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培訓心得體會(通用4篇)

教育專家培訓心得體會 篇1

4月17日,我到星光俱樂部參加了生本教育廣州專家來校培訓會,本次培訓會,首先聽了三節生本教育課,由張店區凱瑞國小的王麗娟老師、高新區寶山學校的宋傑老師和傅山國小的邢文傑老師分別講授的。然後專家進行點評,下午是專家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主要是交流在實施生本教育過程中的困惑與思考,通過本次活動,給了我很多啟迪與思考,自己對生本教育的課堂有了更深的感受和認識。

教育專家培訓心得體會(通用4篇)

生本教育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改變。在這三節課上老師都充分利用了這一點,在老師的點撥引導下,學生有序地學習,獲得學習的方法,掌握知識。學生在快樂中學到了我們認為難以掌握的內容,所以自己要改變自己的觀念,要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悦,從而去主動學習。這是三節課給我的啟示,而來自廣州的兩位專家更是從語文教學的角度對這三節課進行了分析和總結,讓我受益匪淺。

三節語文生本課堂,可以説每一節語文課都有不同的風格。當然,她們都是親赴廣東學習的實驗教師,從課堂上可以看到生本的影子,尤其是寶山學校的宋傑老師執教的《沙漠中的綠洲》,在這節課中以讀引讀,以讀帶説做得充分到位。從課前一分鐘開始,到課文的講解,都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中學生説和讀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同桌互讀,學生間的相互指導;學生的指名朗讀,同學互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完整地説話,這也是在讀中鍛鍊學生的説話能力。更難能可貴的是沒有給學生固定模式,讓學生自由發揮,自主交流。宋老師在對學生的教學上也不僅僅只是停留在了表面,對課文的內容和主題也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挖掘,在課堂上大量地拓展了學生的課外閲讀。這種以説養讀的形式又成了學生在課外閲讀更多更好文章的動力,不僅讓學生們受益匪淺,也讓我們當堂的老師們受益匪淺。宋老師在這一節課上不僅僅知識的傳授者,更重要的角色是知識的引導者和課堂的組織者。整節課都是學生的“質疑——釋疑”的過程,而老師只是適時的點撥和鼓勵,教給了學生一些學習的方法,只是負責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這一節課,真正做到了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和載體,值得學習。

下午是與專家面對面的交流,一位是徐純校長,一位是餘行秀所長。每一所實驗學校都有一名老師説説在實踐中遇到的困惑,聽了那麼多的老師的交流,他們的困惑也正是我的困惑,如:怎樣保證教學的進度,每節課的任務完不成該怎麼解決?怎樣才能打開孩子説的思路?……對於老師們的疑惑,徐純校長結合中午的三節課,給在座的老師們解答了一部分,重點談了語文是什麼?是語言和文學的簡稱,這兩大問題就構建了我們語文的任務。同是告訴了我們生本課堂的模式是必須有前置性作業和小組交流這兩大環節,其中前置性作業要突出:低入、根本、開放:小組交流要由淺入深的過度和強化性語言的運用,如:請把目光轉移到××段,我認為。我發現…我想問…但實質性的問題,真是沒有解決。餘行秀所長對我們的教學工作指出不要着急,現在生本教育的課堂是對以前教學的顛覆,要相信自己,相信學生,把教學設計做得越簡單越好,生本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簡單的學習讓學生獲得更大的收穫。

反觀我的課堂:小組交流時一派熱熱鬧鬧的場面,老師巡視時參與其中,學生有時理解回答的較有新意,但是在展示環節確是讓人感到失望:剛才巡視時回答較好的同學,一言不發左顧右盼;只有少數學生髮表意見,每次的課堂小組展示似乎都只屬於一部分人,還有少數學生一直遊離於課堂之外,無法讓他們專心聽講。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會自主學習,樂於合作探究是我們追求的理想境界。這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激發學生表達的慾望,喜歡展示自我。真正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陣地,做課堂的主人。作為老師在教育教學中,應在課堂上給學生創設更大的自主空間,更廣闊的合作舞台,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為適應未來生存空間做好準備。

當然,實施中,可能還有很多疑惑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如仍有一部分孩子不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前置性作業,有些同學蒐集資料的途徑太狹窄,或者根本就沒有途徑,針對這些問題,今後還需要我們繼續探討。不過,只要我們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不斷反思,不斷進取,相信明天一定會更好!

