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天地教學心得體會(精選7篇)

語文天地教學心得體會 篇1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一個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已經結束了,回顧這一學期以來,我們三(3)班全體師生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領導下,在各科任老師和家長的積極配合和耐心幫助下;圓滿地完成了教育教學工作任務,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期末考試,語文科平均分85.9分,及格率98%,優秀率85%。黃韜、左意然、趙曉曉三位同學分別榮獲年級語文、數學、英語三科期考總分第一、第四、第五名,現將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語文天地教學心得體會(精選7篇)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意新課導入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於一種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閲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國小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閲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李時珍》的閲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這樣品評:“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為文中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説一説。”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有的説:“文中第一、和末尾自然段中的‘著名’、‘藥’、‘立志學醫’‘一邊行醫、一邊採藥’‘編寫本草綱目’這幾個詞就把李時珍的情況特點及優秀品質都介紹給我們聽了,她不愧是我國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我為他深感驕傲。”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閲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昇華認識。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閲讀《水滸傳》等課外書;通過這些收集與閲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其次,重視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學習《春天》後,組織學生去郊外走一走,尋找大自然的足跡,領略大自然的風采,探索大自然的奧祕。

此外,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本學期我雖然盡了自己的責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學工作任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離黨和人民的要求尚差甚遠,今後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努力奮鬥!

語文天地教學心得體會 篇2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三年級三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在工作中,我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及相關的理論知識,在已有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和學習各種新的教學方法.在工作中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認識自己的不足,找出自己與優秀教師的差距,虛心向經驗豐富和具有先進教學方法的教師學習,取長補短,力求使自己在較短的時間裏縮短與他人的距離,不斷進步.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我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和點滴的教學進步。以下是我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作如下的回顧與總結:

一、思想政治表現

我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我認真閲讀報刊、雜誌,及時收聽廣播,瞭解國內外大事,以清醒的頭腦看待問題,分清是與非,對與錯,時刻以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標準提醒自己, 不斷地嚴格要求自己,決不做出有損國家與人民利益的事情,儘自己的能力做好學校交給我的各項工作。此外,我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不早退不遲到,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以新的教學方法指導教學,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方法。我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

二、教育教學工作:

1、我認真備課,積極、細心地鑽研教材,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尋求最佳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被教的主體。因此,瞭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地教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倡導教師要轉換教學角色,由老師的教變為學生主動地學。此外,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教學中,我認認真真地備課,深入地鑽研教材,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即備教材又備學生,尋找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他們因材施教。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運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們逐漸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向40分鐘要質量。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學生們的語文能力、素養及語文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語文成績也有很大的進步。

2、做好中下生的課外輔導和優生的培養等各項工作,效果顯著。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難,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之下,要教好語文,就要讓學生喜愛語文,讓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願學,也無法學下去。為此,我根據優生與中下生接受能力和學習要求的不同採取了一些不同方法,就是運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和事例,讓他們更瞭解語文,更喜歡學習語文。鼓勵他們多開展有益身心的讀書活動,利用課餘時間多讀課外書籍,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擴大他們的視野,因為只有語文水平提高,他們才能提高同學們的語文寫作能力,對成績優秀的同學很有好處。因為語文的特殊情況,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會出現好差分化現象,差生面擴大,會嚴重影響班內的學習風氣。因此,絕對不能忽視。為此,我制定了具體的計劃和目標。對這部分同學進行有計劃的輔導。我把這批同學分為三個組。第一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時懶動腦筋不學的同學,對這些同學,我採取集體輔導,給他們分配固定任務,不讓他們有偷懶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應有水平; 第二組是肯學,但由於能力不強的同學。對這部分同學要適當引導,耐心教導,慢慢提高他們的成績,不能操之過急,且要多鼓勵。只要他們肯努力,成績有望提高;第三組是紀律鬆散,學習不認真,基礎又不好的同學。對這部分人要進行課餘時間個別輔導。因為這部分同學需要一個安靜而又不受干擾的環境,才會立下心來學習。只要堅持輔導,這些同學基礎重新建立起來,以後授課的效果就會更好。本學期,我班的語文成績在原本的基礎上都得到相應的提高,我品嚐到成功的喜悦。

