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通用21篇)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 篇1

我非常的敬佩魯迅先生。或許是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起,魯迅先生高大的形象便在我心中建立起來。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通用21篇)

我並沒有對魯迅先生長大後的生活多麼多麼的感興趣,我知道那可能是乏味的,充滿戰爭的。小孩子都不喜歡戰爭。我非常喜歡魯迅先生兒時的趣事。於是便也喜歡上了保姆阿長。

我從這本書中感受到,阿長是個奇怪的人。她是粗俗的。晚上睡覺時的大字,還有隱鼠的事情。小孩子都是討厭這些的。然而她也是人讓人佩服的。

雖然她有的時候會喜歡切切察察 ,十分囉嗦,睡相不好,之前我們都認為她是一個粗俗的人,沒有文化。後來,她竟然送給了魯迅4本他最喜歡的繪圖的《山海經》,其實她也是一個愛孩子的人吧,心地善良,希望能給兒時的魯迅先生帶來快樂。她還懂得許多規矩呢,雖然有些確實是稀奇古怪,比如給魯迅講長毛的故事。不難看出,魯迅先生對她有着深深的懷念與尊敬。阿長辭世三十多年,卻不知道她的姓名與經歷,長大後的魯迅先生有一種淡淡的愧疚。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這是魯迅先生對他的保姆阿長深深地祝福之情。這時的阿長,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盪在我們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懷念。

阿長在社會上的地位其實很卑微呢。但她卻是一個很好很好的保姆,一個很好很好的人。其實現在像阿長的人非常的少,但尊敬他們的人卻少之又少。

長媽媽這樣一個形象,獨特而不平凡,也揭示了封建社會比較黑暗、腐朽的事實。魯迅先生飽含的愛心與同情,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純樸的年代,去關懷身邊的一個人

長媽媽,我們都尊敬的人。

雖然沒給這個世界留下姓名,卻因為魯迅先生筆下的回憶錄留下最閃亮的光輝。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 篇2

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作者用簡單樸實的語言描述了出一位心地善良,淳樸的勞動婦女。阿長,是作者小時候的保姆,作者平時叫她阿媽,但阿長卻經常切切擦擦,指手畫腳,當作者知道是他害死了他心愛的隱鼠後便有些厭惡他了,自從這件事之後,小作者便改口喊她阿長了。之後,由於阿長經常講故事給作者聽,讓故事中的奇妙經常陪伴小作者,年少的作者甚至在阿長的絮叨中感受到了她的某種神力。時間久了,作者也漸漸不討厭阿長了。

有一次,作者去遠房叔叔家做客,無意間,看到一本繪圖的山海經,畫着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只可惜書不小心被弄丟了。大概是他對那本山海經太過於念念不忘了,連阿長都來問“山哼經”是怎麼一回事。大字不識的阿長休假過後,居然就遞給了作者一包書,高興的説:“哥兒,有畫的山哼經,我給你買來了。”讓作者從此對他產生了無比的感激之情。以後,雖然作者也買了許多書,也包括其他版本的山海經,但沒有一本能夠代替他小時候看的那本山海經。

看似簡單的買書一事,其實裏面包含着阿長對作者的無比關愛,沒有人叫阿長去買《山海經》,阿長掏的是自己口袋裏的血汗錢去買的。目不識丁,口中説着“山哼經”的阿長又是怎樣費盡周折買到《山海經》的?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你在懷裏永安他的靈魂。”充分表現了作者對阿長的懷念與祝福,讓我也不由自主的跟作者產生共鳴,彷彿我也看到了愛講故事,睡覺擺着大字的長媽媽……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 篇3

滿篇似乎是細密的敍述,似乎充滿了一些小小的不滿,小小的責備,卻又隱約透着那些不易察覺到的,細小的懷念。

“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餘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經烤得那麼熱。推她呢,不動;叫她呢,也不聞。‘長媽媽生得那麼胖,必須很怕熱罷?晚上的睡相,怕不見得很好罷?……’母親聽到我多回訴苦之後,以前這樣地問過她。我也明白這意思是要她多給我一些空席。她不開口。但到夜裏,我熱得醒來的時候,卻仍然看見滿牀擺着一個‘大’字,一條臂膊還擱在我的頸子上。我想,這實在是無法可想了。”

一句“我實在不大佩服她”引出了長媽媽的瑣碎與“不良”睡姿,長媽媽確乎是個鄉野隨便的婦人。“大”字的睡姿,心也是大大的。

長媽媽信神,重運氣。在那個年代,冥冥中的神靈或許是唯一的一種安慰,一種寄託,一種慶幸。

“她常常對我講‘長毛’。她之所謂‘長毛’者,不但洪秀全軍,似乎連之後一切土匪強盜都在內,但除卻革命黨,因為那時還沒有。她説得長毛十分可怕,他們的話就聽不懂。我那時似乎倒並不怕,因為我覺得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個門房。但她大概也即覺到了,説道:‘象你似的小孩子,長毛也要擄的,擄去做小長毛。還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擄。’‘那麼,你是不要緊的。’我以為她必須最安全了,既不做門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況且頸子上還有許多炙瘡疤。‘那裏的話?!’她嚴肅地説。‘我們就沒有用處?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脱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牆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長媽媽就這樣調侃似的敍説了那段紛亂的生活,一切的屈辱與恐懼。”

