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奉獻心得體會_教師奉獻個人總結與感悟(通用3篇)

教師奉獻心得體會_教師奉獻個人總結與感悟 篇1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不知不覺間,我踏入教師這一行也20多年多了。終於體會到教師除了教書育人,還要甘於平淡,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奉獻精神。李商隱的這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詩用來形容教師的奉獻精神是再貼切不過的了。

教師奉獻心得體會_教師奉獻個人總結與感悟(通用3篇)

前幾天和一個同事一起聊天,聊着聊着,話題就談到了教師的奉獻精神,我半開玩笑的抱怨説現在教師的待遇不太好,有時候讓人沮喪。他沒有多説什麼,只是從抽屜裏面小心拿出一份報紙給我,讓我好好看看裏面的一片文章。那是一份20xx年的《中國教師報》,他一直好好保留着,到現在紙張已經發黃了,但報紙仍然是完整的,上面圖案和文字仍然清清楚楚。我讀完了之後,才知道,這篇文章講的是20xx年感動中國的懸崖國小支教夫妻:李桂林和陸建芬的事蹟。

他們兩夫妻在四川甘洛縣烏史大橋鄉懸崖上的二坪村國小教書,那裏條件非常艱苦,收入微薄,特別是交通不便,上山下山都要通過絕壁上的木質雲梯。但是他們沒有抱怨,沒有計較,沒有被艱苦的條件嚇到,而是紮根下來,一教就是20xx年。他們把知識的種子播種在彝寨,為村裏的孩子走出彜寨架起了知識的雲梯。感動中國的組委會給他們夫妻倆的頒獎詞如下:在最崎嶇的山路上點燃知識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懸崖邊拉起孩子們求學的小手,20xx年的清貧、堅守和操勞,沉澱為精神的沃土,讓希望發芽。

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深深被他們的事蹟感動了:在物慾橫流的今天,難能可貴的是還有這樣甘於奉獻的人。他們真正是我們民族的脊樑,更是我們廣大教師學習的榜樣和模範。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看到了教師的偉大。我也開始從新審視自己對“奉獻精神”的認識。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奉獻,奉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保障,是用愛心和責任鑄成的一道彩虹,清新飄逸,帶給人們温馨與快樂,真誠的夢在奉獻的呵護下悄悄萌芽生長。現代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但人們往往注重於物質文明的發展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設。我覺得兩種文明的發展都源於無私的奉獻。因此,奉獻在兼顧個人利益的同時已成為社會進步的動力。

奉獻的火焰並沒熄滅。在社會的每個角落裏,他舉起執着的雙手在擦洗人們心靈的塵。魯迅先生“俯着甘為孺子牛”;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孔繁森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阿里;李素麗在公交車上臉龐的晶瑩汗珠,更有李桂林和陸建芬夫婦在懸崖國小支教20xx年。他們都以無私的奉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為世人稱頌,為社會獻着美麗光芒。其實還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獻,獻出自己的力量,構建社會文明的大廈。

奉獻需要付出,自私的人永遠不懂奉獻。有人錯誤地認為人的奉獻是為了更多地索取,這種人把奉獻當作自己謀取私利的工具,而且往往是索要回報多,真正意義上的奉獻在於它的無私性。現在有許多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老戰士,他們從不張揚自己輝煌的功績,不向國家伸手搞特殊,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能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

教師,也被稱作“園丁”,把自己所學的知識無私傳授給學生,一批批的學生成為國家棟梁而奔赴社會建設的洪流。當老師滿頭銀髮,感歎桃李滿天下的時候,他們才真正感觸到奉獻之作的欣慰,他們沒有索取些什麼,只求學生們能力社會建設添份力!奉獻不是為了索取,應是自覺自願的,讓我們新世紀的一代青作都投身於奉獻的洪流中,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讓奉獻這棵常青樹,永遠葱蘢、繁茂!

