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讀書總結800字(精選19篇)

百年孤獨讀書總結800字 篇1

在忙碌卻又充實的學業後迎來了大學的第一個假期。在這個可以自主調節時間,不必為完成作業而憂心的假期裏,我與《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開始了一場邂逅。十本優秀書籍之中,讀後想為它寫點什麼的感覺最強烈。

《百年孤獨》和眾多外國名著給我的第一感覺一樣,內容複雜,人物眾多且名字十分雷同,寫作順序也多采用倒敍和插敍,初讀甚至一度因為暈頭轉向,理不清作者的寫作意圖而放棄深讀。但是第二次將人物對號入座後再讀,便被書中所滲透和傳達的孤獨深深的震撼了。《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在這樣的歷史長河中作者賦予了人孤獨,同時又認為人並不是生來孤獨的:“即使以為自己的感情已經乾涸得無法給予,也總會有一個時刻一樣東西能撥動心靈深處的弦;我們畢竟不是生來就享受孤獨的。”然而在這本書中反覆提及的孤獨也與我們理解的狹義的孤獨不同。帶上時代背景與作者的身世細細品味,孤獨似乎又為我們呈現出了另一番模樣。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接受了採訪,對孤獨的解釋似乎很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那一刻,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我腦海中逐漸明晰起來:他渴望拉丁美洲的民眾團結起來,共同走向文明,開放與繁榮。

此外,《百年孤獨》的魅力也在於離奇的故事情節。貫穿整部作品,小説中的人物們不時會見到鬼魂。“這些鬼魂象徵着是馬孔多揮之不去的過去。事實上,這些重複出現的鬼魂根植在拉丁美洲歷史的特定發展之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説,由於意識形態上的變化,布恩迪亞和整個馬孔多都是鬼魂。他們被自己的文化所隔離和排斥,社會發展落後於其他地區,處處依賴他人。更可怕的是他們已經完全接受這樣的現狀,不思改變。”書中的宿命論暗喻了古往今來導致了歷史不斷重複的意識形態,也正是這種意識形態使得拉丁美洲的歷史被解讀成了一個循環,一個不可能出現變革的循環。書中的旁白也加強了這種宿命論給予讀者的壓迫感。這些光怪陸離,恰恰是作為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所無法隱藏的魅力。

《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鉅著後曾有一個夙願:希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但願,作者的苦心和夙願能夠夢想成真。

百年孤獨讀書總結800字 篇2

有一位作家曾説過,人生來就是孤獨的。

在拉美文學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一位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其對現實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訴説,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也因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他的《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敍述了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發生的大大小小,平凡但足以震撼人心的故事。“這裏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這是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閲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所説的。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這句話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

讀這本書,整個人似乎都被孤獨感給包圍着。全書的主題是孤獨,孤獨的對應是愛。但是在這部小説中都沒有類似的描寫,書中的主人公或者是在逃避愛,或者是被命運捉弄而沒有能夠得到愛。書中描寫的最突出的就是不同人物的命運。不同的性格對應着不同的命運。他們都逃不了命運的安排。連同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馬貢多的文明也隨之消失了。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孤獨是需要摒棄的。人與人之間少了猜忌,少了勾心鬥角,多了信任多了友善,自然孤獨會被驅逐一邊。也不至於出現書中的最後一個場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羣螞蟻吃掉。也不會出現清zf閉關鎖國遭受的滅頂之災。也不會出現左傾右傾內戰。

拉丁美洲,恥辱與壓迫,血腥和悲劇的地方。與歷史一般的不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故事的內容。我還沒有真正看明白這本書。等幾年後我在重新去看這本書,收穫到的或許不僅僅是這些浮於表面的東西了吧。

百年孤獨讀書總結800字 篇3

沒有“序”、“跋”,也沒有“後記”,《百年孤獨》就這樣進入了我的眼簾。不查背景資料,就憑自己的直觀來寫觀後感,如果有一、二個亮點自己也滿足了,好在有兩位網友看過此書,可以作些交流。

摘錄:1927年出生於哥倫比亞馬格達萊納海濱小鎮拉卡塔卡,童年與外祖母一起生活,1936年隨父母遷居蘇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國立大學,1948年因內戰輟學,進入報界,五十年代開始出版文學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

上述是書上唯一的介紹。

遙遠的時代,遙遠的地方,一步巨篇,是那麼的陌生,也是如此的繁雜。猶如自己一個小宇宙,誰能説得清、講的透,唯一與我們有相似之處就是孤獨都是伴隨每個人的。

一個家族,一個140~150年的時間跨度,卻只有近十個姓名,作者高超的敍述,駕馭文字的能力讓我敬佩。

從摘錄上看,作者經歷了內戰,雖然對他的經歷無從知道,但他的作品、他作品中的敍述、他作品中的思想都讓我們感同身受。就如進入了一次心靈之旅,而這次旅程讓我覺得很累,要整理出條理來很累。但收穫還是有的,就是可能膚淺些。

買此書的原因就是想了解什麼是孤獨,而《百年孤獨》應該是一生的事,因此説孤獨會始終伴隨着自己。書上的家族和自己的家族聯繫在一起了,感慨多了許多。少年的孤獨、青年的孤獨、中年的孤獨,直到老年的孤獨,要想達到理想狀態卻被現實壓着,增添了許多許多孤獨感出來。那什麼叫孤獨?怎麼排遣孤獨?怎麼從孤獨中感悟出什麼?路上的人那麼多,都是匆匆過客,唯有孤獨是給自己的。

