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改革心得體會十二篇

教學改革心得體會 篇1

由於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缺乏興趣。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在興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活生生的生活,從感受中獲得正確認知。《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產生學習的需要,主動有效地參與學習。例如,教學分數的意義,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分月餅,分西瓜入手;教學時間單位“秒”以及分與秒的進率,可以讓學生聽聽鐘錶的聲音,從“嘀嗒”聲中體會秒的長短,還可以讓學生數一分鐘,在“嘀嗒”聲中來證實1分=60秒;在講面積概念時,可以讓學生用手摸一摸,周長可以讓學生用手指圈一圈;在講圓柱體的時候,用紙做一個圓柱體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什麼叫側面積,什麼叫表面積,各是什麼形狀等等。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對課內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將抽象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為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髮現問題,不斷形成、積累、拓展新的數學生活經驗。

教學改革心得體會十二篇

記得有人説過“教無定法,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為我們的教師不是聖人,一堂課不會十全十美。所以我們自己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我們反思的主要內容有:思考過程、解題思路、分析過程、運算過程、語言的表述、教學的思想方法進行反思等。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也一定會更好。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高效率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教學改革心得體會 篇2

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廣大教師而言,無疑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和嶄新的挑戰,教師應如何有效提升自身素質以應對課改需要已成為迫在眉睫之事。不少研究者提出:應增強中國小教師的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實施反思性教學是有效實現新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之一。那麼,教師究竟應反思些什麼內容,如何反思才能起到促進專業發展的真正作用呢?教師應如何做才能將理論層面的“反思”付諸實踐,切實轉化為實際行動呢?圍繞上述問題,本文從教學的基本程序出發就英語教學反思的主要方法及內容等問題做一探討。

一、課前反思

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一是能預測學生在學習某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二是能設想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這就必須課前對教學計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1、對象分析。學生是重要的教學人員之一,也是教學發展的基本對象。只有全面瞭解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自我反思,才能科學地切合實際地確定教學的起點、深度和廣度。

2、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覽教材,鳥瞰全局;其次,精讀教材,把握兩點(重點和難點);再次,泛讀教材,多涉獵。這樣才能對一些內容進行必要的刪減、調換和補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現的排列順序能否直接作為教學順序。在教學重、難點上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有否差異等。

3、制定計劃。要教好,學好,首先要確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用以指導教學。古人説“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有計劃就不會打亂丈,就可以合理安排時間,恰當分配精力。有計劃就有了目標責任制,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和努力方向。教師不僅要制定教學計劃,還要指導學生制定出一個“跳一跳,才能夠得着”的長遠目標,還要讓學生學會根據不同課型確定每節課或每一個小單元認知小目標,讓學生不斷受到目標的激勵,積極主動地學習。

4、教學組織。包括提問設計、組織形式、反饋策略,學生的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等學習策略。

5、總體評價。教學特色、教學效果預測、教學困惑與改進方案。這種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

二、課中反思

課中反思是及時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要有較強的調控應變能力,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方法,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措施,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這是教學反思的重要環節。主要反思以下幾方面:

1、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反思 。英語知識的學習,要注重語言技能、語言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包括聽、説、讀、寫這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個方面的綜合運用能力。語言知識包括語言、詞彙、語法、功能和話題等五個方面的內容。教師在課中應即時反思,該節課重點在那方面的教學,該教學目標是否落實到位。

2、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反思。教師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視學生的聽、説、讀、寫及交際等方面的會話能力的培養。

3、對學生情感形成的反思。情感態度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在高中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較強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難的意志,樂於他人合作,養成和諧與健康向上的品格。 老師要用強烈情感語言創設情景,把情感傳給學生,觸動學生心靈,在英語知識構建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三、課後反思

