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歷史課改心得體會(精選16篇)

關於歷史課改心得體會 篇1

歷史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一門必修課。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領域最為深刻的思想變革,也是歷史教育領域的重大任務。

關於歷史課改心得體會(精選16篇)

由於在實施新課程教學之前,我們進行了集中培訓,課程改革的目的、意義和基本理念等都有了深一層的瞭解。雖然只有幾天的課改培訓,但我的教學思想已受到了極大的觸動。國中歷史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一門基礎課,但並不是培養史學專家的。而我們以往的教學,過分強調對知識點的學習,過分強調深入研究,過分強調歷史的系統化,卻並不重視學習過程,而當學生結束國中學習後,歷史知識忘光了,就等於白學了三年。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使學生終身受益的東西得到得很少。因此,新課程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倡導學生勇於質疑、敢於爭先,積極競爭,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一、歷史新課改使教學具有開放性

將歷史教學變成開放的體系,重要的是以課程標準為核心,更自由地發揮教師和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為學習知識提高能力而展開教學。更好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將發展的空間留給學生.教師不要越俎代庖,教師的角色僅僅是引導和組織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教學注重三維的歷史教學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歷史課堂成為關注學生實際體驗的課堂,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應該讓學生參與學習歷史的活動。例如“大變革”這一課,教材知識要點如果讓教師講述,是用不了多少時間的。課堂教學完全可以調動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體驗。學生通過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既獲取了知識,又有了對歷史的親身體驗和感受。

二、歷史新課改下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新的教學方式應該不要求有模式的東西,而只根據知識需要自主自由地安排教學,尋求多種教學方式和途徑,打破教學活動中教師"以講為主,單向授受"的傳統作法。像對話,討論,角色扮演等等都是我在教學中經常採用的教學方式,這些方法的運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角色扮演活動:就是選擇教材中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讓學生站在歷史人物的立場上,結合當時的歷史情境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如以寧為戰死鬼,不為亡國奴為例,讓學生扮演29軍將士,激起學生的愛國熱忱。角色扮演活動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

三、歷史新課改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之一是學生應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合作性”,也是學生歷史學習方式變革的重要途徑。課程改革提倡學生建立主動探究式學習,在探究學習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團隊的合作精神。把教學的過程變成一個合作,互動,民主,開放的過程.如講授“紅軍不怕遠征難”時,我提前將學生分成小紅軍、地理專家等小組,確立不同的學習探究目標,指導他們分頭去搜集資料。然後,各小組根據自己的學習探究目標,完成相關發言。讓學生在自主探討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四、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特長和能力,鼓勵以多種形式表述歷史問題

以往的歷史課堂,總是以語言文字貫穿始終,頂多再有一副歷史地圖。而不善言辭的學生在這裏只會更加沉默。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也僅限於一張大卷。學生的個性受到了禁錮,他們特有的專長無用武之地,反而令其反感歷史課堂,因其枯燥無趣而在歷史課上做其他科作業。

而這次的課改,恰恰要求教師要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為其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好基礎。於是,在歷史課堂上出現了許多旁人認為是“不務正業”的現象。

如,有些學生在畫房屋,這是學生根據書中文字介紹進行再創造所描繪的半坡聚落的村莊,河姆渡人的房子。在課上,學生們發揮想象,設計歷史大事年表,有以表格形式的,有以紀年數軸方式的,還有的完全以圖畫的形式,不用一字而概括那一段歷史。學生們在用他們擅長的方式敍述着歷史口演話劇、講故事、撰寫小論文、繪畫,等等,都是他們施展特長的渠道。在歷史課堂中,更加註重的,是學習過程和結果的全程評價,是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新課程改革浪潮猶如一縷春風吹遍了祖國神州大地,給教育改革注入了一股嶄新的活力。通過學習和實踐我知道,新課程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着重大的創新和突破。

1、學生更願意上歷史課了。

新的歷史教材,從外觀看,圖文並茂,色彩鮮豔,深受學生喜愛。從內容上講,降低了難度,淡化了知識體系,增加了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給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探究實踐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這一點,在《美國經濟的發展》一課中,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講述硅谷,比爾蓋茲等故事,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在歡聲笑語中上完一堂課。還有歷史探究活動課,這可是學生們活動的天地,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紛紛將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現給大家。當得到老師的鼓勵時,別提有多高興了,常常是下了課,學生們還圍着老師問這問那,意猶未盡。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由原來被動接受式的學習變為主動探究式的學習。

2、對歷史教師的要求更高了。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不斷探究的學習理論。那麼,光憑一本書、一張嘴走進課堂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認真挖掘教材,充分備好每一堂課,精心設計每一個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歷史課堂充滿激情,充滿生機。有時需要語言的激發;有時需要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有時需要教師知識的儲量大,總之,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在課改實踐中,我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危機感和緊迫感,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這一課又要忙着準備下一課的內容,有時為了一個探索性的問題的設計而絞盡腦汗,還總覺得不盡如人意,總覺得自己知識太貧乏,迫切地需要去學習、去充實自己。渴望瞭解更多課改的知識,渴望指導,渴望交流,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

3、教研活動水平更高了。

在歷史課程改革過程中,面對新課標、新教材,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也很多,怎樣設計好每一個教案,每一堂課?怎樣處理好教材?設計什麼樣的探究問題,才能激發學生們積極的情感,有利於他們的終身發展?為什麼自己的課堂效果不理想,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還有對教材的驗證及反思是否正確等等,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溝通和交流,因此教研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教研活動水平要求更高了。

關於歷史課改心得體會 篇2

新課程改革浪潮猶如一縷春風吹遍了祖國神州大地,給教育改革注入了一股嶄新的活力。通過學習和實踐使我知道 新課程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有較原來的課程,有着重大的創新和突破。 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的幾點心得。

一、學生更願意上歷史課了 新的歷史教材,從外觀看,圖文並茂,色彩鮮豔,深受學生喜愛。從內容上講,降低了難度,淡化了知識體系,增加了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給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探究實踐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這一點,在《三國鼎立》一課中,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講述三國中的故事,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在歡聲笑語中上完一堂課。還有歷史探究活動課,這可是學生們活動的天地,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紛紛將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現給大家。當得到老師的鼓勵時,別提有多高興了,常常是下了課,學生們還圍着老師問這問那,意猶未盡。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由原來被動接受式的學習變為主動探究式的學習。