本書寫的是一個家族從興盛走向衰亡的過程,殘酷的現實和科技發展帶來的進步和變化,利用大自然,被大自然報復的一個過程,還有內戰的整個過程,家族中幾代人的命運就相應跟着起伏變化。

人物既有家族遺傳或叫基因,也由其他血液的進入,代代相傳,性格也就不是兩種性的,而是多種性格的混合物,也許叫多種元素的結合吧。命運就難説了,是冥冥之中的嗎?一本艱澀巨大的人類思想探索的書,看一次肯定是不夠的。

無論如何孤獨,我的觀點是:人要樂觀。應該知道自己只是一個凡人,有許許多多錯誤缺點,用思想去戰勝困難、戰勝孤獨,而樂觀就是好的方式之一,也是面對艱難困苦的好的精神支柱。

還有就是勤能補拙,把思想貫徹到勤勞中去,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還是回到古人所説的憂患意識中去了。

作者把許多哲理融入進書裏去了,猶如嵌入的珍珠,閃着智慧的光芒,時不時的讓我深思,特別是老年後的感悟是如此的精闢,而我在中年的感悟就受益匪淺了。

孤獨不怕,用強大的精神能夠享受這種孤獨。

百年孤獨讀書總結800字 篇4

《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哥倫比亞人,這本書是唯一一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南美著作。

我要誠實的説,這本書讀起來對我的吸引性似乎不大,以至於讀到快一半的時候並沒有品讀出任何好的東西,如果我非要給自己一個慰藉,那就是在這幾天的沉寂氛圍中獲得了薰陶。似乎你不得不思索,讀書除了啟迪和思索外,有種無形的影響必然存在。

夜晚,突然間醒來,書中人物的心靈世界以一種無形的形式在我腦海來回迴盪。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天馬行空的思想,最終死在慄樹下,烏爾蘇拉為了顯示晚年活力仍存隱瞞着自己的眼盲,奧利里亞諾巴比倫拿着羊皮卷破譯家族命運密碼“家族的第一人被困在樹上,最後一個正被螞蟻吃掉”,奧利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製作小金魚,蕾梅黛絲升空,還有最後一個豬尾巴男嬰被螞蟻吃掉和荒涼的布恩迪亞家族徹底在世界上消失。那時通過對這些情形的感應,對孤獨有了這樣的一個理解,孤獨好似產生於人內心深處無法與人訴説的詭祕和羞於與人訴説的祕密,而這兩種狀態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行為,進而形成與外界難以交流或不屑交流的巨大隔閡。

布恩迪亞家族中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獨,他們倍受心靈的折磨,同時又獨自享受着那份孤獨。孤獨是什麼,也許是內心最深的祕密。孤獨是這個世界上永遠也根除不去的東西,它好似心靈的黑洞,甚至連自己都難以窺透。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獨,都有那麼一個時刻你不想與任何人訴説你的煎熬,在折磨中忍受着孤獨,你又喜歡躲在無人的角落默默享受着這份孤獨。

人與人之間並不是一旦遇到悲涼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來安慰,因為你體會不到他的孤獨,你那善意的勸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獨的感傷,使他倍感孤獨,適宜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懷。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樂曲,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無非就是將他的孤獨表達出來的藝術,而這期間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獨希望與安靜和黑暗為伍,但人卻要面向陽光,否在會在無限的孤獨裏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獨讀書總結800字 篇5

因為書中無可抗拒的悲劇結局,我躺下後翻來覆去睡不着。布恩迪亞家族百年興衰的歷史,每個人無可排解的焦灼與孤獨,冥冥中無可抗拒的宿命都讓我無法入眠。這是一部拉美歷史的興衰史,伴隨着城鎮的建立,科技的發展,殖民者的入侵,自然災害的肆虐,原著民的反抗、掙扎、屈從乃至安於命運的安排。整部書充溢着靈異鬼魅的色彩、異於西方現代文明的情調。文字富有寫實性,生動逼真的再現生活的同時,又不乏詩意、幽默與浪漫,許多段落讀下來津津有味,忍俊不已。

今天整本書大概又過了一下,整理了一下布恩迪亞家族七代百年的譜系,對書中的情節愈發的明晰起來。這本書是我接觸到的第一本拉美文學的書籍。可以説這是一個很高的起點。該書是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同時,該書也是中國第一次獲得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中國文版授權,據説是天價。20__年6月第一版。我很慶幸選在這個時候來讀這本書。我記得以前也經常看到這本書的中文版,但是隻知其名,不曾深入。原來以前的都是盜版啊。如果十年前讀這本書,我未必能理解其中的精髓。我現在讀一部作品,更喜歡作品中體現人性,揭示人性的東西。我相信,無論歷史如何變遷,人性的東西總是最基本的最恆遠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把人性置於廣闊的時代變遷之中,舉重若輕地把拉美的歷史通過一個孤獨的家族歷史體現了出來,並警示世人,拉美將走向何方?

