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精選27篇)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1

“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着輪椅進入園中。”這是《我與地壇》的開始。這本書是史鐵生的著作,講述了史鐵生在那園子裏(地壇)所發生的事、所想的東西,以及對生活的感悟……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精選27篇)

“歷史的每一瞬間,都有無數的歷史蔓展,都有無限的時刻延伸,我們生來孤單,無數的歷史和無限的時刻國破碎面成片斷。“這又是一句《我與地壇》裏的話,在輕輕的、淡淡的筆墨中,它似乎輕如鴻毛,又似乎重於泰山。這一句句普通、簡短的話語,好像不值得一提,可它們訴説了一個人的故事,一個悲傷中透着歡樂的故事,把它們串在一齊就成了一個人的一生,一個人簡單卻艱難的一生。

“晚上,朋友們走了,在小枱燈幽寂而又喧囂的光線裏,我開始想寫點什麼……”,孤獨,那裏有孤獨,也有期望,史鐵生也幻想過有一個健美的軀體,和我們一樣有不可完成的心願,就像一個癱瘓了的人突然站起來,開始跑步那樣荒謬。但這個心願從來沒有破滅過,史鐵生用自己的著作“走路”,他的成就足以讓他“飛”上藍天,看着人間的一事、一物。

“我期望即有一個健美的軀體,又有一個了悟人生好處的靈魂,前者能夠祈望上帝的恩賜,後者卻務必在千難萬苦中靠自己去獲取……,正因人活着必要有一個最美的夢想。”你的夢想是什麼?這是簡單又樸素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永遠不一,我的夢想和史鐵生一樣當一個作家,感悟人生,為孩子們寫出最美的故事,領着他們走上成功的道路。對於有些人來説,夢想是一個不足一提的事,在他們眼裏夢想只是一個夢,一個不會實現的虛幻的夢。你們可曾想過,沒有目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事?在它身後發奮、奮鬥,即使夢想最終沒有實現,但你也成功了,回過頭看去,在你流過的汗水、灑下血痕的地方,是否有你的成就?

《我與地壇》講述了一個人的一生,一個不平凡的人生。在字裏行間中透着憂傷,在憂傷中有着另一種感情——歡樂。在它的指引下我們會向着夢想前行,過我們這簡單而複雜的一生。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2

會考後的暑假,時間彷彿一下子就閒置了下來。獨自一人在家的那些夜晚,寂靜的彷彿令人心神不寧的時刻,習慣一遍又一遍反覆的讀《我與地壇》,不知疲倦。那樣的感覺彷彿是在看海。回首那些悠閒的平靜遙遠的歲月,在霓虹映照的點點星光下,在夏蟬耀武揚威的鼓譟聲裏,在台燈漸漸微弱下去的光線中,我總是一手撐着深不可測的夜,一手記下那些足以感動我的話。

在那些渾濁的白天后的黑夜,和那些不眠的黑夜後的白天,我將史鐵生文字中的妙筆警句工工整整的抄寫下來,守望那段看海般的闃靜的青春徹底流失。

彼時我開始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地壇。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集,也是流傳最廣遠的一部作品。。“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作者習慣於在地壇中琢磨生命的本質,在整篇散文中,這沉思大致是歷經了前後兩個階段。在最初的那個階段中,史鐵生觀察與反省個人的遭遇,漸漸地看清了個體生命中必然的事相:“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這樣的結論便引出了無法反抗的命運的觀念: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殘酷與傷痛也都是不能選擇的必然,人對於由超越個體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設定的事實顯然沒有任何改變的餘地。接下來,史鐵生將視界稍稍越出自身的範圍,寫到來這園子裏的其他人,去看看別人都有什麼樣的命運和活法。最後寫到他的母親。他自己的不幸在母親那裏是加了倍的。命運對待史鐵生其實是很不公平的,讓他在“最狂妄的年紀忽的失去了雙腿”,然而作者本人卻在根本上認可了苦難的命運和不幸的角色,這並不是看輕生命自身的殘酷和傷痛,而是把這生命的殘酷和傷痛從自我中抽離出來,去融入到一個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作者説“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作者似乎已經看透了生命的本質,看透了包容任何孤獨的個體生命在內的更大的生命本相。所以説,對於史鐵生的人生,我能夠説的永遠不可能是同情。我對他,近乎是一種崇拜的心態。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3

蕭瑟秋風起,吹進了那片荒蕪的園中,遍地落葉隨風而旋舞,天邊的那抹彩霞孤獨地飄着,看上去有些悽美。有一個人坐在輪椅之上,靜靜地欣賞,直到月光灑下,他才意識到:“母親永遠不會來了!”

史鐵生這個有着悲慘命運的人,在他充滿活力的年紀裏卻雙腿殘疾,上天像是對他開了一個玩笑,他漸漸喪失了生活的自信心,恨自己恨整個世界。他開始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發火,但是他的母親卻一直在他身後默默地守護着他,她不管自己身上的病痛,卻執意讓兒子看菊花。然而上天再次捉弄人,無情地將母親召了回去,直到史鐵生看到蕭瑟的秋風中昂首挺立、爭奇鬥妍的菊花,才認識到了生命中所需要的堅強、樂觀及生命的美好與珍貴……

讀罷《我與地毯》,作者由最初的對生命的厭惡到努力活下去,這巨大的生命信念的轉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啊,每個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挫折、困難,但是我們不能在困難面前輕易繳械投降。其實,每個人都是幸運兒,因為最起碼上天還賦予了我們生命,讓我們能夠活在這個世界上,只要生命還在,那麼我們就有活着的理由。我們要努力追求自己理想,對命運説:“我一定要讓自己活得更好!”史鐵生不正是靠着這種堅定的意志,發掘出了自己寫作的天賦,成為著名的作家的嗎?

然而,生活中有些人雖然擁有着健壯的身體和青春的活力,卻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擁有。或因一次考試失利,或因被批評一次,甚至或因失戀了就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讓生命綻放的花朵過早凋謝。史鐵生在文中説的那句話還記得嗎?“死是一件無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都不會錯過的事”,所以我們何必着急去完成這件事呢?命運有時不能講公道,但是我們可以像史鐵生一樣對命運不屈,在現實生活中樂觀進取,擁有菊花一般的韌性!

不言放棄,笑對人生,你的生活將開滿幸福的花朵!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4

當意識到自己要開始讀書時,似乎已經過了三分之一的暑假,休整了一個學期以來身心的疲累,當我翻開書本,突然發現,閲讀,需要一些挑戰,那是一種凝神靜氣的修煉,尤其是處在假期閒散的生活中,要抵禦外界這樣那樣的誘惑,要克服自己內心的浮躁,有些需要用意志力去堅持!於是,又去常州圖書館辦了卡,借了書,以此來約束自己的。很懷念以前的自己,家中的藏書會一遍去讀,看完電影會把自己最真實的感受落於筆端,形成很感動自己的“詩集”。如今的自己似乎少了幾分閲讀的情懷,所以,我告誡自己,要找回快要失落的閲讀情懷!