3、通過多種方法,培養學生愛閲讀課外書籍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為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我從作文的選題入手,以寫童話、想象文為主,適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另外,積累大量的語彙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我充分利用課前一分鐘,藉助故事,作文佳作,讓學生邊聽邊記好詞好句。平日每天輪流,一位學生在黑板上摘錄好詞好句,要求其餘學生讀讀記記。做好家長和學生的工作鼓勵他們到廣州圖書館或中山圖書館辦借書證,利用節假日的時間到這些大型的圖書館閲讀和借閲大量的書籍。經過一學期的嘗試,本班學生的詞彙量大大增加,語句通順了,閲讀興趣濃了,寫作能力也有了比較明顯的提高。

語文是語言。因此,除了課堂效果之外,還需要讓學生多讀,多講,多練。為此,在早讀時,我堅持下班瞭解早讀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課後發現學生作業問題也及時解決,及時講清楚,讓學生即時消化。另外,對部分不自覺的同學還採取強硬背誦等方式,提高他們的能力。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種考驗。無論成績高低,都體現了我在這學期的教學成果。我明白到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學期後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因此,無論怎樣辛苦,我都會繼續努力,多問,多想,爭取進步。

三、為了提高本人自身的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我積極參加各種教育教研活動和各種提高班的學習,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收集更多寶貴的教育教學經驗,利用課餘時間閲讀大量的教育教學書籍和報刊,汲取其精華,撰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取長補短,在學習中不斷地取得進步。此外,本人在教學中還及時瞭解學生們的各種動態,積極地與科任老師和家長取得聯繫,對孩子進行思想教育,共同研究教育孩子的各種方法,使每一位孩子共同進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由於經驗頗淺,許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裏,能在各位領導老師的指導下,取得更好成績。

語文天地教學心得體會 篇3

新課程語文中,語文園地裏設置的“我的發現”、“口語交際”、“展示台”等欄目對於豐富學生生活,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於加深學生語言體驗,提高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着重要意義。

語文園地是前一階段學習的鞏固提高,延伸拓展,在課的組織實施中,應始終把學生的自主性擺在第一位,讓學習自主地、積極地參與,動口動腦,培養內在的動機,激發智慧的潛力,發展個性特長,推進個體的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要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從活動的設計、準備、實施、總結都要放手讓學生參與,使學生感到這是自己的“活動”,從而真正動起來。

我以三年級下冊的“語文園地四”為例,談點我的心得體會——如何學成語:

教材有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現、日積月累、趣味語文五個部分。其中日積月累、趣味語文兩個部分都是有關成語的,我把這兩個內容進行整合作為一個成語專題來教。

新課程倡導“源於教材而高於教材”的新理念,我對教材進行二次“加工”。調整教材、補充教材、拓展教材和開發教材。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精神世界的愉快因素,積極創設有利於學生髮展的課堂氣氛,努力尋找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愉快因素,張揚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情感體驗。師生之間的對話是平等的、互動的、是有意義的提升。

從對成語的理解到積累到運用,這是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上好語文園地不容易,老師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使學生真正學好。

語文天地教學心得體會 篇4

教學設計理念:

本文記錄作者成長的足跡,感人至深。進行本文的教學設計時,我本着新課標中“使學生學會欣賞作品,領會作品的內涵”,及“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口語交際的能力”的理論指導,採用重點研讀、揣摩、賞析含義深刻且富於情感的精彩語句,瞭解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提高語言的感受能力;同時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全面提高學生文學素養;在教學方法上,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進行體驗性閲讀和多角度理解;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中獲得對人生健康成長與自身成熟的有益的啟示,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正確面對成長過程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成與敗,勇於面對生活,面對挑戰。?

教材分析:

《爸爸的花兒落了》選自河大版第二單元第八課,節選自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最後一部分。本單元以成長為主題。在閲讀教學中,要求引導學生了解他人的成長足跡,從而勇於面對生活,面對挑戰。要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人物語言。本課主要圍繞畢業典禮引出爸爸及相關往事的回憶,從回憶中展示自己成長的過程。教讀這篇課文,應引導學生品味文中樸素平實,富有情感的語言,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體會父親嚴中有愛的深情,並從作者的成長中得到啟示,從而引導他們更深刻地認識生活,體味親情,理解親情,珍惜親情,從而感悟成長。?