二、對歷史教師的要求更高了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不斷探究的學習理論。那麼,光憑一本書、一張嘴走進課堂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認真挖掘教材,充分備好每一堂課,精心設計每一個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歷史課堂充滿激情,充滿生機。有時需要語言的激發;有時需要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有時需要教師知識的儲量大,總之,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在課改實踐中,我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危機感和緊迫感,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這一課又要忙着準備下一課的內容,有時為了一個探索性的問題的設計而絞盡腦汗,還總覺得不盡如人意,總覺得自己知識太貧乏,迫切地需要去學習、去充實自己。渴望瞭解更多課改的知識,渴望指導,渴望交流,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

三、教研活動水平更高了 在歷史課程改革過程中,面對新課標、新教材,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也很多,怎樣設計好每一個教案,每一堂課?怎樣處理好教材?設計什麼樣的探究問題,才能激發學生們積極的情感,有利於他們的終身發展?為什麼自己的課堂效果不理想,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還有對教材的驗證及反思是否正確等等,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溝通和交流,因此教研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教研活動水平要求更高了。

關於歷史課改心得體會 篇3

課程的改革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培養現代化的創新人才的需要,是為國家未來發展提高國民素質的需要。學習課改這幾年來,我在不斷的探索、實踐中有一些粗淺的體會:

一、要更新教育觀念

《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既有能力的訓練,也有對史學方法的瞭解和運用,更有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體驗和培養。掌握歷史知識不是歷史課程學習的惟一和最終目標,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基礎和載體。”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作為歷史教師應貫徹新課標的精神,要認識到歷史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在於客觀事實基礎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掌握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形成正確的歷史思維,從而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走上正確的道路。教師只有自覺地更新教育觀念,跟上時代要求,才可能在課改中實現創新和發展。

二、要不斷提高專業水平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共同探究的教學思維。教師要認真挖掘教材,充分備好每一堂課,精心設計每一個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歷史課堂充滿激情,充滿生機。有時需要語言的激發;有時需要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有時需要教師知識的儲量大,總之,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在課改實踐中,我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危機感和緊迫感,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有時為了一個探索性的問題的設計而絞盡腦汗,還總覺得不盡如人意,總覺得自己知識太貧乏,迫切地需要去學習、去充實自己。

三、要加強小組合作的實用性

隨着課改的深入,小組合作學習被我越來越多地採用,它能夠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合作精神。但有時在小組活動中,紀律差的學生渾水摸魚地説閒話、做小動作,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看似活躍實則多為無用之語,而這無疑不利於良好紀律的形成、不利於達到優質、高效的學習目的。今後為避免此問題的出現,應精心選擇小組合作的內容,加強對合作學習的指導及紀律的控制。

四、要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特長和能力

以往的歷史課堂,總是以語言文字貫穿始終,學生的個性受到了禁錮,他們特有的專長無用武之地,反而令其反感歷史課堂,因其枯燥無趣而在歷史課上做其他事。而這次的課改,恰恰要求教師要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為其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好基礎,於是,在歷史課堂上出現了許多以前不會有的現象:有學生在畫房屋,這是學生根據書中文字介紹描繪的半坡居民的村莊、河姆渡人的房子;有學生在唱歌,這是學生在學習澳門迴歸課堂上深情演繹七子之歌;有學生在演短劇,這是學生在體驗商鞅舌戰羣臣,等等。學生們在用他們擅長的方式敍述着歷史。唱歌、演短劇、講故事、猜謎語、繪畫等,都是他們施展特長的渠道。在歷史課堂中,更加註重的,是學習過程和結果的全程評價,是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之,這些年以來,自己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歷史課堂也更加有趣。我會在以後不斷學習、總結、反思,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關於歷史課改心得體會 篇4

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領域最為深刻的思想變革,也是歷史教育領域的重大任務。

由於在實施新課程教學之前,我們進行了集中培訓,課程改革的目的、意義和基本理念等都有了深一層的瞭解。雖然只有幾天的課改培訓,但我的教學思想已受到了極大的觸動。國中歷史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一門基礎課,但並不是培養史學專家的。而我們以往的教學,過分強調對知識點的學習,過分強調深入研究,過分強調歷史的系統化,卻並不重視學習過程,而當學生結束國中學習後,歷史知識忘光了,就等於白學了三年。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使學生終身受益的東西得到得很少。因此,新課程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倡導學生勇於質疑、敢於爭先,積極競爭,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一、歷史新課改使教學具有開放性

將歷史教學變成開放的體系,重要的是以課程標準為核心,更自由地發揮教師和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為學習知識提高能力而展開教學。更好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將發展的空間留給學生.教師不要越俎代庖,教師的角色僅僅是引導和組織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教學注重三維的歷史教學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歷史課堂成為關注學生實際體驗的課堂,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應該讓學生參與學習歷史的活動。例如“大變革”這一課,教材知識要點如果讓教師講述,是用不了多少時間的。課堂教學完全可以調動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體驗。學生通過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既獲取了知識,又有了對歷史的親身體驗和感受。

二、歷史新課改下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新的教學方式應該不要求有模式的東西,而只根據知識需要自主自由地安排教學,尋求多種教學方式和途徑,打破教學活動中教師"以講為主,單向授受"的傳統作法。像對話,討論,角色扮演等等都是我在教學中經常採用的教學方式,這些方法的運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角色扮演活動:就是選擇教材中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讓學生站在歷史人物的立場上,結合當時的歷史情境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如以寧為戰死鬼,不為亡國奴為例,讓學生扮演29軍將士,激起學生的愛國熱忱。角色扮演活動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

三、歷史新課改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之一是學生應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合作性”,也是學生歷史學習方式變革的重要途徑。課程改革提倡學生建立主動探究式學習,在探究學習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團隊的合作精神。把教學的過程變成一個合作,互動,民主,開放的過程.如講授“紅軍不怕遠征難”時,我提前將學生分成小紅軍、地理專家等小組,確立不同的學習探究目標,指導他們分頭去搜集資料。然後,各小組根據自己的學習探究目標,完成相關發言。讓學生在自主探討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四、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特長和能力,鼓勵以多種形式表述歷史問題

以往的歷史課堂,總是以語言文字貫穿始終,頂多再有一副歷史地圖。而不善言辭的學生在這裏只會更加沉默。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也僅限於一張大卷。學生的個性受到了禁錮,他們特有的專長無用武之地,反而令其反感歷史課堂,因其枯燥無趣而在歷史課上做其他科作業。

而這次的課改,恰恰要求教師要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為其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好基礎。於是,在歷史課堂上出現了許多旁人認為是“不務正業”的現象。