於是,《咬文嚼字》吸引了我,文章短小精悍,歷數漢字的精妙與文化,述説規範漢語言文字的趣事,解釋一個個新詞的來源與藴含的意義。雖然有些咀嚼似乎牽強,但是從中能感受到漢語言文字運用的巧妙和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不論是古語還是新詞,都有其產生的必然性,咀嚼一番,不僅能提高自身的漢語言修養,還能成為將來教學中的抓手。

自己是一個不喜歡散文的人,總覺得讀散文的人過於文藝,有些散文表達晦澀,有些“無病呻吟”的感覺,相比較而言,更喜歡小説,因為小説有動人的情節,文字也平白些。但是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被那樣一個憂鬱頹廢卻又似乎充滿着對生命所有激情的作者所感動與震撼,因為是在手機上下載的電子書,不知道書大概有多厚,當我讀完時,竟然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那個閲讀的夜晚,靜悄悄的,我在這樣的夜晚遨遊於文字中,得文,會意……

“為什麼會死?又要怎樣去活?”

這個殘疾的作家一直在問自己這樣的問題。這樣的人生哲學,對於普通人來説像是一種“為賦新詞強説愁”,但是對於史鐵生來説,我覺得不是。因為茂盛的青春止步於截癱,花樣的年華遭到摧殘,談什麼夢想,還有實現的可能嗎?“身殘志堅”説上去容易,要真正做到,那需要多麼堅強的勇氣。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那麼剩下的事情,自然是怎樣活了。

他曾經活在逃避中——地壇,是作者精神的寄託地,是在他人生出現大的挫折,心靈遭受極度痛苦,在生與死之間徘徊之時,他來到了地壇,似乎這地壇就是專為等他。穿越時間的隧道,來傾聽他這樣一個人的心聲的。在這兒,他獲得了很多啟示。他從地壇的蒼老斑駁中讀出的是一種滄桑、一種悠遠的歷史情懷。可以説,此時的地壇,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歷史遺蹟,而是作者心靈的棲息地,是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找到的一個精神寄託所,也是他逃避生活,逃避人生的最好的場所。

他活在地壇周圍蒼勁的景緻與生命價值的叩問中——“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塌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的玉砌雕欄”,是的,這些曾經是那麼華美,那麼精緻的東西,在時間的剝蝕下,已經香消玉殞,風光不再。而那顆古老的樹木,儘管默默無聞,自在生長,卻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在歷史的長河裏,默默的生長着,而且現在愈見蒼幽;還有那些荒景野草,,儘管很不起眼,但是他們也自有自己的樂趣,在那兒茂盛的自在。這就是生命的本真狀態!

那些人造的繁榮,經不住時間的侵蝕,生命的絢爛不過是過眼煙雲,只有默默如小草、如老樹,把根紮在地下,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才會在任何時候、在任何情況下煥發出勃勃的生機。這就是生命吧。看看那些地上的小蟲,那些微賤的生命,一樣有着他們生存的意義,存在的價值。他們並沒有因為着而放棄生命。所有這一切都會使作者想到了他自己。是的,我雖然殘疾了,生命可能沒有那些雕欄般絢麗一時,沒有琉璃般炫耀的硃紅,我只能像那些微賤的小草、小蟲,默默無聞的生存着。但是,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才使我的人生更有意義,作為一個生命體,既然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必要再想那麼多的事情,沒有必要再為生與死來浪費時間,活着而且活下去,這就是擺在我面前的道路。時間會沖刷掉一切虛浮的東西,只有那些真實的東西,那些腳踏實地的東西,才具有很久的生命力。

如果説地壇讓他對生命有了更本質的認識,給了他活下去的勇氣,那麼母親和地壇周圍的人們讓他堅定了讓自己的生命發光的信心。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5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餘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無論上天註定了什麼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麼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染着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説。

世“有時候是輕鬆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鬱苦悶的,有時候優哉遊哉,有時候惶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他的話不難令人想到叔本華的悲劇哲學,所謂人生是一個悲劇,更何況無常。然而,人生的悲劇卻是美的,因為,人總是面對它,並且給自己生的勇氣,給自己思索的空間,所以才有活着是為了什麼,為了什麼而活着的遐想。

人生的母親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尤其是作為一個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面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親最明白。偉大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承受。可,造化總在弄人,人世的無奈正在此。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裏,在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裏,他是多麼希望母親還活着,用自己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但是她卻熬不住了,人世艱難,事與人違。

事不能一一説盡,所以人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説盡,所以人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的美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

有哪一位母親不為自己子女的成功而驕傲?這是人之常情,天經地義。而當一個本能為你自豪的最親親人不在了,心裏是何等的失落?史鐵生這時才真正理解了母親的苦難與偉大。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非常珍貴的東西叫幸福,人人都希望擁有她,實際上人人都擁有她,有的人卻總認為自己不如他人幸福,那是因為沒有去發現幸福,感受幸福。幸福是什麼?自古至今人們有着不同的內容和解釋。在辭海中幸福是人們在得到幸福後的一種感受。我認為不然,它不僅是一種感受,而是一種經過。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6

由於作者“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深刻體會到了人生中隱藏着的常人感受不到的痛苦。面對如此從未經歷過的痛苦,作者勇敢地選擇了積極的面對它,並開始思考人生,思考生命。

“只是到了這時候,紛紜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現得清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在我心中滲透得徹底。”只有到了那最關鍵的一刻,人的心才會有所覺悟,但是到了那時,一切都晚了,我們已無力挽回。

對每個人而言,生命只有一次。對於這僅有的一次,我們應該要學會積極地、好好地把握它。對於每一堂課,每一次任務,每一項作業,我們都要積極地面對它,而不是刻意地去躲避。選擇逃避,總有一天你會為此流出悔恨的淚水!

死對我們來説是必然的。“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在逐步走向死亡。”因此我們更應該學會合理安排時間,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而不虛空。作者史鐵生從地壇這個特定的環境中,感悟了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則的一種安排,通過深沉的哲學思考,滲透了生命的真諦,完成了一次最艱難的思想飛躍,變得不再畏懼死亡,而是能坦然地迎接死亡這一現實。

所以,他最終振作起來了。上帝為他關上了一扇門,而他卻用自己的毅力與正確的態度打開了一扇窗。這種頑強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7

每次看史鐵生的文字總是不能自已地淚如雨下。也許是他對生命和生活的淡然處之打動了我,也許是他在撕心裂肺的絕望後燃起生生不息的希望感染了我,也許是他樸實無華的文字深深地震撼了我……史鐵生,他的存在,總有一處渲染到我的生命。

看他的文章,就像是面對面地在聽他在傾訴,很平淡無奇的語氣,像是在講述一個與自己無關的很久遠的老故事。看着眼前的文字,似乎就像是看到他那張從容淡然的臉一樣,內心平靜卻又無法平靜地洶湧澎湃。他用平淡無奇的語氣把我帶進他的回憶裏,又用戲謔動情輕鬆的把人從他的故事裏牽引出來。然而,我卻一次又一次地陷進他的過往裏,難以走出。在他身上,我總是容易想到這樣一句話“當我在抱怨我的鞋子不夠漂亮的時候,我突然發現街角的小女孩沒有腳。”看吧,這樣是不是覺得自己還是備受上帝寵愛的。可是這樣愚昧的自我安慰往往不能滿足我貪婪的內心。我也想像他那樣成功閃耀;我也想像他那樣內心平和波瀾不驚;我也想像他那樣能用文字打動人,激勵人……然,這些我都做不到,是不是太失敗太不幸。這樣的問題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答案。因為我還有愛我的母親,她還能看着我鬧,聽着我笑。不管我有多糟糕,她依然不會否認我半句。她也一直是希望我能安然過生活,僅此而已。就像史鐵生的母親從來不指望他有多成功一樣,只要他好好活着,所有的苦難她來承擔。我常常想,比起他的病痛,他最大的遺憾,悔恨,悲痛,便是他母親的突然離開。

