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心得體會1

黨的十七大報告開宗明義對我國今後一個時期的發展戰略作了一個簡要的概括:“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這裏把解放思想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並對解放思想的偉大意義作出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的全新判斷,值得我們認真領會和準確把握。

學習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心得體會1

解放思想的基本內涵

作為特定的政治概念,解放思想是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之後被經常地反覆地使用的一個詞,往往帶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性。從其最基本的含義來説,就是社會主體主動解除各種因素對自身主觀世界的束縛,在以實事求是為準繩的基礎上,達到思想認識的昇華,進而在行動上自覺促進社會實踐的進步。

人們思想上受到的束縛,表面上看是來自於認識,進一步看,則大致受制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重要人物的言論和實踐行動。這些重要人物可能是革命領袖,也可能是本地區、本部門的主要領導人,他們説過的話、做過的事,在其歷史背景下,可能是正確的、有效的,甚至發揮過極為重要的作用。但在時過境遷之後,就不一定全是正確的、有效的,而人們還是繼續相信它們是正確和有效的,或不願、不敢去修正或改變這些言論和實踐行動。這可能有許多方面的考慮,其中最主要的考慮是作出改變要承擔相應的政治風險或道德風險。例如,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對毛澤東晚年的“左”的錯誤認識和做法,不少人看到了,但並不敢、不願去説、去做。

二是對所引進的現成理論、模式、經驗長時期的迷信。作為一個後發現代化國家,在實行改革開放之後,從國外或國內發達地區引進了諸多有效的理論或經驗,曾經一度被我們奉為圭臬,其實在轉換了時空條件之後,這些東西也不一定適用於本地區、本單位。而要改變這些東西,可能要改變我們自身,因為否定自己也是一種風險或成本。例如,我們對從蘇聯引進的教科書、社會體制等,長期不敢、不願去加以改變。後來引進了西方的不少經濟理論,也為不少人所長期尊奉。

三是已經實行多年的法規制度。這些法規制度在制定之時是正確的、有效的,可能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後發現並不一定那麼正確和有效,但人們並不想改變這些,這可能是因為這些法規制度是某個重要機構制定的,改變它在程序上比較麻煩,甚至會引來一定的政治風險或道德風險;也可能是因為大家在實際工作中早已習慣了這些做法而不願再動腦子,思想和行動都處於麻木狀態;更可能是由於人們已陷入其中的利益格局而不願意或無力加以改變,只好隨波逐流。這種情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有些東西的複雜性大大超出以上劃分的範圍。

四是我們在工作中已形成了嚴重的惰性,對現狀比較滿意,或雖有不滿但尚且能過下去,不願繼續進取。這一種情況嚴格地講不屬於思想需要解放的範疇,因為它是主體自身存在的不思進取的毛病。但為了繼續前進,也需要思想解放。

當然,在實際工作中,還有其他方面的東西會束縛着人們的思想。但從政治概念這一特定角度來説,解放思想主要是針對以上這些方面來説的。

解放思想的歷史進程

上述關於解放思想基本內涵的探討,是從狹義上的解放思想來講的,這種狹義在時間跨度上主要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這三十年之內的事;從概念內涵上講,主要是從政治的角度講客觀世界對主觀世界的束縛。從更廣的意義上講,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就是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發達狀態分析基礎之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否能完全適用於經濟文化發展比較落後的中國實際,一開始就擺在中國共產黨的面前。因而,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有一個解放思想的問題。

事實上,中國共產黨最初受制於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共產主義制度的論述,也受制於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以及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指示要求,不僅遲遲打不開局面,而且一時遭受了災難性的打擊(上海“四一二”政變和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被迫長征是典型表現)。在毛澤東的帶動下,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利用第三國際解散的良好時機,通過靈活的處理方式,有效地擺脱了蘇聯方面的控制以及黨內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的束縛,開闢了一條完全適合中國國情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直至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延安整風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最早的有影響的思想解放運動。可以説,沒有這次思想解放運動,就不會有毛澤東思想的誕生,也不會有新中國的誕生。而且,毛澤東還為中國共產黨樹立了解放思想的光輝典範。

