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永恆》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9篇)

《人與永恆》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提筆之前,我重温了一遍周國平先生的《人與永恆》。這是他早期的一本書,是他在研究尼采的同時,隨手寫下的內心的點滴感思。起文筆隨性,文字樸實。細細品來,覺得意義深刻。文字奇妙的排列組合竟散發出如此芳香凜冽的人生真諦,正如“哲學家生活在永恆中,詩人生活在瞬時中,他們都不會老”。

《人與永恆》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9篇)

在世界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恆是最大的謎。展現了人生意義探求的廣闊領域,生與死,愛與孤獨,自然與生命,真實,美,等等,無不是人與永恆相溝通的形式與體驗。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之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意義本身,而在於尋求。

從生到死,人的起點和終點都一樣,人會遇見不同的路途風景,但人的情緒大多是相似的:快樂與悲傷,程度的不同只在於兩者的界限區分不同,就這樣形成兩種人,樂觀者與悲觀者。對我們年輕人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聖,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生”在腳下延續,“意義”可能在心裏,可能在腳印裏,始終遍尋不見。但我始終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級,就足夠。

愛是人生最美的夢,愛情一直是不朽的傳説。人類想要幸福,把“愛情”當作終極象徵的幸福,但世間好多的愛都不幸福,要麼是難成眷屬的無奈,要麼是終成眷屬後的厭倦,就如莊子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相濡以沫,卻讓人厭倦到老;相忘於江湖,卻讓人懷念到哭。愛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股涓涓細流,時間在走,一切在變。沒有什麼人什麼事會靜止不動地等在原地。擁有的時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時候要懂得忘記,再銘記於心的曾經也只是過去,過去在去。回憶始終是時光贈予的最好的禮物,帶着這份禮物,可以微笑着往前走。

愛與孤獨一直是個矛盾,人怕孤獨,這是大多數人的宿命。宿命的原因在於他們不理解孤獨,孤獨源於愛,無愛的人不會孤獨,理解孤獨的人學會珍惜自己,能領悟人生根本性孤獨的人,便已經站到了一切人間歡愛的上方,不會做喜歡的奴隸,不會丟失自己。對人生深刻的感受大多是自我意識的產物,很難讓別人懂你所懂,想你所想。所以,學會孤獨,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説話,就這樣學會深刻。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知。理解孤獨的人,內心會冷暖自知,會眼神清亮,是一種智慧。

這個社會,經濟發展,旅遊業發展,大自然遭受破壞。周國平説:“世間最甜美的享受始終是那些最古老的享受。對一個直接面對於大自然和生命的人而言,相對於自然,地理不過是細節;相對於生命,歷史不過是細節。”的確,旅遊業發展到哪裏,就敗壞了哪裏的自然風景。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周莊的一座小橋上,每個台階都擠滿了人,那場面壯觀得讓人忘了周莊應有的古韻。“自然”在慢慢丟失,就如人性中的“本真”一樣,慢慢丟失。

我合上這本書,思考人,永恆;思考愛,孤獨;思考自然,生命。思想又變得混沌。有個哲學家説,從混沌到清醒,再復歸到混沌,稱之為徹悟。我才剛剛混沌,心靈的路很長很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人與永恆》讀書心得體會 篇2

《人與永恆》是周國平的代表作之一,他以隨筆短語的形式闡述了其畢生對人生問題的關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和生命、愛、孤獨、幸福和痛苦、時間和永恆等多個話題,內容精闢而深刻。其中《自然和生命》篇章給身處與泥土打交道的我帶來一股清風之餘,也使我開始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對於生命的含義,也許大部分人所聯想到的是人生。然而“天下生命原是一家”,自然是生命的原始起點,也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心,世間最難以控制的東西,在一片小小的自然生命中得以復甦。

春天,暖暖的空氣開始懷抱着你,漸漸萌芽的枝條開始無限地伸入廣闊的天空。隨風飄揚的柳絮在陽光中顯得朦朧而悠散。一年之計在於春。你也許正在忙碌地制定種種目標以豐富自己的生命,而你可知隔絕自然的人生是充滿寂寞和孤獨的嗎?那是心無法在自然生命中釋放的寂寞和孤獨。

夏天,你還記得濃密的香樟留在地面上的斑駁樹影嗎?你還記得在烈日下被曬的微微發燙的臉頰嗎?你還記得氣宇軒昂的少年迎風吹拂的白襯衫嗎?這些温暖和美好的小細節構成了難以言之奇妙的生命,生命就是那夏日的遲暮,需要你融入其中而非等待它擁抱你。融入生命是自然的行為,是一種安靜地潛移默化的力量。夏日磅礴的大雨也能彈奏出生命的樂章,夏日的微風將生命吹成綻放的花瓣。

秋天,這個季節在構成四分之一的生命的同時更讓你和我融入生命之中。如同硬幣的正反面,生命是在歡樂和悲傷之中交替延續的。生命的妙處在於不是像知識那樣可以言傳身教,更多的在於感悟。一片旋轉凋零的落葉,一朵來自晴空的浮雲,一隻飛翔於紅霞的孤鷲,所藴含的是生命的啟示。思緒融入這自然生命的本質,那麼你也會遷移地融入自身的微妙生命中。

冬天,漫天飛舞的雪花不聽話的停留在髮絲上,手心的温度也隨着一陣呼嘯而過的風迅速下降。偏偏在這個時候,朋友之間的離別,生活的煩惱,親人之間的矛盾接踵而至,你是選着逃避嗎?逃避所解決的暫時的痛苦,而更好的方法是將其融入,坦然面對。

“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我眼中的融入生命,是將自然的生命融入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是要既融入痛苦又融入歡樂的結合體。春夏秋冬的循環便組成了生命,人沒有永恆的生命,但人可以思量生命並且主導它。正如周國平所言:“當我感覺到自己的肢體和血管里布滿了新鮮的、活躍的生命之時,我的確認為,此時此刻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

《人與永恆》讀書心得體會 篇3

《人與永恆》一書記錄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態,而這樣的原生態正存在於每一個感受着思考的人的頭腦裏。當人們為了生活忙碌,忘記了思考,作者卻將他經過深思熟慮的生活感悟呈現出來,他用散文的筆調寫他的哲學思考:人、自然和生命、愛、孤獨、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時間和永恆等26個話題。

