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能力培養心得體會

朗讀是一種有聲有色的語言藝術。該怎麼正確進行朗讀能力培養呢?接下來就跟本站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關於朗讀能力培養心得體會吧!

朗讀能力培養心得體會

朗讀能力培養心得體會篇1

朗讀注於目,出於口,聞於耳,記於心,是一種複雜的心智活動。新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可見朗讀是閲讀教學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學手段,朗讀訓練是否有效,是閲讀教學是否成功的主要標誌。目前,朗讀教學已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關注,但實際教學效果卻並不如人意。多數學生能把文章讀正確、讀流利,但能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的學生卻是極少數。那麼,如何強化朗讀訓練,有效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呢?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朗讀示範作用。

哲學家黑格爾説:“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國小生有很強的向師性,模仿能力極強。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學生,對朗讀的技巧掌握還不夠,教師在課堂上聲情並茂的範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而且使學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斷句,如何停頓,以及語氣的變化。高年級的學生儘管掌握了一些朗讀技巧,但教師的範讀仍很必要。好的範讀可以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直接領略文本所要表達的感情進而體會文本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教師該範讀時要範讀,且不可簡單使用錄音代替,失去範讀的直觀作用。實踐證明:教師的朗讀示範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二、充分保證課堂上讀書的時間。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提高學生理解、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提高無不要求教師以教材為根本,以課文為依託。只有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與文本打交道,從中獲取信息,才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積累運用能力。語文課上,教師應留給學生一定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多讀,充分地讀。然而,很多教師的語文課變成了一問一答的問答課。有的語文課上,教師一會兒讓學生聽錄音,一會兒又讓學生看影視,一會兒讓學生去表演,學生朗讀的時間少得可憐。還有的教師生怕學生對文本不理解,文章講不透,不厭其煩地講解,把學生朗讀的時間變成了教師的演講。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説,則自曉其義也。有效的朗讀勝過教師透徹的講解,所以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留出時間讓學生去讀,在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課堂上繁瑣宂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朗讀,讓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朗讀。

三、精心設計朗讀的目標和要求。

當前,國小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文質兼美,可讀性強,人文性強。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文章體裁、內容的不同,設計朗讀的目標和要求不同。説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適用於介紹性的語氣讀,不宜進行朗讀訓練。而敍事寫人的作品,言辭優美,故事情節曲折,感情變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語言華麗,感情色彩濃厚;古詩文和現代詩歌節奏感強,含義深遠。這些題材的文章都適合進行朗讀訓練。一般説來,體現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語句,最能表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教師把這些內容作為朗讀訓練的重點,更能準確地把握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內容進行朗讀訓練的目標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月光曲》最後三個自然段時,是為了啟發想象,體會意境;指導朗讀《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時,是為了領會寫作技巧及表達方法。

四、積極創設朗讀情境,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要使學生越讀越好,越讀越美,教師就必須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創設朗讀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師有效地範讀,多媒體的使用,背景音樂的播放,以及教師根據文章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提示語等。我在引導學生讀《荷花》一課第四自然段時,我先聲情並茂地範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學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變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後,我再引導學生帶着自己的想象配樂表情朗讀課文,學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麗,對大自然的熱愛之中。引導學生讀《兩小兒辯日》一課時,我採用煽情的“挑撥”提示語:“一兒不服曰”、“一兒扯着嗓門曰”、“一兒腳跺地曰”,讓兩組小兒的辯鬥愈讀愈激烈,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雖然學生也是在反覆地讀,但讀的效果與我們平時機械的讀截然不同。

五、朗讀的形式要多樣化。

朗讀的形式有很多:有齊讀、領讀、輪讀、輕聲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等。一般説來,低年級常運用輕聲讀、齊讀,分角色讀,以增強學生的讀書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年級宜採用個別讀,默讀,有利於靜思默想,潛心思考。一節課中,教師可採用幾種朗讀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種方式為主。如故事性較強的課文,適合個人朗讀,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對話較多的課文或片段,則適合分角色朗讀,如《陶罐和鐵罐》;節奏感強,感情飽滿的課文,尤其是詩歌,則可進行集體朗讀;而詞句艱深,含義深刻的課文,則需要教師適時範讀或創設情境導讀,如朱自清的《匆匆》。