學生分析:

作為七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在自主學習方式的養成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礎。在閲讀上,能對課文的內容有自己的心得,根據課文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並能結合自身生活經歷,寫出感人的文字。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能準確歸納課文內容,揣摩理解故事中藴含的真情感知課文的語言風格,並能體會樸素真摯的語言之美。

過程和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明確,言之有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理解文中父親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生活哲理,理解長輩對自己的嚴格要求的必要性,體驗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愛,領悟成長的真正含義。

教學重點:

能概括具體體現父愛的事件,揣摩理解故事中藴含的真情。

教學難點:體味父愛,體味成長。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教師宜引導學生多讀,最好是讀出文中的情感,使自己能夠受到感動。其次,通過讀,區分文章哪些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是如何引出的,從而弄清全文的脈絡,整體上把握課文。

2、美點尋蹤法:

尊重學生欣賞主體的地位,學生在自主閲讀中,品析鑑賞文章的美點,如結構美、含蓄美、情感美、語言美等,教師可適當點撥,但不可越俎代庖。

3、延伸拓展法:

個人體驗,重真情表白,重情感共鳴,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成長。

教具準備:

多媒體、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音樂《父親》(低聲地),渲染氣氛。在音樂的節奏聲中,教師絮語般地導入:父親是一顆星,陪我放飛童年的夢想;父親是一把傘,為我撐起無雨的晴空;父親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無知和嬌嗔;父親是一座橋,渡我從悲傷飛向快樂。是啊,深情的話語飽含着我們對父親的愛戴之情,同時也是父親最真實的寫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文質兼美的回憶性散文,認識一位對女兒嚴厲又慈愛的父親,這篇散文就是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

設計意圖:以歌曲《父親》為引子,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父愛的偉大,帶領學生進入學習情境,激發學生閲讀的慾望,從而引發學生深入地思考,讓學生體會到父愛的真諦,收到蓄情的效果。

二、簡介作者,激發興趣。

1、學生交流作者資料。

2、師生共同交流所蒐集的作者資料。

林海音(1918年-20__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於日本大阪,原籍中國台灣苗栗縣頭份鎮,作家。父母曾在日本經商,出生後不久回到中國台灣,但旋即又舉家遷往北平居住,就讀北京城南廠甸國小、春明女子中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擔任“世界日報”實習記者,與筆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結婚,後來主持《聯合報》副刊10年。以小説《城南舊事》(1960年)聞名,是關於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則小故事,曾改編成電影。

3、學生齊讀“作者簡介”。

設計意圖:給學生創造這樣一個交流的機會,一方面讓學生對本文作者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另一方面激發學生閲讀朱自清先生這篇散文的興趣,為下面的學習奠定較好的心理基礎。

三、整體感知,感受親情。

過渡:在這篇散文中作者成功地描述了“父愛”。現在,請你談談讀完這篇文章後,最想説的一句話是什麼。

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是啊,《爸爸的花兒落了》是一支愛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牽夢繞,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淚下。文中處處都凝聚着愛,一種細緻入微、無處不在的深沉而熱烈的愛。

(一)、言行中看父親

問:作者在畢業典禮上回憶起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故事,試找出相關內容並簡要概括。

要求學生速讀課文,並作圈點勾畫,思考:從父親的角度出發,體會父親對女兒細緻入微的愛。

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發言,教師點撥歸納:

?我和父親的故事:?

A爸爸鼓勵我獨自參加畢業典禮?

B爸爸鼓勵我獨自去銀行寄錢?

C爸爸逼我去上學,並?給我送來棉衣。?

?設計意圖:傳統語文閲讀教學,往往按知識點肢解課文,以求得“逐點落實”。而“主問題”對課文內容和教學過程有着內在的牽引力,是經過高度概括與提煉的,是一種能引動整體性閲讀的教學問題。“從父親言行的角度出發,體會父親對女兒細緻入微的愛。”這一環節是抓住了文中的一條感情線索,以這樣一個主問題,促使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從而引導學生在讀中求得對課文的初步理解。這樣的閲讀由學生自主完成,其作用是教師的講解灌輸所無法企及的。

過渡:父親的一個眼神,一個細微動作,一句質樸的話語,都深深地打動了作者。在這些細緻入微的一言一行中,最令你感動的一處是什麼,為什麼?