課後反思是當前最常見的反思,它能使教師有比較充裕的時空,對自己教學的得失進行較深入的思考和總結。教師不僅要對課堂的事件進行客觀的描述,對事件的發生進行細緻的分析,還要對相關問題提出研究方案。這樣才能使教學經驗理性化,以指導、改進以後的教學。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每一個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下面談談對課後日記的反思:

1、記“敗筆”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積累“病因”、“病例”,同時有的放矢尋找“辦法”,使之成為以後應汲取的教訓,教學就會逐漸趨於“完善”。

2、記課堂的成功之舉。主要包括教學過程中達到預設目標的做法和措施,教學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滲透、遷移和應用的過程,感觸與創新等。

3、記學生見解 。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閃爍,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實現教學相長,這也可做為教學材料的養分及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得以補充和完善。

4、記再教設計。 通過梳理與反思,特別要反思學生的意見,因學生意見是自己教學效果的反映,這也是教師對其教學進行反思的一個重要渠道。對課堂的教與學和得與失才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對如何再教這部分內容做些思考,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得到進一步地提高。

總之,高中英語課的教學,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反思,也就是能在課前對課堂教學發生的一切具有鮮明的預見性,在課後能將課中的教學行為和相關體驗上升。

教學改革心得體會 篇3

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廣大教師而言,無疑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和嶄新的挑戰,教師應如何有效提升自身素質以應對課改需要已成為迫在眉睫之事。不少研究者提出:應增強中國小教師的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實施反思性教學是有效實現新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之一。那麼,教師究竟應反思些什麼內容,如何反思才能起到促進專業發展的真正作用呢?教師應如何做才能將理論層面的“反思”付諸實踐,切實轉化為實際行動呢?圍繞上述問題,本文從教學的基本程序出發就英語教學反思的主要方法及內容等問題做一探討。

一、課前反思

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一是能預測學生在學習某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二是能設想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這就必須課前對教學計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1、對象分析。學生是重要的教學人員之一,也是教學發展的基本對象。只有全面瞭解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自我反思,才能科學地切合實際地確定教學的起點、深度和廣度。

2、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覽教材,鳥瞰全局;其次,精讀教材,把握兩點(重點和難點);再次,泛讀教材,多涉獵。這樣才能對一些內容進行必要的刪減、調換和補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現的排列順序能否直接作為教學順序。在教學重、難點上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有否差異等。

3、制定計劃。要教好,學好,首先要確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用以指導教學。古人説“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有計劃就不會打亂丈,就可以合理安排時間,恰當分配精力。有計劃就有了目標責任制,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和努力方向。教師不僅要制定教學計劃,還要指導學生制定出一個“跳一跳,才能夠得着”的長遠目標,還要讓學生學會根據不同課型確定每節課或每一個小單元認知小目標,讓學生不斷受到目標的激勵,積極主動地學習。

4、教學組織。包括提問設計、組織形式、反饋策略,學生的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等學習策略。

5、總體評價。教學特色、教學效果預測、教學困惑與改進方案。這種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

二、課中反思

課中反思是及時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要有較強的調控應變能力,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方法,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措施,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這是教學反思的重要環節。主要反思以下幾方面:

1、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反思 。英語知識的學習,要注重語言技能、語言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包括聽、説、讀、寫這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個方面的綜合運用能力。語言知識包括語言、詞彙、語法、功能和話題等五個方面的內容。教師在課中應即時反思,該節課重點在那方面的教學,該教學目標是否落實到位。

2、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反思。教師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視學生的聽、説、讀、寫及交際等方面的會話能力的培養。

3、對學生情感形成的反思。情感態度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在高中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較強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難的意志,樂於他人合作,養成和諧與健康向上的品格。 老師要用強烈情感語言創設情景,把情感傳給學生,觸動學生心靈,在英語知識構建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三、課後反思

課後反思是當前最常見的反思,它能使教師有比較充裕的時空,對自己教學的得失進行較深入的思考和總結。教師不僅要對課堂的事件進行客觀的描述,對事件的發生進行細緻的分析,還要對相關問題提出研究方案。這樣才能使教學經驗理性化,以指導、改進以後的教學。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每一個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下面談談對課後日記的反思:

