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著作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6篇)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最近讀了《教師行為的50個細節》,通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將來如何成為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6篇)

一、教師教育行為細節

育人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教師的教育行為要發揮理想的效果,必須擺脱枯燥與乏味的單一説教,關注自身行為的細節,從細小之處來影響學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與不經意間的一個細節。一句平常不過的話,一個細小不過的動作,都有可能給學生的心靈烙下痕跡。一次無意的非言語行為失誤,一句脱口而出的傷人之語,則有可能疏遠師生之間的關係,使教育產生的真實影響與預期的目標背道而馳。

二、教師教學行為細節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基本教學工作。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能夠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這些行為也體現了教師個人的基本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出來的行為細節,不管是言語行為,還是非言語行為,不管是有意表現出來的行為,還是無意流露出來的行為,都可能對學生的課堂學習,乃至日常生活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行為為例,假如教師表現出得當的言語行為,那麼就能夠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的情緒變化,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假如教師表現出失當的言語行為,那麼就有可能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疏遠師生之間的情感,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教師管理行為細節

在學校教育世界裏,教師經常承擔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要進行課堂管理或者教學管理;在課餘與學生的互動中,要進行學生管理。教師在管理課堂、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細節,努力從細節之處做好管理工作。教師與學生打交道比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為細節。

四、教師學習行為細節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知識激增的當代,作為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教師,需要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素養,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因而,不管參加有組織的學習活動還是自我學習,教師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為細節,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教師日常行為細節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在校園之中的日常行為,也要時時注意細節,以免給學生傳遞不良信息。在很多時候,教師日常的行為細節,就是對學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這種教育比“”言教更具影響力。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2

讀完了《愛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愛的教育是什麼?我在書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質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質的基礎。

《愛的教育》裏沒有乏味的説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蹟。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敍,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裏充滿了愛。充滿了讓人羨慕的愛。

在我們的教育中,“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説來容易,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首先,在大多數人的腦海裏沒有“愛的教育”這個概念。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愛的教育。正因為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才使我們的生活裏少了一些愛。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這是我們缺少的,這是我們需要尋找的。有了這些愛,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了愛。

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學生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裏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愛的教育》在訴説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

年輕出任教職時,滿腔熱誠的愛,希望能夠全心全力扮演“為人師表”角色,然而在專業經驗不足、缺乏教學經驗、也沒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經以「教師的權威」,用教鞭管教學生,以致傷了學生的心。也曾為了虛榮,逼迫學生在各項比賽中斤斤計較分數,以爭取許多“虛偽的榮譽”。甚至以“分數”來看待孩子,也以“外表”來衡量孩子,更以“聽話與否”來評價孩子,每每憶及此事,不禁全身顫抖,慚愧不已。

不斷的調整心態和做法,也為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因此有“愛的教育”,才有“美”的回憶。

我的體會:

一、以教育為主題的美麗、可愛又動人的故事,應該很多,發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從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層的教育工作人員,所接觸到、感受到的故事應該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沒有把他記錄下來而已,如果有機會加以整理,如同本書一樣,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書。

二、我們不要過分執着一個觀念、一種行為模式、一種習慣,而要常求突破,要從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體思考來解決問題。我們應該養成反省思考的習慣,對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於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過的書頗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來;寫過的報告、資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開研讀,事實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箇中滋味又當從何説起?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我們經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只顧往前衝,忽略了反省與自覺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四、時代的產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讀書人很會讀書,很多學生光會讀書,不會讀人;只會做事、不會做人,個人過度重視,忽視;;是學術界的巨人,卻是生活中的侏儒;可以和電腦、機器、實驗室對話,卻無法與人溝通。

從事教育工作,針對教育問題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這個問題值得探討和研究。

一、教師的“要”:

(一)教師要教育不要訓斥: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灌輸,視學生為「有」而不是「無」。訓斥則不容許學生説「不」,教育則潛移默化。

(二)瞭解學生、認識學生、適時的讚美和接納、鼓勵與協助,培養學生挫折和容忍的價值判斷能力等等,讓學生快樂成長、茁壯,更會利用各種機會和家長取得聯繫,適時的提供教養子女的諮詢與方法,共同為學生的未來而努力。

(三)教師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學生的感受,學生的反應、學生的心聲也該仔細的聆聽看看。

(四)教師要多憐愛和鼓勵

(五)教師要專業,專業的精神表現在對國家、社會、學校、學生、教師與家長之認知

二、教師的“不要”:

(一)教師不要認為這行業是鐵飯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師不要訓斥與灌輸,不強迫學生學習。

(三)教師不要妄想“教育萬能”,不是萬能丹也不是特效藥,有其極限。

(四)教師不要過分執着“立竿見影”,潛移默化的過程導向,注重人格的培養,身心健康的引導。

(五)教師不要悲觀,要樂觀以對,充滿希望與理想。

啟發:

(一)多關心我們的學生,有愛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憶。

(二)堅守崗位,默默耕耘、盡一己之力。

(三)學習型組織的體會:1、系統思考2、自我增進3、改善心智模式4、團隊學習。

(四)知識經濟的時代,教師要上進好學、多求取新經驗,落實教學工作。

(五)教師專業成長*進德修養,教師專業自主工作理念的實踐,必須落實在教育工作上,表現在各科教學工作上、表現在日常生活教育當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愛的教育》中,我找到了愛,在愛中找到了教育。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最近讀了《教育的55個細節》和《愛的教育》,通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陶淵明説: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堅持不懈,就會天天成長。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人才的培養者,就更應該勤奮的讀書學習。最終達到一種境界:讀書內化為自己的精神需要,讀書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習慣,讀書成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師讀書不同一般人讀書,要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要帶着問題讀書,深入思考、大膽懷疑、努力實踐、勇於創新。學習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觀選擇。如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校交流,拜專家為師,以學者為友等等。不僅學大師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不迷信權威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們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獻身事業的人格力量。同時要懂得把學習內容轉化積澱為自己的綜合素養和創造能力,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許多專家也給我們提供了經驗和指導意見。

