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活動心得體會_參加慈善活動個人心得與感悟(通用5篇)

慈善活動心得體會_參加慈善活動個人心得與感悟 篇1

我接到蓮友張醫生的電話,問我是否樂意參加中國台灣慈濟本月19日晚在海口人大會堂舉辦的“歲末感恩祈福晚會”,並向我簡單傳遞了一些關於慈濟的信息。當她説到慈濟的創辦者證嚴上人秉承苦修,不受任何供養,所有的善款全部用來做慈善時,我立刻被吸引,當即答應“一定去”,並向她預定了6張入場票;同時張醫生問我是否參加慈濟在海南的冬令發放活動,説如果要去可與一位名叫張淑華的慈濟志工聯繫,隨即給了我聯繫手機號,就這樣我與慈濟結上了緣。

慈善活動心得體會_參加慈善活動個人心得與感悟(通用5篇)

當晚,我處理完家務事,一坐到電腦前,立刻上網找有關慈濟的信息。當我看到證嚴上人的特別形象,聽到證嚴上人的特殊聲音時,心身受到極大震撼,我完全被證嚴上人慈悲的眼光,慈悲的臉龐,慈悲的聲音所懾服,那絕對是一個具有滿腔慈悲情懷、滿腹慈悲心腸的人才會具有的啊!頓時,我感到上人就是慈悲的化身,就是人間菩薩。

我一直坐在電腦前足足有1個多小時,瞭解了不少關於慈濟的信息。知悉中國台灣慈濟自1966年創辦至今已有47年的歷史,已在40多個國家建立分支機構,已遍及70多個國家開展慈善救濟活動,目前全世界的慈濟志工隊伍多達一千多萬人。同時也知道慈濟在大陸從事慈善事業已有20xx年,建立了“長期濟助、急難濟助、房屋修繕、冬令發放、大型賑災”等五大主要慈善工作型態,足跡遍及大陸28個省、市、自治區------

當晚,我完全被慈濟的思想,慈濟的理念,慈濟的志業,慈濟的歷程所吸引,所震撼。世界上竟然還有這麼純淨、純善、純美的慈善機構,世界上竟然還能把慈善活動做得如此精細、精緻、精美:她要“在最黑暗的角落,點一盞燈;在最淒寒的路上,生一堆火”;她的慈善工作要達到“直接、重點、務實”;她的善款運用要做到“一元當作兩元用”,她強調“親手遍佈施”,要親耳、親眼、親手、親腳的關懷貧病苦難;她要求慈濟志工做事要“跑在最前,做到最後”-----這是我在網上通過文字、圖片、視頻,初步瞭解到的中國台灣慈濟理念、慈濟思想、慈濟精神,我感到很震撼。我已被深深折服,決定參加此次慈濟在海南的冬令發放活動,機會難得,我要去感受,去體驗,去觀察,去了解,我已有預感,也許這正是我退休後想做慈善的最佳去處。

來到會所 瞭解活動

第二天,我與淑華師姐聯繫,約好次日下午到海南慈濟會所(龍昆南71號金竹園)見面。第三天下午,我邀約蓮友張義華與我同往,還有我兒子也欣然同去。一踏進金竹園綜合樓206室的會所,就受到幾位慈濟志工的熱情歡迎。由於淑華師姐有任務尚未回,她們就先帶我們參觀會所,據説會所是一位陳文師姐把自己的兩套房子捐獻出來的,這就是慈濟人的奉獻。會所有一間書房、兩大間會議廳等。書房的書架上擺滿了證嚴上人的靜思語等書籍、還有慈濟的會刊、光碟等,可以免費借閲,也可購買,書房中間一張桌上放有少量的慈濟素食物品和環保餐具等出售。兩間會議廳的牆壁上全是慈濟在世界各地賑災救濟活動的圖片,從中可以瞭解到慈濟的歷史資訊,其中有幾幅證嚴上人的圖片,看了倍感親切與肅然起敬。有一面牆,上面張貼的全是海南慈濟志工們活動的身影,有做環保的,有參加冬令發放的,有慰問貧困老人的等等。置身在充滿着慈善大愛氛圍的會所裏,我的心被感動着、感化着、浸染着,有一種儘快融入慈濟的激情與衝動。會所最引我注意的是象徵慈濟傳統的“竹筒歲月”,我從網上了解到,當年上人創辦慈濟最初就是由30名家庭主婦每天省5毛買菜錢存入竹筒累積善款的,由此竹筒成了培養慈濟志工愛心,提醒慈濟志工獻愛心見行動的簡單易行方式。人人領回一個竹筒,每天放入五分、五毛、一元、十元、百元------,每天有愛心行動,每天增長愛心,細水長流,年年歲歲不停斷,慈濟正是用這種“竹筒歲月”精神來啟迪人的愛心,長養人的善念,引領大家走上慈善之路。正如上人所講的,錢多錢少都是愛,重要的是每天持續不斷,由此我們的愛心就能天天在滋長,月月在成長,這正是滴水成河,粒米成籮的慈濟精神。我們三人明白了慈濟“竹筒歲月”的意義後,馬上一人領了一個,我發願每天放入五元,兒子發願放入五角,我們開始加入慈濟的“竹筒歲月”。