1、記“敗筆”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積累“病因”、“病例”,同時有的放矢尋找“辦法”,使之成為以後應汲取的教訓,教學就會逐漸趨於“完善”。

2、記課堂的成功之舉。主要包括教學過程中達到預設目標的做法和措施,教學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滲透、遷移和應用的過程,感觸與創新等。

3、記學生見解 。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閃爍,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實現教學相長,這也可做為教學材料的養分及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得以補充和完善。

4、記再教設計。 通過梳理與反思,特別要反思學生的意見,因學生意見是自己教學效果的反映,這也是教師對其教學進行反思的一個重要渠道。對課堂的教與學和得與失才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對如何再教這部分內容做些思考,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得到進一步地提高。

總之,高中英語課的教學,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反思,也就是能在課前對課堂教學發生的一切具有鮮明的預見性,在課後能將課中的教學行為和相關體驗上升。

教學改革心得體會 篇4

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變化得越來越快,知識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如果我們再不改革課程合格率,就無法適應教育形勢和社會形勢的需求。從教師的角度來説,要對學生負責,就必須使其在全面發展的過程中,獲得個性的張揚。在近幾年的高中語文教學中,筆者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為指導原則,以努力實現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為最終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以下幾點嘗試和思考:

一、以“教學觀”和“智能觀”的轉變帶動自己教學思想的更新

從教學觀念上來説,新的教育形勢要求我們積極調動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對此有專家提出,巧設教學情境,妙提問題引導,誘發學生的認知衝突,使其產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求知慾望。筆者以為,應該將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歸還給學生,讓學生在積極想、自發做和主動説的過程中完成從質疑、探索到認知的學習過程,從而不斷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奮度和積極性,擴大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

從智能觀的轉變來説,我們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堅持知能並重、方法先行的教學策略,以能力作為課堂教學的主線,通過讀精品、講經典、論生活、練口語等形式激活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挖掘學生的智力,使學生逐漸掌握學習的方法,最終學會學習。

基於上述討論,我們可以看到:在備課環節中,新課程語文教學應該將教學過程歸還學生,突破教學思維的慣性,以學生的認知曲線為依據,構建張弛有度、波瀾起伏的教學模式,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智慧,適時地調整教學的節奏與進度。在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和反思時,應該以教學任務是否完成作為教學評價標準,以學生是否主動參與學習為教學底線。

二、以新課程標準和大學聯考説明為基準,科學、準確地把握教學的深度與廣度

作為一名優秀教師,教學的最終目標已經不再只是授予學生知識,與知識相比對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應該更為重要。因此,我們應該用盡心智去打造一個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課堂。這就促使教師必須細讀課程標準和大學聯考説明,以此為基準,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心得,科學、準確地制定教學預案,有效把握教學的廣度與深度。當我們面對不同版本的教材對同一問題的分歧時,應該抓住其中共同的和最核心的內容,避免或少涉及過難、過偏的知識以免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在大學聯考複習階段,我們應該認真分析近幾年大學聯考試題的變化趨勢,適當講解具有代表性的試題,讓學生真正能夠做到“學一懂十”。

三、以學生已有的認知為基礎,精心準備、動態生成,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

實行新課程以後,課時少、任務重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所以説想完成教學任務,就必須根據學科的自身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緊抓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突出教學特色,讓學生在每一節課的學習中都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穫,逐漸形成對高中語文核心知識的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深入研究教學內容,以學生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物來創設問題情境,消除學生對知識的陌生感和畏懼感,產生探究的慾望。對於新授課來説,就要發揮師生雙方的創造性,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或開放性的問題,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動。對於習題課,我們就應該注意學生對解題方法和規律的掌握,注意對典型例題的共性分析,引導學生自己歸納方法與對策。對於複習課,我們應該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從新的角度來審視所學知識,結合已有的知識網絡來對所學知識加以比較和分析,並在針對訓練中提升對該知識的掌握程度。

