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錄讀書心得優秀文章(精選13篇)

懺悔錄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

昨天晚上粗略的看了盧梭《懺悔錄》的第四章,大致講了他四五年的漂泊生活。他是勇敢的人,敢於承認自己做過的違背道德的事情。不是偽善者。這一章的景色描寫很動人,發生的事情也十分有趣,看過之後,心中有濃濃的滿足感。這便是名著的魅力吧。

懺悔錄讀書心得優秀文章(精選13篇)

有一晚他睡在歐洲的某條河邊,看着對面的魅力的梯形花圃,氣温剛好,他睡了難得的好覺,沒有温牀,卻有大自然的美景陪伴,美哉。

他很喜歡週末去大自然中去賞美景。或者欣賞,或者咒罵自己的生活。

第五章的開頭他寫道:“就我這個年歲而言,我的智力比較地發達了,但判斷力卻欠缺些,我非常需要有人教我如何為人處事,因為幾年的經驗並沒能夠徹底根治我那浪漫的幻想,而且,儘管我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苦難,但我仍舊不很瞭解世事人情,好像我並未從苦難中得到什麼教益似的。”

(一段小語言: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

從寒假到上個月中旬,差不多歷時三個月,終於看完了盧梭的自傳《懺悔錄》以及《懺悔錄》續篇《漫步遐想錄》,前者是盧梭在面對污衊誹謗時極度渴望的自我辯護,而後者則是這料,人生總會有林林總總痛苦和煩惱,在這個路途中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活、為什麼活。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憤怒的;自我、友誼,這些都關乎生活、關乎人性、甚至,關乎靈魂。位偉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後路途的淺淺悲鳴。看完兩本書的總體印象是:人生的事誰也無法預料。

一、盧梭的童年

童年總充滿美好的回憶,我們差不多每一個人都會懷念自己的童年,而盧梭在《懺悔錄》第一部裏也無限追憶自己的童年。出身於工匠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即使出身喪母),大量的閲讀增長了他的知識等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有兩件事:弄壞了朗拜爾西埃小姐的梳子;種柳樹。在前一件事裏,我們可以看出盧梭身上有代表着所有孩子的特徵——“魔鬼般的倔強”,他在被逼問時“毫不動搖,我寧可死”(p16),每一個孩子身上似乎都有這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倔強、執着、不屈不撓地堅持自己的信念,維護自己的清白。這種性格我也曾經有過,並且在許多孩子身上看過,電影《晨曦中的小女孩》中的小姑娘在面對後母錯誤的教育方式、對待不是自己親身孩子的殘酷時所表現出來的抵抗、寧死不屈的“魔鬼般倔強”也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我相信,吃軟不吃硬是每個孩子的共性,如果你想用“暴力”讓他屈服,那麼失敗的往往是心軟的父母。“一個兒童在平常生活裏性情靦腆温情,但在激情奮發的時候卻是那麼激烈、高傲而不可馴服。”(p17)他們小小的心靈裏有着自己的祕密的精神世界,而且是一個極為豐富的世界,成人的世俗老練思維是探取不到屬於他們的這個純真、新奇、熠熠生輝而又充滿創造性的神祕世界的,即使是世界上最有創造力的成年人的思維世界也沒有他們的可愛、豐富。而在種柳樹這件事上,我們又看到了小孩子的愛心和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給柳樹偷偷偷渡胡桃樹的水分,挖出一條以為別人絕不會發現的“地下水道”,這麼富有創意和趣味的一個事,也只有小孩子才會做得出來,成人是想不到這種“偉大的工程”的。在小孩子的眼中,布娃娃都是有生命的,萬物有靈。

至於盧梭所説到的對朗拜爾西埃特別的感情我覺得藴含了一種戀母情結。盧梭出身喪母,在父親和姑姑的撫養中長大,自然對這樣一位“有母親般慈愛,還擁有母親般的權威”的老師有着更復雜的感情,渴望被關注、被愛是每個人的天性,尤其是缺乏安全感的小孩子,因此,朗拜爾西埃小姐打他的時候他產生了快感。盧梭很大可能是這樣的情感需要,至於後來與華倫夫人發生關係後所表現的出來的負罪感大都是這種情感混在其中。此外,性早熟也是盧梭存在的,對於一個喜歡閲讀的孩子來説,書本早已對他的心智啟了蒙,這也許是他特殊心理形成的原因吧。

盧梭在《懺悔錄》中的大膽坦率是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安德烈·莫洛亞為1949年法國勃達斯版<懺悔錄>寫的序言》提出了這樣觀點:

但是這裏要提請大家注意的是這種坦率的目的是引出盧梭在性的方面的態度和表現而已,而這方面的坦率恰恰又是某種形式的暴露癖。寫自己樂意去做的事,這就使他的放縱行為有了成千上萬的觀眾,自己也因而感到分外快樂。在這一題材方面所表現的恬不知恥使那些和他是難兄難弟、共染惡習和一丘之貉的讀者同他建立起密切的關係。(p626)

