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1篇)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説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1篇)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老師也希望自已的學生個個是天才。但是,什麼樣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的?讓孩子上各種名目繁多的才藝培訓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嗎?為了培養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僅僅是錢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式的傳統教育和外國教育的不同,國外更注重對孩子的天真可愛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有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説:“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我覺得只有健康成長才可能成才,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雖然不是絕對,但也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會對孩子起着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希望就在眼前,祕密就在身邊,打開此書,悉心閲讀,你會發現——天才就在身邊!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有幸拜讀了朱永新主編的《教育的奇蹟》一書,受益匪淺。我不知疲倦地欣賞着這本神奇的“奇蹟”帶給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蹟》這本書裏面的故事讓我震撼、引人深思。書中的故事讓我懂得教育不是為了選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上帝讓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賦予每個人一個成功的機遇,成功的可能。

當我們真正領略了教育的真實意義,也就不再懷疑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將是一種必然!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的是一些當代名人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是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是愛“説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是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思緒萬千: 對於我們教師來説,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對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來這些五六歲的孩子都應該是快樂幸福的,而這學期,有一個班的一個幼兒卻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沉默寡言,課間還躲在角落裏,上課不願發言,性格孤僻,行為也較為散漫,學習也不太好。為什麼陽光般的年齡卻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腦子裏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於是,我決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從那裏能得到答案。通過我的瞭解,她三歲時,父母離異,她跟着父親過,父親沒有固定工作,經常找一些人在家裏酗酒、打麻將,很多家務活都得她幹。即使這樣,父親一不順心還要打她。在幼兒園裏,她總覺得老師、小朋友歧視她,對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嚴重。教師的愛應該像陽光照射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温暖每一顆還十分稚嫩的心,特別是那些心靈受過傷害的孩子。父母離異,家庭變故給她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創傷,使她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撫愛和家庭的温暖,許多要求得不到滿足,不願和人交往,膽小,天常日久成為班上頭疼孩子。心理學認為,教師對孩子誠摯熱愛的情感,能夠感染打動孩子,乃至轉化為孩子的心理動力,影響其品德的形成和個性發展的方向。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關心教育這樣的孩子,並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協調好離異雙方和孩子的關係。我決心以行動去温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喚起她的自尊。在這過程中,不是我一個人的努力,而是要號召全班孩子和家長共同協助和配合,一起來幫助她走出迷茫,邁向成功。這個孩子漸漸地變了,性格開朗了,特別是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學會去賞識每一個孩子,發現他們身上的這些閃光點,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快樂地成長;我相信: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最近讀了一本書《教育的奇蹟》,裏面講述了十八個令人難忘的故事,我被其中的一個故事震撼了。

他是霍金,一位偉大的物理天才,被人們稱為“宇宙之王”.他所撰寫的《時間簡史》在全球也擁有着無數的讀者,霍金本人也躋身世界頂級的科學家之列,但是命運對他十分殘酷,21歲的他在劍橋大學讀研究生時,不幸患上了肌肉萎縮症,不久完全癱瘓.1985年,霍金又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失去了説話的能力.在疾病的折磨下,他的身體嚴重變形,頭只能向右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雙手緊緊並在當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擬聲器鍵盤,兩隻腳只能向內扭曲着.嘴已經變成s型,要是略帶微笑,馬上就會出現“齜牙咧嘴”的樣子.看書、寫字都需要別人的幫助.醫生斷言他只能活2年,但是他卻創造了醫學史上的奇蹟,堅強的活了下來,而且是40年,多麼驚人的數字啊!由此可見,霍金這40年將是何等的艱辛。

從古至今,多少人在逆境中成長,在艱苦中奮鬥,他們都是經過多少的坎坷和磨難,才達到光輝的頂點.霍金是逆境成才的典範,因為他是憑着堅強不屈的毅力和戰勝困難的信心才成功的。

霍金這位生活強者、科學巨匠,永遠是我敬佩的人,我佩服他,他能用一個常人不能想象的毅力和感恩的心戰勝病魔,並且不斷求索,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我要向霍金學習,他教會了我不管什麼時候都要保持着一顆樂觀、感恩的心.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和挫折,都不能放棄,要堅持到底,要勇於克服困難和挫折,這樣才會到達勝利的終點!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最近,拜讀了蘇州大學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一書,深為其思想之深邃、理念之新穎、見解之獨到而折服。朱教授在這本書中指出“要想具有人文情懷,讀書顯得尤為重要。一個不讀書的人,不可能有人文情懷,要培養人文精神,首先要從接受人類文明的最精華的東西——書開始入手。”

近年來,在和學生讀書共勉、互相增益的過程中,我時時體驗着讀書帶給自己的充實和愉快,也深切地感悟到讀書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有人説:“書中自有精神食糧,書中自有生命質量,書中自有美德滋養。”由此可見,讀書對於培養、充實、提升人文精神不可或缺,概括起來講,讀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有如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一、讀書,讓學生視野開闊。開學伊始,我與學生相約:本學期老師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同學們進行讀書競賽,新學期誰讀的書多,誰的讀書筆記寫得最棒,誰就是讀書狀元。説讀就讀,從我做起,率先垂範。輪到我的早讀課,我總是早早地來到教室,打開自己鍾愛的書讀上幾頁,待學生們到齊了,再上早讀課;語文閲讀課,更是我們師生讀書的最好時光;語文活動課成了我們推薦好書、朗讀美文和交流讀書體會互動課;閒暇時,我們互相交換好書。一學期下來,我班的一批“小書蟲”除了讀少兒版的中國古典小説四大名著外,還讀了《我要做好孩子》、《我要當升旗手》、《徐悲鴻一生》、《冰心散文》、《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書。讀的書多了,他們的視野明顯開闊了,習作水平有了長足進步,談吐也變得高雅。學生身上洋溢的濃濃書香氣讓人不由得聯想起來“腹有詩書氣自華”名句來。

二、讀書,使學生精神充實。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以及《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等書中,十分強調要豐富學生的生活興趣,那麼這樣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擔心。因為他沒有時間和精力更沒有舉趣去從事不健康的活動,已被健康的情趣所充實和包圍了。書,是孩子們最好的精神食糧。本學期,我又和學生們一起讀了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曹文軒《草房子》、嚴文井的《小溪流的歌》、以及《哈佛女孩劉亦婷》等書。我明顯地感覺到那些愛讀書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充實且豐富了。他們此同齡的孩子更懂得愛、懂得寬容、懂得珍惜時間、懂得誠信的重要、懂得父母的艱辛、懂得老師的用心良苦,懂得生活的美好、懂得友誼的珍貴……

三、讀書,令學生志向遠大。學生具有遠大的志向是其將來成功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向,之於人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志向遠大的學生,他的生活一定是充實而有意義的,他的進步就會插上奮鬥不息的翅膀。那麼,對於一個國小四年級學生而言,志向從何立起?單憑家長和老師的幾句説教遠不如引導他們讀幾有關志向者的書見效。哥德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為此,我推薦《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諾貝爾獎百年英傑李政道》、《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牛頓傳》等書給學生讀,讓他們在書中與志向遠大的偉人對話,受其薰陶從而逐步確立自己的遠大理想。有了志向,才有明確的奮鬥目標,才有實現目標的堅忍不拔,因而也才有成功的可能。我真誠的希望我的學生們今後都能在自己遠大志向的引領、鼓舞下,經過不懈地努力,一步步走向輝煌的明天。

由此可見,多讀好書的孩子,其視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遠大。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説,教師多讀些書不斷充實自己,並引薦學生多讀些有益的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尤為重要。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當所有的學校都有人文精神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就有正氣,就充滿希望。”古人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裏,我們不妨説培養人文精神,始於讀書

今天的教師為什麼要讀書,已經無需講太多的大道理了。因為社會各界對我們所從事的職業和對我們自身的要求都越來越高了;因為新課程改革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因為教師專業發展別無他途。——任何一條理由都要求教師必須讀書,讀萬卷書。

然而,十分可悲的是,願意讀書,每天都堅持讀書的教師少之又少,簡直可用鳳毛麟角來形容了。

顯然,目前要想讓教師們在教學之餘回到書桌前讀書,關健恐怕不是在告訴教師們讀書如何重要,更不是告訴教師們應當如何讀書,而是要設法激發教師們的內在的閲讀動力。這就猶如要想學生認真學習,教師必須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一樣。

我們有必要對教師的職業特點作一個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一、教師們每天都在規範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質量目標和考核指標(這些質量目標和考核指標有些是不及實際和蠻不講理的),老師們被逼得喘不過氣來,只好整天在領導“強化質量意識”的喊叫聲中,把自己的弦繃得緊緊的。教學方法陳舊,加班加點,題海戰術,犧牲時間和體力和學生“同歸於盡”,什麼創新精神,什麼創造能力都統統見鬼去吧!