四、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研究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模式,堅持正面引導

與傳統教學評價相比,新課程不再過分強調評價過程中的選拔與甄別,而是更注重評價對學生的促進功能。所以我們必須轉變傳統觀念,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張揚為最終目標,以多元化、發展性的理念為宗旨,強調評價策略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顯性結論進行評價。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將評價作為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診斷的手段,更應該將其作為促進學生髮展、瞭解學生需求、找出學生個性差異使其認識自我的途徑。

總之,新課程的實施,標誌着教學改革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這個領域為我們教師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機遇和挑戰並存。教師應從應試教育的樊籠裏跳出來,不要留戀舊路,要有勇敢的拓荒精神。所以,更新教育觀念,認同素質教育,是教師的當務之急。要把對素質教育的認識與理解落實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上,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

教學改革心得體會 篇5

我通過對《新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學習後,在教學改革中,我採取了揚長避短、學為我用、創新理念、穩步推進的課堂改革策略,有如下心得體會:

一、教學理念的更新

1. 學生是主體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們把學生放在了被動學習的地位,教師不重視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一味的採取壓制、強迫的手段,常常適得其反。近一年的改革,改變了我錯誤的認識,學生被放在了課堂的主體地位上,教學時能夠首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教學,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自主學習值得提倡

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差別,但完全依靠教師的課堂教學教會學生不利於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和能力的培養。所以,在教學中根據學情、知識的難度適當教會學生預習、學習、複習的方法,有利於學生學會學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指出,21世紀的文盲是不會學習的人。

3.小組合作的優勢

傳統的課堂是少數尖子生的課堂,學困生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小組合作,有利於讓學生之間互相幫助,有利於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體驗到學習與成功的快感,從而整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因此,在教學中建立小組併發揮小組的作用不可忽視。

4.教學目標是課堂的指向標

課程標準要求落實三維目標,課堂教學要落實三維目標,都需要教師在教學前早將目標定位下來。一節課的任務完成與否,也需要對照目標。目標的展示,還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使學生學習的方向更明確。

5.新課程教學的核心是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永無止境,而教師教學不能僅傳授知識,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思考、創新,在學習生活中養成動腦、動手、探究的習慣。

二、教學模式的創新

在教學中總結了“三自”學習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三自”即自主預習、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預習課側重於基礎知識的掌握,內容的初步感知;閲讀課側重於思維的訓練、表達能力的培養;複習課則側重於知識的落實。課堂設計上,以理念引領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教學手段的革新

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對實現目標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幾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傳統的學究式經驗教學已不受學生歡迎,學生內心的情感調動、自我碰撞才是教學的最高境界。況且,學生的作題能力不是靠教師的講而培養出來的。為此,我在教學中從課本內容,學生心理因素出發,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體味到做主人的幸福。

四、教學內容的添新

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大突破是改變了過去教材天下一統的格局,社會、生活、實踐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都成為教學內容。死抱住練習冊不放,必然導致視野狹隘。

五、實踐活動的出新

活動是讓學生在娛樂中學習,在學習時娛樂,它對於解決當前困擾學校的教師厭教、學生厭學這一問題有着獨特的意義。我不喜歡板着臉孔教學生學習,願意用自己的熱情和陽光去感染每一個學生。

教學改革心得體會 篇6

國中地理教學論文:在當今義務教育的普及時期,教育機會人人均等,但學生的具體情況卻各不相同。如果仍然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依照統一的標準進行教學,既不符合學生的現實情況,也難以達到教育的目的。針對這種情況,結合平時的教學經驗,本人對國中地理的“分層教學”進行了一定的探討與實驗,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獲得了一定的成功。具體來説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感想:

