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

音樂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

第一、熱愛自己的專業。

音樂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

毫無疑問,我們自己的專業就是“音樂”和“教育”兩個方面合在一起的專業。自己愛音樂,用心感悟音樂,才能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也熱愛音樂,樂於領悟音樂。同時,最能代表你水平的專長你千萬不要放棄,學生對你一輩子的尊重或者將來具備某種音樂特長,也許恰恰是因為看過了你哪一次的演奏或演唱。對於教學方法的領悟以及教育經驗的積累,會使你逐步教好你的學生。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歡音樂和討厭你自己的專業,那麼及早改行就是最佳的選擇,免得苦了自己又耽誤了學生。

第二、敢於創新,靈活教學。課堂教學是我們音樂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我們工作的重點。

1、要作教育的抉擇者!這是當今最新的教育理念,適用於各個學科。具體到音樂教學領域,在浩瀚的音樂文化海洋中,我們音樂教師有根據大綱所規定的教學目標要求自由選擇音樂教學素材和教學方式的權利,如果你和你的學生一樣討厭你手中的音樂教材,我覺得你就應該考慮如何重新組織(或補充,或替換)你自己覺得讓你的學生學得更好和更開心的音樂教學內容了。當然,你必須和主管領導溝通好,説明你“另搞一套”的原因和你自己創新方面的亮點。

2、誰都可以作研究型教師。如果你真正成為了你所任教的班級的音樂教育的抉擇者,那麼面對你重新組合的教學內容,新的問題和收穫肯定源源不斷的出現,你如果抓住裏面的閃光點和突發的感覺,深入實踐、探討、研究下去,就可以出成果,以你自己的教學實踐作出你的理論性文章,也就是所謂的課題研究。如果你按部就班地按照老一套思路苦學苦教苦備課,那隻能永遠“吃別人嚼過的饃”,失去的將是自我和創新的靈感。

3、活用教學法,培養即興教學能力。對於傳統教學法的學習是我們在大學時代的必修課,真正在教學實踐中的領悟確是另外一回事。在教學中僅僅是理論上“奧爾夫”“柯達伊”“啟發式”“示範法”什麼什麼的,只會把自己的思路束縛在某個範圍,這反而被動。怎樣為好呢?一句話,“無招勝有招!”即學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揚己之長,敢創新招。你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就是隨機應變,滿腹的經綸敵不過你在教學實踐中一個奇妙的點子。

4、大膽切入自己的專長。自己的專長是我們音樂教師自身最為寶貴的資源。為了迎合教材內容和上面的所謂規定,我們大部分的音樂教師幾乎放棄了在自己專長上的提高,認為專業學習那是大學時代的事,教學生用不着這些了,甚至可以理直氣壯地説“為了教育事業我連自己的專業都放棄了,這難道不是奉獻嗎?”最可悲的也就是這種思想!你最擅長的,恰恰是你領悟最深、最有感情的一門音樂藝術,學生們最希望的是老師能夠把看家本事教給他。所以聰明的音樂教師會適時的在學生面前表現一下自己的專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有計劃地傳授這些知識,並且取代一部分現行教材中不受學生歡迎的教學內容,這樣既能使自己發揮專長,又使學生學有所得,而且可以增添學校的文化特色,何樂而不為?

5、善於總結自己的得失。及時寫出研究性論文就是其中的一種總結方式。善於總結自己的得失是世界上所有聰明能幹之人的共同素養,在此就不贅言。

音樂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前不久學習了陶行之先生的教學佳作《教學合一》一文,我覺得作為一名音樂教師,為了能使低年級小朋友越學越有趣,越學越聰明,越學越愛學,然而去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滲透到音樂教學中去。

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

教師教學不應該是教給小朋友死記硬背現成的知識,而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培養小朋友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小朋友學會學習。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確立好小朋友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和把握小朋友的興趣,創造小朋友積極參與學習的機會,讓小朋友在説一説,做一做,演一演,創一創中去感受、理解和表現音樂,並給小朋友一些自由空間,讓他們自由發展自己的個性。