人們習慣於把《百年孤獨》看作魔幻現實主義小説,而我更贊同馬爾克斯自己所説的:“我寫的都是現實。”我相信超自然自量的存在。而在越是落後的地區,靈魂與鬼神都是與人類同在的。譬如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我想極少人不相信人死後是有靈魂的,所以靈異的事件總是頻頻出現,你把它看做是迷信也罷,只是人的意識也好,它就是存在着,在現實中,或者在腦海裏,反正總有一個所在。你可以把它看做魔幻,也可以把它當做現實。

這本書的譯者是范曄,是我們的同齡人,70後。他的中國文學的功底也是相當好的,語言華美、幽默、又滿是無可奈何的憂傷。我真以為自己在讀中文原著呢。一個翻譯者能夠讓讀者有廢寢忘食讀下去的衝動,就已經是成功的了吧。哎,跟人家比起來,我們真是慚愧。人家年紀輕輕,翻譯起來竟是大家手筆,我輩讀此書,竟然還有不認識的漢字,慚愧慚愧啊。唯一困惑的是,根據網友的介紹,好象別的版本里出現的豬尾巴是個女嬰,范曄的譯本里卻是個男嬰,真想趕緊找到其它的版本看看,或者如果自己懂西班牙文,找來原文看看也好。

不知道是不是閲歷增加了,我讀此書,倒是沒有太多時光錯亂或者身在魔幻或者異國的感覺。相反,我倒覺得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曆史跟中國的歷史有相近之處,難道是書中有東方的元素?還是因為同樣曾經遭遇外敵的入侵?或者是經歷了從落後到文明的苦難過程?包括書中人物的命運我在今日的農村依然可見。

這樣一部作者傾其心血寫了一年多的鉅著,當然不是我三天就可以領略其精髓的。這也是我讀書的習慣。對於喜愛的書,第一遍往往是要焚膏繼晷通讀,瞭解故事梗概,知道其結局,方可安心;第二遍則是理清人物脈絡,瞭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之後則不知道是不再讀或者是若干遍地咀嚼,取決於對作品的喜愛程度及作品對我的影響。

又是凌晨了,明天繼續“孤獨之旅”。

百年孤獨讀書總結800字 篇6

《百年孤獨》是一本讓人深受震撼的書,我曾向朋友們推薦過它。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

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説:“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死了,連同馬貢多的文明。

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於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羣螞蟻吃掉。

孤獨很可怕。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複着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眾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孤獨需要反省。讀完書本,掩卷深思。《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著書的涵義無疑是深遠的:他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脱命運擺弄的正確途徑。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無論是文章架構,還是內容選擇;無論是敍述方式,還是表現手法;無論是典故引用,還是故事編排,無不採用其極,令人匪夷所思。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説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敍手法等等,可謂是眼花繚亂。

作者匠心獨運,文章跌蕩起伏,儼然是對讀者最嚴峻的考驗。在不可思議的奇蹟中,在現實交錯的生活中,在血淋淋的現實中,在荒誕不經的傳説中,使讀者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進而理解孤獨的本義,理解《百年孤獨》的奇特。

百年孤獨讀書總結800字 篇7

用了一個月時間,看了《百年孤獨》這本書。現在看完了,回過頭來想了想“百年孤獨”這個名字。可以把“百年孤獨”這個名字拆開來品了一下。“百年”可以表示年代的長久,也就是説拉丁美洲人民被壓迫,被剝削的苦難歲月是漫長的。“孤獨”,造成拉丁美洲孤獨的原因是什麼呢?

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藴含着無窮的神祕,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丁美洲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血型與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祕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丁美洲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治的統治下。

作者描繪了馬貢多的興盛和衰亡,在這個小小的城鎮裏凝聚了哥倫比亞豐富的史實和複雜的社會現象,哥倫比亞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以前,經歷着一個原始落後,但沒有動亂騷擾的和平時期。想當初,馬貢多何嘗不是這樣。居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耕種牧畜,樸實勤勞,與世無爭。用書上的句子就是“在許多村莊中,馬貢多是最有秩序,最勤勞的一個。那真是一個幸福的村莊,那裏沒有一個超過30歲,也從未死過人。”“……這塊天地是如此嶄新,許多事物尚未具名,提起來還得用手指指點點。”但是,其愚昧落後的現象之一就是近親結婚。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五代人和第六代人,都生下了一個長豬尾巴的人。因為愚昧,社會無法進步,落後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絕對不能閉關自守,這樣只會讓馬貢多,拉丁美洲永遠的孤獨下去。

在布恩迪亞家族中,夫妻之間,父母之間,父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由於滲透了愚昧的思想,成為阻礙國家進步的絆腳石。

加西亞·馬爾克斯説:“命中註定百年孤獨的世界最終會獲得並將永遠享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

後來殖民者雖然給拉丁美洲帶來了西方文明,似乎改變了它與世界隔絕的獨立狀態,但是他也掠走了大量的寶貴財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痛苦。

如果拉丁美洲能夠在殖民者侵入之前覺悟,拉丁美洲命中需要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脱孤獨,拉丁美洲感到孤獨的原因就是一位閉關自守,造成愚昧思想,二“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解決問題的辦法即脱離孤獨的狀態的途徑也就是孤獨的反面——團結起來。

百年孤獨讀書總結800字 篇8

《偷影子的人》是法國作家馬克·李維的作品。我看第一遍的時候,就已經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住了。

《偷影子的人》講述了一個在班上經常被欺凌的男孩有一天發現自己擁有別人所不具備的特異功能--能偷別人的影子,當他的影子和別人的影子重疊的時候,男孩就能夠知道他人心中的真實想法。當他發現自己有這樣的一種奇異的能力後,他慢慢地成為幫助身邊的人的心靈夥伴,為偷來的影子帶去了生命中的一點點光芒,這種能力從童年伴隨他到長大成人,在這個過程中,所記述男孩與媽媽之間的親情為人動容,媽媽的老去也讓人落淚;男孩與自己從小的玩伴之間的友情,至真至誠;最後,男孩在蘇菲與克蕾兒的愛情抉擇,告訴了我,選擇自己心中最放不下的那個,不要被暫時的假象的愛迷惑了自己的心。而這種選擇付出的代價是痛心的,慶幸的是,最後故事是個美好的結局。 當看完整本書的時候,感覺很温暖。作者彷彿把我的影子給偷了,向我訴説着自己的童年。我想,每個人的童年或多或少都會與《偷影子的人》裏頭的小男孩的童年有相似之處吧。

