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德育工作心得體會(精選5篇)

中國小德育工作心得體會 篇1

近年來,中國小德育工作者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從思想觀念到實際工作,都積極創新,謀求改革,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嘗試,在加強行為規範的養成,思想品德課程的教研,思想品德評價方法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進步。然而,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生活發生着急速的多層面的變遷,舊有的、傳統的文化道德觀念和德育範式已無法適應時代的新要求,經驗的、落後的德育舉措和方法步驟已無法滿足新時期學生的心理需求,文化和價值多元化猛烈地衝擊着學校德育。青少年學生接受新事物迅捷,對新的價值觀念敏感的特點,使得其常常在外界誘惑或內部不正當的需要的推動下,產生不少與德育工作者教育初衷相違背的行為,如自覺性差,自制力弱,行為失範,心理缺失,道德倫喪等,這些現象的出現,不僅給目前中國小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戰,還能暴露出德育工作者在實施德育過程中,缺少方法上的調整和適應,缺少情感上的激勵與引導,缺少活力與魅力。也難怪德育很難真正打動與感染學生的心靈,學生對德育厭倦,主觀能動性喪失,師生關係失調,這樣以來,德育低效或實效性不佳就成為一種必然。

中國小德育工作心得體會(精選5篇)

德育實效性差,不僅意味着投入的德育資源無法產生應有的效益,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更主要的是影響了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的質量。必須清楚看到,不講求實效,是德育形式主義的表現,這樣的德育不會有生命力,而且會使人對德育的地位和作用產生懷疑。因此,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是中國小德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十分緊要的任務。

一、影響德育實效性的因素

目前,中國小德育主要是通過學科德育課程,活動課程和隱性課程來實施的,筆者作為一名一線的德育工作者,在長期的教育實踐和操作過程中,認為導致德育實效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存在着以下幾種值得反思的現象。

一是中國小德育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形式主義的傾向。筆者曾在本校及周邊一些兄弟學校進行調研,也發現了不少德育的所謂亮點。如一所國中制訂了詳實具體的德育制度,《學生在校一日規範》、《班級量化考核實施辦法》、《德育學科滲透實施方案》等一應俱全,涉及德育管理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説是細枝末節,實令人汗顏,但與校長的交談中才得知,學校規模不大,不可能安排幾名專職人員進行常規性檢查考核,德育主任又堅持代課,故而檢查考核只能落空,象徵性地填上這樣或那樣的符號,再加之德育工作不可能全部被量化,如對學生的瞭解與研究,對學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培養等,這種考核也就失去了很強的可操作性,不可能給出班級及至班主任的準確評價,導致班主任工作上、人格上的尷尬,究其制訂制度的目的而言,校長只苦笑一句:“上邊(領導機構)檢查時,有‘制度是否健全’一項”,也就是説,這些方案的確定,目標是應付上邊的,只考慮到上面下達的德育任務,而較少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品德基礎和品德需要。無獨有偶,本學校也曾經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法制文藝表演活動,當羈押的少年犯動情地向母親懺悔,向師生謝罪之時,大部分同學爆之以熱烈的掌聲。聽着這刺耳的掌聲,筆者深刻地意識到,我校在設計和組織活動時,對學生及其品德形成與發展並沒有充分考慮,不切合學生實際,只求有色有聲,轟轟烈烈,而忽視了學生有可能將其作為文藝作品而稱讚的可能性,道德內化的功能已全然喪失了,還不能不説是德育實效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是德育定位不準或者偏移。長期以來,受形而上學和認知主義思維的影響,我國德育理論和實踐中一直存在着誤區,把學校德育從完整的教育中割裂和抽離出來,使之成為學校中一個單獨的實體,試圖單靠單獨的德育課程,單獨的德育機構來實施德育,僅僅在專門的時間裏,由專人去搞德育,而沒有形成全部門、全員和全時空抓德育的意識,這又怎樣保證德育的實效,表面上看來是對德育的重視和強調,實際上已演變成一種地位和價值的偏移和變相缺失。同時,因為德育被抽離而作為一個單獨的實體,在學校教育工作中的落實,就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甚至干擾。目前,不少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仍然沒有擺脱應試教育和升學教育的模式,德育“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還十分嚴重。