事實是什麼,除了盧梭,沒有人知道,大家從心理學等等方面猜錯也是挺有意思的。弗洛伊德的理論應該可以深入解剖,可惜我還沒有機會去閲讀相關書籍。

二、盧梭當學徒時的逃跑

很明顯,盧梭的逃跑,離開家鄉,並不類似其他小孩的離家出走,其他小孩的離家出走是叛逆期的最具誘惑性、冒險性、帶有懲罰父母高壓政策的勇行,是對現實生活的無聲行動抗議,宣告自己已經成年,有自己的思想,最終多數是以孩子們的勝利告終。而盧梭是徹底要逃離當學徒的打罵了,當然其中也有讓他父親擔心的理由,在懺悔錄中他後來也是提到其父親只追他到半途,語氣裏的委屈也是有的。但他是一個衝動性的人,“當我由於空間而計劃逃跑的時候,心裏有多名悽慘,但是在一旦實行這一計劃的時候,心裏反而覺得十分愜意。”(p41),逃跑終於讓盧梭“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了”(p41),而從這可以看出,盧梭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自己討厭的事物,他的這份勇氣也預示了他將來面對所有責難時的堅強。追求自己信念的他得罪了敵人、朋友,但他也毅然走下去,堅持自己的信仰,偉大的思想家總在磨難中產生。

三、盧梭與戴萊絲

戴萊絲·勒·瓦瑟陪伴了盧梭差不多下半輩子,這位做洗洗縫縫工作的善良女人雖然沒有太多的智慧,盧梭卻“第一次看見這個姑娘出現在餐桌上的時候,就特別注意她那種淳樸的風度,尤其是她那活潑而温柔的眼神,我覺得是無以倫比的,”(p311)盧梭與戴萊絲有沒有真正的愛情?這種愛情維持了多久?這種愛情最終化為了親情?這些都很難説,起碼在《懺悔錄》裏面沒有詳細的説明,僅僅是盧梭單方面的描述是很難下結論的,只有當事人戴萊絲才有發言權。

盧梭也説:“我最初的用意還是想給自己找一種消遣。”p314“説到底吧,我需要有人來接替媽媽:既然我不能再跟她一同生活了,我就需要有個人來跟她的學生一同生活,並且我能在這人身上發現她曾在我身上發現的那種心靈的質樸與柔順。”(p314)人總是渴望幸福的,盧梭也不是怪物,戴萊絲給了他無限的家的幸福和幫助,為其生了五個孩子,在每一次“逃亡”時留下了整理衣服、書籍,晚年照顧疾病纏身的盧梭等等。在《懺悔錄》裏我們可以知道盧梭的想法,但遺憾的是我們對這個善良的女性的思想一無所知。盧梭在《漫步遐想錄》中追憶華倫夫人(沒寫完就猝然而逝),卻沒有寫到戴萊絲(盧梭在那時已經與戴萊絲結婚),只用我的妻子稱呼了。

在此書裏,我們只知道盧梭自己眼中的自己,別人眼中的盧梭是怎樣的,卻不知道。盧梭與伏爾泰、狄德羅、格里姆、以及諸夫人之間到底有什麼恩怨,當時思想混亂、條理不清晰、急於為自己辯護、有精神錯亂傾向的盧梭沒法給我們詳盡的描述,要真正評價這位偉大思想家,需要參考的書籍還有很多,但盧梭在法國曆史上、文學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拉·羅什把她(戴萊絲)帶到府裏來了,什麼話也不對她説,她原以為我已經走遠了,一看到我,她就一聲尖叫,撲到我的懷裏。啊!友情,心靈的契合,習慣,親密!在這甜蜜而又慘痛的一剎那間,我們在一起度過了那麼多幸福,温馨,安謐的日子全都湧上了心頭,使我在近十七年幾乎沒有一天不形影相隨的生活之後,更深切地感到第一次別離的錐心之痛。(p546)

四、盧梭與自然

無疑,自然成了盧梭最好的朋友,成了盧梭最後的精神棲息地。在《漫步遐想錄》中這種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在現實生活中受盡人情苦難的他,在自然中寄託了自己的精神思想,自然不會拋棄他,不會背叛他,不會暗中中傷他,在自然的懷抱中他有無限的安全感和舒適感。自由地散步、自由地思考,沒有人給他壓力,也沒有人限制他。人世是如此的可怕,他很自然地選擇了逃避作為保護自己的手段,況且當時他也不得不“逃避”。在發表了《愛彌兒》後到處被通緝、如喪家之犬一樣從這個地方被趕到那個地方,無知的小民用石子砸他的房子,在經過種.種的迫害和不被諒解後這位思想的先驅者終於感到他的“一切努力全都歸於無效,徒然自苦而一無所得,於是決心採取唯一可取的辦法,那就是一切聽天由命,不再跟這必然對抗”(《漫步之一》),從而得到了內心的安寧。盧梭在“和諧的大自然的撫慰下,處於心曠神怡的境界中,陶醉於廣闊無垠的天地之間,感到自己同天地萬物融為一體,跟整個自然打成一片。”(徐繼曾語)可以説,盧梭站在了世俗之外、自然之中思考人生,他對人生的淡然有一種來自一種道德的、理想的、形而上的優越感,看慣“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嚷嚷皆為利往”,到死亡“天下”卻什麼都帶不走。看到世人為利益鬥得傷痕累累,卻忽略了品味幸福和快樂,盧梭自然就把他們當作舞台上的角色,蔑視世人、也悲憫世人。盧梭站在自然中與上帝同在,他在與上帝的高度上觀看人生的過過往往,他與自然之神同在了。

