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通用19篇)

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1

讓興趣成為課堂的助力車

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通用19篇)

都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都這樣對學生強調,讓學生一定要對學習自己的科目要有興趣,然而老師正是忽略了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怎麼樣才能使學生產生興趣,讓學生的興趣為課堂服務,讓課堂自然而然的駕馭學生的興趣。

讀了這條建議,懂得了如何引導學生的興趣、抓住學生興趣。首先要合理利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生活儲備,調動學生的思維,隨着老師的思路有選擇的抽取課堂需要的儲備。也就是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進行詳細的摸底排查,搞清楚學生最感興趣、最喜歡的是什麼,這樣的課堂學生愛參與,積極性高,課堂氛圍好,師生配合默契,課堂教學效果也是非常棒的。其次得激勵學生敢於展現自己的興趣。這個前提是他們有一定的閲讀量,對於課堂所講的東西有一定的思考但不足以解決當前所學的知識點,使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度增強,對獲得知識後的滿足感有一定的增強。當學生的興趣有了提高,不難想象這樣的課堂,這麼配合的學生不會是一節精彩的課堂,即使是理論的東西多些,學生仍會帶着滿足的微笑從你的課堂中走出來!

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2

近段時間,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真是受益非淺。他精煉的語言,閃光的思想解開了我心中的疑團。今天,我就來談談我讀“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條建議的一點讀書體會。

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引用本書中的一段話)

的確是這樣。回想自己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每當講到一個知識點,特別是有難度的知識時,自己的目光始終是先關注那些優等生,生怕他們不會,而對於能力差一些的學生或上課不會聽講的學生,心裏抱着反正不會,能聽懂算你白揀,不會就算了。根本沒有了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想法。長久下去,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解能力,對自我的要求等等方面就逐日下降。給自己的工作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困難。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我就不斷地反思自己,總結原因就是對學生缺少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決心以後在自己的工作中,盡力做到因材施教。

作為老師,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去點燃學生心靈中“想成為一個好學生”的火花,愛護好這點火花,使他能熊熊燃燒起來。

這就是我的一點淺顯的認識與體會。

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3

我讀了書中的一百條建議後,有撥雲見日之感。作者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把教育孩子的好建議向我們娓娓道來,不僅給我排解煩惱,為我指點迷津,還給我教育教學的好方法,受益頗豐。看來,讀書能促進人思維的發展,能讓人靜下心去思考。讀書能讓我們教師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成為真正有品位的教師。讀一本好書,猶如品嚐一杯美酒,讓人回味無窮;猶如品嚐一杯清茶,讓人心曠神怡。

本書安排的四個部分:“教師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教師作為一名稱職的員工”,“教師作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師作為一種自由職業”。四句簡單的話就闡述了教師的本質。在我們的教師隊伍中,絕大多數教師都是很平常地走完了自己的職業之路,默默無聞,精神固然可佳,但是“蠟炬成灰淚始幹”並不應該成為我們教師職業精神的寫照。我們應該追求的職業精神是,照亮學生的同時,也要照亮自己。

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也應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神聖”的位置上拉了下來。教師不可能人人成為“聖人”,也沒有那個必要。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學會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

教師還應該是一名稱職的員工,在工作中,我們要學會做“減法”,要減掉壓在我們身上的重擔;我們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我們要學會團結協作……不要總給自己罩上飄渺虛無的神祕的光環,我們要像一般單位裏的員工那樣,先學會做一個稱職的員工,這是事業成功的保障。

教師必須成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師要有理性,這是我們的工作與其他工作最大的區別;教師要有理性,必須“從四十分鐘裏榨出油來”,提高教育效率,教師應該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師才是優秀的教師,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業做好、做大、做強。

我們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師要成為一種“自由職業”,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風格,你才能成為教育職場的“稀缺資源”;教師要“傾聽自己的聲音”,這些聲音在告訴我們:學校教育不僅為着每一個學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樣為着每位教師,我們和學生一起共同學習,共同創造着幸福的每一天。

書到用時方恨少,而每一本書都是精神財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確實值得一讀,尤其是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們。

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4

亞里斯多德説過,優秀不但應該是一種行為,更應該成為一種習慣,作為一名老師,我時常在想,這種優秀的魅力在哪裏呢,我想,應該在於平時知識的積累,而這種積累,應該建立在平時大量的閲讀上,而這種閲讀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瀏覽,而是一種內心的互動,比如蘇霍姆林斯基,我們應該對他以鞠躬的態度,虔誠的態度,打開自己的心靈的天窗,讓智慧的陽光照射進來,給我們自己以心靈的啟迪。

曾經有位教育家説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讀書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藴”。“有人説‘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我完全贊成這句話,並深有同感,因為我就屬於這種類型。因為我老是想:“老師也是人,老師的壓力也是相當大的,應付學校各種各樣的檢查,做課題,搞教研、進修、培訓、評職稱、提高教學質量、早上要帶學生訓練,晚上還要訓練……忙了一天,只想坐下來看看電視、聊聊天,放鬆放鬆,哪有精力讀書?”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反覆盯着蘇的這句話,我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自己,那就是“汗”。大概算上從國小開始所讀的書,可能200本還是有的,不過大概這不是蘇這句話的本意吧?他所指的應該是你工作後吧?在這點上我應該好好向我們的校長學習。

仔細讀了《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你會發現,儘管現在的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蘇霍姆林斯基那閃光的教育思想,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教育理論大師,本書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像與教師面對面地進行交流一樣。讀過此書後,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讓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這些同學們太笨,還是他們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

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孩子?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的個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施恩或者顯示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被動等待我們去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份陽光,給那些“無藥可救”的“後進生”。蘇霍姆林斯基提到,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應走到這些學生的跟前去,看看他們遇到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好的作業題。有時候在課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給某個學生布置一點家庭作業,那麼有經驗的教師通常就當堂布置給他。學習較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千萬不要讓他光是聽別的學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東西抄下來。一定要設法讓他獨立思考,因為在思考的過程中就已經包含着運用知識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取得哪怕一點點的進步也好。

説説容易做做難,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師,能做到這一點,反正我覺得我還沒有很好的做到。因為我給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雖然有時也想改變,但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還是很難做到。我想,我做不到這些,大概就和我缺少教育素養有關吧?