他在很多文章裏提到他的母親。《我與地壇》、《合歡樹》、《秋天的懷念》......那麼多的文字裏,除了描述他那不安分的內心,暴躁的脾氣,虔誠的祈禱,安然地接受或不甘地掙扎,更多的就是對母親的追悔。生病初期,他把對人生無望的茫然;對生命無常的絕望;對上帝不公的控訴變本加厲地把氣撒在母親身上。以至於母親的突然離開讓他更悲傷無措。他肯定恨極了他的母親。因為她走得太早;因為他還沒來得及淡然對母親説話對她笑;還沒來得及驕傲地對她説一句:看,我雖然沒有了雙腿,可我依然為自己碰撞出來一條路。他肯定也恨極了自己,為什麼覺悟那麼遲。為什麼沒有好好對她。為什麼不能早一些讓她看到自己可以好好活着。

儘管有那麼多的悔恨,那麼多的不甘,那麼多的祈禱,他卻不會再宣泄不滿了。他學會了在被命運玩弄這一齣戲裏,反轉演出,跟命運玩鬧得很好。在他的《好運設計》裏,他用詼諧的語句把人生設計得一帆風順。健康的體魄,聰明的頭腦,姣好的容貌,學業事業風生水起。這是不是我們所有人想要的美好人生。這樣的幸福會不會使自己心靈安定。不能吧。因為不能,他又設計了種.種小痛苦或小困難,克服之後,才有了苦盡甜來的踏實的幸福感。生活裏是不是順順利利得到自己想要的才會有幸福感呢。很顯然,並不是。在他能淡然接受這樣的困頓之後,還能以這種積極樂觀的詼諧來引導我們好好生活,好好看待挫敗,不公,生活,生命。

“他用殘缺的身體,説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心……”像是在他的文字裏得到了重生一樣,我又在絕望的內心裏生燃起了新的力量。我想這也是自己為什麼那麼留戀他的原因。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8

我與地壇——原來每樣人生,都殊途同歸。

扶輪問路,那麼好手好腳的人,你們可曾向前方邁出過腳步?

不是想説他對生有多麼繁密的念想,也不是想説他對死有多麼透徹的眺望,更不是想説他對命運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掙扎,那些語句太泛、太虛,對每一個曾被上帝無情擺弄的人都適用。我只是從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實的起伏,心靈的生生死死,生而復死,死而復生,每一次復甦,都是對“生命零度”的叩問,叩問之後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裏,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終彌足珍貴的一隅,那是他越來越樂觀、越來越向上的源頭。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輪椅,也要站起。因着愛,因着情,甚至因着對下一世的“白日夢”,雖然這“白日夢”是我等健康人種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説,“希望”又有什麼用呢?“希望是不是在證明必可達到的前提下才成立呢”?“希望”只是“白日夢”的冠冕之詞,其實兩者一樣可笑可憫,但給人安慰,給人愉悦,無須消耗,實是人生之最大精神鴉片。

我並不認為他是多麼堅不可摧的“鋼鐵人物”,你以為誰都是保爾柯察金?現實的刀片一般的人生,就總是要人痛了,流血了,結疤了,又復痛,複流血,復結疤,只要這血還是温的,還能流動,那麼便不必在意它會痛,會流出,這樣孤勇,直至最後平靜接受它的冰冷與枯竭。

正是由於這“寫”,這比言語更為私密,更為透徹,更為生生不息的能力,才使得他的這生,在死的對立面上,永遠存在。永遠無力,但永遠堅韌。

人老了,多靠回憶活着。可是還是一種情況,像他這樣的情況,因着回憶隨時有無可延續的悲哀,才需要這樣提前透支回憶,透支情感,透支熱情,若無足夠幸運,幸運得不被親友遺棄、淡忘,那麼必將是春水東流的萬劫不復。

其實這幸運,未嘗不是取決於自己。這生,值得死來敬畏。這生,真實得讓每一個健康的人震撼,不得不拷問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也邁出過腳步?

那前方,便是路遠山高,人亡馬遙的“零度”。

他的勇氣,是不畏懼這“回”,是迎向這“回”,擁抱這“回”。

原來每樣人生,都殊途同歸。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9

“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説,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不能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它們了。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温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它們的領地只有兩處:心與墳墓。”

地壇,就是一個這樣的存在。

四百多年裏,它褪去了自己浮華的外表,變得自在坦蕩,成為一個大隱隱與世的地方。它靜靜地等,直到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搖着輪椅進入園中。

他孤獨、絕望而又倔強地走着,想着。他想着怎麼___,想着人為什麼要活,後來,他開始寫作,他將他與地壇的故事融入他的每一段敍述中去,深沉濃郁,每一句話都像是用盡了所有沉積在內心的情感汩汩而出的。《我與地壇》沒有過多華麗的詞藻,沒有過多高深的技巧,只有平淡的、樸實的語言。但是,每一句都能讓人為之動容。

只有史鐵生,只有這個去過生活絕境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故事,他與地壇的故事。

地壇存在的意義,對史鐵生來説無疑是重大的,那兒不僅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還是一顆絕望的心的療養之處,它讓史鐵生看透了死,讓他憶起了母親的愛,讓他想出了自己寫作的目的,讓他終以一顆樂觀的心面對生命的輪迴。

他説:“我甚至現在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地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它,我會怎麼想念它並且夢見它,我會怎樣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我不在地壇,地壇在我”真正的地壇不在安定門外大街,而在史鐵生自己的內心深處。我們每個人都和史鐵生一樣,需要且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地壇,在那裏,疲憊的靈魂將得到安撫,狂燥不安的心會變得平靜。“地壇”,那是我們精神的載體,我們的信仰······若我需要,它會一直在那裏,那便不必去找,它自然在。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10

史鐵生,聽到這個名字大多和我一樣有着國中學歷的人來説都很陌生,因為他的一些散文文章沒有出現過在國中教材上,只有高中以上教材才有他的作品,我也是不小心偶然的接觸到了史鐵生及他的作品。

如果人的一生可以用三個符號來表達,句號、感歎號、問號,那麼孔子、孟子的一生可以用句號來表達,因為他們創造出了自己完整的思想體制,岳飛、文天祥等他們壯志未躊便離開了,所以用感歎號來結束,而我們大多數人不知道為什麼來到這世上,又蒙籠的過了一生,我們這類人的一生就用問號來結束,