李海林校長總結的讀書方法是:在身邊尋找問題----帶着問題讀書----通過讀書找到解決問題的觀點、立場、方法---用書中找到的觀點、立場、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改善自己的行為。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鑑。

特級教師宋如郊認為:“讀書學習這個過程貴在堅持和得法。”他總結出一線教師讀書的要點:

第一,讀書要堅持這樣的習慣:

1.勤,天天讀一點。

2.博,各種書都看一點;

3.新,追蹤前沿的新信息;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寬度;新,是鋭度;思,是深度。

第二,讀書要堅持內化:

1.由數量上的積累進而形成質量上的積澱;

2.將資源轉化為能量。即將所讀內容有效轉化,為己所用,變成自己的專業思想和技能。

第三,讀書要堅持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1.即重點要突出,教育理論和本專業的著述是讀書的重點,數量上要保證,時間上要傾斜,整合上要優先;

2.返“本”,即經典著作要常常“回頭看”,常讀常新,像《葉聖陶文集》這類著作應該多看幾遍,每一遍都有新收穫。

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_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二是用思想陶冶學生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三、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着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悦;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説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説,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質人生,二是藝術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但追求一種快樂的讓心靈釋放的藝術人生還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讀書。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 願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假期中借閲了尹建莉的書《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這是我品讀她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在幾年前的一次家長會前夕,突發奇想想與家長交流一下家庭教育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問題,有針對性的到書店挑選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讀後如沐春風,家長會過後好多家長紛紛借閲,並通過飛信、QQ等進行了熱情交流。現今再次手捧尹老師的潛心之作,頓覺倍感親切,深感此書理論紮實可靠、案例詳實可操作,讀來令人信服,當真是萬千家長和孩子的福音。靜心品味,浮現於眼前的是我們該送給孩子的三個禮物:

最深情的禮物——無條件的愛

孩子6歲之前的人格已經基本形成,尤其3歲之前是建立安全感非常重要的時期,這個時候孩子還沒有和外界建立清晰的認知,他最依賴的人就是母親,母親即世界,世界即母親,母親對待他的態度,就是這個世界和他自己對待自我的態度。這個時期,母親和孩子怎麼親密都不為過,及時迴應孩子的情感需求、允許他親自動手、動腳嘗試這個世界,允許犯錯,親自照顧他的衣食起居,以孩子的需求為中心。很多人説這樣會慣壞孩子,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這正是父母之愛應該有的深度,讓小嬰孩時刻感知到自己是被呼應的,他對這個世界自然是感覺安全的,自我認知也得到強化。如果這個時刻錯失了,孩子終生內心都有一處深深的“心靈黑洞”,那種不安全感會深深影響日後的人際交往。愛之深,情之切,很多父母往往陶醉在這種“給予”的幸福中,殊不知他們又進入另一個極端,變成了“替代”父母,剝奪孩子鍛鍊的機會,替他決策人生的交友、學習、遊玩等事項,這就是“溺愛”,本質是父母愛自己的“偉大”與“奉獻”。無條件的愛就是不因為孩子是什麼,是否聽話,是否滿足我們的要求而去愛他,而是尊重他的本來面目,允許他按照意願發展自己的人生,我們只需用目光温情相送。 最豐盛的饋贈——不羈絆和自由

做了父母的我們,總是想教孩子這個,指導那個,殊不知孩子有無限的可能,如果操作不當,孩子終生在我們劃定的圈圈裏打轉,無法發展、成就自己的人生。雖然“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可是如果為了某一個規則和事件,整天呵斥、糾結、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間豈不成了“貓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個缺點恰恰得到強化,孩子怎麼能跟我們敞開心扉,彼此形成對立衝突關係。生命可以很輕鬆,比如一件很小的事情,可以大化小,小化了,如果揪住不放,孩子每天就戰戰兢兢,整天花費能量在考察你的目光上,沒有時間和精力發展自己。放平心態,孩子是普通人,開心、快樂、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驚喜,沒有必要為了面子、權威意識、規則,而讓雙方糾纏不清,彼此敵對,這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書中提到,近期有專家發現,自閉症孩子很多都出生在高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父母就寄予厚望,要麼父母忙於事業學業,將孩子託付給長輩,喪失了最寶貴的親子時刻,要麼從小對孩子各種“嚴

格要求”,代價就是失去了親密的關係和內心的自由。著名教育學家孫雲曉説過,親子教育的前提就是親子關係,沒有好的依戀關係,父母只靠權威管教孩子,終有一天將發生巨大的叛逆,也有可能孩子的自由意志被深深壓制,終身陷入自我封閉的枷鎖中,人生的幸福大打折扣。我去年暑假突然接到一個孩子母親的電話,哭訴孩子跳樓自殺了,驚出我一身冷汗。冷靜之後才知道原來是一場虛驚。孩子父親生意失意,債台高築,常年外出打拼但從沒放棄對孩子的厚望,無形中給了孩子莫大的心理壓力,孩子在日記中説到了自己的那份孤獨和恐懼,輕生的念頭有過多次了,第三次轉學的時候她甚至連續十幾天吃不下飯睡不好覺,那時就感覺活着太累了。誰能想到,一個十幾歲的成績優秀的女孩子,心理會有如此難以承受之重。孩子母親過後哭着告訴我,父母每次吵架都能感受到孩子眼中的那份膽怯和無望,只是沒想到孩子會動了輕生的念頭。值得慶幸的是,在孩子即將從十五樓跳下去的時候,她想起了一些讓她留戀這世間的人和事。她想起了病中的媽媽,想起了老師和同學,想起了那些讓她渴望展現自我的一系列活動。在一節笑對煩惱的心理輔導活動課上,我説,當你真有一天有了那處在黑房子裏的感覺時,請你記住,打開窗户,讓陽光透進來;開啟心門,讓自己走出去。把一切交給時間,明天永遠充滿希望!在一次數學競賽活動後,我為每一個獲獎的學生花七元錢買了一個潔淨無瑕的玻璃杯,並對他們説,請你們記住,要把美好的自己當做一個完整無缺潔白無瑕的杯子,好好呵護,你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你最棒,永遠別放棄自己!現在想來,留意每一個孩子的情緒變化,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自由自在的享受美好童年,是何等價值連城。不經意間,也許,你就成就了一顆幼苗,甚至是一顆參天大樹。讓我們認識到孩子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別讓意外發生在蓓蕾初開的季節。