周國平先生的《人與永恆》,是他隨手寫下的內心的點滴感思,令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文字奇妙的排列組合竟滲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諦。下面我將我在這本書中讀到的最喜歡句子摘錄出來跟大家分享,也跟大家談談我對這些句子的感想。周國平先生是個愛思考的人,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一樣從平常的生活中去感悟生活,感悟生命。

“幽默是一種輕鬆的深刻。面對嚴肅的膚淺,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幽默是智慧的表情,它教不會,學不了。有一本雜誌聲稱它能教人幽默,從而輕鬆地生活。我不曾見過比這更缺乏幽默感的事情。幽默是對生活的一種哲學式態度,它要求與生活保持一個距離,暫時以局外人的眼光來發現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毋寧説,人這時成了一個神,他通過對人生缺陷的戲侮而暫時擺脱了這缺陷。那種毫無幽默感的人,常常把隱蔽的諷刺聽作誇獎,又把善意的玩笑聽作辱罵。”我們喜歡和幽默的人相處是因為能從他們身上得到歡笑。那些幽默的人似乎天生具有一種能力能給人帶去歡樂,我們在羨慕那些幽默的人的同時卻忘了原來不苟言笑的我們也有這種能力。正如周國平先生説的那樣幽默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只要我們對生活持一種樂觀的態度,我們會驚奇的發現生活回饋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幽默而已。

“閒適和散漫都是從俗務中抽身出來的狀態,心境卻迥異。閒適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裏流連徜徉,悠然自得,內心是寧靜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裏東抓西摸,無所適從,內心是煩亂而渾濁的。”在大都市的繁華中生活久了,感覺自己曾經澄澈的心都變得渾濁了,偶爾迴歸一下大自然,給自己的心放個假,到個恬靜的地方清洗一下內心的濁氣也不錯,或者就只是靜靜地一個人坐在房間裏放空一下頭腦,什麼也不想,試着去感受一下那忘我的怡然!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損失,包括名譽、地位、財產等等,只要不影響基本生存,實質上都不應該帶來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傷不了。”態度決定一切,我們應該正確看待這些身外之物。人能活着的時間就那麼幾十年,能享受的身外之物也就這麼多,可是享受不等於幸福,我們在苦苦追尋這些身外之物的時候為什麼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身邊的幸福呢?為什麼不駐足觀賞一下路兩旁的美景呢?

“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到夢中去找幸福,兩種人都不承認現實中存在幸福。看來,一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不太聰明,也不太傻。人們把這種介於聰明與傻之間的狀態叫做生活的智慧。”幸福只是一種主觀感受,“信則有不信則無”相信有幸福的人他會用心去感受生活,去熱愛生活,去從生活中找幸福;不相信幸福的人他只會抱怨生活,排斥生活,在生活頹廢自己。

我沒有周國平先生那樣的智慧,但我還是會學着去感悟生活,思考人生。這就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

《人與永恆》讀書心得體會 篇4

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意義本身,而在於尋求!生與死,愛與孤獨,自然與生命,真實,美,等等,是人們對永恆的探索。《人與永恆》,用奇妙的文字排列組合竟滲透出如此的人生真諦。

定理一、幸福是一種一開始人人都自以為能夠得到,最後沒有一個人敢説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

定理二、人是註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痛苦的。

定理三、世上沒有不可忍受的痛苦。

對我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聖,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終點無非就是一個終結,但我還是在尋找,尋找生活中屬於我的幸福,當讓有時也會迷路,敲了敲痛苦家的門。高三的我會因為作業寫到很晚而發出一種無名怒火,仇視時間的催促和大學聯考的審查。我會因為一次考試的成績不好而擔心一週。我會因為一大早起來帶着瞌睡,頂着寒冷上學而抱怨。可是,這些痛苦並非不可忍受的,何不在忍受過後笑一笑呢?仔細觀察,幸福可謂無處不在。頂着寒冷回家後桌上熱水帶來的温暖,和同學們一起為班級的付出,家人團聚後坐在一起聊天的快樂,身邊每個人的笑容,給我的不都是一種幸福嗎?對幸福我不再渴求太多,因為我已擁有很多;對痛苦我不再厭惡太多,幸福會填補這片空白。

“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到夢中去找幸福,兩種人都不承認現實中存在幸福。看來,一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不太聰明,也不太傻。人們把這種介於聰明與傻之間的狀態叫做生活的智慧。”幸福會藏在未來引領我們去尋找他,但當我們匆匆走過後,去發現幸福只能在記憶中找到。難道幸福這麼難得到嗎?還是我們普遍善於捨棄呢?珍惜身邊的幸福,那是我們擁有的最大財富。幸福與痛苦交替的生活,是我們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無論我的前方或易或難,我會努力去感受——幸福與痛苦存在的那種充實!

看了周國平的《人與永恆》,感觸良多,我很欣賞他的作風,這是一個人獨特的風格。這本書全是用散文隨筆的形式寫出來的,其中的道理更是讓我受益匪淺。

《人與永恆》讀書心得體會 篇5

《人與永恆》,是周國平隨手寫下的點滴生活思考,但令我萬沒有想到,文字的巧妙排列組合竟然滲透出如此令人歎服的人生哲理。

“人是唯一能夠追問自身存在具有什麼意義的生物,這就是人的偉大之處,但也正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對自己的存在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人尋求生命存在的意義,其實可貴的並不在意義本身,而是在於尋求的過程!生或死,愛或孤獨,自然或生命,真實以及美,等等,這些都是是人們對永恆的探索。讀完了這本書,我對身邊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認識和不一樣的思考,尤其是書中對幸福與痛苦的解説,使我不斷的思考不斷玩味。我喜歡那些用隨筆散文等形式寫作的作家,彷彿徜徉在哲學的天地裏。他們的文章裏少獨斷的論證和説教,有更多的質樸感情和自然感悟,有更多的直覺以及洞見。

作者的偉大在於他的樸實。看了《人與永恆》後,更覺得他的樸實是我所向往追求的,誰都會喜歡這種樸實無華的感覺的。一直渴望恬靜而平和的生活,不需要太多歡笑,同樣也不要有太多痛苦;一直害怕遇到困難阻礙,害怕跌宕起伏,狂風大起的海面將我整個淹沒。看了《人與永恆》才明白過來,人生最可悲的,不是失去什麼,是生命力居然如此乏弱!

