,躍然紙上,而且像散文詩似的給人以意境美的藝術享受。

《家》是不朽的,但它也有不足之處。它的主要缺點在於通篇缺乏藝術錘鍊。小説中敍述和描寫參半,許多對話太急於表達思想,以至於失去了口語的語氣和韻味,讀來好像聽演講。但這些缺點並不能遮蓋它的不凡之處。其中小説的開頭和結尾就頗有匠心。小説一開頭寫風雪中那“黑洞”似地公館:“有着黑漆大門的公館靜寂地並排立在寒風裏。兩個永遠沉默的石獅子蹲在門口。門開着,好像一隻怪獸的大口。裏面是一個黑洞,這裏面有什麼東西,誰也望不見。每個公館都經過了相當長的年代,或是更換了幾個姓。每一個公館都有它自己的祕密。大門上的黑漆脱落了,又塗上新的,雖然經過了這些改變,可是它們的祕密依舊不讓外面的人知道。”結尾寫覺慧如鳥脱籠似地離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着一江東去的秋水,他寫道“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面流去,它會把他載到一個未知的大城市去。在那裏新的一切正在生長。那裏有一個新的運動,有廣大的羣眾,還有他的幾個通過信而未見面的熱情的年輕朋友。這水,這可祝福的水啊,它會把他從住了十八年的家帶到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羣中間去。…他最後一次把眼睛掉向後面看,他輕輕地説了一聲“再見”,仍舊回過頭去看永遠向前流去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了。”這一開頭一結尾,頗有藝術匠心,在讀完全書後,讓人思緒隨水而流,不能立即離開書中的世界。覺慧的離家出走標誌着他與封建大家庭的徹底決裂,是激流中的激盪的浪花。

巴金在1980年4月4日<<《激流》總序>> 中寫道“ 這激流永遠動盪着,並不曾有一個時候停止過,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發射出種種的水花,這裏面有愛,有恨,有歡樂,也有痛苦。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騰的激流,具着排山之勢,向着唯一的海流去。這唯一的海是什麼,而且什麼時候它才可以流到這海里,就沒有人能夠確定地知道了。”在今天,激流仍在奔騰,社會制度仍然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希望這激流之水能夠洗滌掉社會的糟粕,還我們一個理想的世界。

《家》讀書心得四

暑假讀完《家》,整個人心情是沉重的,巴金的文章不像魯迅文章那樣犀利,可胸口一直喘不過氣來。巴金説:“我的作品已經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人物,讓讀者們忘記它們,可能會更好一些。”可是這是可以忘記的嗎?這段高家悲歡離合的歷史。

高公館像是一片表面平靜實質黑暗腐朽的土地,滋養着上上下下幾十個不同的人。這種壓抑的環境下,既有青春有理想,渴望通過五四運動改變現實不堪的覺慧覺民,也有始終泰然處之的大哥覺新。有時我會想覺新是不是已經死掉,事實他還是活着,掌管着高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和祖父的企業。那便是丟了靈魂吧,沒有理想沒有追求,整個人如白紙一樣不堪。是現實把他逼成這樣的,曾經的覺新有理想有追求,但他的身份不同,身為高家的長孫,覺新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的薰陶,尤其是子孝,這些都鑄成了他委曲求全的怯懦,順從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弟妹妹的反封建抗爭,又不得不維護封建統治的權威。在現實和理想面前,覺新必須選擇現實,覺新的一生是糾結的,痛苦的,這樣的一個悲劇人物讓人心生歎息,卻又無力去改變。文中的一個細節,高覺新順着高太爺的意願去他的公司當了職員,一個月後領到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個月薪水30元,這時高覺新的心裏充斥着喜悦和悲涼。這是他勞動所得的30元,卻也是他放棄理想的代價……

相比之下,接受新思潮影響,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求得解放,敢於和封建統治相抗爭的覺慧覺民被巴金先生刻畫的栩栩如生。他們為民主自由和封建高家作鬥爭,他們要求高家把他們當人看,他們隨時做好為革命犧牲的準備。覺民的琴,覺慧的鳴鳳,都給了他們反抗的最好的精神動力。梅表姐和覺新抵受不住封建勢力的壓迫,而兩個相愛的人永遠分開,這是一個悲劇。同為反抗的琴和覺民是勝利的。