如,有些學生在畫房屋,這是學生根據書中文字介紹進行再創造所描繪的半坡聚落的村莊,河姆渡人的房子。在課上,學生們發揮想象,設計歷史大事年表,有以表格形式的,有以紀年數軸方式的,還有的完全以圖畫的形式,不用一字而概括那一段歷史。學生們在用他們擅長的方式敍述着歷史口演話劇、講故事、撰寫小論文、繪畫,等等,都是他們施展特長的渠道。在歷史課堂中,更加註重的,是學習過程和結果的全程評價,是探索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新課程改革浪潮猶如一縷春風吹遍了祖國神州大地,給教育改革注入了一股嶄新的活力。通過學習和實踐我知道,新課程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着重大的創新和突破。

1、學生更願意上歷史課了。

新的歷史教材,從外觀看,圖文並茂,色彩鮮豔,深受學生喜愛。從內容上講,降低了難度,淡化了知識體系,增加了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給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探究實踐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這一點,在《美國經濟的發展》一課中,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講述硅谷,比爾蓋茲等故事,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在歡聲笑語中上完一堂課。還有歷史探究活動課,這可是學生們活動的天地,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紛紛將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現給大家。當得到老師的鼓勵時,別提有多高興了,常常是下了課,學生們還圍着老師問這問那,意猶未盡。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由原來被動接受式的學習變為主動探究式的學習。

2、對歷史教師的要求更高了。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不斷探究的學習理論。那麼,光憑一本書、一張嘴走進課堂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認真挖掘教材,充分備好每一堂課,精心設計每一個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歷史課堂充滿激情,充滿生機。有時需要語言的激發;有時需要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有時需要教師知識的儲量大,總之,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在課改實踐中,我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危機感和緊迫感,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這一課又要忙着準備下一課的內容,有時為了一個探索性的問題的設計而絞盡腦汗,還總覺得不盡如人意,總覺得自己知識太貧乏,迫切地需要去學習、去充實自己。渴望瞭解更多課改的知識,渴望指導,渴望交流,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

3、教研活動水平更高了。

在歷史課程改革過程中,面對新課標、新教材,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也很多,怎樣設計好每一個教案,每一堂課?怎樣處理好教材?設計什麼樣的探究問題,才能激發學生們積極的情感,有利於他們的終身發展?為什麼自己的課堂效果不理想,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還有對教材的驗證及反思是否正確等等,這些都迫切需要大家在一起溝通和交流,因此教研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教研活動水平要求更高了。

關於歷史課改心得體會 篇5

在思政課改的前沿陣地在歷史教學的嘗試與實踐中,我切實感受到我們與老師都在不由自主地發生着微妙的變化:從教授到教練的角色轉變;從講堂到學堂的空間轉變;從灌輸到探究的教學方法的轉變;從接受到合作的師生關係的轉變。這種變化是是微妙的,更是欣喜的。

(一)教師在課堂中做一個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

要做好這些角色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師在課前、課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背課、背學生。教師要認真挖掘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個探究性的問題,設計每一個環節,力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歷史課堂充滿激情,充滿生機。要了解學生,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新的問題,既要做好可以預測的應對2、關注學生和學生學習過程

教學中,教師真正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想想學生在做什麼,需要什麼,依據他們的學習情況,靈活地安排每一個教學環節,而不是機械地執行課前的課程設計。同時,還特別關注全體學生,注意學生間的學習差異,通過不斷調整教學進程,使盡可能多的學生捲入到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來。捕捉、放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3、充分開發課程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啟迪學生的智力潛能,學起來也就覺得輕鬆愉悦。歷史教師要充分開發課程資源,突出歷史知識的趣味性、生動性,變抽象為形象,變無趣為有趣,使課堂對學生永遠都有一種魅力,感受課堂生活的快樂。具體説來,教師是從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①設計引人入勝的開場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②利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式和豐富多彩的學生參與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③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思維的積極性。

④注意學科間的結合,尤其是文史不分家,正確運用詩詞、俗語、典故、成語等進行教學

⑤努力挖掘、充分發揮教材所藴含的興趣教學因素,來喚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讓學生產生學習的願望和動力

(二)新的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不斷探究的學習理論。那麼,光憑一本書、一張嘴走進課堂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讓學生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巴説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蒐集與處理表達與系統等探索活動,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這一切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

在思政課改實踐中,我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危機感和緊迫感,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這一課又要忙着學習下一課的內容,有時為了一個探索性的問題的設計而絞盡腦汗,還總覺得不盡如人意,總覺得自己知識太貧乏,迫切地需要去學習、去充實自己。渴望瞭解更多課改的知識,渴望指導,渴望交流,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

關於歷史課改心得體會 篇6

國中歷史課,在象馬營這樣的城鄉結合部和廣大農村地區,向來是被認為副科的。學生輕視,家長忽略,學校漠視(會考算分數後情況稍好)。甚至連承擔歷史教學的老師也有着幾許無奈何可怕的淡然。可以説,歷史教學環境在今天沒有什麼真正的改觀,這嚴重影響了歷史的教學成果和教師的教學熱情。學生把歷史課當作趕寫語數英作業的平台,是進行調整休息的樂土。即使是部分在聽課的學生,他們的骨子裏也並沒有把歷史與語數外等科目並駕齊驅,甚至連物理和化學都比歷史重要。我在此並非討論科目的孰重孰輕,只是這種情況值得我們去反思。

層面説,學生對歷史的“不買賬”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師教學的缺失,“不能讓學生走進自己的課堂,這是教學的失敗。”近幾年,國中歷史不可避免的進行了新課改,可以説,課改後的歷史教學更難教了。然而,據我所知,目前的大部分農村中學,包括我校在內對於七年級八年級的歷史課根本不重視,直到九年級,要會考了,才把歷史課當作主課來對待,所以歷史專業的老師年年把手畢業班,七年級八年級的歷史課,又嚴重打擊了任課老師的積極性,只要老師能把課上完就行,好像是綜合科和體育課,實際上,這些都是違背教學規律的。上述教學情況的出現讓我很懷疑歷史教學的成果會有多大?歷史教學的明天在哪裏?