三是德育脱離生活實際。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當前的學校德育在內容上存在着過於強調道德的知識體系化和邏輯化的傾向,而只是依靠學校教師,在封閉的“思想無菌室”裏傳輸理想化的道德信息,提出脱離學生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與現實道德實際之間存在着較大的差距,表現出空疏的特徵。對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遇到具體道德情境的道德判斷和選擇幫助不大,學生很難形成道德體驗,因而表現出對德育的厭倦,很難產生興趣。不單如此,道德來源於生活中的各種關係,並體現在生活世界之中,它如果離開了生活實踐,就必然喪失生命力。而筆者所接觸到的現實情況是,學校裏校長或德育處開會講德育,做幾次報告,開幾次主題團會,或者搞幾次德育活動,就認為可以使學生思想道德實現質的飛越,真是天方夜譚。不注意把德育同家庭教育結合起來,不注意把德育同社會分析評價結合起來,不注意把德育同學生日常生活結合起來,不注意把德育同師生交流結合起來,就不可能形成教育的合力,綜合做功,形成和諧的社會關係,養成至善的學生人格,因而便不可能取得德育實效。

四是德育方法過於簡單。長期以來,我們在德育方法上形成了一套簡單的基本定式,其主要表現有:注重單向灌輸,弱化主體作用。在德育中較多地關注學生的認知或知識層面,在信息傳達上帶有明顯的強制性認同特徵,用既定的道德規範約束學生的行為,防範學生的行為,其動力系統是外在的,學生不會產生獨立的情感體驗,從某種程度上講,影響了青少年學生道德自覺性的發展和道德自主判斷與選擇能力的培養,不會產生內在需求,實踐證明,對學生過多的控制、懲罰,會導致學生的恐懼和逆反心態,形成表裏不一的言行方式和人在德育中而心在德育外的“精神遊離現象”,更有甚者,教育者將遭受質問和反判,權威被挑戰和懷疑,由此,教育者主宰的約束防範式德育會步入低效的迷谷。久而久之,學生對生活中的道德關係的敏感性,就會被教育者所封殺,只知道背誦道德條文,把口頭的道德言説與自己的生活行為相分離,喪失獨立個性的創新精神。

二、提高德育實效性的管理對策

要從根本上提高中國小德育的實效性,構建有魅力的德育,就必須切實提高德育的針對性,真正做到理念上的更新,從實際出發。

一是要加強德育的科研工作。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德育工作者務必結合自己的工作開展德育課題研究,並將研究成果運用到德育實際中去,以德育科研推動德育工作的改進,增進德育工作實效性。首先,德育工作者必須認真研究新形勢下的德育規律,充分考慮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初期的社會生活實際,看到社會轉型期出現的文化,道德和價值多元化的現狀,把引導和澄清學生頭腦中存在的文化、道德和價值混亂作為總體目標,面對全球生態化、網絡化和多元文化碰撞與交流的大趨勢,引導學生慎重思考主體生命對外部世界和自身的能動作用,創造價值,從而在紛紜繁雜的價值領域選擇牢固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盡到責任與義務的正確的、積極向上的生命質量意識,並且用寬容的精神,將自己從繁雜的事務中解放出來,從沉重的應試壓力下解脱來出,擺正德育的功能取向和目標取向,勇於反思,敢於質疑,大膽實踐。還要在德育內容的選擇上做出相應調整,遵循學生品德發現規律和年齡特徵,使其深度和廣度上與學生品德發展的“最近發展區”相耦合,讓學生易於接受,樂於接受。

在當代獨生子女日益普遍,學生中個人主義日益抬頭的狀況下,引導學生學會交往應該成為具有現實意義的重大課題;其次,德育工作者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發展實際,積極調研學生品德形成的心理學要素,作為一名中國小德育工作者,要熟悉和掌握學生品德發展的年齡特徵,並將此作為德育工作的出發點,採取合理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要適時激活學生的道德動機,提供良好的榜樣,創設道德情境,讓學生在有意識模仿的心理準備下,形成道德信念,豐富道德情感,自覺抵制誘惑,培養毅力,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二是強化德育實踐。學校德育從根本上説是通過學生的日常生活及其經驗而產生作用的,因為德性表現在日常行動中,它本質上是實踐的,是人的具體生活所包含的,也是指向具體生活的。學生品德的形成與發展也必須依賴於生活實踐,否則,將無任何效果可言,因此,有魅力的德育是內在於生活的,是必然地與生活的意義聯繫在一起的。筆者以為,在這裏提出的德育實踐的強化,必須同時滿足三個層面的特徵,一方面,關注學生的道德主體性的自我發展,它是從學生的道德體驗起始的,相信人的德性發展的資源在人的道德體驗,唯有把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自主發展的權利放在第一位,才意味着以人為本,才意味着德育是以關懷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價值取向的,才是以尊重、關心、寬容、理解、愛心、鼓勵的方式幫助學生髮展或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質的,才是克服了定位不準的錯位和克服了方法論上的固執的,此時的德育才能有效促發學生的道德體驗,使學生在體驗過程中學會道德判斷,學會選擇,學會行動,自覺發展其自我道德約束力,產生應有的教育效益。