在探討解放思想的歷史進程時,這裏主要還是從狹義的解放思想着眼的。所以在這裏要提到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思想解放運動,是因為一是要特別提到毛澤東在解放思想方面的典範作用,二是要特別提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解放思想的對象物主要來自毛澤東的認識和實踐。正是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內涵和實踐途徑的理解和實踐中的某些偏頗,一時禁錮了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使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未能如期如願地達到目的,遭受重大挫折和損失(“國民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是當時的一個描述)。而要解決中國社會主義繼續前進的問題,就必須擺脱思想束縛。

1978年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它改變了毛澤東制定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黨的基本路線,強調以現代化建設為中心;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吹響了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號角。鄧小平在此次全會前夕所作的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是這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動員令和規劃圖。從這時起,以農村改革為起點,迅速涉及城市改革,並從經濟領域不斷擴展至教育、科技、政治領域,使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步伐大大提速。經過十餘年的快速發展,需要對經濟環境加以治理。但是否繼續前行,仍需解放思想,即必須解決社會主義體制的一系列認識和實踐問題。在這個關鍵時刻,鄧小平1992年春在南方考察期間發表了一系列極為重要講話,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論、檢驗改革開放實踐的“三個有利於”標準、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的論斷、大膽地試和大膽地闖的實踐要求,推動當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問題的回答。從這時起,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這次思想解放運動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那次解放思想的延伸。如果必須加以區分的話,可以説: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解放思想的先導,黨的十四大是解放思想的深化;第一次解放思想主要解決改革開放的問題,第二次解放思想主要解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問題。這兩次解放思想都是在鄧小平的推動下實現的,都是在堅持毛澤東思想中實事求是這一精髓的前提下開闢社會主義建設新途徑,從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也是中國共產黨解放思想的光輝典範。

解放思想的基本經驗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解放思想的確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充分肯定這些作用的時候,為了進一步推動解放思想,有必要對解放思想的基本經驗加以總結。這至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看:

第一,解放思想要以實事求是為依據。解放思想歷來總是有着明確的針對性的,有些所針對的對象還是一個極為複雜的事物,很不好處理。因此,解放思想是一個很嚴肅的活動,對每次特定的解放思想活動來説,都要持極為慎重的態度。這裏的關鍵是要以實事求是為根本依據。解放思想不應當也不可能是隨心所欲的胡思亂想,總要以客觀實踐的發展為依據,用實踐來檢驗已有結論的對錯,用實踐來衡量過去的法規制度是否有效,用實踐來對照我們的主觀世界是否需要進一步改進。黨的思想路線就是一切從實踐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其中最重要、最精煉的是實事求是四個字,因為這四個字集中體現了思想認識與實踐發展之間的一致性。本來只強調實事求是四個字就能很好地開展工作,但實踐證明,不解放思想,就不能夠很好地堅持實事求是。反過來,強調解放思想,也必須以實事求是為依據,不然就難以達到既定的目的。這就為全黨通過解放思想而不斷開拓前進提供了基本的準則。

第二,解放思想要以與時俱進為使命。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要使思想不停滯、不僵化,而不僅僅是為了打破原有的格局、放棄原有的權威、破除原有的迷信。只有實現了認識的進步,才算達到了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改革開放初期的解放思想,主要是為了改變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恢復國民經濟的活力。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改革開放之後,要繼續有效地前進,就必須有思想理論上的進步,用新的思想理論自覺指導實踐,這就是與時俱進的意義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就是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的光輝成果,也是解放思想的一個標誌性成果。簡單地説,解放思想以與時俱進為使命,就是不僅要破舊,更要立新,只有出新才能彰顯解放思想的偉大意義和歷史作用。