最平等的溝通——來自心靈深處的信任

還有什麼比信任孩子更能讓孩子內心昇華起自我的榮耀感和愉悦感,當我們每天都質疑、否定孩子的動作、思想、言行的時候,孩子怎麼能自信,這樣的質疑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力量,自己設定一個“法則”,孩子為了取悦父母,終身糾結困頓其中,而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動力。雖然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卻不要總把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灌輸給孩子,這樣就是取代孩子成為他靈魂的主人。簡單説,時刻記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以父母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導與訓誡,一旦失去了這種平等,孩子就很難和父母交心。對於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給予,不要質疑孩子的動機,處處為難,甚至指責“奢侈”、“虛榮”,讓孩子以“乞討”的姿態出現,更不能在孩子有求父母的時候,趁機換條件,只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

最美的往往是最簡單的,我們只需擁有一顆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煉自己,孩子有無限的人生可能,祝福每個孩子都生活在愛和自由之中,也讓我們在最簡單的教育生活中盡享那份幸福與安寧。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暑假裏我在學校發了一本李鎮西老師的力作《愛心與教育》李鎮西的大名,如雷貫耳。他的著作《愛心與教育》很早就聽説過,假期中有幸拜讀此著作,讓我明白了“愛是教育的主題,愛是教育的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愛”,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直以來,我認為“嚴”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句俗話説得好:“嚴是愛,鬆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學生有絲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頭,我都認為這是違反課堂紀律的。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來,我一貫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學生,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希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學生“小大人”,個個成為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多學習少玩的完美類型。孩子們成了我製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我瞭解嗎?不,我並不知道。而李老師呢?他能夠在教育學生時“向學生學習”,他能夠大聲疾呼並真誠的實踐着“請尊重學生的選舉權”,他努力追求着“成為學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學生最關心的問題”,他勇於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李老師説得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着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能力、認識水平來説,教師遠在學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讀着李老師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靈,回憶着自己的教學行為,我陷入了沉思:“親其師,信其道”,古人尚卻明白的道理,可我……實在汗顏。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學習的樂趣又從何説起,學生的個性該如何發展?學生是有差異的,有的文靜、有的好動;有的乖巧、有的調皮……好玩是他們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學、樂中學,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為什麼不讓孩子學海無涯“樂”作舟呢?為什麼一直讓他們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們有什麼理由剝奪他們的天性呢?

現在,我才明白把一個個天真活潑的國小生教成“小大人”式的學生,是教育的悲哀。因為我們剝奪了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童話般的童年。作為教師,在面對學生時要保持一顆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喚起學生的童心,以自己的愛心喚起學生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夠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資格談我們的教育。我們要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放下自己的架子,用愛心營造積極健康、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讓愛心成為照耀學生心靈的陽光,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老師工作有着枯燥重複的特點,每天要面對大量繁雜、瑣碎的學生問題,若不能以平常心態對待周圍變化的事物,久而久之脾氣會變壞。如果急噪不能剋制自己,變得激動,訓斥學生,憑主觀臆斷妄下結論,會挫傷學生自尊,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而失控,導致心理失衡現象。我們要認識到我們的任務是去幫助每一個學生成功,對其不規範行為,只有引導,認真去做思想工作。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向李鎮西老師學習,做到邊教邊學,隨時反省自己的言行,要有敢於認錯糾錯的勇氣,這對自己發展很有利,同時我們只有寬容學生的錯誤,給他們愛,用自己的美好心靈去醫治其心靈創傷,他們今後才會寬容別人的錯誤。要知道:我們對孩子的方式,也是孩子對待我們和別人的方式。所以我們要拋開一切“面子”的事,具有良好的素養,從學生角度去思考,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及時將一觸即發的矛盾緩衝過來,增進師生情感。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6

讀朱永新教授所著的《我的教育理想》一書,除了深感欽佩外,自己更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師。它能掃除那些陳舊得近乎老化的觀念,讓閲讀者接受了一次又一次心靈的洗禮。閲讀者的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撼,也切實感受到自身素質提高對育人工作的重要。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師”中的內容,更是感慨頗深。

朱永新教授説:“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師,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有一些人,他教1年,然後重複5年20xx年乃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5年。一個實實在在教5年的人,與一個教了1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人,他的成就是不一樣的。愛孩子,不是光給孩子們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以積極的生存心境、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因此,作為一個教師,我覺得應該具有不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千萬不要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書匠。

朱教授在論述這些理想教師特點的時候,不但在精神上給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給予了無形的指點。比如,他在論及“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的時候,他就説到了我們現在的很多老師充當的是“教育警察”和“劊子手”的角色,無限地放大學生的問題,在我們手上,失去了很多諾貝爾獲獎者。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愛心,才會去賞識他們,激勵他們,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快樂。讀了他的這些論述,想想自己對學生的態度,看看周圍的大多數同事對學生的態度,尤其在考試到來的時候,我和我的許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師所説的那些可怕角色。讀了他的論述以後,我決心改變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愛學生、賞識學生,學生才會真正得到發展,這也是我讀後最深刻的一個體會。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着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許我們離人們心中的理想教師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將這段距離逐漸縮短。

當然,我做的遠遠還不夠,大教育家偉大的理想閃爍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年輕的心,今後,哪怕工作再忙,時間再緊,也要擠兑一點閒暇,讓自己靜下心,定下神來仔仔細細地拜讀一些作品。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7

《教育即喚醒》是浙江省蒼南縣靈溪鎮靈江國小語文教師楊聰老師的教育手記。一位比我還小三歲的老師教育上卻比我有思想的多。他覺得教育的樂趣來自對孩子的興趣,教育的真正任務和目的,不是評判,而是喚醒,更是善的傳遞、愛的共鳴。