二、“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來決定”,要把教法和學法緊密相連。

陶行知先生認為人的智力有差異,因此,他積極提倡根據人的不同智力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他還認為教師教的快、慢、多少,都要根據小朋友的實際情況,各方面的能力、興趣而定,要使不同的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做中學,學中做”,才能有興趣,才能學得好。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會積極主動地學習。陶先生的理論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寓教於樂”的思想。人的智力有差異,小朋友音樂基礎也有差異,所以我們教師要根據小朋友的差異性,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時,對每位小朋友的音樂基礎有所瞭解,以便能在課中能有的放矢地進行音樂的差異教育。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能隨機應變,讓不同層次的小朋友都能有“成功”的機會。例如:在複習《保護小羊》這首歌曲用雙響筒和碰鈴來為歌曲伴奏時,我先叫那些音樂節奏不太好的小朋友,用|||節奏伴奏,待他們表演完後,我與學生一齊擊掌,表揚他們,然後我再叫那些節奏感好的小朋友,鼓勵他們用不同的節奏來伴奏,因為他們節奏感非常豐富,用了不同的節奏來伴奏,獲得了大家一陣又一陣的掌聲。這樣,不僅讓層次差的小朋友有了參與的機會,而且增加了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一旦興趣被調動起來,就能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順利掌握了學習的基本要求,同時,基礎好的小朋友又得到了較高要求的鍛鍊。

我感覺到音樂教學中滲透“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義,不僅受到了小朋友們的歡迎,還能使我在教學中化時少,工效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樂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3

音樂是怡情悦性的藝術,學生學習音樂,不論是學音樂知識技能、音樂欣賞,還是從事音樂表演和創作,心理活動都很活躍。音樂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應當密切注意,才能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效率。

一、興趣與好奇心是兒童音樂學習的動力

心理學證明,興趣是兒童主動學習的唯一動機。什麼是興趣呢?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興趣是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由獲得這方面的知識在情緒體驗上得到滿足而產生。音樂興趣產生的途徑有哪些呢?

第一,對音樂的興趣就產生在追求音樂美的過程中。美的事物不僅使人獲得美感,而且是產生興趣的源泉。比如當你聆聽美妙的歌曲時,你是否會跟着輕聲哼唱,想去學習它,自己也能演唱呢?這是音樂本身就具有的美,它是激起學生強烈興趣的重要因素。

第二,興趣就在探索和創造的過程中。興趣和創造是兩個相互作用的因素,比如兒童在對各種物體的敲敲打打中就會產生興趣。兒童對音樂的興趣也是從對不同的聲音探索開始。音樂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從探索生活中的聲音開始,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對聲音的感知,正符合兒童的這種音樂接受心理的特點。

第三,音樂的興趣就在願望和獲取成功的過程中。興趣首先是從求知的願望中產生,比如,我在教三年級的學生吹豎笛時,孩子們剛認識豎笛,別提興趣多高漲了,雖然吹的不成調,但這就是學習的願望。當他們經過學習能夠演奏一首小曲時,獲得了成功的喜悦,進一步鞏固了興趣。根據兒童的心理,他們很容易得到滿足,滿足的同時又進一步產生了興趣。因此,在音樂教學中,不能讓學生感到高不可攀,喪失興趣,要讓學生經常獲得成功的喜悦,在音樂實踐中逐步培養學生的興趣。

另外在兒童時期,兒童的認知和思維能力有限,不可能對某一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斷,不能像成人那樣為了某種需要去做。他們只能憑自己的興趣,而且這種興趣還是不持久的,很容易發生變化。對音樂的興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對音樂的學習就必須始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根據兒童音樂學習心理特點改進音樂教學方法