另一方面,強化師生雙向互動,現在的青少年生長在一個社會經濟、科技文化極大發展的時代,他們樂於接受新生事物,主體意識和平等意識明顯增強,在價值觀選擇上已不再受以往傳統的、封閉的一元價值觀的左右,有自己的獨立意識,時常在自己的行為中實現一種新的價值追求,他們的一些道德觀念本身就包含着新的社會生產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價值觀的萌芽,誠如孫雲曉説的:信息化社會決定了兩代人的雙向社會化。這實質就是互動的過程,也只有在互動中,才可能促進情感意識和尊重意識的增長,促進想互的理解與價值觀的認同與包容,而雙向互動的要旨,就是不斷創造豐富多彩的,能夠真正調動學生主體性活動。在活動中,讓師生雙方都動起來,真正有了感動,有了理解,有了體悟。學校德育工作者要組織活動,卻不能過分追求形式的熱烈與場面的火爆,不能過分強調我校做了哪些活動,為應付上級檢查而開展活動,必須是讓學生和德育工作者一起,在雙向互動中踐履道德,感受道德,體驗道德,學生自主選擇,發展品德,內化道德內涵,這才是有效的德育活動。還有一方面,是德育的實踐不能以紀律為形式,強制的訓誡、評價和獎懲,體現為一種道德的管制,如果學校僅僅利用各種手段獎懲,約束學生的生活行為,那就成了一種監督,道德主體就必然生活在處罰的恐懼和焦慮中,那麼它不但不能培養學生的道德自主性和道德判斷力,反而把學生訓練成唯唯諾諾的服從者,而這種重負,對學生來説,不亞於目前的學業負擔,總想尋找機會來釋放,一旦走出學校,那些清規戒律便不再發揮作用了,不合乎道德要求的行為,反而表現得更加頑劣和難以控制。所以筆者説,德育是持久的複雜的教育工程,缺乏了生活的實踐性,便會失去應有的實效。

三是努力完善德育網絡。要克服學校教育中德育不到位,遊移不定和偏移現象,就要從根本上變革思維方式,克服分割性思維的慣性影響,用複雜性思維重新作系統思考。其實,德育是整個學校教育工作的核心與靈魂。首先就是要形成人人齊抓共管的德育格局,在學校內建立必要的德育機構,形成完善的組織系統,制訂行之有效的管理程序,國家有文件規定,校長尤其是德育主任要全面負責學校德育工作的組織領導,保證德育工作計劃、時間、人員、經費的落實,健全德育工作指導小組,理順德育處、班級、班主任和團隊組織在德育工作中的相互關係,確保德育合力的形成。校長和德育主任必須通盤考慮各種因素,進行系統的設計和組織實施,注意各部門、人員活動之間的銜接與聯繫,發揮整體效應。其次,要認清德育必須依託智育、體育、美育等其他各育,以諸育為載體,滲透德育的理論,要在學校中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識,德育機構是主力軍,但其他科任教師、職工、甚至其他各處,各教研組都是德育的生力軍,要充分利用課程特點,想方設法完成好德育滲透任務。