我覺得史鐵生就是用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來結束了他的一生。

《我與地壇》這是一篇勵志、抒情的散文,也是一篇思念母親及闡述母愛之偉大的文章,也是致地壇和自己人生的一封感謝信。這篇文章也可以説是他與地壇的一個結晶或者一個產物。“正活到瘋狂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如五雷轟頂,二十一歲的史鐵生失去了雙腿,但他並沒有失去對生活的希望,他將自己的內心情感和人生情感都寄託給地壇,他在地壇思考生與死,在地壇與死神做鬥爭,最終他謝絕了死神的邀請,堅強的把他人生的問號變成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史鐵生可以説是當代中國最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以及《我與地壇》和他的生命完全連在在起,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説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歡笑和明朗,他的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心。

他一如既往的思考着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出他是怎樣活出意義來的。他居住在自己內心,仍舊苦苦追尋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堅定的與未明的事物做鬥爭,堅定的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他的這種勇氣和執着,深深的喚起了我們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他在《我與地壇》文中多次提到他殘缺的身體,無可厚非的就是激勵我們,而我們四肢健全的人有什麼理由自幹墮落?又憑什麼理由對生活麻木?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11

我讀了這篇文章《我與地壇》使我深刻印象地瞭解一些東西。文章中作者以悲痛的心情的原因,去地壇放鬆一下心情,地壇到處是野草荒藤,很少被人記起。作者本身殘疾,但是有一份勤奮汗水的天賦。表現他患有殘疾的困難,克服了許多的困難。勇於在人生的道路中探索奧祕。作者在疾病的苦難中折磨,但是在克服中鍛鍊了堅強意志,他只能依靠自已的力量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作者的母親為他付出了愛的力量,母親雖然沒有患有殘疾,而且身體健康。母親對作者的疼愛和依戀,在生活的日子中,母親一直陪伴着作者,母親的兒子在人生的道路中不是一帆風順的,他的生與死,母親只要讓兒子好好活下去,過得上幸福的日子,死亡哪怕自已走向幸福的日子,死亡本身沒什麼意義。活着比死亡更有意義。作者為什麼想活,母親想讓兒子一個人不僅是活的。母親的苦給兒子吃了不少苦,兒子不應該懷着心情不好來苦難,苦難的日子再過下去的話,哪怕自已能過得上去嗎?他自已對自已照應,將來自已的日子是他的日子,走一條走向自已的幸福道路,這段日子以後還長呢。母親過世後,給兒子沒留下什麼的話。母親的愛改變了兒子的命運,她的愛使作者瞭解到愛的力量,愛才是真正的力量。

我讀完《我與地壇》後,深刻地瞭解到作者的堅強不屈和母親的愛,作者的事蹟使我感動不已,才知道了什麼是愛的力量。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12

看了《我與地壇》一文,我感受到了我與地壇的緣分,以及母親的苦難與偉大。 崇高母愛之美子女若似山邊草,在母親心中也象珠寶。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裏是加倍了的。母親對兒子是理解和尊重的。她理解兒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煩躁、任性,用寬恕、順從給兒子以尊重,心裏卻承受着超過兒子百倍的痛苦。她兼有痛苦與驚恐,禱求兒子能好好地活下去。

然而,母親內心的鬥爭是何等的激烈,“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母親是矛盾的,從感情上講,她不放心兒子到地壇去,那是一個脱離了她視線讓她力不能及的地方。“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麼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牆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從理智上,她感到兒子需要地壇,需要一處可以在獨處中完成人生再認識的地方。“她説:‘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説這挺好’母親的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禱告”。

所以,她一方面有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義。她需要反覆説服自己才能看着兒子隱入地壇。母親作對了選擇,使兒子得以在地壇治癒了靈魂,然而母親卻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賭注:“如果他真的要在園子裏出了什麼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作者在《秋天的懷念》中也説到,當作者暴躁砸東西時,“母親這時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地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她隱藏着內心的痛苦,鼓勵説:“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母親完全是在這種苦難中度完了自己的餘生。母親的愛是一種艱難、堅韌而毫不張揚的愛,也正是這種沉默和深厚的愛使作者讀懂了母親,使作者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和經驗儲備。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13

《我與地壇》是一部關於人生思考的的大書,雖然書本不厚,但其中所藴含的哲思卻令人驚歎。史鐵生所經歷的,是我們一般人從未經歷過的,與他相比,我們少了一種在直刺心靈的痛苦後的靜靜沉思。但我們在嘗試理解,嘗試着去思考他的思考。

或許是由於他特殊的人生經歷,史鐵生似乎很是篤信命運這種東西。他相信人一生下來就有已經安排好的命運,他的命運就是如此。有時候我會想,當你個人相信他不可能抗爭命運的時候,他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我以為尤其是對於史鐵生這樣身體可憐的人來説,生活一定是灰暗無光的,只能整日沉浸在痛苦中。然而我驚訝的發現,他雖然時常想到死亡,卻始終堅持着走了過來。

我意識到一件事情。與命運抗爭,不難;逃出命運的魔爪,也不難;真正難的,是接受你的命運。不滿意,你可以抗爭,可以拼命的反抗,反抗到死都可以,但是順從很難。史鐵生所做的,便是接受了他的命運,他在不斷的對自己靈魂的拷問中,真正意識到了他生命的方向:既然上帝告訴我,痛苦不能消失,人生已然如此,那我只好賦予他一點我自己的快樂。

他知道,既然上帝命令他活着,他就不應該自尋煩惱,而應該活得有意義。對我們來説,我們或許不會經歷這樣的人生,但我們卻要了解一件事:生命的意義,在於自己靈魂創造的意義。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14

為什麼在真正失去後才會懂得母親的辛勞?為什麼不抓住當時的美好?為什麼在無法挽回後才會嘗試思考?作者史鐵生已經告訴我們,他的痛悔,他的自責,難道我們要重蹈覆轍?我的答案是“不”。

剛開始,作者認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但事實相反,他很幸福,他有一個愛他、會照顧他、時時刻刻關心他的母親。而他的母親,是活得最苦的母親,兒子雙腿癱瘓,情緒低落,脾氣暴躁,自己心裏不好受,但是為了兒子,她撐起了整個家。可是,當時的作者全然不知。這裏讓我看得有些心酸,覺得作者實在是太不懂事了,一點也不理解母親,還跟她唱反調。但是仔細想想,現在的我們與當時的作者不都一樣嗎,一點也不瞭解母親的良苦用心。一次次的爭吵,一次次的傷害了母親的心,但母親還是與從前那樣對待你、愛護你、關心你。母親的無私、包容令人欽佩,那我們的自私、一意孤行呢?