我最大的感觸就是:要及時行孝。裏面有一段話説的很對“青少年時期,我們總夢想着離開父母的一天,而改天,卻換成父母離開我們了。於是我們就只能夢想着,能否有一時片刻,重新變回寄居父母屋檐下的孩子,能抱抱他們,不害羞地告訴他們,我們愛他們,為了讓自己安心而僅僅依偎在他們身邊。”

想起小時候,每次生病時,爸爸總是會陪在我身邊,在我牀邊照顧着我。每次受傷時,父母總是第一個擔心我的人。他們為我們付出了這麼多,卻從未要求過什麼回報,只希望我們能健健康康地長大成人,能有自己的事業,最終看着我們和心愛的人一起組建家庭。可是,我們漸漸地讓父母淡出了我們的視線,但在父母的眼中,我們還是他們的全部。不是有一句話這樣説嘛:不管你是十八歲還是八十歲,在父母的眼中,你還是小孩子。並不是要等到長大了,有工作了,有能力去買東西給父母用那才是孝順,幫忙做一次家務,好好學習,少讓父母操心這也是孝順的表現。所以從現在起,及時行孝吧。

百年孤獨讀書總結800字 篇9

《吶喊》的作者是魯迅先生,眾所周知,我們國中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今天我就要告訴大家其實周樹人並沒有那麼可怕。本來,魯迅先生是學醫的,但後來魯迅先生髮現醫術並不能醫治好中國人那顆愚昧的心,魯迅先生決定棄醫從文。

他的《吶喊》被譽為“20世紀中文小説100強”之首,《吶喊》一個激流中國的深刻寫照,《吶喊》一部洞察國民性的文學經典。在這本書中,魯迅先生用最細微的情感與最震撼的現實,刻畫出了許多人物。

這本書,沒有像武俠小説那樣驚險刺激的場景,沒有像浪漫小説那樣温馨唯美的畫面。但是這本書中,有“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的環境;有“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許還有?救救孩子…”的擔心;有在《創作雜談》中寧可將小説的材料縮成速寫,而絕不將速寫材料拉成小説的意志;有費盡心思,找來“人血饅頭”只為了救孩子的老栓夫妻;有為了賺錢而不惜出賣自己道德的劊子手;有先後失去了丈夫和兒子,最後慘死街頭的祥林嫂;有虛偽而又可憐的阿Q;有因為“我”的身份,而叫我“老爺”的童年夥伴閏土;還有許多許多我不忍心説出口的人與事…

或許有些同學並不認為《吶喊》是激勵我們勇敢前進的經典。確實,《吶喊》中有許多生難字、句和段,但其實正是這些東西,才是吸引我們的東西。像在《狂人日記》中的“海乙那”;《孔乙己》中的“服辯”;《藥》中的“劊子手”;《明天》中的“火克金”、“大悲咒”;《祝福》中的“無常”等等…當我們在查找這些字詞的時候,我們並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真正的陶冶情操…

同學們,不要認為《吶喊》真的是一本魔咒,事實上:魯迅先生,他用巨大的愛,為被侮辱和被損害者悲哀、叫喊和戰鬥,他的文字無論拿到哪個時代,都是激勵這個時代的人勇敢前進的經典。

百年孤獨讀書總結800字 篇10

不知大家有沒有養過貓:綠綠的大眼睛,透出一絲機敏:絨絨一身毛,透出聰明與活潑。我是怕貓的,奶奶家過去養過兩隻貓,那時年幼,我見了它總是大哭,離它最近也就三米。而貓呢?一雙大眼睛友好的看着我,似乎想讓我給它梳梳毛。結果,下次我就沒見過那隻貓——不是餓死就是吃了有毒的東西。當時只覺得老天保佑,總算這隻貓死了。可今天看了《貓》這篇課文,卻讓我對貓有了新的見解,

作者養過三隻貓,第一隻貓花白的毛,很活潑,但是這隻貓得了病,死了。

第二隻貓是黃色的,比第一隻更活潑。抓蝴蝶,爬樹,抓老鼠樣樣精通。但這隻貓被別人抱走了,生死不知,下落不明。

第三隻貓作者用大量篇幅去寫它,但這隻貓並不活潑,也不討人喜歡,整天吃了睡,睡了吃。它不會捉老鼠,吃的胖胖的。

這樣一隻饞貓,為何作者有這樣寫它呢?

作者妻子買了兩隻芙蓉鳥,那隻貓常常凝視着它們。令人心中發毛。

一天,一隻芙蓉鳥死了,籠板上全是血,少了一根腿。作者認為貓把它吃掉了,怒氣沖天,拿起一根木棒就去打貓。貓被打了一棒子。但是,是另一隻貓吃的鳥兒。

不久,那隻貓便死了。也許因為作者那一棒子。

作者的良心宛如被千針萬針刺。從此,再不養貓。這隻被人誤解的貓就這樣不聲不響的死去了,原因一是它無法與人交流。二是作者誤解了它,給了它那致命的一棒子。

你誤解過別人嗎?別人誤解過你嗎?

