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聽課心得體會(精選7篇)

教育聽課心得體會 篇1

在胡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完成了第一次的教育見習課,其主要內容是觀摩廣州市越秀區二中應元學校周老師講解的八年級生物學的《鳥的生殖和發育》這一節課的視頻。在觀摩過程當中我們認真觀察、分析、比較,並且做聽課筆記,收穫良多。我也不斷的回憶起我七年級時上課的情景,因為我們當時上的課也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穿針引線”的教學方法進行的。在聽課過程當中我們不僅看老師的教態、看課堂氣氛、看教學內容,還看課堂環節的設計,看是否實現課堂的教學目標,是否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的教學內容是否充實!學習比較各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技巧的的運用。

教育聽課心得體會(精選7篇)

周老師的講課有趣而且通熟易懂,授課科學而且充滿現代氣息,以學生為主體自己起穿針引線作用的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們輕鬆接受知識的同時,本人卻也給同學們留以深刻的印象。周老師的上課風格、教學方法讓我們這些未來的人民教師望塵莫及,觀看視頻也讓我們在教學技術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對於以後的教師工作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幫助。

通過觀摩周老師授課的視頻我學到了以下的教學技巧:

一、關於課堂的管理

有關課堂管理方面,周老師老師教學內容豐富,一環緊扣一環,她親切兼活潑的性格讓學生們愛上了她的課。但是,在幽默和活波之中,卻又不缺乏教師的威嚴。學生在她的課堂組織下,活躍而不亂。整堂課老師運用展示圖片的方法引入學習的內容,學生也表現得很積極!

二、關於課程的導入

導入技能是教師在講解新課題時運用建立問題情境的教學方式,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其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形成學習動機,和建立知識間聯繫的一類教學行為。

好的課堂導入可以:

1、提供必要的信息引起學生的注意,使之進入學習的準備狀態。

2、設置問題情境和製造學習氣氛,引起學生的認知需要。

3、使學生明確教學活動的目標和任務,活動的方向和方式,從而產生學習的期待。

4、使學生產生進一步參與教學活動的需要。

常見的導入方式有:複習導入法,類比導入法,時事導入法,實物導入法,背景知識導入法、遊戲導入法、情景導入法。一開始,周老師便以幾幅精美的圖片吸引了同學們的眼球,而且還揭示的上課的主題。周老師便是用了這種圖片導入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啟他們的求知慾,讓同學們進入到學習的狀態。

每個老師的導入方法都不同,而且每個老師根據課程的內容的不同導入的方式也不同。因此在教學活動當中要根據教學的內容、學生的特點和自己的教學風格及長處,設計不同的課程導入方法。而周老師的這招以課程內容為依據的圖片導入法也極盡她親切兼活潑的性格。

三、關於授課方式

每個老師都有每個老師不同的授課風格,學生在教學活動當中能夠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能夠達到教學目標,我認為就是比較好的課堂。

講完知識點進入實驗操作環節前引入一個特例杜鵑的生育過程,這特例與知識點相關,但並非重點,以此作為銜接,緩解氣氛,消除學生剛剛因課程內容所帶來的疲勞同時又重新使學生之前有所消減的興趣增加。

在講授雞卵的結構前,交代學生怎樣去觀察雞蛋的結構,讓學生帶着任務去觀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科學實驗的探究,讓學生親身參與到科學活動中來,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的同時也增強了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周老師的這種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能力,而且也體現了現代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的特點,讓學生們完成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蜕變。

在課時結束前的幾分鐘,周老師又用同學們曾經學習過的詩句,比如“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等與鳥類的繁殖與發育階段有關的詩句來複習當節課學習到的第一個知識點——鳥類的繁殖階段,用這種方法去讓學生們進行回顧與反饋練習,學以致用,知識跨學科地相結合讓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會更加深刻。聯繫生活,聯繫實際,把小鳥待哺聯繫到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把教育上升到更高的層次。

周老師的講課沒有大篇幅的板書,文字,有的也只是精美的圖片和視頻。事實也證明,圖片比文字更讓人印象深刻。從整節課看下來,我們不難發現,周老師基本不用看書,課前的準備和課外的廣泛閲讀毋庸置疑,講課不僅生動而且形象。對知識的激情演繹是她對教師職業那份熱愛和執着的體現,同時也是她認知能力的肯定。

周老師的授課方法豐富多變,整個課堂都在輕鬆的氛圍中進行,同學們的積極性高,汲取的知識量便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增加。我喜歡周老師的上課方式,我也曾體會過這樣的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愛上學習,也會讓學生得到綜合能力的提高。我想除了有老師的技巧之外,還滲透着老師對學生、對教學事業濃濃的愛,這份愛很自然的散發出來,使得每個人都能感受得到,每一個笑容,每一句話,都讓人感到很舒服。我想學生對學科的興趣除了學生自身的喜好之外,更多的是來自於老師。而老師首先能做的,就是要使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愛,這樣每一節課都能在愉悦中度過,還有哪位學生不愛上這個課呢?