歷史教學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教學的層次感非常嚴謹。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本專業的學識理解和教學鑽研能力。我們提倡教學中應用構建主義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這些理論對教學成果的幫助很大,應該提倡和推廣。可是,這就需要老師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教學手段,需要在課下付出大量的時間來整合教材,課堂上有的放矢。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如果不能與時俱進,不能靜下心來鑽研教學,不能花更多的時間去彌補知識的短缺,存在浮躁,無奈,“得教且教”的心態,那是很難在教學上有所建樹,在教學成果上有所成就的。非常遺憾的是,這種現象在廣大歷史老師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反思二:教師教學設計的落後於教學理念的困頓

本人在歷史教學中有很深切的感受,學生能否接納老師,能否走入老師的教學模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很重要。在很長時間裏,歷史等同於故事可以説是深入人心。我認為,歷史不能沒有故事,可以以故事為一節課的教學切點,突破教學重難點,起到教學的最終目的。不能一味的故事裏來故事裏去,也不能在課堂上沒有精彩的故事,一味地照科宣讀。這兩點都是誤區。前者淡化了歷史的學科系統性,無法把握教學環節上的諸多要求,學生在笑聲中很難達到應有的教學目標。後者忽略了教學對象,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歷史的興趣,讓學生更加的拒絕歷史。

在歷史教學中,據我所知,很少有教師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原因可能是不屑一顧,可能是根本不會,或者是學校沒有多媒體的教學平台。這在教學設計上就大打折扣了,筆者認為,必要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教學上應用效果是非常好的,一則學生可以以視覺的衝擊對教學內容有更深得理解和把握,二則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課件對教學內容給予補充和昇華,遺憾的是,農村國中的歷史課進行多媒體教學者寥寥無幾。教學設計依然是黑板,板書,粉筆。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沒有教學設計的新意和創造。

教學理念上,很多老師墨守成規,開放教學與互聽上課幾乎不存在。老師無法引導學生從依賴性學習向獨立性學習轉變,從複製式向構建式轉變,一味的繼承和靜聽。

反思三:開卷開始對歷史教學的更高要求與對策

學生淡出的認為開卷考試非常簡單,所以書不用看,課不用聽,歷史可以不用重視,會考進考場後,拿書抄就行,幾乎是每一屆的學生都有這樣的想法。事實上,開卷後,在短暫的一個半小時裏,既要做歷史,又要顧政治,平時書不熟,到時候再去找答案,談何容易?開卷開始後,更加註重歷史能力的考察淡化歷史知識的要求,學生以為開卷帶書就可以考好成績,拿到分數的認識需要老師及時更正。20xx年20xx年和20xx年陝西會考歷史試題就很明確的給出了考試趨勢信息,能力的培養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越加重要。

我認為,歷史不是用來背的,當我看見很多學生迫不得已的去揹他們已經失去興趣,感覺枯燥的歷史書本時,我覺得這是歷史的悲哀。歷史是項鍊,歷史知識是珍珠,而感悟歷史就是串成珍珠項鍊的線。

如何感悟呢?我對學生説:我不要你們背書,但是你們一定要常看歷史課本,談談你們對歷史中的任何你感興趣的事或人的看法或想法或困惑,可以使書本中的,也可以是書外的,教學相長。如果哪個學生問的問題有水準,老師會充分肯定和鼓勵的。這樣,學生即使不背書,也要花一定的時間在歷史這門課上了。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沒兩週寫一次學習心得和得失所在,這樣我可以根據學生所寫的內容及時進行教學調整和反思。在上課過程中,我還利用音頻教學和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對歷史真正感興趣。我的教學宗旨是在不耽誤學生更多的時間的情況下,讓學生對歷史重視和喜歡起來。

關於歷史課改心得體會 篇7

1、更新觀念,提高認識

學校教育要成為“活的教育”,成為真正培養人的教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對人的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對新課改、面對新教材,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是當務之急。如果還是一味地認為學習歷史就是為了考試,那就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如今,歷史新教材的教學要求已不僅僅停留在考試的層次上,更多地是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聯繫歷史,分析當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發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後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再是培養只會考試的“書呆子”了。

2、更新備課方式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結合歷史新教材的特點,我們在備課時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進行備課,這些素材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材、教參和輔導資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網絡資源,因為網絡上的素材非常豐富。同時,教師的備課還可以備一些學生的活動,某些課中,可以調動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來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高一歷史集備組曾用過如下方法進行備課,(一)課前調查學生在本節課上希望學到什麼知識,他們對本節課的哪些內容特別感興趣。(二)利用互聯網絡,查找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三)改變以往手抄式備課為電子備課,這樣不但提高了備課效率,也提高了備課質量。(四)加強集體備課,優化個人備課。備課組全體成員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對將要教的內容進行集體討論,如:教學目標該如何制定,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況,制定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本課重點是什麼,如何突破;難點是什麼,如何排除;本課怎樣導入效果較好,一開始就能激起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該怎樣教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課後檢測應怎樣編寫,編寫哪些類型的題;在本課中,該給學生制定怎樣的活動方案,等等。通過集體備課,得出本節課的施教框架,然後教師再根據個人和所教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集體備課基礎上的二次備課。這樣,備出來的一節課,既充分實現了教學目標,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從而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活”字。

3、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

新課程改革和新教材對課堂教學方法極為重視,明確提出要教師轉變角色,教師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播者了,教師更多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的合作者、探究者。學生的學習也要充分體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理念。這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填鴨式”的課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當今的教師應該多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和在課堂教學中假設活動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也是我們目前使用過的兩種較好的方法。

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課堂教學

教師通過製作多媒體課件,集圖像和聲音於一體,模擬展示當時的歷史情景。這樣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然後由感而發,認識歷史、感受歷史和分析歷史,從而記住歷史。這就是現代教育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使課堂變得更加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極大地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

②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活動情境

常用的課堂活動形式,如:分組討論、分組辯論、小組蒐集資料競賽、課堂表演及其它課堂活動形式。有時,還可以把幾種活動形式結合起來使用,那樣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第一冊、專題一的第二課“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時,就設計了一個活動內容。一場對是採用郡縣制還是分封制的朝議的模擬表演。通過活動,不但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自己動手蒐集資料並作出分析、判斷的能力和口頭表達的能力,加強了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改變了學生對歷史課枯燥無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4、更新教學評價機制

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當前形勢下,我們正在更新教學評價機制,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我們更加註重對過程的評價;在評價標準上,不僅僅侷限於學生學業成績,更多的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評價方法上,既注重量的評價,又注重質的評價。通過全方位、深層次地評價,使得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激發,從而使得新教材的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關於歷史課改心得體會 篇8

