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心得:和孩子相處的最佳方式

本站:彼此温暖、適當放手或許是和孩子相處的最佳方式。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和孩子相處的最佳方式》。

家庭教育心得:和孩子相處的最佳方式

1

山花爛漫的季節又到了,週日朋友一家想去爬山,可是孩子的作業還沒有做完。朋友只好白白等待兒子做了半天的作業。

中午吃過午飯一家人就急忙出發,可是上天從來不善待急匆匆的人,路上居然堵車了,朋友生氣的罵着兒子:“都是因為你,如果週六就把作業做完,今天怎麼會出來這麼晚,現在還堵車”。孩子聽了朋友的這句話,本來綻放在臉上的笑容馬上消失了,愉悦的心情因為這句埋怨也變得沉重起來。

路上朋友和愛人邊走邊商議去哪座山遊玩,決定之後兒子好像不滿意的埋怨了一句:“那裏沒什麼好玩的”,朋友一聽,又忍不住訓斥道:“你有什麼資格參與意見呢?本來早上就該出來的事情,為了你的作業,我和你媽媽等到現在,要不是想帶着你,我們早就玩痛快了”。

孩子終於忍受不了這樣的埋怨,賭氣的説:“你們可以不用等我,我本就沒有想着出來玩”。一句話尷尬了氣氛,弄得一家人非常不愉快。

半天的遊玩可想而知,每次孩子的眼神觸碰到朋友的目光,都會馬上躲閃,最後乾脆不和朋友走在一起,和媽媽一起走在朋友的後面,拍照、聊天也總躲着朋友。而媽媽在朋友和孩子中間也顯得非常為難,只能勸説兒子下次要早點做完作業,兒子這才解釋説,這週數學老師佈置的作業太多了。

一家三口外出遊玩本是件開開心心的事情,為了等待孩子做完作業而晚出發了半天,孩子心裏已經有內疚的成分。半天等待的時間足以説明父母對孩子的愛戀與牽掛,既然選擇和孩子一起行走,就要興致勃勃的玩耍,不要在行走的路上遇到點意外的事情,就把責任壓到孩子身上。如果一味把對外界發泄式的埋怨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就成為大人發泄情緒的垃圾桶,而朋友“要不是想帶着你,我們早就玩痛快了”這句話,更是觸痛了孩子本來內疚的心,最終成為外出遊玩放鬆心情最大的障礙。

其實,孩子在我們面前都是弱者。因為弱,有什麼事情我們往往不會尊重孩子的選擇,一味的把自己的心甘情願強加到孩子身上,然後又打着親情的旗幟來綁架孩子的道德情感,弄得孩子彷彿欠下我們許多的債務,甚至到了生養的債務。其實,作為父母,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應該是我們最大的心願。

2

敏兒是個農村姑娘,外出到城市打工,遇到現在的老公就走到一起,很快踏進婚姻的殿堂。老公在某單位上班,雖然工資不高,但足夠兩個人消費,平時還總能進出飯店、閒暇可以外出旅遊,小日子過的也有滋有味甜甜蜜蜜。

但這甜蜜在一年後被徹底打亂了,兒子康康降臨到這個家庭,康康的到來不僅帶來了敏兒喜得貴子的喜悦,更帶來了相夫教子的忙碌,每天看孩子、教育孩子成為敏兒工作之餘最重要的事情。

孩子上學之後敏兒覺得壓力更大,每天忙碌的工作,可是工資總是不夠康康交學費、買吃食,更何況為了讓康康英語成績進步,為了讓康康有個特長,還報了英語補習班和特長輔導班,一個月1000多塊的補習費用真是吃力。

平時敏兒對康康説的最多的話就是:“如果不是你,我和爸爸哪有這麼大的壓力,原來我們兩個總是去飯店吃飯”、“如果不是你,這1000多塊的補習費我可以買一件好漂亮的衣服呢”、“如果不是給你交學費,我和爸爸又可以外出旅遊一次了”。在這樣的説教中,康康的性格越來越孤僻,也越來越自卑。

康康十幾歲的時候,敏兒和老公的婚姻出現了危機,家裏每天戰爭不斷、“小三”、“狐狸精”、“去死”等字眼整日瀰漫着這個家庭。康康回到家裏,一看到屋內狼藉一片,就知道爸爸媽媽又在開戰了,康康勸媽媽離婚,媽媽堅定地説:“為了你,我不會離婚,我不會讓你成為沒有爸爸的孩子”。

看着媽媽的一意孤行,康康選擇了沉默。可是在那以後,每當家裏再出現爭吵的時候,康康莫名其妙的會出現在混戰中,媽媽總是會説:“要不是因為你,我怎麼會受這種氣,你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了氣死那個臭男人”。

終於,在一個寒冬的清晨,紅日還未升起,康康拿了爸爸口袋裏的400塊錢,離家出走,只給這個家留下了極為簡單的幾句話:“爸爸媽媽,我走了,沒有了我,你們可以過你們想要的生活”。

敏兒痛哭流涕、後悔萬分,其實敏兒最開始只是把康康當作傾訴的對象,慢慢的卻把對生活的抱怨強加到康康身上,把自己所有不幸福的根源都加註到康康身上,最後更是把自己婚姻的不幸歸結到康康身上。這所有的負能量都堆積到康康身上,孩子最終再也無法忍受,離開或許真的是最好的辦法。

我們總以為孩子還小,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把自己的意願一廂情願的變為孩子的願意,可孩子也有自己的思考,大人“為了孩子好”的親情綁架,很多時候都讓孩子痛苦萬分,我們不離不棄的心甘情願有時候並不是孩子心底的想法。

公眾號:3度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