教育聽課心得體會 篇2

3月30日,上完第一節課,我便一路飛奔至車站,搭上開往南通的班車,直奔目的地——通師二附。雖然天空陰沉沉地,卻趕不去我心中的那股興奮勁兒,因為我將親眼看到教育精英們的教學展示,親身經歷一次難忘的精神之旅。

就這樣,帶着這份期待與興奮,我與同去的周老師緊趕慢趕總算在1點之前趕到了報到地點——通師二附的體藝宮。拿了活動材料之後,我倆便找了一個滿意的座位安置下來。打開手中的活動材料,我知道這次展示的都是低年級的語文課!而我一直從事的都是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一份“失落”不免襲上心頭,算了,既來之,則安之!就這樣,我“陰差陽錯”地一連聽了六節低年級的語文課。

聽課之後,我的失落蕩然無存,留在我心中的只有“震撼”。我震撼於六位老師高超的教學技藝,震撼於通師二附學生精彩的課堂發言。她們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讓我感受到原來我們的語文課堂可以上得如此地靈動、妙趣而有富有勃勃的生機。

這次活動的主題是“夯實基礎,打造高效課堂”,我認為吳建英、楊金萍、孫建英等六位老師的語文課堂都很好地踐行了這一“高效”的主題。

一、培養習慣,奠定孩子一生的基礎

俗話説:習慣決定命運!我認為,低年級的語文教學除了給予孩子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因為那將影響孩子的一生。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我們有責任對孩子的一生負責,我們要有大教育的觀點,不是為了分數而教,而是為了孩子美好的未來而教。而且目前,我們教育者着力培養的正是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它包括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交往習慣三大板塊。這三大板塊在六位老師的語文課堂上也有所體現,如徐萍老師的《學會做客》不僅教會了孩子如何做一個深受大家歡迎的小客人,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孩子應有的生活習慣和交往習慣;楊金萍老師在教學成語“舐犢之愛”時,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的方法去認識陌生的“舐”、“犢”二字,這樣的做法不僅複習了部首查字法,培養了孩子查字典的能力,而且養成了孩子遇到不認識的字請教無聲老師的學習習慣;瞿聰聰老師在引導孩子説“這是一隻怎樣的兔子?它是什麼樣子?”的時候,一直引導孩子們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抓住特點來説,這就培養了孩子按順序説話、説完整話的説話習慣,也為孩子升入高一級學寫作文而打下了基礎;吳建英校長在引導孩子們去字典爺爺那兒找“礻”和“衤”的字時,面對孩子們還沒聽清老師的要求就急於去做的情景,這樣説道:“現在不動,聽清老師的要求再行動。”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培養了孩子們做任何事都要聽清要求再去做的習慣。另外,吳建英、張傑、楊金萍、孫建英四位老師都特別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認字、寫字的習慣。

二、創設情境,打造富有磁性的語文課堂

中央教科所朱小曼博士説過:“今天,情境已成為我們時代的話語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生活就是情境性的,生活是處在情境中的,離開了情境,很難理解和運用知識。”

低年級的孩子生性活潑好動,要讓他們喜歡上那“枯燥乏味”的方塊字,就必須重視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這就需要我們教者創設一定的情境,形成孩子學習的磁場,從而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去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這一磁場的創設在六位老師的.課堂上都產生了強大的學習引力。例如,張傑老師通過孩子喜歡玩的魔方來讓孩子學習生字,孩子們一個個熱情高漲;孫建英老師在鞏固詞語的時候,將詞寶寶們設計成了一閃而過的淘氣包娃娃,學生興趣盎然,緊緊地抓住機會“喚”詞兒;吳建英校長課前創設的一個猜字謎的情境,讓孩子們領略了方塊字的奇妙,大大激發了孩子學習方塊字的興趣;徐萍老師的口語交際課始終給孩子們創設了一個生活的情境,,讓孩子們在真實的生活中學會了做客的一些基本禮儀,懂得了做客的時候要認真傾聽長輩們的意見,與長輩們交談的時候要注意自然大方,有禮貌;楊金萍老師則是再現了孩子們與親人生活的情境,引導孩子們在真實的情境中理解了成語“天倫之樂”、“其樂融融”。

