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課堂教學體會:從找尋學習起點開始

——以《高爾基和他的兒子》為例

有效課堂教學體會:從找尋學習起點開始

案例背景: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寫過這樣的一句話:“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這一點”就是所謂的“學習起點”,是指學習者從事新的學習活動時,原有的知識和心理髮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度。它分為學習的邏輯起點與現實起點。邏輯起點是指學生按照教材進度,應該具有的知識、技能積累。現實起點是指學生在多種學習資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經具備的多於教材所提供的知識技能積累。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對於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意義重大。

然而在現實的教學當中,教師們往往容易出現依據文本的邏輯起點而忽略現實起點導致的低估學生學習起點,以教師為中心來控制課堂導致的高估學生學習起點或者不分學生的學習差異錯估學生學習起點這些問題。記得區教研員談永康老師曾發表一篇文章,大致就講到自己在上一堂公開課《採蒲台的葦》時,儘管費盡心思進行教學設計,然而因為沒有很細緻地“備學生”,而發出了“只有他一人穿越了這採蒲台的葦”的歎息。由此足見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至關重要卻存在一定的難度。

此次青年教師教學評比,我有幸獲得一等獎。歸功於前輩們經驗的分享,讓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熟讀成誦,文本細讀的基礎上,我十易其稿,而每一次修改,就是以不斷審視學生學習的起點和學習目標達成之間的距離作為依據的。一次次地重新發現學生,一次次地重新調整設計,一次次地在課堂上真誠對話,目的只有一個:牽着學生的手,一起從他們的起點,走向我們期待的目標。

案例呈現:

師:我們一起來寫課題,注意“基”的第二個豎稍長;“他”第四筆的豎略高;“的”左窄右寬。

生:(書空課題)齊讀課題。

師:(出示高爾基圖片)高爾基是前蘇聯一位偉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師:(出示:栽花 彩霞 臉龐 奼紫嫣紅 休養 探望 愉快 假期)

生:一組開火車讀詞語。

師:誰能通過找近義詞的方法理解休養和探望?

生:休養是不是療養的意思?探望就是看望的意思吧!

師:是的,有時候我們雖然對一個詞不是很熟悉,但是憑藉對字面的意思可以試着用找近義詞的方法來理解詞意。(板書:找近義詞)

師:高爾基不愧為一位偉大的作家,他的文字耐人尋味。(出示信)讓我們一起看看高爾基寫給兒子的信。

生:默讀書信。

師:信中兩次出現了“美好的東西”,第一次出現的“美好的東西”指的是什麼?為什麼這麼理解?

生:這“美好的東西”就是鮮花。中間有個破折號把他們連起來了。

師:標點符號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詞語的意思,比如破折號在這裏就起到了解釋説明的作用。(板書:藉助標點)

師:讀一讀,找一找:課文哪個小節在介紹高爾基的兒子給父親留下鮮花這美好的東西呢?兒子是怎樣留下這美好的東西的?把相關句子用直線劃出來。

生:自主學習第三小節,劃線。

師:交流,出示第三小節,引讀填空:來到爸爸身邊以後,他顧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種各種各樣的花草,汗水浸透了衣服,他拿毛巾擦擦,繼續栽花;口乾舌燥時,他倒杯水喝一口,繼續栽花;累得腰痠背痛,他——(預設:用拳頭給自己錘錘背,再繼續栽花)他為什麼“顧不上”休息?

生:因為假期的時間很有限,他想要讓鮮花代替自己多陪伴爸爸一段時間。他希望他離開後,爸爸有鮮花陪伴,心情和身體都能好起來。

師:對,你從這句話的下文找到了一個原因,因為“假期很快過去了”時間很有限。所以要抓緊時間,“顧不上”休息。還有嗎?

生:因為爸爸生病了,如果能聞到花兒芬芳的氣味,或許心情會好一些。身體也會好起來。

師:是啊!你從這句話的上文找到了一個原因,因為他們是來“探望生病的爸爸”的。可見“聯繫上下文”可以幫助我們我們深入地瞭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板書:聯繫上下文)

師:儘管栽花很辛苦,但他一想到自己走後,花兒可以代替自己更長久地陪伴爸爸,為爸爸帶來美好的享受,渾身就充滿了力量。(引讀)如他所願,(出示)“春天到了,兒子種的花全都開了。有(什麼顏色)的(什麼花),有(什麼顏色)的(什麼花),還有(什麼顏色)的(什麼花)。這麼多色彩豔麗的花兒彙集在一起,課文中有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

生:奼紫嫣紅

師:知道了奼紫嫣紅的意思,誰知道“奼”“嫣”分別是什麼意思?

生:(茫然)

師:這個時候,你們可以翻開字典,查查看,它們到底是什麼意思。

生:查字典。明確字意。

……

師:置身美景之中,高爾基久久不願離開。傍晚,彩霞染紅了天空,高爾基欣賞着兒子種的花,心裏有説不出的高興。(理解“説不出”)高爾基是個大作家,最擅長遣詞造句,這時候他為什麼會有“説不出的高興”?