自新課程教學實施以來,我們的教學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教材以專題形式的編寫體例、新穎獨特的史學觀點都給我們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們有很多困惑,時常感到一節課的內容難於按時完成,上課往往是忙於趕進度,無法很好地完成新課標所要求的教學任務,學生也抱怨課堂教學內容太多、教學速度太快、知識跨度太大,難以記憶和理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新課程本身存在的問題,有學生的學習方法上的問題,也有教師的教學理念問題,但最為關鍵的還是課堂教學的策略定位問題,即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本學期我們在集體備課過程中從以下兩方面不斷反思, 並在教學中不斷實踐。

一、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在實行新課改後,高一年級的歷史課堂教學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完成哪些教學任務呢?我們認為關鍵在於擺正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問題。在新課程的教學大綱中,有許多教學內容,包括我們以前認定的重點主幹知識,現在都被冠以“瞭解”、“知道”、“感受”、“課外閲讀”等要求,一些章節的教學目標中還有“要求全體學生掌握”、“大部分學生掌握和少數學有餘力的學生掌握”的層次性教學目標。因此,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據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及實際的教學時間來確定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如在學習必修1《世界多極化趨勢》一課時,首先明確本課學習內容要點是:“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瞭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其次注意到“簡述”和“瞭解”這兩個不同能力層次目標要求,進而明確“簡述”的是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瞭解”的是“多極化趨勢”既“發展”又“曲折”的特點,最後根據上下節的課標內容,把本節的時段確定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開本節教學內容的處理和學習探討。在處理簡述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是有主次、輕重之分的,歐共體、日本、中國是本課的重點,不結盟運動則相對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講的;而簡述部分則可由學生根據教材和所學的知識自主學習。對歐共體和日本興起的原因可通過合作學習、共同討論得以完成。這樣的目標定位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能有效促進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而事實上高一學生由於學習水平、學習時間、學習目的的限制,不願意也不可能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們必須全面正確地把握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1.有效地選擇教學範圍

我們認為對高一學生的課堂要求是大致性地瞭解歷史知識的全貌,跨越式地理解重大歷史事件,而不必將知識面拓展得太寬、知識點挖掘得太深。在不違背新課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據課時安排,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簡化教學內容,強化基礎知識,突出重點內容,使學生易於接受,提高課堂的學習的實際效果。在必修一專題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裏,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我認為在課堂上只需引導學生了解它們的大致情況,掌握它們的主要特點和影響,以便學生集中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加以落實。而對它們的具體內容、產生原因和發展過程這些繁雜的內容可一筆帶過,甚至不予考慮。否則,即使教師詳細分析了,學生也很難做到持久記憶,不僅沒有實際效果,反而會使學生沖淡對重點內容的掌握。所以在處理課堂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範圍時,我們要根據高一年級歷史教學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加以選擇,使課堂教學更具實效性。

2.有效地確定教學難度

新教材內容跳越性大、觀點新、理論性強,給高一學生的課堂學習帶來不少的困難。學生經常抱怨記不住,理解不了,運用不上,學習效果很差。這就説明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難度太大,超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降低了難度,將重點主幹知識儘可能簡化,一些深奧的難點內容沒有必要挖掘得很深、很細,讓學生了解大體狀況、理解主要含義就可以了。例如,必修一專題一以介紹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為主,我就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只要求學生記住幾個主要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的重點內容,如秦漢王朝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只要求學生掌握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縣制度的主要職能和歷史影響,而對三公九卿的各個職位的具體職能及其相互關係、西漢初的郡國並行制度等就不作要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讓學生掌握其運行機制及其影響,對它所產生的原因,六部的具體分工及其相互關係不再提起。這樣既可以大大降低課堂教學的難度,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又可以節約課堂教學時間,提升一節課的教學效率,使課堂教學更具有效性。

總之, 新教材教學中,我們教師的教學理念需要不斷更新。我們在加強自身教學理論學習和專業素養的同時,也加強了集體備課,從而達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於歷史課改心得體會 篇9

通過這幾年的教學,我覺得新的課程改革,為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提供了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理念無疑是最關鍵的。只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才能催化出出色的教學行為,而新的課改,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不斷探究的學習方式。歷史教師的觀念、角色、教學行為、教學策略等都要發生轉變,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的傳遞者,歷史教學也不再是過去那種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簡單相加,它開始向師生互教互學、共同發展的新型格局邁進。只有形成這種師生關係,學生才能消除畏懼、釋放個性、發展潛能,真正做到“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同時營造出一個寬鬆的課堂氣氛,以此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力,使整堂課的教學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對於一個歷史教師而言,有效的協調人際關係與溝通表達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隨着素質教育的深入化,創新思維在歷史教學中也開始嶄露頭角。

歷史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是要激活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這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教師的提問;二是學生的發問。教師的提問,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同時理清各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繫,精心設計,環環相扣,從而引導學生去思考、聯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裏,進而發現歷史的本質,明白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把握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提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帶着這些問題,在課堂上師生共同探討、不斷深化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本質的認識,通過環環相扣的設問,層層深入的剖析,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結論。這樣,學生從中得到的是思維的啟迪,視野的開闊。其次,鼓勵、引導、啟發學生髮問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手段。回答問題是一種能力的表現,那麼善於提出問題更是一種創新意識的體現。因為發問是一個人探索未知領域的外在表現,只有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衝動。教學中,應非常注重激勵學生突破傳統思維定勢,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如果一般人對某問題沒有任何興趣,那他就不會有什麼創新;反之,興趣越大,問題越多,創新能力就越能發揮出來。因而,歷史教學能否得到學生的認可,歸結到最後還是在於一個“興趣”問題。

其實,歷史的本色是多姿多彩的,既富有民族興亡的戲劇性,又飽含各種人生哲理。暫且不説古老的用具、服裝、藝術、風俗會給我們一種好奇,不同個性、不同利益的人羣,共存於同一個時空下,由無數複雜的情感、利益衍生出來的歷史事件,不正是一幕幕活的戲劇嗎?它跌宕起伏,富有情節又耐人尋味,也包含許多發人深省的懸念。如此生動具體的歷史,為何在教學過程中卻找尋不到學習的樂趣呢?最終找到了問題的所在:教材的“繁、難、多、舊”,而新教材對準上述四種病症,改變了這種格局,化“繁、難、多、舊”為“簡、易、少、新”為新世紀的中學歷史教學增添盎然生機,尋回本應該屬於歷史課的獨特魅力。

事實上,通過本學期的教學,感觸頗多,其中最大的體會是:教師講得少了,學生活動得多了;師生單向交流少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多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從過去的從屬地位一躍而成為主體地位。新教材中設置了多種形式的課堂練習,意在以靈活多樣的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思維的創造能力,為師生改革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機會。當然,作為一個新教師,在這次大比武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尤其是正逢新教材的初步試點階段,問題就顯得更多些,希望今後能有機會多吸取些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不斷完善教學過程,使之更加符合新的歷史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和新教材的要求,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現象的發生。

