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精選19篇)

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篇1

如果説你要讀儒家的經典,除了《論語》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外,還有《弟子規》也是一本很好的書。如果説《論語》等是面向所有人的,那麼《弟子規》就是針對孩子的。

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精選19篇)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的核心,本自孔子的言論。它教導我們孩子需要講孝悌,要謹慎誠信,要愛周圍大眾,親近仁德賢人。倘若有富餘精力,多讀書多做學問。《弟子規》的教育觀念,我是非常贊同的,它崇尚的是儒家的思想,以“仁”為本。我認為,這個世界上聰明人不多,有作為的人更少,而我們中國當前的教育是以成績為主,恨不得大家門門優秀,個個成為大科學家。中國現在的中、大學聯考似乎完全決定了學生一生的命運。其實不然,有消息稱,中國自恢復大學聯考的三十年來,並沒有一個大學聯考狀元成為各領域工作者中的頂尖分子,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成績不能説明一切,因為成績只能説是理論知識掌握了,而真正的研究,實驗工作等,光有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等都是很重要的,而最最重要的就是情商,包括性格脾氣等等。你在工作中不能與人家良好溝通、良好合作,甚至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還能談什麼工作呢?

因此,我非常贊成以道德為基礎的教育方式。因為你做人首先得講道理,要文明要有修養,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人。在這個基礎上,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學識素養,若是你能掌握得很好很深,那麼你就是一個優秀的人了。

畢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總是會有差異的,這樣導致人的成績有高低,但是,道德這方面,就拿《弟子規》來説,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時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時間,需要毅力。古時候,孩子們都學習儒家思想,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那才會受人尊重與敬愛。那時,除了貧窮和不愛學習的孩子,大多數孩子們都努力學習,特別是隋朝開始了科舉制度,“學而優則仕”,有志之士就通過科舉,考取進士後就可以做官,為百姓造福。因此,歷史上自從儒家思想佔據統治地位的時期,除戰爭時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進,很繁榮。但是現在,中國都沒有一個接受中國教育的人獲得諾貝爾獎;還有人均經濟水平實在是太低了!而中國,作為一個有着五千年曆史的大國,人民的素質卻是越來越低,導致很多人去日韓和東南亞等地旅遊時,被當地人罵!

我認為,要讓中國成為真正的大國,那麼就應該從孩子們的教育抓起,而孩子們的教育,應是以道德為基礎的。《弟子規》應該重新回到教育的基礎中來,讓未成年人懵懂之時,就開始習讀《弟子規》,踐行《弟子規》,做有素質的國人,民眾素質高,不愁國不強。

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篇2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人。有餘力,則學文。這24個字的意思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如果做了這些之後,還有精力就應該好好地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在《弟子規》裏,我對“首孝弟”的感受最深。一個孩子從小不知道如何孝順父母,尊師長,長大後又怎麼會尊重人,關心人,同情人呢?在學校少先大隊部組織開展的家庭好孩子“四個一”活動,要求我們“每天一句温馨問候,一杯濃濃的熱茶,”來孝順父母和長輩,從而形成一種濃厚的家庭親情。

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篇3

女兒的學校最近開展了一項特色教育----親子共讀《弟子規》。當時心裏很奇怪,一般都學《三字經》怎麼突然鑽出一本《弟子規》。上網查閲了一下,發現自已這麼多年真是自以為“讀書破萬卷”,結果才是只“井底之蛙”,這麼優秀的精神財富我居然從來沒有聽説過。

瞭解之下才知道《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它本來是古代中國學童們的生活規範,但是在目前的現代社會裏,很多東西都是我們必須要學習和遵循的。雖然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出生於這個年代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是非常恰當的。學習《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在我沒讀《弟子規》這本書之前,一直認為我在生活和學習中做得很好,直到看了《弟子規》這本書後,才明白了什麼是正人君子的品行。發現了我在生活中的不足之處,特別和女兒一起閲讀後,我更加發現這本書不僅是我們的生活規範,也是我在生活中的指南針,讓我和女兒從內心的明白“孝”,並努力的做到“孝”。而且天天一起閲讀,互相找出缺點後,我覺得我們之間更親密了。