(二)、感動中談父愛

學生交流最感動的一處,教師總結過渡:的確,文中的父愛堆積如山,處處可見,而其中“爸爸逼我去上學,並?給我送來棉衣”可謂是經典之筆,讓我們一起走進父愛的世界。

1、細節中悟父愛

問:你知道父親的愛中有哪些成分嗎?請結合具體的語句談談。

?(1)同桌相互交流找到的句子。

教師引導歸納:

①六年前他參加我們學校的那次歡送畢業同學同樂會時,曾經要我好好用功,六年後也代表同學領畢業證書和致謝詞。

②“英子,不要怕,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着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③、“晚了也得去,怎麼可以逃學!起!”

爸爸氣極了,一把把我從牀上拖起來,我的眼淚就流出來了。爸爸左看右看,結果從桌上抄起雞毛撣子倒轉來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掄,就發出咻咻的聲音,我捱打了!

爸爸把我從牀頭打到牀角,從牀上打到牀下,

④、爸爸沒説什麼,打開了手中的包袱,拿出來的是我的花夾襖。他遞給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兩個銅板來給我。

A殷切的希望?B嚴格的要求?C温暖的關懷?D熱忱的鼓勵?……?

(2)學生自由讀,為個別讀蓄情。

(3)配樂個別讀,在音樂聲中讓全班同學得到薰陶。(輕音樂:《月光》)

(4)配樂齊讀,體會文中凝聚父愛的句子。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詞語、關鍵語句在語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有些詞語句子在文本中看起來很普通、平實,但如果仔細思考揣摩就會發現深刻的內涵,文章的主旨往往在我們理解了關鍵的一詞一句後,才會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本設計通過比較閲讀,把精彩的細節刪掉,換成無感情的敍事文字,從而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平實的語言、傳神的細節描寫中所滲透出的真摯的感情。本設計摒棄了煩瑣的基礎知識與詞典意義的詞語解釋等形式,着眼於對文本的人文內涵與思想精髓的整體挖掘。

四、賞讀課文,理解親情。

1、感受中看女兒

英子在風裏、在雨裏、在父愛的港灣裏漂流,在一次次的磨練中漸漸長大,從哪些地方我們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長?

學生分小組討論並推薦代表發言,摘要板書。?

語文天地教學心得體會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所表現的童趣,理解兒童之間的純真的情誼。

2、體會課文中各種描寫方法,理解這些描寫的作用。?

3、讀寫結合,進行描寫性作文訓練,提高描寫能力。

教學重點:

1.學習小説三要素。理解人物和環境對錶現小説主題的作用。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內容。

3.學習生動流暢的語言。

教學難點:

1.景物描寫對抒發感情、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人物刻畫對推動情節發展、表達作者感情的作用。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

多媒體mp3顯示:(欣賞歌曲羅大佑的《童年》)(鏈接在酷狗音樂)

童年對許多人來説,是美好的、快樂的,是充滿好奇的、幻想的。在成人之後回憶這段往事,對於當時的人和事,更有一種永生難忘的體驗。讓魯迅先生的《社戲》點燃我們追憶童年的情感之火吧!

(板書文題、作者)

二、解題、簡介作者及背景

1.解題

什麼是社戲?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動;同時,又是古代的一個地區單位。

社戲,指在社中進行的有關宗教、風俗的戲藝活動。在紹興,社日演戲是由來已久的了,南宋時,陸游的“社日”詩中就已經有“太平處處是優場,社日兒童喜欲狂”的題詠。至清代,社戲成為亂彈戲劇的主要演出形式。

2.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説集《吶喊》,雜文集《墳》等。

3.文學體裁——小説

回顧小説有關知識:小説的三要素,小説的情節結構。

4.寫作背景簡介

5.檢查預習

(1)生字讀音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攛掇cuān duo 鳧水fú

憚dàn 踱duó 棹zhào

(2)詞語解釋

歸省:指出嫁的女兒回孃家看望父母。

自失:(聽得出神)忘了自己。

攛掇:從旁鼓動人做某事。

行輩:排行和輩分。

絮叨:翻來覆去地説。

依稀:隱隱約約。

憚:怕,畏懼。

三、速度課文,整體感知

1.本文的人物有誰?

