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的力量讀後感

該書記載了100多個愛情、親情和哲理故事。從心靈深處流淌出來的平實、平和的文字。歡迎閲讀借鑑,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

《閲讀的力量》,[美]斯蒂芬?克拉生著,李玉梅譯,王林審譯,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寫在前面——“無書”的童年

回顧自己的童年生活,好像書離自己是那麼的遙遠。小的時候除了學習用的書本,身邊沒有其他的書籍,後來慢慢地遇到了小人書,開始如痴如醉地閲讀,有時會開心地帶着書與小夥伴們一起分享。

然而畢竟身邊的書籍不多,又沒有購書的意識,因此所讀之書較少,可謂是屈指可數的幾本書。到了國中、中師生活也沒有能夠與書為伴。不曾走入書的世界,又如何去感受書的魅力呢?

中師畢業後的暑假,在家中着急地等待着考大學的消息,這種等待變成了一種煎熬,到底如何打發這些時間呢?後來跟着哥哥一起去工地上做工,偶然的機會遇到了兩本書,一本書是《平凡的世界》,一本是《穆斯林的葬禮》,這兩本書直指我的內心,讓我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對大學生活充滿了嚮往。直至今日雖然裏面的內容不能一一説出,但對這本書始終念念不忘。

閲讀,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有時,讀着讀着,我們會發現它是在寫自己的故事,裏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閲讀的自己,這種感覺會拉着我們繼續閲讀;有時,當發現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出現在眼前時,那種興奮之情無以言表。可見閲讀給我們帶來快樂。

在《中國教育報》上,看到了《閲讀的力量》這本書,一下子引起了我的興趣。想想為什麼呢?因為它和自己最近思考的“朗讀”、“閲讀”有關,更重要的是它讓自己的教育實踐更有了理論的支撐。也使我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思維的侷限性,因為自己想去實踐的東西,其實在別人那早就進行了嘗試與探索,自己為何不取別人所長,來逐漸提升自己呢?

閲讀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閲讀的力量》有答案

《閲讀的力量》中的“閲讀”,作者強調的是“自由自主閲讀”。作者通過大量的理論分析以及數據來證明“要改善這種語文能力危機需要依靠一種許多人生活中非常缺乏的活動:閲讀。 ”一方面作者極力論證閲讀給予人成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他也指出“我不會宣稱 FVR 是提高語文能力唯一的解決之道。並非所有自由閲讀的人都能申請進入哈佛大學的法律系就讀。”但他還是通過大量的研究事實指出,閲讀在對人的閲讀能力、語法能力、寫作風格產生重要的積極作用,“當孩子或語文能力水平較低的成人開始因樂趣而閲讀時,好的事情便會接踵而來。他們的閲讀理解力會增加,會發現原本難懂的、學術性的文章變得比較容易了。他們的寫作風格也會改進,能夠寫出被學校、商界,以及科學界所接受的文章。他們的詞彙量會增加,同時拼寫與語法也都會改善。”

那麼作者所宣稱的閲讀是一種怎樣的閲讀呢?作者指出:是“自由自主的閲讀( Free Voluntary Reading ) , 簡稱為 FVR。FVR 指的是因為想閲讀而閲讀。對於學齡兒童, FVR 不需寫讀書報告,不必回答每個章節後的問題,也不用為每個生字查字典。 FVR 是放棄閲讀一本自己不喜歡的書,再另外找一本喜歡的來讀,這種閲讀方式是所有具備高語文能力的人經常使用的閲讀方式。 ”不難看出,這種閲讀是一種能夠激發興趣的閲讀,因為它沒有額外的負擔,有的只是與書籍的親近,與內容的對話。然而,現實教育情境中許多閲讀甚至其他有意義的、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卻在發生着異化:讀書要寫讀後感、觀看電影要寫觀後感、外出旅遊要寫遊記……這些看似幫助學生成長的想法,其實卻在扼殺學生的興趣,有的學生在觀看影片之前會問:“老師,要寫觀後感嗎?”“當然要寫了!”老師強調到。學生興奮的表情一下子變得黯淡了許多。“不用寫,用心去觀看就可以了,對你會有啟發的。”“耶!耶!”學生興奮地叫道。

一、自由自主閲讀的重要性。作者在另一部分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相比於“傳統閲讀”,“自由自主閲讀”更能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而且“研究顯示持續時間越長,自由閲讀發揮的作用越大。”作者運用了美國學校正在使用的自由閲讀計劃,主要有三種方式:持續默讀(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 )、自主選擇閲讀( self——selected reading )以及廣泛閲讀( extensive reading ) 。 實踐證明三種自由閲讀方式在提高學生的閲讀力和寫作力上都要優於傳統閲讀。