母親永遠的走了,再也不回來了,這才引發了作者的思考,漸漸懂得了母親的辛勞。可現在,一切都已經追悔莫及,只是痛悔,只是自責,留下的只是空空的牀,空空的房······

所以,我們一定要抓住現在的美好。我們要珍惜母愛,回報母愛!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15

“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讀罷《我與地壇》,我能感覺到史鐵生以殘疾之軀渡過充實人生,其中飽含了他對人生的感悟和對親情的謳歌。文章字字珠璣,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

“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出現在史鐵生的面前,必定使他聯想到了自己的病體殘軀,不幸遭遇。中國文人自古以來都有這種感觸,杜甫,蘇軾……都曾經觸景傷懷。而史鐵生卻從殘疾生命裏體現了不服輸的精神,他堅強的崛起,豁達坦蕩。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他看到自己的身影。

他兩腿殘廢後,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當他一天到晚耗在園子裏看着來來往往的行人,心中該是多麼的難受啊。可是他也看到了滿園的草木競相生長,看到世界自然萬物生機勃勃。我相信他心中一定充滿了希望。反觀我自己呢,經歷了幾次考試的失敗之後,態度消極,彷彿對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抱着失望的心態。直到這次暑假回家,一天早上我看到爺爺一大早就跑去砍了幾根竹子回家。我心裏一陣疑惑:都八十幾歲的老頭了,整天瞎折騰什麼呢?下午我出門時,卻發現他已用竹子編好了一個雞籠的底座。爺爺見我出來了,忙擦了擦臉上的汗水,一個勁的衝着我笑。

我不知為何突然臉紅起來,忙把頭扭過一邊去。是啊,我有什麼資格接受這純樸的笑容呢?就因為幾次考試分數不理想,遲遲不能從失敗中走出來,整天唉聲歎氣的。我看着自己小腿光滑緊緻的皮膚,一個本該陽光向上的少年,卻藏着一顆自甘消極的心;而一個年過八十,肌肉鬆弛的老人,卻懷着一顆熾熱的心,這多麼令人無地自容啊!

“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聽見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涉世未深的人總喜歡新鮮好玩的東西,而盡歷風霜的人們卻喜歡經歷歲月打磨的東西。母愛,就是一場經歷打磨愈發温潤的玉石。而史鐵生的母親,就像那座地壇,歲月不斷的打磨着她,琉璃遭蝕、硃紅淡褪、高牆坍圮、雕欄散落……歲月使她的青春褪去,卻使老柏愈蒼幽,荒滕愈茂盛——這是她對兒子的愛!這樣的母親,融化了史鐵生的苦悶和憤怒,讓史鐵生看到了處處蟲鳴的午後,鳥兒歸巢的傍晚。而我們的母親又何嘗不見如此呢,承受來自生活的巨大壓力,肩負教育子女的重擔,還要包容我們的不理解所帶給她的痛苦。因此,我們應當慶幸母親安在,及時行孝。

地壇中既有蟲鳴鳥叫,也該有芸芸眾生。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的女孩,他們給作者鼓勵和感動,而我想在作者心中,無論幸運或者不幸,他們都已得到作者最真摯的祝福了吧。相信作者在這裏已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並堅強地走了過來。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16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這十五年來堅持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感悟的成果。文章中好像流露出一種他活到最狂妄時失去雙腿的悲憤與痛苦,但是,這種情感也隨着地壇的那一幕幕悄然發生又悄然逝去的故事消逝了,流露出更多的則是對人生的感慨,對母愛親情偉大的讚美,字裏行間中流露的樸實無華洋溢出作者心靈最深處的情感。

作者圍繞着那座“心靈園林”,用一種緩慢平和而又坦然的敍述語氣,訴説着地壇的人和事。那些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那一段段坍記了的高牆與散落了的玉砌雕欄都是史鐵生十五年的朋友,也是他心靈上的慰藉。

對於那個漂亮而令人憐惜的弱智姑娘以及她的哥哥,對於那對由年輕人變成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作者如同一個路人般,靜靜地在旁凝望着這些好像凍結了的事。好像史鐵生就是地壇的另一個化身,見證着園子裏的歷史。

如果你讀過史鐵生其他的文章,不難發現,他的筆觸以及浸泡過他思想的文字,都是那麼細膩與生動,還有他那種輕柔而又像講故事的娓娓道來的口氣,平淡如水,可品嚐起來卻又甘甜如蜜,讓人回味悠長。

雙腿殘廢的痛苦讓他抓狂過,絕望過,煎熬過,可到頭來又平靜了,接受了。也許是因為這句話:“上帝給你關上了門,那必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他振作起來了;他以前被痛苦絕望的沼澤攫住過,越掙扎陷得越深,可因為那個愛他的母親,他堅持下來了。彷彿在黑暗中看到一絲光。那樣的坦然,滲透在文筆中。那些文字中,時而洋溢着希望,時而洋溢着睿智。人生不會一帆風順,必會經歷坎坷。他經歷了那麼多挫折,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打敗他了。

我很好奇,地壇對於史鐵生來説是個怎樣的存在呢?是他的另一個家嗎?是他的庇護所嗎?文章開頭似乎就有了答案…。古園彷彿就是與史鐵生的前世立下了契約,要在四百年後再度相遇。也許正因為那個若有若無的神祕契約,地壇才會在那等待而又守候了四百多年,只為四百年後的相遇。

你們可能會問:地壇是不是如同仙境一樣夢幻?我的回答是:不!童話裏的故事都是騙人的,現實中沒有魔法與精靈,沒有獨角獸和飛馬。童話裏的城堡會坍塌,惟有那飽含真摯情感的“地壇”才會永存。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17

近日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領悟了不同尋常的人生,史鐵生雖然肢體殘疾,但在我看來他卻有着頑強的生命,充實的人生,始終有伴隨着他的地壇。

地壇在史鐵生的生命裏充當一個重要的角色,從而引發了我對地壇的遐想。書中描述: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退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記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闌,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藏幽,到處的荒草野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蕩。這是史鐵生第一次看到的地壇。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展現出史鐵生的內心的無助與悲慘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蕩,從中體現了殘疾生命裏不服輸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堅強的崛起,自在坦蕩,從不同的環境中尋回自己。

他兩腿殘廢後,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就搖着輪椅總到那兒去,僅為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跟別人上下班一樣在那裏消磨時間,躺在輪椅上或者是坐着看書或者是想事,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打小昆蟲,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的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的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子升空了;樹幹上留着一隻蟬蜕,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院子都是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園中荒蕪但並不衰敗。

史鐵生看院子荒蕪但並不衰敗,看到了他心情的轉變,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史鐵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義。只要細心觀察,留心注意,不管何處都有他美好的一面。

地壇的每一棵樹下他都去過,不論什麼時間,什麼天氣他都在院子裏呆過。他總是想一些我們看起看來很平常的事,如:經常反覆想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後他便覺得安心了。還有是怎樣生活,這幾乎是困擾他的重要問題,但有些東西是任誰也無法改變的:比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的燦爛;比如在園中最為落寂的時間,一羣雨燕都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喊得蒼涼;比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蕩安卧,園中播散着熨帖而味苦的味道。這樣的想法是他得到了安慰。也是我從沉迷中醒來,領悟到不變得美,他時刻伴隨着生活。春之潤,夏之熱,秋之爽,冬之潔,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讓我們快樂起來,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陽光。、

不僅是地壇陪伴他,還有一個時刻關心、牽掛着他的母親。史鐵生到過的每一處,他的母親都不知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母親總是悄悄地來找他,又不讓他發覺,每一次找到後又悄悄的離開。等他母親去世後他才懂得那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無私的愛,他的偉大的值得他驕傲的母親在他心中滲透的深徹。啊,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使我想到了我的母親,母愛不一定是轟轟烈烈,感天動地。平淡中流露着真情,愛如淡茶,越品味越濃香。母愛是一處港灣,讓我們遠離風浪,享受安寧。母愛是雪中炭,給了我們慰藉;是失敗時的鼓勵,給了我們信心。