人物:迅哥兒、雙喜、阿發、桂生、六一公公、外祖母

2.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線索——社戲

3.圍繞“社戲”這條線索,文章主要寫了哪幾件事情?

⑴ 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⑵ 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⑶ 看社戲前的波折。

⑷ 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⑸ 趙莊看社戲。

⑹ 看社戲後歸航偷豆。

⑺ 六一公公送豆。

4.課文以“社戲”為線索,貫穿全文,作者是怎樣安排所寫的幾件事的?

看戲前(1——3) 看戲中(4——30) 看戲後(31——40)

四、細讀課文,感知內容

(一)分析第一部分——看戲前(1——3)

1、平橋村是一個怎樣的村莊?

明確:平橋村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户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

2、這樣的一個小村莊,在“我”心中卻留有深刻的印象, 並且包含着深厚的情感,為什麼呢?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答案。

“但在我是樂土”(指安樂的地方)

3、為什麼説平橋村是“我”的樂土?(用原文回答)

明確:因為我在這裏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4、我得到了怎樣的優待?

明確:(1)許多小朋友伴我來遊戲;

(2)“我”在這裏是公共的客;

(3)大家去釣蝦,釣的蝦“照例是歸我吃的”

5、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樂事嗎?

明確:一同去放牛;還有後文寫到的一起去趙莊看社戲。

6、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寫看社戲有什麼關係?

(1)交代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

(2)引出了同去看社戲的人物——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3)還交代了在平橋村的樂事,為下文寫到趙莊去看戲做鋪墊。

7、文章是怎樣引出第二部分寫看社戲的?在文中找出答案。

“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

第4段是過渡段,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課堂練習(多媒體顯示)

填寫關聯詞:我們年紀都相仿,(  )論起行輩來,(  )至少是叔子,有幾個還是太公,(  )他們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們是朋友,(  )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  )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  )他們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所學的第一部分內容導入新課。

二、分析第二部分——看戲中(4——30)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5—30),並思考問題:

1、第二部分是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主要寫了哪幾件事?並據此劃分好這部分的層次。

明確:

第一層(5—9段): 戲前波折;

第二層(10—13段):月夜行船;

語文天地教學心得體會 篇6

教學目標

學習運用情節結構分析小説,並理解文中敍事有詳有略的寫作特點。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學習虛詞的用法,識別偏正短語。

瞭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難點、重點分析

1.學習運用情節結構分析小説,並理解文中敍事有詳有略的寫作特點。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第一課時

1.偏僻的平橋村,為什麼“在我是樂土”?這説明了什麼?

分析:(1)“我”在那裏受到“優待”——釣蝦“歸我吃”;坐船“在艙中”;和年幼的小孩“剝豆”;六一公公送我羅漢豆。

可以免念枯燥無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沒有嚴格的行輩之分,年紀相仿的“我們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

有熱情好客的小朋友們:有“最聰明的雙喜”,有樂於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發。

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釣蝦”;放牛;看戲;欣賞夜景;偷豆、吃豆。

文中寫“樂土”之“樂”是要反襯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樂,表達了“我”對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時也反映了農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作者是從哪幾方面描寫月夜行船時沿途景色的?這些景色描寫有什麼作用?

分析:作者是隨着時間和空間的轉換,依次寫出了“我”在沿途的種.種見聞和感受,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寫得有形:“起伏的羣山”,“一叢松柏林”;

有色:豆麥的“碧綠”、月色的“朦朧”;

有聲:笑聲、嚷聲、水聲、笛聲;

有味:豆麥的清香;

有情:“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目失”起來。

以上景物描寫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江南水鄉所特有的清新優美的圖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戲時輕鬆、愉快、興奮的心情。

去看戲和看戲返回途中兩次景物描寫基本相同,但描寫景物的次序卻是互相顛倒的。描寫上也有所不同。去時,最後描寫的是“仙境”一般的戲台,而回來時卻將戲台放到最前面來寫。去時,尚可看到“淡黑”連山的曲線,回來時,“周圍的黑暗只是濃”看不到什麼輪廓了。去時,看到的遠遠近近的漁火,為返回時幾個夜漁的老漁夫看見在浪花裏躥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寫埋下優筆。

這樣的描寫,不僅形象生動,而且絲絲入扣,細緻續密。

在偷吃羅漢豆這一情節中,作者重點描寫的是什麼?