我們要學會分析,若作者當時冷靜的思考一下問題,或許這隻貓就不會成為冤死鬼了。如果對方不是貓,而是一個人,你會你分析一下,再做結論嗎?

百年孤獨讀書總結800字 篇11

托爾斯泰是俄國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家最傑出的代表,《復活》於他71歲所作,是最後一部長篇小説,是他長期思想的結晶,是他文學藝術探索之路上一部不朽的傑作。

小説中的主人翁卡秋莎·馬斯洛娃原本是一個貴族地主的養女,貴族地主的侄子是一個大學生和家財豪富的公爵,這個侄子在奔波戰場的旅途中順便到他姑姑們家住了四天,他在臨行前夜誘姦了卡秋莎,第二天給她一百盧布的鈔票就走了。

在過不就他發現自己懷上了地主的侄子的孩子後,不久她就被趕走,四處漂泊,後來她搬到鄉下一個寡婦家裏住,在過不就他就要分娩了,剛好那個寡婦是接生婆,兼做酒生意,她分娩順利了。可是很不幸的是那個接生婆給村裏有病的女人接生,把產褥熱病傳給卡秋莎,卡秋莎生的是小男孩可是他感染了產褥熱必須把孩子送到育堂,在送到育堂時小男孩就死了。

後來卡秋莎恢復健康後身邊已經沒有錢了,非找工作不可了,她找了幾份工作都做幾天就走了,是因為那幾份工作的男主人調戲她,結果就辭職了。直到她被姨母設寡款,灌醉約她到本城一家的妓院做妓女。馬斯洛娃照這樣生活了七年,這期間她換了兩家妓院,進過一次醫院,在她失身以後的第八年,她二十六歲那年,她出事,為此下了監獄,如今已被關押六個月了,也在法院受審。

在法院她遇到當初誘姦她的偌維奇。涅赫柳多夫公爵出現在法庭,十年後他以陪審員身份出現在法庭審理馬斯洛娃的案件。涅赫柳多夫後來認出被告就是他十年前誘姦的後拋棄的馬斯洛娃,他受到良心的自責。為了給他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波為她減刑,當所有的付出都無效時馬斯洛娃已經被押送到西伯利亞,這時涅赫柳多夫也與她同行,在途中收到減刑通知,苦設改為流放,這時馬斯洛娃還有點愛他,但為了他的前途他拒絕了他的求婚。

這兩個主人翁的經歷可以表現出他們在道德精神上的復活,小説揭露了那些貪色貪樁法官,觸及了舊法律的本質。和貴族中的貪色無責的行為。

《復活》這本書還從方方面面體現出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的道德喪失。聶赫留朵夫本身對於這種生活十分厭惡,但是人因環境而變,所以當他身處在黑暗的環境中時,變得墮落這是自己無法掌控的。這讓我懂得善與惡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響便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只有仔細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會迷失方向,永遠保持真正的自我。

百年孤獨讀書總結800字 篇12

記得還是二十多年以前,那是一個鶯飛草長、鳥語花香的暮春天氣,風和日麗,惠風和暢,我們一行文學愛好者來到了安徽全椒,前往瞻仰“吳敬梓紀念館”。

位於全椒縣城城郊的“吳敬梓紀念館”頗具規模,古色古香,雕樑畫棟,青瓦白牆。吳敬梓的塑像矗立在大院中,深邃的目光凝視着遠方,給人以睿智沉穩的感覺。當步入展覽廳,給我留下特別深刻印象的是,展櫃內陳列着多種版本和多國文字的《儒林外史》。吳敬梓所撰寫的小説《儒林外史》,竟然被翻譯成英、法、德、意、俄、日等多國文字而在世界上廣為傳播。由此,足見《儒林外史》的影響力有多麼巨大和深遠。在沒有來到全椒之前,對於這一點,我是不敢想象的。

《儒林外史》是一部我所喜歡閲讀的古代小説。初次接觸該書,是在青年時代。沒有想到的是,已經過去了四五十年,如今已是年逾六旬的我,依然對此書愛不釋手,經常翻閲不已,咀嚼品味,感慨良多。

《儒林外史》深刻揭露了科舉制度對封建知識分子的毒害 和腐蝕。真可謂入木三分,鞭辟入裏。“范進中舉”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讀了這節膾炙人口的描述,在忍俊不禁的同時,不免心生淒涼之感。沒有想到封建時代的科舉八股對文人的侵蝕竟是如此之深。范進原本是一個落魄書生,苦讀數載,不見出頭之日。有朝一日中了舉人,極度興奮之際,竟被一口痰迷了心竅,在大街上拍手頓足高叫“中了!中了!”瘋瘋癲癲,傻傻冒冒,出盡了洋相。後來,被殺豬匠的丈人狠狠打了一巴掌,方才清醒過來,恢復了理智。他的丈人老兒卻因此後悔不已,説是用沾滿豬油的手打了文曲星是會遭報應的!