因此,需要注意的幾點是:

1、自主學習是學生的學習行為,但這種學習是在師生雙方統一的教學活動中的學習,因而不是孤立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生的。所謂學生的自主學習,意味着教師的教學不武斷、不強制、不灌輸,意味着教師要為學生創設適當的條件、營造恰當的氛圍,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避免把自主學習理解為拋開教師的作用、完全由學生自己學習的形式。自主學習既涉及學習內容,也涉及學習方法。

2、合作探究的時候,教師遊走的範圍應當遍及教室的每個角落,不要遺漏任何一組學生;教師不要在小組中逗留太長時間。教師在教室裏走動時不宜太快或太頻繁,以免讓學生眼花繚亂;

3、需要掌握的原則:鼓勵——但不能庸俗化(適度);自主——但不能不幫助(引導);合作——但不能走形式(實效);探究——但不能表面化(深入);真情——但不能偽矯情(自然);創新——但不能浮躁化

關於歷史課改心得體會 篇10

本學期,在教研員蔡老師的精心組織安排下,我們二十中的歷史老師有幸參加了在伊寧市第三中學舉行的國中歷史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通過這次活動,我深切體會到了自己在平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明確認識到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應改進的地方。會議上,聽了三位老師的公開課,包括幾位老師的典型發言及經驗交流。讓我受益匪淺。

歷史課如何吸引學生,讓學生輕鬆愉快的學習,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在於課堂,要向四十分鐘要效益。那麼,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益呢?

首先是認真備課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高中的三位老師的課都做了精心準備,理念新,線索清晰,注重創設情境。加大課堂容量,提高學習效率,注重實效性。

其次是 精心的導入設計,是引導學生登上知識宮殿的台階,積極思考是關係整節課效果的首要問題。三位老師的課導入簡潔,儘量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作為切入點,注重用熱點導入,快速有效的把學生帶入學習情境。正確巧妙地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為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三是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重實效,重點內容,重點解決。第四是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自己設計問題自己解答,充分調動學生全面參與,互相激勵,互相競爭。老師只起組織、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發現問題的探索者,知識信息的反饋者。切實營造一個生動活潑的課堂學習氛圍,發現和肯定學生獨特的思想和見解,尊重學生的發現和感悟。使學生勇於參與,樂於參與。

通過課後我們分小組的交流學習,指出一堂好課的標準:課堂氛圍好,印象深,解題能力高。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及怎樣解答問題等方面,為我們歷史教學指明瞭方向。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定法。作為歷史老師,必須適應新的形勢,轉變自己的觀念,在實踐中吸取營養,努力創新,使歷史教學這門藝術不斷得到發展和昇華

關於歷史課改心得體會 篇11

近年來,我省全面展開了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新課程改革。就歷史學科而言,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歷史教師要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教學理念,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受到了學生學習不主動、教學資源匱乏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極大地影響了課程改革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積極研究新情況,探索新方法,解決新問題。

關鍵詞:新課程 歷史教學 新問題

20xx年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最後階段,隨即我省開始全面實施新課程。我作為一名高一的歷史課教師,經過近一個學期的探索,結合自身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現就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有關問題及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的新對策談一些膚淺的看法。

1.歷史專業知識基礎薄弱。在我們滄州地區,國中社會課按照國家標準開設,但由於會考時開卷考試,而且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定式,認為歷史是副科,所佔分數又沒有數學、語文、英語等科目那麼多,這就造成大多數的鄉鎮中學平時從未重視過歷史課,從而忽視了歷史課的正常教學,歷史只作為副科而存在。所以,學生的基礎相對來説比較薄弱。給新課程的教學進度帶來影響,教學任務難以完成。

2.專題學習帶來的困惑。在課程結構上,新課改採取了“模塊+專題”的形式。應該説在國中有了較為系統的學習的基礎上,高中再以歷史專題的方式,把歷史內容加以整合,探究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線索性和規律性,這樣既可以避免歷史基礎的重複學習,還能轉換認識問題的角度,適當地提高歷史學習的難度,培養學生史實結合的能力,從而實現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但是,這種假設嚴重地脱離了國中學生不重視歷史甚至不學歷史的現實情況,使初高中歷史銜接出現斷層,給高中歷史教學帶來很大問題,也帶來很多的困惑。

3.在思想上,學生對歷史學習極不重視。長期以來,歷史作為副科沒有得到學生的重視,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學習歷史毫無用處,歷史講述的是已經過去的、無法精確驗證的歷史現象,它既不能創造社會價值,也不能帶來社會價值,忽視了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這些習慣和看法影響到學生,就使學生在思想上對歷史學習極不重視。

4.學生無法獲得有效的信息。現在,在大學聯考指揮棒下,我省多數學校都實行封閉式教學。學生缺乏獲得信息的途徑,網吧不能進,學校圖書館的資料有限;物理、化學、生物、數學、語文、英語又擠佔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學生課餘根本沒有時間去預習、複習乃至收集資料等等,從而導致教學時間嚴重不足,教學任務難以完成。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經過近半年的不斷學習,不斷嘗試,注重改進新課改、新特點下的教學方式,摸索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新對策。

1.改變授課方式,以互動方式為主,營造和諧融洽課堂氛圍。課堂教學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發展水平。因此,要實施素質教育,確保課程教材改革順利進行,就必須改變廣大教師習以為常的課堂教學方式,通過探究式課堂教學活動等途徑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實踐機會,使學生逐漸形成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和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2.靈活運用課程資源和多樣化、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探索形式多樣的學習方式。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探索多種課堂學習方式。如情景教學法,以多媒體展示情景資料、圖片或播放視頻讓學生融入到歷史情景中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實現教學目的。上課時運用探究式教學法,教師選擇適當的教學材料,創設新穎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質疑探究的慾望,鼓勵學生對學習材料進行自主質疑,對歷史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引導學生尋求新的發現,獲得新的認識。通過不斷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逐漸養成自主質疑的思維品質,最終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以提高學生的素質。

3.要善於運用教材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陣地和途徑,鑽研教材、優化教學方案則直接關係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引導學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內容及其內在聯繫,形成科學的有層次的符合教學要求的歷史知識網絡,揭示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客觀規律,以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

