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聽科技講座後的心得體會怎麼寫(精選3篇)

教師聽科技講座後的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1

4月8日,我在鎮領導校領導的組織安排下聽了王文麗﹑武風霞等4位名師的新課程教學觀摩課。2天的專家、名師引領,使我耳目一新,感觸頗多,受益匪淺,以下是我膚淺的點滴心得體會

教師聽科技講座後的心得體會怎麼寫(精選3篇)

1、眾位名師的課,展示了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這次聽的幾節課,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我感覺到整個課堂體現的特點是將課堂交給學生,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發揮學生主人翁思想,這樣就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健康的發展,建立了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讓學生成為了課堂上的主人;

2、老師無批評、責怪的語言,更多的是鼓勵和表揚,整個課堂讓人感覺輕鬆、活潑;老師的教學理念新穎,注重教給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他們能恰到好處的把教學內容隱含的情感,通過自己的加工提煉,以情生情。

3、把講解看成是對話的過程,引導學生,把“點撥”、“啟發”、“引導”、“激勵”留給自己,把“體會”、“品味”還給了學生。同時,在他們的教學中肯定性評價體現出尊重、鼓勵的原則。

4、從他們的授課中可看出,他們都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主,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從而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達到“思維活躍

流暢、創新精神湧動”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地改革了課堂教學,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實實處。

短短的學習,使我深切體會到,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僅要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藴、良好的教育素養,更要有不斷學習、多思多想的意識,這才是改變自己、提高自己的關鍵。

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們一生的事業,三尺講台是我們的舞台,學習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教師要想真正擁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須勤奮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識的甘露,走出屬於自己的路。同時,使我在深受啟發的同時,也有新反思,深感當前教學任務的艱鉅。在新的課改理念下,如何使教育教學工作煥發出新的光彩,是我們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後的教學中,針對自己的教學的薄弱環節,以名師為榜樣,研究她們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思想,為己所用,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爭取使自己的教學更趨完美,努力提升我的教學的品位。

教師聽科技講座後的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2

從剛進入大學到而今大學四年生活即將結束。此間聽了很多場的講座,現在就聽過的人文與科技講座談談自己心得。

科學和人文從來都是兩個性質不同而又相互聯繫着的領域,它們代表着人類探索研究自然的兩個方面的成就,同時也代表着人類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精神狀態。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也可以説是一種主體精神。其核心就是把人作為評判一切的標準,作為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的總稱。科學精神就是指由科學性質所決定並貫穿於科學活動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是體現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或理念。實事求是,是科學精神的核心;開拓進取,是科學精神的活力。科學精神要求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的態度看待問題、評價問題而不借用非科學或者偽科學的手段去解釋和看待。

人文精神也可以説是藝術精神,亦即詩意的精神。這種精神以想象為其主要特點。它並不是要真實的反映現實,而是在脱離現實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的意識活動。人文精神追求人的多元化發展,主張每個人都應當是有個性的,在此意義上常常發展為個人主義。多元精神堅持價值和意義的多樣性,反對統一化、普遍化的要求。人文精神有追求永恆價值的傾向。人文精神有超出目前的狀況、不計較當前的得失,尤其是物質利益得失而為信仰、目標或價值而獻身的傾向,具有非理性的特點。科學精神,是一種實證精神,是屬於理性思維的範疇。理性的本質就是符合邏輯和規律,就是要有可控制性,就是要按部就班地進行活動,而科學最嚴格地體現了這一點。科學必須成體系,必須具有嚴格的邏輯自恰性,必須精確等等,這些都是理性特徵的體現。