作為一名教師的我,要以李桂林和陸建芬為榜樣,學習他們那種甘於平淡、淡泊名利的高貴精神,學習他們那種不畏艱難,同困難作鬥爭的頑強精神,更要學習他們那種服務於人民、服務於社會的奉獻精神。

教師奉獻心得體會_教師奉獻個人總結與感悟 篇2

4月4日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這一天陽光明媚、萬里無雲,我們一家共12人來到了鎬京墓園祭奠我們的祖先。

當來到太爺、太太的墓碑前時,我看見大家的表情都很悲傷,眼淚在眼睛裏打着轉,這讓我想起一首描寫清明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老師説了清明節既是我們懷念古人,祭奠祖先的時候,也是踏青的好時節。

我們開始燒紙錢了,奶奶説:“邊放炮邊燒紙吧。”我們説:“好呀。”爸爸從車上拿下來了一大袋紙錢和炮竹,大家紛紛開始忙活起來了。有人燒香、有人點蠟、有人給墓碑上掛花、有人放炮、還有人燒紙錢。我的任務是燒紙錢,我先燒了很多50元的紙錢、燒了金元寶一盒、一沓子十億元紙錢、又燒了為太爺、太太準備的紙做的衣服褲子。大火熊熊的燃燒着,好燙呀,感覺大腿部要被火燒爛了一樣的燙,一股刺鼻的煙燻味兒進入了我的鼻子。媽媽説:“光顧着燒紙錢了,寶寶快看看這美麗的風景吧,如果不看就來不及了。”我抬頭看了看,看見了小樹的嫩芽都長出來了,在茂密的小樹林中間,有一個小湖,湖水清澈見底,清的可以看見湖底的沙石,湖裏還有幾條小魚正在歡快的遊着,草地上的小花還長滿了花骨朵呢!我回憶了一下在公園裏的景象,又看看這裏的景色,便不由自主的説:“這兒的環境太亂了,到處都是人們焚燒的紙灰和用完的塑料袋,晚上環衞叔叔該多辛苦呀,”小樹和小花也好像愁眉苦臉的在向人們呼救:“請少燒一點兒吧,我們快被薰死了。”我在想如果人們不燒紙錢了,都用種一棵樹來祭奠我們的祖先那該多好呀,我們的環境一定會更好的。

今天有時候開心,有時候悲傷,希望我們以後能有一個健康環保的清明節。

教師奉獻心得體會_教師奉獻個人總結與感悟 篇3

上星期六跟室友把舊物拿到學校的跳蚤市場去賣,當是體驗生活,還挺好玩的。話説打鐵趁熱,本來那天就該把感想寫寫的,但拖拖拖,就拖到了今天。還剩下的那點感想就是真正學到的道理了吧。

事物的價值不在於它本身,而在於它所處的位置。以前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並沒有特別的感觸。但擺了個攤後,嘿,還真是這樣。整個跳蚤市場大家都是很低價的,東西都拿來賤賣,你想賣高了就沒有人要了。牛仔褲十元一條,鞋子二十元一雙,小東西三到五元。換其它地方,哪裏還有這麼便宜。所以,同樣一件衣服,在精裝店和在攤位上賣,價格自是非常不一樣的。只是因為所處的位置不一樣罷了。開心的是,我只花三塊錢買到了一個全新的挺好看的錢包。

不要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我本來覺得很賣不掉的東西居然也有人問。反而看好的覺得可能賣得掉的卻脱不了手。甚至我拿來裝東西的蛋卷鐵盒子還有人問,出兩塊錢,把我嚇一跳,然後我一定要三塊錢,兩相僵持,她就走了。室友説我們兩個人都很奇怪。雖然這只是個食品盒,但我自己還是很喜歡,覺得漂亮,可以拿來裝東西。東西的價值可能就在於你喜不喜歡吧,個人不同的喜好。有天在文具店看到近兩百塊的筆記本,實在是不知道哪裏好的,所以很好奇會買它的人是誰。這世界的人多豐富啊。

如果你在賣東西,你會對錢生出執着。因為那是你追求的東西。如果你在買東西,你自然是喜歡對方的商品。在擺攤的時候,真恨不得所有的東西都拿來賣,好換錢。雖然其實並不能賺多少,且很快就是會被自己花掉。

感想四:人都是這樣的,自己的東西部覺得不好,別人的才是最好的,殊不知自己當初買它的時候也是很喜歡的。審美疲勞了,所以不想要。我把我的小飾物拿出來賣,室友説,這些不是挺好看的。然後,室友拿出的東西,我也都覺得好看。因為自己是第一次看到,眼睛有新鮮感。我大一的時候買的一個四葉草墜子,當初必是很稀罕的,不然怎麼買它。但兩三年沒戴它了。結果一拿去賣,好多人問,好多人喜歡,很奇怪。因為現在看,就是很普通啊。所以啊,野花就是比家花香。

扮演不同的角色還是挺讓自己開心的,體驗不同的生活,生活就顯得很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