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廣東三水區考察心得

三水區位於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部,因西江、北江、綏江三江匯流境內而得名。全區總面積874.22平方公里,人口44萬人;有旅居海外華僑和港、澳、台同胞20多萬人,是廣東省著名的僑鄉。全區轄4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109個行政村。近年來,三水以建設生態型現代化濱江城市為目標,大力實施“名牌帶動、生態規劃、科教興市”發展戰略,積極優化第一產業,改造和提高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促進了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迅速發展。

赴廣東三水區考察心得

國民經濟穩步增長,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XX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7.94億元,比XX年增長17.8%;可支配財力7.08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2.93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3000美元。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XX年和XX年中國縣域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測算結果,三水連續兩年位列中國最發達100名縣(市)第24名,在廣東排第3名。

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產業結構日趨優化。改革開放前三水以種水稻為主,是廣東省的產糧大縣,曾被評為人均貢獻糧食最多的縣。近幾年,三水區採取有效措施,大力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三次產業的構成比由1995年的50:31:19調整為XX年的13.6:49.7:36.7。“工業立區”戰略有效實施,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全區擁有工業企業3000多家,其中大中型企業47家,世界500強法國阿託菲納聚苯乙烯公司和日本住友集團,健力寶集團、青島啤酒、佛山塑料、廣東鳳鋁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先後落户三水。XX年,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211.26億元,佔工農業總產值的90.9%。城郊型農業飛躍發展。畜牧業、水產業和蔬菜種植成為三水農業的三大支柱,湧現出廣東温氏集團、僑鑫高科技農業公司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建成了塘魚、禽畜、蔬菜、花卉四大區域化農產品生產基地。XX年,全區農業總產值21.1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5835元。以商貿流通為基礎的第三產業加速發展。生態旅遊方興未艾,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有近300個品種的三水荷花世界景點,擁有三星級以上旅遊酒店5家;餐飲、商店星羅棋佈。XX年,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35.6億元,比XX年增長8%。

國內外市場不斷拓展,對外開放水平逐步提高。XX年,全區擁有各類市場17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95億元。XX年以來全市外貿出口總額累計為8.3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累計4.36億美元。到三水投資的外商企業共有39家,除港、澳、台地區商人外,還有來自法國、日本、韓國、美國、英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的客商。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投資環境明顯改善。1998至XX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累計108億元,集中力量建設了一批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項目,使城鄉人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和投資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新建高速公路15.28公里,一級公路66公里;水上交通有可停泊3000噸船隻的三水港,鐵路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實現了行政村自然村村村通水泥路;電力供應充裕,全區自辦發電廠裝機容量達20.55萬千瓦,是廣東省實行城鄉同網同價的試點縣之一;通信建設發展迅猛,1999年7月建成了廣東省第三個“電話市”,併成為全省首批信息市試點。城市規模由1993年的9.36平方公里發展到20.8平方公里,中心城區人口由1993年的9.36萬發展到20萬,城市化水平達到59%。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居民生活質量穩定提高。先後被評為全國衞生城市及平原綠化、體育、民政、廣播電視先進縣(市),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科教興農和可持續發展示範市(縣)。科技事業不斷髮展,有10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生產高新技術產品的企業有28家。通過了首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佛山自動化機械及設備產業基地的論證。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公辦民助的辦學經驗在廣東全省推廣,有3所省一級學校,6所佛山市一級學校,大專以上上線率連續4年居佛山地區之首。

工業篇

三水區各級充分認識到,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希望和潛力都在工業,必須進一步強化工業的主導地位,全黨動員,大辦工業。

統一思想,確立工業經濟的核心地位。要求廣大幹部充分認識工業化是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任何國家和地區進入現代化,都必須首先進入工業化這個階段,都不能逃避工業化這一課,即使一時逃避,最終還是要補回來。同時,只有發展工業,才能有效解決和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真正實現富民強區,在發展工業問題上,要形成“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更困難”的共識。為此,區委、區政府要求全社會、各部門都要關心支持工業的發展,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發展工業上來,形成上下齊心協力抓工業的工作局面。該區白坭鎮所有的建設與規劃全部圍繞工業來進行,明確提出了以工業為主的發展思路,形成了處處是工地、處處搞工業的濃厚氛圍。