鳴鳳的死讓人心痛。曾經覺慧那樣熾熱的追求鳴鳳,而身處舊社會,被封建勢力所壓迫的鳴鳳,她總是逆來順受的。“命啊,所有的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鳴鳳總用這話來告訴自己必須忍受,必須包容這一切,這所有的都不是自己能夠選擇的。最後,鳴鳳要被送給馮老爺家做小妾,她也是無能為力的,她只有向覺慧求助,而覺慧也是心有餘力而不足,鳴鳳心生悲哀和絕望,最後她選擇以跳湖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鳴鳳死了,這個為高家奉獻出自己全部的青春的女孩死了,而高家一如既往的平靜,似乎沒有人在意到這個生命的離去,如此冷漠的高公館讓人心生悲涼。

心愛的鳴鳳的死去,大嫂的難產而死,梅表姐的鬱鬱而終,大哥的始終為別人活着,家中腐朽勢力的黑暗,逼迫覺慧逃到重慶,他永遠的離開了高家,離開了這個他生長了20多年的地方。

故事到這裏結束了,似乎也沒有結束。沒有人知道今後的覺慧生活的如何,他會不會像從前那樣有理想有追求,渴望革命,渴望民主自由。而這些,已經不重要了。經歷過血和淚,傷與痛才會成長。

《家》,新勢力與舊勢力相抵抗,新勢力在掙扎,但我堅信舊勢力一定會滅亡的,因為有這麼一羣有理想有追求可愛的有熱血的青年們!

正如巴金先生説的,青春是美麗的東西。

《家》讀書心得五

我一向以來都不喜歡描寫封建時代關於大宅子故事的書,覺得讀來味同嚼蠟。但是卻有例外,暑假讀的《家》吸引了我。巴金先生寫《家》時不滿30歲,讀完這部作品,心理起伏不是很大,大概是類似的題材看到的比較多,這本書雖然如中國新文學史所寫的:若干章節讀來仍感到難以下嚥;敍述的部分,許多對話,太急於表達思想,而失去口語的活氣和韻味。

發表《家》時,巴金還對文學矇昧無知:我寫小説從來沒有思考過創作方法、表現手法和技巧等等問題;文學是什麼?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終就不曾想知道……

巴金先生的“家”,小説人物形象刻畫豐滿深刻,情節跌宕有致。在這個“家”裏,揭露了封建專制的腐朽本質,頌讚了年青一代的反抗鬥爭精神,以家庭的命運與社會的興衰有機結合。小説縱然為一個悲劇故事,然而作者説過:無論在什麼地方總看見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動盪,在創造他自己的生活道路。

家,是身心的歸宿。一看到“家”,便不禁和親情聯繫到了一塊,温馨而真切。“家”這字總讓人遐想,一種對互親之情的期盼。然而巴金所描述的家卻是羈絆,是對激情的禁錮。

我本以為巴金所敍述的家應是一家人團結奮進的局面,或是和樂融融的場景,但這樣也着實有些平淡。我相信在所有人心目中,家應是最美的地方。或許時代背景不同,20世紀20xx年代的中國社會一片黑暗,人們思想靈魂麻痺,閉關自守中就趕不上時代文明的腳步。而放眼今日,家在新時代時期賦予了更多的內涵。當今是一個和平穩定繁榮發展的社會,家也變得更舒適漂亮,沒有封建與文明的抗爭,理應是真正的身心歸宿。

儘管如此,但隨社會經濟發展人們有更高的追求,家反而變得冷清孤獨來了。父母雖不像高老太爺獨橫,卻也在兩代間產生了難以逾越的代溝,因而家庭很多時候變得悽清。現在很多人都是獨自居住,

逐步放棄了安土重遷的思想。這也是家庭發展的必然趨勢。何況,現代的家庭悲劇也並不少,他們也可直接反映社會方面的問題。而且現在的家庭好像都很自私,也有些虛偽,這也不奇怪,畢竟也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中。

在此想想自己的家吧!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發生了巨大變化,受改革開放春風的影響一下子富了起來,生活更完善,這本應快樂。但我卻感覺家沒有以前那麼快樂温馨了。物質方面進步了精神方面卻退步了。我懷念小時候在父母懷裏的情景,心裏很温暖。而隨年齡的增長,我和父母逐漸形成了一層隔膜,我更多不願與他們交流,家庭幸福感也隨之下降。這雖是正常的,卻不是好現象。家,需要一起守候。我們都應對自己的家庭儘自己的責任。