而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了,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多數時候都忙着批改作業、教育孩子、上課、聽課,有多少時間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在閲讀呢?只有在寫論文、寫計劃、總結或上公開課時,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相信大家肯定不會和我一樣吧?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這一定很可悲!

蘇霍姆林斯基以教育家的大智慧,給我們教育工作者樹立了一個典範,那就是,這種對教育的熱愛,怎麼能轉化成我們前進的動力,是一種心靈方面的獨白,我想蘇霍姆林斯基也不是神,他是用心去發現教育中的一些細節,並且認真總結,他繼承了這種優秀的習慣,並且把他發揚光大,用心去幹教育,用心去體驗教育,用心去總結教育,真誠對待教育,讓每一朵鮮花都有盛開的理由,所謂大師,我想一個重要的法則,就是去發現教育工作中的細節,挖掘細節,光大細節,讓教育無處不在。

向蘇霍姆林斯鞠躬,並不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盲目崇拜,而是一種心靈的靠近,這種靠近,讓我們以一個大師的心態,努力尋找教育工作中的那些共同點,閃亮點,我們可以是平凡的,但教育永遠都是神聖的,這種心靈上的與大師的靠近,讓我們時時保持緊迫感使命感和責任感,讓我們的勞動有了一定的目的,並且追尋先者的足跡,讓教育的精神在努力中不斷昇華。

打開心靈的天窗,我們也可以成為蘇霍姆林斯基,這在於我們平時的點滴積累,在於我們日常優秀的律動,在於我們把讀書成為習慣,把優秀成為準則,把奉獻作為一生的追求。作為一名老師,我想這也應該成為我們永生的追求。

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5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專門為中國小教師寫的教育經典叢書。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書的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那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這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們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就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和體驗。

翻開書,一百條推薦之首便是作者在反覆的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首先就要我們瞭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一樣的個體,在學校裏,教師不就應“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作者打了一個最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有的孩子卻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必須要提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兒童的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個一向困繞我的問題:為什麼在我所教授的學生中會有明顯的優差生等級?

為什麼同時教授,有的學生能夠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此刻我最後明白原先我沒有在備課中思考到孩子們的差異性,沒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沒有因人而異,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資料,使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原先就因為我這種欠缺思考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而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吧。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解決了我初為人師的困惑。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一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尋求答案。

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推薦:那就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我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

讀到這些推薦,突然很懊惱自我的消極,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以前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我,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書是知識的源泉,聰明的殿堂!它會給人氣力,讀書能夠改變人生。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我不時地反思自我,提醒自我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自我的工作方法,應用在自我的教學實踐中。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我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我的素質,這是作為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6

社會和家長對教育的期望越來越高,對教師專業技能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對孩子成才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我們的孩子卻還處在無知的狀態中,一切都是一付無所謂的樣子。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該怎樣根據社會和家長的需求,根據孩子現階段的身心特點,使我們的教育走在社會、家庭、未來的前面呢?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結合近來讀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專著《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給了我作好老師的信心,現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第一,我們要做一名專業知識紮實而有博學多才的老師。這就是説,教師要讀書。古人説:“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就是指書籍。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蘇霍姆林斯基也只有説:“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這24小時意味着你要上課、備課,你要批改作業,甚至還要處理班級裏的事務,學生之間的小矛盾,哪裏有時間讀書呢?我想起了魯迅的那句話:“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意擠,總還是有的。”睡前十分鐘或二十分鐘並不影響睡眠的效果。該怎樣進行呢?把有感觸的教育隨筆或設計獨特的教學案例多看幾遍,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摘錄下來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這就是讀書,每日不間斷地讀書,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多姿多彩的,才能像那位歷史老師那樣“用終生的時間備課”用大約15分鐘的時間現場準備,只有這樣才能使聽課的老師入了迷,才能給學生的永遠是新鮮的營養,這才是讀書的關鍵———讀以致用,這樣才能做一名專業紮實而又博學的老師。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的。

第二,做一名寬容的老師。“寬容”是作為教師的基本要求之一。作為孩子難免犯錯,記得誰説過這樣一句話:“不犯錯的孩子那就不是正常的孩子”,連上帝都能原諒孩子犯錯更何況是身為教育專業崗位的我們?因為犯錯所以更應該有改錯的機會,這個機會需要教師的寬容,因為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作為教師一定要善待學生的失誤,善待犯錯的學生,給他們改正的機會。不斷犯錯,不斷改錯才是一個兒童的成長。針對犯錯的學生,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如果色厲內荏的批評,孩子可能會嚇哭也可能會採取抵抗不説,不如我們先平心靜氣之後再與之交談。其次,是讓孩子改正錯誤。找準原因,瞭解想法之後,就要讓他明白犯錯就要改錯,這是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只有這樣才能重新獲得別人的認可和肯定。一顆寬容的心就能減少學生否定自己、膽小自卑、信心不足等教育遺憾。只要從言行上耐心教育,幫助學生認識錯誤,改正缺點,才能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品德的養成。正如文章中所講的:“寬容不僅是一種方法和手段,更是一中精神”,只有把這種精神貫穿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才能培養良好品的人,這是我從中體會到的。

第三,要謹記知識的最終目的———運用。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談到:“知識——這就意味着能夠運用。只有當知識成為精神生活的因素,佔據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時,才能稱之為知識”,這裏就為知識做了一個準確的定位:學的目的就是運用,只有用才能體現學會,只有善用才顯靈活,那麼作為老師我們應該謹記:"請你努力做到,使學生的知識不要成為手段,不要讓知識變成不動的、死的行裝,而要使它們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在集體精神生活中,在學生的相互關係中,在精神財富的交流生動中,不斷過程活期來。沒有這種交流就不可能設想與完滿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緒的、審美的發展”,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的。

第四,教師要敞開心扉,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

教師應該徹底地深入到教育學以及心理學的研究中,深刻地把握前輩留下的經驗和教訓,處理日常教學中的普遍情況,還要善於把握對個別事件的處理和時間。一顆慈愛包容的心,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是一個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這樣才會使學生認識到我是一位可信賴的,可依靠的親人。對於學生的教育,除了平時的教育教學外,主要還是照顧後進生的成長,安慰、扶正他們幼小的心靈,不至於幼小的心靈變得枯萎和凋謝。他們常常在心靈的門口設了一個警戒的哨兵,不把自己的真實的內心世界流露出來。這時需要教師用自己的細心、愛心、耐心感化他們,突破這一崗哨,師生之間搭起一座心靈的橋樑。