加快工業園區建設,為工業發展提供有效載體。工業園區是現代化工業的重要載體,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環節,對吸引投資、改善經營、加強管理、規範發展、形成規模都十分有利。三水區把工業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確定在建設工業園區上,每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都建起了相當規模的工業園區。佛山市在全市規劃了十大工業園區,三水就佔了3個。在工業園區的建設上,實行“四高”,即: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強度投資,高效能管理。高起點規劃,首先是科學選址。一般都選擇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資源豐富、已有一定工業基礎的地方規劃建設工業園區,如大塘工業園區規劃佔地27平方公里,選擇了距廣州“零距離”,與廣州市花都區交界的地段,這樣更有利於接受廣州大城市的輻射,承接各種產業的轉移;其次是完善功能,設施配套。要求工業園區的功能要完善,配套要齊全。生產區、生活區、管理區、休閒區、污水處理等都要列入規劃,逐項落實。高標準建設,就是在工業園區的建設上達到“五要”:現代化氣息要濃,功能佈局要合理,道路要寬敞,環境要優美,廠房建築要漂亮,同時,要着眼長遠,注重質量,不搞短期行為,更不能出現“豆腐渣”工程。

特別是在環保排污問題上要嚴格把關。如大塘工業園區,國家規定排污標準達到三級即可,而他們卻將排污標準主動提升到一級。高強度投資,就是政府將徵地和售地的差價款額全部用於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五通一平”,即:通水、通電、通路、通電信、通互聯網和平整土地。考察瞭解到,三水區各鄉鎮都把不少貸款用於工業園區的基礎建設,區財政還拿出3000多萬元用於建設工業園區的貸款貼息。高效能管理,就是對入園企業實行“一站式管理”,園區管委會專門設有項目跟進服務組,對企業需要解決的問題及時協調,積極辦理。如對入園企業的各種證件辦理,實行“先上車後買票”的辦法,先生產運營,後辦理有關手續,極大地方便了企業。據區委書記蔣順威同志介紹,三水有847平方公里的面積,準備拿出200平方公里建園區發展工業,全區一盤棋,統一規劃,集中開發,不搞村村冒煙,遍地開花。目前,三水區大的工業園區有5個,規劃佔地面積23.45萬畝(約156平方公里),已開發10.1萬畝,入園企業618户。工業園區較好地發揮了對項目的聚集、輻射、示範和帶動作用,成為全區對外開放的排頭兵,利用外資的主要基地,體制和科技創新的示範區,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抓大扶強,大力發展支柱產業,培育骨幹企業。1999年至XX年的四年間,全區工業企業項目投資總額達101億元,為歷史最多時期,其中超億元的投資項目有24個。目前,全區已形成了以國際名牌飲料健力寶為龍頭,以飲料、包裝、建材、鋼板材、紡織、化工、電池、制釉和摩托車為骨幹的新型產業羣。其中健力寶飲料工業已形成年產飲料95萬噸的生產能力,是全國最大的飲料生產基地,XX年交税1.43億元,佔全區財政收入的20.2%;青島啤酒(三水)有限公司去年上交税金6000萬元;大鴻制釉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制釉企業,可生產陶瓷用熔塊釉、成釉、色料6萬噸;南鋼集團從美國引進的年產10萬噸連續熱鍍鋅板生產線,是我國繼武鋼、寶鋼之後引進的第三條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型熱鍍鋅板生產線,並已形成年產板、管、帶20萬噸的生產能力;塑料包裝工業已形成具有年生產易拉罐13萬億套、三片罐6.5億套、飲料塑料瓶1.2億套、各類紙箱紙盒1.1億平方米的生產能力,三水長豐有限公司、健力寶富特容器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設備技術最新,也是亞洲屈指可數的大型包裝企業;以“李寧牌”為代表的紡織服裝工業也已形成年產服裝550萬件(套),織布5600萬米,印染布1億米,毛紡襯布2160萬米的生產能力。這些支柱產業和大型企業,成為三水經濟的火車頭,在三水經濟發展中撐起了“半壁江山”。