二、教師狹隘地生活着。每天從家到學校,從學校到家,兩點一線,周而復始,漸漸形成了不變的生活軌跡。雖説這樣的生活彷彿遠離了社會的喧囂和浮躁,但又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校園的陳腐和慵懶。我們心不甘情不願地看守着自己狹隘的生活,讓自己變得更加廣博似乎根本就事不關己了。

三、教師們重複地生活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今天的你我還在重複昨天的故事。機械地重複使我們內心深處產生了一種惰性,甚至是職業的倦怠。讀書苦,讀書忙,讀書有個啥用場?

四、教師們忙碌地生活着。備課,批閲作業,還有其他的各種中心工作需要完成。我們已經分不清八小時以內和八小時以外了。另外,成家後,還有許多的柴米油鹽的生活瑣事纏身,真是讓人感覺好累好累。唉!

面對着當下我們教師的生存生活方式,我們要創設這樣一個前提:讓教師願意讀書。

創設這個前提,不是説説就可以行得通的。所謂強按牛頭不喝水。但這確實又是一件極為關健的事。可以這樣認定,什麼時候教師們發自內心地想讀書了,我們的教學改革,我們的教學質量,我們的教育對象就都有了希望。

那麼,怎樣讓教師願意讀書?

最根本的途徑當然是從制度上提高優秀教師的社會地位。如果我們確信讀書是優秀教師必須經歷的成長途徑,那麼我們首先就要使更多的教師願意成為優秀教師,願意為此而努力。

讓教師體驗到讀書的歡樂也是有效的途徑之一。教師畢竟是精神文明的創造者,教師的精神生命也需要發展、事業需要成功。因此,如果能夠讓教師從讀書中體會到歡樂,那麼教師也會逐步地重拾書籍,回到書桌前來的。有針對性地讀書是最能體驗到讀書的歡樂的。

以上為王小娣寫的讀書體會。目前社會上教師的地位在精神方面很高很高了。如果我們的工資全國統一發,規定每個月五仟元保底,對教學效果好的進行重獎,我想每個教師更會珍惜這個職業。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5

這段時間在電腦上讀了法國教育家朗格朗的《終身教育引論》,感覺受益匪淺。

隨着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每個人必須要適應這種發展,所以就必須的學習,得接受新的教育,而且要終身的學習,不然就會被社會淘汰,終身教育的基本含義就是指認在其一生的不同發展階段都要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教育。終身教育觀念是對傳統的一次性終結教育觀念的徹底革新,也是人類對教育與社會關係認識上的歷史性飛躍。

教育和訓練的過程並不隨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而是應該貫穿於生命的全過程。這是使每個人在個性的各個方面——身體的、智力的、情感的、社會交往的方面,總之是在創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稟賦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正是通過不斷的努力學習和研究,通過實習培訓,人才會有更大的潛在可能性去有效地、應付裕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種挑戰。

終身教育已經是形式所迫,社會所需。我們每個人必須認識到這點,並且欣然接受這種形式,最後祝願終生學習的人們整個人生終生受益,生命的全程感受和享略教育與生活的無限美好!

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未來的成人承擔生活的責任和義務,接受變革和各種形式的智力和文化的冒險活動,適應社會習俗、道德觀念和理論學説的迅速變化。這説明了學習的主要是讓我們掌握學習的方法,去適應以後的生活。培育“學會學習”的個體。朗格朗主張任何學習都把學得的知識加以條理化的能力、應付自如地處理抽象與具體之間的關係和一般與特殊之間關係的能力、把知和行聯繫起來的能力以及協調專業訓練和學識廣博的能力。在終身教育的條件下,要用方法來武裝人們,使人們能在自己的整個求知道路上和文化生涯中得心應手地運用這種方法。當今時代,那種憑藉某種固定知識和技能就能度過一生的觀念已被拋棄,教育不再是為了傳授知識,而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傳統教育是傳授知識的教育,把對學生的培養封閉在狹窄的對現行知識的記憶和背誦上,重點在於文化模式的再現而不是創造,忽視人的全面發展,重知輕能,陷入“唯書”“唯上”的泥海里。

這種教育的結果是,教育與生活缺少聯繫,脱離具體的現實,偏向於選拔和分數,所培養的是失去個性和獨立性的人。顯然,傳統教育帶有明顯的工具性特點,僅“滿足了統治階級和普通大眾的利益”,卻不能滿足人性的一般需要和個體的特殊需要。這樣的教育不可能培養出能應對現代社會挑戰,為人類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的人。學習過程的重點都不能再放在設置侷限、安排刻板的內容上,必須着眼於能力發展。終身教育意在“教人們掌握一種在自己整個求知道路和文化生涯中能得心應手地運用的方法”,即“學會學習”,從而造就具有新的生存價值和生存能力,能夠解決新的生存問題的人。終身教育的主要目標在於打破傳統教育的固有格局,整合社會多方資源,促使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終結能夠獲得不間斷的發展,從而在度過富有意義的人生。

終身教育不是簡單地進行成人教育,它的實現有賴於整個基礎教育體系進行相應的變革。它是一個整體的、連續的、系統的教育思想,為教育能更好地為人類的生活謀求幸福而努力將是以後教育發展的方向!終身教育賦予成人教育以新的意義。成人教育不再是學校教育的簡單延伸,而是立足於成人的特點和成人的需要、是非強制的、自由的教育 ,是對人的“長遠利益的關懷”,讓終生學習的人們整個人生終生受益,生命的全程感受和享略教育與生活的無限美好!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6

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學習,教師喜歡教育教學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説:“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呢?

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為偉大的禱文:“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話,給予了我深深的啟迪:腳被忘記,也可以説是腳處於“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腳,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謂適合兒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們只要給了兒童生本教育,他們就會忘我地活動和遊戲,也就是進行忘我的學習,這是一種忘我的境界。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

這樣的課堂不要怕走向杜威的“兒童中心論”,生本教育改革是在東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東方講究系統的、秩序的儒家文化傳統,這種作為背景的文化,是不可能也不必要抹去的,它會頑強地表現出來,成為教育改革的潛在的穩定的甚至是制衡的力量。由此,我們朝着生本的方向進和體系性的較為徹底的改革,亂不到哪裏去,反而會在獨特的文化背景下結出豐花碩果。”《新基礎教育改革不是“哥白尼式的革命”》中也強調了這樣的觀點,“基礎教育改革不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它不是簡單的將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徹底分離,而是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和與時俱進的過程”。美國素來就比較強調兒童個性,推進兒童中心教育當然也是必要的,但卻可能產生較多的問題;然而,“在我們傳統的文化氛圍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如同晴空之見雲霓,會產生優勢互補的效應”。

韓愈也説:“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在生本課堂的討論中,教師會遇到學生提出的許許多多的問題,可能會經常面臨難以回答的情況。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學生能詰難老師,能提出別開生面的問題,乃是我們教學的成功。

書中還談到了生本教育的方法論,即“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以學定教、不教而教”。江蘇洋思中學聞名遐邇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與生本教育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知該校蔡林森校長是否讀過這本書或聆聽過郭教授的報告?洋思中學取得了巨大成功,生本教育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應該説,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教育實踐取得了同樣令人矚目的成績,充分體現了這種理念和教育體系的強大生命力。