分析:這裏,作者重點描寫的是“偷”豆,通過對孩子們“摸”、“摘”、“煮”、“吃”等幾個細節的描寫,表現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優秀品質。阿發在地裏“往來的換了一回”的獨特動作和“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的個性化的語言,充分表現了他熱情無私的高貴品質。通過對“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的處理,表現了雙喜的聰明、果斷、正直的性格特徵。

六一公公送給“我”和母親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樣的,為什麼“我”感到沒有昨夜的好呢?

分析:(1)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隨心所欲地享受。(2)是在充滿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們歡聚在一起的情況下吃的,孩子們覺得新奇、刺激。(3)是在“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的情況下吃的。現在環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那夜的豆,是很普通的豆,那夜的戲,也只是一般的戲,或者説還有些乏味。“我”之所以讚美它,是因為當時特定的環境,從封建的課堂走入廣闊的天地,又有一樣熱情好客的小朋友,“我”自然終生難忘。其實,讚美豆和戲,正是讚美農民和農家孩子熱情、無私的好品質,表現“我”對勞動人民深沉而真摯的感情。

本文記敍的順序和詳略安排是怎樣的?

這篇課文除了第2自然段是一段插敍外,其他都是按時間順序記敍的,各部分的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

第一層寫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第二層插敍,交代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三層寫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第二部分:

第一層寫看社戲前的波折。

第二層寫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第三層寫在趙莊看社戲。

第四層寫看社戲後歸航,偷蠶豆吃。

第三部分:寫六一公公送來蠶豆。

既然是按時間順序記敍,就有必要交代一下看社戲的時間。課文開頭寫道,按習慣,“我”母親“夏間”該回平橋村去省親。但“我”母親已分擔了些家務,所以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回去住幾天,而“我”也跟着去平橋村了。這個開頭交代了所記事情的時間、地點。

值得注意的是,“我”小時候每年都跟了母親回去,那麼文中所記是其中哪一年的事呢?從第5自然段可以看出,那是“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樣,事情發生的時間就更加清楚了。

課文所記的中心事件,如標題所示,是社戲,因此,文中的第二部分的四個層次,包括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以及看社戲後歸航,大致上都是詳寫。説“大致上”,是因為各個詳寫的層次中也有略寫。例如寫社戲的各個節目中提到,“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了一個很老的小生”,對小旦、小生的表演就寫得極簡略;又如寫母親深夜等候“我”回來,也只一句話:“橋腳上站着一個人,卻是我的母親”。相反,略寫部分中也有詳寫的,如第三部分對六一公公的描寫。文中詳寫與略寫配合得當,形象地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的美好品德,展現了廣闊農村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生活,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作品的中心意思就這樣憑藉合適的材料得到了有力的體現。

本文是怎樣將具體的敍述和概括的敍述相結合的?

分析:記敍性文章的詳寫部分,大多含有相當多的描寫和具體的敍述,而略寫部分則通常只有敍述,具體的或概括的敍述。

具體的敍述能夠把敍述對象的形貌、情態、動作、發展變化等表述得十分清晰。與靜止的描寫相比較,具體敍述又顯得簡潔明快,因此在當代小説創作中被廣泛地運用,以適應快節奏社會的需要。在課文中也有一些具體的敍述,加以揣摩,可以認識具體敍述的特點。

文中寫少年們駕船去趙莊的句子是這樣:“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後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於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點”、“磕”、“退”、“上”、“架”等幾個動詞,將少年們開船時的動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狀表述得頗為詳細,顯示了他們熟練的駕船技巧和勤勞肯幹的品格,也折射出他們去看戲時的愉快心情。