如果以一天中的時間來對應四季,當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黃昏,冬天是夜晚。以樂器來對應四季,春天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圓號和長笛。以聲音來對應四季?那麼,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着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宂長的蟬歌和鹽樹葉子嘩啦啦的對蟬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以夢哪?春天是樹枝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細雨,秋天是細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土地上的一直孤零的煙斗。這句子不但生動明確,細細品味確實真實的描述。自然真是無奇不有,生命是上帝賜給我的最好的禮物。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這與史鐵生比起來,我更加感到欣慰。一定要享受自己完美的人生,無盡的奧妙在等待着我。

在這個地壇中有一些人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20xx年前的一對中年夫婦,現在已經成了一對老人,依舊來園中散步;一個熱愛唱歌的小夥子;還有一個老頭,算得上十一哥真正的飲者,他在腰間掛一個扁瓷瓶,裏面裝滿了就酒;有一個捕鳥的漢子,園中人少鳥卻多;有一箇中年女工程師,每天工作都要穿過院子;;還有一個是史鐵生的朋友——一個長袍家,這位長跑家來園中,史鐵生為他計時,經過他長期不懈的努力終於的到了第一名,並破了記錄;最後還有一個孩子——一個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她是個弱智兒。

誰有能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那?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説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諸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鬥,併為此享有崇高和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入深深地迷茫了。

假如世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那?要是沒有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命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崇高又將如何讓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哪?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那?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18

我已經記不得是在什麼時候開始接觸史鐵生的,印象中國中的課本上就有一篇 《我與地壇》。那時候讀不懂,但由於是課文,不懂也要裝懂。

後來偶然間心血來潮,開始讀他的文,才發現原來,他的文字是那麼地深刻。

其實高一的時候,語文老師曾跟我們講過,她有一個學生,在20xx年元旦的時候打了個電話給她,電話裏哭着説,:“他死了。他死了。”老師也慌了,連忙安慰她。後來才知道,他,是史鐵生。

當時我就在想,是怎樣一種情感,能夠對一個可以説是毫無關係的作者的離世這麼心痛。不過那時也就想想,並沒有去探知。高二的時候,買了這本《我與地壇》。讀着讀着,越發地愛不釋手。我也才開始有點點體會,那時候那個學生內心的不捨和悲傷。誰説和他毫無關係呢,明明我們都曾受到命運的折磨,有過相同的感受,靈魂裏有着關聯。

有時候,看到書裏的某些句子,也會不知覺地濕了眼眶。裏面有寫他從健康到生病的過程,有着他對生死的思考,也有着他與母親之間的情感流淌。有時細膩悠長(如我與地壇,牆下短記),有時豪邁樂觀(如我的夢想),有時透露着一種無奈感歎(我二十一歲那年,想念地壇),但更多是有着一股堅忍不拔的勁兒充斥其中(好運設計)。我與地壇讀後感在我對鐵生有那麼一點點了解的時候,我突然有些懊惱。為什麼沒能早一點,在他還在的時候去讀他,分享一點點他的喜怒哀樂。可是轉念一想,我又感覺有些慶幸,還好我當時沒有想要去理解。因為就當時的我不一定能對他的文章感興趣,或許稍微看一下就棄之一旁,更加錯失了了解他的機會。

“她説:‘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説也挺好的。’ 許多年以後我才漸漸聽出,母親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是給我的暗示,是懇求與囑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後,我才有餘暇設想。當我不在家裏的那些漫長的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卧難寧,兼着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現在我可以斷定,以她的聰慧和堅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後的白天,她思來想去最後準是對自己説:‘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在那園子裏出了什麼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 ” 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腦海中一位開明堅強的慈母形象高高聳立着,也突然想到每次我出去玩的時候,我的母親也是像這樣地擔心着我。怪不得我晚回來的時候她會那樣地生氣又開心。

“我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到一點兒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從樹林裏穿過。” 看到這裏我的眼眶紅了,是一種從內心的敬佩和心疼。敬佩一位母親的偉大,心疼她承受的苦痛。但我想她應該是幸福的,如果她能知道鐵生已然如此坦蕩和從容,面對命運的不公。

牆下短記中,有一段話讓我覺得鐵生對生活的感悟很是通透。“一些當時看去不太要緊的事卻能長久紮根在記憶裏。它們一向都在那兒安睡,偶爾醒一下,睜眼看看,見你忙着(升遷或者遁世)就又睡去,很多年它們輕得彷彿不在。千百次機緣錯過,終於一天又看見它們,看見時光把很多所謂人生大事消磨殆盡,而它們堅定不移固守在那兒,沉沉地有了無比的重量。比如一張舊日的照片,拍時並不經意,隨手放在哪兒,多年中甚至不記得有它,可忽然一天整理舊物時碰見了它,拂去塵埃,竟會感到那是你的由來也是你的投奔;而很多鄭重其事的留影卻已忘記是在哪兒和為了什麼。”箇中滋味,有過經歷的能懂。

在好運設計裏面,鐵生設計了一段他認為的,想要的美好的人生。“我先要佔住幾項先天的優越:聰明、漂亮和一副好身體。”然後你降生在一個普通知識分子的家庭,你的父母都很疼愛你,但有並不限制你的自由。你可以很好享受童年的樂趣,不必急於學習各式各樣的輔導班,但你要接受文化的薰陶。上蒼賜你不屈不盡的創造情懷,你可以盡情感受自然,感受生命。然後你又有一份美好的姻緣。但是這樣幸運的人生是不可能的,也顯得過於單調,有所欠缺。所以他由加了一些痛苦,但笨,醜,無知,狡猾等等都不符合。但如果你生了一場有期的大病,在你絕望的時候,突然有了轉機,然後你開始祈禱,你也會慢慢發覺,之前的苦難都沒關係,你將愛生活,愛這個世界,愛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劫難之後失而復得,現在的你才真正是一個幸福的人了。苦盡甘來,對,這才是最為關鍵的好運道。”

但是鐵生也並不是總是那麼樂觀睿智的,在他年輕的時候就被告知很有可能一輩子只能在輪椅上度過時,他也是痛苦了好長一段時間的,“我終日躺在牀上一言不發,心裏先是完全的空白,隨後由着一個死字去填滿。”後來慢慢的明白了,看透了,但是命運卻沒有就此鬆手。

白巖鬆曾寫過這樣一段話,“史鐵生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大哥,他曾經説過這樣一段話: 當四肢健全、可以隨意奔跑的時候,常抱怨周圍的環境如何的糟糕。有一天,突然癱瘓了,坐在了輪椅上,這時候,抱怨自己怎麼坐在了輪椅上,於是懷念當初可以行走、可以奔跑的日子,這時才知道那個時候多麼陽光燦爛。又過了幾年,坐不踏實了,長褥瘡,各種各樣的問題開始出現,突然開始懷念前兩年可以安穩地坐在輪椅上的時光,那麼的不痛苦,那麼的風清日朗。又過了幾年,得了尿毒症,於是開始懷念當初有褥瘡,但是依然可以坐在輪椅上的時光。又過了一些年,要透析了,不斷地透析,一天清醒的時間越來越少,於是懷念剛得尿毒症那會兒的時光。

所以,史鐵生説,生命中永遠有一個“更”,為什麼不去珍惜現在呢?”