自然陶冶着盧梭,給他安適處,給他養分,而盧梭也深愛着時刻保持本色的、寬容的博大的自然。這種寄情山水的情懷在中國魏晉時就出現了,用道家的話來説就是盧梭“出世”了。但盧梭真的忘卻了世間所有的事嗎?答案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了。

“有一切理由這樣想:盧梭在人類思維存在缺點所許可的限度裏説出了真話——他的真話。”

懺悔錄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2

作為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後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於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後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裏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近來我又讀了一遍法國啟蒙作家盧梭的《懺悔錄》(陳筱卿譯,譯林出版社,1994年版)。

上下兩卷共十二章,中譯本634頁,洋洋五十餘萬字,一口氣讀下來,看得我倆眼朦朧。隨着盧梭敍述的文字河流,我又一次漂進了他豐富而傳奇的心靈之海,不由自主地陷入思想與情感的漩渦裏,拜倒在上帝的腳下,發出深沉的喟歎——懺悔吧!

當我讀到盧梭的這句話,如故衝動不已。他説: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文雅齷齪的,就寫我的文雅齷齪;當時我是仁慈淘氣、道德崇高的就寫我的仁慈淘氣和道德崇高。全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純粹表披露來了,和你親身看到的純粹1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犯錯而呻吟,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而後,讓他們每1個人在您的寶座後背,異樣樸拙地流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説:“我比這個人好!”。

這1段話像極了耶穌對歹意誹謗1個妓女的法力賽人説的話1樣:你們當中誰若沒犯過罪,即也許打她。結果,眾人1個個丟下石頭,低首拜別。盧梭的為人歷來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變,激情奔放而又非常痴鈍,大悲大喜咄咄逼人,不夠自制力。正是這些彼此鬥嘴的本色讓他更像1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然則也活得隨便,他孤高然則也卑微,他坦誠然則也有戳穿。

在自傳裏,盧梭懺悔了1個年輕時犯的舛錯。有1次他偷了主人家1顆珍貴的鈕釦,把變亂賴在1個他喜歡的小使女身上,是以使誰人無辜的使女承受了恥辱。因為盧梭的“自暴隱私”,1些過後的哲學家包括羅素以至認為盧梭根蒂談不上是個哲家。而我卻認為盧梭波及了哲學的本質題目-他首先用自己為解剖標本,對人性做了1次粗淺的尋找。從氣質上講,羅素與這些人是兩類人,他對於浪漫主義感情歷來不認為然。實在羅素本人也不是1個岑寂的書齋學者,要不然的話,他也不會3番5次鬧離婚,不會倡導性監禁,不會反宗教,不會被當局制止講學,不會信賴社會主義,不會列入反戰運動以至弄到要下獄。感情是每個人都有的,羅素也認為感情與理智比較是促進歷史的1種更首要的實力。盧梭是法國第1個最大膽的布衣思維家。他出身貧寒,年輕時期耐久處於奴僕位置。羅素如許的貴族後代誠然不會去偷鈕釦,羅素的子弟誠然也不用進孤兒院。盧梭跟1個位置高貴的女婢結婚,這也被羅素拿來進行了1番精力分析,寄義是盧梭只有在下賤的姑娘撲面才幹得到1種純粹的自信。我對羅素1向敬仰,但這1次我感受羅素髮言不免厚道了1點。在法國大革命前,逆向品級的婚姻是不被准許的,他與華倫夫人的關連弗成能為當時的婚姻制度應允。

懺悔錄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3

中世紀羅馬天主教大量出售“贖罪卷”,僧侶們聲稱,購買“贖罪卷”的錢投入錢櫃“叮噹”作響之時,就是靈魂昇天之日。這種以懺悔的名義,明目張膽的搜刮方式,激起了德國各階層民眾的憤怒。於是,牧師馬丁?路德在《九十九條論綱》中指出——每一個---徒,只要感覺到自己真誠悔罪,就是不購買贖罪卷,也同樣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罰。——當認罪成為一種逃脱的工具,這樣的懺悔有什麼意義?