再次,近些年來,許多私立學校,甚至公立學校都大張旗鼓搞所謂封閉式教學,準軍事化管理,在某種意義上講,其對應試教育體制下質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反過來想,這又是一種陳舊的思想觀念,他把學生品德形成與發展的重任完全交給學校,是不符合社會規律的,是在風起雲湧的社會改革浪潮中,建立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孤島,它斷卻了與外界的聯繫,喪失了讓學生認識社會,與時俱進的精力和鋭氣,是一種最大意義的犯罪,因為學校教育不可能代替其他教育的配合與補充。筆者認為,要在堅持學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導地位前提出,注意發揮學生家長和社會各屆的作用。目前的現狀是家長參與德育方式過分單一,只是一種形式上參與,諸如開個家長會,家校聯繫卡,學生作業展覽時有部分家長參與等,這種參與方式僅限於個別學生的教育問題處理,德育工作者也與家長保持了一定的距離,聯絡性質單向,家長始終處於被動狀態,不懂得也不敢和工作者提出個人需要。

我們應積極倡導心理層面的人際參與和制度層面的管理參與,讓家長與德育工作者在較為親切融洽的氣氛中交流意見建議,甚至可讓家長參與校務委員會,直接參與德育管理和教學管理,形成完善的行政機制,形成相互信任的協作機制。社會各屆的參與則更是鳳毛麟角了。其實,學生來源於社會,置身於社會大背景中,他同樣面臨着複雜的人際關係,來自家庭的、親屬的、非新屬的,沾親帶故的,素昧平生的,都出現在學校周圍,都會與學生產生這樣那樣的聯繫,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作為一名出色的德育工作者,特別是領導者,就應將學生的成長空間有效把握,合理利用。實踐也證明,走出校門,踏進社會,學生將耳目一新,並可激發出更大創造熱情,在此方面,筆者建議,可先採用以下幾種方式挖掘社會資源,請師入門,直接利用社區人力資源,如請老幹部、司法人員入校,攜手共建,利用社區環境資源,開設文化教育基地,德育基地,提供社會性勞動實踐場所等,利用大眾媒體,豐富德育內容等。

四是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對於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發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影響,通過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來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值得予以充分肯定,一般來説,我們主張通過物質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三個方面的工作來建一所學校理想的校園文化。而在這三個方面,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提倡師生共建共維護,這樣學生才會珍惜學校的綠美化淨化成果,激發榮譽感和責任感。制度文化建設主要彰顯的是規範和約束作用,告誡師生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不便贅述。而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則是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校園文化實際上就是校長辦學理念的集中體現,為了有效推動文化建設,校長必須根據學校發展規律,綜合社會各方面對教育的要求,對學校作出長遠的、全局的考慮,然後利用自己和領導班子的榜樣作用,發揮模範作用,推動目標實現,還必須激勵全校師生,朝着所預定的形象發展,形成獨特文化,成為一種象徵,當然,離開了師生的活動,校園的精神文化產品不僅失去創造性、繼承性,而且原來的精神文化傳統也不再存在生命與活力,因此,校園文化建設就是要充分發揮師生的主體能動性,激發師生的創造潛能,變被動的接受傳播知識為主動的運用知識,發現知識和創造知識,而一旦這種人人努力為校園作奉獻的氛圍形成,學生的德育目標就業已實現了,學生的情操、品德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成長起來。

中國小德育工作心得體會 篇2

德育辦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按照各級行政部門德育工作總體部署,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為核心,深入開展道德實踐活動,以德育科研為先導,創建和諧優化的學校、家庭、社會和諧德育環境;不斷創新德育工作方式,努力建立適合我區實際的德育特色化管理體系。在德育辦全體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較圓滿地完成了今年的工作任務和目標,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況:

(一)加強常規管理,夯實德育工作基礎。

1、加強各項計劃及活動的制定與落實。依據上級德育工作精神,結合我區工作重點,從整體出發,制定德育工作計劃,並根據計劃,出台各項具體活動方案。我們堅持執行德育校長例會制度,定期召開德育校長工作會議,及時佈置德育工作,使我區德育工作得到有效落實。

2、各中國小根據學校的實際,把《守則》、《規範》等教育內容具體化、細目化,分年級制定學生思想道德評價標準。改變以往單一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方式,通過學科教學、德育活動課等途徑,以及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進行各種方式評比、學生行為規範達標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全方位評價,使之最終內化和形成良好的品質和行為。

3、以“我們美麗的校園”評比為契機,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並在各學校開展以“文化班級、和諧校園”為主題的班級文化建設活動,在不斷提高班級文化建設的基礎上,把校園文化建設引向深入。參加市校外辦“和諧校園”評比活動。