項目篇

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把外資形容為廣東經濟的生命線,因為廣東建設資金的三分之一來源於吸引外資,税收的三分之一來源於涉外企業。隨着新一輪國際產業和國際資本加速轉移中國,廣東省各級普遍認為千載難逢的機遇就在眼前。三水區則要求廣大幹部要抓住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把招商引資當作“命根子”工程來對待,當作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招商引資的具體實踐中,主要體現為“四全”:

全力招商。各級都成立了專門的招商引資機構(招商辦),把頭腦靈活、知識面寬、外聯能力強的幹部充實到招商辦,用三水乾部的話講,就是“把最好的鋼用在刀刃上”。在工作力量擺佈上,各級都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任務,一切工作圍繞招商引資來謀劃。各鄉鎮普遍推行了“三八十”招商,即80%的黨政領導抓招商,80%的鄉鎮幹部跑招商,80%的農村兩委幹部幹招商,形成了招商引資的強大力量。5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開招商引資碰頭會,從早7:30一直開到上午9:00,主要內容是彙報前一天的招商情況,佈置當天的招商任務,這已成為“規定動作”,五年來“雷打不動”,每天如此。考察中瞭解到,不少鄉鎮和科局的領導幹部在辦公室工作的時間不多,大都在外招商引資,用一位鄉鎮領導的話,招商引資是最硬的任務,必須用最大的精力、最多的時間、最強的力量。

全民招商。要求各級幹部和羣眾必須明確,招商引資不單純是政府的事情,也是各部門、各單位和全社會共同的事業。為此,三水區實行了招商引資目標責任制,把招商引資的任務層層分解到各部門、各單位和每個幹部身上,真正做到了“千斤重擔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標”,形成“九牛爬坡,個個出力”的局面。為激勵全社會招商引資的熱情,區委、區政府出台了《關於招商引資的獎勵辦法》,明確規定:不論是誰,只要為三水引進一個項目,就可拿到按註冊資本部分實際到位額3‰的獎金;中介機構招商,屬生產性的外資企業,每引進100萬美元中驗資部分給予項目中介10萬元人民幣扶持金;引進內資項目(生產性企業)的,以固定資產實際投入驗資部分為計算依據,分別給予項目中介扶持金。投資額在800萬元至2500萬元人民幣的,給予投資額4‰的扶持金;投資額在2501萬元至8000萬元人民幣,給予投資額6‰的扶持金;投資額在8000萬元以上人民幣的,給予投資額8‰的扶持金。各鄉鎮也出台了更為具體的獎勵政策,如西南街道辦事處、白坭鎮、蘆苞鎮等規定:凡引項目按佔地面積給予引薦人每畝500—800元人民幣的獎勵;若項目徵地超過100畝,且畝投資在200萬元以上者,再獎勵引薦人3—5萬元人民幣。

全天招商。三水的招商不分工作日還是節假日,不分工作時間還是業餘時間,不論什麼時間,只要有項目,只要投資商同意,隨時隨地都可以談。據三水同志講,這裏的許多項目都是在餐桌上、茶桌上談成的,和投資商增進感情也是在茶桌、餐桌旁進行的,用當地的話叫“功夫在詩外”,當地幹部則把陪投資商喝茶叫做“硬功夫”,把陪喝酒叫做新時期的“艱苦奮鬥”,認為喝酒喝茶也是工作,而且是很重要的工作。