一、“分層教學”符合教育學的一些基礎理論

1.分層教學能順應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

在人的發展過程中 ,由於受到遺傳、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制約,每個人的發展存在着不同的差異,心理學稱之為“個別差異”。又由於各個學生的生理條件、受教育的具體情況不同,同一年齡的學生,在心理髮展速度和麪貌上又具有顯著的不同,形成學生的個性特點。針對這些差異,教育者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區別對待,既爭取使大多數學生達到培養目標,也有利於造就一批優秀的學生。

2.分層教學的精髓是因材施教思想

因材施教是公認的優秀傳統教學原則之一 ,貫穿於我國古代教育史。孔子説:教育學生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即教育學生要看他的所作所為,瞭解他的經歷,觀察他的興趣和愛好。孔子之後的孟子、朱嘉等繼承並發展了這種思想。可見,以學生髮展存在的差異為前提,進行教育教學的思想是我國古代教育家所一貫崇尚的,也是今天我們教育教學所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而分層教學的實質也即因材施教思想。

3.分層教學符合教學過程最優化原理和教學的可接受原則

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是指在教學中根據具體培養目標和教學任務 ,考慮學生、教師和教學條件,按教學規律及原則要求制定和選擇一個最好的教學方案,然後靈活機動地執行這個方案,用不超過規定限度的時間和精力,取得對該條件來説最大可能的結果。反映在全班學生身上,即使每個人都能獲得在這個時期內最合理的教養、教育和發展的效果。“可接受原則”則要求教學的安排要符合學生實際學習的可能性,使他們在智力、體力、精神上都不感到負擔過重。誇美紐斯更明確指出:“教給學生的知識,必須是青年人的年齡和心理力量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安排都要適合學生的能力”,而分層教學則符合這些原則。

4.分層教學是掌握學習策略的具體運用

美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認為:許多學生之所以沒有取得好的學業成績 ,其原因不在智力方面,而在於未能得到適合他們不同特點所需要的教學幫助和學習時間。如果把要求學生達到的學習水平預先固定在某一掌握水平上,使學生得到的學習時間及其教學幫助與某個個別需要相適應,那麼教師能保證幾乎每個學生都達到這一掌握水平。世界上任何一個人能夠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的人也能學會,只要向他們提供了造當的前期和當時的學習條件。分層教學同樣把學生是否接受理想教育作為取得理想教學效果的必備條件,主張照顧學生的個別特點並給予額外的幫助,使每個學生都達到掌握的程度。

5.分層教學體現了素質教育思想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是國民教育、普及教育,發展性教青,而不是英才教育、選拔教育、淘汰教育。素質教青並不反對英才,但反對使所有教育一統為英才教育的模式。在素質教育中,老師是伯樂,要發現優秀的苗子,但首先是園丁,呵護每一株幼苗,素質教育是使每個人都得到發展的教育,每個人都在他原來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都在他天賦允許的範圍內充分發展,因此素質教育也是差異性教育,素質教育面向每一個學生,正是面向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而分層教學恰好能適應這一點。

教學改革心得體會 篇7

《搭石》這一課重點是體會鄉親們淳樸的愛,難點是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平凡的小事讓我們感受到美的。課後靜心反思,感觸頗多。現將本節課教學反思如下:

在教學預設時,我着重從以下幾方面下工夫:

首先,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注重學生的讀、找、畫、議地練。在課堂中,通過多種方式的讀,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通過自由的朗讀,思考、勾畫,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加強説、寫的訓練,設計了把你在生活中有感受到的美説一説。進行訓練,訓練學生的思維、語言訓練與表達。通過朗讀——評價,描述畫面——評價,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良好品質。

其次,注重傳授學習方法,提示學習規律。教是為了不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了解學習規律,掌握學習方法,是實現學生終身學習的必要前提。在詞句教學時,我不光引導學生了解意思,還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繫上下文理解,還能過表演的形式讓學生理解重點詞語,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總結全文,提示寫法時,揭示“生活中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藴涵美,生活處處是文章。