迅哥兒迷起了《山海經》,卻求告無門,便告訴了長媽媽——“過了十多天,或者一個月罷,我還記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説道:‘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我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書的模樣,到此刻還在眼前。但是從還在眼前的模樣來説,卻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紙張很黃;圖象也很壞,甚至於幾乎全用直線湊合,連動物的眼睛也都是長方形的。但那時是我最為心愛的寶書,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還要‘執干鏚而舞’的刑天。”

長媽媽竟這樣細細記着一個孩子説的話,而且為他達成了小小的心願。“偉大的神力”説到底,就是愛。

“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最後不明白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明白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其實從整篇細細地敍述中,我真的能夠感受到迅哥兒對她的回憶就像翻開古老的相片,也許有些舊舊的,捲了邊的記憶,也許會有些塵封已久的氣息撲面而來,然而那相片上的記憶裏的人不會走形,那是深深刻在腦海裏的,不會被時光隨意捏碎。他的敍述的口吻裏是滿滿的,暖暖的,似乎能夠感受到那麼一點點的小小的依靠的味道。當然,這只是我的一種感覺,我無法確定這是不是隻是我的一相情願的錯覺。相信它不是。

但是我確定,《山海經》不僅僅是迅哥兒最為心愛的寶書,它就像一扇門打開在迅哥兒的眼前,裏面是個完美又悲傷、充斥着幻想和現實的世界。而這世界的基石,就是愛。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 篇4

阿長,也就是魯迅先生的阿媽,一個普通卻令人不敢輕蔑的女人。

我不喜歡她,是因為那件事:明明是她害死了隱鼠卻偏賴在了貓的頭上。這事,我這局外人倒是氣得不輕。或許是我極厭惡誣賴別人的,也可能是那隻小鼠實在可愛,而我又喜歡貓。這阿長,我就愈發討厭了。

那天看這文,我先是思忖着題名:《阿長和<山海經>》?我倒奇怪了:分明只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女工,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村婦,居然在可敬、可畏的魯迅大人眼裏,可以和奇書《山海經》共列一席!

正奇怪,又看到阿長那睡姿:四仰八叉,有時還一胳膊落在魯迅脖上……這讓我不由皺着眉頭——會否,有峯迴路轉?

看着,卻翻見了《山海經》,對,就是那奇異的上古神獸,説竟有彩繪插在其中!正心嚮往之,魯迅卻話鋒一轉,沒了——也是,那《山海經》在那時是不多見的。

後來,長媽媽講着“長毛”,魯迅説着“神力”,我是看得無聊,尋思:……本是無意提起,長媽媽也不是文人,説了只當是隨口——大概如此。

暗忖“神力”這意思,卻覺得是魯迅的孩子心吧。正無趣,忽的一句“三哼經”,竟也讓我震悚起來——

那若是我,也真會覺得是一聲霹靂!多不可思議!魯迅那感受我是最清楚不過,那喜悦,簡直如瀑布墜於高崖,讓人心掀巨浪!隨之襲來的,便是魯迅的感恩,及我的感動——我彷彿看到的不是長媽媽,分明卻是我那欲笑卻嗔、口非心是的母親!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 篇5

阿長,一個並不華麗卻温暖的名字,她只有這個名字,我不知道她還擁有什麼,哦,還有那顆淳樸、善良的心。——題記

這篇文章講的是魯迅對兒時保姆“阿長”的回憶。她不識文字,又有些迷信愚昧,連真實的姓名都不為人知。在魯迅先生的筆下,“阿長”這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卻變得不普通、不平凡了,甚至“擁有偉大的神力”了!