反思我們的教育習慣,有太多的“以師為本、目中無生”,也有太多似是而非的“看似以生為本、實則以師為本”的例證。包括學校內部的某些彙報課,包括我自己的某些教研課,當然也包括某些帶頭人、特級上的示範公開課,或多或少過於強調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我不由得想起我們“課程資源開發”小組研究的“核心課程資源——教材的適應性應用策略的研究”子課題,分明也是在適應教師適應學生等角度改變、替換、拓展、重構、自主開發教材,原來一切的適應就是為了學生更自主高效快樂地學習。但願我們在實踐“生本教育”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在彷徨中探索,在摸索中奮進,也在反思中不斷落實和提升我們的“生本”理念。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7

《教育激揚生命》一書中,用豐富的實例反映了學生積極、愉快、高質、高效的課堂學習,以及終端考試的優異成績,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為本的實質。教育依靠學生。他把教育深入到生命層次,鮮明地提出教育不應控制生命而應激揚生命。走向生本教育體系的過程,也就是從控制生命走向激揚生命的過程。

在實際教學中,我遇到這樣的困惑:當一個調皮的不愛學習的學生擾亂了課堂紀律,或者違反了學校的規章制度,首先想到的便是批評教育,而這種看似及時的具有針對性的批評教育往往收到的效果並不理想。我們內心似乎本能的有一種想要控制該學生不再犯錯誤的衝動,而忽視了該生平時表現出的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比如幫老師倒一杯解渴的水,幫班級掛起撒落下來的窗簾等等,這些細節看似不足掛齒,但畢竟能證明該生並非一無是處。讀了《教育激揚生命》一書,我想,如果將“控制生命”轉變為“激揚生命”,激發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應該不會有這麼多令老師、班主任頭痛的事情了。

生本教育認為教育教學的本質是推動兒童有效地自主學習和提升,而不是將學生當做“待加工品”被動地改造、塑造和設計,學習必須依靠學生自身的生命機能才能得以發生的事情,任何外部力量都無法真正代替,這符合在事物變化發展過程中內因起決定性作用的規律。生本的方法是依靠生命,生本教育就是強調對學生生命力量的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一種有益的學習,亦是對自我的一種提升。

理論上講,生本教育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構建了一個理想的藍圖,關鍵是我們如何克服現實中的困難。面對個別特別調皮的學生,甚至思想上變得壞壞的學生,我們該如何去激發他們,從而從“控制生命”轉向“激揚生命”,進而“影響生命”。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8

根據學校的安排,本學期繼續閲讀《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一書,上學期由於種種原因沒能跟大家一起從頭學習,我本是很不情願的接受了這項任務,而當我打開了書才發現很多的例子就發生在我的身邊,發生在我的課堂,很多心理教學的方法我也用到了卻用的並不恰當,在書中我還學到了很多教育方法,為我解決了上課中遇到的難題。比如:依戀心理。

依戀心理:心理學家哈洛等人設計了一個實驗,研究幼小的兒子對母親的依戀,他們通過小猴子對鐵絲媽媽和布媽媽以及奶瓶位置的改變了解到,小猴對母猴的不只是因為母猴能給它餵奶,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給小猴以柔和的感覺。通過依戀心理學的學習,可以看出愛和自尊的滿足對孩子的重要性。

通常在歷史課中,我對歷史成績好的學生會格外偏愛,而通過布媽媽的啟示,我試着對後進生“開小灶”背題的時候給他畫出最經常考的題,減輕壓力,對歷史檢測有進步的學生,在班上大加表揚,當有別的學生起鬨質疑時,我會在提問前告訴他一會兒提問他哪個題,這樣在提問的時候這位同學會很自信的站起來回答,通過這個方法幫助他建立自信,也使同學對他的看法慢慢改變,經過了三輪歷史檢測,這位同學的成績由原來的歷史十幾分提升到三十分左右,我想等到最後會考他一定可以達到及格的水平。

我認真學習書本中有效教育方法並在課堂中加以實施,同時我也發現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德西效應運用過度自己還渾然不知。

德西效應:在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活動中,過度的獎勵刺激不僅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學生將主要學習目標置於腦外而着重於獎勵,使他們原有的學習熱情降低。我覺得書中的這段話好像説的就是我自己,曾經為了讓學生背下歷史知識,我也採取過這樣的措施,只要你背下來我就給你這樣的東西那樣的東西,指望靠着表面看得見的刺激來激發孩子的興趣,而歷史檢測成績卻一直不盡人意,學生雖然背下來了,可是到做題的時候好像沒背過一樣,通過德西效應的學習,我想我應該學着書中的王老師一樣,巧妙運用德西效應,培養學生對學習真正的熱愛,讓學生親自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在發現中感到自己付出了勞動,並且有了進步,得到了認可,這才能成為孩子學習真正有效的動力來源。鼓勵學生進步的方法很多,而提供機會讓他們充分發揮才能和體現自身價值遠比一味表揚更有效果。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應該在表揚學生時,要運用“獎勵內部動機為主”原理,使學生關注自己的成長。平時,要仔細觀察學生的良好行為,給預表揚。引導他們自主的良好行為,引導他們朝自我成長方向發展。

已是教學的第五個年頭,在教學的路上摸索了些教學方法,曾經以為那是經驗的積累,而通過《教育中的心理效應》這本書的學習,我瞭解到了自己的很多教學方法並不是那麼恰當的,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要繼續認真學習書中的心理教育法,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前行。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9

《教育漫話》是17世紀英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撰寫的一本教育名著。雖然相隔幾個世紀,但這本著作中作者闡述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現在的學校、家庭教育仍有現實指導意義,當我閲讀這本書時,有如聆聽一場精闢的教育心理講座。它讓我驚喜地發現原來教育理論書籍也可以這樣生動!它飽含哲理而又寫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作者有如在和親朋好友話家常,語調親切平和,道理簡單明瞭。他對教育的真知灼見讓我在敬佩的同時也深深感慨:教育孩子真是一項最需要技巧的工作。他提出的眾多觀點,仍適用於當今的孩子;他提出的一些疑問,也是我們現在同樣面臨的仍未解決的教育問題。以下幾點是我在閲讀時感受最深刻的:

一,“教育上難以做到而又具有價值的一部分目標是德行。”

正如很多老師意識到的,作者指出:對於國小階段的兒童首先應該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和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應儘早培養。因為幼兒的可塑性是最強的,他們就像一張白紙或一塊蠟,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做成什麼式樣的。

每個班都有一兩個讓老師,家長都頭疼的孩子,一般的説教似乎對這些孩子毫無作用,造成這些孩子學習困難,表現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為從小沒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如果不糾正他的不良習慣,從根本上改變他對待學習的態度,是很難看到他的轉化與進步的。

洛克在書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錯誤和大人常用的培養孩子德行的方法,如説理,鞭笞,榜樣,責罵,強迫等。其中有三點我非常贊同。1,在各種教導兒童及培養他們禮貌的方法中,最簡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辦法是把他們應該做或是不該做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面前。2,當對學生進行説理時,舉止應該温和,即使懲罰他們,態度也要鎮定,要使他們覺得你的作為是合理的,對於他們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時學生的錯誤會讓老師生氣甚至失去理智,我也曾多次因為學生不聽話氣得對他們大聲呵斥,可老師的憤怒只會讓學生害怕或反感,他們會認為你的惱怒是對他們犯錯的一種報復,並不是為了幫助他們,因此這種失態的懲罰不能讓孩子從內心認識到他們的錯誤。那麼今後當老師想發火時,最好想想:我發火的目的是什麼 用這種方式能不能讓犯錯的學生從內心屈服,認同嗎?