“問題學生”一直都是廣大學校、家長所普遍關心的問題,特別是我們這些奮鬥在教育一線的教師採用的教育態度,採取的教學手段,對學生羣體的身心發展都有着不容小覷的影響。

著名的基層教學老師楊聰,摒棄了面對“問題學生”採取忽視、監管、批評等教育手段,而是在自身教育實踐過程中,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與關注,尊重孩子幼小的心靈,重塑他們的自尊與自信,因材施教,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習和學校不再成為孩子的負擔。

他用以樸實無華的文筆,記錄了教師與孩子之間發生的各種各樣的故事與情況,一個個小故事《蒲公英的約定》《我的“雕蟲小技”》《我讓學生哭了》《 小敏的課外書》……一個個最直接、最真實的教學案例,叩擊心靈,引發思考。讓我深受感動。在為我們這些身處基礎教育前線的教師們道出更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的同時,也為“問題學生”指明瞭新的方向,讓孩子迴歸最本真的情懷,解放孩子思想。

世界上有兩種愛是最無私的:一是母愛,一是師愛,但師愛不同於母愛。師愛是一種情感與心靈的融化,是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樑。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説過:“儘可能深入的瞭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對於問題生的思想工作應做實做細,溝通要有藝術,那種以批評為主,教育為輔,以管代教,以堵代疏的做法會嚴重挫傷他們的自尊心。“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對於問題學生更是如此,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正確對待,寬容學生所犯的錯誤,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學生,要把學生的思想工作做到心裏去,用充滿感情的言辭去點燃學生的感情之火,與學生的交流不僅僅是語言上的,更是心與心的碰撞,用真摯的情感燃起學生的希望。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8

雖然今年的夏天炎熱異常,但是無法抵擋老師們學習的熱情,先是完成了遠程繼續教育,然後又趁休息時間拜讀了朱永新老師的《我的教育理想》,趁熱打鐵我就來談談我的讀後感受。

《我的教育理想》這本書給老師們描述的是一個宏觀的教育理想,談到了對老師、校長、學生、甚至是家長的一個理想的描述,要求學生、老師、校長應該是怎樣去做,給了大家一個目標與框架,這本書也給出老師、校長要努力的辦法與方向:

首先我來談談理想的老師,他們應該是胸懷理想,富有激情和詩意;自強自信,不斷自我挑戰;善於合作,富有人格魅力;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堅韌、頑強,不怕挫折。這樣的老師不僅僅是一個優秀的老師,還是社會中一個優秀的個體,如果老師們能富有這樣的品質那麼何愁教育水平提不上來呢?

我心中的老師是應該有大格局的人,他們不僅僅只注意學生的成績,他們還能目光長遠,給孩子們指出發展的方向;我心中的老師是有自己教育風格的老師,他們不僅會給孩子們講知識,還能通過自己的魅力讓孩子建立學習的興趣;我心中的老師是有心的人,他們不僅僅會口吐蓮花,還能寫教育日記、教育敍事鑽研自己所做的工作;我心中的老師不僅是苦心詣旨、嘔心瀝血工作的人,還是愛讀書、愛運動、有自己的課餘生活,把自己的人生過的充實有趣的人,因為只有這樣的老師才會給學生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然後我來談談理想的校長,從某種意義上説,一個校長就是一所學校。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理想中的校長應該具有奉獻精神和人文關懷;珍視學校的名譽;追求人生理想和辦學理念,具有獨特辦學風格;胸懷寬廣,富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善於協調關係,能調動一切力量發展學校;重視教育科學研究;注重為教師提供發展平台,挖掘教師潛能;注重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

宋代張載説:“志大則才大,事業大;志久則氣久,德行久。”只有志向遠大,品德才會完美。老師與校長應該有“共同願景”,要讓全體師生都知道,踏踏實實的去追求,整個學校才有了活力,活力應是校長點燃的,朱老師有一個建議就是讓中國學校的校長也可以長時間任職,這樣他們制定的共同願景才能一直堅持下去並逐步實現,我也覺得有道理。

其次,我來談談我理想中的學生,天底下最遼闊的是天空和大海,而比天空和大海更遼闊的是人的心靈,所以學生們應該是品行端正,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積極進取,敢於創新,富有獨特見解和思想;自強自信,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永不低頭;讀後感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廣泛的興趣愛好和一定特長;善於與人合作,善於與人相處;勤于思考,有豐富的想象,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實,我倒認為我理想中對學生的要求也符合對老師要求,一個社會中存在的個體就應該順應社會的要求,不斷努力進取,想起了毛主席的話,貴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人生貴在堅持!

最後,我來談談我理想中的家長,雖然把它放在最後談,其實家長才是對孩子的人生中有最重要影響的。對於社會中個體對老師和學生要求的品質同時適用於家長身上,身教重於言教,只有家長自身做到的事情才可以要求自己的孩子,才有説服力,打鐵還需自身硬。

對於家長教育孩子的要求還有這些,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讓孩子輕鬆、自由、愉快地成長;善於挖掘孩子的潛能,培養孩子的特長,對於這一點我有想法,學生在學校中的學習都是制度化的,統一的缺乏的就是特長,這一點不能寄希望學校發掘,學校學生太多老師們難以發現每個孩子的特長,這個需要家長在生活中發掘孩子的特長並且培養起來,讓孩子有多種興趣不要打擊他,然後在孩子的日益成長過程中發現他最擅長的然後專注學習,相信培養出的孩子肯定出類拔萃,然後家長還應該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對待孩子,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龍應台説,每個孩子來到世界上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來陪伴家長們成長的。所以家長們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孩子身上,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平等的家庭氛圍,你可以不支持他的觀點,但應該尊重孩子説話的權利,讓你的孩子敢説敢幹,而不是唯唯諾諾的乖寶寶。

恩格斯曾經講過,一個人最大的發展境界,是能夠有最多的閒暇時間從事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整個暑假雖然沒有上課教學,但我覺得這是我給養的最佳時刻。當一名人民教師是我人生中最樂意從事並願意為之奮鬥終身的職業!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9