4、做好一年一度的評比表彰工作。5月份我們評選了區優秀班主任、三好班級、市、區級三好學生,表彰先進,樹立典型,通過評比表彰,激發了教師工作的熱情,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競爭意識。

(二)豐富德育活動,強化思想道德建設。

1、今年三月開始,我們以“文明禮儀伴我行”為主題,廣泛開展了主題教育系列活動,各中國小分別通過班、隊會、板報、體驗、實踐及調查活動,使廣大青少年學習和牢記文明禮儀常識,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同時,我們組織開展了“文明禮儀伴我行”徵文活動,進一步鞏固了活動成果。

2、四月份在全區中國小中開展了“改革開放三十年”徵文活動,並從中選擇優秀作品參加了“第xx屆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我區共有79篇作品分別獲得國家、省、市級一、二、三等獎.

3、五月份組織學生參加了市教育局舉辦的慶祝“改革開放三十年”故事演講大賽,我區共派出5名選手,取得了特等獎一名,一等獎兩名,二等獎兩名的好成績。

4、為使少年兒童更深刻地感受到祖國的日益強盛,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培養熱愛祖國、崇尚科學的道德情感,今年4月,德育辦組織全區七百多名學生遠赴瀋陽雷鋒紀念館、千山等地進行道德實踐體驗活動。這次活動的開展,不僅進行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培養了孩子們的綜合實踐能力。

5、六月份在全區中國小生中開展了“向國旗敬禮、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網上簽名寄語活動,共有10600名學生參加了此項活動。通過活動抒發了少年兒童對祖國的美好祝福,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

6、今年五月舉辦了龍潭區中國小生第四屆中國象棋“棋王爭霸賽”。全區78名學生參與了本次大賽。共評出一、二、三等獎27人。使象棋這一傳統益智活動在我區進一步普及,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意志、品質及團結合作的精神。

7、建國六十週年之際,我區召開了“光輝歷程,燦爛的明天” 為主題的徵文比賽活動。旨在以此為契機,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樹立“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烏拉街滿族中學等學校高度重視,統一組織,學生全員參與;區實驗學校、烏拉街中心校等學校與本校學生教育緊密結合,上交學生作品分別為671份、440份。愛國主義教育深入人心。同時我們號召所有學校以此為契機廣泛開展紀念活動。如板報展覽、主題班團會、故事演講、書畫展覽等。

(三)深化德育科研,打造特色化管理機制。

1、本年度繼續加強了“十一.五”國家級重點課題《整體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和諧德育評價體系的研究》工作,各中國小校科學運用“十五”科研成果付諸於德育實踐工作,深入進行“”課題的實踐與研究工作。多數實驗校均能編寫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德育教材,豐富了德育資源。

2、開展了龍潭區中國小德育特色活動徵集,努力打造一校一特色。共收到特色活動24個,我們於十月份進行了實地考察,年底將評選出特色鮮明的學校在全區開展觀摩、交流活動。

3、進行了“課題”階段性小結,組織部分課題先進實驗校參加了中央教科所“20xx年德育工作年會”。本屆年會我們共申報優秀科研成果93份,在年會中取得較好成績。十二月將根據我區“”課題研究階段性成果,編撰《德育活動課集錦(二)》《課題成果論文集(二)》

4、加強德育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育德水平。十一月份將對全區德育工作者進行理論培訓,並組織德育工作者到德育工作先進校進行參觀與交流,促進德育隊伍整體素質的普遍提高。

5、加強對各中國小校德育工作的管理與評價,及時總結經驗,指導實踐,推動工作。10月份德育辦對全區中國小德育科研課題工作及德育常規管理工作進行了全面督導。

( 本站 )

6、年底將召開“全國教育科學‘’ 規劃課題‘和諧諧研究與實驗’龍潭實驗區20xx年年會”。對“”課題開題以來我區的德育常規、德育科研、家庭教育等諸項工作做以全面展示、總結及表彰;同時,對今後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四)加強與家庭、社會的交流與互動,構建和諧德育體系。