書裏還告訴着我們,社會中的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和別人有矛盾的時候,如果你只想着矛盾發生後怎樣去正確的處理,那麼我想法就是錯誤的。《弟子規》中的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一句具體給我們指出矛盾是可以避免的;倘若你把身外的錢財物看輕點,少計較,朋友之間、家人之間就不會產生怨恨; 講話時不要太沖動,傷感情的話要能忍住不説,那麼再多不必要的衝突怨

恨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現代生活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壓力增大,就業困難,面臨金融危機,失業率高,子女教育困難,鄰里關係緊張,同事之間互相猜忌,夫妻之間相懷疑。面對這些問題,每個人總是想盡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擺脱以上煩惱。可是,最後的結果只是顧此失彼,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如果每個人都能靜下心來認真學習和發揚咱們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話,構建和諧社會,開拓中華未來肯定是指日可待的。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盡到我們自己應盡的那份責任,大力弘揚《弟子規》吧!

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篇4

我最喜愛的一本書就是《弟子規》,弟子規是一本古典文學,是聖人留給我們的教誨,它教我們應該怎麼樣做人和做人應該具備什麼,我們應該珍惜這本古典文學。

俗語説的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交朋友先要讓他相信你,而弟子規會告訴我們怎樣讓朋友信賴你,如果你做到了,你將有許多好朋友,因為他們信任你,雖然我做的不太好,但是我會努力把它做好的。

我有一個好朋友,她即是我的好朋友,又是我的表姐。記得有一次,我和表姐約好一點點鐘去新華書店看書。姐姐總是讓我信賴,因為姐姐總是説到做到,除非姐姐不能出門。這次也不例外。我從表姐這也學到了誠信。那我更應該要該誠信,讓大家對我有信心,還有一次,我和堂妹一起去買本子,可是我等了好久,堂妹也沒有來,我想不等她了吧!要不然我也買不成本子了,可是做人又要有誠信,我應該怎麼辦呢?這上疑問在我腦中排旋。於是,我做了一個果斷的決定,我就打了一個電話給堂妹,原來堂妹她玩忘池,現在又在寫作業,沒有來了。我只好一個人去買本子。我覺得堂妹沒有誠信,不過我相信堂妹以後會有誠信,也有很多朋友的。希望世界上的人都能懂的誠信。

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篇5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我學了“首孝悌”這一段,感悟很深。

首孝悌,是告訴我們要孝敬與尊重自己的父母。如果連這都不懂,就不可能尊重朋友、同學等在生活中幫助過你的人。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告訴我們:父母叫你時,不能慢吞吞;父母讓你做事時,你就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偷懶。到這裏,我很內疚,因為我在三年級時(現在也有),媽媽要求每學課後要聽寫英語。那時的我總是慢吞吞地,很不情願,或想辦法脱身,甚至哭過。可是媽媽緊抓不放,堅持每學課後要我聽寫英語。正因為這樣,在三年級英語期末考試考了100分,才知道媽媽的用心良苦。可是在四年級時依然不怎麼情願聽寫,分數下降了,可是我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媽媽只好隨便我,什麼時候自願就什麼時候聽寫。學了《弟子規》後,覺得自己對不起媽媽……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的意思是:自己的身上有傷時,自己的親人會非常擔憂;而你的道德有“傷”時,親人的臉面就都被丟了。我在深圳時,不小心摔破了頭,媽媽被嚇得臉色蒼白。媽媽送我到醫院,邊哭邊送我進手術室……。讀了《弟子規》“入則孝”後,聯想那時的情景,真正理解“身有傷,貽親憂”這句話的意思。

《弟子規》是中華文化的經典,它正以特殊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位炎黃子孫。當古老的鐘聲再次響起,讓我們一起徜徉在這美妙的文化經典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篇6

學校近日舉行了“國學經典朗誦活動”,我有幸閲讀了中國遠祖着作——《弟子規》。其中,我明白了做人要孝順父母和誠實守信這兩個道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掀開《弟子規》的扉頁,這短短的二十四個字引起了我的深思。在古代時,人們已經懂了“百德孝為先”的道理。可如今,我們卻對父母橫蠻無理,面對父母的熱切呼喚,我們卻不理不睬;面對父母的再三交代,我們只是口頭答應,卻遲遲不肯動身;面對父母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並非虛心接受,反而強詞奪理……為此,我們應在“孝”上下苦功,儘量做到“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