教育專家培訓心得體會 篇2

轉眼間,為期三天的“國家知名教育專家現場培訓會”已經結束。細細回味,自己參與整個活動組織安排、具體操作的過程,特別是現場聆聽專家的授課講座後,更是觸動極大,感慨頗深。既有見識大家,方知自己是井底小蛙之痛;也有聆聽真諦,頓有天地開闊之感。三日太長,腰痠背痛學習之累不言皆明;三日太短,汲汲以求專家之智我心獨曉。細心思量,盤點獲益,具體概括為:

一、一種觀感。

六節課聽畢,精彩無倫,難以言説。回頭翻檢聽課筆記,卻發現自己的記錄寥寥數行,簡略之極,與以往聽課時慣於詳盡記錄大相徑庭。詫異之間,突然自省。是自己聽得不認真、想得不專注、記得不迅捷嗎?不是!再作思量,才發現六節課給自己留下的一種總體觀感:好的課堂往往是難於記錄的,就如同水之無形,淌向何方,經常是無跡可覓、難於尋蹤的!正是因為每個瞬間都如此精彩,正是因為我細心關注每個細節,才空白了筆記,充實了大腦。這其中,細思量,當是緣起於如下三處:

一是容量太大,手忙腳亂。六位專家的課堂,可以説風格迥異、各具特色。但是,一個首要的共同點是六節課全都容量極大。課堂上師生交流所學到的知識技能、所經歷的過程方法、所體會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中的信息量,是我們平常所見課堂的幾倍!其中涉及的內容,既有上升到道德品質做人道理的滲透教育,也有具體到一個課題“賣魚的人”的反覆正音讀得準確;既有聯繫課外知識拓展瞭解世界歷史的方方面面,也有追求嚴謹緊摳過程探索數學奧妙的細緻入微;既有從圖形對比發現總結規律的逐層深入,也有從魔術入手解決問題策略的不斷求證。俯仰天地間品味語文意境之大,溯古追今中探微數學奧祕之奇。以王文麗老師的《漁歌子》課堂教學為例,開始王老師先是暖場融洽氣氛,四個不經意間提出的判斷問題,看似表面與全課教學毫無聯繫,實則細究緣由與課堂密切相關。不僅拉近了師生初次見面的距離,而且考察鍛鍊了學生聽與思的能力,並滲透了學習語文是為了生活和交流的教學思想。接下來,指導學生進行了四組“詞語積累”,好像也與後文教學關聯不大,實際為下文品味全詞景物和寫作意境埋下了伏筆。這樣兩處看似閒散的課前熱身,實為精彩之至的關鍵鋪墊,為後面教學的流暢有序、多樣有效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至此,王老師才正式引入正課。一段美輪美奐的《漁歌子》MTV視頻,拉開了全課的教學序幕。之後,學生試讀全詞、認讀生字(先猜讀、再正音、然後教師引導觀察字形、分析結構,獲得對形聲字的'初步認知)、集體朗誦、個人30秒練讀、指名朗誦(強調不唱讀)、學生主動朗誦、推薦同學朗誦、教師示範朗誦逐步展開。再接着,疏通文字後以逐句感知的方式,整體領悟全詞的意境,中間穿插運用課前“詞語積累”的四組詞語,進行了對“白鷺飛”的形象慕擬、“鱖魚肥”的精到品味、以及“斜風細雨”的肢體表現,小結以“這真是的江南!”歸納收尾,層層相連,環環緊扣,渾然一體。最後,學生反覆吟誦加深理解,直至熟能成誦,並再次播放《漁歌子》視頻引導學生品味作者寄情山水、不慕俗世的寫作主旨。到此,整節授課結束,留下一首課外的《漁歌子》補充作業全當回味,餘音繞樑,耳猶不絕!這樣豐富的容量,全部濃縮於短短的一節課之中。旁聽學習的我們,怎能不手忙腳亂、窮於記錄?