今年暑假期間,我閲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裏來》一書。該書為教育專家王曉春老師所著,其中彙集了100個國小教師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問題,作者積40餘年教學經驗,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這五個部分,就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鑑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註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讀後令人深受啟發。

王曉春老師在這本書中反覆提倡的是教師的科學精神與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則案例中,一個學生不講衞生,教師對他進行個別教育,通常會採取兩種方式,"告訴他:你太髒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須把自己整乾淨(嚴厲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話是向孩子耳朵裏輸入教師評價。第二句話是向孩子的耳朵裏輸入教師指令。"這兩種方式,王曉春統統稱之為"干涉式教育",並且評價説,"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師一張口,教育架勢就擺出來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屬於低科技含量的教育。進行這種教育,不需要多少專業知識,靠條件反射就可以實施了。像上面兩句話,普通的家庭主婦也能説得很流利。"那麼怎麼辦呢?王曉春老師結合案例説,"幫助式教育"才是科學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辦法。

王老師通過一些淺顯易懂的例子告訴我們,老師光有愛心還是遠遠不夠的,正如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好,但缺乏醫術的話,並不能保證治好病人一樣。要治好病人,醫生還需要有專業能力,能對症下藥。教師也一樣,面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光靠愛心,還應在愛學生的基礎上進行研究。

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深入具體地分析他的心理問題是什麼,他的智力類型是什麼,他的思維方式是什麼,他的困難到底在什麼地方,從何處突破可以見到成績,可以建立信心。事實證明解決教學中各方面的問題,老師的愛心固然重要,但千萬不要以為愛能包治百病,其實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老師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愛心更重要,起碼也和愛心同等重要。因此,我們教師應克服工作方法簡單、思維方式單一等問題,練就一身教的好本領,以科學的態度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以智慧來幫助學生,讓智慧與愛心同行。

王老師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師非專業化的反應,比如碰到釘子就急躁,遇到失敗就沮喪,稍不稱心就埋怨,怨氣沖天,顧影自憐,工作情緒化。其實仔細想一想,這正是一線老師的寫照?在王老師看來,一個專業化的班主任遇到難題,首要的任務是瞭解情況,進行分析,鎖定問題性質,然後才可以根據性質進行干預。萬不可上來就管,那樣容易下錯藥。王老師分析瞭解決問題的兩種思路,一種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促使學生成長",一種是"看到現象——進行教育——達到教師目的",然後提出:"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我們先要儘可能周全地瞭解情況,佔有材料(否則根本無法研究,因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腦子不能空轉),然後根據這些材料提出種種歸因假設(假説),即初步診斷。有了診斷,就可以開藥方試試了,於是採取措施對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干預。再根據反饋回來的干預結果,調整假説,調整診斷,調整藥方……如此巡迴往復,認識不斷深入,問題也就逐漸得到解決。"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讀了於漪老師的《教育魅力》這本書,感覺受益匪淺。這本書太多的感動,太多的魅力,太多的藝術,需要我去追逐,去領會,去反思,去品悟。每一項修煉都讓我受到啟發和深思,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平日自己日常的教學和教育工作中的細節,讀罷此書,我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還有那麼多的地方做得不夠好。每個修煉都可以成為我今後教育教學工作的指領。在這裏我要介紹自己體會最深的五點:

一、教師要注意自身形象

有道是“形象就是宣傳: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服務: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一切!”新世紀的教師形象應該富有時代的朝氣。這種朝氣,集中體現了當代教師應該更懂得美、追求美、體現美。講究外在的美、儀表的美、風度美的教師對學生有着很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學生的喜愛。整潔、得體、典雅、美觀的着裝,也是完成教育任務的需要。教師站在學生面前亮相,自然而然的成為“審美的客體”,通過自己形象的示範,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作為教師本身就是美的傳播者。因此,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和諧統一,是當代教師自我形象塑造應該追求的理想目標。

二、教師每天要反思一下自己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 反思。善於思考必定受益無窮。因為思考可以化解矛的癥結,使僵化的思維方式疏通,變得清晰,構建新的思維和理念。凡成大器的人都養成了善於思考的習慣。可關鍵是平時該怎樣做?這裏的意見為我指明瞭方向:要持續不斷、讀思結合、以寫促思、系統性。

三、教師語言要有親和力

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要使語言具有親和力,就要注意平時言談要和藹可親如春風化雨細細密密潤禾苗,如清泉小溪涓涓滴滴入心田;課堂上和學生進行知識和思想的交流,語言要自然親切,熱情明快,做到活潑而不庸俗,文雅而不晦澀;對學生的提問、輔導解答要不厭其煩;課下可以融入到學生中去,和學生進行無拘無束的交談。學生學習上有失誤或做了錯事也能夠循循善誘給予正確指導。學生生活中有苦惱或痛苦,教師要給予關愛,即使是一句温暖的話語,也會讓學生心中燃起暖暖的愛意。

四、教師要與家長常溝通

生活向學校提出的任務是如此的複雜,以致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學素養,那麼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與家長聯繫,這是每一個教師經常要做的工作。但往往是有事的時候才聯繫,而且多半是作業不交或者出了什麼事故的時候才聯繫,所以,許多家長都條件反射似地怕接老師的電話。本書就提出很好的建議:教師應該在休息的時候,打兩三個電話,與家長閒聊一會兒,瞭解一下學生在家的表現,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家長對老師有些什麼要求和建議等。平時加強與家長的聯繫,可以預防很多事故的發生,比“亡羊補牢”般的事後談話效果更好。

五、教師在教學中要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不同的教師在課堂上會演繹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藝術效果,儘管有規定的教材和相應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卻沒有固定的台詞,課堂教學給予了教師充分的空間,可以自由馳騁,自由探索。從書上的例子可以得出要做到這點必須要求自己:設計獨樹一幟的個性化教學思路、尋求與眾不同的個性化教學藝術、塑造別具一格的個性化教學風格、展現略高一籌的個性化教學品位。