做人不僅要孝順父母,還要誠實守信。這在《弟子規》中的“信”便有提及——“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其意思是:開口説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的確,古往今來,人與人之間十分講究誠信,因此,我們要時刻牢記着“輕諾必寡信”的忠告;堅持着“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念;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通過這次活動,我不僅對《弟子規》有了認識,還樹立了新的人生觀。在以後的歲月裏,我應該嚴以律己,做一個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和知書達禮的人。

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篇7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閲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它將會讓你受益匪淺。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定有一定的差距。在讀《弟子規》之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我今後能按照它上面的去做,相信我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品德,有品位,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常識。

《弟子規》可以真正培養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可以打造健康和諧社會,提高修養,何樂而不為?

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篇8

想必大家都讀過《弟子規》吧,《弟子規》裏的內容藴藏着許多道理,只要我們反覆回味,就會有許多體會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很久才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讀到這裏,我覺得自己沒有做到……

有一次,媽媽一個人在家裏大掃除,而我在做媽媽佈置的“海量”作業。經過兩個小時的“拼搏”,我終於把“海量”作業給消滅了。沒想到,我剛剛寫完作業,媽媽就叫道:“阿怡,幫媽媽洗洗拖把吧!”我聽了,説:“媽媽,我剛剛才把作業給做完,手都麻了,你又叫我去洗拖把,我很累啊!”媽媽説:“我幹了一天的活,可把我給累壞了,叫你去洗拖把都不肯去。唉!”我聽了,又説:”下次大掃除我就和你一起幹活,這總行了吧!”媽媽聽了,説:“唉!算了,你還是好好學習吧!”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媽媽。媽媽希望我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就什麼家務活都不讓我幹,全部家務一直都是她做的。現在,媽媽很累很累,叫我幫她洗個拖把,我都不肯。唉,媽媽上班回來已經很累了,回到家她還要忙個不停,我又何曾幫過她幹過一點活呢?平時,我在看電視的時候,她叫我回去複習,不要再看電視了,我都是慢吞吞地去做,有時甚至不聽呢,淨和她“唱反調”。媽媽處處都為我着想,可我根本就沒當一回事呢!但是,我現在決定改變自己,要做一個好孩子!

今後,我一定會做個懂事、聽話、勤勞的好孩子,學會幫媽媽分擔辛苦,讓媽媽不再為我的學習操心。

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篇9

金秋十月,我們培新國小舉行“書香校園”活動。老師不僅讓我們認真學習《弟子規》,還要會背誦。回家後,我讓爺爺幫忙找到《弟子規》這本書,每天中午,都堅持讀一小段。

《弟子規》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語文課本,是古代兒童的啟蒙教科書,對現在的我們也有很大的啟示。它讓我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如:講孝順、講禮貌……。書中寫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我承”,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我們好,我們應當聽他們教誨,應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讓父母傷心生氣。我清楚的記得一則公益廣告:一個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盆水,天真地對媽媽説:“媽媽,洗腳”。這則公益廣告打動了千千萬萬人的心,它深深體現了小男孩對媽媽最真摯的愛。我更想到烏鴉反哺這個故事,連小烏鴉都知道孝順父母,小時候聽父母的話,長大了喂父母食物。而以前,父母讓我做事,我總是推三阻四,或者找藉口不能按時完成。現在想起來,真是非常後悔,以後我要變得勤快,父母叫我,立刻就能答應;長輩説我,我也能安安靜靜的聽,讓長輩們開開心心。

當我讀到“出必告、返必面”時,我深深的感覺到,以前不管是我早上出門不打招呼,還是放學時遲遲不出校門,讓父母在校門外焦急等待這些行為是多麼槽糕。父母的.心始終聯在我的身上,所以我以後出門,不夠有多麼着急,也要和他們打一聲招呼。放學不管有多少事,一定要及早出校門,讓父母看見我都身影,不再為我擔憂。

《弟子規》這本書對我的觸動很大,它告訴我學習中、生活中許多做人的道理,它還能教我如何做一個有修養的人。“百善孝為先”,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弟子規》裏的話,做一名懂道理、講孝順的好學生,把中華文明的優秀品質傳承下去。