讀了這篇文章,知道了阿長的什麼樣後,我很失望,在我印象中,阿長這個名字,應該是一個很温柔的、纖瘦的形象,可是,卻偏偏是一個胖而矮,嘮嘮叨叨的老媽媽。就是這樣一個樸實的形象,才讓我感到這篇文章是真實的。

長媽媽有些習慣招人煩:嘮嘮叨叨,“大”字形睡姿,種.種古怪禮節……全文並沒有介紹阿長怎麼怎麼好,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這樣一個真真實實活在現實的阿長。慢慢地,她開始讓我又恨又愛。她相信許願,相信夢想,帶着一顆純真的心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生活。

最令人感動的,就是她買《山海經》那段了,作者沒有寫這樣一個不識字的人是怎麼買這本書的——識字的人都很難買到的書的,誰又知道她走了多少路,問了多少人,去了多少店?她竟然把“山海經”念成“三哼經”,她是怎樣向別人打聽這本書的?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答案,因為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長媽媽。這個長媽媽有很多缺點,像個小孩子,但這都無關緊要,因為她有一顆到死都善良的心。

我們應該學阿長的善良和熱心,更應該學習魯迅先生,要有一雙善於發展的眼睛。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 篇6

長媽媽,已經説過,是一個一向帶領着我的女工,説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親和許多別的人都這樣稱呼她,似乎略帶些客氣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長。我平時叫她“阿媽”,連“長”字也不帶;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

我們那裏沒有姓長的;她生得黃胖而矮,“長”也不是形容詞。又不是她的名字,記得她自己説過,她的名字是叫作什麼姑娘的。什麼姑娘,我現在已經忘卻了,總之不是長姑娘;也終於不知道她姓什麼。記得她也曾告訴過我這個名稱的來歷: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個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這就是真阿長。後來她回去了,我那什麼姑娘才來補她的缺,然而大家因為叫慣了,沒有再改口,於是她從此也就成為長媽媽了。

雖然背地裏説人長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説句真心話,我可只得説:我實在不大佩服她。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説些什麼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着對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裏一有些小風波,不知怎的我總疑心和這“切切察察”有些關係。又不許我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就説我頑皮,要告訴我的母親去了。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餘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經烤得那麼熱。推她呢,不動;叫她呢,也不聞。

“長媽媽生得那麼胖,一定很怕熱罷?晚上的睡相,怕不見得很好罷?……”

母親聽到我多回訴苦之後,曾經這樣地問過她。我也知道這意思是要她多給我一些空席。她不開口。但到夜裏,我熱得醒來的時候,卻仍然看見滿牀擺着一個“大”字,一條臂膊還擱在我的頸子上。我想,這實在是無法可想了。

但是她懂得許多規矩;這些規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煩的。一年中最高興的時節,自然要數除夕了。辭歲之後,從長輩得到壓歲錢,紅紙包着,放在枕邊,只要過一宵,便可以隨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紅包,想到明天買來的小鼓、刀槍、泥人、糖菩薩……。然而她進來,又將一個福橘放在牀頭了。

“哥兒,你牢牢記住!”她極其鄭重地説。“明天是正月七年級,清早一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得對我説:‘阿媽,恭喜恭喜!’記得麼?你要記着,這是一年的運氣的事情。不許説別的話!説過之後,還得吃一點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來在我的眼前搖了兩搖,“那麼,一年到頭,順順流流……。”

夢裏也記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別早,一醒,就要坐起來。她卻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我驚異地看她時,只見她惶急地看着我。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 篇7

今天,我讀了《阿長與山海經》,頗有感受。

在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在魯迅家裏幹活的女工無微不至地照顧魯迅的畫面,她叫“阿長”,但魯迅並不是一開始就喜歡她的,有一個過程。一開始魯迅不喜歡阿長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説些什麼事情,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着對手或自己的鼻尖。睡覺的時候,她又伸開兩手,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讓魯迅睡不好覺。直到知道隱鼠是被阿長殺死的,魯迅更是討厭阿長。但是一件事改變了魯迅對阿長的看法,那時候魯迅喜歡上了一本《山海經》,阿長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回來給魯迅買了一本《山海經》。則有使魯迅發生新的敬意,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成功。她確實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

長媽媽對小時候的魯迅非常好,她聽到魯迅想要一本《山海經》就到處去尋購《山海經》然後去送給魯迅,讓魯迅充滿了對長媽媽的尊敬和感激。

阿長雖然和魯迅沒有什麼血緣關係,卻如此親熱,實在令人佩服啊!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 篇8

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長媽媽,是一個帶領着魯迅的女工,也就是他的保姆。魯迅先介紹了長媽媽的稱呼的由來和她外貌,以及她的一些不太好的習慣。如:長媽媽她喜歡切切察察、十分喜歡告狀、睡覺的時候愛擺成八字型,讓我只能睡在邊上。還有,長媽媽又有許多讓我耳朵都聽出繭子的,聽得很不耐煩的規矩,比如説:元旦除夕的早晨要説恭喜恭喜還要吃福橘,不然一年都會有黴運的,人死了不可以説死掉了而要説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裏,不應該走進去;飯粒掉到地上必須撿起來,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

長媽媽對小時候的魯迅非常好,她聽到魯迅想要一本《山海經》就到處去尋購《山海經》然後去送給魯迅,讓魯迅充滿了對長媽媽的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長媽媽這樣一個藝術典型形象,獨特而不平凡。這篇文章既揭示了封建社會比較黑暗、腐朽的事實,也包含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愛心與同情。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 篇9