第五,做一個真實的人。

記得一位教育家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小時候有一次去廁所,遇到了自己敬畏的數學老師,才知道原來老師也是要上廁所的。這件事給我很大的啟示,一位嚴厲的教師,學生可能敬畏你,卻很難親近你、愛戴你。我們和幾十個學生相比,不知道的地方很多。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假裝什麼都懂,反而給學生以假的印象,降低學生對你的信任和敬重。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沒有完美無缺的人,沒有一成不變的人。我們有自己的缺點、優點,優勢、劣勢,這是十分正常的,我們沒必要遮遮掩掩。我們可能五音不全,我們可能畫畫的不好,我們可能舞跳的不好,我們可能沒有運動天賦……沒關係,我們依然秀給孩子們,讓他們看到一個真實的你,一個有血有肉的你,一個和他們一樣在許多方面有着這樣或是那樣不足的你,這樣孩子們和你的心理距離一下就拉近了許多。

教師職業之所以神聖,就是因為他放飛着每個孩子的夢想,成就着每個孩子的夢想,創新着每個孩子的夢想。我今後要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主動地探索自己教育教學中的得失;關注自己,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提高生命質量,做一名有情趣、有思想的教師。

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7

一本好書就像一盞明燈,能夠照亮人們前行的道路,為我們指明前行的道路。我拜讀了教育大師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讓我的心豁然開朗。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聽得入了迷,連做記錄也忘記了。課後,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説:“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這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很多人都疲於應對工作中的瑣事,整天是事情在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找事情。做事情,一樣的時間有人也在忙於工作,教學,可是如果沒有熱愛,如果沒有思考,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而沒有主動去研究,最後就會一無所獲。

讀書應該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學生是一個裝不滿的水桶,社會的飛速發展,知識更迭的速度,讓人時刻感到知識的滯後。教科書不斷改革,學生的生活接觸也越來越豐富多彩,社會信息交流越來越通暢。作為課堂教學的行為主體,教師和學生應該有交流的基礎,一桶水已經滿足不了新時代學生的需求,我們要在工作中讀書﹑學習,從而可以讓自己知識淵博,讓學生感受的教師的知識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進而教師能在給予學生知識的同時給學生以啟發和嚮往,讓他們對知識的學習也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僅背誦必修課教材只會讓他們死記硬背於是更加遲鈍。而要減輕他們腦力勞動最有效手段是擴大閲讀範圍。閲讀的材料要讓他們感到驚奇和讚歎,因為兒童感到的驚奇和讚歎會刺激喚醒大腦使其加強工作。蘇霍姆林斯基在這裏舉了他自己一個名叫費佳的學生的例子。費佳在應用題和乘法表上有障礙,蘇老師發現原因在於他注意力不集中根本記不住條件。於是專門編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這些習題都是有趣的小故事,且要求動腦筋思考。他還專門蒐集了供費佳閲讀的書籍,讓他的每一次困難都用閲讀來解決。他説他從來不給學生補課,因為那只是讓學生掌握課上沒掌握到的教材,但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閲讀和思考。所以,學習越是困難越是要多閲讀。閲讀激發思考發展智力,防止死記硬背,並且,思考得越多就不懂得越多,那麼對知識的感受性就會越敏鋭。

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8

早就聽説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細閲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對我們教師很有借鑑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閲讀。下面就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膚淺的體會:

在第二條建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二十四小時”中,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如果你還要擁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中你才能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你不會將你的工作當成一種負擔。看到這條建議,我回想一下自身,畢業後參加工作到現在,自己真正讀過幾本書呢?除了教學必備的幾本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外,其他的書可以説是屈指可數......

在第三條建議裏,蘇霍姆林斯基反覆強調學會觀察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他説,觀察對學生來説的重要就像空氣、陽光、水分對於植物生長一樣不可或缺,他説觀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還形象的將觀察比作是思考知識和識記知識之母。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往往發現,個別學生之所以學習跟不上別人,就是缺乏觀察或者不會觀察的緣故。比如我們的物理,很多的題目就來源於生活實際,如果每個學生都學會留心觀察,注意思考,那麼很多題目就會顯得非常簡單,而恰恰在這方面,許多學生過不了關。這裏面固然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還是教師缺乏有效的指導。

實際上樂於觀察世界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們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發現我們許多成年人沒有看到的細節,他們會為花的無聲開放而欣喜,會為雨後躺在地上的一條蚯蚓而擔憂。可隨着年齡的慢慢長大,卻逐漸失去了這種興趣。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善於觀察,注意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多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

第二十一條建議“興趣的祕密何在”是談興趣的,關於興趣,我們當老師的,有太多的話要説,誰都知道,興趣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而看看我們現在實際的教學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自己教課也提不起興趣。那麼如何解決這個現實的根本問題。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主要從上課的角度向我們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我們要將課上得有趣,何為有趣?就是: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種對課的描述很令人嚮往,説實話,要想使每一節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也是不可能的。那麼,這樣説有什麼意義呢,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裏還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學生沒有興趣,我想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自問一下,你自己對所講的知識有興趣嗎,你有沒有想過辦法去創設情景去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這裏面我引用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這裏,我想到這一條建議更多地是促使我們思考,教師如何保持對知識的興趣,並且有強烈的責任感,只有我們首先做到了,才會去激發學生的興趣,才會不去做傷害學生心靈的事,才不會對任何事情漠不關心。

第二十二條建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大量的事實證明: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方向或者發展,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那麼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説,在教學的過程中,你首先要有這個意識,希望老師們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他還指出,你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有你所教的學生,例如一個班,兩個班等,還應該有“你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當成自己將來所從事研究的方向,當成一門科學來攻讀。對這一類學生,教師要採取要善於動腦筋需要採取一系列的方法來保持他們的興趣,來促使他們在這門學科上更深入的思考。但不管怎樣説,我們總會碰到在教學中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經常會聽到老教師講這樣的話: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後、考不及格,這並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態度。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作為教師碰到這樣的學生首先就要思考,是什麼促使學生變成了這個樣子。有什麼方法才能改變這一現狀呢?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要使一個人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感和規律性的心情。