《閲讀的力量》讀後感

線條明麗的方塊中,兩個孩子正在讀書:一個黑人,一個白人。白人用手指夾握着手中的書,黑人滿臉笑容地看着自己手中的書。他們趴在草地上,一臉的快樂和輕鬆。白人小孩顯然是受了吸引,於是黑人手中的書頁上便有了兩個孩子目光的聚焦……他們邊閲讀邊交流着書的內容,這是一本的書的封面,書名是《閲讀的力量》。書中提出的“閲讀”有着特定的含義,指“自由自主的閲讀”,指純粹因為想閲讀而閲讀,不需寫讀書報告,也不用回答章節後的問題,簡稱FVR。

無論是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還是一個孩子的媽媽,我一直非常重視孩子的閲讀,加上早先曾讀過的《朗讀手冊》、《踏上閲讀的快車道》的指導,我在班級或家庭的閲讀活動中也花費了大量的時力。為了引領孩子閲讀大量書籍,努力做到每生每日閲讀,我讓孩子每天讀課外書,然後讓家長簽名,可是有的孩子還是不讀,起初大部分孩子家長都饒有興趣,非常新鮮。到了後期,部分孩子“假讀書,真簽名”的現象日益突顯。於是我又固定格式讓孩子每天寫讀書日記:你讀了什麼書,講了什麼內容,有哪些好詞好句,你的感受和收穫是什麼。我心裏認為這回學生不能造假了吧。過了段時間,又發現一位同學好幾次都抄了古詩,三十來個字,真是愈看愈生氣,百思不得其法。直到讀了《閲讀的力量》,瞭解了“自由自主”的閲讀,細心閲讀了“支持FVR的例證”,才讓我惑然開朗。校內自由閲讀與傳統閲讀的對比、南非日本等國的閲讀實踐,大量的實例及數據一一呈現在眼前,讓人信服更是心服。讀書至此,我開始改變往常的閲讀檢查,對於願意寫讀書筆記的給以鼓勵,對於不寫讀書筆記也能踏實讀書的孩子給予關注,而對於始終不願讀書的個別學生側重引導。幾個月下來,有閲讀筆記的孩子始終堅持,喜愛閲讀的學生每日與書為友,個別學生的閲讀習慣也有了改變。默讀課上,看着其他孩子的身影,他也會湊在一旁“看個熱鬧”,每週一次的“閲讀活動”中他也能掏出一本書來看,也許不是兒童文學、不是科技書籍,出現最多的是漫畫小冊,但至少他在讀,讀中也能露出笑臉。

最近,期末複習,我繼續實施着字詞聽寫的保留節目。可每次聽寫的結果都一樣:全部正確的永遠是那一部分學生,錯誤連篇的也永遠是另一部分學生。而我的歸因也永遠是:態度認真的學生肯定能寫正確,聽寫不出的肯定沒有仔細準備。隨後,讓這些“老大難”們訂正三遍,重新聽寫。如果仍然過不了關,那就再看,再記,再聽寫,直到能在我面前聽寫出為止。

而《閲讀的力量》中提到,直接教學是兩種程序的組合:技能培養——刻意學習一種規則、詞義或拼寫,然後讓這個規則變成一種“自動化”的輸出過程;糾正錯誤——當錯誤被改正時,老師就希望學生能意識到自己對規則、詞義或拼寫的知識都應該被改正過來。這不正是我在詞語聽寫這一環節所採用的方法並期望得到的結果嗎?爾後,讀了克拉生例舉的許多反對直接教學的事例後,我才終於明白,學生在聽寫環節的“糟糕表現”是因為我的愚蠢,而非他們態度不認真。

“傳統的語文教學僅是測驗,而這種測驗方式只能讓在書香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順利通過,而那些不幸生長在圖書資源不足的環境中的孩子則會失敗。” 細細一想,不就是這樣嗎?那些在聽寫中每次能拿全分的學生態度確實認真,然而他們花在記憶詞語的時間卻明顯比其他人少,而這部分學生在課外閲讀方面顯然比其他人多得多。班級里語文成績最好的傑同學,肯定不是學習最認真刻苦的,但卻一定是班裏閲讀量居多的學生之一。

現在回過頭來思考,我們還是應該為學生提供親近閲讀的機會。假期,鼓勵同學們去圖書館借讀書、借書,部分家長已響應辦證;平時,開放班級書架,讓孩子們的身邊一定有書有讀;每週一次或每兩週一次在教室裏開設閲讀課;教師推薦閲讀、家長支持資金等等。為了營造“悦讀”的氛圍,我們要做得還有很多很多,希望我從《閲讀的力量》中得到“力量”,讓這種“力量”感染學生,推動孩子的“越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