《阿長與山海經》憶述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文章着重寫了我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歷。長媽媽是一位保姆,而我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我對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進一步介紹了她的名字、體形等。本文中,作者對長媽媽不做外形描寫,而是集中寫她的某些特點,從而凸顯她的神態和精神。魯迅通過一些細枝末節的刻畫,頗為集中地彙映出長媽媽的愚昧無知,落後陳腐但卻善良的心靈。就在她教給小主人的許多道理和不許這樣或那樣的管教中都微妙的表現出她對“我”的鐘愛,在這藝術手法上,有點類似以藏為露的含蓄。其實,在家裏,只有她真正關心“我”,瞭解“我”,這一心意就在購買《山海經》的情節中猛然外露了。

這篇文章表達了“我”對長媽媽的思念與不捨之情。長媽媽這樣一個藝術典型形象,獨特而不平凡,也揭示了封建社會比較黑暗、腐朽的事實。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愛心與同情,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純樸的年代,去關懷身邊的一個人。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 篇10

每讀完一本書或一片文章,我都會有很多感受,但《阿長與山海經》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出自魯迅的《朝花夕拾》。

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魯迅小時候,家中的保姆——“阿長”懂得很多規矩,並把這些規矩都教給了小魯迅,而且經常陪伴他,因此他很喜歡她。但自從她不小心把魯迅養的心愛的小老鼠踩死後,魯迅便很憎恨她,覺得她是故意的。可當魯迅很想看帶圖畫版的《山海經》時,阿長卻在過節時,跑了半個城市給他買了回來,讓魯迅很感動。

這篇文章讓我知道了世界上有一種像“阿長”這樣的人,她把自己知道的規矩像教給自己的孩子一樣,毫無保留的教給了魯迅,當魯迅憎恨她時,她卻毫不在意,照樣對魯迅好,甚至在得知魯迅想要《山海經》時,不惜過節時間,跑了半個城市給魯迅買了這部書。這是一個樸實無華的人,卻是一個善良、可愛的人,她雖然沒什麼文化,但她的善良、樸實、可愛卻讓人印象深刻,讓人不能忘記。

“阿長”的美好品德讓我想到很多人,如:老師把知識毫無保留的教給學生,軍人把自己的生命用在了保衞祖國,工人一生都在為祖國的建設努力……,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他們的工作並不起眼,沒有明星的耀眼光芒,但他們的貢獻卻是極大的,是不可取代了。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 篇11

昨天讀了一天《許三觀賣血記》,沒有讀完,今天早上剛讀完。本想昨晚熬夜就把它讀完了,還是熬不過眼睛的酸澀。

讀餘華寫的書總是有種忐忑的心情,總是害怕在下一個情景他會讓某個人死去。當讀到這本書的最後,我糾結的心才一下子鬆了下來,是為這種結局而高興,卻又高興不起來,因為主人公所經歷的那些苦難也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在這個許三觀身上我看到了一種責任,他從來不推卸,他要用賣血換來的錢來肩負起這種責任。他為和他上過牀的鄰居賣過血,他為老婆賣過血,他為全家的餬口賣過血,他為不是自己的親兒子賣過血,他為這個非親生的兒子隔三天又賣一次血,隔了五天又賣一次血,以至休克差點死去。他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捍衞對兒子的父愛!當他最後想為自己賣一次血的時候,醫院嫌他太老,已不再喜歡要他的血。

他只想吃一盤炒豬肝,喝二兩黃酒,酒要温一温的。這是他吃到的最奢侈也最幸福最快樂的一頓飯。隨着時間的走過,經歷了那麼多的磨難,完成了自己承受的責任,他是幸福的,這幸福裏有太多的苦,可他還是幸福的,因為這幸福裏有太多太多的苦。

任何苦難都不會把幸福打到,幸福會因苦難的存在而更加光彩照人!做個堅強的人,做個有責任的人,於人,於己,於社會!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 篇12

前幾日整理書架時,在擦去書本上積落的塵土後,無意間發現一本未被讀完卻遺忘了很久的著作——《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作品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説、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

作者馬爾克斯用絕望的宿命論,將布恩迪亞家族乃至整個馬孔多小鎮籠罩在巨大的悲哀中,從故事的一開始就已暗示了結局,無論是庇拉爾·特爾內拉用來算命的紙牌,還是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對死亡的預感,甚至是羊皮紙上的梵語密文,都毫無希望地預示着悲劇的到來。一個家族七代人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以致最終回到終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在不斷重複着相同的軌跡,直至最後什麼都沒有留下。正如羊皮捲上所載“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是作者對人生、對社會的絕望?還是作者想用這種絕望的吶喊,喚醒麻木無知的民眾?如果不是查閲了拉丁美洲那個時代的背景,我不會理解為什麼這本書帶有如此強烈的悲劇色彩。