第三十三條建議是寫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年青教師的。歸納一下大概有三點:1、必須點滴地積累起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2、要培養自己有一顆敏感的心靈。3、要積累起一定的習題集。

這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給我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特別強調閲讀的重要性,在這條建議裏,他又提出了讀書對於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年青教師的意義。他建議大家每個月要買三本書,一種是關於自己學科的,一種是關於人物傳記的,還有一種是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書。這三種書對於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買書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讀,那麼讀又是為了什麼呢,除了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之處,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智力大廈。讀到這裏,我有些慚愧,也有些後悔,參加工作以後我買了幾本書,又真正讀了幾本書呢?如果從參加工作以來都像蘇霍姆林斯基説得那樣去做的話,那麼,現在我的書架上也應該有近百本的書了。

第四十三條建議“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這個問題不論是對於剛參加工作的教師還是其它教師都是應該掌握的。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們應該像哪些教師學習的問題,對於我們這些剛參加工作的教師,在不熟悉、不瞭解的情況下,應該選擇哪些老教師呢?他給了我們一條非常好的建議,那就是,你先看看學生的練習本。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練習本里的作業都完成的很好,那麼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在這個班裏可以學到許多東西。學生的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

其次,我們學習別人的經驗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學習人家的思想。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説,就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這一條對於任何一位教師來説都是關鍵的,但是,作為我們年青教師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在向別的優秀教師學習的時候,全盤照搬人家的做法,也不管理解不理解,也不顧自己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特點,結果別人的經驗沒有學到手,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不了。我們要清楚別人取得那樣的成績,取得那樣的效果,絕不單單是靠簡單的行為所能達到的。“在教育工作中,沒有一種結果是單靠一項基本的措施就能取得的,實際上每一種結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幾十種、上百種乍看起來跟所研究、觀察、探索的對象相距很遠的,甚至沒有直接聯繫的因素決定的。”

第三點,提高教學技巧,關鍵的一點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和學術水平。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麼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特別強調了自我認識、自我思考、自我教育,也許這對於我們,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十七條:關於教師日記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寫教育日記,因為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他用大量的自己和別人事例來説明記教育日記的好處,它可以使你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去全面瞭解一件事情並採取相應的措施,最重要的是這是促進自我成長,提高自身素質的十分重要的一種手段。在上次學校要求班主任寫德育案例的時候我就覺得無從下筆,當時真後悔在平時沒有養成記日記的習慣,通過記日記的方式把平時發生在班級裏或某個學生身上的事情記錄下來。

讀了這本書後,我覺得自己真的是獲益匪淺,它教會我作為教師應該如何去閲讀,如何去學習,如何提高自身的修養,豐富自身的知識水平,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爭取學生熱愛自己的學科......總之,作為一名教師,閲讀是必不可少的!

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9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滌盪人的靈魂。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彷彿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初入教師崗位的處於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師的形象雖然模糊,但大師的指引卻是那麼具體。如何在教師崗位上能夠將工作做好,如何能讓自己在這份事業上有所發展,我從中總結出幾個我首先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一、讀書,讀好書

有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讀好書,讀有意義的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二、關心學生

其一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建立師生友誼。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認為,要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只要帶領兒童去參觀旅行,跟他們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們一起分享歡樂就行了,這些看法都是錯誤的。建立跟學生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缺乏這種精神豐富性,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暱關係,而這對教育是一種危險的現象。教師要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瞭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從中知道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其二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要及時、耐心、細緻地輔導,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相信我們付出的努力總會有回報,灑下的甘霖總會澆灌出燦爛的花朵。

三、賞識學生

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加以賞識”。詹姆斯還發現:一個沒有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後,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學生都需要不斷的賞識。被賞識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會產生一種被鼓舞、被期待的積極心理效應,就會更加向善向美。可見,賞識教育在學生的學習中是至關重要的。

如今,我也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不用分數的高低來作為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的標準。我試着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併為他的進步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為語言、化為動作來讓他知道,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着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讓每一位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能夠延續。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不過,我們在賞識教育過程中不應該忽視孩子的缺點和退步,該指出的問題應當及時指出,該批評的問題應當及時批評,該制止的問題應當及時制止,這是不能含糊的。否則,會導致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過程中產生偏差;稍遇不順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時,也會導致他們過於自私、驕橫,在集體中很難與別人相處,進而產生一系列問題,這會違揹我們“賞識教育”的初衷。

“知識就是力量”,確實,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教育好學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會讓我的學生們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得力量,幫助他們揚起未來理想風帆。

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10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專門為中國小教師寫的教育經典叢書。書中的每條建議都與我們息息相關,不是講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從教師的身邊出發,由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以及頗具爭議的問題,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法,對我們教師有着很實用的指導和借鑑作用。其中給我影響最深的是下面這兩句話: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尋求答案。

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都知道,要教給學生一滴水,那麼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看看一些優秀的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的營養,這樣數量就逐漸轉化為質量。是什麼促使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堅持讀書閲讀呢?愛學生,為了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許多教師都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的許多內容與學生緊緊相連。正是這樣的情感,讓他們在24小時中做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事情,讓24小時孕育了無數新的想法,也出現了許多奇蹟。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他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之所以有差距,問題出在態度上,往往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

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質,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又做到了多少?當然此書中的建議都是值得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借鑑。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除了以上,還有“第三十五條: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第五十二條:為什麼學生感到越學越難了呢?”等都書中的每條建議都闡明得生動明白,每一個案例都在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每個觀點都帶給我們啟迪和收穫,讓我們從中汲取方法,品味建議,感悟教育,做一名不斷提高自己的老師,用理論的光芒照亮我們教育前進的道路!