人們都説: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就學會了憂慮。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要有一個目標。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誠實和正直之中,他就學會了什麼是真理和公正。如果學生生活在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可見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着學生的成功與失敗,表揚學生還是批評學生,促進學生進步還是抑制學生髮展,是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又能給予學生怎樣的環境呢?這不禁讓我感覺到身上的責任重大。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來勉勵自己:讀書,是教師的一種生活,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河流。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本學期有幸拜讀了著名特級教師李鎮西新書《我的教育心》,該書以自傳體的形式介紹了自己從教三十年的經歷,有成功,有失敗,有歡樂,也有憂慮。讓我們在閲讀的過程中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立體的李老師的形象,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在教育的過程中他也犯過錯誤,也曾無意中對學生造成了心靈上的傷害,但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他關心、愛護學生,不斷總結髮現自己的不足,他能把教育中的失誤變成教育財富。

全書中貫穿一個主題:反思、樂趣。

我認為李老師最寶貴的教育財富不僅是他的反思力,更是他永遠保持的一顆純淨的童心。翻開《我的教育心》一書,習慣性地先瀏覽了一遍插圖,於是發現裏面近一半的圖片是李老師與他的學生們“玩”在一起:剛參與工作時與學生在郊外,把語文課搬到油菜花地裏,和學生一起用身體把“一班”二字寫在風雪峨眉山上,和學生在瓦屋山原始森林探險,甚至和學生玩“老鷹捉小雞”、掰手腕……李老師一張充滿童真的笑臉笑得比學生更燦爛。這不是單純的玩樂,這正是李老師的教育,他説:對學生嚴格要求,前提是要和學生建立感情和信任,只要孩子和你有了感情,嬉笑怒罵皆成教育。

有時我們老師也會開玩笑地説,和孩子們的鬥爭又開始了。李老師也有這樣的説法,他認為這是一場持續終生的“戰爭”,敵人當然不是學生,而是我們在教育上遇到的困難。如果真正愛孩子,就在研究他們。對孩子的愛,能夠使一個老師變得聰明起來。因為愛孩子,我們就會想:怎麼才能不辜負孩子的愛呢?那就要把他們教好。怎樣才能把他們教好呢?那就要動腦筋研究教育。每遇到一個難題,就把它當成課題來研究,長期帶着一顆思考的大腦工作,就會有起來越豐富的智慧。要樂於和後進生打交道,這是最好的教育科研,在和他們打交道的過程中,我們積累了教育智慧,同時體驗了教育幸福。

由此可見李老師是個有教育智慧的人,他一直保持着樂觀的、積極的教育狀態,正如李老師所説:每一位老師的一生是一個故事,精彩與否全取決於我們的精神狀態。他試圖通過自己的教育經歷,告訴同行:如果我們僅僅把教育當作一門職業,那將是很累的,而且累得很被感動——為學生累,為家長累,為領導累,為社會累……但如果我們把教育當作一項事業,那麼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願的!

當我閲讀李鎮西老師撰寫的《我的教育心》,教育的幸福方式,依然是反思,卻讓我有了具體的思考。李老師在他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給人一種平和的狀態,這樣的工作心態,來源於李老師善於撰寫反思。

李老師的教學工作,同樣有不得不迎接的檢查,同樣有多樣的評比……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面臨着教育學生,完成學校的多種任務的過程。我們學習名師魏書生、朱永新、李鎮西……如此多的名師,教學特色不同,教學方法不一,若是我們一一模仿,最終仿效不成。教育者所需要的是要領悟名師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學,萬變不離其中。教師要保持高昂的狀態,不斷調整,在課堂上有條不紊地展現出精彩的一面即可。

李鎮西有寫隨筆的習慣,看到他的一本本著作,就能夠體會日積月累的作用。他的創作,均來自於小事的思考,來自於自己的見解表達。

教師要樂於調整自己的狀態,讓整個教育教學活動充滿生機。教師要樂於從著作中反思點精神類的東西。因為這樣才足以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教師要能夠從緊張的工作中,找出快樂的內容,讓學生髮現學習的快樂。

李老師書中提及“班主任要有童心、愛心和責任心。”説這句話,是極為簡單的事情。如説所作,則需要有對教育的執着與熱情。以往學習教育名家的方法,對於豐富自己的教學有着顯著的作用。“永遠保持現有的純淨的童心,還要有愛心,善於積累智慧。”積累好詞佳句是學生階段有必要去做的事情。我在讀書的時候,習慣於積累我覺得有價值的語言。這些語言看似簡單,細細體會,藴含着哲理。我們隔幾日便取來讀一讀,思考片刻,便覺得又有新的收穫。

樂於反思,收穫樂趣,是我從李老師的書中又一次尋到教學快樂的方法。李老師的書中還提到“這個幸福……是孩子在受教育過程中的一種快樂……不僅僅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思考的快樂,創造的快樂,成功的快樂,而且還充分體驗到生活的快樂,思考的快樂,來自集體温暖的快樂……”

是的,樂於反思,收穫樂趣;樂於反思,收穫教育的幸福。樂於積累,教育生活平和,又流有緩緩的幸福!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寒假,我捧起了學校下發的《愛心與教育》一書,認真研讀,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感動人。

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説:“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處於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學習時期,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各方面處於形成階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發展,充滿生命活力和潛力。這段時期的教育影響遠遠越過該階段而擴展到終身。因此最需要老師對學生的愛,懂得兒童時期對生命的獨特價值,並善於開發其生命潛力。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動人的靈魂,無法引起人的共鳴,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愛心和知識,對學生來説,他們喜歡前者。學生們特別渴求和珍惜教師的關愛,師生間的真摯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愛學生就讓我們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吧。

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愛去贏得愛,用愛去化解許多的矛盾。愛我們身邊的人,無疑是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也懂得去愛護和關心別人,尤其是當老師的我們,面對的是正在成長,性格還沒有定型的孩子,他們最需要的是愛的滋潤,我們給予他們的愛心也一定會影響到日後他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曾幾何時,看到書上有幾句話:“不會對別人寬容的人,對自己也不會寬容的;不會愛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愛你的!”總相信你負出的愛越多,你也會獲得越多的愛。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中,用豐富的實例反映了學生積極、愉快、高質、高效的課堂學習,以及終端考試的優異成績,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為本的實質。教育依靠學生。他把教育深入到生命層次,鮮明地提出教育不應控制生命而應激揚生命。走向生本教育體系的過程,也就是從控制生命走向激揚生命的過程。