有人説,懺悔顯示着一個人對自己道德狀況的認識和焦慮。——於是日本人應該懺悔,餘秋雨應該懺悔,陳冠希應該懺悔,阿嬌應該懺悔,邁克爾?傑克遜應該懺悔,犯罪的人應該懺悔等等。但是,當懺悔成為一個人心靈是否健康的測量工具,這無疑背離了懺悔的真正意義。“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式的語言暴力,強迫他人懺悔而揭開他人隱私的行為,只會熬製出一碗膩歪歪的心靈毒藥。在我看來,真正的懺悔應該是自我自願的,應該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在外力的威脅和恐嚇下而被迫進行的。

正是基於以上看法,我在盧梭《懺悔錄》中看到了盧梭具有其他懺悔者所不具有的偉大靈魂,盧梭在書中第一段就宣佈:“我現在要做一項既無先例,將來也不會有人效仿的工作,我要把一個人的正是面目赤裸裸揭示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我想盧梭式的懺悔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懺悔。

懺悔錄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4

今天我勉勉強強把盧梭的那本很很出名的一本書叫《懺悔錄》看完了,不過也是虎頭蛇尾的看的,因為我後來是在是看不下去了,曾經讓我那麼神往的一本書現在竟讓我不想再看它一眼了,原因就是,我看了這本書後的對盧梭的感覺就是感情太氾濫,這讓他在我的心中大打折扣。他好像愛過很多女人,並且就我觀察,都是些有夫之婦,有好多對他有好感的年輕的女孩子他都不理。我不知道他到底是因為母親死的早而對比他年長的女性有戀母情節還是因為他生性如此,假如他生性如此,那是不是所有的有文采的--都是如此多情,這讓我不禁的想到徐志摩--也是一個多情的,多情到把自己朋友的妻子據為己有。至少在我看來,我是不能容忍的,我不知道是我所處的時代隱性的告訴我們這種‘愛’讓人們鄙視還是怎麼的,也許是我的成長經歷和文化的氛圍在暗中催化的原因吧!

説到這,我也忍不住地想提下在那本書的上章帶給我的思考,那就是其實有很多東西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在不懂事的孩提時代卻更為重要,周圍家人、親戚的對他的關愛,他不懂犯錯誤後大人對他的方式、朋友是益友還是損友等等都可以影響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的標準。比如説,他知道偷東西不對,但他也知道偷後沒被逮到當然好,逮到了也沒關係,不就是打一頓嘛,“我偷,你打”也是一個不錯的交易,於是就放縱自己的行為,或許也就會導致我們將來不願看到的情景,

看這本書我還有個感覺就是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多出去見見世面是非常有益的。盧梭17歲離家出走,然後就一直流浪在外面,認識了很多人,也碰了不少釘子,常常入不敷出,在窮困潦倒中掙扎。加上本身的體弱多病,讓他在老早時就擔心自己活不過25歲。不過早的涉世讓他懂得很多人情世故,我想這一點比學書本只是更重要。事實上,命運對他也不薄,他結識了華倫夫人--一個大他十二歲的一個貴族夫人,因為結婚後沒孩子就和她丈夫分居了,但因為是天主教的信徒,收入也很豐厚,她有一副菩薩心腸,樂善好施。於是盧梭便與她走的很近他也十分的愛那個婦人,我想帶有種對母親的眷戀吧,事實上他也的確叫她“媽媽”,只是後來,按書上寫的是他22歲時成了華倫夫人的情人,這就是我不懂盧梭的地方,太奇怪啦!然後他又在社會的輾轉反側裏認識了特蕾沙,與她結婚了,然而就他説的他並不愛她,她卻非常的愛他,這我也覺得很奇怪,他們的5個孩子都被盧梭送到孤兒院了,真是不顧責任,大學者的思想也許就是這樣,讓人摸不着頭腦。

以上説了那麼多,都是些我不理解他的地方。但在那本書中,我的卻是看到了他作為一個大學者的閃光點,那就是對學習的獨到見解(雖然這我也知道,但當我看到心裏所想的東西與別人想的一拍即合的時候心裏就特別高興)。那段文字是第六卷的一段,我相信看過《懺悔錄》的人都會注意那段,因為我準備在那頁書做記號時發現那頁已經有了個折橫。這裏我把它打下來,希望看過的人頁能從中得到些啟迪。

‘我們無論學什麼,首先一定要找出與其學問相關學問相關聯的地方,從這裏可以發揮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妙用。雖然人類的智慧還不足以明瞭存在於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但我們可以選擇其中一門學問作為專門細緻的研究,來求得觸類旁通。我們的方法就是分類別的研讀百科全書,然後再進行整理歸納,這就得靠自己的思索。無論我師傅能繼續活下來,絕不能讓大好的時光白白溜走。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過25歲,但總要活的充實而有意義,因此,我決定要盡一切力量研究值得自己投入的學問。

懺悔錄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5

這次的內容大概是盧梭從一個天真的少年到他事業有成的這段時間的事。

經過這一段的閲讀,對一個現象很感興趣,那就是我感到盧梭的部分心理活動和對外界事物的反映與我極其的相似。我這麼説的意思並不是説我也有成為一個偉人的天資,而是説一些感情,或者是心理反應或情感,可能是組成一個人內心情感或個性的基本因素。我想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在這裏我佔且就叫它”七巧板“理論吧。就像是七巧板一樣,幾種同樣的普遍的情感,經過不同的組合,演變成了千千萬萬種不同的個性。又或者可以説是樂高玩具,幾個簡單重複的積木似乎可以拼接出整個世界。