全面招商。主要是指在招商規模上,堅持大中小一齊招,高中低一齊引;在招商形式上則靈活多樣,主要有:感情招商,充分發揮20萬海外華僑和港澳台同胞的作用,做好“僑”字文章,利用這部分人對家鄉的特殊感情,由他們牽線搭橋,引進項目和資金,這是三水在招商引資中的明顯人緣優勢;網上招商,利用互聯網這種現代傳媒手段,獲取信息,溝通情況,促成合作,這種形式在“非典”期間對三水的招商引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委託招商,委託投資顧問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充分發揮它們在招商引資中的橋樑紐帶作用;行業招商,由某一行業在工業園區徵地後,利用特殊的行業優勢進行招商,這是三水招商中的一種新形式,如佔地面積1000多畝、投資5億多元的三水區温州工業園,把温州的不少客户吸引到三水;以商招商,這種形式比較普遍,由投資商招商更有説服力,更能證明三水的發展環境、投資環境和服務質量。同時,三水區還制定了安商、親商、富商的優惠政策,為投資商在三水的發展提供便利,創造寬鬆環境,保證了投資商引得進、留得住、富得快。1999年至XX年四年間,全區共引進項目439個,項目總投資101.08億元,新增產值165億元;XX年的招商活動更是高潮迭起,如火如荼,1—9月份已簽約項目235個,總投資130億元。為期半個月的三水區首屆旅遊歡樂節暨招商洽談會,成功簽約項目16個,總投資額達53億元。

民營篇

近年來,三水區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新路子,積極鼓勵、引進、引導和扶持,使民營經濟成為全區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最大、最亮的經濟增長點。目前,全區民營經濟已經形成了個體、私營、外資、聯營和股份合作等並駕齊驅、共同發展的格局,湧現了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企業和一批特色專業鎮。XX年,全區擁有民營企業12964家,實現產值119.87億元,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56.74%(XX年預計佔70%以上),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11家,在建的超億元投資企業13家,民營經濟的主力軍和生力軍作用更為凸現。在發展民營經濟上,三水區的主要做法是:

轉變觀念,為民營經濟更快發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明確指出:“地級市、縣以下抓發展,重點就是發展民營經濟”,這就為各級放手發展民營經濟,確立工作重點指明瞭方向。三水區堅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的首要工作來抓,大力倡導和樹立三種新觀念,即:樹立既要為國有企業發展盡職盡責,也要為民營經濟發展盡職盡責的新服務觀;樹立放開搞活國有企業是改革,推進民營企業發展也是改革的新改革觀;樹立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民營經濟也是硬道理的新發展觀,從而在全區上下形成了大抓特抓民營經濟的濃厚氛圍。

放寬政策,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清障鬆綁。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發展”的方針,對民營經濟的發展實行“四不限”:不限比例,不限發展速度,不限經營方式,不限經營規模,打破一切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思路障礙、制度障礙、體制障礙,使民營企業主社會上有地位,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有實惠。專門出台了《關於鼓勵發展民營經濟的若干規定》,從加強領導,實行優惠,嚴格考核,規範收費,改善服務,拓寬融資渠道,鼓勵招商引資,強化管理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突破性規定。為確保《規定》的各項政策全面落實,區裏成立了由紀檢、監察和組織、人事部門的負責同志參加的工作班子,專項督查抓落實。

積極扶持,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區裏建立了《領導幹部掛點跟蹤重點企業重點項目責任制》,區委書記蔣順威、區長李秀萍同志分別聯繫了重點民營企業青島啤酒(三水)有限公司和健力寶有限公司。各級領導堅持經常深入掛鈎企業,調查研究,指導工作,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特別是重點幫助民營企業解決融資、用地、出口退税等問題。在扶持對象上,明確提出要重點扶持“四類民營企業”,即民營科技企業、外向型企業、吸納下崗人員再就業企業、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通過政府的有效扶持,把這些企業做大做強。如健力寶有限公司為了進一步發展,在擴大廠區方面遇到困難,區裏及時協調,以優惠的價格為其徵地500畝。

改善環境,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氛圍。廣東省長黃華華同志提出要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四種環境:廉潔高效的政府環境,規範有序的市場環境,民主公正的法制環境,便利舒適的生活環境。按照這一要求,三水區下大力優化民營企業的發展環境。首先,搞好載體建設,營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圍繞改善城區形象、完善城區功能,大力整治“髒、亂、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美化、綠化、亮化、淨化工作,同時建設功能完善、設施配套的工業園區。其次,大力整治“三亂”,減輕企業負擔。對涉及民營企業的所有收費依法進行了全面清理,能取消的取消,能降低的降低。近年來,區裏取消了對民營企業的收費17項,減少收費的6項,進一步減輕了企業負擔。再次,轉變政府職能,切實提高服務效率。樹立“服務第一”意識,對民營經濟“只鋪紅地毯,不許設門檻”。