周國平先生通過平淡的敍述,表達了對自然和生命的理解、看法及兩者的關係。雖然只是幾段文字,但卻足以撼動我的心靈,讓我不禁對自己以前的人生產生種種思考。人渴望平淡,不是真正喜歡這種顯得有些無聊的生活,不是排斥轟轟烈烈的人生。相反,正是因為人們嚮往精彩紛呈的人生,從而產生了懼怕得不到,害怕要為此付出巨大代價的想法,那有為何不接受平淡呢?至少這樣做不會有所謂的失敗。

書裏説道:“之所以渴望平淡,是怕自己承受不住大喜大悲,是害怕不再平淡的日子將會承受更多的坎坷和磨難。所以,我屈服於平淡,我跪倒在了阻礙面前。是的,我討厭失敗,我害怕阻礙,於是我甘願讓生活化為一汪平靜的湖水。但我並沒有注意到“生命”這個美麗的詞所潛藏的美被就此掩蓋了。我們活着,不就是為了時時刻刻體驗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種豐富的生命之美。歡樂和痛苦才是我們應具備的表情。然而,這樣的時候很少,大多數時候,我們倒像是無生命的機械一樣活着,沒有表情,被一個個巨大的四四方方的盒子籠罩着。我們總生活在眼前,忘記了永恆和無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壯和美麗。”

生命這個詞,一定有無數的人追尋過。但它卻一直籠罩着一張神祕的面紗。不同的人對生命的認識便會為他繪製出了一張張不同的臉譜。而此刻展現在眼前的一張臉正在告訴你:“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當我感覺到自己的肢體和血管里布滿了新鮮的、活躍的生命之時,我的確認為,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摘自原書)”

無論我的人生是否平淡,無論我的前方是否艱難險阻,都去欣然接受。我一定會努力去感受生命力那種存在的充實與快樂!

《人與永恆》讀書心得體會 篇6

《人與永恆》是周國平隨手寫下的點滴生活思考。這是他早期的一本書,是他在研究尼采的同時,隨手寫下的內心的點滴感思。起文筆隨性,文字樸實。細細品來,覺得意義深刻。文字奇妙的排列組合竟散發出如此芳香凜冽的人生真諦,正如“哲學家生活在永恆中,詩人生活在瞬時中,他們都不會老”。我偏愛那些用隨筆、格言、手記等散文形式寫作的哲學家,我喜歡徜徉在哲學的散文天地裏。這裏較少獨斷的論證和説教,有更多的質樸和自然,更多的直覺和洞見。這裏沒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牀,用不着為了體系的需要而拉長或截短活的感覺和思想。

托爾斯泰的偉大在於他那種異乎尋常的質樸和真實。學了《世間最美的墳墓》後,更加覺得他的樸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歡這種樸素的感覺。我不喜歡太多的爭吵,我喜歡平靜的生活,與其浪費時間爭吵,倒還不如在爭吵的時候騰出時間來尋求真理。

在世界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恆是最大的謎。展現了人生意義探求的廣闊領域,生與死,愛與孤獨,自然與生命,真實,美,等等,無不是人與永恆相溝通的形式與體驗。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之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因為意義沒有確定的標準,尋求生命的意義,可貴的不在意義本身,而在於尋求。

從生到死,人的起點和終點都一樣,人會遇見不同的路途風景,但人的情緒大多是相似的:快樂與悲傷,程度的不同只在於兩者的界限區分不同,就這樣形成兩種人,樂觀者與悲觀者。對我們年輕人而言,生與死的兩頭都很遙遠,無法感受生命開始的神聖,也無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懼。我們只是在行走,一路尋找一路走,“生”在腳下延續,“意義”可能在心裏,可能在腳印裏,始終遍尋不見。但我始終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級,就足夠。

愛是人生最美的夢,愛情一直是不朽的傳説。人類想要幸福,把“愛情”當作終極象徵的幸福,但世間好多的愛都不幸福,要麼是難成眷屬的無奈,要麼是終成眷屬後的厭倦,就如莊子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相濡以沫,卻讓人厭倦到老;相忘於江湖,卻讓人懷念到哭。愛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股涓涓細流,時間在走,一切在變。沒有什麼人什麼事會靜止不動地等在原地。擁有的時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時候要懂得忘記,再銘記於心的曾經也只是過去,過去在去。回憶始終是時光贈予的最好的禮物,帶着這份禮物,可以微笑着往前走。

愛與孤獨一直是個矛盾,人怕孤獨,這是大多數人的宿命。宿命的原因在於他們不理解孤獨,孤獨源於愛,無愛的人不會孤獨,理解孤獨的人學會珍惜自己,能領悟人生根本性孤獨的人,便已經站到了一切人間歡愛的上方,不會做的奴隸,不會丟失自己。對人生深刻的感受大多是自我意識的產物,很難讓別人懂你所懂,想你所想。所以,學會孤獨,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説話,就這樣學會深刻。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知。理解孤獨的人,內心會冷暖自知,會眼神清亮,是一種智慧。

《人與永恆》讀書心得體會 篇7

一直在琢磨精心挑選哪本書來寫下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我在無數次的抉擇與捨棄中終於邂逅一本與我產生共鳴的書籍,其中周國平先生對人性的深刻剖析以及對人生的展望和總結,對於我這個正處於人生萌芽和發展階段的大學生來説是頗有感悟和啟迪的,我懷着無比崇敬和沉澱的心情細細咀嚼字裏行間的深邃靈魂的洞悉,彷彿一個歷盡滄桑的老人在他生命的盡頭對人生經歷和體驗的吶喊和思量,周國平先生正由於歷經生活與事業的不斷磨練而羽翼豐滿,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這濃縮的精華—《人與永恆》。

《人與永恆》這本書對於周國平先生來説感到十分出人意料,他提到是他隨筆寫下的一些隨感的結集,他根本沒想到要發表,但後來卻成了最受歡迎之作,許多讀者包括我在內都十分喜歡這本書,都把它翻爛了,或者把其中的許多句子抄在筆記本。它對於作者而言,記錄的彷彿是思念的原生態,而這樣的原生態存在於每一個感受着思考着的人的腦裏,很容易引起聯想、勾連、撞擊、共鳴、懷疑,因此獲得了包括我在內的讀者的喜愛。