最開始這麼意識到這個理論,是因為我之前產生了這麼一種認識,即人人都一樣。意思是世界上其實沒有多少比你笨或是比你聰明的人,一個人每多一個缺點,都會有一個相應的優點作為補償,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天才也是有的,不過個人認為比例較低,否則就不會被稱為天才了。所以説,既然認識到盧梭與我一樣,一個幾百年前的歐洲人與一個幾百年後的中國人一樣,那麼是不是大多數人都是差不多的呢?我認為是的。

虛榮與自我保護,也許是人天生就擁有的一個特質。至少作為生物的基本特徵之一,自我保護我肯定紮根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細胞中的。但是在這裏,虛榮與自我保護之間的界限似乎很模糊。表面上看起來不相關的兩個概念,其實是相通的。我這裏所説的自我保護,並不是物理上的保護,而是精神的一種自我保護。在一個人受到攻擊時,這裏當然也包括精神的打擊,通常情況下,大腦都會給出一個應對的信號。在我所讀到的盧梭的懺悔錄中,他即使用文章給予了攻擊他的人以反擊。

在這裏,既可以是認為是在他的角度對整件事情的理解,又可以認為是他對於攻擊他之人的批判。所以在他的著作之中,即使是他真的認為他已經做到了公平公正,他也有自我辯解的成分。這能不能叫做虛榮呢?虛榮心是一種表面上追求榮耀、光彩的心理。在這裏,我想這個判定的界線是模糊的,所以應該是既是又不是吧……

懺悔錄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6

《懺悔錄》是長春市紀委20__年12月印製的內部資料,主要是希望全市各級黨組織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強化黨內監督,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加強對黨員幹部的教育和監督,使廣大黨員幹部進一步增強黨的觀念和紀律意識,用鐵的紀律從嚴治黨。各級黨員幹部要從這些審查對象的懺悔中吸取教訓,引以為戒,防微杜漸,警鐘長鳴。

我從書中錄入的22名審查對象的懺悔和反省中可以看出,他們對於黨,對於家人充滿了內疚和悔恨。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可以説前車之覆,後車之鑑。尤其是有的審查對象還曾經是區裏的老領導,其教育意義和警示作用不言而喻。有的把腐敗變質過程説得很清晰。"我的蜕變始於一把手之後,根源在靈魂深處,核心是思想上防線沒築牢,對法紀的漠視,嚴於待人,寬於律己。表現在不平衡的心理,對權利的濫用和所謂遵守潛規則上".共產黨員應時刻以黨章做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按黨章要求做事。領導幹部應時刻起模範帶頭作用,率先垂範,打先鋒,站排頭,自立、自省、自警、自強。尤其是關鍵少數。

一、理想信念總開關必須擰緊

思想總開關壞了,必然行動上越規矩。精神上缺鈣了,必然信念上患軟骨病。思想上動搖了,行動上就跑偏。學習上不透、不深、不全就導致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不堅定。因此,做事能百折不撓,經得起各種誘惑保持住氣節,必須靠信念的力量支持。沒有對黨性堅守的信念,就自然開始不思進取,不努力學習,不思考人生價值等重大問題;信念缺失的必然結果就是脱離羣眾,脱離實際,使自己向錯誤的道路走去而又不能自覺自醒。

二、為人民服務宗旨必須牢記在心

一個黨員領導幹部的一切工作都要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黨負責,為人民大眾服務是一個黨員領導幹部應盡的職責。如果宗旨意識銘刻在心,把自身的力量和智慧用在工作上,羣眾身上,就能想着努力工作,想着為人民服務。反之,為滿足個人慾望,想着追求享樂,就會熱衷吃喝玩樂,就會自私自利、想方設法、不擇手段、為所欲為。

三、慎獨內省至關重要

有很多領導幹部,在廉潔從政方面是有一定的覺悟和警覺的,但廉潔的防線往往是被一條煙、一張卡攻破的,"温水煮青蛙",從小事抓起、防微杜漸、慎獨慎初、知內省尤為關鍵。吾日三省吾身,想一想,你今天學識增長了嗎?你今天道德完善了嗎?你今天的言行妥當了嗎?做沒做自查自糾?因此,黨中央對領導幹部提出要嚴以律己、嚴以修身、嚴以用權。莫以惡小而為之,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懺悔錄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7

為不斷增強黨員幹部的廉潔自律意識,打造黨風廉政建設良好形象,東盛公司黨委組織學習《懺悔錄》,對全體黨員開展黨風廉政教育。

會上,黨委副書記劉斌就《懺悔錄》中的真實案例,要求大家以史為鏡,深刻反思自己,從內心深處得到警示,時刻以黨員領導幹部的要求嚴格要求自己,嚴格遵守黨的紀律,執行廉潔自律規定,防微杜漸,不斷提高拒腐防變的能力,特別是身處重要崗位的幹部,更應居安思危,對貪腐時刻保持高度警惕。

學習中我們深刻認識反腐倡廉和作風建設的重要性,從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要自覺按照《黨員幹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以及反對“四風”等相關規定,嚴格約束自己,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從源頭上杜絕違紀違法行為;領導幹部要提高思想認識,從小事抓起,堅決不觸碰黨員幹部的底線,同時對下屬可能存在的苗頭問題早提醒、早處理,營造良好的風氣。黨員幹部要帶頭思考、帶頭謀劃工作,努力推進各項工作出新、出彩、出成效。