從1830年到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數十萬人喪生,書中“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發動過32次武裝起義,無一成功。他躲過了14次暗殺、73次埋伏、1次行刑隊的槍決,最終當上了革命軍的總司令,率領南征北戰,成為最令政府懼怕的人物。”他反對政府的和獨裁,領導自由派和保守黨抗爭,但最終因內心思想動搖沒能取得勝利,這些都是當時社會背景的影射。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目和愚昧等等,都在書中人物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這個家族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瞭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種種艱苦探索,但無法找到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終均以失敗告終。烏爾蘇拉對生活環境的修繕和美化,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但最終抵不過冷漠和孤獨……理解到這裏,我對作者苦心謀篇的情節設計,有了一點膚淺的認識,也終於明白重複使用相同名字的用意,這樣再來理一遍故事情節,便對人物命運和人物性格有了清晰的歸類。

這樣的孤獨,作者真的沒有一絲希望了嗎?第三次翻開書頁,在字裏行間捕捉那一絲一毫如螢火蟲般細微的希望之光:“即使以為自己的感情已經乾涸的無法給予,也總會有一個時刻一樣東西能撥動心靈深處的弦,我們畢竟不是生來就享受孤獨的”“羊皮捲上所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複,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我想,只有將牢籠般陳舊的社會徹底打爛,才能滋養出新的希望。這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吶喊》,是否這兩位著名的文學家都表現出了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這僅僅是對作者用意的一點不成熟的揣測,書中涉及的歷史環境及典故,我不可能真正瞭解和掌握,膚淺的理解僅停留在表層,已讓我內心充滿無盡的佩服。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 篇13

孤獨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複着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眾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裏的所有角色,像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虛無比的靈魂。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從裏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讀出了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孤獨。

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位屢經失敗,卻又百折不撓的科學家,總是擁有着無盡的幻想和無窮的毅力。他身上映射着所有的科學先驅者的影子,狂熱和冷淡,魯莽和沉着,探知的慾望和放棄的意念,各類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體現。他試圖用磁鐵挖掘黃金,試圖將望遠鏡作為武器,試圖把水銀冶煉成金子。他的努力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於朝夕相處的妻子烏爾蘇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為。可是當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謎底時,他卻被當作瘋子,被捆綁在慄樹樹幹上,被迅速地遺忘。他忍受着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在用這個,表達着對所有的開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從第一代的布恩迪亞,直到第七代的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他們祖祖輩輩都在尋求自己的理想,無論是建立屬於自己的村落、土地、工廠、鐵路,還是愛情、親情、友情,還是戰爭、權力、金錢,他們在從無到有,從盛至衰的過程中,極度渴望,卻又無法溝通,這使他們浪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甚至揮霍了一生的青春,始終都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最終他們都無力地、無奈地陷入到不可救藥的孤獨中,在無人理解中孤獨地老去、死去

我並不喜歡這本書,它很沉重而又深刻,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馬爾克斯所説: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現代化的社會用文明將孤獨消除,還給這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一個嶄新的天地。這樣,在新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會忘掉內心的迷茫,贏得充實的人生。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 篇14

今天,老師領我們學習了《凡卡》這一課,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凡卡9歲做學徒窮苦的悲慘命運,讀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當我讀到凡卡做學徒的時候受到的種.種折磨時,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了凡卡他那骨瘦如柴的身體,一雙又小又細的赤腳都凍的紅彤彤的,在想很心老闆就是因為凡卡給小崽子搖搖籃的時候睡着了,老闆就用皮帶抽打他。

在想想我們做錯了一件事家長也不打我們,只是説了我們幾句,我們就跟大人翻臉,在往下讀我彷彿看到了小凡卡的老闆娘,也不給凡卡吃一點東西,每天只有一點麪包,凡卡的老闆還叫他睡在過道里,凍得他只打冷戰,在想想我們要什麼有什麼,天冷了家長又送來了棉衣、棉褲,在家裏我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聽到聲聲呼喊:"親愛的爺爺,發發慈悲吧!帶我離開這兒回家,回到我們村子裏去吧!我在也受不住了!……我給你跪下了,我會永遠為你禱告上帝。"這一幕幕悲慘的情景,那一聲聲哀傷的呼喚,就像尖刀刺痛着我的心,淚水不斷地在眼裏打轉,我不禁想到了和自己同齡的孩子都在家裏享受這快樂,我們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爺爺奶奶的心肝寶貝,含在嘴裏怕化了,放在手裏怕摔着,我們真是身在

福中不知福,有一次媽媽給我做好了飯,她給我盛了一大碗米飯,她就去工作,我就偷偷的把飯到進了下水道,在學校裏呢,有老師同學的幫助,有一次我肚子疼,老師就不讓我跑步,還讓一個同學給我一塊上樓給我講故事,我們受到了一級的教育,教室裏有電腦、電燈,老師嘔心瀝血的教我,讓我們吮吸了知識的營養,正從一個不懂事的孩子,長成了一個有知識的青少年;而凡卡呢,本該和我們一樣在教室裏沐浴知識,可他卻在做苦工,多麼可憐啊!他生活在一個俄國沙皇統治的時期,與我們比之上下,真是天壤之別!