六、加強朗讀技巧的指導。

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主陣地,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加強對朗讀技巧的指導。訓練時引導學生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故事情節來設計重音、停頓、語氣和語速的變化。一般情況下,對於描寫突然發生變化、着急、遇到危險,心情激動的句子,讀的時候語速要加快,急促些;表現高興、喜悦、讚美的句子,讀時音調略高,聲音響亮;對於描寫優美景色的句子要讀得語氣舒緩、柔和一些;而表示悲痛,沮喪,傷心的語句可讀得低沉、緩慢一些;把最能體現句子意思的詞語讀得重一些。具體每段話,每一句怎麼讀,應結合文章內容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去把握。比如朗讀《翠鳥》的第一自然段,應讀得稍慢、輕柔些,讀出翠鳥外形的美麗,可愛。但朗讀翠鳥活動的特點時,應讀得適當快一些,而且把描寫翠鳥動作的詞語讀得重一些,讀出翠鳥動作的敏捷。

總之,朗讀有助於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朗讀是一項技能技巧,是一種藝術再創造活動。朗讀能力的形成,朗讀技巧的掌握和運用,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經過長期的實踐,不斷地反覆訓練才能提升。所以,語文教師要有耐心、恆心,採取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和途徑,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朗讀能力培養心得體會篇2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每個年段的閲讀目標進行了明確的規定,而隨着新課程的實施,大量的課外閲讀已作為了一種課堂的延伸和拓展,低年級是學生學習閲讀的起步階段,國小《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教學要求指出:“喜歡閲讀,感到閲讀的樂趣。”“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閲讀能力是學生的首要能力,努力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課外閲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在指導低年級閲讀時應該注意到:一方面要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讓學生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另一方面教師必須結合閲讀教學,有目的

教給學生有關閲讀的方法,讓學生運用多種閲讀方法進行自主閲讀,從而提高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途徑,也是學好普通話的,從小培養良好語言習慣的基本手段。朗讀以規範學生的口語,增強學生的語感,加深學生對語文的感悟,還有助於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低年級語文課又稱精讀引路課。其思路是:在初讀中讀通、讀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在細讀中感悟,抓住重點,理清文章思路。在品讀中思考,品析作品用詞造句,佈局謀篇。以上可見,不論那一個環節都離不開“讀”。也就是説,朗讀訓練在低年級閲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的訓練。

低年級朗讀應達到的要求:(1)正確讀準每一個字,尤其是前鼻音、後鼻音、平舌音、翹舌音,或根據地方方言特點指導容易讀錯的音。還要讀準輕聲、兒化、變調。(2)讀通句子。包括不多字、不少字、不錯字,不顛倒、重複字句;讀準標點符號的停頓和表達的語氣;讀好長句子中詞語間的停頓和難讀的句子。(3)流利朗讀,並有一定語氣。低年級讀書是應該有個層次的,大體可以分成三個層次:正確讀──流利讀──理解讀(或有感情讀)。怎樣才能讓低年級學生積極主動地閲讀,並逐步掌握這些閲讀技能呢?我認為學生閲讀的積極性是需要老師調動的,閲讀中的方法是需要老師指導的。

首先,感知課文,初讀是基礎。初讀是為了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學習一篇文章,要先通讀全文,才能得知其大意,只有這樣,才能抓住重點,為精讀探究打下基礎。如何指導初讀呢?首先,要保證讀書時間,讓學生充分讀課文。其次,要講究方法。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在指導初讀過程中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