4.改變教師教學理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新課改下教學不再是教師對學生單項的“培養”,教師也由以前課堂上的“主演”轉變為“導演”,組織引導學生的課堂活動。這就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師必須優化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使學生學會學習,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教師應為學生獲取、分析、信息和發現、解決問題創造機會和條件。這是一項長期而又艱鉅的任務,也是搞好課改的關鍵。

總之,高中歷史課改已如火如荼展開,歷史課改對每一位高中歷史教師來説,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新課改成功與否與每一位教師關係密切。我們唯有把握機遇,迎接挑戰,在教學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勇於面對新課改的潮流,才能使歷史課煥發新活力,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服務。

關於歷史課改心得體會 篇12

在本學期教學工作中我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使教學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為使今後的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作出總結,希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檢驗教訓,繼往開來,以促進教訓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 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並製作各種利於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二、 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現在學生普遍反映喜歡上歷史課,就連以前極討厭歷史的學生都樂於上課了。

三、虛心請教其他老師。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老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並常常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徵求他們的意見,改進工作。

四、真批改作業:佈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為了做到這點,我常常在網上搜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在課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使學習成為他們自我意識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技能。並認真細緻地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後進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識斷層,這些都是後進生轉化過程中的拌腳石,在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時,要特別注意給他們補課,把他們以前學習的知識斷層補充完整,這樣,他們就會學得輕鬆,進步也快,興趣和求知慾也會隨之增加。

六、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目前的考試模式仍然比較傳統,這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模式要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次上,為此,我在教學工作中注意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傳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能力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

七、狠抓學風。我所教的兩個班,學生比較喜愛該科,上課的時候比較認真,大部分學生都能專心聽講,課後也能認真完成作業。但有為數不少的學生,學習上存在的問題不敢問老師,作業也因為怕分數低而找別人的來抄,這樣就嚴重影響了成績的提高。對此,我狠抓學風,在班級裏提倡一種認真、求實的學風,嚴厲批評抄襲作業的行為。與此同時,為了提高同學的學習積極性,開展了學習競賽活動,在學生中興起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風氣。雖然大部分同學對該課很感興趣,學習勁頭也濃,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後進生基礎太差,考試成績都很差,有些同學是經常不及格,我找來差生,瞭解原因,有些是不感興趣,我就跟他們講學習歷史的重要性,跟他們講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提高他們的興趣;有些是沒有努力去學,我提出批評以後再加以鼓勵,併為他們定下學習目標,時時督促他們,幫助他們;一些學生基礎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態度,或過分自卑,考試怯場等,我就幫助他們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分析原因,鼓勵他們不要害怕失敗,要給自己信心,並且要在平時多讀多練,多問幾個為什麼。同時,一有進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時地表揚他們。經過一個學期,絕大部分的同學都養成了勤學苦練的習慣,形成了良好的學風。

八、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本學期,每次月考考試學生的成績情況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學生的知識結構還不是很完整,知識系統還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這些都有待以後改進。

當然,教學工作中仍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教學進度過快,課堂提問較少等等,這些我會在以後的工作中加以改正。

關於歷史課改心得體會 篇13

自新課程教學實施以來,我們的教學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教材以專題形式的編寫體例、新穎獨特的史學觀點都給我們以耳目一新的感受。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們有很多困惑,時常感到一節課的內容難於按時完成,上課往往是忙於趕進度,無法很好地完成新課標所要求的教學任務,學生也抱怨課堂教學內容太多、教學速度太快、知識跨度太大,難以記憶和理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新課程本身存在的問題,有學生的學習方法上的問題,也有教師的教學理念問題,但最為關鍵的還是課堂教學的策略定位問題,即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本學期我們在集體備課過程中從以下兩方面不斷反思, 並在教學中不斷實踐。

一、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在實行新課改後,高一年級的歷史課堂教學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完成哪些教學任務呢?我們認為關鍵在於擺正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問題。在新課程的教學大綱中,有許多教學內容,包括我們以前認定的重點主幹知識,現在都被冠以“瞭解”、“知道”、“感受”、“課外閲讀”等要求,一些章節的教學目標中還有“要求全體學生掌握”、“大部分學生掌握和少數學有餘力的學生掌握”的層次性教學目標。因此,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據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及實際的教學時間來確定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如在學習必修1《世界多極化趨勢》一課時,首先明確本課學習內容要點是:“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瞭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其次注意到“簡述”和“瞭解”這兩個不同能力層次目標要求,進而明確“簡述”的是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瞭解”的是“多極化趨勢”既“發展”又“曲折”的特點,最後根據上下節的課標內容,把本節的時段確定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開本節教學內容的處理和學習探討。在處理簡述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是有主次、輕重之分的,歐共體、日本、中國是本課的重點,不結盟運動則相對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講的;而簡述部分則可由學生根據教材和所學的知識自主學習。對歐共體和日本興起的原因可通過合作學習、共同討論得以完成。這樣的目標定位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能有效促進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而事實上高一學生由於學習水平、學習時間、學習目的的限制,不願意也不可能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們必須全面正確地把握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1.有效地選擇教學範圍

我們認為對高一學生的課堂要求是大致性地瞭解歷史知識的全貌,跨越式地理解重大歷史事件,而不必將知識面拓展得太寬、知識點挖掘得太深。在不違背新課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據課時安排,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簡化教學內容,強化基礎知識,突出重點內容,使學生易於接受,提高課堂的學習的實際效果。在必修一專題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裏,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我認為在課堂上只需引導學生了解它們的大致情況,掌握它們的主要特點和影響,以便學生集中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加以落實。而對它們的具體內容、產生原因和發展過程這些繁雜的內容可一筆帶過,甚至不予考慮。否則,即使教師詳細分析了,學生也很難做到持久記憶,不僅沒有實際效果,反而會使學生沖淡對重點內容的掌握。所以在處理課堂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範圍時,我們要根據高一年級歷史教學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加以選擇,使課堂教學更具實效性。

2.有效地確定教學難度

新教材內容跳越性大、觀點新、理論性強,給高一學生的課堂學習帶來不少的困難。學生經常抱怨記不住,理解不了,運用不上,學習效果很差。這就説明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難度太大,超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降低了難度,將重點主幹知識儘可能簡化,一些深奧的難點內容沒有必要挖掘得很深、很細,讓學生了解大體狀況、理解主要含義就可以了。例如,必修一專題一以介紹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為主,我就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只要求學生記住幾個主要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的重點內容,如秦漢王朝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只要求學生掌握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縣制度的主要職能和歷史影響,而對三公九卿的各個職位的具體職能及其相互關係、西漢初的郡國並行制度等就不作要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只讓學生掌握其運行機制及其影響,對它所產生的原因,六部的具體分工及其相互關係不再提起。這樣既可以大大降低課堂教學的難度,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又可以節約課堂教學時間,提升一節課的教學效率,使課堂教學更具有效性。