二,“智育的目的在於發展學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確的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

寫了體育和德育之後,作者最後才寫到智育。他認為德行和智慧比學問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於學問,而徒有學問但無德行與智慧則反而無用。不要把讀書當成一種任務強迫兒童去學,而要把讀書當作一種遊戲,消遣,光榮快樂的事情或對良好表現的獎勵,孩子們就會自己要求學習的。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觀點有:

小孩子的好奇心應該小心地加以鼓勵.因為好奇心是一種求知慾,對事物好奇的孩子才會善於思考,愛動腦筋。

要重視兒童的興趣.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當兒童沒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時,父母或老師就應該少就他去做。有些喜愛讀書,寫字,畫畫的人,在某些時候對於書,字,畫也會感到無味,如果那時他再勉強自己去弄,結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憊,甚至對原本感興趣的東西失去原有的興趣。

兒童的時間應該用在獲得一些對於他們日後長大成人有用的事物上,即強調教育的實用性.我們的孩子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應該用在學習最需要的事情上。他們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應當所追求的事物。

讀一本好書,如拜一位名師。它為我的心靈輸入的智慧與靈感之光,讓我對以往,今後自己的教學產生深深的思考。

借鑑:“不要把讀書當成一種任務強迫兒童去學,而要把讀書當作一種遊戲,消遣,光榮快樂的事情或對良好表現的獎勵,孩子們就會自己要求學習的。”如鼓勵孩子愛上閲讀,可以這樣説:“剛才某項活動表現很好,獎勵你去讀會書吧!”孩子就會珍惜這個機會,愛上閲讀,並且提高閲讀效率!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學習,教師喜歡教育教學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説:“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呢?

奧修把這樣一句話稱為偉大的禱文:“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話,給予了我深深的啟迪:腳被忘記,也可以説是腳處於“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腳,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適合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謂適合兒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們只要給了兒童生本教育,他們就會忘我地活動和遊戲,也就是進行忘我的學習,這是一種忘我的境界。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

這樣的課堂不要怕走向杜威的“兒童中心論”,生本教育改革是在東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東方講究系統的、秩序的儒家文化傳統,這種作為背景的文化,是不可能也不必要抹去的,它會頑強地表現出來,成為教育改革的潛在的穩定的甚至是制衡的力量。由此,我們朝着生本的方向進和體系性的較為徹底的改革,亂不到哪裏去,反而會在獨特的文化背景下結出豐花碩果。”《新基礎教育改革不是“哥白尼式的革命”》中也強調了這樣的觀點,“基礎教育改革不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它不是簡單的將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徹底分離,而是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和與時俱進的過程”。美國素來就比較強調兒童個性,推進兒童中心教育當然也是必要的,但卻可能產生較多的問題;然而,“在我們傳統的文化氛圍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如同晴空之見雲霓,會產生優勢互補的效應”。

韓愈也説:“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在生本課堂的討論中,教師會遇到學生提出的許許多多的問題,可能會經常面臨難以回答的情況。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學生能詰難老師,能提出別開生面的問題,乃是我們教學的成功。

書中還談到了生本教育的方法論,即“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以學定教、不教而教”。江蘇洋思中學聞名遐邇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與生本教育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知該校蔡林森校長是否讀過這本書或聆聽過郭教授的報告?洋思中學取得了巨大成功,生本教育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應該説,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教育實踐取得了同樣令人矚目的成績,充分體現了這種理念和教育體系的強大生命力。

反思我們的教育習慣,有太多的“以師為本、目中無生”,也有太多似是而非的“看似以生為本、實則以師為本”的例證。包括學校內部的某些彙報課,包括我自己的某些教研課,當然也包括某些帶頭人、特級上的示範公開課,或多或少過於強調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我不由得想起我們“課程資源開發”小組研究的“核心課程資源——教材的適應性應用策略的研究”子課題,分明也是在適應教師適應學生等角度改變、替換、拓展、重構、自主開發教材,原來一切的適應就是為了學生更自主高效快樂地學習。但願我們在實踐“生本教育”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在彷徨中探索,在摸索中奮進,也在反思中不斷落實和提升我們的“生本”理念。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最近,拜讀了蘇州大學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一書,深為其思想之深邃、理念之新穎、見解之獨到而折服。朱教授在這本書中指出“要想具有人文情懷,讀書顯得尤為重要。一個不讀書的人,不可能有人文情懷,要培養人文精神,首先要從接受人類文明的最精華的東西——書開始入手。”

近年來,在和學生讀書共勉、互相增益的過程中,我時時體驗着讀書帶給自己的充實和愉快,也深切地感悟到讀書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有人説:“書中自有精神食糧,書中自有生命質量,書中自有美德滋養。”由此可見,讀書對於培養、充實、提升人文精神不可或缺,概括起來講,讀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有如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一、讀書,讓學生視野開闊。開學伊始,我與學生相約:本學期老師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同學們進行讀書競賽,新學期誰讀的書多,誰的讀書筆記寫得最棒,誰就是讀書狀元。説讀就讀,從我做起,率先垂範。輪到我的早讀課,我總是早早地來到教室,打開自己鍾愛的書讀上幾頁,待學生們到齊了,再上早讀課;語文閲讀課,更是我們師生讀書的最好時光;語文活動課成了我們推薦好書、朗讀美文和交流讀書體會互動課;閒暇時,我們互相交換好書。一學期下來,我班的一批“小書蟲”除了讀少兒版的中國古典小説四大名著外,還讀了《我要做好孩子》、《我要當升旗手》、《徐悲鴻一生》、《冰心散文》、《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書。讀的書多了,他們的視野明顯開闊了,習作水平有了長足進步,談吐也變得高雅。學生身上洋溢的濃濃書香氣讓人不由得聯想起來“腹有詩書氣自華”名句來。

二、讀書,使學生精神充實。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以及《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等書中,十分強調要豐富學生的生活興趣,那麼這樣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擔心。因為他沒有時間和精力更沒有舉趣去從事不健康的活動,已被健康的情趣所充實和包圍了。書,是孩子們最好的精神食糧。本學期,我又和學生們一起讀了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曹文軒《草房子》、嚴文井的《小溪流的歌》、以及《哈佛女孩劉亦婷》等書。我明顯地感覺到那些愛讀書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充實且豐富了。他們此同齡的孩子更懂得愛、懂得寬容、懂得珍惜時間、懂得誠信的重要、懂得父母的艱辛、懂得老師的用心良苦,懂得生活的美好、懂得友誼的珍貴……

三、讀書,令學生志向遠大。學生具有遠大的志向是其將來成功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向,之於人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志向遠大的學生,他的生活一定是充實而有意義的,他的進步就會插上奮鬥不息的翅膀。那麼,對於一個國小四年級學生而言,志向從何立起?單憑家長和老師的幾句説教遠不如引導他們讀幾有關志向者的書見效。哥德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為此,我推薦《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諾貝爾獎百年英傑李政道》、《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牛頓傳》等書給學生讀,讓他們在書中與志向遠大的偉人對話,受其薰陶從而逐步確立自己的遠大理想。有了志向,才有明確的奮鬥目標,才有實現目標的堅忍不拔,因而也才有成功的可能。我真誠的希望我的學生們今後都能在自己遠大志向的引領、鼓舞下,經過不懈地努力,一步步走向輝煌的明天。

由此可見,多讀好書的孩子,其視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遠大。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説,並引薦學生多讀些有益的書,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尤為重要。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當所有的學校都有人文精神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就有正氣,就充滿希望。”古人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裏,我們不妨説培養人文精神,始於讀書

然而,十分可悲的是,願意讀書,每天都堅持讀書的教師少之又少,簡直可用鳳毛麟角來形容了。

顯然,目前要想讓教師們在教學之餘回到書桌前讀書,關健恐怕不是在告訴教師們讀書如何重要,更不是告訴教師們應當如何讀書,而是要設法激發教師們的內在的閲讀動力。這就猶如要想學生認真學習,教師必須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一樣。

我們有必要對教師的職業特點作一個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一、教師們每天都在規範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質量目標和考核指標(這些質量目標和考核指標有些是不及實際和蠻不講理的),老師們被逼得喘不過氣來,只好整天在領導“強化質量意識”的喊叫聲中,把自己的弦繃得緊緊的。教學方法陳舊,加班加點,題海戰術,犧牲時間和體力和學生“同歸於盡”,什麼創新精神,什麼創造能力都統統見鬼去吧!