再次,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追求三維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達成。在對學生進行聽説讀寫基本功綜合訓練的同時,我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比如在朗讀中潛移默化,在過渡語、小結語、激情語中滲透。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勤勞是美、助人是美、謙讓是美、和諧是美、美就在我們的心裏,只要我們奉獻了愛,我們的生活就充滿了美。

教學永遠是一項遺憾的勞動,雖然預設時考慮周全,但是真正教學時未必達到預期效果。靜心思索,感覺課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由於自身的的原因課件操作不靈活,延長了上課的時間.這是我不成熟的表現.在這應該好好反思,並吸取教訓,爭取今後做得更好.

2、由於時間關係,原來預定的“寫一寫你身邊的美”臨時改成了“説一説你感受到的美”使寫的訓練沒有完成。

3、由於在教學中既想使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想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還想滲透寫作方法,談體會談感受。設計的內容太多,想講授的太多,因而對文章個別語句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

教學改革心得體會 篇8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扮演者主角,課堂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處於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通常一節課下來,老師講得筋疲力盡,可是學生真正願意學習、始終認真聽課的卻並不多,課堂教學效果當然不會很好,更不用説高效了。

現在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模式的教學改革,教師給了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能自主學習的主體。

剛開始,我打心底不願接受這種教學方式,書上有的,作業本上有的,也要抄到小黑板上,再來講,學生寫字慢,側面和後面的黑板又看不清楚。我總覺得,我講,學生只要認真聽,跟着我來就可以。因為我怕學生自學或自講,有些重點她們不能把握好,難點講不清楚,再加上學生可能理解不到位,語言表達欠佳,唯恐她們耽誤了太多時間。傳統的教法不能鍛鍊學生的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和合作意識,而且教師對全班學生的關注度不夠。現在學生自己講,我在下面觀察、指導,就能及時提醒有些不太專心的學生了,教師成了“田間”的守望者了。 高效課堂改革的優勢就是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實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培養。學生可以“以優帶差,以差陪優”,實現共同發展整體提高,全面提高教育教學的最終目標。再次,學生聽課不易走神,聽課效率更高了。

高效課堂教學的改革,首先是教師思想的大轉變。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適應學生的發展,一切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要把自己融入

到學生當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師道尊嚴者,而是用民主開放的思想和行為去開啟學生的智慧。教師成了真正的引路人,課堂上更多的時候是在瞭解,在傾聽。其次是學生了解的主動性。學生的學習真正由“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由被動轉變為主動,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課堂上的自主學習大體上可分為幾個環節:自主預習,合作探究,展示分享,鞏固提升,達標測評。再次是學生分小組研究學習,有效地縮小了學生間的差異。這種教學模式,真正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班級中人人互動,正如學生所説:“參與就有快樂,自信就能成功。”“課堂上沒有真正的對與錯,只要你敢想,敢發言,那你就是最棒的。”我想,這也是我們每個教師應該努力的一個方向,那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點燃學生對學習的熱情。

教學改革心得體會 篇9

當前,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已經全面啟動,而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作為一名數學教師,經過在教學實踐中的不斷探索,談幾點自己的見解和體會。