普遍推行了“零距離”服務、“零時間”等候和限時服務、預約服務、上門服務等服務方式,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切實優化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區建設局推行“帶着公章”服務的辦公形式,深入到基層一線為客户辦理有關手續;樂平鎮行政服務中心推行“十個一點”工作法:嘴巴甜一點,説話輕一點,笑容多一點,脾氣少一點,度量大一點,理由小一點,腦子活一點,行動快一點,做事勤一點,效率高一點,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務。在工業園區的項目審批上,凡符合准入條件的,一律實行“先照後證”,即現行的環保、建設、消防等部門的前置審批改為後置審批,先由工商部門核發營業執照,然後由環保、建設、消防等部門並聯審批;在審批時限上,經貿、工商部門5個工作日辦結,海關、地税、國税、勞動保障、公安、環保、消防、質監、財政、外管等部門2個工作日辦結,辦事效率之高,是許多地方不能比擬的。正是有高效率服務作保證,有一個企業從建設到投產僅用了4個月時間,當地人自豪地稱之為“三水速度”。

農業篇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依靠科技創新,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農業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根據三水降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687毫米)、水利條件優越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魚塘養殖業和蔬菜種植,以水產業為龍頭,帶動畜牧業、蔬菜業的發展,實現禽、畜、魚、菜立體種養、循環利用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目前,水產業、畜牧業和蔬菜種植已發展成為三水農業的三大支柱產業。建成了一大批有一定規模的塘魚、禽畜、蔬菜、花卉四大區域化農產品生產基地。現有魚塘20萬畝,蔬菜種植面積25萬畝,花卉1萬多畝,三水白鴨成為國家級禽畜品種,三水出口的鴨、鵝佔香港市場的20%,韭菜花佔香港市場的80%,三水已成為珠三角城市羣、港澳的菜籃子基地。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把帶動農户作為農業龍頭企業的主要考核標準,不論是哪種形式的龍頭組織,只要能與農民形成穩定的購銷關係,能帶動農民發展生產,進入市場,各級政府都切實加以扶持,從融資、用地、税收、收費、審批等方面給予扶持和幫助,不斷增強龍頭企業的綜合實力,以帶動和輻射更多的農户。全區已湧現出廣東温氏集團、僑鑫高科技農業公司、華力花場、飛鷹農場等一批具有一定輻射帶動作用的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和輻射農户1.2萬户,年實現產值4.83億元,成為三水農業產業化的主力軍。

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在合理規劃的基礎上,區、鎮兩級增加投入,重點扶持,建起了三水耕牛市場、蘆苞三鳥批發市場、白坭蔬菜批發市場等一批遍佈城鄉、輻射國內外、多層次、多渠道的農副產品市場,佔地面積達1.08萬畝,擁有市場攤位2.3萬個;培育流通中介組織594個,流通大户186户,形成了集體、個體、合資、合作等多種經濟成份組成的大範圍、開放型的農產品流通格局,全區農業產業化“市場+流通大户+基地+農户”的模式業已形成。

狠抓規模經營。進一步深化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農用地有償流轉,促進農用地向有技術、有資金的經營能手集中,以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的產業化建設。各鄉鎮農業辦公室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招商,每年定期到廣州、順德、南海等地進行招商,用優惠的政策吸引開發商到三水經營土地。引進開發商之後,由村幹部動員和組織羣眾交出土地,交由開發商集中連片開發,而農民則以地入股,按股分紅,這就叫“洗腳上田,坐收分紅”。幾年來,先後有46家開發商到三水開發和經營土地,有的租地上千畝,種植花卉和無公害蔬菜,一些新品種、新技術和管理方法得到推廣應用。西南街道辦事處輯羅村的XX畝土地出租給開發商後,全部種植了玫瑰花,連片開發,規模經營,集中管理,每支玫瑰花最高可賣到60-80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青岐村把本村的魚塘發包給開發商,僅此一項村集體年收入就達150多萬元,村民人均增收1500多元;“洗腳上田”的農民轉而“洗腦進城”打工,開闢了又一條致富途徑。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三水區約有3200多名農村青年脱離土地進城務工經商,年創收約5760多萬元,成為農村經濟的又一增長點。