在這個喧囂的社會,人性如果不定期洗滌就會變得浮躁,甚至忘了自己出發時的目的,只有書籍能讓人保持一顆孩童般純真的心,學校職工書屋給廣大師生提供了一個找回自己,做回真我的機會,其中的很多書都有很好的教育意義,不管是對教學還是對生活,感謝《給教師的建議》讓我找到了初為人師的方法,感謝職工書屋,讓我找到了心靈的棲息地。

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11

在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和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活動中,我首先學習了魏書生老師的《給青年教師的建議》一書,通過學習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許多教學中的疑難困惑得到了解決,為我掃清了成長道路中專業成長、與學生相處、與同事相處等障礙。

魏書生老師不愧為一位教育專家,他的境界深深的打動了我,他認為任何一種平凡的工作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鑽進去就會享受其中,快樂忘我;鑽進去才能靜下心來,達到“寧靜以致遠”的境界。的確,任何一份平凡的工作當你全身心去做的時候,它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都有無窮無盡的學問。

魏老師一共從三個方面談了自己對教育的真情實感:守住心靈的寧靜;享受盡責的快樂;堅持養成健身的習慣。每個方面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內容,都給我們青年教師以啟迪,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還非常多,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守住心靈的寧靜,守住自己快樂的陣地”堅守堅守再堅守,告誡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但不可以越位工作,做好自己的事情,盡到自己的責任,並把自己快樂的陣地闊大,組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魏老師達到了一種寧靜以致遠的境界,在他的教育教學中,學生永遠是第一位的,學生是一個宏大的世界。如馬克思所説“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每一個學生都是不一樣的,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人的責任就在於堅守住內心深處的那一塊空地。對每類學生都要同等對待,不僅僅在乎好學生,更要多關注差的學生,把教育差學生看做自己提高教育能力的資源。魏老師還對課堂教學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如教師教授時間不超過15分鐘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學生回答問題不少於10人/次、作業佈置要分類佈置、課堂教學目標設置要分三類、處理偶發事件時間不超過20秒、課間10分鐘不離開學生和學生活動、談心等,實在而中肯,很受啟發,很有幫助。

另外,魏老師非常提倡要有一顆平常心,認為我們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態、高高興興的情緒、快節奏、高效率地做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的事情,身體要保持放鬆,心理上要保持安靜,時刻抵禦外界的干擾,使自己保持放鬆狀態,心情要舒暢、快樂,在工作中享受到生活的快樂,享受盡到責任的快樂。不要怕吃虧,要把工作看作是一種享受。大事做不了,我們就從小事做起,選擇積極角色進入生活,多享受,少批判。我們如果不是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生活,去對待工作,那麼生活和工作給我們的便是無盡的煩惱。

最後,魏老師談到了教師要養成健身的好習慣,他認為最好的健身方法是跑步,在我們看來跑步是一件多麼枯燥無聊的事情啊,可魏老師不這麼看,他認為通過跑步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一步一步超越自我的自豪和自信,既鍛鍊了我們的身體,又可使我們心情舒暢,非常有趣。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讓我再一次深刻感受到,魏老師愛自己的事業,更愛自己的學生,所以他把教書育人工作看作是一種享受。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除可領略到魏先生的班級管理藝術,也領悟到魏先生的為人處世的道理。“用平常的心態,高興的情緒,快節奏、高效率地去做實在的事情。”

現在我覺得作為一個教師只有愛自己的職業,愛自己的事業,才會自覺的去充實自我,去發展自我,去超越自我,去奉獻自我,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我們既要學習魏老師愛崗敬業的工作精神,又要學習魏老師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守住心靈的寧靜,守住自己快樂的陣地,用一顆平常心幹好我們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工作。

總之,這次學習是我學到了很多,作為一位年輕教師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道路也很長,我要抓緊時間積累,不斷吸取知識營養,多給自己充電,儘快成長。

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12

《給青年教師的建議》主要講了三個層次的內容:守住心靈的寧靜,享受盡責的快樂,養成健身的習慣。

第一個層次:守住心靈的寧靜。總的來説就是心平氣和地看待一切,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的本份,要有愛。

第二個層次:享受盡責的快樂。在守住了心靈的寧靜的基礎上,要不斷地拓展陣地,不斷地從新的角度看待教育事業。

把學生看作一個宏大的世界。的確,老師面對的是特殊的教育對象,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孩子,他們是發展中的人,又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在之前,我一直認為:“要搞好教學,必須抓兩頭:一個是吃透教材,一個是鑽研學生。”對於步入教師行列不久的我更是如此。細細想來,學生的世界真是個宏大的世界,總也研究不完,研究不透。研究學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孩子當做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有時候不妨設身處地的把自己當做孩子,走進孩子的隊伍裏去,“不失其赤子之心”。只有走近孩子,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才有可能真正的瞭解孩子。正如魏書生老師所説,孩子作業本沒帶,難道是孩子不想帶嗎?孩子做錯題,是孩子不想做對嗎?作為老師,我覺得首先要幫孩子分析原因,為什麼沒有帶,為什麼做錯,接下來應該採取什麼措施幫助孩子。總之,堅守住孩子內心深處積極的、美好的、向善的東西,老師指引、幫助孩子拓展、拓展、再拓展,教育就是要讓孩子過得更幸福。

把課堂教學看作一個宏大的世界。魏老師指出青年教師應當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並提出十條要求。教案。魏老師主張青年教師的教案寫得簡一點,過於詳細會束縛自己的課堂教學。我想魏老師應該比較注重課堂上生成的東西。我自己在寫教案時,要做好必要的預設,做到心中有數,上課時也要做到隨機應變,關注學生的生成,當然是和達成教學目標有關的生成。數學課上,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回答,而我在恰當的處理上還很欠缺。總的來説,不管教案怎樣寫,一條原則不變——圍繞教學目標。學習目標。我覺得魏老師這點提得很好,40分鐘幹什麼?魏老師分成了三類目標:最好的別聽課,最後進的別跟,中等的聽。之前,我也很頭疼怎樣才能很好的照顧到班裏不同層次的孩子,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雖不能照搬魏老師的方法,但是他的觀點啟示我:因材施教,量力而行,所有的孩子在40分鐘都應有所得。現在上課,根據教學內容會適當補充一些內容,有的是針對學生易錯的,有的是提高的,孩子還是比較喜歡的。在課堂回答問題和作業設計上,魏老師也提出要求,哪個學生回答哪個問題,作業至少留三類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學習的。

第三個層次:養成健身的習慣。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生病的滋味不好受。為了自己少受折騰,為了減少父母的擔心,更是為了對學生負責,鍛鍊起來吧!享受一步步超越自己所帶來的快樂。