1、今年我們加強了家長學校工作的管理。協助學校聘請心理學專家進行家庭教育講座。

2、組織部分學校德育副校長參加省德育辦和省婦聯聯合舉辦的家庭教育培訓班。培訓結束後將根據學習內容進行分層培訓。

3、繼續在新安街道“少兒成長樂園”開展活動。校外教育部積極搭建平台,與我區關工委、龍潭二實驗國小共同策劃、組織新安街道與吉安社區的學生校外活動。

4、協助關工委開展了“祖國頌”詩歌朗誦比賽活動。我區雙語學校兩名學生的表現尤為突出。

(五)開通龍潭德育工作博客,建設德育工作交流的平台。

9月份,我們利用新浪網站,開通了龍潭德育工作的博客。博客依據全區德育工作的需要,劃分了計劃總計、經驗論文、活動通知、案例分析等多個欄目。及時上傳領導部門和學校層面的寶貴資料。為德育工作的宣傳與交流提供了平台。

(六)進行全區德育工作調研與督導。

10月9日至10月22日,德育辦領導一行四人深入全區城鄉19所中國小校,對各學校的德育工作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研。從規劃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德育機構的建設;德育活動的開展;德育師資的培訓;德育課程的實施;德育科研的提升;校園環境的建設;校外基地的拓展等全方位進行了指導與量化。為基層學校的德育工作的科學性、可持續性與規範性提出了指導意見。

二、取得的成績:

1、本年度科研課題工作成績斐然:在中央教科所“”科研課題“整體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和諧德育評價體系的研究”20xx年年會中,德育辦連續第六次被中央教科所評為科研課題先進實驗區,40人被評為先進工作者,22人被評為優秀實驗教師,所申報的課題成果中14個被評為一等獎,38個被評為二等獎,42個被評為三等獎。

2、在第xx屆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中德育辦榮獲組織優秀獎。

3、在全省青少年“改革開放三十年”讀書教育活動中德育辦榮獲組織優秀獎。

4、今年德育辦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參與範圍比較廣,活動效果比較好,得到師生的廣泛認可。

5、各校對德育科研工作越來越重視,我區各中國小校已形成濃郁的科研氛圍。用科研帶動德育工作,使基層學校德育工作更具科學性、系統性,各基層學校更注重理念的確立,特色的打造。部分學校已形成了鮮明的德育特色,正逐步樹立德育品牌。

三、存在的不足:

1、各校家長學校工作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2、校外實踐基地還需進一步拓展。

3、學校三年發展規劃的制定缺少工作的連續性。

4、學校德育工作的宣傳力度需要加強。各校利用媒體、德育網站和博客宣傳的意識淡薄。

20xx年,在上級領導的關懷與指導下,在全體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們較為圓滿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但自感還存在許多不足,德育隊伍的建設及校外德育環境的拓展與利用將是我們明年的工作重點。相信在教育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德育辦領導班子的通力協作及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定會不斷求索,開拓創新,創造龍潭德育新輝煌。

中國小德育工作心得體會 篇3

通過參加中國小教師德育專題遠程培訓完了以後,我對自己今後的德育工作有了更大的信心。下面就談談我參加本次培訓的收穫和體會。通過學習,讓我知道了自己肩膀上的重任,也讓我清楚自己工作的艱鉅;也通過學習,讓我得到了各位專家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增強自己要把這項工作做好的信心。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德育工作:

1、加強對教師的師德建設。師德是學校教育成敗與否的關鍵,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會有什麼樣的學生,就像俗話所説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更何況我們是教育者,是學生學習的對象。其實,一個學校就是一個大的家庭,有什麼樣的師風,就有什麼樣的校風,有什麼樣的校風,就會有什麼樣的學風。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首先做到榜樣作用,為學生樹立起學習的榜樣,這樣才會為學校德育工作起一個好的開端。

2、抓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已成為未成年人的一個很大的問題,特別是留守兒童較多的農村中國小校更應該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每一個老師都要努力做到是學生的心理“醫生”,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問題,培養他們的各種生活生存能力,促進他們個性心理的健康發展。

3、做好法制宣傳工作。當前社會中,學生的違法違紀行為已非常突出,甚至了出現了學生殺老師的極端行為。這警示我們,必須要認真對待這一問題。相關的法制老師給我們講了很多這方面的知識面,我想我們要認真做好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讓青少年學生知法懂法,這樣才會要求他們做到守法、不違法等。