生態篇

大力實施“生態規劃”戰略,堅持走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狠抓工業污染源的全面達標和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對26家重點污染源工業企業責令進行整改;重點抓了18家水泥廠的整治工作,對不能按期完成環保整治的堅決實行停產整頓;年底前關閉8家電鍍廠,原則上不辦新的陶瓷廠,已經辦了的進行改造;關閉了12家磚廠,對沒有許可證的堅決關掉,停止新建、擴建粘土磚廠的審批手續;關閉所有臨江採石廠,對清理出來的臨江採石廠採取恢復生態環境的措施。整治6條河涌,總長度為119.33公里,接近佛山市整治河涌長度的一半;建成了4萬噸/日的驛崗污水處理廠。

實行工業園區環保準入制度。把環保作為進入工業園區的首要條件,將發展工業與保護環境結合起來,做到既發展經濟,又保護環境。對於污染環境的項目,投資再大、税收再多也不準進園,絕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由於把關嚴格,進入三水各工業園區的生產性企業,在環保要求上沒有一個是不達標的。有一家陶瓷企業看中了大塘工業園區,並許諾在税收上給予優厚的條件,總投資在兩億多元,這對開發不久、剛剛啟動的大塘工業園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考慮到長遠建設和環保要求,鎮領導毅然拒絕了這個誘人的項目。工業園區負責人講到:寧可發展速度慢一點,絕不能污染環境,做出禍及子孫的事情來。

大力推進清潔生產。三水的一些傳統產業在全國位居前列,如飲料製造、化工塗料、建材等,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較為嚴重的污染。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三水區把環保的關口前移,推行“清潔生產+末端控制”模式,從源頭抓起,以防為主,綜合治理,使環境保護戰略由“末端治理”轉向全過程控制,收到了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目標。青島啤酒(三水)有限公司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引進了先進的酵母壓榨機和膜振動酒液回收系統,降低了6‰的啤酒損失,僅此一項,每年可增加50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目前,全區3000多家工業企業中,推行“清潔生產”的佔到了25.1%。

注重生態建設。確立了打造“生態三水”的目標,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文化”,做到“四有”:有綠色意識,樹立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有綠色行為,即講文明、講衞生、講整潔、講法制;有綠色產業,即污染少、能耗低、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一、二、三產業;有綠色環境,包括高效、公平、公正、廉潔、務實的政府服務軟環境和交通發達、生活舒適、環境優美的城市硬環境。近年來,三水區投資2.3億元用於城市綠化和平原綠化,森林覆蓋率達到38.2%,城市人均綠化面積9.4平方米。投資1.6億元、佔地1200畝的三水荷花世界景點和國家4A級標準的森林公園的建設,使三水的生態建設掀起了新一輪熱潮。通過正確處理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關係,三水區逐步走出了一條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永續利用、環境不斷改善、生態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