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篇10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涕,次謹信……”聽着低年級小同學朗誦的《弟子規》,我不禁聯想到了五年級夏令營時,老師要我們背《弟子規》時的情景。暑假裏,李老師每天抽出一節課時間,讓我們練習背誦《弟子規》。不到兩個星期,我們便背得滾瓜爛熟了,圓滿地結束了假期的經典誦讀活動。

時間如流水,轉眼間,我們又回到了學校。中秋節的前夕,我們六(3)班一部分同學去戒毒所慰問演出,我們為接受戒毒的哥哥姐姐們表演《弟子規》。他們看了我們的表演,熱烈鼓掌。我心裏得意洋洋,為自己的表演成功而高興。其實,我當時並未真正地理解文中的內涵,只是為背誦而背誦,為表演而表演。

記得在一次月假時,奶奶從紹興回來了。爸爸見我閒着便叫:“文文,我們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爛,裏面還有一股莫名的臭味,還是別去了。我大叫:“不去了,我還有事,你們去吧。”爸爸媽媽走後,我便看起電視來,完全把老師在學校説的話拋到腦後了。

一天早上,我去值周。來到一年級教室旁,我聽到低年級同學在讀《弟子規》:“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開始,我還沒在意,可當同學們説:“對待爺爺奶奶,絕對不能抱有討厭、嫌棄的態度。”我的臉頓時紅了。記得在一次月假時,奶奶從紹興回來了。爸爸見我閒着便叫:“文文,我們去奶奶家,你去不去?”我心想,奶奶家的房子又破又爛,裏面還有一股莫名的臭味,還是別去了。我大叫:“不去了,我還有事,你們去吧。”爸爸媽媽走後,我便看起電視來,完全把老師在學校説的話拋到腦後了,壓根就沒想起還有什麼“弟子規,聖人訓”之類的古訓。我越想臉越發燒得厲害。他們,似乎在嘲笑我對爺爺奶奶的不尊敬。我羞愧地低下了頭,暗暗下決心,我一定要做到《弟子規》的要求。

又是一次放月假。我回到了家,立刻拎起一袋水果,跑到奶奶家。奶奶正在打掃院子,我看見了,連忙過去幫忙。奶奶見我如此孝敬,眼角的皺紋都笑成了一朵盛開的菊花。我還給奶奶端茶送水,噓寒問暖……

回到家,媽媽叫我做家務,我正在看書,便不想回應,更不想去做。可當我一想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便立刻去做。從此以後,雖然我有許多事不願意做,但一想起《弟子規》的教誨,我便努力做到。

想當初,我只把背《弟子規》當做一個任務,而如今,我明白《弟子規》有更深一層的道理。《弟子規》,一本講道理的書,一本能讓人明辨是非的書,一本能使人進步的書。《弟子規》,我的老師,我成長的好夥伴,我人生的導航儀!

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篇11

我認為,《弟子規》是一部十分科學的書,它把全書分成幾部分,在《總敍》裏提出:“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古人云:“百善孝當先”所以自然將“孝”放在首位,這一部分對父母的分析透徹,可以説把孝説道了方方面面,且並不像眾所認為的“封建孝道”如——“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指明雖然重孝,但不可舍理求孝。

現實生活中,即使是第一部分“入則孝”也很少有人全部做到。

但古人亦云:“忠孝不能兩全。”

實事上,如果“孝”做的太絕,不會有什麼好處,因為社會發展的力量來自於新一代,如果這幫人都把精力用在“孝”上,那麼社會就止步不前了,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覺悟,不願接受兒女的孝意,但有些人卻説養兒防老,我認為這是可笑的,因為社會仍需發展我,父母的努力,歸根結底用到推動社會的發展上,但是發展中的社會並不能直接回報父母,需要在子女這裏回扣,才能報答前輩的貢獻,如果全部回扣了,那就象是把一個東西推出去又拉回來,是無用功。

所以説父母的愛,是為社會做貢獻,兒女不過是略表謝意罷了。

我們所處的時期,是需要能量推進的,做這些人並不是新一代,而是父母們,他們是在真正不求回報的工作,而我們只是一箇中轉站,等到我們為人父母,是我們該奉獻的時候了。

所以,父母應該注意自己的使命,並不是養兒防老,兒女們也要知道父母是付出而無回報的',所以要孝順這些無私的人,他們為社會做了貢獻,應有一份讓他們心安的報酬,可以不多,只要表達心意即可。