“我們一定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態,高高興興的情緒,快節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實實在在的事情。”

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13

放假後,我沉下心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它給我一種豁然開朗感覺,真是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彷彿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茫然中的我以指引。越讀越是敬仰敬重,越讀越覺得韻味無窮。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做了許多有益的並且是成功的探討,不僅是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教師學習的極好教材,也是從事教學工作多年的教師進行研究和探索的依據。特別是看了《給教師的建議》中的第76章——怎樣對待學習困難的兒童,我感觸頗多。

蘇霍姆林斯基説“兒童學習困難,功課不及格,落後於別人,其原因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在於兒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圍的條件不夠好。”“如果兒童感到學習困難,如果別人都能夠接受的東西他卻不能接受,那就説明,他在童年時期沒有從周圍的人那裏獲得對於他的發展來説應當獲得的東西。”是啊,凡事都有個起因,不論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我們都不應該忽視其對整個事情的直接或間接的作用與影響,學習困難的學生也一樣。沒有哪個孩子一生下來就註定他要套上“學困生”的帽子。實踐也證明兒童在成為學習困難的學生的過程中,是有其這樣或那樣的導火線。要找出這根導火線就是我們教師的職責所在,也是解決問題的癥結所在。這也就説,我們的孩子學習困難不是與生俱來的。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可能很多教師更多的是埋怨是討厭,或者將原因歸咎於孩子的智力問題,從而間接的否定了孩子,自然的.將孩子歸為沒有太大希望的一類。的確,教師日常工作很繁忙,不可能兼顧到每個孩子。而往往最容易被忽視的就是我們的學習困難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在這個問題給我們教師的建議是“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讓他在公平的、勞動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腳。”

我認為要做到這點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敏鋭的觀察力,能及時找到孩子心中的癥結所在,對症下藥更為重要。我班有一名女同學叫劉凱莉,父親與母親離婚,父親入獄,致使她只好跟後母生活。在生活中缺少父愛,不正常的攀比心理,使她覺得對生活失去樂趣,在同學中總是抬不起頭、直不起腰,因而造成課上、課外學習精力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自主學習作用得不到發揮,從而影響了學習。我在家訪和調查瞭解中發現了這些情況。我並沒有找她加班加點補課,而是課外常常找她談心,面對現實中的家庭,疏導她排除心靈上的陰影,培養她的健康心理,關心她的生活,經常對她問寒問暖,使缺少的父愛在老師身上得到。課上多注意她,給她投去親切的目光,用鼓勵的眼神暗示她轉移注意力,集中精神聽好課,思考老師提出的各種問題,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多讓她回答,多給她表現的機會,當回答正確或稍為正確時,都給予熱情的鼓勵。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談心和鼓勵,她學習的自主性起了作用,語文成績成了班級的領頭雁。“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家這句話,高度概括了

愛習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大作用。實踐反覆證明,要實現對學習困難的孩子的轉變,教師必須充滿一顆愛心,偏愛他們,關心、瞭解並理解他們。回想起來,自己在教學的過程中,偶爾會為孩子不會學習,不會掌握知識而惱火,因為孩子不能完成作業,不會聽寫生字詞而發怒。我曾一度對一個成績差、作業馬虎的學生頭痛不已。一次批改作文,他居然把作文抄得很工整且文章寫得不錯,我很高興地在他的作文本上寫下“你的字原來可以寫得這麼漂亮,文章能寫得這麼感人!以後的語文作業能給老師一個驚喜嗎?”結果,下一次他的語文作業依然工工整整。由此,我得到了啟發,便時不時地在他作業本上肯定他的進步,提出我的期望,再通過個別交談、鼓勵,逐漸地他上課沒那麼好動了,學習的勁頭大了,成績不斷地提高,一個學期下來,他的期末調查成績由及格提高到良。你看,我沒有花大力氣去給他補課,而是根據主體教育的原則,充分地發揮他的自信心和自尊,挖掘他學習的內在潛力,使他提高了語文學習成績,併為他今後的學習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和人格基礎。

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文章,我突然覺得自己要面對一種強大責任感的衝擊,我深深地感到作為一名教師要有一種情懷,一種大愛的情懷。要把學生當成活生生的人,而不把學生當成可以隨意灌輸知識的容器,教師要做一個學生潛能的激發者,學生自尊的維護者,自信心的培育者,要讓學生體驗到他在學習過程中的自尊,要像愛護荷葉上的露珠那樣去愛護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且不易察覺的學習願望。因為學習困難的孩子因為成績差或其他方面差,內心很敏感,且又很自卑,很多希望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認可。只要老師真正從心裏接受他們,信任他們都是可造之材,並用親切和信任的態度去關心他人、愛護他們,使他們在學習上感到人格上的平等,就會重新審視自己,樹立起信心,認真對待學習。上個學期我教過這樣一個學生,因為成績不好,很害怕別人注意到他。因此,我從不當學生面批評他,並且每次提問或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都在確定他會做的情況下,才讓他回答或上黑板做題。有時他回答問題答不好,我也先對他笑一笑,才讓他坐下。這樣他的緊張心情會因我這一笑而緩解下來。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他上課注意力集中了許多,主動學習的熱情得到了增強,成績從以前的“不及格”,一直穩定在“良”,並對語文產生了相當大的興趣。

教育的的確確是一門藝術。只要你以自己更加成熟、更加睿智的感悟平等的與學生交流碰撞,學生自然會獲得更高層次的體驗,很多東西就會成為學生生命的一部分,類化為精神的血肉。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中,我想“堅持不放棄”才是我們最終從這篇章節中應該提煉到的精髓,對待孩子公平公正,永不放棄,用我們的愛心、責任心、耐心、關心每一個學生的成長。

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14

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給教師的提議》是一部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經典書集。書中每一條提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雖是不一樣的年代、不一樣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日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異常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一些提議竟與我們此刻正在進行的第八次課程改革有那麼多相似的地方,有那麼多的契合點。能夠看出,蘇霍姆林斯基早在用自我的思考和行動在實踐着新課改的理念了。