懺悔錄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8

《懺悔錄》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讓-雅克·盧梭在其晚年寫成的自傳。從1766年,他已54歲的時候開始寫作,一直寫到1770年,前後4年方告完成,但直到1782年才出版上卷,1789年出版下卷。

《懺悔錄》記載了盧梭從出生到1766年被迫離開聖皮埃爾島之間50多年的生活經歷。他歷數了孩提時寄人籬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寫了他進入社會後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聞目睹的種.種黑暗和不平,憤怒地揭露社會的“弱肉強食”、“強權即公理”以及統治階級的醜惡腐朽。該書名為“懺悔”,實則“控訴”、“吶喊”並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卑賤者”傾注了深切的同情。

由於兒時的不幸,一種正義感便在讓-雅克·盧梭的心中牢牢地紮下了根,這種感情伴隨了他整個的一生,並構成了他信念的基礎。《懺悔錄》成為法國教育系統讓青年人研讀最多的經典作品。

懺悔錄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9

對所有人來説,坦白罪過比道出恥辱要容易得多,人有時候寧願接受懲罰也不願丟了面子。

人都有當配角的時候,但你如果是配角時卻總以主角自居,那是很悲哀的。

如果雙方的辯論既長久又激烈,卻沒有結果,那隻能説明雙方都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

誰不渴望無憂無慮的生活?但生活的本真應該是半憂半慮的,一個人如果真的到了無憂無慮的地步,那他就離大憂大慮不遠了。

只要你不想從對方得到什麼好處,奉承也算是一種美德吧,至少可以滿足別人的虛榮、保護別人的面子,有何不可呢?

良言逆耳,有的話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但只有在多年後他才會明白,不過你必須現在就説,雖然他會反感。

大凡你鄙視的人大都是值得同情的,因為他扭曲的性格中有着無法改變的東西。

要真正讓人對你袒露心扉,你就必須讓人信任你,如果你把自己的內心遮蓋得很嚴實,誰會願意讓你洞悉他呢?

有一種報應不是讓人受到經濟上或肉體上的懲罰,而是精神上的懲罰,既就是讓他的良心長久不安。

嫉妒者都是可憐的,因為他的潛意識裏很明白自己不如別人,於是只盼着別人倒黴,卻不思如何能提升自己。

男人都離不開女人,但成大事的男人卻要適當的遠離女人。兒女之情總會攪擾事業之成。

真正相愛的人不存在誰陪誰,本質上是互陪,相互陪伴、相互呵護、相互珍惜。

顧影自憐,既是對自己的憐惜,也是對自己的欣賞。失意落魄時“顧影自憐”是一種應有的態度。

人能做到不卑不亢是不容易的,那需要極高的修煉和極深的沉澱,那是一種內在之氣,裝是裝不來的。

有惻隱之心者眾,有博愛之情者寡,這就是為什麼面對落魄者唏噓者多、援手者少。

看景不如聽景,原因何在?因為聽景會讓人想象,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夢幻,添加進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這樣聽景自然就迷人多了。

人對自己愛戴的人,往往不一定了解,很多時候正是“不瞭解”才讓人痴迷不醒。

人之一生有苦有甜,臨終時回憶舊往,有的人覺得苦,有的人覺得甜,更多的人説不出生活到底是苦是甜。

能稱王的人不一定能力有多強,但在特定的圈子裏,他一定比別人強,哪怕強一點點,他也是出類拔萃的。

為什麼貧窮者更合羣、更友善?因為他們彼此都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支持,如不合羣就生存不下去了。

年少時,幻想未來是美妙的,會產生激情;年老時,回憶過去是快樂的,能消除孤寂。

懺悔錄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0

昨天晚上粗略的看了盧梭《懺悔錄》的第四章,大致講了他四五年的漂泊生活。他是勇敢的人,敢於承認自己做過的違背道德的事情。不是偽善者。這一章的景色描寫很動人,發生的事情也十分有趣,看過之後,心中有濃濃的滿足感。這便是名著的魅力吧。

盧梭的為人向來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缺乏自制力。正是這些相互衝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驕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誠但是也有掩飾。在自傳裏,盧梭懺悔了一個年輕時犯的錯誤。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顆貴重的鈕釦,把事情賴在一個他喜歡的小女僕身上,因而使那個無辜的女僕蒙受了羞辱。由於盧梭的“自暴隱私”,一些後來的哲學家包括羅素甚至認為盧梭根本談不上是個哲人。而我卻認為盧梭觸及了哲學的本質問題-他首先用自己為解剖標本,對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討。

從氣質上講,羅素與這些人是兩類人,他對於浪漫主義激情向來不以為然。其實羅素本人也不是一個冷靜的書齋學者,要不然的話,他也不會三番五次鬧離婚,不會提倡性解放,不會反宗教,不會被當局禁止講學,不會相信社會主義,不會參加反戰運動甚至弄到要坐牢。激情是每個人都有的,羅素也認為激情與理智相比是推動歷史的一種更主要的力量。