《人與永恆》是作者許多年裏陸續寫下的,對於對於同一問題難免有不同的説法,會給人自相矛盾的印象,但恰恰是這種不想抹平矛盾,追求表面統一的不同尋常的做法深深的吸引了我,使我找到了在人性與人生之間的那一絲真實和平衡。人生種種大謎,誰也不可能找到最終的謎底,也許每個謎都有無數個謎底,因而就沒有謎。似乎周國平先生的興趣就在於猜謎,而當每次似乎謎底被猜中,卻發現真正的謎底遊離我們後退一步時,我們就覺得這謎底更有趣了。全書的標題來源於書中的第一個題目最後一個題目的合併。在世間萬物中,人是最大的謎。在人類心目中,永恆是最大的謎,兩極之間有幻化無窮的人生之謎,展現了人生意義探求的廣闊領域。生與死、愛與孤獨、真實、美、哲學與藝術、寫作、天才、女人和男人,無不是人與永恆相溝通的形式和體驗。或者就是在這些優美又樸實讓我對人性與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與重新定位,使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不斷的探索與學習中更加的完善與改進,也許這對於我來説,已經十分滿足,這也是我無比喜愛這本書籍和無比欣賞作者思緒的更加貼切的原因。

全書從做人與做事、生命與永恆、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都做了具體的闡述與表達,十分細膩而真實的表達了無數人內心的想法,使處於迷茫而困惑期的我們沉下心來仔細思考規劃自己的人生,合理安排和利用自己的時間,理性的對待自己的生命,教給我們許多做人處事的方法,以及對自己學習與工作都保持良好的態度,它無一不一次次的直斥社會的許多現實以及社會的良知和人情的冷暖,啟發我們更加清醒的審視自己的態度以及在對待和處理事情的方法和技巧,是我們迴歸原始,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找一片淨土,沉澱下來,紮根於此,找到真實的自我,而非是隨波逐流,在高樓大廈、海市蜃樓的浮華和緊張拼命地為自己生存中因為某些利益而喪失了自我,淹沒在人潮的海洋裏,越陷越深,最後無法自拔。

讀完這本書,我感觸良多。或許是其中不乏許多思想與我產生了共鳴,或許是讀完某些經典句子給我的啟迪和思考,或許是給我在人性與人生道路上披荊斬棘,使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周國平先生的書籍我個人覺得值得一看,雖然有些是隨感,但濃縮的是精華,伴隨着它成長,我想我會走得更遠,更加地理智與成熟。

《人與永恆》讀書心得體會 篇8

對於管理界而言,麥肯錫就像珠寶中的名牌Cartier一樣。沒有哪一家諮詢公司能像麥肯錫公司這樣,既聞名遐邇、成就非凡、大受吹捧,又守口如瓶。這一具有傳奇色彩的戰略思想庫培養了許多世界上最出色的管理思想家和商界領袖。

像湯姆·彼得斯、肯尼奇·奧瑪、喬恩·凱任巴齊這樣的商界鉅子,正是在麥肯錫培養了自己像激光般犀利的邏輯和敏鋭性。而IBM的盧·戈斯特納、美國運通的哈韋·葛魯伯這樣的企業巨擘,則把他們在麥肯錫學到的戰略思維用於經營這些世界級公司的實踐。

《麥肯錫方法》披露了麥肯錫小心守護的一系列管理技巧——那些可以幫助任何水平的任何人像麥肯錫顧問一樣思考的工具。在這本書中,原麥肯錫分析專家埃森·拉塞爾提供給大家一套強有力的方法,哪怕是最為複雜的商業問題,在這套方法面前也會迎刃而解。

這是一套你可以在任何組織中運用的方法。

在總結自己在麥肯錫第一線工作數年的經驗並大量採訪現在以及過去的麥肯錫諮詢顧問的基礎上,拉塞爾帶你走進了一個天地(用麥肯錫的話説,叫作“項目”),以便讓你弄明白,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才能從麥肯錫經嚴格錘練總結出來的管理分析技巧中獲益。一旦你走進麥肯錫的世界,你就會學到這樣一些內在的祕訣:

●80/20規則——這是提示管理諮詢真諦的最也不起的規則之一。

●“電梯測試”——讓你明白為什麼最好在30秒甚至更短的時間裏把自己的主意概括出來。

●為什麼問題不會永遠是問題。

●蜀定你的前提,這是把你由問題引向解決方案的路線圖。

●成功地進行收集信息的談話的7個要訣。

●為你的情況説明“預先佈線”以確保成功的祕密。

●高效溝通的3個構成要素。

●如何應付“討債鬼”似的團隊成員或難以打交道的同事。

●如何讓整個企業接受你的方案。

在《麥肯錫方法》一書中,拉塞爾帶你走進了麥肯錫的新兵訓練營,這樣你就可以成為你自己的“諮詢顧問”,從而捕捉到無堅不摧的解決方案去對付棘手的商業問題。無論你是試圖應付複雜戰略問題的高級主管、經理人員或企業所有者,還是正在努力提高效率和效益以便在企業中有所建樹的商界職員,《麥肯錫方法》都為你提供了富於勇氣而又令人着迷的通向商界成功這路的指導,這條成功這路正決定着今日麥肯錫公司的管理思想的方向。

《人與永恆》讀書心得體會 篇9

當今社會的競爭如此的激烈、殘酷,我們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一個位子而苦苦打拼。在這個打拼的過程中,有的人升職,有的人卻落聘。當每個人都懷揣希望站在事業的起跑線上時,我相信,我們的憧憬都是一樣的,我們對未來的期許也是一樣的。但是,為什麼在跑步的過程中,我們的結局卻不一樣呢?費拉爾·凱普譜寫的《沒有任何藉口》對此作出了最好的詮釋:成功和失敗看起來似乎天壤之別,但促成它們形成的原因,也許就是一些小小的細節,小小的習慣,比如:常常為自己沒有完成的事情而尋找藉口。“要成功,就不要給自己尋找任何藉口”,是這本書給我們最大的啟迪。

“沒有任何藉口”是美國西點軍校220xx年來奉行的最重要的行為準則。它強化的是每一位學員想盡辦法去完成任何一項任務,而不是為沒有完成任務去尋找藉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藉口。他體現的是一種完美的執行能力,一種服從誠實的態度,一種負責敬業的精神,其核心是敬業、責任、服從、誠實。

尋找藉口就是對所作事情的拖延和放棄,它會讓你失去別人的信任,包括上司、朋友。“朋友是最寶貴的財富”朋友不僅是心靈,精神上的慰藉,有時他也是你事業的得力助手。如果你總是約會遲到,朋友不會拋棄你,也可以包容你。如有一天,你的朋友要開拓自己的事業,他需要尋求合作伙伴時,他一定會想到你,但他轉念一想,就會否決,因為他覺得你在事業上是不值的信賴的。  做為老師,首先要有責任心,對工作負責,對學生負責。工作中出現了問題,領導給予批評、罰款、處分,總是不服,認為該領導太嚴厲了,不給面子,一點人情味都沒有……,眾所周知,國有國法,校有校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於領導的批評要虛心接受,要敢於承擔責任,不得有任何藉口和抵制心理。一個好的學校,就因為它有整套嚴格的科學化管理。反之,做為一個領導要是不負責,對下屬在工作中出現了問題不及時的提出批評,只顧面子,任其發展下去,這樣的學校還有希望嗎?其結果又是怎樣?