二、教師狹隘地生活着。每天從家到學校,從學校到家,兩點一線,周而復始,漸漸形成了不變的生活軌跡。雖説這樣的生活彷彿遠離了社會的喧囂和浮躁,但又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校園的陳腐和慵懶。我們心不甘情不願地看守着自己狹隘的生活,讓自己變得更加廣博似乎根本就事不關己了。

那麼,怎樣讓教師願意讀書?

最根本的途徑當然是從制度上提高優秀教師的社會地位。如果我們確信讀書是優秀教師必須經歷的成長途徑,那麼我們首先就要使更多的教師願意成為優秀教師,願意為此而努力。

讓教師體驗到讀書的歡樂也是有效的途徑之一。教師畢竟是精神文明的創造者,教師的精神生命也需要發展、事業需要成功。因此,如果能夠讓教師從讀書中體會到歡樂,那麼教師也會逐步地重拾書籍,回到書桌前來的。有針對性地讀書是最能體驗到讀書的歡樂的。

以上為王小娣寫的讀書體會。目前社會上教師的地位在精神方面很高很高了。如果我們的工資全國統一發,規定每個月五仟元保底,對教學效果好的進行重獎,我想每個教師更會珍惜這個職業。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教育漫話》讀書心得

《教育漫話》一書,集中反映了洛克的紳士教育思想體系,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最集中的表現。洛克在《教育漫話》中所表述的教育思想是在概括並總結了自文藝復興以來在英國業已形成的紳士教育的教育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較之宗教色彩十分濃厚的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更富有時代感和實際意義,更能適合當時英國資產階級新貴族對紳士培養的要求,因此,《教育漫話》在近代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育的作用問題上,洛克於《教育漫話》中堅決反對封建貴族為維護等級差別而鼓吹的遺傳決定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説”,對教育在培育人才,強盛國家中的作用寄予厚望,表現了新興資產階級對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這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是,洛克沒有認識到教育與環境、遺傳之間的辯證關係,更沒有認識到教育要受到經濟和政治的制約,具有教育萬能論的理論傾向,這顯然又是錯誤的。

在教育的途徑問題上,出於對當時英國學校中重視古代語文,輕視實際知識,重視形式,輕視內容,重視知識灌輸,輕視兒童年齡特點和個性特點的古典人文主義的不滿,洛克認為紳士教育只能通過家庭教育來進行,而斷然否定學校教育。洛克的這一思想雖然有其客觀原因,但它的確反映了自中世紀以來,英國貴族重視家庭教育而忽視學校教育的階級偏見。當然,其中也包含有洛克重視教育中的因材施教的正確思想。

在紳士教育內容上,洛克繼誇美紐斯之後,全面提出了一個以實用科目為基礎的課程體系,意在滿足資產階級事業家處理公私事務,開拓海外,充實生活的實際需要;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時代潮流對教育的迫切要求。

洛克在《教育漫話》中的一個重大貢獻,即是提出了一個包容體育、德育、智育在內的教育體系。洛克對體育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在當時那種把人的身體視作囚禁靈魂的囹圄,因而無視身體健康,反對體力鍛鍊的經院主義教育統治之下,洛克的體育思想無異於石破驚天,令人耳目一新。洛克成為第一個提出了精密的體育理論的資產階級教育家。在德育方面,洛克強調道德教育要及早實踐,對兒童要及早管教,強調以道德教育統領其它各育,強調德育的生活化和道德規範的踐履,強調道德教育的自律和由外在他律向兒童內在自律的轉化,所有這些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在智育方面,洛克重視通過學問和知識的學習來培養和發展兒童的思惟能力,後來出現的所謂“形式教育”與“實質教育”之爭,明顯受到了洛克思想的影響。洛克強調智育的實際效用,反對空疏無用坐談玄遠的經院教育思想。在教學方法上,洛克提出要注意兒童的年齡特點,因材施教,由易到難,注意培養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充分表現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對人的尊重。

洛克的《教育漫話》在西方教育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來各國(特別是英國)資產階級的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值得我們每一個將來作為學前教育工作者的人仔細研讀。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在我的教育教學思想中,所思考的就是學校、教師、學生三個主體,定位什麼樣的學校,培育什麼樣的教師,培養什麼樣的學生關係到學校教育的成敗。我認為,學校應該是樂園型的,孩子們樂學,老師們樂教,在這樣的環境中,人人都感覺到温暖,個個都神采奕奕,每一個細節都充滿活力,充滿激情,充滿愛心,充滿笑容。教師應該是學習型的,在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裏,學習是第一位的,而帶動學習氛圍形成的主要是教師,教師的正面影響力對孩子而言是巨大的,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才能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才能讓孩子們在不斷更新的知識海洋裏暢遊。學生應該是自主型的,主動的獲取,自主的選擇,有主見的學習,在孩子們眼睛裏能看到閃動的靈性,在孩子們臉上能看到滿足的笑容。所以,我提出了打造和諧純淨的樂園型學校、輕負高效的學習型教師、樂學高能的自主型學生的目標,這9個詞來既是我們所追求的方向,也是不斷衡量、對照、總結、提升的辦學標準。下面我用3個關鍵詞來詮釋我的教育教學思想:

關鍵詞一:和諧

學校教育最重要的問題是教育環境問題,我們常説的學校風氣就是教育環境的主要體現。在這一問題上,我主張用和諧一詞來概括。和諧是學校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因此,我在20xx年提出了“家園”的辦學理念,把打造師生共有的精神家園作為學校全面成長的基礎。

家園所體現的就是一種和諧,學校、家庭的和諧,學生、教師的和諧,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的和諧。這種和諧的關係需要一個具化性的載體,那就是家園,在家園的詮釋上,我確定了三個更加具體的目標方向,家園教育、家園文化、家園精神,把感恩、承擔、分享的育德教育和表達、思考、創造的育智教育作為家園教育的核心內容,把愛的文化、美的文化、情的文化作為家園文化的核心內容,把無私奉獻、勇於擔當、團結合作作為家園精神的核心內容,形成明確的辦學理念,指導學校工作統一思想,明確方向,勁往一處使,形成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二:實用

我們培養的人才,最重要的不是現在能考多少分,更重要的是將來孩子的發展走向,我們應該把教育的眼光放得長遠,今天的教育是為了明天的成才,這也是我們實施教育的目標和方向。首先應該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而孩子們將來能夠在社會立足、能夠不斷髮展的基本能力我認為就是三個:表達、思考和創造能力,表達是人與人交往、合作、溝通的必備素質,也是呈現、釋放、展示的基本條件,國小階段是人表達能力發展的基礎階段,應該在各科教學中都要進行培養;思考是一個人做出選擇和判斷而付諸於行動的前提,也是一個人以上中作重要的基本素質;創造能力則是緊跟時代發展,不斷髮展自我,實現人生價值的必備素質,我覺得,我們應該從小就有意識培養孩子們的這三種素質。也許我們所需要的素質很多,但是我們更應該清楚看到孩子們所需要的核心素質,所謂花多不豔,我們關注的多了反而都不會精緻,因此,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所側重,有所明確,更好的為孩子將來的發展服務。

關鍵詞三:規範

孩子的成長,最重要的是興趣和習慣,興趣需要保護,需要我們創造培育學生興趣的空間,習慣需要養成,需要我們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體系環境,所以,學校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做事情的規範,也就是一個依賴的標準,學校的管理需要一個標準,教師的教育教學需要一個標準,學生的學習、活動、生活,也需要一個標準,如果我們按照標準去實施教育教學工作,孩子們的興趣就能得到培育和保護,孩子們的學習生活習慣就會健康的養成。

我覺得,規範一方面是一種條文式的規定,反映到實際就是學校的規章制度體系,另一方面則是一種體系化建設,讓學校工作的每一個方面都能夠形成一個系統,一種體系,一個良好的工作習慣,一種自動運行的機制,學校這個大系統就能自動健康的運行,我們的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就能夠自覺自願的接受良好的訓練,得到健康的發展。

制度化建設,我覺得包括制度、規範、辦法三個層面,制度是具有約束力的,學校這樣的環境,更多體現的是人性化的教育,在於引導,允許犯錯,不易用太多的制度去約束,我更傾向於制定規範,就是告訴孩子們對與錯、好與壞、醜與美、從小建立起道德的標準,引導孩子們在不斷自我判斷、自我修正的基礎上規範自己的言行,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體系化建設則是趨向於工作的習慣,在學校,德育體系、教學教研體系、藝術教育體系、文化建設體系、學校管理體系是主要的內容,在各個體系中,又要形成多個系統,就德育體系而言,就要形成德育培育系統,讓德育教育者能不斷更新知識和方法,不斷增加教育的技術含量;德育活動系統,從班隊會、大型活動、常態活動等方面形成相對穩定的活動內容、活動形式,避免各種變化對活動效果的干擾;德育媒體系統則是一種宣傳表揚、承認肯定、正面引導的有效手段,相對固定的專題、形式、選題方向、宣傳取向都是這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評價系統更是弘揚正氣、健康行為的重要方面。

也許用這樣短短的時間難以把我20多年來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表達全面,但只要抓住核心、具化內容、科學操作、長效堅持,我們的教育理想一定會成為自己教育人生中開得最豔的鮮花。 《我的教育理想》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的責任是從教之本,是立身之本,重於泰山!