二是方法太多,應接不暇。六節課堂教學,或語文或數學,內容不同,形態各異,但是,另一個共同的特點是,課堂上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措施與策略豐富多樣,各具實效。語文課上的講解示範、談話討論,個人探究、小組合作,詞語品味、意境體會,逐層分析、整體感知,多媒體整合等;數學課上的演示實驗、推理探究,主動學習、小組合作,猜測練習、舉例驗證等等,不勝枚舉,不一而足。這些方法手段的綜合運用,不僅為大容量的課堂教學創設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展示形式與載體,而且有效地激發了學生高漲的學習興趣,從而去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對於聽課的教師來説,如此多教學方法的運用,確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繽紛之至,怎能不應接不暇,窮於記錄?三是效果太好,物我兩忘。科學嚴謹的整體設計,豐富多樣的方法手段,再加之專家深厚功底基礎上的精彩演繹,六節課,節節生動,課課精彩。課堂中,充滿着知識與智慧的碰撞、情感與思想的交流、掌聲與笑聲的呼應。特別是最後一節,來自天津市特級教師徐長青老師的授課和講座,儼然就是教學技藝與曲藝表演的完美結合。整個下午,學生學得愉快滿足,教師聽得興趣盎然,怎能不物我兩忘,窮於記錄?

二、兩類迴歸。

追根溯源,六位專家的精彩授課與講座,固然與其個人的專業素養、課堂的嚴謹設計、方法的多樣有效密切相關,但是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貫徹了“兩類迴歸”的教育思想,即迴歸文本、迴歸課堂。以王文麗老師的《漁歌子》教學為例,課堂上王老師引導學生拓展延伸的內容範圍極其豐富廣泛,但歸根結底,最終每一個環節的教學後,一定會回到文本、回到課堂找到與文本知識、課堂教學的結合點聯繫起來,產生放大的教育教學效果。如講飯店菜譜中的“清蒸桂魚”的“桂”是錯別字,是為了讓學生深刻記住“鱖”的正確書寫。用《漁歌子》的MTV視頻,是為了藉助唯美畫面引導學生深刻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懷。課後補充介紹了另一首《漁歌子》,是為了引導學生在對比中初識詞牌寫作的格律特點,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總之,所有的設計,一切的方法,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服務文本學習、服務課堂教學。迴歸文本、迴歸課堂,真正圍繞這兩個中心的教學,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

教育專家培訓心得體會 篇3

9月下旬我參加了省電教館舉辦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班,通過為期一週的學習,使得我平時教學積累的經驗碎片,得到系統化、理論的昇華,現就聯繫平時在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過程中的一些實踐所得,談以下幾點粗淺的體會,僅與同仁共勉:

人類進入21世紀,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技術正飛速的發展,越來越深刻的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應用的能力逐漸作為現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質的標誌,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對教師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為了適應工作的需要,教師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以適應當今教育形勢需要。從小培養學生掌握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是信息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強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中國小教師而言,運用現代教學技術進行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自然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也成為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重大課題。

一、整合與傳統的課堂教學之間的關係。

很多一線教師認為運用整合資源上課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格格不入。無可非議,傳統的課堂教學因其固有的弱點而經常遭致批評。但是,課堂教學無論在現在還是在將來都仍然會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來改進課堂教學是當前學校教學改革的一條重要思路。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把現代教育技術僅僅作為輔導教或輔導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利用信息技術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以實現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創設、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方面要求的學習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情充分調動起來,使課堂的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改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也就真正落到了實處。從這個意義上講,整合並不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全盤否定,而是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改進和優化。