三、突出自主,打造靈性高效的語文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國家督學成尚榮也説過:“兒童是自由者、探索者、遊戲者……”所以我們絕不能在課堂上忽視兒童的主體性,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運用教學策略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學習效果。

吳建英校長在引導孩子們初步認識了“福”字之後,對孩子們説:“小朋友們,我們什麼時候也給什麼人送去過祝福呢?”親切的話語讓孩子們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給孩子們營造了一個自主表達的氛圍,同時,也在孩子們的大腦中、心中深深地烙下了一個大大的“福”字兒。

在引導孩子們記住“裙”、“褲”、“衫”、“襯”字之後,吳校長順勢一導,安排了一個自主學習生字的環節,讓孩子們去字典爺爺那兒找一找帶有“礻”和“衤”的字兒,將學習的主動權完完全全交到了孩子們的手中,孩子們在教師的微微點撥之下,豁然開朗:原來認字兒也可以自己認。

課末,吳校長再一次暗示孩子們學習認字兒不僅可以向字典爺爺請教,也可以到生活中去認字兒,並且讓孩子們自主表達出了學習漢字兒的新感受。吳校長的這一舉動不僅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也為孩子們高效地學習語文提供了學習的渠道,可謂一舉多得呀!

兩天的行程雖然奔波得很累,但是收穫頗豐,受益匪淺,為我今後的追尋指明瞭前進的方向——打造富有磁性、充滿靈性、紮實高效的語文課堂。

教育聽課心得體會 篇3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除了自己備課、上課,也聽了不少課。有時除了聽語文課,還要聽數學、英語、思品、科學、音樂課。與自己專業不對口的課,這怎麼聽?我給自己的定位是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聽課。

立場不一樣,感受的確不一樣。比如有些老師課堂節奏很快,教學“容量”很大,在短短的四十分鐘之內,每一段時間做什麼,每一個環節做什麼,都做了充分、準確的準備,這些教師對課堂時間的把握極其精確,這種狀態一直到教學內容結束。至今我還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完全控制課堂的時間和節奏。

比如,學生朗讀不夠準確我就想幫他糾正,學生回答問題有困難我就想讓他多思考一下直到自己能回答好,這樣就會無形中趕不上節奏,所以極佩服這些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能有如此豐滿的課堂。可是另一方面,我又不由產生懷凝:這樣快節奏的課真有效嗎?這樣高強度的腦力勞動,學生會快樂嗎?一天有多少個這樣的一節課,一學期、一年、幾年下來,又會是怎樣的呢?學生能有快樂的感受嗎?學生還有空間思考嗎?還有張揚個性的機會嗎?

站在學生的立場聽課,我感受到一節好課不光是讓聽課老師滿意還要讓學生滿意,要讓學生有深度的快感。好課要讓學生快樂,讓學生快樂地獲得知識,快樂於他們增長了知識,快樂於他們的表現欲被點燃,快樂於他們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説到這裏我想起前不久聽的一節課,我感到一種驚訝和惶恐不安,驚訝於學生不願合作,不願發現,不願表述,不願展示。惶恐於長此以往這種學習疲勞會給學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不安於究竟是誰動了學生的奶酪,讓他們如此麻木。一節好課應是讓學生願意去做深度思考,讓學生享受到知識的魅力,讓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收穫,讓每個學生都觸摸到自已成長的細節。

再比如一些課堂上教師激情四射,熱情洋溢,且不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老師是否能保持這樣的精力,學生在這樣的熱場氛圍中能安靜地思考嗎?每次賽課評課似乎評委都把老師是否有激情作為一個重要的標準。其實如果我們換位思考一下把自己當成學生,也許我們希望老師能給我們更多一點思考的空間和時間。也許這樣的課堂好像比較沉悶,學生也表現得比較沉默,但大腦卻在激烈的思考中,有充分靜心思索的時間和機會。其實如果我們老師能讓學生“再想一想”“再考慮一下”“再讀一讀”,也許這片刻的沉默與思索,會取得更可貴的效果,會點燃學生內心的火把。

總之,我心中理想的課堂應是表面上的安靜與內心的激盪交替進行。讓每個孩子都沉浸在閲讀和思考所帶來的快樂中,每個孩子都很安心,很安靜,很安全,但思維卻沒有停下過,思想的火花會常常在心中激盪。繼而思考,比較,整理,發表觀點,討論彼此的認識。從而影響他們的生活,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教育聽課心得體會 篇4