很小的時候,我總喜歡踮着腳尖模仿老師纖秀的筆跡,和那優雅的舉手投足;長大了,我夢想着像老師那樣妙語連珠,擁有迷人的魔力;後來,我如願以償地成為了一名-教師,常聽人説“教育是塊大蛋糕”,我膚淺地慶幸自己的追求,以為“安逸”和“舒適”是未來生活的代名詞。直到讀了王宏-老師著的《新教育風暴》後,我才明白教育之路漫漫,此蛋糕亦非彼蛋糕也。

王老師用犀利的目光發現當今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展開鞭辟入裏的哲學思考,直陳弊端,提出具有尖鋭挑戰-的質疑,發出了教育必須轉型的聲聲吶喊。書中的無數事實-,曾經的教育已無法承載歷史的車輪前行,帶給社會太多的痛心與棘手。當下的我們,為什麼還要沿着以往的步伐,將學生禁錮在傳統守舊的知識框架之內,不敢越雷池半步?為什麼還要讓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學生陪着那百分之一的所謂優生拼命苦讀,而喪失個-?為什麼我們能清醒地看到素質教育的優勢卻總在應試教育的邊緣徘徊,不捨離去?……難道我們所追求的就是讓多數的孩子失去自信?難道我們的初衷就是想讓這多數學生扮演陪讀的角-,讓他們揹負着壓力艱難地前行?難道我們的-苦付出就是想換來孩子們對祖國文字的無盡厭惡?

不,學校不是工廠,我們不是在批量生產毫無生命與靈-的工業產品,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嚮往快樂,嚮往自由,嚮往自信,嚮往成功,他們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明日的太陽將由他們托起。作為老師的我們,是否能滿足他們,成就他們,為他們的人生畫上一層亮麗的底-?

我羨慕書中寫到的那些孩子,他們能師從於王能智老師,擁有我們也曾未享受過的學習生活,他們能衝破傳統的樊籬,走出教室,走向社會大課堂,探究那一個個實用的課題,盡情吮吸着知識的營養,讓自己的羽翼真正豐滿;我羨慕浙-的教育者能衝破重重障礙,在新課程領域找到了一片新天地;我羨慕現在的孩子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能普照到的燦爛陽光……我們的童年,遺憾也好,失落也罷,已成過去;在我們眼前的,有無數個孩子的童年正等待着我們牽引,我們能否把他們的遺憾與失落降低到最低限度呢?或許目前我們能力有限,暫時腳步還不能到達,但目光能及;如果被多年的塵埃矇蔽雙眼,也應心嚮往之。

真理就是這樣越辯越明的。不容置疑,實現課程整合,挖掘出每一個孩子的潛能,真正用愛心悉心澆灌,引導他們在-的基礎上走向成才之路,為祖國的發展奉獻出每一份綿薄之力,共同推動發展的巨輪前行,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大蛋糕。

當今社會,一個國家國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水平的高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而影響教育水平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教師。新教育的風暴已吹響了號角,變則興,不變則廢。站在時代浪尖上的我們,豈能袖手旁觀?讓我們一起,肩並着肩,手挽着手,在探究中摸索,在摸索中向前,走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康莊大道。就讓這新教育的風暴來得更猛烈些吧!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好久沒有讀過教育經典。偶然間在一間很窄很小的屬窩裏發現有這麼一本算是塵封已久的經典名著,於是就借來也只是粗略的閲讀,不過或多或少也能領悟書中的道理,結合實際談談自已的感受。這是一本字數不多語言不是華麗,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冊子。名叫《教育漫話》。他整體涉及三個方面的話題,按作者約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體育、德育和智育。本書中首先提及的是體育,實質談的就是健康教育。開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觀點“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圍繞如何使兒童擁有健康的身體,洛克先生從“温暖、游泳、空氣、衣服、飲食、睡眠、藥物”等多方面進行了講述。他認為第一件應該當是“無論冬天夏天,兒童的衣着都不可過暖”,因為“大多數兒童的身體,都因嬌生慣養之故弄壞了,至少也受到了損害。”他指出,身體強鍵的主要標準在能忍耐勞苦。也許日本小朋友與中國小朋友一同進行的友好夏令營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聞熟悉了,面對中國孩子較弱的身體素質,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是不是也該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給出的藥方,“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類或烈性的飲料不可喝,藥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過暖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應習慣涼水,應與水接觸。”多麼簡單易行,可是在我們現在的教育環境下,能讓孩子做到幾項最近國務院又下發了《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共十二條,其中心還是要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而且要落到實處,應該要成為一種學校規範,學生的習慣。

“教育上難於做到而又具有價值的一部分目標是德行””洛克先生從英國當時社會的實際,從培養紳士的角度出發,必須具備理智、禮儀、智慧和勇敢這四方面的道德品質。而這些“道德品質應該及早形成,那可是影響兒童一生一世的。”在我們周圍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的錯誤放縱不管,他們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這恰恰是最危險的。洛克認為應該在兒童“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支配的時候”要讓他們習慣於遵守約束,服從理智,免得以後難以糾正。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時培養的習慣不能太多,否則,花樣太多會把他們搞得暈頭轉向,反而不利於習慣的培養。在德育培養的過程中,榜樣示範的作用不可小視。我們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的,都愛模仿別人,特別是國小生。如果我們把他們熟識的人的正確的或錯誤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的面前,同時説明為什麼美麗或醜陋,這種榜樣的力量比任何説教的力量都大。當然作為教師我們還不能忽視我們自身的榜樣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認為他做的是一件過錯,你自己卻做了,那麼,他便一定會以你的榜樣為護身符,那時你再想用正當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錯誤就不容易了。”那麼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錯誤該怎麼辦洛克指出,他認為懲罰應儘量避免,主張喚醒兒童內心深處的,觸及心靈的榮譽感和羞恥心,因為“兒童對於名譽是極敏感的”,他們覺得被別人看得起是一種快樂。他們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的意義後,對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內心的羞恥心和不願見惡於人的畏懼心,才是一種真正的約束”。