4、做好各種安全事故的防範工作。安全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點之一,不管做什麼工作,我們都要按照“積極預防,依法管理,社會參與,各負其責”的安全管理方針,用《中國小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來約束和指導工作,加強與其他相關部門的聯繫與合作,這樣學校的安全工作將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5、加強與家長的聯繫與溝通。家長是學生的監護人,也是學生的第一個老師,要想把學生教育得好,管理得好,就必須加強與家長的聯繫與合作,共同努力教育。如開展家校定期會議、家長座講會、定期家訪等,都應是我們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總之,德育教育千頭萬緒,涉及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但縱然我們的工作很繁瑣,開展起來很困難,不過只要我們找到了方法和對策,不管多大的困難,多繁瑣的事情,我們都應該並且能夠把它完成好。所以對我來説,這次培訓是一次及時的培訓,它將對我今後的工作產生很重要的幫助和影響。

中國小德育工作心得體會 篇4

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不言而喻,學校德育面對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靈魂,理應成為學生生命發展、生活質量和精神心靈成長的有效途徑,讓學生在獲取知識和智慧的同時,愉悦地體驗“內心的旅行。

一、學校德育缺乏生命力成因探源

現代學校德育應該關注學生生命發展價值,激發學生生命力的湧動,促進學生有靈性、有人性、有個性地發展。然而,當我們靜下來冷靜審視學校德育的現狀,卻發現當前學校德育陷入尷尬的境地,探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1.主體異化——教師越位包辦

德育的真正主體是學生。但是現實德育中,學生往往被視為受動體,而非生命體和道德的構建主體,教師有意或無意的“越俎代包”,使自己異化為德育的主體。如德育工作目標由教師一廂情願制定,蜕變成完人式標準要求;德育活動的形式、過程是教師事先演練多次的“現場”表演,德育成了過場作秀,難以收到理想效果,於是,學生由德育主人邊緣化為局外人,德育由生命成長的必需演變為令人生厭的強加要求。

2.內容異化——教學脱離實際

德育的目的原本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而生活又是學生終身發展的現實基礎。因此,德育與生活結合的緊密程度就決定了學生髮展的結果。但是,以往的德育存在脱離人的發展、脱離現實生活等弊端,向人宣講的只是抽象概念、空洞道理,要人做到的往往是不可企及的高要求,規定人去遵守的也是一大堆有悖身心發展的規訓,以致德育內容孤立封閉,脱離學生社會生活和學習生活,無法達成預定目標。

3.過程異化——説教代替體驗

常常聽教師這樣抱怨:“我苦口婆心地講了,你怎麼就不聽進去?”做教師的委屈溢於言表。殊不知,完整德育過程本該是受教育者認知活動、體驗活動與踐行活動的有機結合,只是在實際操作中,學校德育重説教,請體驗;重灌輸,輕交流;重認知,輕實踐,才使得德育不能有效地內化為學生的自身修養和道德素質,缺少應有的活力和效果。工具理性主義使德育成了一壺燒不開的“温水”,始終徘徊在效益的低谷,尋找如何創造性破解這一難題的“良藥妙方”成了德育研究的新課題。

二、以教育生態理念引領學校德育創新

教育的宗旨是促進人的發展,而人的發展離不開信念的支撐。因此,以新理念為引領,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其生命發展需要出發,創新德育的理念,創新德育內容,創新德育載體,創新德育評價機制,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使其主動構建自己的德育大廈,讓道德生活充滿活力,應該成為德育創新的突破口之一。

1.理念創新——建構基於教育生態理念的學校德育觀

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單純是對德育規範的記憶和德育知識的獲得。引導人們去選擇和建構有道德、有意義的生活和生活方式,提升人生的信念和生命的境界,是更高價值德育追求。生態德育,作為一種新的德育理念,就是要通過營造和諧溝通、寬容理解、積極向上、其樂融融的學習生活氛圍和環境,使師生獲得富足精神生活和厚重的文化底藴。從生態視角審視學校德育,就會發現學校德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於提升人的生命質量,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德育的終極目標是為學生終身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幸福,使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更加美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加幸福。基於上述認知,形成新型的生態學校德育觀,有益於德育思想的深刻變革。

2.內容創新——與時俱進,豐富德育內涵

德育內容是德育的核心,應與時俱進,不斷充實。學校德育只有符合時代要求,針對學生需要,不斷拓展學校德育內容,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收到良好的實際效果。為從“體現時代精神、貼近學生實際、符合學生需要”的基本要求出發,努力構建科學的德育內容體系,使德育內容既具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又體現時代特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3.載體創新——讓德育微笑浸潤人心