我有點無奈地笑了,説得很對,可是深處其中的我們總是不懂。

就像鐵生所説的,“要是有些事我沒説,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説,不能想,卻又不能忘。”有些事,自己收藏,旁人懂不懂無所謂,你明白就好。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19

母親,“我”的母親是個多麼偉大的人啊。她慈愛無私、細心、堅忍。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把他對母親的愛,懷念;以及母親對他的愛,寫得淋漓盡致。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雖然“我”的雙腿癱瘓了,但母親並沒有放棄“我”,而是更加關注關心“我”。面對“我”剛開始接受不了癱瘓的殘酷現實,使得悲痛絕望的心情。仍然堅信,有一天“我”會拋開這些煩惱,再次對生活充滿嚮往,讓生活的小帆再次揚起來。這讓我聯想到了,作者寫得另一篇文章《秋天的思念》,文中的母親雖然身患重病,但她並沒有告訴兒子,而是不斷鼓勵他去看菊花,讓他拋開這些煩惱,來學習菊花傲霜鬥寒的精神。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最後一句話,提到的仍然是“我”和妹妹。

願這位偉大的母親在天堂幸福,為她現在的兒子驕傲。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20

“它等待着我出生,然後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然地殘廢了雙腿。”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領悟到了他那不同尋常的人生以及他頑強的意志。

二十歲——人一生中最美的年紀。如果把一生比作開花的過程,那麼二十歲時,花兒一定在盛放。就在這處充滿朝氣的年歲,史鐵生的雙腿卻癱瘓了。如熄滅了人生路上的燈火般,他失去了工作,找不到去路,人生一片渺茫。他曾憤怒,也曾迷茫,似乎認為活着沒有意義。他每天到地壇消磨時間,有時甚至在那裏呆上一整天。

史鐵生看到院子荒蕪但並不衰敗,漸漸看到了世界上美好的一面,終於走出了陰影,開始了寫作生涯,勇敢地、堅強地活下去……

讀完後,我頗有感慨。誰都難免會有困窘、迷茫的時候,越是艱難,我們越要勇敢面對。

三年級時,我面對一個巨大的轉變:轉學。從老家轉學到了北京。入學考試是少不了的。老家學英語是比較晚的,這裏的同學已經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用英語自由地表達出來,而我只是僅僅認識幾個單詞罷了。入學考試的成績自然高不了,這讓我一度悲傷與焦慮。上英語課如同聽天書,完成作業也十分艱難,我簡直失落到了極點。我默默地問自己:“李子萌,這還是以前的你嗎?難道你的英語成績要一直差下去嗎?”“不,絕對不行!”我一面學習着課本的內容,一面借來以前的課本,聽着,讀着,強記着。爸爸也在每天下班後給我耐心輔導,給予我巨大的幫助。漸漸地,我成了英語課上發言最積極的那一個,在第一次英語考試的時候居然拿到了滿分。這對於一個從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的孩子來説可能算不了什麼,但對於我來説,其中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快樂誰又能夠懂得。

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有坎坷,難免會有失落和迷茫。跌倒了不怕,站起來繼續勇敢地走下去,努力讓自己更好,坎坷便可被打敗!這個道理,是我們應當永遠永遠記住的。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21

我與地壇這本書講述了作者史鐵生回憶在地壇裏發生的許多有趣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地壇的濃濃的情感,以及作者對夢想的期待。可是我們可能萬萬不會想到,這本書的作者史鐵生竟是一位雙一腿癱瘓的殘疾人。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對這本書就更加深入的去看了。

這本書主要寫了史鐵生在同年發生的人和事,作者的感觸,以及作者的母親對他的愛和他的夢想。這一本書一共有12個章節,都非常的精彩。其中,“記憶與印象”最為精彩。這個章節記敍了作者兒時和夥伴們一起玩耍的趣兒事。深刻地表達了作者思念兒時的快樂情景的感一情一色彩。

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知道了這位作者是一位殘疾人。而且他是在飽受着尿毒一症,需要透析來維持生命的情況下完成了一部部小説的呀!他曾經説過:“我的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這是一位多麼樂觀的人啊!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健全的我們,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就選擇放棄。這難道不是在糟蹋自己的生命嗎?多少殘疾人,靠着他們頑強的意志,創造出了一個個的奇蹟啊!我們真應該反省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

是的,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想史鐵生這種身殘志堅的人。比如,張海迪阿姨,她5歲的時候因為換了幾歲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可是她卻憑着頑強的意志,自學完成了國小,中學和大學的學習,並學習了鍼灸,在當地行醫。他們創造出了多少奇蹟啊!每當想到這裏,我都很慚愧:我這個健全的人,怎麼會還不如這些殘疾人呢?

看了這本書,會是你有很多感觸。因為它時時提醒着我們:不要放棄生活,要活出自己精彩的世界!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22

記得在上國中時就學過這篇文章,那時也不怎麼理解史老師,今天又再一次讀這篇文章,讓我看到了兩點:母愛與生命。

小時母親經常嘮叨,總是讓我們感到很是厭煩,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嘍,呵呵——人經常犯的錯誤,等到暫時失去或永遠失去時才明白過來,這也許是史老師寫這篇文章的其中的一個目的吧,上了大學,背井離鄉,才真正的體會到什麼是思念,為何母親無微不至的愛是所有人文學者都歌頌的,確實,母愛的偉大豈止是三言兩語能表達的出來的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愧疚及主人公對母親的思念從文章中不難體會。

當身體的殘疾及難以跨越的心理障礙交集在一起時,我想我們確實難以體會主人公的痛楚,但母親的愛,母親的去世,當這一切都相繼發生並且發生後,明白就接着而來了,就如我開始説的那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曾經多少人探索過這個問題?數不過來了,這個問題確實也難以説清,但我想不管生命以怎樣的姿態存在,我們都不應該輕視它的存在不是嗎?這也許就是主人公寫這篇文章的另一個目的所在了吧。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23

作者(史鐵生)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裏,對自己所看到的人生百態發出的感悟和思索,同時也回想母親在世時的艱辛,痛苦而追悔莫及。結合種.種場景,對生命作出了深度的思考和正視。

看完這篇文章,隨作者對人生也有些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中卻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更多的是對生命的思索,對生與死的理解,真的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完美作品。

作者在他最狂妄的年齡失去了雙腿,慘痛的災難降臨到他頭上,失去雙腿後對他來説是沉重的打擊,亦如五雷轟頂。失去雙腿讓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所有的不順,所有的自卑,所有的.痛苦讓他痛不欲生、失魂落魄。每天面對這一切,他只有選擇逃避與逃離,逃離的最好藏身之處就是地壇——這座古園,想象着躲進這古園裏自生自滅,逃避現實乃至放棄生命的想法。也正是這種躲避讓作者可以靜下心來看清古園歷經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變化與輪迴,花開花落,植物競相生長,生物的生機勃勃等等景象。當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