一、推祟新的教學理念,轉換教師角色

教師要實現由“主角”向“配角”的轉變,必須具備三種先進的教學理念,首先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即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出發,激活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具有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創新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是以學生為教育主體的理念。它要求尊重學生動手學習的權力,要選擇、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方式。最後是師生平等、民主、和諧的理念,即建立科學、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教師的角色轉變體現在五個方面:一要從教學實踐者向實踐與研究者並重轉變,教師在職教學的第一線,通過長期的教學體驗,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果在實踐的層面上不斷研究教材、總結教法,再不斷學習和借籤他人優點,對自己教學水平的提高一定大有收穫;二要由生物課程的傳授者向實施與開發者並重轉變,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促進了人類社會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發展變化。知識的不斷更新,要求廣大的教師與時俱進,才能適應時代洶湧澎湃的改革浪潮。這就需要有二次開發課程的能力。要具備挖掘教材的能力、教材與信息技術整合的能力,開發新課程和校本課程的能力;三要從單一的教育者向教育與學習者並重轉變,現代社會提倡終身學習,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豐富自己的知識,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教育者;四要教案的執行者向生物課堂教學的創造者轉變,教案是一份藍圖,它是上課的前題,過分地一成不變的依賴教案,將會束縛自己的教學行為,必須創造性地運用,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五要從師道尊嚴的長者向亦師亦友轉變,要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差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對他們出現的錯誤要正確對待,認真分析,找出解決的辦法,切忌諷刺挖苦學生,傷害其自尊心。

二、反思教學行為,轉變教學方法

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育觀,潛意識存在通過學習獲得的已有的知識和能力,並且通過教學發揮出來。特別是經過新課改這場聲勢浩大席捲全國的“洗腦風暴”,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完善自我,形成優良個性品質,這有利於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這就需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轉變教學方法,形成正確的課堂教學觀。

首先課堂教學是思維教學,一個思辨的、有思想的課堂,必須突出一個“靜”字,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課堂上該靜則靜,不能只強調活躍,一刀切。每個學生思考都有一定的侷限性,這就需要把每個人的思考拿出來,讓大家討論明辨、爭論,互相取長補短。這時課堂活躍起來熱烈起來。當動則動,當靜則靜,動靜結合,要把握好一個“度”的問題。教有思想的東西,學生從你的思想的知識中去感受思想,學會思想。

課堂教學還是生活教學,也就是師生互動交流、引導學生髮展、自由探索知識和教師智慧展現的教學。教學過程本身就是師生雙向交流的過程,是知識反饋的過程,是心靈與心靈碰撞的過程。為此教師要創造出一種探求知識的情境,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喚起一種深深的感悟。

教學改革心得體會 篇10

體會之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從現在抓起,立足腳下,步步為營,才有可能奪取勝利、走向輝煌。因此,必須先把自己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自己認識到:教不好學生不能找客觀理由,必須從自身上找原因。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從思想上根本轉變,時刻明確“為了學生,要捨得投入時間和精力”;身為教師,要真正認識到教學生是方法問題,教不好是因為沒找到適合學生的方法。

體會之二——“預習出課堂效果”

1.讓學生提前知道要講的內容,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預習,必然對講課內容的重點難點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課堂就目的明確,教師就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學生就真正成了學習的主體。這樣的效果,遠遠比沒有預習的滿負荷課堂要好的多。與其讓學生“矇在鼓裏”聽授課內容、讓教師大勞動量地講解,不如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早早地進行預習。

2.我們從國小就知道“課前預習、課上認真聽講、課後複習”,事實上已經成了一個人盡皆知的口號。但是,很少認真付諸實踐。如何將“預習”由口號變成實際呢?這就要求教者們具有深入思考研究教學的精神,這是推動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基礎。我們必須深思,在閒暇之餘,不妨坐下來靜靜反思一下:我們是否真正探求過好的方法。 體會之三:“讓自學成為一種習慣”

要學生形成預習的習慣,必須做到“以教材為本”。 教學內容以教材為本,第一個優點是教學目標明確,第二個優點是操作方便,第三個優點是課本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較為和諧而且知識前後連貫。學生的自學容易成功。

2.對後進生有一套方法。

後進的原因大多為沒有意志力,不愛學習。如何讓後進生也自覺地參加到預習中來呢?