“沒有任何藉口是執行力的表現,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記住自己的責任,無論在什麼樣的工作崗位,都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工作就是不找任何藉口地去執行。”

工作就是不找任何藉口地去執行!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只是執行任務的機器。我們是鮮活的、富有思想的、情感豐富的人。我們工作時,並不是像機器那樣按照指定程序進行流水性進展,而是在接受指令後,明確工作的重要性及目標與完成時間,考慮應該採取何種方式作為完成工作的方法然後,按照既定的步驟進行處理。這個過程中,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執行人員的思維方法問題。如果我們一味強調執行而不注重對執行人員的心理分析,有可能讓執行結果變得非馬非象。

思維方法,其實就是思維慣性與工作習慣。當我們將所有對事態發展有影響的思維及工作方法持久地加以重複時,習慣也就悄然形成了。工作時,我們的大腦總是按照慣性搜索最近使用與最常使用的信息,並引起外顯的條件反射。

《人與永恆》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自從看了一些書籍讓我學會了很多,懂得了很多。

人需要目標:世界潛能大師説過:“成功等於目標,其他都是這句話的註解”。一個人的人生目標,就是他的心靈的寄託,有目標的人,是以身為箭,以心為弦,將自己的目標成功射去。大多數人之所以不成功不是因為懶惰,而是沒有目標沒有動力。大家都知道居里夫人吧,她是個有遠大目標的人。尋找其他物質有沒有放射線,每天在煙熏火燎中反覆試驗,經過三年又九個月終於提煉出0.1克鐳。等其他人,我感悟到人不能沒有目標,我也要向他們學習向自己目標奮鬥,像居里夫人一樣為自己的目標不斷努力不能半途而廢,要一直堅持下去。

做人要誠信:魯迅説過:“誠信為人之本,”是啊,誠信是做人的基石,如果一個人連誠信都做不到,就不會令人喜歡。書中有位有這樣一位老太太,一貧如洗。她東拼西湊地開了一家零件批發商店,多年之後竟然腰纏萬貫。何以至此?因為她堅信“一毛錢”中有誠信,即每盒零件只賺一毛錢。有一次,買方算錯了錢,老太太立即轉了幾趟車,親自把錢送還。

如今,這位文盲老太太依舊過着多年前的清苦日子,依舊堅持“一毛錢”的誠信,絲毫未因富裕而“昏頭”。有人問她為何這樣做,她只是説:“我覺得舒坦。”是啊,做人必須得誠信這樣才受人喜歡,才能舒心,回想自己以前做過不誠信的事真不好得向他們認錯。這個故事讓我感悟到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待人誠信,這樣才受人喜歡才能讓別人信任。我們一定要遵守自己的承諾並且去做好它。

人需要感恩:我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他們用無私愛默默的愛着我們,不圖回報,只希望我們能快樂。可我們何嘗懂得父母的心?看到書中一個家庭貧窮的女孩知到媽媽為了她付出了很多,努力學習考上重點大學回報父母。回想自己只會向父母要特別對不起父母。我感悟到我們要牢記父母的好,體會父母的辛苦,在生活中多逗他們開心。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長大好好對父母。

書中讓我感悟到許許多多的道理,我願成一條小魚在知識的海洋遨遊,感悟其中的道理……我愛書,我感謝書,讓我從中感悟到這麼多。

《人與永恆》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諸德之本,認為“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孝經》首次將孝與忠聯繫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孝經》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繁瑣的規定。以顯父母”,是孝之終。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卿大夫之“孝”則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士階層的“孝”是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庶人之“孝”應“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詳細的規定。它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係與為君主服務聯繫起來,認為“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還根據不同人的身份差別規定了行“孝”的不同內容:天子之“孝”要求“愛敬盡於其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士階層的“孝”要求“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着作,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認為以孝為中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認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孝經》在中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繫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神祕化,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我把《孝經》中的知識運用於教學的如下方面:

一、 培養學生生活中的感恩之心。

我個人對“孝”有了全新的理解認識,並更深一層次的體悟“感恩”。

在組織教學中,起立時先問一聲“祖國好”藉此來表達對祖國的感恩熱愛之情,時時刻刻提醒沒有大家就沒有小家。國乃興家立身之本也。

二 、培養學生的敬畏之心。

“百善孝為先”、“孝是人道第一步”、“諸事不順因不孝”當今社會所出現的道德敗壞現象以及各種關係日趨緊張的局面,從一定意義上講是由於人們違背了“孝”。可見學習《孝經》是多麼重要,而在實踐中傳承“孝”更是改變社會現狀所必須 提倡的。

身體是父母給的你不能輕易的傷到它,《弟子規》講人身的傷有兩種:身有傷,怡親憂。德有傷,怡親羞。也就是説我們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從兩個方不讓親人擔憂,一、是身體不要有傷。二、品德是不要有傷。這是孝之始也!

在教學中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來要求學生做到:上課時要求正確的坐姿來寫字、坐姿要頭正,身直,臂開,足安。

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陽維脈、陰維脈、陰蹻(qiāo)脈、陽蹻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裏配合關係,“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其中督脈、任脈重為重要穿於人體的前面與後面,如果坐不直會影響到氣血運行,引發上課時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等。

心態的平和,多做善事能增加這一能量場。可以説德行是人體能量場的源泉,人的意念越專一,力量就越大。只要念頭正,越單純越好,越單純越容易成功。而生性多疑,優柔寡斷的人做事很難成功。

人的一生又是一個耗能過程,如不人為的加以控制,人的這一能量場就只會減弱而不會增強。胡思亂想的人最耗神,心靜養神是恢復自身能量的最好方法。一個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不同的人能量場的強度也是不同的,但有相同想法人,能量是能夠相和的。有特異功能的人就是通過能量場所產生的意念力,做出了常人所不能做的事。能量場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的,中醫稱之為人的“正氣”,這一能量場可產生一種作用力,既時刻環繞在人體的周圍起着維護身體健康的作用,又能根據不同的事情對外產生不同的作用力。靜時保護自身,動時向外產生能量。即中醫所説的“正氣內存,邪不可幹”。身正必然心正,心正行正,生活中一切都是正的,心邪行邪兇災禍患。讓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正能量吧!在教育教學中希望每一位教師都能讓學生坐直坐正,不要説我就一節課,我上完了事的思想。