在實際教學中,我遇到這樣的困惑:當一個調皮的不愛學習的學生擾亂了課堂紀律,或者違反了學校的規章制度,首先想到的便是批評教育,而這種看似及時的具有針對性的批評教育往往收到的效果並不理想。我們內心似乎本能的有一種想要控制該學生不再犯錯誤的衝動,而忽視了該生平時表現出的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比如幫老師倒一杯解渴的水,幫班級掛起撒落下來的窗簾等等,這些細節看似不足掛齒,但畢竟能證明該生並非一無是處。讀了《教育激揚生命》一書,我想,如果將“控制生命”轉變為“激揚生命”,激發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應該不會有這麼多令老師、班主任頭痛的事情了。

生本教育認為教育教學的本質是推動兒童有效地自主學習和提升,而不是將學生當做“待加工品”被動地改造、塑造和設計,學習必須依靠學生自身的生命機能才能得以發生的事情,任何外部力量都無法真正代替,這符合在事物變化發展過程中內因起決定性作用的規律。生本的方法是依靠生命,生本教育就是強調對學生生命力量的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一種有益的學習,亦是對自我的一種提升。

理論上講,生本教育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構建了一個理想的藍圖,關鍵是我們如何克服現實中的困難。面對個別特別調皮的學生,甚至思想上變得壞壞的學生,我們該如何去激發他們,從而從“控制生命”轉向“激揚生命”,進而“影響生命”。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近來我有幸拜讀了《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書裏面關於養成教育的一些深刻見解,讓我受益匪淺。本書是一本關於養成教育的專著,不僅科學嚴謹,而且實用新穎。我深深贊同作者的教育觀點: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習慣必須從小養成。

“有的孩子做作業,邊做邊玩,心思不能集中在作業上”,“有的孩子上課聽講靜不下心來,一會兒跟同學説話,一會兒玩手中的東西,一會兒看看窗外”相信很多老師在管教孩子方面都有過這些難題,有時還真讓我們對這些孩子們無可奈何。我認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造就一個人一生幸福的基石,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我們做老師的責任,我們應更多的去關注一下他們的學習以及平時在校的生活習慣。當然學校也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了許多好的有關細節教育的要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很簡單,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不是簡單的。如果養成了不良習慣,要把它轉化成良好的習慣,就要經過一個痛苦的過程。為了不讓孩子經歷這種痛苦的磨練,我們從一開始就要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作為一名國小教師,你的一言一行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孩子們現在的模仿能力是最佳時期,他們會模仿你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首先要嚴於律己,從我做起,為人師表,言行一致。當然孩子的良好習慣的培養不是學校單方面就能做到的他需要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相互配合。

就那我們班的吳妙研同學來説,她以前逃過半天學這對於一個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是多麼惡歷的行為。問其原因才知道由於家庭作業沒有完成不敢來上學,怕老師告訴家長,自己回家又捱打了。通過了解我知道她和媽媽的關係很糟因為每當她犯錯誤時媽媽就會打她,而爸爸又在很遠的地方工作無法照顧她,因此她就對媽媽產生了恐懼的心理。

事後我找到她的媽媽通過我們相互溝通如何教育孩子,慢慢的她們母女的感情融洽了許多,學習上也進步了。如果我們對這件事情抱着無所謂的態度,孩子就有可能經常性的逃學形成習慣,到那時在去糾正它將會是一件很難的事。正如人們經常説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習慣的力量強大而頑固不可融化,習慣一旦形成,終其一生,便難以改變。這裏講的“本性”,當然不是人與生俱來的,很大程度上,是在後天養成的,也就是説,與自我長期來的習慣是密不可分的。

正如書中原序部分提到的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論述家庭教育的專著《顏氏家訓》就十分強調教育應從小抓起。顏之推説:“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歲數,可省笞罰。”其中藴涵着一個習慣養成的道理。習慣的力量是一種頑固而巨大的力量,也就是説習慣一但養成那麼就很難在改變。當然好的習慣是讓人們享受終生的,如果一個學生學習很認真那麼他踏上社會後工作、生活、做人處事都將會是一個嚴謹、負責任的人。

因此我認為,良好習慣的培養應滲透到教育教學中去與學科知識有機相溶來滲透做人道理,來養成學生的基本習慣。作為教師,應當擔負起相關責任以及承擔相應的任務。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最近閲讀了《教師人文讀本》中懷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幾乎每個段落都有精闢、深刻的論述,聯繫和啟迪着今天的教育實踐,讓我深有感觸,以至我必須寫一篇學習讀後感的文章。

艾爾弗雷德·諾恩·懷特海(1861—1947),英國數學家、教育家。懷特海大聲提出“兩條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務虛透徹”。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們廣泛關注而產生着重大影響。它的實質是反對學校裏傳授死的知識和“無活力的概念”,反對學習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運用、檢驗或重新組合知識概念,認為一切教育的中心應該使知識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識僵化。説得何等好啊!這些20世紀前期的論述,仍是今天的學校實踐中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大量復現式的枯燥教學,知識同實際脱節,是今天的學校突出而嚴重的問題。

同杜威“學校科目相互聯繫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幾乎一樣,懷特海“極力主張的解決方法,是要消除扼殺我們現代課程活力的各學科之間相互不聯繫的嚴重現象。教育只有一種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消除學科同生活的隔離,消除學科之間的互不聯繫,一直是20世紀教育革新家極力解決的問題,也是今天課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務。

懷特海反對灌輸式教學,他向有實際經驗的教師呼籲:不要認為“只要學生紀律好,總能把一定分量的無活力的知識灌進他們的腦子裏去”。他舉例説,教兒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但目的何在呢?傳統回答是:鍛鍊心智。懷特海指出:“這個回答雖有部分真理,但有一個根本的錯誤,就是很可能窒息現代世界的才華。”把兒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創始人的權威和影響有多大,懷特海譴責這是“教育理論中的最致命、最錯誤、最危險的概念之一”,並且極富意義地指出:“心智決不是被動的;它是一種永不休止的活動,靈敏、富於接受性、對刺激反應快。”這或許是後現代課程家們最感興趣的思想之一。只有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動地位,才能減少教學過程中的浪費和厭倦現象。

懷特海反對教學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試:“每一所學校,要是訓練男孩子們準備小小的一套考試,一定要受到毀滅的痛苦。”他尤其反對脱離學校具體需要的校外統一考試:“一個以考察學生個人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試製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費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結果”,只能是“扼殺文化的精華”。那些沉迷於考試和分數排隊(學生排隊、教師排隊、學校排隊),反覆組織統考、不斷印製試題的人們,是否求實地細想一下,這種工作的實際意義到底有多大呢?