過了一會兒,淑華師姐帶着親切的笑聲回到了會所,我們開始聽取她關於此次海南冬令發放活動的相關事宜。不一會兒,張醫生和幾位欲參加活動的朋友也來到了會所,我們一起了解此次連續五天的活動安排:

16日下午二點半開始,對新參加的慈濟志工進行培訓;

17日早上六點半在會所集中,乘車去澄邁金江鎮,舉行冬令發放與入户回訪一天,晚上七點半在海口美蘭區政府報告廳由慈濟大愛電視台總監作“媒體人文”講座;

18日早上七點半在會所集中,乘車去海口美蘭區一所學校,舉行冬令發放和入户回訪一天,晚上七點半在美蘭區政府報告廳由慈濟醫院院長作“醫療人文”講座;

19日上午九點在海口人大會堂布置晚會現場、下午三點半就在人大會堂由中國台灣慈濟大學王校長作“科學人文”講座,晚上七點半舉行大型中國台灣慈濟海南區歲末感恩祈福晚會;

20日上午八點在會所乘車去海口環衞局,九點舉行愛心助學活動半天,下午二點半在會所分享交流總結。

如此豐富多彩又有意義的活動內容,我和張義華當即報名參加,每人交了280元作為參加活動的費用(包括五天吃飯和去澄邁、美蘭區等地的車費等)。淑華師姐笑着對我們講,參加慈濟是隻講付出,沒有報酬的喲,所有的伙食費和交通費都實行AA制,叫自己掏錢做善事,你們同意嗎?你們願意加入嗎?願意!一百個願意!我認為這才是真正做慈善,這也正是慈濟理念、慈濟精神的體現與魅力。

慈善活動心得體會_參加慈善活動個人心得與感悟 篇2

孤兒可以説是殘疾兒的代名詞,因為生下來有缺陷就被遺棄,命運比較好的被送入孤兒院。這裏的孩子大部分是殘疾及各種腦病,還有少數的四肢發育畸形和聾啞兒,還有幾個長得我從未見過的外貌,我也不知道他們是什麼病.第一次見到這些孩子,我的心情是複雜的,從小生活在比較安定的環境中,心中有的全是美呀、好呀,當一大羣殘疾的“孤兒”站在我面前,我驚呆了,我的心被震撼了,不全是可憐那些孩子,是討厭自己的一點所謂善舉不能改變他們一切。那些殘疾兒童也給我們這些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上了最生動的也是最寶貴的一課。

我第一個給的零食是一個有腦問題的女孩,生平第一次近距離地接觸這種孩子,着實有點觸目驚心,本該是天真活潑的年代,可是無情的病魔就一直陪伴着她.在另個房間我見了幾個臉色特別白,其中一個坐在輪椅上,雙臂沒有了,我不想再形容他的面貌,我説他感覺自己帶着很大的罪過,就像他們不準拍照一樣,自己沒有能力改變他們,我感覺自己沒有權利説他們.那一整天,我腦子裏都在想着這個小男孩,思考着他未來的命運。很奇怪,人的本性也許真是惡的,在這樣一個孤兒院裏,智障的孩子也會被智力正常的孩子看不起,雖然那些智力正常的孩子身體也有着這樣那樣的殘疾。

我在此時才發現人的生命多麼脆弱,多麼無助,我們無法真正瞭解他們生活的世界,他們也許也還不會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麼豐富多彩,當時我就想,上帝創造生命是多麼的不公平,既然讓他們來到了這個世界,可為什麼要讓他們那麼弱小的心靈去承受這麼大的痛苦---天生殘疾,父母遺棄。。。他們是需要關心的,他們是需要温暖的,他們更是需要我們愛護的,因為他們也是我們未來的一部分,雖然經歷的風風雨雨的挫折,但是沒有理由不讓我們相信,正是經歷了這些挫折才使他們的未來更加燦爛美好;他們在頑強地生存,努力地生活,為自己,為了創造奇蹟,而看看我們這些健康的人,都在做些什麼呢?真不知道該為我們這些健康的人感到慶幸呢,還是感到悲哀,我們活着的意義是什麼?我並沒有教育大家的意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是想對身邊的朋友們説:請尊重自己生活的意義,為自己,也為了這個美好的世界!希望大家能夠多多關心一下這些比我們正常孩子要缺少關愛的孩子!!!!

今天的孤兒院經歷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我不願意稱自己去看望他們、陪他們玩的舉動是“獻愛心”,因為這樣就看高了自己。我寧願把此種行為解釋成一種心靈上的放鬆,能有一次敞開心扉陪孩子們玩耍是件愜意的事,同時也讓我看清世間萬象,從而更加深刻地思考生命。上天造人,有美有醜,有智有愚有健全有殘疾,有勇敢有懦弱,上天不會告訴人這是為什麼!