我是一名從事幼兒教育快二十年的老教師了,各種各樣的公開課我也聽了好多了。但這次我去濱州實驗幼兒園聽完課,心中卻充滿了和以前不一樣的感觸。

這次執教公開課的老師是經過層層選拔出來的優秀的年輕教師,他們代表的是我們幼兒教育的希望。老師們在活動中呈現出自信、大方、充滿活力和朝氣的精神,讓我真的羨慕不已。看到她們的身影,聽到他們動聽的聲音,我覺得自己確實是老了。沒有了年輕的活力,孩子還會不會喜歡我呢?

其次,這次公開課的選材也不同於以前,以往講課的內容都是限制在省編教材,這次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特長,自由選擇內容,給了教師更大的成長空間,也讓我們的活動形式更加豐富多彩。讓我感觸頗深的是我們博興縣幸福鎮中心園吳琳老師執教的一節小班活動《毛毛蟲變蝴蝶》,她是一位年輕、自信大方的小姑娘,整節活動設計新穎、有趣,教具準備充分,讓孩子在毛毛蟲的開心中體驗到了變成蝴蝶的快樂。可見年輕教師是非常有能力、有思想的。能設計出這樣的活動,真讓我們這些老教師佩服,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再就是現在的城市幼兒園已有男幼兒教師加入,這對我們幼兒教育來説也是一件好事。我們正是培養孩子性格、習慣的關鍵時期。每天面對我們這些女教師,男孩子的性格得不到良好的發展,變得越來越膽小,越來越沒有男子漢氣魄。現在有了他們的加入,我們的孩子也會得到全面的培養,我們的幼兒教育也會越來越好!

教育聽課心得體會 篇5

總體來説,這是一堂比較成功的體育課,我們的趙小華老師非常的投入。作為我們聽課的人,在享受美感的同時,也在體驗快樂。這樣的課,我認為就是新課程下我們體育教師所追求的課。

條條框框總結幾條優點:

1、能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課前準備充分,有設計理念。

2、教學目標明確,包括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符合學生實際。

3、選擇了學生感興趣,易接受的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內心需要。

4、教學方法靈活,情境創設富有動感,音樂伴奏練習,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和學習動機,有利於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

5、組織形式井然有序,時間安排恰如其分。

6、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勇於實踐、互相交流。

7、能在愉悦、平等、和諧、開放的教學氣氛中讓學生鍛鍊身體、享受快樂、釋放自我。能夠做到這些,跟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的素質分不開。

8、特色明顯:場地佈置有創意,隊伍安排有特色。

9、嘗試和創新貫穿整堂課,無論從主體性、開放性、基礎性、健身性、教育性等等方面都有體現。

利用這次機會,向各位教師解釋一下:為什麼説嘗試和創新貫穿整堂課?目前,已經準備在體育組中搞一個校本教材的研究,內容為“童話故事貫穿低段體育課的實踐與研究”,整堂課迴繞一個故事進行展開,從趙小華老師的課中大家可以看出,他是迴繞“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故事開展了早鍛鍊——遊戲:開火車逛森林、摘帽子——勞動:種蘑菇、採蘑菇——到回家路上抬白雪公主(並且在這裏也滲透了生活中抬傷員的常識)。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也就解決了在課堂中學生常規管理比班主任難管理的現象,可以説情境是體育課堂教學保持鮮活的支柱,是保證每節課具有鮮明“個性”的源動力。比如投擲壘球,對於一二年級的學生,很難理解和掌據投擲高度和遠度的關係,教師更無法用45度這樣的數學概念來規範他們的出手角度,在教學實踐中將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彩虹弧線和投擲的拋物線聯繫起來,將學生的生活知識遷移到體育知識的認識上來;我認為今天這樣的課比較適應低段學生的需求,做到從愉快的玩中得到鍛鍊,學到知識。包括周雪琴老師將要上的新教師彙報課也將進行這種嘗試和創新。

一堂體育與健康課,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暴露,因此我們才可能有針對性地對其研究並改進。有“問題”的課並非都不是“好課”。教研課只求在某一點或幾點上有所突破,對學生有收穫,對教師有感悟,或對聽課者有啟迪。下面就本節課提幾點建議和看法:

1、在激發熱身階段——教師安排的規定動作不夠,伸幾個懶腰加刷牙洗臉接着就是學生自編,我認為可以加一些模仿教師動作或模仿動物的動作等,教師的某些動作可以使學生更能體會,也會給學生這樣一個感覺:“我們的體育老師做的動作真漂亮”;更因為示範是最能體現體育教師美的一面,也是模仿能力強的低段學生最能接受的方法。

2、從幾個階段的銜接來看,整個流程不夠流暢;

3、結束階段——在女生唱歌的時間可以讓男生來表演,氣氛應該會更好。

4、糾正口誤:既然我們已經創設了情景人物,那不能一會小矮人,一會小矮子,一會小朋友(特別是小矮子這個稱呼,不恰當)。

5、討論:我們體育課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口令“立正、稍息、向前看齊”,特別是低段,我們是不是可以學學其他的語言,來句:“看哪組小朋友站的跟老師一樣”“看哪組小朋友站的最好”等等,我想效果一定會比“立正、稍息、向前看齊”好。

以上是我本人的一些聽課心得,如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教育聽課心得體會 篇6

大學聯考是中學教學的指揮棒,自1977年恢復大學聯考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時間,無數青少年通過大學聯考成為了國家和社會的棟樑。然而,大學聯考也在隨着社會的發展,國情的變化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而不斷調整。目前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銜接和過度問題,一直是困擾教育者、家長和學生的一個問題。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實現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銜接,讓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有一種連結和過度,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迫切問題。

今天上午,大城縣第一中學邀請到了河北省教育廳趙秀娟老師為高一年級的學生們進行了關於新大學聯考改革分析的講座。講座主要分析全國開始推行新的國家級的學業水平考試,逐步試行新的大學聯考方案。語文、數學、英語三門科目必考外,再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中選擇三個科目,參加大學聯考成績核算,即“6選3”。這三個科目代表着大學所學專業的大的方向。這讓學生們從高一就開始明確人生目標,做出職業規劃,使學生們的高中三年不再迷茫。

在新的改革方案指導下,學校應該圍着學生轉,學生的選擇決定教師崗位。中學教育開始實行走班教學,學生除了可以自主選擇大學聯考科目以外,還可以選擇自己的任課老師,這被稱為“選科、選師和選課”。

在傳統的大學聯考模式下,只有主動適應學校和老師的學生,才可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可以説,在傳統的高中學校中,學生是圍繞學校轉動的。對於那些有個性、有不同學習風格和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來説,往往會被看成“異類”。而新大學聯考改革下,學校將圍繞學生轉動。通過學生對大學聯考科目、任教老師以及具體課程的選擇,彰顯學生的個性、凸顯學生的學習風格,也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讓學生獲得與個人能力相適應的成長。只有學校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校資源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才可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個性成長,推動學校的特色發展。

對於學生來説,往往會選擇學術聲望高,教學態度積極,性格樂觀,課堂風趣幽默的老師。這就要求老師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識儲備,注意與學生的交往方式以及自己教學風格的可接受程度等。當把“選師權”交給學生時,就等於承認了學生選擇老師的標準。教師就應該想辦法提高學科水平、學術水平、教學能力等等。選擇教師目的不是淘汰老師,而是讓老師不斷的發展自己,而學生的選擇標準,就是老師的發展方向之一。

在新大學聯考改革下,學生、學校甚至社會對教師的各方面要求越來越嚴格。所以説,現在的我們更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素養,更應該在實習學校認真學習教學經驗、技能及方法。為未來成為一名好教師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育聽課心得體會 篇7

聆聽武校長的家庭教育講座,我頗感收益良多。其中的一個事例,尤其令我感觸深刻。

武校長講到,電力工程隊在深山中架設電纜時,由於溝深壑險,把電纜線從一座山樑扯到對面的山樑上去,極為不便。聰明的施工人員是這樣操作的:首先放飛風箏,讓風箏落在對面山樑上。然後,把“風箏線”逐漸變得粗起來。當“風箏線”粗到足以承受電纜的重量時,最後順利地把電纜牽引過去。

這個聰明辦法令人拍案稱奇,其過程更是耐人尋味。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風箏線’逐漸變粗”的巧妙過程,細細的風箏線能成功地牽引電纜嗎?地球人都知道,當然不能!

可是,在教育孩子,特別是在轉變差生的過程中,不少教師、家長恰恰忽略了那個讓“‘風箏線’逐漸變粗”的巧妙過程,急功近利,簡單粗暴,結果自然是事與願違。由這件我聯想到自己的一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