在書中第六十四、六十五條的提議中提出:“教師要把學生的腦力勞動放在注意的中心”和“讓學生進行獨立的腦力勞動”。在這兩個章節中告訴我們“課”是什麼,它首先是具體的兒童。“如果教師不瞭解他的學生的情景,不瞭解聽他們講課的是些什麼樣的人,那麼他是無法備好這節課的。”聯繫我們的教學,由於應試教育在教師心中根深蒂固,所以有幾人在備課時能充分地想到了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即使是新課改的公開課,很多教師也是按事先精心設計地一步一步“套”在學生身上。他們惟恐在規定的時間裏完不成教學任務,乃至在課堂上遇到學生精彩的話語、獨特的見解也讓它石沉大海。試問這樣的課堂,學生還有真正的一席之地嗎

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説到:“在絕大多數下,數學教師和語文教師在一節課上所講的時間,不應超過5至7分鐘。而讓學生經過自我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他自我的東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東西”。這是多麼深刻的表述啊!新課標同樣也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經過課前質疑、讀中釋疑、學後小結,這樣全程參與,學生主動性、進取性怎能不高呢。我認為,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做為教師,就必須學會“放棄”。常説放棄是一種美麗,而教師如果放棄的是一向以來主宰的地位,我想這也是一種美麗。

那教師的任務是什麼呢?還是傳道、授業、解惑?不,不是。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這樣指出:教師的任務就是不斷地堅持學生對學習、活動的熱愛,點燃創造性的火星,設法使它們熊熊地燃燒起來。這與在新課程改革中提到的創新、個性發展不是同樣的道理嗎?我想只要教師主動從“首席指揮”退居到“幕後策劃”,把發展的空間全部留給學生,將心比心,以情換情,那我們的課堂內外就將永遠如沐春風,充滿歡笑了。

又如他在提議中多次提倡的“閲讀”,都是我們當今新課程改革中提的最多的資料。在他的例子中生動地告訴我們“書籍對於少年來説,並不是真理的倉庫,而是內心體驗的源泉。”告訴我們“一個現代的人,如果沒有經常與書籍的精神交往,如果沒一種想經過讀書來提高自我的尊嚴的自豪願望,那麼他的生活就是不可思議的。”是的,讀書能打開智慧背囊。一個愚昧的孤陋寡聞的人不可能有智慧,僅有用源源不斷的知識清泉去滋潤才能茁壯成長。就像我們縣裏組織的“以讀為主”的課改實驗、“書香潤學校”,還有今日的讀書心得交流等等這些讀書活動,不僅僅促使學生啟迪智慧,開闊視野,也使教師提高自我的修養學識。

另外如果我們認真讀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就會發現他的有些理念比新課程改革的一些理念還要全面還要深刻。所以當大家遇到困難,無從下手時,那不妨拿起這本書來讀讀,領會領會其中的真諦。或許他經驗和思想能夠幫忙我們解決課改中遇到而無法解決的難題。

所以,我真誠地邀請工作在一線上的同行們,一齊來讀,一齊來實踐!因為它就是一位教師,會與你應對面的交流,會給你豁然開朗的感覺;因為它就是一面鏡子,會讓你找到真正的答案,會使你變得更加完美。

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15

《給教師的推薦》一書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專門為中國小教師寫的教育經典叢書。

儘管今日的教育形勢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書的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那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這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它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們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就像與教師應對面一樣,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和體驗。

翻開書,一百條推薦之首便是作者在反覆的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首先就要我們瞭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一樣的個體,在學校裏,教師不就應“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作者打了一個最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有的孩子卻能提20多桶,可是如果你要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必須要提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

兒童的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個一向困繞我的問題:為什麼在我所教授的學生中會有明顯的優差生等級?

為什麼同時教授,有的學生能夠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此刻我最終明白原先我沒有在備課中思考到孩子們的差異性,沒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沒有因人而異,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資料,使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

原先就因為我這種欠缺思考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而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教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吧。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解決了我初為人師的困惑。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一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尋求答案.

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推薦:那就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

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我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

讀到這些推薦,突然很懊惱自我的消極,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以前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我,可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

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書是知識的源泉,聰明的殿堂!它會給人氣力,讀書能夠改變人生。讀完了《給教師的推薦》,我不時地反思自我,提醒自我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自我的工作方法,應用在自我的教學實踐中。

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

因為僅有不斷豐富自我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我的素質,這是作為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16

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完此書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七年級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 而到了八年級,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 "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因為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 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 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説説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試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於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閲讀呢 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完此書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麼在七年級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 而到了八年級,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 "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因為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 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 特別是弱勢羣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説説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試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於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閲讀呢 所以今後,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17

在農村從教已有九年的時間了,可網絡走進我的生活就是這幾年,後來我進入了教育在線,發現這裏正在開發新教育精神園地,我也就在這裏安了家,建了博。常常在一些論壇中大發論調,也得到了好多同行的支持,也從中認識了一批在教學上追隨蘇霍姆林斯基多年的網友。他們在解讀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吸取蘇氏的教育思想,從而在實際教學上運用蘇氏的教育實踐。蘇聯雖然在歷史上存在了70多年而解體了,這不能説明蘇聯教育的失敗,因為教育任何時候都受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所制約的。而恰恰相反的是,蘇聯的教育在好多一批批著名的教育家的指導下,建立了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在很短的時間內普及了教育,提高了全體國民的素質,也及時地粉碎了德國法西斯的進攻,應該説蘇聯70多年的教育為社會主義提供了豐富的經驗。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是主張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眾所周知,中國的教育受蘇聯教育的影響很深,出於這樣的心理需要,還有目前中國的教育形勢,在我的腦海中,慢慢地產生了這樣一個念頭,渴望閲讀這部教育經典。那是一個晚上,在温州閒得無事,逛逛温州書城,無意中發現了《給教師的建議》,象是久違的朋友一樣,便把它請回了家,天天閲讀之。第一次讀這本書,竟然有點看不懂,時而讀之,時而棄之,都説這本書是教育名著,我當時以為會很快地會吸引我,想不到漸漸地對這本書失去了興趣。後來,在教育在線的論壇中,發現與我有相同的體會也有好多的人,原來這本書要細讀慢嚼的,抱着心急的態度,是讀不懂的,網上發起了共讀《建議》的專貼。就這樣我又重新捧起這本書,慢慢地細讀起來,堅持寫一些讀書心得體會。