二、明確整合的目的。

眾所周知,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授課教師在進行學科整合的教學設計中,應密切注意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的地位與作用,片面強調以“學生樂學”為中心,盲目運用豐富的媒體資源來博得學生一笑,而忽視既定的教學目標,這樣的整合是沒有意義的。我校每學期都要開展聽、評課活動,所聽的課全都是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的整合課。其基本模式大都是:課前授課教師蒐集整理了大量文字、圖片和音像資料,製成多媒體演示文稿,並拷貝到多媒體電腦裏(稱作“資料庫”),也做了課件保存在教師機中,可謂是運用了不少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來準備這節課。然而45分鐘時間大部分仍然是老師在控制,其教學過程依然是傳統的教學模式。雖然這些課有精心設計的課件,有豐富的媒體資源,也有轟轟烈烈的小組討論,更有先進的網絡教學環境……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但是,這些課自始至終都被老師那隻無形的指揮棒操縱着,計算機、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只在其中偶爾充當演示或做練習的工具,並沒有讓學生充分利用網絡來自主探究或協作交流。學生的地位沒有得到實質性改變,仍然是消極、被動的接受。這樣的.課並沒有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整合,至多隻能算是淺層次上的信息組合。因此,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的整合課必須明確教學目標,並緊密圍繞目標組織課堂教學。

三、整合要遵循一定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系統是由教師、學生和教材這三個要素構成的,在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還要再增加一個教學媒體要素。既然是一個教學系統,幾個要素就不是簡單地、孤立地拼湊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聯繫、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機整體。但這並不意味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就必須要遵循一定的教學模式。因為整合涉及的問題很多,如:學科間的差別、資源的性質、設備的性能、教師的素質、學生的水平等等,你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按照某一固定模式來進行整合。如果根據某一學科的性質和教學內容特點提出現代教育技術與該學科整合的一個基本教學模式。那麼隨之而來的將是所有有關該學科的研究課、觀摩課、評優課等都千篇一律地按照這一模式來進行教學設計,無情境想辦法捏造情境,沒有協作內容搞個遊戲活動也説成是協作學習……。這樣的教學模式即沒有科學性,也沒有實用性,更缺乏針對性。生搬硬套,只會束縛教師的手腳,對教學的改革和創新也極為不利。因此,整合沒有固定模式可循,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四、整合就是現代教育技術加上學生活動。

近年來,我校把開展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作為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廣大教師大膽嘗試,努力實踐,遠程教育設備資源得到了充分的使用。但是,大部分老師又走入了一個誤區,他們認為整合就是“課件+學生活動”。因此,他們的改革仍然停留在內容、手段和方法上,而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還沒有從根本上轉變過來。課件僅僅是對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變,它本質上並沒有改變教學內容,更沒有改變教學結構。而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是要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所創建的理想學習環境和全新的學習方式,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因此二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不過,在課程整合過程中,有時也可以用課件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工具,所以整合也並不完全排斥課件。對於以計算機或網絡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不能把他們僅僅看作是輔助教師“教”的演示教具,而應當更強調把它們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並要把這一觀念牢牢地、自始至終地貫徹到整合的各個環節之中。

教育專家培訓心得體會 篇4

本次培訓以《教育技術培訓教程》為主要內容通過每個模塊的理論學習、案例觀摩、案例研討、設計任務、完成作業等豐富多樣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讓學員在完成每個模塊的任務中理解培訓教程、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技能、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通過本次教育培訓的學習、討論、交流,使我對現代信息教育技術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教育理念、教育技術、教育方法等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對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產生了很大的積極影響。

我們傳統的教學設計主要針對某一節具體的教學內容而言,在這個具體細小的教學內容上進行教學設計,而本次學習中,提出根據主題單元進行教學規劃,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我明顯感覺到這樣的教學設計更全面,也更有針對性。實際的教學中,老師如何把所有的課程資源有效整合起來,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大化,使所有教育教學資源綜合整合,是傳統教學急需克服的詬病,不僅僅教育技術是資源,相關課程是資源,老師自身也是資源,老師的思想品德、外在形象、人格魅力都可能成為教學資源,學校的文化建設也是資源。如果説,之前我們掌握的教學設計是微觀的話,那麼現在學習的正是宏觀的部分。其實,任何事物都要從宏觀和微觀兩部分去研究才能更全面、更清楚,這次的主題單元的規劃設計的學習恰好是彌補了之前的不足,讓教師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走得更對。