人們常常將國與家聯繫到一塊,有句話説得好:國是千萬家,家是最小國。國就是個大家庭。我又不得不想起那些大“家”,像什麼政治家、經濟家、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軍事家等等。這一切都和家掛鈎,可見“家”的重要。

總之,《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這個社會永遠都在進步,並不曾有一個時候停止,儘管有時候有些“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裝太陽”的光輝。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得了它。在途中,它也曾發射出許多水花。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騰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家》讀書心得六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段,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書中人物不下七十個,既有專橫、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統治者、封建家長只代表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和劊子手馮樂山,腐化墮落的敗家子克定,狡猾貪婪的克安等等統治階層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如敢於以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鳴鳳,温順善良地吞嚥着舊禮教俄國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長孫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響、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開放、敢於反抗封建統治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覺新,他雖然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是處於“長房長孫”特殊地位,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薰染,鑄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順從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們反封建的抗爭,有屈從於封建勢力的壓力,維繫着封建統治的權威。這些人物都寫得血肉飽滿,個性鮮明,富有深刻的歷史內涵和闊大的現實包容。

在這個家裏發生的故事也讓人感覺到氣憤與悲哀。第一個悲劇發生在鳴鳳身上。已經六十歲的馮老太爺要在高公館的丫頭中選一個去給他當小老婆,而這個災難恰恰降臨在十六歲的鳴鳳頭上。鳴鳳和覺慧之間有一段愛情,但是因為兩人一個是婢女,一個是少爺,身份懸殊,才導致這段純潔的愛情別成了一個悲劇。剛烈的鳴鳳在他新婚前夜跳湖自盡。梅的命運更加悲慘,她死得比鳴鳳懦弱多了。梅是覺新的表妹,他們二人之間也曾有過愛情,本來兩家都同意結婚了,卻又因為二人的八字不合而不得不散。覺新娶了李家的瑞珏,重新獲得了愛情;而梅也另嫁他人,卻當了寡婦,又回了孃家。兩人依然對對方念念不忘。後來沒得了肺病,卻因為父親守舊,不肯看西醫,耽誤了治療,最後她懷着遺憾,軟弱的死去。高老太爺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快要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醫藥已經不起作用了,在陳姨太的提議下,人們開始求助於封建迷信。最開始找道士在大廳裏做法念咒,深夜陳姨太又在天井裏拜菩薩。後來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又祭天。最後居然找巫師到家裏來捉鬼,把老太爺嚇得夠嗆,陳姨太等人被覺慧説了一番後羞愧地散了。又過一天,老太爺死了,臨死之前他醒悟了,同意覺慧等年輕人接收新思想了,可是已經太遲了。死得最令人悲憤的就是瑞珏了。老太爺死後,封建的思想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嚴重了。葬禮就辦得充滿封建色彩,這還不夠,長孫媳瑞珏生產的日子近了,太太們説長輩的靈柩停在家裏,家裏有人生產就會有“血光之災”。所以按照封建理念,瑞珏不得不搬到城外去住。後來瑞珏難產,卻不能與覺新相見,她在生下一個兒子之後,含恨離開人世。

這是四個悲劇,雖然發生在了幾個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上,但是卻都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罪惡。梅和瑞珏都是覺新曾經愛過的女人,而她們也都是封建主義的悲哀,她們同覺新一樣,太軟弱了,對於別人説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錯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裏,只會服從,不會反抗,他們的所謂“作揖主義”哲學純粹是給在封建社會白白做出犧牲。高老太爺在臨死之前能夠醒悟也稱得上是一種慶幸吧,不過他醒悟地太遲了,沒有任何的意義和價值,根本不能給這個家庭,這個社會帶來絲毫的改變。而鳴鳳,她與常人不同,她性格剛烈,雖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犧牲,根本不會引起任何人(封建主義)的任何注意,但是她寧死也不屈服於封建主義,至少她死得不窩囊。總之,封建社會給人們的痛苦遠不只這些,所以年輕人才要推翻這個社會,讓人們看到新社會、新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