1、組織學生體驗、感受音樂

在音樂學習中,堅持體驗性,是音樂審美教育始終具有獨特的感情色彩,便成為音樂學習的重要特點。音樂課的學習首先要通過聆聽、體驗和感受音樂來完成。如何把學生這種看不見、摸不着的對音樂的初次體驗變成可監控的狀態,就需要教師在學生初聽之前設計一些簡單的提問,如“請同學們根據樂曲的情緒或內容為樂曲命名。”“你在這首樂曲中聽到了哪種動物的叫聲?”“聽着歌曲好像把我們帶到了什麼地方?”等等。這樣,學生帶着問題聽,聽的目的明確了,在聽的過程中就會全神貫注,積極思考,認真聽辨,根據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努力從音樂中找到答案,最後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出來,這樣的思考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組織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在學習中,活動是知行協調的過程,它是學生身心協調地成長、發展各種能力、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的最重要、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徑。在音樂學習中,學生對音樂的體驗主要還是來自於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如小小豎笛使學生們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覺,每個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分別演奏難度不同的曲子,“課堂教學要面向每一個孩子”,在演奏豎笛的實踐活動中已不是一句空話。歌舞表演是學生們最喜愛的了,學生們在這一項實踐活動中充分釋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現自我。我在這項活動中,經常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表現方式。如有的學生肢體協調能力確實不夠好,但是他能唱,於是他就可以選擇邊拍手邊唱歌,不一定要求他必須學會表演。通過積極參與一些音樂實踐活動,學生在體驗着音樂美帶給它們的快樂,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同時音樂是一種具有豐富情感的藝術,在培養兒童情感方面是其他藝術形式不可替代的,例如,獨奏(唱)或合奏(唱)對兒童的個性形成很有意義,獨奏(唱)使兒童充滿自信,合奏(唱)使兒童學會了與他人合作等等。

3、進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

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雖然有利於知識的傳授,但不利於學生生動、主動、獨立的發展,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就是要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尊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

在教學中我嘗試着用先學後教法。這種方法是對先教後學或是隻教不練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先讓學生自學,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併為學生解決難點。這種方法的一般模式為:提出問題──教師引導(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條件)──探索討論(發揮學生的主體)──結論評價。其中探索討論是中心環節,是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

例如在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牧童》這一課的時候,我就採用了先教後學法。在聽了大約三遍歌曲後,學生對歌曲的旋律有了初步的印象,我就讓學生拿出豎笛,自己練習吹奏歌曲。(當然這些四年級的學生是我從三年級帶上來的,已經學習了一年的豎笛,已經掌握了一些音樂基礎知識和一定的豎笛演奏技能技巧。)學生大約吹奏了十五分鐘,程度好一些的學生已經能夠完整的吹奏出來了。不過如我料想的一樣,在曲譜中有幾處大附點,學生吹奏的時值都不夠準確。於是我就把大附點單獨提出,帶領學生進行討論吹奏不準確的原因以及採取的改進措施。由此收到的效果不錯,學生學習興趣高漲而且印象深刻。

以上是我在閲讀《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這本書的一些心得與體會,為貫徹新的音樂教育理念,我們必須根據兒童的音樂學習心理改革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內容、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和豐富有趣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音樂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我們生活在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信息化讓世界變得如此之小,獨生子女的時代給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時代變了,教育對象變了,教育手段也變了,以不變應萬變的時代已成為了歷史。因而,教師終身學習已成為了時代的基本要求。

寒假中,除了享受節日的喜慶外,我還不忘對自己的業務素質加以提升。於是,我認真閲讀了李玉平教授主編的《怎樣上好一堂課關鍵要素總論》一書,讀後深受啟發。這本書,主要以案例展示,理論拓展兩種形式,對當今實施新課標中存在的問題,情況及解決的方法策略作出了詳盡而全面的剖析。我認為,這本書對於我們工作在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來説,具有實質性的指導意義,很值得一讀。在此,我只對本書中感受頗深的幾個話題發表自己的觀點。

一、課前準備

傳統的觀點把課前準備叫做“備課”,即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媒體等。而現在這個名詞已經被“教學設計”所代替。書中為我們展示了兩種不同的教學設計。在第一種中,我們看到的是傳統的程式化教學設計。如:教學目標,學法引導,重、難點,教具學具準備等。這種設計,對老師而言,只不過是教學程序的一個文本體現,具體有多少實用價值,不言而喻。再看看第二份烏老師的教案,你很難找到上述提到的那些條條框框,而令人驚歎的是她的“學生風采”一欄。

在這欄裏,詳盡的記敍了學生課堂中的種種表現及教師的感受。看完後,誰都不會認為這是一份教案。因為在我們的頭腦中對教案已經形成了一個定勢:教案是上課時教學計劃,是備課的記錄,是課前的準備,我們需要將它設計的無缺。烏老師正是打破了這一“常規”,她認為教師對國小內容早已“熟爛在胸”,用不着寫成詳細的文字材料,而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學生的參與,學生的感悟,學生的創造,這是最珍貴的。新課標中提出,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那麼,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應該為學生的表現預留出空間來。烏老師的教學設計就是課改的一個很好的示例。我想今後我們在設計教案時,是否也應向這方面發展呢?