總之, 新教材教學中,我們教師的教學理念需要不斷更新。我們在加強自身教學理論學習和專業素養的同時,也加強了集體備課,從而達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於歷史課改心得體會 篇14

初學歷史,心中不免有些空虛,歷史,從國中便開始接觸,洋洋灑灑六年了,不斷重複着不變的故事,沒有任何的創新。在過去的歷史課堂,教師只是在講台上滔滔不絕地講述歷史知識,學生只是在下面揮汗如雨的憤筆疾書,這樣老師是歷史課主角,學生則成為台下的觀眾。殊不知,老師和學生都是歷史課的主角。如今的大學歷史課給我最深的感受是老師並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結合歷史事件,入木三分的講述了具體事實,生動而引人入勝。

當今的教育應該注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歷史學習,這樣才能逐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在這個課堂裏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正是因為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特長,增加了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對於老師的分組作業,充分發揮了學生們的能動性,加強了同學們的團結合作精神,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我們所在小組做的是有關慈禧的課件,雖然與其他組重合,但是通過資料的收集,我們瞭解到:從歷史上看,慈禧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一個心胸狹窄、賣國求榮的嬌奢太后;而從家族來看,慈禧則是一個有血有肉、孝道先行的封建女人。我們更加知道慈禧太后是清朝政府腐敗、軟弱、無能、殘暴的代表,是1861年至1920xx年間清朝的實際統治者。這並不像我以前的認識,我以前的認識都是極其片面的,這樣的教學對於更全面的瞭解歷史事件與人物是十分有利的。

再者,我喜歡歷史,特別是古代的傳統文化故事,在您的指引下,我們的認識一定會更加豐富多彩。

關於歷史課改心得體會 篇15

首先,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縱向聯繫及橫向聯繫,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繫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裏盡情暢遊。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為現在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雜誌、書刊、網絡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知道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知道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極大的廣闊性,善於獨立思考。

其實我們的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並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温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繫各學科的知識)。歷史包羅萬象,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如關於商鞅變法的例子,還可以聯繫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為信”。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的發展的歷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範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關。再次温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瞭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的空間,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與現實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繫。例如,講到英國侵佔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紅河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西藏民風的純樸,武器的落後,但這種武器並沒有使他們屈服於列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衞民族,捍衞國土的高尚氣節。

利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提高,還可以利用學生的想象力,補充老師講述的不足,便於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由此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學生的有意注意,活潑課堂氣氛。還可以培養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獨立思考獲取新知並作出判斷的能力,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當代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幫助他們疏理已知知識,而且可以糾正他們掌握的不正確的歷史信息。可以激勵他們多渠道的獲取新知識,可以鞏固舊知識;甚至可以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但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作為老師首先要充分,準備不然有時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控制不了局面。作為老師更要多渠道的瞭解時代信息。不過不要過多的引用課外知識,要善於引導學生用可能短的時間回答出要點。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於歷史課改心得體會 篇16

20xx年年的這一學期以來,我積極響應學校學習杜郎口改革,勤勤懇懇,紮紮實實,腳踏實地地做好一個教師的本職工作,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後輔導工作,並注重博採眾長,廣泛涉獵知識,嚴格要求自己,尊重學生,使自己教有所思,學生學有所得,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並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下面一一説明:

1、備課

上好課的前提是做好課前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為此我積極響應學校提前一週備課的要求,認真備課鑽研教材,教參和教學大綱。虛心向前輩老師學習、請教,力求吃透教材,找準重點、難點,並利用網絡查閲資料,集中別人的優點確定自己的教學思路,以此確定預習和展示的問題,就能夠契合學生的心理和性格實際,並對即將上的課作出預想,以作到有備無患。有時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把握知識。還“違規”預想把手機帶進課堂。如在準備《改革開放》這節課時就在手機上下載了《春天的故事》這首歌。

2、上課

上課時認真講課,精講精練,語言簡潔不羅嗦,力求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把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注重問題的梯度性和學生的主體性,並着力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於創新等能力,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思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注意觀察學生的反映,做到及時的反饋。注意自己的角色轉換,當學生進行預習時,自己應是引導者;當學生進行小組間的討論時,應該是參與者;當學生討論或展示完畢時,自己應該作出小結,是歸納者。

3、輔導和作業

學校改革嘗試階段,所以一旦課堂因為種種異常原因就會影響課程的進度,加上本學期的時間比較短,所以課程安排很緊。我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本來是沒有晚自習的,為了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結束進度,向學校每班要了一節晚自習,這樣一來,我就可以及時的在自習上完成鞏固提高的環節,累是累點,但是很值得。總的來説,我這學期忙碌並快樂着,因為忙碌所以充實,因為充實,我感受着自己的不斷成長。作業方面 根據學校精講精練的要求,精心地挑選,適當地留一些有利於學生能力發展的、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的作業。決不佈置重複的、無意義的機械作業並做到及時批改、認真糾錯,發揮查漏補缺鞏固知識的作用。

4、課外

除了正常的教學上的備課、上課和輔導改作業外,我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眾長,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另外我還注重多方面培養自己的 個人素養,每天堅持練字半小時以上。找時間到圖書館借書看書,擴寬知識視野,學習教育理論,不斷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厚實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理論底藴。回家後還會打開電腦,進入《教育在線》,學習前輩們的精髓,再打開自己的個人博客,塗鴉自己的教學所思,感受着成長的無限快樂和美好!

5、考勤方面

我認為教師的職業是神聖的,任何老師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和藉口無故遲到或曠工。否則該如何“德高為師身正為範”做學生的表率?我嚴格的履行着教師的職業操守,除了結婚那幾天公假外,從沒有擅自請假或遲到或曠工等。在這方面,學校的田校長做得特別好,我們還提的出什麼怨言?

6、努力方向

新的世紀,社會的要求,家長的期盼,學生的崇仰,予我們,那都是厚重的沉甸甸的責任。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歷史教師,我是光榮的,但也是愧疚的,因為我不是做的最好的。當然,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作到盡善盡美,雖不能作到最好,卻要有做到最好的追求,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用心教導學生,用笑温暖學生,用愛滋潤學生,要對得起自己心中那份神聖的事業!愛我所愛,一如繼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