《儒林外史》對封建文人吝嗇、貪鄙、自私自利本性的揭露也是不遺餘力、力透紙背的。嚴監生臨死前伸出兩根手指,就是不肯嚥氣。他的舅老爺問他,是不是還有二百兩銀子沒有説出藏匿的地方?他搖搖頭。他的親弟弟問他,是不是還有二十畝地契沒有交代?他也搖搖頭。只有他的小妾知道他的心思,問他是不是油燈燈盞裏面點了兩根燈芯太費油了?他終於點了點頭,待小妾剪滅一根燈芯以後,他方才撒手人寰,駕鶴西去。嚴貢生坐船回家時,船家因腹中飢餓,吃了幾塊他放在船艙中的雲片糕。他硬賴人家吃了他價值連城的高級補品,大罵而特罵,高低不肯罷休,非要送官處理。結果被他賴去了船錢,方才罵罵咧咧上岸去了。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描寫了他心中理想的知識分子形象。王冕在他的筆下,就是一個嶔崎磊落的人。王冕是放牛娃出身。他發奮努力,勤奮好學。利用放牛間隙,在湖岸邊寫生繪畫。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刻苦的磨練,他畫出的荷花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深得大家喜愛。左鄰右舍都願意掏錢買他的畫,王冕因此也有了打理日子的本錢。後來,王冕終於成為一代名人。這與他勤勤懇懇刻苦耐勞的品質是分不開的。我切切記得,關於王冕的章節選入了我們中學時代的課本。所以,給我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至今不忘。

在吳敬梓紀念館細細觀賞,瀏覽徜徉。我注視着吳敬梓高大的塑像,心中默唸,這位文學前輩給後人留下了多多少少耐人尋味的人物形象啊!給人以啟示,予人以深思。

百年孤獨讀書總結800字 篇13

手搖串鈴,身披破棉袍,奔走於江湖中,小説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個頗具有俠風道骨的赤腳郎中。老殘,本名鐵英,因喜歡懶殘和尚煨芋的故事,故號補殘。因作者和時代的緣故,小説不免有一股迂腐氣,但對於老殘這樣一個人,我是很喜歡,他為人做事極為瀟灑隨性,既有綠林好漢的劫富濟貧,又有竹林七賢的淡泊寧靜,輕名利,重情義。讓我想起了帶着面具,手持佩劍在空中劃出“Z”的佐羅,還有小時候犯花痴的對象紅葉大盜。

小説被賦予的時代是晚清時期,也就是作者生活的年代。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作者吳研人鳥瞰晚清社會,作者看到的無非是三樣東西:蛇蟲鼠蟻,豺狼虎豹,魑魅魍魎。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牛鬼神蛇充斥着社會的各個角落,劉鶚在這羣烏合中順手把清官這一類人物揪了出來,自古以來,寫昏官庸官的多,清官一向是被膜拜的對象,譬如説包公,鐵面無私的虛擬形象滿足了多少年來人們對父母官的幻想,而小説中老殘卻説(清官)“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則一府傷,撫一省則一省殘,宰天下則天下死”,原因是“他總覺得天下人都是小人,只他一個人是君子”,所以容易剛愎自用,濫施刑罰。在這些清官的血腥統治下,百姓只能忍氣吞聲,含着眼淚還誇“清官”,“好官”,所以大凡酷吏的政治外頭都是好看的。小説以玉賢,剛弼兩個清官為例,引出兩段冤殘案,剛弼所掌的魏家冤案後因老殘等人的介入,得以真相大白,最終幾節讀來酣暢淋漓,大快人心.。w這清官之禍不免讓人想到商鞅,李斯一派的法家人物,在任時功績熠熠,可最終商鞅被車裂,李斯被腰斬。清官酷吏的道路以目,庸官昏官的盜賊猖狂,究竟哪一個是百姓最為懼怕的,我們不得而知。此刻有的官員更懂得兼容幷包,一方面拿着房地產老闆的鈔票,一方面逼得拆遷

户跳樓自焚。身為公務員卻踐踏法律道德,殊不知這是脱了鞋抽自我的臉,還讓別人聞臭。在封建專制的社會,清官禍國殃民的例子不勝枚舉,但其實無論是清官還是昏官,都可是是帝王的兇器,款式不一樣,其殺傷力卻是相同的,能夠説,只要存在極權專制的社會,清官就會變了味,這一點在近代中國得到了證實。

小説成書於新舊社會之交,所以書中竟有阿修羅,福爾摩斯之類的詞,在一本古體書中出現,讀起來有點好笑。當時教傳入中國,書中還有一段最宗教的論述,很有意思,“凡道總分兩層,一個叫道面子,一個叫道里子,道里子是相同的,道面子就各有分別了”,“惟儒教公到極處,佛道兩教,就有了偏心,唯恐後人不崇奉他的教,所以説許多天堂地獄的話來嚇唬人”。至於西洋教,都是流血成河。作者之所以有這樣的觀點,是因為他自我所信奉的是儒家的太谷教。書中對女性的描述少了些大男子主義,戲子白妞,黑妞的演奏生動自然,聽她唱戲時,“五臟六腑裏像熨斗熨過,無一不服帖,三萬六千個毛孔,想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住在深山的璵姑,出口驚奇,頗有林下風範。被迫淪為妓女的翠環,老殘不僅僅給她贖了身,還納為小妾。

作者劉鶚深受洋務派影響,是個保守的學習西方的愛國派,所以他想抱的還是慈禧的小腳。在文中,他借老殘之口,稱革命運動為北拳南革,持否定批判態度,在第一章,老殘和友人在大明湖觀光時看到的一艘快要觸礁的船,並提議送上西方的羅盤,有的人説這是西方的代表,所以斷定劉鶚是偏向西方的政治派別,這種説法未免太偏頗。充其量説明劉鶚在當時順應了潮流,有一些思想覺醒。

《老殘遊記》還有後續,我不想再讀了,狗尾續貂的故事太多,就到老殘破案這結束剛剛好。

百年孤獨讀書總結800字 篇14

每讀完一本書或一片文章,我都會有很多感受,但《阿長與山海經》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出自魯迅的《朝花夕拾》。