洛克先生認為,相比於品質,學問不是最重要的。學問是應該有的,但是它應該居於第三位,只能作為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所以本書中,把智育放到最後來談。他首先提醒我們“應該極力注意,決不可把讀書當作他的一種任務,也不可使他把讀書看成一種工作。”一旦讀書成為兒童的負擔,他就會立刻討厭它,哪怕他們以前本來很喜歡讀書。應該把學習看做是一種遊戲、消遣,把它當作一件做了別些事情以後的獎勵。這種觀點,他在書中曾多次提起。在語文學習上,洛克先生是反對機械學習,反對靠文法學習語文的,他舉了個例子:一個法國婦人教一個英國女孩學習法文,只是和她閒談,一點不需要什麼文法,只是口語,有了一兩年的功夫,英國女孩就能把法文説得很好,讀得很好了。主張重視兒童的興趣,“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對兒童充滿求知慾望的好奇心給予鼓勵。在本書的最後,作者指出“每個人的心理都與他的面孔一樣,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與別人區別開來。兩個兒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導的。”對兒童的教育要根據兒童的不同特點進行,和我們的祖師爺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話》的教育思想主流是進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們繼續學習的。如這一段話,便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不掉的。”這樣的話不能不讓人去審視自己:我犯的錯誤會給學生留下什麼影響,還能補救多少總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最近品讀了於漪老師所著的《教育魅力——青年教師成長鑰匙》這本書,我感到受益匪淺。所謂魅力,就是對人的吸引力。文章有魅力,讀者就願意多讀;人有魅力,別人就願意與之交往。一個教師擁有魅力,學生就喜歡多親近,聆聽其教誨,正如《學記》所云:“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教育魅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蹴而就、輕易達成的,它需要經久的修養和鍛鍊。教育魅力的形成和提升,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願不願意”的問題。儒家説:人人皆可為聖賢;佛家説:明心見性,自行成佛。那就是説,每一位教師都可以成為魅力教師,

都可以擁有一份獨具鮮明個性的教育魅力。

如何成為一個有魅力的教師,在品讀《教育魅力》後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一)一個有魅力的教師應該是睿智、幽默的。其表現在老師自身應該有豐富的語言和很好的表達能力,富有詩情畫意,在學習與生活中能引領學生去感受生活與學習中的美,使學生能快樂、幸福地在你所教的學科裏學習、生活、成長。正如書中學生所説“幽默的老師

會帶來歡樂,使課堂不致單調”。

(二)一個有魅力的教師應該是寬容的,他能和孩子們心貼心,善於鼓勵賞識學生,在對學生的教育教學中善於循循善誘,在和學生的交談的過程中能不斷地啟發、引導學生,他應富有責任感,能給學生創造一個安全、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教育魅力》一書中有一段

美國學者威帝以學生口所吻闡述的教師的寬容標準:“她裝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將來也是這樣”“我相信她像其他人一樣會發脾氣,不過我從未見過”。教師們要以寬容的心對待所有學生,要知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教師不應該因為他們一方面的缺點而全盤否定他們。

(三)一個有魅力的教師應該擁有淵博的學識。博學的老師能讓孩子們不斷地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不斷地全面發展自己的學習能力,提高文化素養。跟着這樣的老師學習,學生們會不斷地進步。大量的事實證明,現代學生不喜歡那種古板、單調的老師,而是喜歡多才多藝、興趣廣泛的老師。這樣的老師會像一塊磁石一樣把學生吸引住,成為學生效仿的榜樣。

教師的教育魅力在於教育實踐,在於與學生朝夕相處、春風化雨的過程中。從教師教育魅力中啟發:教師要關心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假期讀了學校推薦的《新教育風暴》,感慨頗多,頭腦也如同經歷了一次風暴,使我對教育和現狀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引發了對自己教育實踐的思考。

書中王能智老師的“校本地理”課程、地理實踐活動,把地理的學習拓展到語文、數學、物理等學科,把高中的地理兩年學完了,這一切,深深吸引了我,這是我從做學生時就夢想的授課方式,現在我已經做了老師,可這依然是一個夢想,作為教學在第一線的教師深感慚愧而又無能為力。

作為老師,我也認識到了:無論哪個孩子,在他出世的時候,都具有着優良的品質。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的環境的,也有來自成年人的影響,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的發現這些“優良的品質”,並讓他們得以發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成富有個-的人。(《窗邊的小豆豆》)可是作為一個老師,如果成績上不去,誰會認可我們?我們哪有機會去發現這“優良品質”?哪有機會去發揚光大?哪有機會培養有個-的孩子?我們只能一方面將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另一方面將應試教育搞得紮紮實實,在夾縫中尋找機會,等待機會。還記得王能智的徒弟何英茹留給作者的最後一句話是:“沒辦法,我們很渺小。”有多少普通的教師在這種現實的壓力面前屈服。

最近新教育又喊得沸沸揚揚,各種形式的閲讀也拭目以待,真希望大家不要搞花樣,不要圖虛名,能紮紮實實的將這項教育理念落實到實實在在的教學工作中,能向王能智老師一樣給孩子設計一堂堂屬於他們的課程,讓孩子們受益終生。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教育漫話》是紳士教育論最系統的代表作,為培養世俗世事人材,是由英國的教育家約翰洛克所提出的,它是教育歷史上的重大轉折。作者從體育、德育、智育三方面論述了自己的教育觀點,內容給人感覺很與眾不同,非常具體實在。讀《教育漫話》可以讓我們聯想到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對於我們現代教育辦學教學都有很高的啟發和反省。

首先他根據自己的醫學知識,提出了有關兒童身體健康的具體建議,我認為這些建議主要是針對父母而言,因為一個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兒童時期身體素質的基礎之上的,由此我們也應當認識到學前教育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聯繫在一起是顯得尤關重要的。作者認為父母在孩子的兒童時期就應當採用最簡單最自然的方式來對待他們,不可把他們培養成温室裏的花朵,雖然那樣他(她)們可以生長的很茂盛,但那樣反而減弱了他們的天生的抵抗力。例如,根據心理上研究,適應現象表現在所有的感覺之中。因此作者提出無論冬夏,兒童的衣着不可過暖,主張每天用冷水洗他的腳,鞋子也應該做的薄,不要帶手套,甚至可以洗冷水浴(冷水浴對於幫助身體衰弱的人恢復健康是很靈驗的,那麼身體比較健康的人用冷水浴的方法去增強和鍛鍊性格也是非常管用的)。

長此以往,身體對於外界的刺激便會有了一定的適應,子女的身體素質也便有了相應的提高。聯繫到我們生活之中,我們常常會聽到:窮人家的孩子不易得小病,根據作者的思維那就解釋的很有道理,因為窮孩子從小便在那樣一中受餓受凍的環境當中生活他們對於自然惡劣變化的抵抗力自然高於衣食富足家孩子的抵抗力。作者在書中非常注重對孩子身體健康有益的細節,他強調不可讓孩子喝酒或烈性飲料;不可給兒童任何藥物去為他防禦疾病;女孩子的衣服不可穿的過緊;卧牀應該是硬的這樣利與身體;然而應該保證兒童充足的睡眠時間(因為睡眠不足,精神萎靡以及由此而來的經常性的周身不適既影響自我感覺也影響智力發展。在書中,作者在對兒童健康方面首先提出兒童應當多吸新鮮空氣,觀察研究發現:如果學生整個夏季呼吸的都是飽含禾本科植物和草地植物的植物殺菌素的空氣,他就不會患受寒疾病例如,咽喉炎,氣管炎,呼吸道黏膜炎等。這一點給予我們深刻的反醒和思考:我國學校尤其是幼兒園及國小所在地方環境是如何的呢?如果環境沒有達到利於兒童成長的標準,那麼是否可能損害學生的生理健康呢?作為家庭,學校,社會的成員應該如何去改善和提高我們的環境(這不僅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們人類生存的關鍵因素)?