改革篇

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重點抓好國有企業改制。三水區各級充分認識到,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國際接軌,沒有好的體制是不行的,體制出了問題,發展便無從談起,企業如果都是國有的,一般很難發展壯大。三水過去國有企業佔70%,產值佔80%,用蔣順威書記的話講,“這樣發展下去很危險,要付出昂貴的學費”。為此,三水把發展民營工業經濟作為調整工業經濟所有制結構的主攻方向,採取先易後難、先小後大的辦法,積極穩妥地完成了國有企業的改制,近400多家國有企業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併轉讓、出售、租賃等形式成功改制,其中:轉讓33家,拍賣125家,兼併3家,股份合作17家,租賃承包187家,關閉111家,破產1家,分流安置職工2萬多人,使三水的民營工業產值佔到了整個工業產值的70%以上,不僅盤活了大量的國有資產,而且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健力寶集團改制後獲得了生機,發展速度以50%遞增。三水國企改革的成功經驗在廣東全省推廣,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堅定不移地推進政府機構改革。三水區主要領導同志明確指出:市場經濟不需要龐大的行政隊伍,必須大刀闊斧地精減機構,裁汰宂員,否則,行政成本太高,只會加重企業和社會的負擔。按照“小政府,大社會”的要求,三水區進行了力度較大的機構改革,政府機構由過去的30個減少到25個,減少了16.7%;分流安置幹部390多名,佔幹部總數的三分之一,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現在,三水區財政供養人員1萬多人,財政收入是7.08億,而臨近的一個縣級市財政供養人員有2萬多人,財政收入僅為2個多億,用蔣順威書記的話,“我們嚐到了改革的甜頭”。

穩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為了有效整合資源,提高鄉鎮經濟的總體實力,三水區從XX年開始進行了鄉鎮合併,把過去的12個鄉鎮合併為現在的5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其中西南街道辦事處由三個鄉鎮合併而成,面積23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3萬人,成為中國第一大鎮,XX年社會總產值超過100億元,税收入庫3億多元。同時,因建設工業園區徵用土地,全區又進行了並村搬遷工作,到年底計劃由過去的109個行政村合併為78個行政村,精簡村幹部128人,全區因並村減少村幹部而節約經費500多萬元,極大地減輕了農民負擔。白坭鎮僅有66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為解決農民居住與發展工業的矛盾,計劃用5-8年的時間把全鎮所有的行政村合併在一起,到2015年人口達到31萬人(現有5.8萬人,其中本地常住人口2.3萬人,外來工3.5萬人),建起現代化的農民公寓,用鎮黨委區書記的話講:“工業化推進了城鎮化”。

穩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為整合教育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形成集中辦學的規模效應和更為合理的學校佈局,從XX年開始,三水區對中國小進行合併。並校的原則是:優質學校向城鎮中心區域聚匯,以適應城鎮化發展;學校的服務半徑是6公里,6公里以內的學校盡力合併;國小規模500人以下、中學規模不足900人的學校合併,XX年已合併國小35所。全區現有中學18所,國小98所,到XX年底合併國小15所;規劃到XX年年底,再合併中學5所,國小35所。同時,進一步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區、鎮兩級近幾年累計投入5.3億元,用於擴大校區、興建校舍、購置設備等,三水的辦學條件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

啟示篇

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用先進的理念引導經濟發展。廣東的發展首先得益於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創新,三水的發展同樣也是如此。在三水,不搞姓“社”姓“資”的爭論,不搞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爭論,不論採取哪種方式,只要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都允許積極探索,都可以大膽試驗,“只要動機純正,什麼樣的方法和策略都可運用”。比如,中央規定農村土地承包期為30年不變,三水則是3-5年調整一次,三水的農村幹部講,這種靈活的土地承包制度更有利於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更有利於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的價值,更有利於促進農民增收。思想觀念上的突破,引領着三水經濟的不斷髮展,是最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的。

必須樹立強烈的發展意識,增強危機感和責任感。“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在廣東,在三水,處處都能感受到廣大幹部羣眾一心一意謀發展、全力以赴抓發展、全心全意為發展的濃厚氛圍,處處都能感受到各級領導與廣大幹部的強烈危機感和責任感。他們清醒地認識到,江浙在猛進,西部在開發,東北在振興,廣東不發展不行,發展慢了也不行。胡錦濤總書記要求廣東要加快發展,協調發展,率先發展,成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這“三個發展”和“排頭兵”的角色定位,使廣東各級幹部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明確提出了“對手就是老師”的新的競爭觀,“追兵就是標兵”的新的發展觀。在三水,聽到最多的話就是,“前有標兵遙遙領先,後有追兵步步緊逼”,我們不進則退,必須發展發展再發展,加速加速再加速,才能有資格當好“排頭兵”。為了加快發展,三水選派一大批幹部赴江浙考察學習,在全區範圍內開展了學習“三州”經驗活動(三州,指浙江的温州、台州和江蘇的蘇州),提出了“遠學江浙,近學南海”的口號。三水公務員隊伍中也存在着強烈的危機意識,競爭十分激烈,“要麼好好幹,要麼沒的幹”;“今天不努力去工作,明天就要努力去找工作”。先進的廣東地區尚且有如此強烈的發展意識和危機意識,我們作為欠發達地區,更要強化這方面的意識,“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否則,只能差距越拉越大,永遠位居落後。