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篇12

讀了《弟子規》,它就像一盞明燈一樣指引着我,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

以前,每到吃飯的時候,媽媽叫我吃飯,我總是心不在焉,雖然嘴裏説着“馬上來”,可我還是一頭紮在電腦前玩遊戲,在媽媽的再三催促下我才不情願的把遊戲暫停去吃飯。現在想想,這是多麼不應該呀。現在,每當媽媽説吃飯,我會立刻放下手裏的遊戲,趕緊幫媽媽擺碗筷,搬凳子。因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以前,我生病發燒時,媽媽總是細心的照顧我,藥總是媽媽先嚐嘗再給我喝,晚上也會徹夜照顧我,而我呢,當媽媽身體不舒服時,還吵着媽媽陪着我出去玩,不讓媽媽休息,現現想想,自己都覺得臉紅,我以後會改的,媽媽身體不舒服時我會讓媽媽好好的休息,細心的照顧媽媽。因為“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以前,我做完作業,總時將作業本、書、文具等隨便一扔,搞得到處是我的東西。有時看完書後,桌上、地上、牀上,到處是書,真是雜亂無章!而現在我都把書分類整理得井井有條地放在書櫃上。爸爸媽媽都説我像換了一個人一樣,還直誇我的房子整潔呢!

通過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多説請、謝謝、您好、對不起等禮貌用語,養成主動寫作業的好習慣,作業不磨蹭,這些我一定要謹記在心,時時刻刻用《弟子規》來教育自己,鞭策自己。

這是一篇《弟子規》讀後感,作者概括故事內容簡潔清晰,能在引述的基礎上很明確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不足之處:語句不通順,如“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應改為“讓我在德行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篇13

《弟子規》是接受倫理道德教育的、養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讀物。是學生必讀名著。至此,讀《弟子規》半個學期了,感受尤為深刻。

我感悟最深的是“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意思是: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齊清潔,不在於衣服的昂貴華麗,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穿着,也要依照家裏經濟狀況。

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懂得“節儉”。我們學生崇尚的應該是節儉,而不是奢侈。我非常贊同學校的做法:每天都要穿整潔的校服。這樣可以減少學生之間對昂貴華麗衣着攀比。我們要注重衣服的整潔,而不是價值昂貴外表華麗。穿着校服,要注意衞生,保持校服乾淨,並且穿校服要是穿一套。我們同學之間可以攀比衣着,可比的是誰的衣服更整潔,更樸實。這樣,不僅使得學生們更有素質修養,更顯得校風嚴謹。

假期時間,不在校,不穿校服,我們也不能過分打扮自己。如穿華麗的衣服,跟隨潮流買流行衣服,吵着使父母給你買“牌子”衣服。其實,穿着一件樸實的衣裳,只要一身潔白整齊,也能穿出不一樣的美感,穿出自身內心的美麗。

這就是我的感受。我會向這方面努力,也希望大家學習《弟子規》,多多瞭解《弟子規》。它對內心素質昇華有着很大作用。

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篇14

我通過了國學經典弟子規知道了要"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以後要尊敬老人,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聽哥哥的話。(許哿嘉的話)

10月的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哿嘉班主任李老師的電話,説哿嘉放學時打奶奶,啊!怎麼會這樣!原來奶奶去接哿嘉放學,他正和同學玩得高興,不想跟奶奶走,奶奶去拉他時,哿嘉一反手打到奶奶臉上。李老師特意打電話告訴我這件事,奶奶是老人,又是長輩,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家長要怎樣來教育他呢?特別是學校正在進行21天培養好習慣的訓練,而且也在學習國學經典。"百善孝為先"怎樣讓哿嘉明白懂得這個道理呢?