《阿長與山海經》憶述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這是—篇紀實性的文章。文章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表現了長媽媽的性格特點。作者通過對兒時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長媽媽這樣一個勞動婦女的深深懷念。

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着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説“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敍述得很詳細。

文章着重寫了我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歷。長媽媽是一位保姆,而我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我對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進一步介紹了她的名字、體形等。

文章主體在於圍繞《山海經》,寫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後我對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為她給我買了《山海經》。

長媽媽是一位經歷蒼桑的人,這裏不僅寫她迷信,有麻煩的禮節,而且突出了她的偉大,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卻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個人物形象。而我對長媽媽的感情也是文章的關鍵,文章的主體把握及最後對她的緬懷、祝福,都能説明感情很深。語言上或敍或議,前後呼應,如三次寫“大字形”睡式及謀害隱鼠的怨恨,樸實中帶有點韻味,讓讀者細細體會其中。

長媽媽這樣一個藝術典型形象,獨特而不平凡,也揭示了封建社會比較黑暗、腐朽的事實。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愛心與同情,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純樸的年代,去關懷身邊的一個人。

百年孤獨讀書總結800字 篇15

"走向世界的中國",當我一看到這樣的題目時心中產生了許多疑問,"中國是什麼樣子的""中國怎樣才能走向世界?"……一想到這些問題,我便迫不及待地看起來。

看完後,我回憶着裏面的內容,這裏面有寫以前的歷史,還有寫現在的狀況。歷史,它是過去,是從前。一百多年前的舊中國科技漸漸落後,屢屢受到外國列強的侵略。特別是清朝的時候,當別的國家有了洋槍洋炮的時候,清朝軍隊還以大刀長矛為主要武器;當西方列強的新式戰艦在中國海上耀武揚威的時候,清朝水師使用的還是木製戰船。這使我們知道,科技落後就要受別人的欺侮,現在美國打伊拉克,幾十顆美國衞星飛過伊拉克上空,清清楚楚地知道伊拉克地所有地形地貌和地面建築,清楚地知道伊拉克人民在幹什麼,而伊拉克軍隊對美國的軍隊部署卻一無所知。當美國人開着坦克進攻伊拉克的時候,伊拉克士兵的子彈對美軍坦克一點作用都沒有,結果伊拉克慘敗在美國人的手下。

自從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國力大大增強。我們的國家已經發射了許多人造地球衞星,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第三個掌握航天器回收專業技術的國家。我們國家多次成功發射神舟飛船,今年我國的宇航員就要遨遊太空了。

回憶到這裏,我不禁想到了未來。未來,我們中國是什麼樣子的呢?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中國的科學技術是世界第一的,我們的很多新發明是別的國家所沒有的。我們可以在別的星球生活,別的國家都無法這樣做。中國成了全世界人人羨慕的地方。

中國是那麼發達,那時的我在幹什麼呢?我成了一名科學家,我要製造出一種與人類及其相似的機器人,讓機器人為我們生活服務。如果你肚子餓了要吃飯,機器人在10分鐘內就端出香噴噴的飯菜,保證合你的胃口;如果你想洗澡,機器人會給你放好熱水,温度一定正合適;如果你想理髮,你不必去理髮店,這機器人是你最好的理髮師,理的髮型一定讓你稱心如意;如果你要洗衣服,只要交給機器人,不到三分鐘,衣服就洗好燙好,折得整整齊齊放在你得眼前。你悶的時候,它能陪你聊天,陪你下棋,它還能揣摩你的心思,逗你開心呢!這樣的機器人你們喜歡嗎?

我想,要使這個機器人變成事實,只要我們努力,好好學習,就一定能行。

我蓋上那本書,靠在沙發上,望着天花板,不斷地想着,想着……

百年孤獨讀書總結800字 篇16

暑假裏,我讀了一本夢寐以求的一本書——《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這本書主要講了在查理生活的小鎮上有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廠,工廠十分神祕,大門緊鎖,從來沒有人從大門進去或者出來過。有一天,工廠的主人威利·旺卡先生髮出告示,他將邀請五位幸運的孩子參觀巧克力工廠,全世界購買旺卡巧克力的孩子都有機會。前提是得到藏在包裝紙裏的金獎?。查理成為了一名幸運兒……在參觀工廠的過程是一次奇特的經歷。每個參觀者都感到無限着迷、狂喜、好奇、驚訝和迷惑不解。最不可思議的意外留到了最後……

四個貪婪的小朋友在家長的傾力幫忙下獲得了參觀的機會。小查理也很想要得到去參觀巧克力工廠的機會。

查理出身於一個十分貧窮的家庭,在他家旁邊的大城市裏,有一個巧克力工廠。父母在他的生日那天給他買了一塊巧克力,但對於小查理來説,期望這小小的一塊巧克力能中獎,簡直就是1%的期望,正因根本就不可能獲獎!他沒有中獎。家裏已經沒有剩餘的錢再去給小查理買巧克力了。但在一天下午,查理撿到了50便士,便去商店買了兩塊巧克力,其中一塊就中獎了,查理真幸運啊!