宇宙是一個大能量場,人體是一個小能量場,要想與宇宙這個大的能量場想同步,就要從敬愛世人開始,天地道之愛,立身行道,以順天下;孝的主要宗旨為順。所以人的意念力來自人體的能量場,但人的這一能量場會隨着後天不斷產生的慾望而減弱。減少慾望,保持

三、在《孝經》中學會教與育,學與習。

“天下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順子弟必明賢,諸事不順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動天”。 “孝”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內容,是天地大道的直接體現。《孝經》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於孝”,“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而“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組成的,説明一切教育都要從孝開始,在孝中找到什麼是教育、學習,如何認真對待工作中的細節。

在教學中往往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是我們在“教”的過程否 重視“育”。什麼是教,“教”就是讓他們如何正確的做事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完了以後時常的提醒是“育“而且要不厭其煩的去講,只要還有沒做好的就要講,不要到一個問題出現的時候領導找到了,才説我都講過,講過了是教,你育了嗎?

學與習,也是一樣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孔子説:"學過的內容在適當的時候温習,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嗎?”。現在的教學是為了學而學,只是為了分數,不是正在想學到知識技能。我講過了你怎麼就不記得呢,這是我們在工作在忘了教會孩子習了。

讀書是快樂的,希望我們快樂也能帶給你快樂!

《人與永恆》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1934年初,身在北平的沈從文突然接到從家鄉傳來的母親生病的消息,馬上冒着嚴寒踏上了回鄉探母的路程。1月12日,他輾轉乘車到達湖南桃源,在那兒租了一條小船,隨即溯沅水而上,頂風冒雪,經過十天舟行,於1月22日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家鄉——湘西鳳凰。過後,他根據在船上度過的十天裏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和少年時代的記憶,寫出了十二篇散文,彙集成一本名叫《湘行散記》的書。從此,那條縱貫湖南西部的河流以及兩岸的風光民俗人情,就被用清新優美的文字展現在世人面前。

沅水發源於貴州省都勻縣的雲霧山雞冠嶺,全長1033公里,自西南往東北穿行於湖南省西部的武陵山脈和雪峯山脈之間,於常德市德山匯入洞庭湖。沈從文乘船經過的是桃源與麻陽之間的一段,屬於沅水的中下游,兩岸風光秀美,但由於重巒疊嶂,交通極為不便,因而自古以來就養在深閨人不識,充滿了神祕性。沈從文的老家鳳凰位於沅水中游,他在這兒長大,而從十六歲起他就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徙於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這裏的山川景色早已印在了他的腦海裏。因而,他一提起筆,美麗壯觀的景象就躍然紙上:山峯夾江而峙,雖是冬天仍翠色逼人;河水隨地勢變化出現落差,形成一個又一個下行容易上行難的急灘,水花飛濺,其聲轟鳴,蔚為壯觀;而過了急灘,水勢就變得平緩,還常常出現靜謐的深潭;有的地方,“全河都是大石頭,水卻平平的,深不可測,石頭上全是細草,綠得如翠玉,上面蓋了雪”,而小船就“在這左右是石頭的河中行走”,實在讓人感到妙不可言;岸邊偶爾出現以吊腳樓和石板街組成的村墟市鎮,高矗兩岸,巍然壯觀,使從小在湘西長大的他也不由得睹之驚訝,歎為奇蹟……沈從文的文筆勝於丹青,畫出了一幅幅沅水兩岸的秀美圖景。他的文字是平實的,毫無刻意誇飾之處,往往寥寥幾句就讓人如聞如見。而比風景更動人的,是那字裏行間流露出的藏於心底融入血脈的對於家鄉山水的傾迷愛戀之情。

然而,如果沈從文僅僅是描繪沅水兩岸的自然風光,那麼他與那些縱情于山林的文人雅士就沒有太大的區別了。沈從文並不是為了描寫風景而寫風景。他的風景,往往是做為沅水沿岸“人事”的背景而出現的。他的筆墨更多地落在了在這條河上謀生、在河兩岸生活的人的身上。在沈從文筆下,那些有了酒喝就興高采烈、行船如飛的純樸的船伕,那些住在吊腳樓裏敢愛敢恨、情意綿綿的女人,那些看到龍船比賽就高興得大喊大叫的孩子,那些在礦山挖煤的“黑臉黑手腳”的漢子,那些勇敢而又和氣的兵士,乃至於那些粗暴而又不乏豪爽的土匪,組成了沅水兩岸特有的鄉野人文景象。有關他們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的故事,是那麼平常,卻又那麼撼人心魄。沈從文對這些世代生活在高山峻嶺之中、河流峽谷之間的人們是不乏深摯的同情之心的。他為他們的“生活皆很悲慘”而難受,為“地方經濟”的“一天比一天壞”而感到擔心。然而,讀《湘行散記》,我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沈從文對這些人發自內心的感動:感動於“他們那麼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負擔自己那份命運,為自己、為兒女而活下去”,感動於他們“不管怎麼活,卻從不逃避為了活而應有的一切努力”,感動於他們“在他們那份習慣生活裏、命運裏,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從他們身上,沈從文感悟到了“平時好像不能得到的東西,對於人生,對於愛憎,彷彿全然與人不同了”。他感悟到了什麼?沈從文並沒有具體説明。但從他那平實而藴涵激情的文字中,我們分明能聽到他的心聲:歷史是一條河,它是由一代又一代像生活在沅水兩岸的地位“低微”的山民那樣的人羣匯成的;也許他們一輩子都默默無聞,與豪華和輝煌無緣,但他們的為生存而生存的樸拙的人生同樣是莊嚴美麗的。