回到家裏,我和哿嘉爸爸商量吧奶奶接到我們家來住一段時間,我們做給他看,讓他懂得什麼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當天晚上,我們一起去把奶奶接到家裏來,首先我們向奶奶道歉,是我們沒有教育好孩子,對不起奶奶,讓哿嘉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多麼的不應該。

在奶奶住在我們家的這段時間,我們每天早上起牀首先向奶奶問好,下班回家,進門先去奶奶房間問好,吃飯時,哿嘉先給奶奶添飯夾菜,等奶奶吃了第一口後我們大家才開始吃飯。晚上我們一起讀"弟子規",學習裏面的內容。因為心裏想着要給孩子言傳身教做榜樣,我們家長特別認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深深體會到這古人傳下的《弟子規》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卻藴含着做人的真諦,不僅對於教育孩子,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創造和諧的家庭也有着重要的意義。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知曉呢?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家裏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對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後"有好吃的長輩先嚐,這樣子在我們晚輩的心中就紮下了"孝"的根。現在因為沒有和老人住在一起,反而忽視了這些,通過這件事也讓我們家長警覺,老祖宗的東西一定不能丟,不能忘。

哿嘉在我們的帶領下早就知道了打奶奶是非常不對,非常不應該的事。現在不管走到哪裏,他首先會想到奶奶,出門牽着奶奶的手,有好吃的先送給奶奶,笑容又重新回到奶奶臉上。學習"弟子規"讓我們家受益匪淺!

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篇15

今天我又一次品讀清代文學家李毓的作品《弟子規》,心潮澎湃,深受教育。

《弟子規》共分八個部分,首先《總敍》篇為我們介紹了《弟子規》正文七個部分的題目。《孝》篇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與兄弟和睦相處;《謹》篇向我們端正了日常行為,要有一個好習慣;《信》篇教育我們要誠信待人。《泛愛眾》篇讓大家知道要愛護所有羣眾,不分貧富;《親仁》篇告訴我們必須要仁義,否則人品不好;《學文》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要有好的學習計劃、態度。這就是古代學生的“日常守則”。

《弟子規》通篇講述了做人、做事的規則,正所謂無規矩不成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大規則,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做人、做事講規則、講原則,人可樹,事可成,但前提是一定要熟知、清楚規則,所以我們應學習《弟子規》,更應謹記、傳承這一國學經曲,但是,傳承絕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口頭或是書本上,而是要體現在行動上。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我們在學習生活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有的話馬上改正,沒有的話也要引起警惕。“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老師佈置做的作業,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學習效率不高。

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形形色色的大舞台,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有着不同的角色,而唯一不同的是,無論扮演的是什麼角色,都要牢記《弟子規》中的訓戒,具備一定的素質,規範自己的言行,牢牢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古人聖訓,流傳百年,讓我們謹記精髓、傳承國學吧!

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篇16

很多人説《弟子規》裏的道理很簡單,早就知曉,我很是羨慕。《弟子規》讓我在快樂中感情得到了昇華,也懂得更多的做人的道理。它長養了我的智慧,震撼着我的心靈。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點知道這些道理,也許我的人生際遇會大不相同。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以前覺得父母愛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和委屈。“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父母辛苦供養我讀書,而我有時卻不能如他們所願,讓他們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議,我不但不聽,還會覺得煩,有時甚至故意做些讓父母生氣的事。

所以學了《弟子規》才知道,家庭、事業和身體的好壞,不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要想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讀了《弟子規》,作為初為父母的我們,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要教育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作到孝敬父母,説話做事要小心仔細,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多和思想高尚的人在一起,在學習之餘,要多讀書,多學習一些科學文化知識。

這個道理人人皆知,但是做起來人們往往就忽視了其中的道理。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往往盡其所能讓孩子們學習更多的技能,畫畫、唱歌、彈鋼琴、學外語,其本意都是好的,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過度的強迫會使孩子們產生逆反心理,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這是要不得的。

父母通過讀書,會掌握正確的指導方法,耐心解決孩子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讓孩子們懂得生活的規則,培養孩子的傳統美德《弟子規》還讓我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後,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度,恭敬才會成為一個人自然流露的品質。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真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諸如此類的名言警句,但我卻一直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極其優美的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目中無人。回想一下,驕傲自滿的的確確給自己招來了許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是我最喜歡的一句經文。一個人的能力再大,總會有限,人無完人,人總有缺點,所以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提醒。