必須樹立強烈的改革創新意識,以改革促發展,保穩定。三水的幹部多次給我們講到:改革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早改革早受益,大改革大受益,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條。改革,就要敢為人先,就要不怕風險,有闖冒的精神和勇氣。廣東的發展較快,固然得益於中央的政策,得益於優越的地理環境,但更重要的是得益於廣大幹部羣眾大膽改革、開拓創新的膽略。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深入研究廣東在改革開放中取得成就的原因時指出:“從一定意義上講,廣東的崛起得益於膽識”。正是這種膽識,使廣東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最早的地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從三水來講,400多家國有企業改制,冒了很大的政策風險和經濟風險,但“風險過後便是一片豔陽天”,所有改制企業均獲得了生機,實現了大的發展,這就更加堅定了深化改革的信心和決心。我們張家口國有企業較多,改革的任務很重,難度很大,更要堅定信心,大膽改革,通過改革“殺出一條血路”,促進經濟的發展。

必須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形成抓發展的合力。考察中我們普遍感到,三水經濟發展的環境十分寬鬆,政府各部門為企業服務的意識十分強烈,很少存在“吃、拿、卡、要”和“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不良現象。各級各部門主動改進工作作風,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把領導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服務,“一切為了投資者,為了一切投資者,為了投資者的一切”,成為各級的共識和自覺行動。對民營企業,三水乾部講的最多的是服務,議的最多的也是服務,投入最大精力的還是服務。同時,三水還十分注意保護幹部,對那些勇於改革、不怕風險、大膽工作、敢挑重擔的幹部,允許有失誤,允許交學費,這就給各級幹部吃了一顆“定心丸”,用區委主要領導的話講,“我們這裏是政治保險區”。我們一定要學習借鑑三水經驗,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以優良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優惠的政策鼓勵和支持一切投資者到張家口投資置業,尋求合作,共同發展。

必須強化“工業立市”思想,進一步確立工業經濟的主導地位。三水的許多幹部深有感觸地講,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工業化是農業產業化、城鎮化的前提和基礎。僅靠農業只能解決温飽,解決強市、強縣問題,潛力在工業,依靠也在工業。三水這幾年下大力發展工業,大規模建設工業園區,全社會開展招商引資,使工業產值佔到了工農業總產值的90%多,工業創造的税收佔全區總税收的65%。三水的實踐經驗表明,工業經濟是一個地區賴以發展、實現強盛的根本所在。沒有工業作支撐,農業的發展只能是低水平、低效益的,永遠成不了大氣候。同一塊土地,僅靠種植農作物種不出富裕來,但建工廠就有可能創造很好的效益。“無工不富”是歷史的邏輯,也是現實的真理。落後地區與發達地區的最大落差就在於工業化落後,欠發達主要就欠在工業的發展。要不斷強化抓經濟必須抓工業、抓工業必須抓項目的理念,用最強的力量、最多的精力、最硬的措施抓工業。只有把工業搞上去,經濟發展才有依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才可能實現。

必須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把民營經濟作為調整所有制結構的主攻方向。民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水區近年來大辦民營企業,對民營企業“少管多服務”,“徹底讓利發展”,大力倡導“你發財,我發展”的理念,給予民營經濟積極的扶持和幫助,使全區民營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民營經濟貢獻率達到70%以上。三水的實踐再次表明,一個地區只有民營經濟發展了,才能給整個經濟帶來活力;民營經濟發展緩慢,這個地區的經濟就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欠發達地區經濟要發展,必須把民營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下大力抓緊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