1、運用教師範讀,讓學生感受語言美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讀書還處於初步學習階段,他們面對的是陌生的課文,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們豎起書憑眼睛掃視成篇成段的語言文字,要很流利地讀出來有一定的困難,更談不上有感情地朗讀。對一些生字新詞及長句子,通過“範讀”可以讓學生領會語句的停頓、重音及語調的變化,對於那些字數較多的長句子,“範讀”是最好的方法。教師能用標準的普通話範讀,準確傳達作品的情感,加上學生模仿性極強,學生就能以聽助讀,在模仿中糾正自己在發音、語氣及讀句等方面的錯誤,掌握朗讀方法,提高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力。學《王二小》一課時,我語調激昂,情感流露的真摯,學生也備受感動。在整篇課文的朗讀中不但讀出了對小英雄王二小的喜愛和敬佩,還讀出了對日本鬼子的憎恨。在讀“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殺害了王二小”一句時,有的孩子眼鏡濕潤了,聲音哽咽了,使朗讀效果達到了高潮。可見,教師範讀,以聲傳聲,以情激情,引發的是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所以有了教師的美讀,才會有學生的美讀。

2、採用老師帶讀,牽着學生走一段

範讀之後,適當地帶讀幾遍,也是很有必要的。對於低年級大部分學生而言,僅靠聽讀兩遍就讓他們流利、正確地讀出來,這是很難的。段句不準、添字漏字等現象普遍存在。所以這時候,老師要幫助他們一下,牽着他們走一段,要多帶他們讀幾遍,讓學生找到語感後再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讀。學生就不會讀錯了。

3、進行自由讀,留給學生自主體驗的時間

當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能正確地讀課文後,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了。但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提出要求:先用手指着一字不漏的讀,讀兩遍後再放手讀;接着是邊讀邊找出文中的生字,知道生字在文中的什麼詞,什麼句中;最後邊讀邊標出自然段。

4、利用齊讀,讓學生大膽地讀出來

雖然齊讀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孩子個人感情表達,與“個性化閲讀”相矛盾,但我認為根據當時的需要,恰當的利用齊讀,好處還是很多的:(1)便於檢查,齊讀時某處讀的不整齊,説明這處肯定有學生存在問題;(2)在讀中便於互相糾正錯誤,找到語感;(3)培養集體意識。

5、選用花樣讀,讀出勁頭

學生能正確、流利地通讀全文了,再可以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熟讀課文。同一種方法用久了會讓學生產生厭倦,這時要多采用一些方法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如默讀、分組讀、同桌賽讀、分角色讀。

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相信,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朗讀的內容,把握時機,採用恰當的朗讀訓練方法,學生定會找到閲讀的樂趣,找到閲讀的鑰匙,切實提高朗讀能力。

朗讀能力培養心得體會篇3

朗讀是學生整體語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讓學生在朗讀中領會內容、體驗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讀代講、以讀促思的特殊功效;還能使學生在反覆朗讀中訓練語感、規範語言。要使朗讀教學充分發揮上述效用,必須注意講究朗讀訓練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古人云:“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可見,只有三者並用才能達到良好的讀書效果。而朗讀,完全可以達到這個要求。朗讀,就是一個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轉換為有聲語言的過程,是眼、口、耳、腦協同作用的創造性閲讀活動。葉聖陶先生説:“閲讀教學總得讀。”於永正老師説:“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要注重“培養和訓練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的能力”。《國小語文課程標準》對國小各年段朗讀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因此,國小各年級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所以説,朗讀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國小生完成閲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是閲讀教學中最經常進行的基本訓練之一。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我特別重視朗讀這一環節。我認為朗讀教學應該讓學生“多讀 會讀 樂讀”。

一、保證朗讀時間,讓學生多讀。

“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實踐的權利還給學生!”這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呼喚。這就是説要想學生學會朗讀,首先要給學生朗讀的時間,讓學生多讀、充分的讀。然而,傳統的語文課堂“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一節課40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卻不到5分鐘,在課堂中對朗讀教學輕描淡寫,一帶而過,如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雁掠過,且又“雁過無痕”。朗讀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要真正讓學生會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就必須要把更多的時間擠出來,讓學生“多讀”。可是,時間哪兒擠呢?

著名特級教學李吉林説過:“老師的講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學生的主觀感受……因此,我主張讀得多一些,講得少一些,練得多一些。”因此,要保證學生的朗讀時間。課堂上就要精心設計問題,讓繁瑣宂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朗讀。去掉那些繁瑣的分析,努力地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讓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朗讀。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準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