一個人只有一雙眼睛,一對耳朵,看到的和聽到的範圍是非常窄的,如果能虛懷若谷,就好像多了許多雙眼睛和耳朵,看到的和聽到的範圍就擴得很大,那麼就會走得更高更遠,取得更大的成就。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每一個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篇17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閲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閲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麼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佈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閲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領導批評。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説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篇18

通過這幾天培訓對《弟子規》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只有在認認真真地學習了《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它所藴含的道理。《弟子規》不但使我增長了智慧,而且還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深有感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 做人要懂得感恩。

對一個人而言,首先我們最應該報答的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正因為如此,所以《弟子規》總敍下來緊接着就是以《入則孝》為開篇。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為兒女應當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比如經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給予勸慰,甚至置之不理等等。想想自己平日裏對父母的關心太少,而父母對我們的關心卻是無微不至,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呀!父母對我們的愛勝過一切,只是我們沒有好好地珍惜,這份永恆的無私的愛。現在回想起來真是感慨萬千。通過這一次《弟子規》的學習,讓我真正懂得做人必須學會感恩的道理。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加倍努力,細心地關心體貼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給日夜操勞的父母帶來幸福的生活,能讓他們過上一個幸福美滿的生活,也算是作為子女應當給父母一個小小的報答吧。

二、做人做事要有恭敬之心。

做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俗話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謙虛是一種美德。在為人處世上有時候愛爭強好勝,驕傲自滿。想一想驕傲自滿有時真的給自己帶來了很多傷害,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通過學習《弟子規》讓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遇事謙虛謹慎,多向他人請教,虛心學習,讓自己不斷地進步。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

《弟子規》本身就是一種規範,一種道德品質的規範;同時也是一個讓大家去身體力行、自我管理的行為規範。它不是拿來要求他人的,而是通過自己的踐行來引導、帶動身邊的人一起學習,一同力行,逐步提升自己的素質,提高家庭生活質量,改善工作、生活環境以及社會風氣,從而達到構建和諧家園、和諧社會的目的。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弟子規》這本書,它從孝順父母、尊重長輩、兄弟和睦、做事謹慎、誠信做人、德愛相待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細緻的説明,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要想被人尊重,得到別人的賞識,就是要提高自己的修養品行,《弟子規》中正是教了我們,而我自己做到的還遠遠不夠,我想以後會多學習,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修養。我也很謝謝老師的教導,讓我學到了很多!

關於弟子規的心得體會 篇19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我們從小就在背誦的《弟子規》入則孝篇的內容。意思是:“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這句話對於我來説真的是很受用,一直以來,入則孝篇的內容我一直牢牢的記在心上。

父母對於我們有養育之恩,在孕育我們到出生後的辛勤教導他們費心費力,不厭其煩的對待要傳授給我們的每一件事。小時候不懂事,經常會覺得父母重複的話實在是繁瑣無味,但長大後細細品味後才發現,他們説的話全部都是為了我們好,為了我們的`成長也為了我們以後的道路走的順暢。對於這樣的他們,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愛他們,讓他們擁有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

雖然現在説擁有美好晚年這類的話有些早,但是愛他們是我們現在能做到的。像前文我提到的那句,在父母呼喚我們時,不應該拖拖拉拉,行動遲緩,應該快速的應答。哪怕有任何事情也要放下,因為他們呼喚我們很有可能是需要我們的幫助或者是有事商討。在我們小時候,只要一哭鬧,他們不管在做什麼都會放下手中的事來看我們。而現在他們需要我們,我們也要像他們那樣快速的趕到他們身邊,然後詢問發生的事情。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頂撞父母這種事是我們中學生中經常發生的事情。包括我在內都不敢説沒有頂撞過父母(在反省後要真誠道歉)。上面提到了父母的批評和責備,這正是如今我們與父母爭吵的導火索。在我看來,父母很多時候的批評和責備都是冠以“愛”名的,他們因為很愛我們,希望我們可以更加優秀,才會對我們的一些行為舉止進行批評和責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虛心接受,而不是與他們爭吵。父母畢竟大我們很多歲,在人生道路上也有許多經歷和經驗,有時我們也應該藉助這些經驗。就算不借助,也要當做一次難得的教誨記在心底,方便傳授給需要的人。

其實有時我們和父母的愛是相互的,只有相互愛對方,家庭才能更加和睦美滿。這就是我從入則孝篇中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