讀了這本書後,我明白了只要是貪得無厭的人,就永遠得不到好果子吃,只有既聽話、認真聽別人衷心地勸告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敬佩。小查理不淘氣,也不頑皮,很聽大人的話,因此旺卡先生決定把巧克力工廠送給了小查理,也正是正因小查理的聽話才讓他沒有落得和其他那四個小朋友一樣的下場。

俗話説:“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就是很好的詮釋了,不聽話的後果,就是這樣。像奧古斯塔斯·格盧普正因自己的貪吃,掉進了河裏,然後被吸進了玻璃管裏,退出這個搞笑的遊戲;像維魯卡·索爾特擅自進入果仁車間,伸手去抓一隻小松鼠,結果惹怒了這羣受過訓練的小松鼠,把她拖到了垃圾滑槽裏面了;……

只有查理·巴克特十分聽旺卡先生的勸告,不隨便碰任何旺卡先生不允許碰的東西,旺卡先生把其他四個小朋友送走了,並送他們夠吃一輩子的糖果。經過這次旅行,奧古斯塔斯·格盧普變成了一個瘦子;維魯卡·索爾特一家滿身都是垃圾,還散發着臭氣熏天的難聞的味道……

最後,旺卡先生真把整座工廠都送給了查理,還把查理一家人都接到工廠裏!

百年孤獨讀書總結800字 篇17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就是《論語》裏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麼,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就是説:幾個人在一齊出自20__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這天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好處。

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於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我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當的時候,一經別人指出,他就會立即道歉並改正。他的弟子子貢就以前感慨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就就是説教師對自我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論語》引孔子的話説:“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他説,如果説到聖與仁,那我怎樣敢當!我只但就是就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就是能夠這樣説的。

在《論語》裏對以前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表現出寬宏的胸懷。他説:“人潔以進,於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意思就是説人家已經去掉了污點而進步,就要讚許他的潔淨,對他的過去不就應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就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我們華夏大地。這一片綠洲一向點綴裝扮着

孔子認為,學習務必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就是説,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又説:“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就是吾憂也。”也就就是説,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就是我們憂慮的。

透過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於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就是得益非淺!

百年孤獨讀書總結800字 篇18

蘇霍姆林斯基説:“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書中認為教師的智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善於以自己的德識才學影響和教育學生;

2、首先要求教師自己德才兼備,但這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學生也如此;

3、教學是教與學兩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只有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奮發進取的精神時,教育才會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師除自身應努力工作,以身作則外,如何啟迪和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並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學中最關鍵的問題。

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一定都是智者了麼?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還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後天決定的。那麼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師邁進呢?

1.智慧是靠“想”出來的

智慧是思索的結晶,教師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問題長期研究和不斷思索的結果。教師如果能從研究的角度來從事教學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就能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奮”出來的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積累,聰明靠勤奮。”先天的聰明還要靠後天的努力來完成,只有在長期一點一滴的學習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積累。作為一名教師,要特別加強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學習和研究,把握學生在不同年齡的心理特徵。教師唯有熱愛學習,從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營養,才能成為學者,成為能師。

3.智慧是靠“交流”出來的

教師的教學是單人單科進行的,教師的勞動在大部分時間裏是個體性的。備課、鑽研教材、上課、輔導、批改作業都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要獨立完成,但決不能因此而忽視教師之間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學習、共同討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於學習,善於博採眾家之長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共同討論,益處更多。首先,討論有助於相互啟發,集思廣益。討論中別人新穎的觀點、奇特的思路都能給人以啟迪。其次,討論有助於激發靈感。討論是思想的交換,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夠產生靈感的火花,長期困擾個人的問題和疑惑往往能在討論中迎刃而解。最後,討論有助於鍛鍊和提高思維能力。在討論中,激烈的思想交鋒能夠快速有效地增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思維的邏輯性和敏捷性。

總之,智慧型教師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還要勤於學習,善於集思廣益,博採眾長。“智慧型教師”應成為我們每位教師不斷追求、自覺探索的目標。

百年孤獨讀書總結800字 篇19

很久以前看過這本書,現在已經拍攝了3D版的電影,更想寫寫對這本書的印象。

“地心遊記”是一部描寫冒險的書,它出自“科幻小説之父”法國作家凡爾納之手,他也被譽為“科學時代的預言家”,(我們最瞭解的應該是他的那本《環繞地球八十天》,我就是看了那本書後才找到這本來看的)。這本書描寫地非常精彩,全書講述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書籍裏偶然得到了一張羊皮紙,發現前人曾到地心旅行,李登布洛克教授決心也做同樣的旅行。他和侄子從漢堡出發,到冰島請一位嚮導,他們按照前人的指引,由冰島的一個火山口下降,經過三個月的旅行,歷盡艱險和種.種奇觀,最後回到了地面。書中的漢斯,阿克塞爾,李登布洛克教授在地心環遊了地球一週,好幾次險些失去了寶貴的生命。他們從魚龍的嘴裏死裏逃生,遭遇水源的危機……最終他們終於排除萬難,在一次危險的火山噴發中被炙熱的炎漿噴到了地中海的斯德隆布利島。

一本好書,就是一輪太陽。一千本好書就是一千輪太陽。燦爛千陽,會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也會讓這個世界所有的祕密在我們面前一覽無餘地展開。凡爾納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作家,他一生寫了六十六部小説,一共一百多萬字,一百多年來,他的作品一直受到世界各國讀者的'喜愛。在跟隨這本書歷險的同時,我知道了許多有關地層結構及考古學的知識,他似乎在用非常有力的科學理論向我們論證着自己無法實現的科學幻想之夢一般,讓我們讀着他的小説,不自覺地走向地球的中心。

地球的中心到底有什麼?有夢的孩子才會成功,讀這樣的書,讓我們更堅持為自己確定的目標而奮鬥,這個前提,當然是有科學的理論。看這個電影時,也可以先看看這本書,書籍遠比電影寫得更值得相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