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裏,讀書是一個重複次數最多的詞語,這也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他認為:沒有書,便沒有了教育;一個學校可以什麼都沒有,但不能沒有書。他認為教育應從閲讀開始,會閲讀的人也是會學習的人,他強調邊閲讀邊思考,這一點我現在很有體會,讀書使我告別了過去哪些浮躁的生活,漸漸地心也靜了,思想也成熟了,讀書能使人明理,讀書能使人聰明。不過蘇氏所説的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教科書,而是教科書以外的影響師生成長的各方面的書籍。發現蘇霍姆林斯基對“閲讀”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在教育教學生涯中,如果説學生第一,那麼閲讀則數第二了。同時蘇氏在書中從各方面論述了讀書的作用。

關於教師讀書,蘇老説,這是教師創造性勞動的基礎,也是教師幸福工作的保證。他説,要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教學變成單調乏味的事,就要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不會閲讀的教師是不稱職的,教師應該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教師是閲讀的引導者,帶領學生走進閲讀的精神世界,也是書香校園的建設者,在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能聞到書的香味。教師的閲讀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教師的每一節備課應該是一生讀書的結晶,而不是明天的課就是今天所備的。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裏就變得越來越小。教師不僅要讀所教學科前沿的雜誌,更要讀教育學術著作、兒童心理研究著作及其它鼓勵人奮進、引導學生成長的相關書籍。可惜的是在我們農村學校有多少教師能捧着書安心地讀呢?我們很失落,開始迷失方向,漸漸地感到教書是很無味苦燥的,職業的倦怠感隨時可以產生,那麼如何提高教師的工作熱情,如何解決教育的茫然,蘇氏在書中給予我們最好的建議:讀書無疑是最好的途徑。

對於學生的閲讀,蘇老講得更加詳細。他説,要想讓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就讓他讀書。一個教師,最大的優勢不是講解,是讓學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要讓學生喜歡你教的學科,就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走進與你所教學科相關的書籍中去。在我們現在的教育中,我們過於重視教師的講,過於重視考試分數,造成了孩子們與書籍的距離越來越大,甚至與書籍沒有任何的關係,這樣直接造成孩子成長過程的單調、殘缺、不和諧、不幸福等不良後果。在帕夫雷什中學,有兩套教學大綱,一套是課內的,另上套則是課外閲讀方面的。這樣的教育,孩子們表面看是“浪費”了不少時間,其實,孩子們會因為讀書激發了學習的興趣,擴大了智力背景,他們的學習成績也只會更好,而且這樣也讓孩子從國小會了自學。對於差生或者説是學習困難的學生,如何讓他們熱愛學習,蘇老的做法是“擴大他們的閲讀範圍”。他説,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就是這些學生的學習興趣差,是他們頭腦裏的問題少、是他們缺乏思考、是他們沒有體驗過知識帶給自己的驚喜,而讀書正好解決了這些問題。“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蘇氏很重視邊思考邊閲讀,哪種眼睛一刻都離不開書本的閲讀,這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將遇良才。所以,對待學習困難的學生,“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

關於農村教育,不能沒有圖書室,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創造一種學生在其中進行學習的氣氛。應當使書籍在家庭和學校裏佔統治的地位,應當使農村生活的世界成為思考、書籍、閲讀、深深地尊重知識、科學和文化的王國。我們面對的現實是,越是農村的學校,書籍越少,孩子們的閲讀量越小、知識量越小,教學效果也越差。農村的學生從小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後來的學習能力越來越下降,他們也沒有更好的條件提供他們閲讀,這樣造成今天的局面,教育上的不公平,農村教育與城鎮教育的差距越來越大,看來要改變農村的教育狀況,最重要的不是“兩免一補”、不是硬件建設、不是師資培訓,應當是在圖書方面的投入,是孩子閲讀時間上的增加,是孩子邊讀邊思考的習慣的養成。“再窮不能窮教育”,也可以這樣説,“再窮也不能讓教育窮得沒書”;“再苦不能苦孩子”,也可以説成“再苦也不能讓孩子沒書讀”。

讓讀書成為生活,應該是這個時代的主題。現在,有許多專家都在提倡讀書,採取有力措施推進書香社會的進程。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社會將是一個尊重書籍、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尊重文化的社會,那是一個和諧的社會,那是一個美妙的社會。讓我們共同努力,創造一個全社會讀書的氣氛,迎接書香社會的到來。

親愛的教師們,讀吧,慢慢地讀吧,靜靜地讀吧。艱難地讀吧,終有一天會讀懂的!就像泰戈爾的詩句:“不是錘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

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18

在寒假開始了幾天後,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這個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揹負着“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孩子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裏還有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每天做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關在小房間裏做媽媽佈置的習題集、試卷等,碰到難題(特別是些聯繫生活談感受的題目)必過來問我,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統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現在正是孩子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篇19

3月24日學校組織全體教師觀看了魏書生老師《給青年教師的建議》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從中更深刻的理解了“蠟炬成灰淚始幹,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真正含義,也從內心深處重新審視了人民教師這份神聖偉大的職業。

這次講座分為三個方面:

一、守住心靈的寧靜。魏書生老師反覆述説自己喜歡教書,他可以守住心靈的寧靜,面對世界形形色色的誘惑,他知足常樂;面對人世間紛紛擾擾的衝擊,他心如止水;面對勞勞碌碌的工作,他忙中求閒。我們應該學習他的這些精神。

二、享受盡責的快樂。他把學生、班級、學科、課堂、都看成一個宏大的世界,在這個宏大的世界中,完成自己的責任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在生活和工作中會有許多的不盡人意的事情,一味的抱怨,發牢騷,怨天尤人,又有什麼用呢?人生中能有幾件事實自己改變得了的,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的心態,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少生氣,少抱怨,快快樂樂地去面對,努力適應環境,適應社會。

三、養成健身的習慣。課閒之餘,多進行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同樣也可以與學生之間進行一些積極向上的互動,更好的拉攏身與心之間的距離,以最飽滿的精神狀態去面對生活,面對工作,從生活中尋求快樂,在快樂中認真工作。

剛剛經歷了學生與老師角色轉變的我,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向老師學習。我也很清楚自己肩上的擔子。今後應該像魏書生老師一樣,以樂觀的心態堅持不懈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守住這份對教育事業的愛,盡情的享受盡責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