再來看看文中怎樣詳寫他們歸航。雙喜提議回去,“大家立刻都贊成,和開船時候一樣踴躍,三四人徑奔船尾,拔了篙,點退幾丈,迴轉船頭,駕起櫓,罵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句中用“徑奔”、“拔”、“點退”、“迴轉”和“駕”這麼一串動詞,再一次生動地寫出了江南水鄉少年在勞動中練就的一身駕船本領;這些動詞再配合着“踴躍”一詞,又反映出大家了卻了看社戲的心願後的滿足感,全都想着快快回家了。

緊接着文中寫道:“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來。”這一句也是表現少年們駕船技能的,但卻屬於描寫。文中用了個有水鄉特色的比喻,加上個“躥”字,形象感很強。老漁父喝彩,是側面描寫航船速度之快。描寫通常文字較多,但如這一句用的是“白描”,也是比較簡明的。

具體的敍述與白描的界限不易分清,以上講到的兩個具體敍述的例子,看作白描也未嘗不可。對同學們來説,重要的是學會寫具體—一在需要的時候。

語文天地教學心得體會 篇7

一 理解主題與材料、寫景與抒情的關係。

二 領會課文用詞造句準確、鮮明、主動的特點。

三 認識農民及農民孩子的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和聰明的才幹,瞭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一 安排四教時。

二課文的寫作年代和該文所反映的時代距離今天的時間較遠,因此教學重點應放在讀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讓學生理解字、詞、句、篇最基本的東西;在這基礎上,再懂得主題與材料、寫景與抒情的關係。這後面兩點是教學中的難點。

三 讀寫結合,進行一次記事為主的寫作練習。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教學過程:

一 聯繫舊課,引出新課。

問:上學期,我們學過魯迅哪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表現了什麼內容?

答:上學期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寫了百草園中生活的趣味、歡樂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枯燥。通過鮮明的對比,表現了對大自然,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對束縛兒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回憶童年時代生活的文章,內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們要學的一篇文章,雖然也是寫童年生活的,不過這是一篇小説,是在真人真事基礎上的藝術概括,它的題目叫“社戲”。

社戲 魯迅(板書)

魯迅在談到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思想時曾説:“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集外集拾遺》)這一種十分可貴的“親近”,對魯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響。魯迅雖然出生在城市紹興,但從小就同農民和農村保持密切的聯繫。少年時代的魯迅接觸長媽媽等貧苦善良的農民,受到他們的啟發和教育。特別是魯迅家庭破落以後,他更瞭解農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們悲慘的命運。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戲》就形象地表現了迅哥兒和農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熱情地歌頌了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品質。

《社戲》的故事情節很簡單,是用第一人稱寫的。課文敍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兒”)與外婆家的農民孩子在看戲前後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魯迅把這些事寫得十分生動有趣,使人讀後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在魯迅寫作《社戲》的那個年代,一般作家不大願意去描寫農民;有的人即使寫了農民,也是瞧不起農民,甚至歪曲農民。魯迅能寫出象《社戲》這樣歌頌農民高尚品質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 正音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歌)吹:chūi 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四 補充註釋。

(1)社戲: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相當於“村莊”的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裏每年在一定的時間所演的戲。(2)日裏: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涼棚,演社戲時,搭在戲台正對面,意思是請這些神看戲。(4)白篷船:船篷沒有加油漆的船,舊時紹興人民一般都使用這種船。(5)烏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課文中指財主鄉紳使用的船。

五 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字的準確讀音,並考慮課文大意。)

六 劃分結構: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板書: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我”的樂土平橋村。(從“我們魯鎮的習慣”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

第二部分,“我”在樂土中也有不樂的時候。(從“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們在戲台下買豆漿喝”。)

第三部分,“我”與農民孩子們到趙莊去看戲的情景。(從“這天我不釣蝦”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對吃豆和看戲的懷念。(從“第二天”到文末)

七 佈置作業

讀課文(要求能讀準字音。辨析詞義,複述課文大意。)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舊課部分內容,指導學生學習第一、二段。

教學過程:

一 檢查舊課。(以下內容預先寫在小黑板上)

(一)辨別字音:

行輩、銀行、行走、歸省、省略 省悟

(二)辨別字形並組詞:

倘若、淌汗;抵擋、底細;同伴、攪拌;魚鈎、釣竿;挖掘、倔強;豆漿、木槳;竭力、揭示;陪伴、賠償

(三)解釋下列各詞並指出詞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