當我讀到最後一節時,又不禁陷入了沉思,凡卡雖然寄出了信,但是地址不詳細,爺爺是收不到的,就是收到了爺爺也不會來接凡卡,凡卡仍然是逃脱不掉孤獨、悽慘的生活,我想:如果我,我來讓你坐時光飛船,接你到我家來,讓你享受我能得到的一切。

當我讀完全文,掩卷沉思眼淚不住的流,但我是多麼幸福、快樂呀!我應該珍惜這幸福的生活,做祖國的棟樑之材。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 篇15

《百年孤獨》是一部深思、靈感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但當你讀完她,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吧!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苦苦在世上掙扎,人們渴望真情,但是怕孤獨的恐懼又無時無刻的侵襲人們的孤獨,讓人倉皇不安,讓人為了逃避恐懼而越來越遠。一本《百年孤獨》,一個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百年的歲月,如同長江黃河滔滔如流,最終在百年之中,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終點回到起點,社會的發展,家族的變遷,都畫着一個圓形的軌跡。

孤獨的宿命圍繞着這樣一個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着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他們從小就孤獨,冷漠,古都似乎是這個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點,成如小説中寫道:布恩地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地沮喪,他們又以不同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對他們來説,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回到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涼。

讀這樣的小説,感覺就像看作者站在一個高的平台上,去俯視整個布恩地亞家族的命運,聽作者講述一個已然逝去的故事。隔着距離從外看馬貢多,無論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是一個孤獨的島嶼,而湊近了看家族七代人的悲歡離合,便可發現一個個更為悲涼的孤獨的靈魂。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認為打破孤獨進行種種艱苦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終以失敗告終,如書中烏蘇拉在非常孤單之時,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遺忘在慄樹下的丈夫,對他説:你看看這個空蕩蕩的家吧,看看我們那些散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兒女吧,咱們又像當初那樣只剩你我兩個了。而霍基?阿卡迪奧對她的悲歎卻是充耳不聞,她這些話好象是在講給一個死人聽,對於烏蘇拉來説,豈止只是剩兩人,其實只是剩她一個人孤獨的生存着。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奧,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個小時,他童年時代就一直折磨着他的恐懼突然消失了,在對人生的回顧中,他終於明白自己是很熱愛過去最北他憎恨的人們,面對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懷戀,他似乎時有所覺悟了,或許那種一之折磨他的恐懼便是對孤獨的恐懼,人的存在就是選擇,就是選擇他的獨特生活行動的方式,一直以來他都試圖以自己的方式驅散這種恐懼,但最終未能如願。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説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於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祕密他們的孤獨並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竟可以將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為伍。這樣的作品現在讀來仍有它的意義,在一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固守着一份自己的孤獨,事實上,這種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最終如馬孔多城一樣灰飛煙滅,消失於無形。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 篇16

19世紀能駕帆船周遊世界的船長是真正的英雄。格蘭特船長是不列顛尼亞號的船長,他航海經驗豐富,高大強壯,慈祥温和,他就是那樣的人,為了反對英格蘭對蘇格蘭的奴役,1862年到太平洋去為蘇格蘭人民尋找移民的島嶼,不幸遇難。

格里那凡爵士偶然看見了格蘭特船長的求救信,便毅然組織了一支小型救援隊,帶着格蘭特船長的兒女開着自己的船去尋找和營救格蘭特船長。他們球繞着地球一週,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危險,最終他們克服了千難萬險,成功地救出了格蘭特船長,勝利地返回了蘇格蘭。

這本書不僅僅是教會了我們遇到挫折不要知難而退,一定要勇往直前,知難而進,而且遇到困難有時候不要硬闖,應該巧妙地化解,這使我們不僅解決了困難,自己還沒有被傷害,這本書同時藴含了天文、地理、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又描寫了各地景色的壯觀,還有他們遇到的“危險中的驚險”,讓我們體會到當時的情景,佩服他們的膽識與勇氣以及為求生而暴發出的力量。同時我也很敬佩船長的為他人着想的精神,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 篇17