盧梭是法國第一個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貧寒,年輕時代長期處於奴僕地位。羅素這樣的貴族子弟當然不會去偷鈕釦,羅素的子女當然也不用進孤兒院。盧梭跟一個地位低賤的女侍結婚,這也被羅素拿來進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盧梭只有在下賤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種完全的自信。我對羅素一向敬仰,但這一次我覺得羅素講話未免刻薄了一點。在法國大革命前,逆向等級的婚姻是不被允許的,他與華倫夫人的關係不可能為當時的婚姻制度許可。

上帝造人的時候,給我們一雙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審視內心的智慧之眼則是這顆懺悔的心。如果説讀蒙田讓我心靈安詳閒適,讀盧梭則使我悲天憫人。盧梭覺得前輩作家蒙田還坦白得不夠,他説蒙田雖然也講了自己的缺點,卻把它們寫得相當可愛。看起來像是自責,但是卻是自贊。他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一個哲理性的警句:“沒有可憎的缺點的人是沒有的。”在懺悔錄裏,他寫了他的吝嗇,他的偷盜習慣,他對朋友的背叛,他説的謊行的騙。

懺悔錄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1

上一週用了兩天的時間看完了盧梭的《懺悔錄》和餘華的《活着》。

感覺到的不是某些情節的動人,而是那種隱藏在其後的幸福與自由。

越讀書越覺得自己的匱乏,想突然間讀完所有的書,有人説讀書應該“少而精”,有人則認為該多而廣,我被這些相左的觀點弄得很迷茫。我想不論怎樣還是先來個多而廣吧,因為如果精就等到上了博士再説吧!

喜歡的是盧梭那種自由,他的自由不與金錢掛鈎,他追求的是屬於自己內心的快樂。他喜歡閲讀,喜歡到處遊玩,喜歡按自己的意願寫作,喜歡為自己所愛的人付出一切。儘管他做過壞事,而且“有罪者的良心為無罪者復仇”,他終身為了良心的譴責而不安。他在那個時代,是個不與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的下層人,卻有着超出時代的思想和崇高的道德……我想給自己的自由也許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告誡自己不要過多的按照世俗的眼光來約束自己,畢竟束縛不利於自己的發展,走自己的路,不管對不對,只要堅持下去,相信能夠超越原來的自己。

《活着》給我的啟示是幸福。幸福不必然和金錢或背景相聯繫,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夠彼此真心付出,相親相愛。有了那種維繫全家人的感情,一切都不重要了。也許福貴在物質上是貧窮的,但是在精神上一定是幸福的。雖然他“在笑中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可是家人給他的愛讓他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我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家庭裏,但是我缺少這種家庭真正的愛。不是説父母不愛我,而是發現他們總是為了錢而爭吵。我和妹妹在他們的爭吵中長大,一直認為錢是最重要的,因此很早就立下目標賺好多好多的錢,以後不讓父母吵架。於是,我在努力,而努力的目標不是自由與幸福,是束縛人使人異化的金錢。於是覺得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金錢的奴隸。拼命的家教掙錢,寧可為了掙錢而放棄一切娛樂和自由。這種想法讓我過的好累。好想讓自己離開這樣的生活,可是每每想到父母吵架的心寒,和對我抱有的期望,我都會投降。於是,我不是快樂的,也不明白為什麼別人是快樂的,難道別人的目標是輕鬆的嗎?

現在我找到了原因,彌補家庭裂痕的藥膏不是冷冰冰的金錢,而是真情。雖然母親還在為了那五斗米而拚命的苦幹,而我也沒有辦法勸説母親休息,那麼能給他們的只能是我對他們的愛。

我想未來的社會一定不會再有一個我,因為錢將在未來一文不值!

懺悔錄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2

“我們生來本不是為了在世上享受幸福的;靈魂與肉體,如果不是二者同時在受苦,其中必有一個在受苦,這一個的良好狀態差不多總會對那一個有所不利。”——懺悔

盧梭在《懺悔錄》中僅以自己的名字為人所知,並不擔心自己會受到偉大思想家的影響。

這本自傳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在盧梭去巴黎謀生時結束,講述了他的童年和青春。盧梭誠實地敍述了他的小偷小摸惡習和他對華倫夫人的特殊感情。

盧梭的坦率之所以對我如此重要,是因為在很多令人尷尬的事情,甚至盜竊,他都可以毫無保留地寫出來給讀者看。作為一名讀者,我讀下去會覺得很尷尬的事情,但他還是把它寫了下來。

盧梭對華倫夫人的特殊情感,在我看來,始終是一種源自幼年喪母的而來的戀母情結。同樣令我驚訝的是,華倫夫人、阿奈和他的三人關係竟能保持如此和諧。

在後來與烏德托夫人和聖朗拜爾的三人關係中,烏德托夫人對他的冷漠,我覺得是比較正常的,但是誰能説他比當事人更瞭解他們的關係呢。

第一部分對風景的描寫是整個自傳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盧梭能把風景描寫得如此淋漓盡致。到了第二部分,他也描述了他周圍美麗的風景。無論是鄉村還是峽谷島,明亮清新的景色與之後的黑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遠離城市的生活更令人嚮往。