二、合作學習

一提到分組合作,我們自然會想到小組合作。於是,我們在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熱熱鬧鬧的小組合作場景。有些教師甚至將一些毫無討論價值,再簡單不過的問題也讓學生合作學習。而有些教師在佈置完合作學習的任務後,就放任自流,任由學生討論,也不進行指導和調控。細想想就不難感受到,這樣的討論有多少價值,在浪費了時間之後,學生又獲得了多少收穫。

其實,在以前的教學中,我也犯過類似的毛病。在學習完本書後,我才終於找到了病因。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是:

1、對合作學習的概念不甚瞭解或瞭解的不夠全面。在觀念上過於迷信於合作學習的作用,認為它無所不能。

2、過於追求小組合作這一形式,對小組合作的目的,概念及過程沒有進行認真的設計。

3、組織形式不確定,學生之間沒有明確的分工,導致討論和交流具有隨意性,把一般性討論、交流等同於合作學習。

4、對於課堂上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表現欲強;而學習不好的“搭便車”。課堂學生參與不均衡的現象,主要是教師在合作分組時沒有充分考慮到優勢互補,在角色安排上也缺乏明確的分工。

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呢?為此,我也着實動了一番腦筋,我認為:

1、教師要對合作學習有個正確的認識。它不同於一般性的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討論、交流是建立在明確的角色分工和個人責任制基礎之上並指向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的。

2、教師在組織教學中要考慮學習任務是否有必要通過合作來完成,需要選好合作學習的材料,提出有挑戰性,有合作價值的學習任務。要抓住適當的時機讓學生小組研討。

3、合作探究必須建立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之上,通過獨立的思考,學生會對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再通過合作交流提高到一個新境界。

4、教師要經常性地開展研討,備課。老師要深入到各小組中去,瞭解學生合作學習的情況,並參與指導。教師要放手但不放任,相信學生但不失控,要成為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

5、課堂評價時老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個體,更要關注學生的團體,對於積極合作,善於合作的小組,老師應給予積極肯定的評價。

6、在組建合作小組時,我們一般要強調異質分組,不提倡學生自願組合。

7、教師對組內成員做好角色分工,根據每人的特點分配任務,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使信息資源共享,成功喜悦共享。

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光是讓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如果把課堂教學比作是一次航海旅行。那麼,教師是“指南針”,學生才是真正的“航海家”,一切都讓學生自己去做。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我們必須學會轉變自己,而轉變自己最好的幫手就是“向學生學習”,蹲下身子,傾聽學生的呼聲,關注學生的需求,同時改變自己的觀念,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真正創造出適合學生的教育,構建學生喜歡的課堂,成為學生喜歡的教師!

音樂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5

音樂教育心理學是專門研究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師生相互作用的各種心理現象以及教與學的心理規律的。在學習的過程中,認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心理活動都在發生、發展和終止。所以瞭解學生在學習時心理上可能會有的變化及時採取有效的教學手段是有效教學的最佳方法,而音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更需要扮演好各種不同的角色才能在現在的音樂教學中得以勝任。

一、 學生美好心靈的塑造者:用一定的世界觀和道德行為規範塑造學生的良好的審美心靈,教師必須清楚,音樂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二、音樂知識技能的傳授者:向學生傳授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並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音樂才能的發展和身心的健康。

三、學生身心健康的保健者:讓學生能真正成為全面發展的人,音樂教師要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特別是心理健康予以足夠的關注,能通過音樂的學習引導學生用健康的人生觀生活。

四、學生集體的組織者:音樂教學不光涉及課堂教學還涉及到學生的課餘生活中,音樂教師要將這兩個方面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成為學校音樂生活的組織者和倡導者,注意培養音樂積極分子和骨幹,更要發揮好大部分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養成組織觀和集體觀。

五、孜孜不倦的學習者:音樂教師要想把音樂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自己就必須要具備紮實的音樂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更要有強烈的再學習的意識,在現代這個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的時代,音樂教師的知識的容量和質量都是要進一步得到提高的,這樣學生在聽課時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知識體系。

本書還非常系統地在音樂的很多方面都作了詳盡的闡述,是一本音樂教師不可不讀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