為了更好地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德育形式需要不斷創新。我們只有創新豐富多彩、內涵深刻的德育活動載體,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真切體驗、實踐磨練中,感悟德育的要求,接受思想的啟迪,最終將外在的德育要求內化為健康的情感品質,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實現德育對學生的人生成長與發展的巨大引導和提升作用。

4.評價創新——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德育評價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檢查、督導、評估德育質量的重要機制。斯塔弗爾比姆説過,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因此,我們要有效地改革創新學校的德育評價體系,建立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德育評價制度,以發揮評價的教育、導向功能,有利於學生主體的終身發展,具體要做以下幾項工作。

(1)是評價要強調過程化和多元化。在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中,學生的考試成績不再是優秀與否的唯一依據,更應注重學生成長中的收穫、綜合素質的提高及發展潛力,把學生綜合素質中的品質與素養、實踐與探究、科技與創新、審美與表現、運動與健康等五方面要求結合起來,對學生做出貼切的綜合評價。比如,在我們實施的“學生成長檔案”舉措中,“成長足跡”欄幫助學生明確學期目標、學年目標、學段目標,並記錄各階段目標的達成情況;而“收穫園”欄則記錄下學生每一個階段的進步,除了獲獎證書,更多地是反映了學生成長的作品樣本。

(2)是評價主體要多元化。構築包括學生自己、家長、教師、同伴(同學)在內的多元、互動評價結構,使評價更能發揮激勵、促進的作用。如開展“我眼中的自己”評價活動,讓學生分析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得出自我的總體評價,能體現學生對自己的德育行為擁有的自主發言權;而“心靈留聲”活動則由“老師眼中的我”“父母眼中的我”“同伴眼中的我”三部分構成,由教師、家長、同伴分別做出評價。通過多角度的綜合評價,能使每個學生更客觀、全面地認識自己。

總之,德育是一項博大精深而富有藝術的陽光工程,需要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用心和智慧去經營,以新理念引領學校德育創新,凸顯學生在學校德育中的主人翁地位,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體悟人生的真正意義,張揚生命之力,煥發生命之美,快樂地生活、學習,享受成長的喜悦。

中國小德育工作心得體會 篇5

國小德育即學校對國小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它是屬於共產主義思想道德教育體系,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是我國學校社會主義性質的一個標誌。它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之中,與其它各育互相促進、相輔相成,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起着主導作用。

1、確保德育為首

教育的根本在於育人,培養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素質優良的一代新人是教育工作者的神聖職責,使德育為首、育人為本在全體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上定位。我們要結合《中國小德育工作規程》、《中國小德育綱要》等德育規章,解放思想,從少年兒童的實際出發制定實施計劃,要從輿論宣傳和制度建立切入,保證德育工作落到實處。同時,確立正確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規律,採取切實措施,堅決扭轉重智育輕德育,“一手硬、一手軟”的不良傾向。

2、加強家校協作

三字經裏説: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只有學校教育,而無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緻、複雜的任務。”可見,教育工作不僅需要學校,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長的配合,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孩子的思想性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家庭教育給孩子的影響又是時刻存在的,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起着耳聞目睹的直觀影響。所以老師和家長的聯繫就成為了孩子德育教育特別是心理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種手段了。我們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加強家校聯繫,及時瞭解學生在家裏的思想發展、心理變化,並作好學生在校的反饋情況,讓老師和父母都有所瞭解,這樣才能對孩子的德育教育做出正確的指導。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最好的補充,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連接紐帶.只有家校兩方面共同努力,相互配合,達成共識,才能給孩子心理健康成長架起一座牢不可破的橋樑。

3、營造良好氛圍

我們常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教育,但學生對於實際的意義還不是很明確,我們不僅從理論上對學生進行教育,而更應該教育學生怎麼樣的行為才算是愛祖國愛社會主義,要讓學生知道要愛祖國愛社會主義,首先要愛家鄉、愛學校,讓他們從小事做起;教師要引導學生共同為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出力,創設優美的校園環境,讓學校內的一草一木都成為教育的陣地,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薰陶,提高素質;各科教學是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經常的途徑,要開齊上好各門課程。

只有教育思想正確,把學校德育擺在重要位置,才能把我們學校真正辦成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