第三,解放思想以創新理論為境界。這是對與時俱進的進一步延伸和展開。創新理論和與時俱進有所不同。與時俱進主要是對實踐中已經出現的新事物給以科學的説明,創新理論則是讓思想走在實踐的前頭;與時俱進往往表現為對已有思想觀念的“追認”,創新理論則是用具有“超前”性質的比較系統的科學理論指導實踐;與時俱進是在改革開放實踐取得較大發展之後的理論“覺醒”,創新理論則是在總結整個改革開放歷程基礎上的理論“自覺”。這些區別是很有意義的:如果説改革開放之初因缺少理論指導而只能“摸着石頭過河”,那麼在經歷了一系列成功與挫折之後,我們完全可以做到用系統的理論指導未來的實踐。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陸續提出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等都是不同階段的與時俱進,但最近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則是創新理論的典型表現。

第四,解放思想以人民滿意為標準。解放思想作為一個政治概念,它以實事求是為依據,但最終要落實到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上;它以與時俱進為使命,不能離開最廣大人民羣眾的豐富實踐;它以創新理論為境界,但要以集中最廣大人民羣眾的集體智慧為基礎。人民的滿意不僅指滿足人民的需要,更是指代表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所在。鄧小平曾指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過程中,他的主要貢獻是集中了廣大人民羣眾智慧,把廣大人民羣眾的實踐經驗加以概括和推廣。他反覆強調要以人民答應不答應、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滿意不滿意為黨制定各項政策的依據。今天中國共產黨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些都是完全一致的。中國共產黨的每一次解放思想和理論創新,也都要體現這一點。

解放思想的現實意義

在經歷了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之後,特別是在解放思想的推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和理論取得了巨大進步的歷史條件下,今天繼續解放思想的重點,是用體制、機制創新去解決深層次的矛盾、難題,以求得新的突破和發展。解放思想的現實意義,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看:

第一,就解放思想的對象而言,今天解放思想主要應在制度創新上下功夫。前文指出,解放思想的對象主要有四個方面:重要人物的言論和實踐,對所引進的現成理論、模式和經驗的迷信,已經實行多年的法規制度,社會主體的惰性。在經歷了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和理論進步之後,我們在前面兩個方面的問題已基本上解決,在後兩個方面則仍有許多工作要做,其中法規制度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現行的各方面的法規制度,產生於計劃體制時期的已不多了,許多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不斷確立的。它們在確立時是先進的、有效的,但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它們中的許多或其中一些的部分已失去積極作用甚至起着消極作用,必須加以改進。由於這些法規制度多少與現行的利益格局相聯繫,改變這些法規制度是需要下功夫的。簡單地説,不解放思想,就難以進一步完善各項法規制度。

第二,解放思想在當前的一個重要對象是廣泛存在於人們身上的惰性。中國經過三十年的改革與發展,綜合國力大大提升。這一方面極大提高了廣大人民羣眾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又極容易滋生小富即安、小進即滿的惰性。特別是在獲得了改革發展帶來的局部的、暫時的利益之後,反而會對有可能損害既得利益的繼續改革措施呈消極對待情緒。我們必須明白,已經取得的成就雖然無比輝煌,但我們沒有任何驕傲自滿的理由,更不能夜郎自大。實現我們的既定目標,任重而道遠。從根本上説,國家的發展與單位、部門和個人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只有所有社會成員都積極進取,國家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對所有社會成員來説,都有一個解放思想的問題,那就是要不斷克服自身的惰性,努力進取,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在共同推進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自身獲得全面、自由的發展,從而促進整個社會和諧發展。

第三,所有解放思想的內容都要反映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的要求。當前,進一步解放思想,就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推進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以便更好地鞏固和發展改革開放已經取得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更好地把握髮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推進科學發展。就是説,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緊密圍繞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作出的各項戰略部署,自覺地把繼續解放思想落實到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上來。這才是我們今天大力提倡繼續解放思想的根本要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