無論他受到怎樣的迫害,盧梭豐富的精神世界始終支撐着他。他的才華和思想令周圍人羨慕和妒忌,由於各種各樣的新思想,他被社會視為異端。

從盧梭的軟弱和優柔寡斷的性格來看,他的善良和不去看周圍的人最壞的一面一次又一次使他陷入困境。沒有人是完美的,這個性格給他帶來了災難,也給他帶來了站在他身邊的朋友和妻子。

如何判斷盧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對他的看法,但就從這樣一個自傳來看,一個人可以被稱為一個偉大的人,因為他堅持自己的信念,因為他的新想法,因為他有豐富的精神世界,他的生活有最美麗的有最黑暗的,

朋友的背叛,世人的唾棄,被驅逐通緝。雖然晚年是不愉快的,但這種磕磕絆絆的生活還是照樣下來了。正如他自己所説,我們生來就不是為了享受這個世界上幸福的。

懺悔錄讀書心得優秀文章 篇13

歷時20天,終於讀完了這本厚重的名著。其中經歷了北京四日遊,基本就沒碰過此書。從剛開始的心血來潮,到最終有點心急的看完。

書中講述的是盧梭一生經歷(其實還差最後幾年的時光,盧梭並沒有講述)。從小時候在家中經家人良好品格的薰陶,到父親送自己去當學工,在此期間受盡約束與處罰,故在十六歲時,隻身離開了日內瓦,開始一個人的漂泊。他熱愛旅行,熱愛鄉村美麗的景色。沒有謀生的技能,卻受到鄉村淳樸農民、婦女的幫助。在此期間,也結識了一些朋友,認識了在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華倫夫人,盧梭稱呼她為“媽媽”。他尊敬,熱愛他的媽媽,甚至對她產生了依賴,與她在一起的時光總是妙不可言,如此歡快,盧梭的華倫夫人既有對媽媽的感情,也有對情人感情,甚至還發生了親密的關係,盧梭對此聲稱他們間的感情是人世間最高尚純潔的。是精神上的一種結合,完全消除了肉慾影響。而華倫夫人和她的管家也是有不尋常的關係,他們三個都知道這些關係,但依然可以十分融洽的相處,甚至還為三人在一起的時光感到懷念。後來管家阿柰死了(在此期間,我和媽媽到沙爾麥特的小鄉村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媽媽有接待了一位騎士,漸漸的我在媽媽心目中的位置就被取代了,這是我感到悲痛,傷心。在十分不捨得情緒下離開了媽媽。後來我到了巴黎,我熱愛音樂,就寫些樂曲,雖寫出過一些不錯的音樂,卻總是不斷的被人懷疑我根本不懂音樂。在巴黎,我來往於朋友之間,其中不乏有上流社會的名人貴族。其中我一位叫蒙泰居伯爵的,被奉派為威尼斯大使,而他正需要一位祕書。在威尼斯,這位伯爵的行為荒誕無理,對此我感到十分憤恨與無奈,不久就離開了。我又回到了巴黎,在旅館認識了戴萊絲,她温柔質樸,從此她就成為了我的妻子,只是在很多年後,我才舉辦了一場簡易的婚禮。我開始寫歌劇院,並取得了一定成功,《鄉村樸師》頗受歡迎。我一向喜歡鄉村的寧靜與鄉村的美麗景色,它使我使我感到輕鬆,歡樂。因此,我和妻子住進了伯爵夫人送的,巴黎邊一個城鎮的退隱廬。幸福的時光從此開始了,但卻是如此的短暫。在離開退隱廬,遷居蒙莫朗西,在一個村莊我還寫了《愛彌兒》,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引起社會巨大的糾紛,這是我受國家,宗教,人民咒罵的主要原因····(下面有點懶得寫了,朋友的離去,遭到朋友的誣陷,毀壞名聲,宗教的迫害,國家的驅逐出境,顛沛流離····最終孤獨的死去,一切不幸與災難都發生在了他的身上)

我是有怎樣的耐心與毅力讀完的這本書,事件的陳述、人物內心的解析,對情人的美妙感情與鄉村美麗景色的描寫,這些對我來説,是有些無趣。語言的簡練但不失生動給我帶來了堅持讀下去的理由。俞敏洪告訴我,在大學期間要讀五百本以上的書,這就是我拿起這本書的最初理由。讀完沒有多大的感想,只是讀着,偶爾也聯繫一下自己。唯一想到的就是作者的人生處境是如此不幸與艱難,而我對自己的生活又有什麼可抱怨的。其實之前我就明白這個道理,只是現在又找到這樣一個悲慘但偉大人生的實例。

唯一摘抄的兩句:

我原來期待能把我醫好的這一切,似乎只是把那支與其説是被我拔出毋寧説是被我折斷了的箭向我的心扎的更深。

交錯了朋友固然不幸,從那麼甜蜜的一個錯誤中醒悟過來又是一種不幸,其殘酷程度,殆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