壯美的風光和樸拙的人事交織輝映,貫穿於《湘行散記》全書的始終。從那一篇篇文字裏,我分明感到,雖然他已經遠遠離開了家鄉,雖然他早已不是住在河邊的頑童和輾轉流動的土著部隊的士兵,而成了一位頗有名望的著名作家,但他似乎還常常生活在沅水流域過去的夢裏。他用文字把湘西沅水流域構建成一個想像中的王國。《湘行散記》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是沅水流域的一部短短的生動的歷史。因了他的這些文字,湘西沅水流域過去某個時代的面貌與聲音、恐懼和希望就永遠保存了下來,並在一代代讀者心中迴盪。而沅水,這個奔流於湖南西部崇山峻嶺之中的普通河流也就和沈從文緊緊聯繫在一起了。人們談到沈從文,自然會談到他的有關湘西的文字,談到風光壯美的沅水;而只要説到沅水,人們恐怕也不能不聯想到《湘行散記》中的優美的文字和它的作者沈從文。

我常常想,沅水作為一條河,不僅帶給沈從文經驗、靈感和智慧,更帶來了面對人生的勇氣。1949年後,沈從文因政治環境所迫,放下了手中寫作的筆。在以後的數十年裏,他沒有像許多文壇大師一樣變成附庸於政治的文臣,而是默默地轉而從事文物研究,並在這個新的領域裏取得了超邁前人的成果。那條河和河兩岸的人事經歷,我想,使他能夠面對磨難堅韌不拔。沅水,一條普通的河流,不就是沈從文的河流嗎?

《人與永恆》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這個機假期,我讀了《歐也妮·葛朗台》,似乎對資本主義社會中,金錢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

在理財方面,葛朗台先生猶如一隻猛虎,一條巨蟒,他懂得如何躺着蹲着,把獵物瞪上半天再撲上去,張開錢袋的大口,吞進成堆的金幣,接着就安安靜靜的躺下,就像吃飽了的蛇一樣,不動聲色地、冷靜地慢條斯理地消化着肚子裏的食物。多麼令人不寒而慄!

簡單的説,如果讓吝嗇鬼阿巴公與老葛朗台相比,簡直小巫見大巫。也許,巴爾扎克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能在極平常的生活悲劇中,揭示金錢對人性的扭曲,從而包含了深刻而又豐富的時代內容和社會意義吧。

法國動盪時期,索漠城老吝嗇鬼葛朗台運用各種手段積累財富,他利用女兒做魚餌,勾引追求者為他辦事。當女兒將成堆金幣給了夏爾時逼死賢淑的妻子,還與家人決裂。而善良的女兒歐也妮,等來的卻是發了小財回來的負心漢。一個不折不扣的愛情悲劇!總令我疑惑的是,書名為《歐也妮·葛朗台》,但作者竭盡全力想刻畫的,既不是悲劇中的負心漢,也不是痴情女,而是悲劇製造者老葛朗台。

有時候會想,葛朗台的形象就像夏洛克、阿巴公,成為吝嗇鬼的典型形象,但巴爾扎克着重刻畫出來的是吝嗇鬼的狡黠。從老葛朗台的金典語錄中“這個年輕人真是沒出息,把死人看的比錢還重。”“把一切都照管好,到那邊來向我交賬。”這是老葛朗台的遺言,即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心裏放不下的不是家人,而是錢。但老葛朗台又不像夏洛克和阿巴公。夏洛克的特點是狠毒,阿巴公的特點是守財,而老葛朗台不僅守財還看中發財,阿巴公所表現出來的,是一個吝嗇鬼的迂腐。

讀完這篇小説,頓時想到,巴爾扎克醖釀已久的人間喜劇中的《歐也妮·葛朗台》所揭露的,只是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係,金錢對於人性的扭曲和摧殘。所謂社會道德和社會倫理,與金錢相比,在人們看來一文不值。這是不是應該引起我們對於當今社會中的拜金主義的警醒呢?

《人與永恆》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書是一座知識的殿堂,是人類最好的精神食糧,也是人生的方向標。

讀了許多的課外書,每本課外書都使我獲得了不同的感受。檸檬之酸我讀《童年》,夢中有真,真中有夢,阿廖沙的童年雖然是辛酸的,但也教會了他許多。幼時喪父,少時離母,他的童年在親情離合中沉浮。他幼小的心靈如何承載如此多的苦痛漂泊?應對他,我都有點羞愧不如了,他從小就務必應對人性的善惡美醜,而我卻在父母的庇護下快樂長大。

我讀《童年》,讀出了善惡美醜的表現,讀出了人性的變遷。在阿廖沙的童年中,我彷彿看到了阿廖沙天真的眼睛裏透着心聲,那是無盡的孤獨與黑暗,然而他卻不抱怨,不抱怨社會的無情,不抱怨人世的不公。不知那時有多少類似的童年在辛酸中沉浮。堅果之堅我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見證了保爾·柯察金從一個倔犟的普通男孩到一個光榮的共產主義戰士,再到一個頑強與病魔抗爭的作家,一步又一步,一步比一步艱辛。但是他堅持下來了,他以忘我、堅強和無私為我們譜出了一支壯麗的讚歌。

我讀保爾·柯察金,懂得了他的堅強不屈。在保爾的世界裏,在一次次應對困難,又堅強不屈地直面困難中,他了解了“生活就是這樣變幻莫測,一會兒是漫天雲霧,轉眼間又出現燦爛的太陽”。於是,他堅持工作,甘於付出,不求回報。當他應對悲慘命運時,他依然堅持工作,這是多麼偉大阿!我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明白了哪怕生活無法忍受也要堅持下去,這樣的生活才有可能變得有價值!蘋果之甜我讀《三國演義》,那詭詐的曹操、謙遜的劉備、謹慎的孔明、心胸狹窄的周瑜……

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得淋漓盡致,細細品味。我讀《三國演義》,明白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必須在不遠處。當我們羨慕別人的成功時,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的艱辛。我讀課外書明白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每本課外書都使我獲得了不同的感受。

《人與永恆》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在書的海洋裏遨遊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因為書是我忠實的夥伴,每一本書裏都飽含着許多知識,就拿暑假期間我看的一本《快樂迪士尼》的書來説吧!這本書讓我深受感動,因為書裏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深刻的好處,我每看一篇,我都會細細慢慢地“品”,從這本書中會讓你學會寬容;懂得親情無價;學會與他人分享快樂;懂得互相幫忙······

這本書裏的每個主人公都是那麼的善良、正直、樂於助人、團結友愛,每當我捧起這本書,津津有味的看時,就覺得書裏面的一切人物都在我的身旁,彷彿身臨其境。就拿一片名叫《一頭幼鯨》的故事來説吧!小幼鯨生活在海底的時候經常受到其他海底生物的冷嘲熱諷,説小幼鯨長得又醜又奇怪。小幼鯨聽了這些話後,就覺得自我很孤獨,一個朋友都沒有,感受不到快樂。所以鯨媽媽經常安慰小幼鯨讓它不要難過,在生活中鯨媽媽總是無微不至的照顧着小幼鯨。在一次險惡的海浪中,為了保護自我的孩子幼鯨,鯨媽媽不惜冒着生命危險救小幼鯨,母愛是多麼的偉大啊!