傳統的教學主要以基礎知識的學習為主,如何針對不同的知識內容選擇恰當的學習方式方法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嚴峻問題。現代教育強調,要基礎性學習、拓展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相結合,這樣的教學模式顯然更符合也更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要求。要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要更多地考慮學生實際、地域特點、生活環境等,把教學資源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全方位的力量,讓所有資源都為教學服務,而不是生硬地簡單疊加,生搬硬套。

然而,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一道難題。這次培訓專門用了一個模塊來介紹研究性學習的設計,這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通過培訓的學習、參與和體驗,使我們逐漸明瞭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深入理解了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論,並在此基礎上學會了主題單元的研究性學習的設計。

傳統的教學形式主要以課堂教學、校園教學為主,讓學生在學校的氛圍內接受教育,學習知識、掌握技能,這樣的教學形式有其不可忽視的缺陷性,即一旦學習者離開校園,則喪失了接受教育、學習知識的機會。我們一直倡導教育要具有終身性、及時性、有效性,要“活到老、學到老”,顯然傳統的教育模式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本次培訓中,有一個內容是“創建並利用主題資源”,主要是學習各類資源的教學功能,學會圍繞教學所需資源,設計並創建主題資源網站,掌握了這個方法後,可以根據教學資源的不同,設計和製作教育資源網站,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

在以往的評價過程中,基本只是對學習結果的評價,而忽略了對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手段等內容的評價,評價方法單一。通過本模塊的學習,我明白了評價方式多元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信息化教育的改革進程中,為實現信息化教育的培養目標,必須形成與教學過程、教學要素相適應的教學評價方法,這種教學評價更加關注學習資源與學習過程,強調學習者的知識與技能的運用,重視學習者的能力變化。將學生的個體差異視為教學資源,在瞭解學生個性差異、學生分類差異化、目標設置差異化、內容設計差異化、方法指導差異化、課外輔導差異化、學習評價差異化、課堂管理差異化的基礎上,結合實踐探索,科學提煉、構建出有差異性、全面性、科學性、多樣性的信息化教育評價模式,才是現代教育工作者所必須具備的能力,才能適應現代信息化教育的發展,更好地為教育服務。

方式和學習內容。

在以往的評價過程中,基本只是對學習結果的評價,而忽略了對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手段等內容的評價,評價方法單一。通過本模塊的學習,我明白了評價方式多元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信息化教育的改革進程中,為實現信息化教育的培養目標,必須形成與教學過程、教學要素相適應的教學評價方法,這種教學評價更加關注學習資源與學習過程,強調學習者的`知識與技能的運用,重視學習者的能力變化。將學生的個體差異視為教學資源,在瞭解學生個性差異、學生分類差異化、目標設置差異化、內容設計差異化、方法指導差異化、課外輔導差異化、學習評價差異化、課堂管理差異化的基礎上,結合實踐探索,科學提煉、構建出有差異性、全面性、科學性、多樣性的信息化教育評價模式,才是現代教育工作者所必須具備的能力,才能適應現代信息化教育的發展,更好地為教育服務。

通過學習,我明白了反思不能停留在表面,從深層次對教學的整個實施方案進行反思,反思教學的組織策略、授遞策略、管理策略等方面,只有對教學過程的深層次反思,才能優化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水平、促進教學質量。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培養創新人才,實現教育的現代化,這就要求當今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武裝自己的頭腦,同時教師還必須具備較高的業務水平和能力、較強的心理素質、高尚的審美情操等。

總之,短短的培訓讓我學習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任重道遠,在教育事業上要勤奮耕耘,還有很多東西要學,對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和提高有着重要意義,希望今後能接受更多更好的這樣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