生:説不清楚。

師:那你在生活中有沒有什麼時候也感覺有“説不出的高興”?

生:有!爸爸給家裏買了個新烤箱,媽媽做了很多美味的烤肉給我吃,那時候我有“説不出的高興”。

師:聯繫生活中的相似的感受,你已經理解了這個“説不出的高興”。在這裏就是指發自內心的高興,特別高興。

……

案例反思:

這篇課文是“讀課文,理解詞句”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所以如何交孩子們掌握理解詞句的方法是我着力想達成的一個目標。常用的理解詞句的方法主要有:找近義詞,藉助標點,聯繫上下文,查字典和聯繫生活實際。但教育不是告訴孩子答案是什麼,而是啟發他們的求知,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憤者,心求通而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難成之貌。”在他們的“學習起點”給予引導和鼓勵,讓他們自己主動努力去獲取進步。找尋“學習起點”並非易事,但有法可循。

1.觀察分析,理清學生學習中的問題

低年級的重點是打好基礎,所以識字和書寫自然成了教學中的重點。通過學生上交的作業,發現他們之間存在着差距。識字方面,有些學生閲讀面較廣,所以識字量很大,生字不教也認識。有些學生識字量很有限,學得比較困難。在寫字方面,絕大多數同學在臨帖的時候能做到筆畫正確,但美觀不足。

基於這些問題,我給他們提了兩個要求:一是課文要熟讀成誦,通過反覆的朗讀來縮小閲讀理解和識字量方面的差距。二是臨帖要細,一看二寫三對比,一個更比一個好。這篇文章中“基”和“他”都是生字,看上去不難,但是書寫起來卻不容易寫好。所以我提示了書寫注意的細節,強調了如果在一個生字中出現很多相同的筆畫,要注意筆畫之間的變化,比如“基”的兩豎和幾個橫,還有平行的筆畫要注意高低的錯落,比如“他”的豎和豎彎鈎,以一個字的教學提示一類字的寫法。

2.採樣調查,探尋最近發展區

當問到學生理解詞意的方法時,他們很茫然,説不出什麼方法,有些同學能説出“查字典”,但是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他們又很少用查字典的方法。事實上,這些理解詞意的方法他們在平時的閲讀理解中多多少少已經在使用了,只是沒有歸納總結。

所以在今天的課堂上,我聯繫文本,設計了一些環節:比如檢查預習,讀詞語的時候讓他們給兩個詞找近義詞;在“美好的東西——鮮花”這裏,讓他們關注標點;在理解“顧不上”時,引導他們聯繫上下文;理解“奼紫嫣紅”的時候,雖然知道了詞語的大意,但精益求精,讓他們查字典明確關鍵字的含義;在理解“説不出的高興”時,讓他們自己嘗試聯繫生活中相似的感受和精力理解。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思維的挑戰,我們一起總結出理解詞意的幾種方法,呈現在板書上。經過這樣的操練,相信學生對於理解詞意的方法掌握得比較紮實了。

3.靈活預設,應變課堂的生成

不同的學生基礎不同,面對問題的反應也就不一樣。這篇課文的一個難點在於學生不太容易理解“如果你給人們留下的都是美好的東西,那你的生活該會多麼愉快呀!”這句話的含義。有些聰明的孩子或許明白第二個“美好的東西”的內涵是什麼,但有些孩子可能似懂非懂。所以在預設上應該靈活,寬容孩子之間的差距。

為了讓他們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我特意提前兩天讓他們為身邊的人做一件“自認為美好的事情”,我自己也做了一件我認為美好的事情——佈置教室。當我花了週末兩天的時間,獨自完成整間教室的佈置時,雖然很累,但是一想到孩子們驚喜的表情,就覺得很開心,累也值得。結果果然如此!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鋪墊,所以在理解第二個“美好的東西”時,有些孩子説出了當他幫媽媽做家務被媽媽表揚很開心,還有同學説幫生病的同學盛飯,感覺自己幫助了別人,別人很開心,自己也很開心。當然有個別學生説的還是具體的一些美好的事物,但當他們聽到別人的回答,也會恍然大悟地點頭認可。當然,深刻的道理他們説不出來,還需要老師的點撥,才會明白人世間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它不只是可以看得見、摸得着的有形的美好事物,更包含所有真、善、美的思想、行為和舉動。他可以是一個善意的微笑、一聲親切的問候、一句貼心的安慰、一次樂於助人的舉動。

看清孩子的起點,承認孩子的差異,適時恰當的引導,能讓他們在思維的試煉中不斷地得以進步,一點點靠近學習的目標。這不正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當然,更有效地學習,還是要從找尋學生的學習起點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