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除了廣泛接觸和評析教育中的突出問題外,還深刻揭示了兒童成長的階段和學習道路。他認為兒童的心靈是成長着的有機體,而成長和智慧發生在自由所給予的創造機會與學生學習知識之間達成平衡之際。他提出“教育韻律”——渲染(遊戲)、精確(掌握)和概括化(抽象),認為這三者不斷統合而非序列地排列。他提倡在國小和國中以觀點的渲染和遊戲為主,精確和掌握的發展始於高中,而抽象和概括則為大學時期的焦點,學校若脱離這一大致的計劃,將違背學習的自然韻律。顯然,這是誇美紐斯提出的自然適應性原則的延伸,它有益於教師認識不同時期的學生學習特點,從而採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值得我們深深體悟。

我們在談論教育的目的時,很多是指向着未來結果的。然而,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教育的結果和教育的目的絕對是兩回事。這點我們通過閲讀懷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獲知。懷特海告訴我們,教育改革,應該改掉那些束縛人的心靈而無活力的教育制度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和規劃綱要(20xx-20xx)》,期中所表露的許多思路皆旨在對教育制度除舊佈新,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我讀了《教師人文讀本》這本書,作者是張民生、於漪,讓我感受頗深。愛,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對教育,對學生貫穿始終的是愛,最多的愛。記得自己高中的時候特別想當老師,因為那時的我,對老師充滿了敬佩之情,常常迷戀於老師的威嚴和權力,又傾慕於他們的慈母之心。其實那時的我也並不知道正真的原因。高中畢業我如願的當上了老師,我踏上了教師這個崗位,一晃就是30年。

我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教師人文讀本》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有句話説:“活在當下”。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雖然從出生到長大,基本是家長在為自己做主。但今後還有漫長的幾十年,仍然有自己選擇的機會,是選擇努力踏實地度過還是空虛而歸,全在自己。在學校,工作上的雜事與生活中的事情攪得沒有時間,沒心情。其實我知道這些都是找藉口。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想這件事很快會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我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覺得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工作這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績,能夠得到學校領導和家長的認可,心裏自然很高興。但又覺得自己做得實在是太少了,有點愧對家長的信任。

教育的最終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中讓一個人具備品德的高尚?我想: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論他為金錢去奮鬥還是為理想奮鬥,只要是努力的奮鬥,公平的競爭。在奮鬥的過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時時去幫助別人,他都可以説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師人文讀本》同時也為我們指明瞭新的教學觀。這就是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在教學中創設使人思考、激勵探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心智發展的過程。與此同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也應成為實踐“終身學習”理念的楷模。重視和加強繼續教育,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活到老學到老。

讀了《教師人文讀本》之後,我真正的感到我們教師所從事的事業是神聖的,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這就更加堅定了我教書育人的信念。

《教師人文讀本》裏面的文章都是經過編者精心挑選編排的。每篇文章都在寫我們教師。第一篇文章《名師》就深深打動了我。文章中講述的幾位老師,都是一些名師,從一些瑣碎小事,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出平凡老師的不平凡之處。這幾位老師無愧於“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他們更是我學習和生活的榜樣。

書中有一篇《我不知道該怎樣進行教育——關於陽陽的故事》的文章,在很多教育文章中我都曾經看到過。不禁讓我想了很多。在自己短暫的教學之路上,也碰到過不少象陽陽這樣很有個性的孩子。他們中大多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鼓勵、表揚和認可。而我們則往往被他們的調皮、豐富的想象力給嚇到,不願意給他們表現的機會,甚至説話的機會都不給他們,對他們往往是很嚴厲的。而陽陽的老師總是鼓勵他、提醒他、點撥他……他覺得老師是自己的朋友,心裏話都願意和老師説,同時對學習也產生了興趣,陽陽變得非常優秀。我不禁感歎,陽陽遇到了一位好教師。

不管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還是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我們老師應該平等的對待。記得我剛參教時,為了鼓勵那些後進生我偶爾會在他們的作業、考卷上寫上幾句鼓勵的話。後來學校要求實施激勵性評語,“你有進步,繼續努力!”、“老師相信你肯定行!”、“老師會支持你的,加油!”這些看似平常的話卻給那些孩子帶來了信心。當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主動問我問題、上課時積極的舉手、能按時完成作業了,我感到非常的高興,到現在我還有一個習慣,不管是平時上課,還是公開課我都喜歡叫學習困難的同學回答問題,雖然回答的不一定正確。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平等的對待我的每一位學生,讓他們每個人都感受到老師一直在關注着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愛包圍着他們。

教師要以“四真”贏得學生,而不是用教師權威壓服學生。“四真”即:“真情實感,真抓實幹,真才實學,真知灼見。”教師要深入到學生當中去,瞭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猜測和武斷地下結論最容易傷害孩子純潔的心靈。用心靈走進心靈,這既是教育的條件,也是教育的本身,教師只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給孩子真誠的愛,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教師人文讀本》讓我更懂得了教育學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才能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户,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蘇霍林斯基曾説:“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幼小的心靈。在這裏,誰有耐心和細心,誰就能取得成功。” 徐匡迪先生也説過一句話:“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

這本書裏面的故事,裏面所説的每一句話,所講授的每一個道理,在今後的道路上會成為我從事教師職業的指明燈,教育者之人格,需要不斷的勵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