其次,作者在書中論述了他認為在紳士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德育。作者認為在教育兒童的時候,應該避免鞭笞,那樣會使得壞習慣壓抑的越深,爆發的越猛,同時也會使得兒童愛好的事物反遭兒童的厭惡,而且會形成一種奴隸式的教育,養成奴隸式的脾氣;相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當儘量使的他們的心理能夠感受到名譽和羞辱,當孩子初次犯了錯誤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師或者父母在那邪惡的的傾向一出現時應當表示驚愕的態度,或者對他們説“你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呢?真的令我失望。”這種暗示性的話語可以引導孩子自己去認識錯誤;然而當孩子出色的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老師或者父母可以在眾人面前引為自豪的表揚他(她);這樣一來,孩子便會懂得如何去維護自己的名譽。當然對於這一點父母或者教師不可盲目的表揚他們,那樣也會養成小孩字的虛榮心。

但總的來説,作者的這種教育方法是值得我們借鑑的:責罰和體罰對於兒童來説都是噩夢,我們應該把孩子當成理性的人,用理性的方式去對待他們,教他們用理性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作者認要把孩子的幸福奠定在德行與良好的教養上面,而培養他們良好的舉止行為禮儀關鍵在於不斷的去訓練他們使得這些優雅的舉止都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的成效就在於早早的培養他們,也就是一個人的兒童時期是顯得至關重要的。在這一方面我覺得給我們的啟發就是:有些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好習慣例如,早起早睡我們可以採取一定的措施不斷的去訓練孩子使之養成,但是有些習慣我們還是應當以理性的方式去教育他們,我們要學會和孩子談判。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陶行知教育專著》讀後感

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為了孩子,甘為駱駝。於人有益,牛馬也做。”是陶先生的辦學心願。

教育需要愛心,兒童渴望得到愛。當我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後,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愛奉獻給孩子,用愛來灌注自己的事業,才是我們能真正給予學生的最好的東西。如今的孩子看得多,聽得也不少,想激趣,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有時真的很困惑:“孩子們,我該拿什麼來吸引你們呢?”沒有興趣就不會有積極的學習態度,高漲的學習熱情。如何讓課堂變得有吸引力?如何讓課真正被孩子們的心靈所接納?在教學實踐中,我努力地尋找答案,終於體會到:愛,是我和孩子們快樂學習、和睦相處的源泉。課堂常規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保證。然而,當我走進教室,看到每個孩子都在不亦樂乎地説着、做着其它事時,我想:如果我大聲吼叫,一定會有很多學生被我震住,但是還有一些還是會繼續的。如果你認為通過默默地注視,就讓他們乖乖停下來的話,那你要失望的。看你不説,不動,他們便會再次玩下去的,直到很久。只有尊重學生,才能教育學生。沒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看到這種情景,我會微笑地對他們説:“今天你們不想上課,如果你們能把自己管好,我就邀請你們一起來學習。”好奇讓他們很快靜下來了。在精心設計的一個個遊戲裏,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從中感受到課堂的美,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

記得陶行知先生曾説過:“當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教師要做到“有教無類”,在教師的心靈天平上,給每一位學生應是同樣重的砝碼。也就是説,我們對每一位學生都應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有些學生的個別差異而對他們“另眼相待”。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幾年的教學使我發現,幾乎每個班級都有幾個好動的學生,為了讓這些學生在課堂上不傷自尊心、學有所得,我讓他們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鼓勵他們積極參班級管裏,但是他們具有表演的才能,此時我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讓他們在課堂上大膽表演。這樣使這些學生有了收穫,而且對學習也有了興趣。

教師要熱愛、尊重每一個學生。如果説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話,那麼離開了理解和尊重同樣也談不上教育。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教師應該做一個和氣的人,一個嚴謹的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説的,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還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服務意識,創造出尊重、信任、寬容、友愛的新型的師生關係。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真正做到“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做學生喜歡的老師,並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一個學生喜愛的老師仍是我努力的目標。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為了使自己的教學更完善,更為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最近,特地拜讀了孫雲曉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一書,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現已經讀完了六個章節。

我覺得這是一本給人思想影響深刻,指導我們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書。閒暇時讀讀孫老師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長知識,更重要的是讓我學會了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同事,對待學生,對待自己正在牙牙學語的兒子。我不斷地告誡自己,一定要耐心地等待兒子長大。朱永新老師説:“雲曉是一個真正走進兒童世界的學者;而我們通過閲讀他的作品,在走進孫雲曉世界的同時,也走進了兒童世界。”

這本書強調的主要是好習慣的養成決非一日之功。據專家研究,一個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21天的時間。國小階段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不論什麼工作必須靠教師做長期的、耐心細緻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單憑説教,而是靠訓練。沒有強化訓練就養不成習慣。比如説要培養學生不亂扔紙的習慣,班主任老師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施加壓力,告訴他必須怎麼做,否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直到養成習慣為止。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認真,怕就怕堅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認真,堅持去做,別的老師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這就是習慣的養成,堅持才有習慣,習慣在與堅持。

另外我們學生的寫字習慣,早讀習慣等等,都要經過老師的強化,學校的督察等強化手段,達到一定的效果。“許多養不成習慣的教育,都是一壺燒不開的水;教育習慣比一般的教育失誤更影響孩子成長”。這都是孫雲曉老師的至理名言。“什麼是教育?當你把你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愛因斯坦的這句話説的非常機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孫雲曉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質。什麼是忘不掉的?習慣就是忘不掉的,它成為一種自動化的行為、穩定的行為,它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固的聯結。”從這句話裏我們可以再次看出,培養一個好習慣是多麼的重要。

本書第四章講做人的習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説“‘做人’絕不僅僅是一個道德範疇內的概念,更不僅僅是一個空泛的詞語。它與我們的生活實踐聯繫得非常緊密。長期以來,‘做人’似乎總是停留在純粹的道德範疇,實際上它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成功概念。”文中提到:“擁有一顆愛心是做人的基礎,做人離不開四塊基石,即真誠待人(愛心),誠實守信(誠信),認真負責(責任心),自信自強(自信)。”這裏的第一塊基石就是愛心。我們知道:愛,那是真正的智慧,沒有對人純潔的愛,沒有對美好人性的嚮往,沒有對生命的關懷,沒有最起碼的人間温情,也就沒有了生活,世界也就沒有陽光。讀孫老師的這一名著,使我明白了作為教育者,也必須是愛的使者,讓悲憫與同情成為我們的生命情感,通過我們的努力工作,使下一代擁有以生命尊嚴為基礎的價值觀,擁有美好心靈,使整個社會真正地實現和諧。

教育奇蹟讀書心得體會 篇21

暑假裏心血來潮,買了好多茶葉,大紅袍、龍井、碧螺春、鐵觀音、正山小種。於是,忙裏偷閒(此“忙”為帶孩子忙),沏上一杯好茶,捧上一本好書,品香、品味、品讀!

身為教師,便離不開教育的主旋律,而教育的樂章,要用愛去譜寫。幾本書中,朱永新老師主編的一本《教育的奇蹟》,讓我很受感動。此書由四個篇章組成,分別是“家庭教育的奇蹟”、“教師的教育奇蹟”、“自我教育的奇蹟”和“學校教育的奇蹟”。這些奇蹟的誕生都來自於一個“愛”字,唯有愛能化腐朽為神奇。

周弘用愛將失聰的女兒周婷婷培養成一位令人驚歎的神童;胡厚培用愛將弱智的兒子舟舟培養成世界唯一的弱智指揮;榮曉鳴用愛將先天腦癱的兒子榮博征服美國名校;名師孫維剛用愛澆灌學生心靈的成長;校長劉京海用愛鼓舞學生走向成功;“再生父母”李聖珍老師用愛感化學生人性的尊嚴……一個個教育的奇蹟,實在讓人震撼,為之感動。特別是李聖珍老師的人性教育故事,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李老師的教育理念是愛孩子,愛教育,提倡人性的高貴和尊嚴。在這愛的教育理念下,李老師魔術般地轉化了無數的“問題少年”和所謂的“差生”。憑着一顆熱忱的心和一份真誠的愛,李老師把一個個“動物”變成了人,她是孩子信賴的好母親,是學生欽佩的好老師,是年輕人喜歡的大朋友。一位平凡的母親,卻被成千上萬的孩子視為“再生父母”。這份愛是何等的温暖,何等的的神奇,何等的偉大呀!

感動書中的奇蹟,也便細想身邊的教育。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身邊也不乏有些性格怪異、思想偏激、行為散漫、調皮搗蛋的學生。對於這些學生的成因,我們似乎瞭解的太少。沒有像李老師那樣細緻入微地瞭解學生形成的原因,自然不能對症下藥,對學生的教育效果自然也就收效甚微了。每一個孩子都渴望愛,被父母愛,被老師愛,被社會愛。愛是無限的,讓我們像那些用愛創造奇蹟的前輩們學習,用自己真誠的愛,呵護每一顆幼小的心,讓他們在愛的暖流中健康、快樂、幸福的成長,讓他們的夢想插上美麗的翅膀,勇敢地飛翔!相信努力,定能成功,也讓我們一起用愛創造教育的奇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