近幾日,我讀了一本非常有趣的書,這本書的名字叫《綠山牆的安妮》,作者是加拿大的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馬利。這本書主要寫了:一個名叫安妮雪莉的孤兒被住在綠山牆的馬修.瑪麗拉兄妹倆收養了。安妮是一個生來就愛幻想、很樂觀的小女孩,她也常常因為自己的愛説話而被大人們討厭。但馬修卻特別喜歡這個小女孩。處處對她關懷備至。安妮在綠山牆生活得很快樂,認識了許多好朋友,其中戴安娜.巴里是安妮最要好的朋友。書中最後還寫到了安妮長大後在女王學校獲得了艾佛裏獎學金,還得到了出國留學的機會,但是為了照顧生病的瑪麗拉,安妮不得不放棄了學業,留在了綠山牆教書。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慨真的很深。安妮的樂觀精神非常值得我學習。媽媽總説小小年紀的我臉上怎麼那麼少笑容,我也承認我不是一個樂觀的人,常常會因為一件小小的事而愁容滿面。比如有時考試時,等老師發下試卷,發現自己做錯的地方全是因為粗心大意而丟分的,我就會埋怨自己為什麼會那麼粗心,從而一整天都處在悶悶不樂的狀態中,做什麼事都無精打采。

但是現在,安妮教會了我要學會樂觀面對生活。書中安妮一直都在因為自己的紅頭髮而不開心,她最受不了別人説她的紅頭髮。但是後來林德太太和安妮説,她的一個朋友小時候也是紅頭髮,後來長大了,頭髮也漸漸地變成了棕色,很漂亮。安妮聽了,可高興了,一瞬間就把紅頭髮給她帶來的煩惱給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她的這種樂觀的生活態度感染了我,我為我以前的錯誤做法感到羞愧。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我們只有多讀經典名著,多接觸經典人物,我們的情操就會得到潛移默化的洗禮,我們就可以從中汲取有利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精髓,真正做一個樂觀、積極、奮進的生活強者!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 篇18

今年暑期裏,我和媽媽到登雲路的文化商城買了《環遊地球八十天》(法國凡爾納)這本書。我僅用1天時間就把書看完了。

書中那生動的語言和驚險的情節深深地吸引了我。

1872年10月3日,在英國倫敦改良俱樂部裏,紳士福克先生與朋友們的幾句閒聊,變成了以2萬英鎊為賭注的80天環遊地球的賭局。福克先生堅決相信80天內可以環遊地球一圈。於是他立即帶領新僕人路路通(洛旺)開始了這次環遊。那時交通還不發達,要完成這次環遊真是不可思議呀!

一路上,福克先生被警探費克斯跟蹤、阻擾,還遭遇重重險阻,但他並沒有放棄,而是憑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氣,終於返回倫敦,還提前了24小時。

在途經印度時,他們救了一個女子----艾娥達,她是土王的妻子。當時,土王死後,僧侶們要她陪葬。福克先生知道後,勸説嚮導和路路通去救她。路路通趁着那羣僧侶未醒之際,悄悄地爬上了火葬壇。然後又藉着依然漆黑的夜色和火光的映照,把年輕的艾娥達從死亡中救了出來!艾娥達非常感激福克先生和路路通,連聲説謝謝!

看到這裏,我覺得好佩服福克先生他們的勇敢和機智!換成我,就不敢去救艾娥達,因為我怕被那幾個僧侶抓到。

不久,他們又乘坐火車去美國紐約途中的一個叫哈萊克堡的地方,火車經過一座鏽跡斑斑的鐵索橋時,遇到了野蠻的西烏人來打劫。他們機智地打死幾個土匪,並阻止了急速中的火車,救了全車的人……

故事很精彩,我感覺自己好像也和福克先生他們一起經歷了磨難,環遊了世界。他們經過了美國、西班牙和澳大利亞等國家,他們還來過香港呢!

書看完後我懂得:以後不管條件怎麼樣,困難有多大,只要敢於行動,世界上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就像有一句話説的那樣: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 篇19

大多數人都在描寫和讚頌母愛,而極少寫父愛。我們是否忘記了父親那深沉而嚴峻的愛?《背影》一文用了極為樸素的言語卻勾勒出一個平凡卻偉大的父親。

我的心總是在這一段文字有了很深的感觸: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在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隻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了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我來北後,他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中説道:“我身體平安,惟有膀子痛得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能再與他相見!遊子在外,父親牽掛,文中的父親一直就在惦記着他的兒子。正所謂:“有父愛盡不在語,惟有信中顯真情。”

生病時父親揹我去醫院;考試考砸時父親的痛斥;遇到難題時父親悉心的教導;氣餒時父親親切的鼓勵;送我上學時父親那親懇的目光;走上岔路時父親及時的巴掌。父愛是需要細心觀察和用真心感受才體會得到的,我們都被父親深深地愛着。

父愛如山,往往深沉嚴格。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成為國家棟梁之才,報答父母對我們如春雨般綿綿濕潤的愛,這哺育着我們的愛。珍惜明日,努力學習,學會一身本領。我們是父母手中的雛鷹,為了明天更好的展翔而努力吧!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 篇20