在進行高等教育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對科學應該保持怎樣的態度,結合人文教育深化科學精神培養,努力培養學生學以致用,並在未來的工作中創造出有價值的新概念、新體系、新方法。學生科學觀的建立是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科書是現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學習工具,它是經編排而成的知識體系。只要從頭到尾接受它的灌輸,循序漸進,就可以全面而完整地掌握這個學科。但是,人們在把握以先輩們的智慧薈萃成的知識體系的同時,常常忘記了它的反面:因為省略了這個學科漫長的發展過程,把人們在生生不息的探索過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達方式、還有不完善或錯誤統統去掉了,留下來的雖然是目前為止這個領域裏最正確的知識,但它的生命卻凝固了。人們通過教科書掌握知識、應付考試,用它解決具體問題,但人們也被它禁錮了思想,把它當成真理的標準,難以發現它所有的缺陷,就導致難以永遠走出它的思維框架。專業人士樂於重複有限的科學事實,而缺乏有想象力的大膽假設和艱辛論證,從而導致沒有創造性的科學追求。有些中國學生去美國後,發現自己掌握的知識遠比那裏的同齡人多,就因為教科書灌輸式的學習模式。但是,他們缺少獨立思考的體驗,沒有無數試錯性的遊戲,沒有個人化的即興探索,獨立工作、探索創新的能力遠不及別人。

所以,我們教師在進行教育時,要培養學生建立起正確的科學觀。我們要培養學生反對知識迷信、科學崇拜、科學主義、教科書主義,建立為求知而求知,為科學而科學的精神,培養學生對科學對理論敢懷疑、敢探索、敢想象的態度,而不是對科學頂禮膜拜,奉之為遵守客觀規律的迷信。要克服教科書教育的缺陷,一方面要從課程教學本身着手,課程設置應當適當社會需求;上課應當有更多的對話,更多的思考;多一些學科歷史,多一些前沿領域的最新進展,多一些問題,包括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從課程之外着手,學校不僅是上課的地方,還是自修、研究、對話、交流、遊戲、實踐的園地。

教育不僅是文化的傳承、擴散和推廣,也是文化的創造和再生。科學精神立足於特定的哲學、信念,並依託廣泛的文學、藝術修養,專業研究不是科學探索的全部內容。科學創造力的源泉在於廣泛的文化修養,其中主要是人文修養,而不是單純的科學知識本身。任何學科,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都是通向自由的階梯。一切思想在它最終的狀態下是一致的,共通的。科學的每一重大發展都與非科學的滋養有關。哲學構成各種文化形式、各門學科內在的思想基石。

總之,在高等教育中,倡導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是戰勝“科學迷信”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必然選擇。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教師更要重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必須明確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所以,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科學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倡導科學精神、道德素質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教師聽科技講座後的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3

9月12日,我參加了晉江市科協舉辦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輔導講座,感受頗深。

一、學習內容簡介:

1、省科技中心葉主任在會議上傳達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有關精神,它是一項有20多年曆史的全國性青少年科技創新和科學研究項目的競賽,它秉承着推動青少年科技活動的蓬勃發展,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質,鼓勵優秀人才湧現的根本宗旨,已成為目前我國面向全體在校中國小生規模最大、層次最高、最具有示範性和導向性的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之一。舉辦這樣大型的青少年科普活動不僅為眾多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的青少年提供了科學展示和科技交流的舞台,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競賽與交流活動的推動,使廣大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與提高。

2、廈門大學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周海光教授《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輔導》的講座,他結合自身的經驗對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創造發明、如何選題及注意事項、泉州的參賽情況、詳細地介紹。

二、學習體會

這次學習使我對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通過聽專家的講座,使我對如何在學校開展相關的科技活動有了一點頭緒:很多發明創造都是源自於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學生能不能有所發明,有所創造,主要看他會不會思考,會不會探究。也讓我認識到搞科技教育目的並非是為了讓學生在各類比賽中能獲獎,而主要是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善於探究、善於創新、善於實踐的習慣。

三、幾點思考

我們學校的科技教育應該如何開展,該如何營造學校的科技教育氛圍?我想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學校首先要建立一支事業心強的科技輔導員隊伍,有步驟、有計劃、有組織、有規模開展生動有趣科普活動。

根據目前我們學校的現狀,可先開展一些簡單的、容易操作的科技活動,如:“巧手創新,變廢為寶”、“小發明”、“科學幻想繪畫比賽”、“讀一本科技書”等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科技教育的氛圍。

此次講座使聆聽的老師受益匪淺,對今後指導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有了完整的思路和方法,激發了輔導老師熱愛科學和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激情,認識到只要勤奮,善於觀察、善於思考與探究,就能夠引導青少年學生取得良好的成績,提高學生們動手動腦和勇於實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