通常的轉化後進生的做法是“人治”,即通過教師來轉化,通過家長來轉化,通過優秀學生來轉化,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課堂教學模式有三個重要的環節:

(1)每天請後進的學生上黑板,所做的題目,全班同學要評點討論和糾錯。

(2)每堂課都有獨立作業。

(3)每天課堂上完不成作業,要課後輔導,要天天清。

我覺得我們如果也每天堅持這樣做,給學生以制度的壓力和不懈的督促,後進的學生在自尊心的驅使下,必然格外認真學習,必然笨鳥先飛,必然虛心向旁邊的學生請教,這樣就會漸漸形成預習習慣。

以上是我對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不成熟的體會,我堅信:只要我做了,就會有效果。

教學改革心得體會 篇11

二十一世紀,人類將進入一個以高科技為導向的知識經濟時代,這個時代的到來,對每個人來説,既是嚴峻的挑戰,又是發展的機遇。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要求學生不僅僅需要具備邏輯思維的能力、語言表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也不再是隻具備科學知識能力、社會評價能力、生活審美能力,還要有獨特的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傳統的地理教學往往存在着學生被動接受老師的提問,長期處於被動思維的狀態,所有的過程都在被動中進行,這樣怎能學生啟發創新思維?因此我在課堂上,常讓學生先自學,讓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而後同學之間相互討論,我補充,得出結論。如:在進行地圖三要素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在課外時間分小組繪製學校的平面圖,讓學生在繪製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得出每一張地圖都要有“圖例、比例尺、方向”;在人口增長折線圖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先動手畫,而後在畫的過程中發現,得出繪製的過程、方法。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是素質教育走向深化的必然結果,也是新課標實施的立足點。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樹立全新的理念,鋭意改革,大膽進行教改試驗與實踐,通過一系列靈活生動的教學方式,探索培養具有高度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的途徑和模式,使之有利於人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創造性潛能的發揮,使地理學科的教學適應素質教育模式的轉移和不斷深化。

教學改革心得體會 篇12

迎着我們臨邑縣當堂達標教學改革的春風,我也積極的參與到這條教改的隊伍中來了。實行小組合作學習是我進行教改的核心,我要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把每個同學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每個學生都愛上英語,把英語説好學好。

以下是我在教學工作中的幾點做法,有不當之處敬請指出。

一、利用小組競賽的方法,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自從實行了分組教學以來,我大膽的教學教學改革,課堂上從此煥發了生機與活力,學生越來越喜歡上英語課了。

在課堂上,我充分利用小組競賽的方法,給他們的精彩展示予以加分的形式,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不讓一個學生掉隊,關注每個學生,讓他們瞭解到自己在課堂上的重要性,他們在自己小組中的重要性之後,沒有一個學生不好好學的。

二、課堂上每個環節都做到及時反饋。

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的展示不少於三次。國小生的表現欲很強,無論在讀單詞,還是讀句子,讀課文,我都重視每個環節的反饋,做到反饋要及時。一節課下來,誰會誰不會,我的心中很清楚。如果不會的同學,就不能給小組加分,所以每一位學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一節課下來,我看到的是學生成功的笑容,我感到十分的欣慰。

三、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生,尤其是後進生,要給他們進行個別展示的空間和時間。

我的學生都習慣了背誦課文,有的還沒學就已經背過了,注意在家預習,堅持聽的學生逐漸增多,這是一個好現象。要想讓學生真正學會説英語,在課堂上,就提供給他説的機會,讓學生多進行自我展示,既鍛鍊了膽量,又提高了口語能力,他在課堂上不説不行,必須張開嘴,反覆的練習。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學生。齊讀時感覺很好,聽不出有任何錯誤,但個別讀時,尤其是基礎差的讀時,能及時瞭解每個學生的讀音,及時給他糾正,這樣效果是最佳的。

不斷的教學,不斷的反思,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是我的目標,也是我現在正在做的。英語不是教會的,而是學生説會的。我要提供給學生展示自我,鍛鍊自我的寬廣的舞台,提高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能説一口流利的口語。為了達到目標,我會盡上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跟上教改的步伐,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相信成功是屬於有準備、有頭腦、有毅力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