去年寒假,我讀了一本紅色經典小説《林海雪原》。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深深地吸引了我,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深深地震撼了我。 

掩卷深思,回憶着書中所描寫的戰爭場面,就如同電影一般出現在了我的眼前,書中最精彩的情節就是“智取威虎山”。最令我佩服的人物就是在智取威虎山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解放軍偵察排長楊子榮。故事是這樣的:土匪頭子座山雕佔據威虎山,憑着地勢的險峻,佔山為王,與解放軍頑固抵抗,還經常下山搶劫百姓財產,殘殺無辜。怎樣拿下威虎山?成了解放軍小分隊一項艱鉅的任務。強攻不可取的,所以只能智取。

在攻打奶頭山時,擒拿了胡彪,小分隊隊長少劍波發現土匪胡彪與偵察排長楊子榮長得十分相似。就想讓楊子榮穿上胡彪的虎皮大卦,扮演胡彪投靠威虎山,取得座山雕的.信任,然後再裏應外合,智取威虎山。但又知道這樣做很危險,身份一旦暴露。就會犧牲生命。但渾身是膽的楊子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毅然決然地接受了任務。 

他憑着聰明的智慧和英勇過人的本領來到了威虎山。在刀光劍影中,他臨危不懼,闖過了座山雕一次又一次的考驗,贏得了座山雕的信任,被封為威虎山“老九”。最為驚險的是小爐匠欒平從小分隊手中逃走,來到威虎山告知座山雕,楊子榮不是胡彪而是小分隊的偵察排長。要是一般人早就會驚慌失措了,而楊子榮卻泰然自若,波瀾不驚,抓住了小爐匠不敢説出自己被小分隊俘虜的軟肋,巧妙地化險為夷。不但進一步取得了座山雕的信任,還把小爐匠置身於死地。 

楊子榮趁着尋山的時機,把威虎山的軍事佈置圖送到和小分隊的接頭地點。趁着座山雕過生日大擺宴席的機會,楊子榮與小分隊裏應外合,一舉搗毀了威虎山。  

讀到這裏,我真為楊子榮的機智勇敢而敬佩不已,一個高大的形象出現在了我的眼前。為了新中國的成立,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有多少像楊子榮這樣的英雄出生入死,與兇狠的敵人鬥智鬥勇。現在的我,還為一點小事就哭鼻子,與英雄相比較,可真是天壤之別,顯得是那樣的渺小。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了硝煙滾滾、戰火紛飛的年代,但我們不能忘記,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無數革命先烈們用熱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要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發揚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掌握更多的科學本領,將來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把革命先烈們用熱血澆灌的土地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繁榮昌盛!  

《林海雪原》這部紅色經典,我百看不厭,它給予了我力量,受到了革命傳統的教育。

阿長與山海經讀書感想 篇21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裏。由一個茶館,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越,許多人物都被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分別展示了清末、民初、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結束前這三個年代的舊中國生活。

曹禺先生曾説,《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因這劇本構思縱橫開闊,既是大氣魄大手筆,又有細部的白描,是老舍先生的獨創。《茶館》這三幕共佔了五十年的時間,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變動,可是劇中只通過一個茶館的小人物來反映,並沒有正面敍述那些大事。這就是説,用這些小人物怎麼活着和怎麼死的,來説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茶館》的成功在於語言的成功和他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語言:話劇全憑台詞塑造人物,台詞到為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劇也就成功了。被譽為“語言大師”的老舍的的確確將語言功力發揮到及至。《茶館》中每個人物的台詞都設計的非常生動傳神、賦予個性,同時有簡潔凝練,意味深長。戲劇結構:全劇人物多,時間跨越大,沒有中心故事,老舍採用了四種手法結構該劇:其一是主要人物,從壯到老,貫穿全劇,這樣,主要人物有了連貫與交代,故事雖鬆散卻不至於説來説去,離題太遠,不知所云。其二是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其三是每個人物都扮演他們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聯,其四是無關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絕無贅筆。

從考察老舍個體生命的歷史的角度看,《茶館》是一個生活閲歷與個體經驗豐富的作家在新的歷史情景中回望過去。半個多世紀的舊中國而寫下的一部沉思之作,他沉澱着歷史的教訓,揭示了歷史前行的趨勢。

《茶館》用的是一種典型的人像展覽式的戲劇結構。他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茶館》從題材到文化內涵又回到了老舍所輕車熟路的老北京故事,是一部有往昔歲月和市井生活畫面組合起來的社會風情大戲,這是老舍先生最擅長的。話劇《茶館》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我國著名劇作家曹禺先生的《雷雨》就是一個典型的遵守“三一律的作品,而老舍先生的《茶館》卻打破了這規範。但這兩個劇作同樣取得了成功。有人評論説《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輓歌,不過現在我還不知其緣,待我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