我想這本書裏還有許多包含好處的故事,説也説不完,這本書讓學會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人與永恆》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總愛纏着爸爸媽媽給我講故事。爸爸給我講的第一個故事是關於一個放羊孩子的,他頑皮,總用”狼來了“來欺騙別人。終於有一天,狼真的來了,沒有人再相信”狼來了“……爸爸教導我要做一個真誠、誠實的孩子

在我們身邊就有許多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一些好人,比如”慈溪好人“勵順良,他自己雖然不是很富有,可是他很樂意幫助一些窮困人,還有網名為”順其自然“的一位隱名慈善家,十多年來他累計捐了上千萬元,可至到現在人們還是不知他是誰,”最美司機“吳兵,駕車行駛在高速路上,不幸被一塊鐵塊擊中腹部,在生命的最後一時刻,他忍着巨痛,車穩穩停下,讓乘客安全下車。還有”最美媽媽“吳菊萍,當一個小孩子就要從五樓掉下來的一瞬間發,她勇敢地走上前去,用自己的雙手接住了小孩子,小孩子得救了,可吳菊萍卻負了重傷。

但是我們的校園中,也會出現一些不和諧的音符,總有一些令人不滿意的現象出現,同學剛剛擦好的黑板,就有同學拿着粉筆在黑板上亂畫;在教室裏,看看我們的地面,總有同學想丟就丟;打過學校上課預備鈴後,有的同學還在嘰嘰喳喳,甚至高聲喧譁;在莊嚴的升旗儀式上,有的同學卻在左顧右盼,竊竊私語;還有一些同學受—些不良習慣的影響,講粗話、髒話、爭吵、追逐、鬨鬧。以上的種種現象,不僅嚴重的違反了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而且破壞了學校為我們提供的優美和諧的環境。

書中有誠實守信的人,有感恩向上的人,有愛學善思的人,也有踏實能幹的人,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都感染並激勵着我。”真“是知識和理性的象徵;”善“是有本心、有覺、有智,意識向上,皈依真,公而無私,全心全意為主體意識服務,為整體的統一而活動;而”美“為見真行善,一個人只有擁有真與善,他才可能被稱作美。

做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年,我們應該向好的人優秀的人學習,以他們為榜樣,傳承真善美,現代社會是一個文明的社會,每一個的言行不僅代表了他個人的形象更代表了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形象。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人。

《人與永恆》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我讀了加拿大女作家蒙哥馬利的《綠山牆的安妮》這本書,深深地被書中那個純真可愛的小女孩安妮所吸引,在她身上時時都會放射出人性美的光芒。安妮是個自幼失去父母的孤兒,多次被人領養,又多次被人拋棄,經歷了不少苦難,按常理推想,這些都會在她幼小的心靈留下創傷和陰影,但卻恰恰相反,她始終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樂觀地面對生活,她走到哪裏,就把心中的陽光播灑到哪裏。安妮擁有活潑、爽朗的性格,雖然稍有一些任性,但她熱情、頑強、能幹、淳樸,同時又有着非凡的想象力。這個女孩子的到來,像一股清新的風吹進綠山牆,給沉寂的綠山牆帶來了蓬勃的生機。在她的眼裏,生活是那樣美好,自然是那樣的美妙。她把開滿白花的野李子樹想像成“一個身穿潔白婚紗,頭戴薄霧般美麗面紗的新娘子”,把五月花想像成“上個夏季死去的花的靈魂”。除此之外,她還給林蔭道取名“潔白的歡樂小路”,給池塘取名為“閃光之湖”,她還想象出“樹兒能在夢中説話”。在人們眼裏那麼尋常的花、鳥、魚、蟲,在安妮眼裏都變幻出奇麗的光彩。

困難是最好的試金石,艱難的生存環境,不僅沒有摧垮安妮,反而使安妮內心充滿美好的幻想,也培養了她在任何困境中都不輕易放棄自己夢想的品質。通過頑強的努力和勤奮,安妮不斷地完善着自己。她不但倍受馬修和瑪麗拉的寵愛,也贏得了周圍人的喜愛與尊重。

在《綠山牆的安妮》這本書裏,我們認識了安妮這個可愛的女孩,她的善解人意,她的樂觀豁達,她的勤奮執着,她的知恩圖報。無不讓人心生敬意,她的這些美德就會像涓涓細流一樣滋潤每一個讀者的心田,從而綻放出真善美之花,去裝點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人與永恆》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這個故事是從德國着名的地質學家黎登布洛克教授解讀一張寫在羊皮紙上的密碼開始的。

從這個密碼中教授獲悉在冰島的一個火山噴口處的洞穴裏,有一條通往地心的神祕通道,於是協同侄子子阿克塞和嚮導漢恩斯進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險旅行。

他們從冰島的火山口下降,在地心經過三個月的艱辛跋涉,一路克服缺水、迷路、暴風雨、與上海怪等艱難險阻,最後從西西里島的火山口返回地面。

這部書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科幻小説。雖然小説中的情節都是憑空想象出來的,但有正確的科學知識做基礎,情節合乎情理,彷彿真得看到了地底神祕世界中的不同風景。

小説作者凡爾納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黎登布洛克教授,雖然性格有點怪異,但是他那種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令我對他刮目相看。阿塞克,也就是小説中的“我”,雖然有些怕死,但他那聰明伶俐的頭腦,和遇事時的機敏反應令我歎服。

漢恩斯,他是這次探險的嚮導,雖然他是為了賺錢才和教授一起探險的,但他聰明能幹,努力保護主人,盡職盡責,是一個責任感非常強的人,這是我對他產生了一種敬意。

真是一部好書,不可不讀。從書中我學到了豐富的科學知識,也感受到了人類探索自然堅定信心和堅強意志。希望更多的朋友讀到它收到它的啟發。

《人與永恆》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這首詩的意思大家幾乎都知道,可我對這首詩的理解特別深。

因為兩個月前,我的胳膊摔斷了,媽媽和爸爸整天忙着照顧我。

從這件動人的事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父母的愛是無微不至的,兒女的享受是無限的,兒女長大後一定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