後面,史鐵生不僅思考了自己的逆境,也深思自己癱瘓後對母親的打擊。起初他並沒感受到母親的痛苦,只是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醖釀和母親的去世後,他感知到了母親的忐忑與無奈,不易和心酸,現欲將好事相告於母親時卻無法實現。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堅定了他的信念,他決定將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何況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然後,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無數次地給作者鼓勵,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從而堅強的活下去。

看完這篇《我與地壇》後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也怒視那些面對挫折和苦難選擇親手扼殺自己生命的人,例如:莫泊割喉自殺、馬利亞諾自給一槍自殺、海子卧軌自殺等等,追其之根就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對生命的不重視。人的一生很短暫,也不會是一帆風順,會遇到很多的不幸與坎坷,不管我們是否身心健康都要勇於面對,勇於克服,如此所有的困難都不足為懼。要對生命負責,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史鐵生用這篇文字書寫了心路歷程,給了我們前行的動力,讓我們要善待生命……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24

最近,我讀細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領悟到了不同尋常的人生,肢體殘疾的史鐵生,有着超乎常人的頑強生命,還有着充實的人生,更擁有始終陪伴他左右的地壇。

讀罷此書,我能感覺到地壇時史鐵生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個重要角色,因此讓我對地壇充滿遐想。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展現出史鐵生的內心的無助與悲慘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蕩,從中體現了殘疾生命裏不服輸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堅強的崛起,自在坦蕩,從不同的環境中尋回自己.對地壇多寄託的感情只適合收藏,不能説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他們不能變成語言,也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他們了.他們是一片朦朧的温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

史鐵生看院子荒蕪但並不衰敗,看到了他心情的轉變,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史鐵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義.只要細心觀察,留心注意,不管何處都有他美好的一面.我只是從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實的起伏,心靈的生生死死,生而復死,死而復生,每一次復甦,都是對“生命零度”的叩問,叩問之後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裏,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終彌足珍貴的一隅,那是他越來越樂觀、越來越向上的源頭.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輪椅,也要站起.因着愛,因着情,甚至因着對下一世的“白日夢”,雖然這“白日夢”是我等健康人種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説,“希望”又有什麼用呢?“希望是不是在證明必可達到的前提下才成立呢”?“希望”只是“白日夢”的冠冕之詞,其實兩者一樣可笑可憫,但給人安慰,給人愉悦,無須消耗,實是人生之最大精神鴉片.地壇的每一棵樹下他都去過,不論什麼時間,什麼天氣他都在院子裏呆過.春之潤,夏之熱,秋之爽,冬之潔,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讓我們快樂起來,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陽光。

假如世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那?要是沒有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命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崇高又將如何讓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哪?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那?史鐵生終於走出來了自己的陰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不同的人生觀: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是懦夫映照了英雄,是眾生渡化了佛祖.是的,世界太不公平了,但又是公平的,擁有生命是上帝給我們最公平的見證.我平時總是抱怨世界不公平,我看了史鐵生堅強的寫照之後,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我認識到,既然上帝造就了我,那麼這個世界中一定有我充當的角色,雖然不是一朵紅花,但那也是一片綠葉,為什麼不試着享受綠葉的快樂?

作為一個健康的人,不得不拷問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也邁出過腳步?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25

冬日寒假,匆忙回家後,疫情在猝不及防中蔓延,唯一就是“宅宅宅”。讀書也便成了一個認真的消遣。

説起《我與地壇》這本書,記憶最深刻的可能是高中語文課本讀得的《秋天的懷念》那篇文章,文章中母親的那句“咱娘倆要好好兒活”讓我久久的難以忘懷。也牢牢的記住了史鐵生這個名字。

美的像詩一般的文字,堅強如鐵一般的意志,史鐵生,可能正如他的名字一般。在21歲失去雙腿,面對命運的玩笑,他參透了什麼,又明白了什麼?

在地壇的那段歲月,他看明白了世事無常,人人自渡。他的殘疾不是上天給他的厄運,而是上天給他生命的一份厚重感,讓他的精神力量能夠超越肉體的殘疾去摘取星辰,遨遊大海。地壇,給予了作者一片寧靜的星辰,地壇的事事物物,給予了作者遨遊的無盡力量。

面對生命的不幸,作者的態度這是一種怎麼樣的豁達,但是我相信擁有這種豁達的背後是無盡的痛苦,也正是那段地壇的歲月。但是一旦擁有了它,這世間又有幾分玩笑可抹殺我?堅強,可能是層層傷疤的.堆積。“希望的星光永遠閃耀在最黑暗的微茫”,正如書中所説“醜弱的人和圓滿的神之間,是信者永遠的路”。以至於後來作者身患尿毒症,終日治療,也能堅強的活好自己的每一天。正如那句“我在地壇,後來,地壇也在我”。地壇所給予作者的,將伴隨他一直走下去。

我不曾希望每個人都擁有作者那種人生的豁達,但更加希望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地壇”,伴隨自己一直一直走下去,面對人生路上的“厚重之禮”。

“此一處陌生的地方,不過是心魂之旅中的一處景觀、一次際遇,未來的路途一樣還是無限之問”。萬事浩浩蕩,未來皆可期。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26

今天我讀了我與地毯這本書,史鐵生寫的這本書從地壇開始寫出了她母親的後悔,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挫折和苦難以及在地壇的傷感。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挫折和苦難,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難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他去沒有因為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實活下來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挫折,有時開心,有時鬱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才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間開開心心的活一世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尋死。

史鐵生度過了挫折,所以他活了下去,如果你沒度過挫折,你就會死,所以,鬱悶又如何,憤怒又如何,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文章 篇27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是作者發給人生的一封感謝信,他試圖通過這次寫作來回顧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雙腿殘廢之後,那段艱難的歲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作者是幸運的人,當時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聯想到,二十出頭的青年,意氣風發,正是大展才華,揮灑青春的年紀,就這樣癱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內心的憤慨與寂寥是常人無法體會的,於是他暴戾,陰鬱。

然而,他的頭腦還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剋制自己,於是他遇到了地壇,也可以説是地壇找到了他,亙古不變的景象轉化為內心的震撼,遍地的蕭條,卻讓內心孤獨的他找到了心靈的家園,於是他愛上了這裏,這裏的一切彷彿是專門為他設計的,寧靜,空曠,沒有人來打攪,他可以靜靜的坐在那,抑或看書抑或發呆,於是,先前的躁動便被地壇這寬宏的大氣所吞噬,可以説,這使心靈的沉澱。

可歎的是,作者忘記了,他不是棄兒,在他痛苦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親,年輕卻飽受苦難的兒子,行動不方便,內心暴動,煩躁,卻偏偏一個人去了那荒蕪的地壇,作為母親,怎能不擔心,但只能待在房間乾等,內心的煎熬卻在激烈的進行,她沒有錯,但此刻卻在默默忍受兒子給自己的懲罰,母愛是寬容的,兒子的安全才是她現在最擔心的。

回憶過往,當年那個自暴自棄的少年已經長大,於是他緬懷着那段時光,在那艱難歲月中對生命的理解,以及母親給予的關愛與啟發,地壇裏他自省,瀰漫着濃郁的人生況味,但那隻説明過去,現在,作者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之路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