凡人無法過問。但既然是一條生命,就應該被尊重,即使是一條卑微的生命!

接受命運,認認真真地生活,才不失一個人的本分。

我為他們祈禱:雖然你們生來不同,但同樣是孩子,尊重自己,努力生活吧。

慈善活動心得體會_參加慈善活動個人心得與感悟 篇3

今天,我和聯盟許多工作人員共同在慈善中心參加了一次活動。活動的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卻意義宏大。這充分弘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由此也使我認識到了社會慈善事業的重要性。

我喜歡做愛心慈善活動,因為我相信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更好地得到社會的鍛鍊,同時也使我們能夠充分的發揮自我力量來報效社會。因為只有人人都獻出一份愛,社會才能變成美好的人間,也只有我們這樣,才能使社會大家庭的成員共享家庭的温暖。通過這次活動也使我認識到了許多愛心人士對我們社會的關心,也使我們認識到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的責任與使命。我們的目標就是構建和諧社會,構建温暖大家庭。我熱愛愛心慈善事業,我願意用我所能去為更多人帶去快樂。我相信那樣我也將是最快樂的。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是時代的先鋒,我們代表的不僅是我們個人,而是一個時代。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該把自己融入社會,充分發揮自我的能力,一方面真正的使自己得到鍛鍊,另一方面我們使我們真正的作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該始終衝在時代的最前沿,我們是時代的精英,是新時代的主人,我們擁有智慧,擁有能力,擁有一腔熱血。我們應該以時代使命為己任,奮發圖強。為了我們的理想而努力拼搏。

與此同時,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還要擁有一顆愛心,一顆感恩的心。一顆愛心就是我們遇到身邊事時,應該多一份關心,多一點愛,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人,因為幫助別人也就是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始終以這個觀點去對待事物時,我們就會發現這顆愛心乃是無價之寶。一顆感恩的心也使相當重要的,社會對於我們的恩情就像父母對於我們的恩情一樣,父母對於我們的乃是養育之恩,而社會對於我們乃是培育之恩,我們不能忘記社會培育之恩就像我們應該永遠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社會就像一個很大的舞台,我們都在這個舞台上演繹着不同的角色,但是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這個舞台發揮它的最佳的效應,使其不斷髮展。

我們是社會的一員,我們的個人活動都離不開社會,所以我們要利用更多的機會去接觸社會,體驗社會。我認為多參加一些社會公益型的愛心活動正能使我們在這方面得到鍛鍊,未來社會需要有能力的人才,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有才能已是其一,其二也是相當重要的,那就是有愛心。往往這樣的人才才是社會最需要的。所以在今後學習生活的道路上,我定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慈善活動心得體會_參加慈善活動個人心得與感悟 篇4

為充分利用“我們的節日清明”這一重要節日契機,發揚我國優良傳統美德,激發廣大未成年人愛國熱情,3月26日至4月10日期間,坦洲鎮動員全鎮中國小集中開展“網上祭先烈”和各項網下實踐活動,在未成年人羣體中構成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力。

一、各中國小反響熱烈,用心參與“網上祭先烈”活動。

坦洲鎮林東國小、安阜國小、合勝國小、聯一國小、坦洲中學、第三初級中學等20間中小校園,共1萬多名學生參加了“網上祭先烈”活動,透過向先賢先烈鞠躬獻花、抒寫感言寄語,以鞠躬、獻花、留言等方式進行網上祭掃。同時,透過家校通或校訊通發動學生家長與孩子一齊參加“網上祭英烈”簽名寄語活動。廣大教師也透過這個活動網上寄語,表達對英烈的緬懷之情。

二、加大實踐教育,多種形式引導未成年人學習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為讓學生銘記革命英雄事蹟,樂於學習清明節文化,我鎮各中小校園各出“奇招”,用心運用多種實踐教育方法開展活動:合勝國小開展“尋找革命足跡,弘揚民族精神”班隊課活動、安阜國小以清明節為主題組織學生製作手抄報和板報、七村國小舉辦“禮貌祭祖安全出行應急逃生我能行”專題教育講座和“緬懷先祖、珍惜這天”主題演講,各中國小透過到烈士陵園獻花、國旗下的講話、主題團日、班會,以及清明節前安全教育等實踐活動,向未成年人傳遞清明節傳統文化,學習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透過開展清明祭英烈活動,讓我鎮未成年人進一步瞭解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蹟和中華歷史,使他們懂得這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堅定了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信心和決心,為實現自己的中國夢不斷奮鬥。

慈善活動心得體會_參加慈善活動個人心得與感悟 篇5

3月3日是全國愛耳日,我們的宣傳主題是“____”。為了使轄區居民增強愛耳護耳意識,及早發現耳病並能得到及時的治療。我院在3月3日這天組織了一次大型的宣傳教育活動。

一、開展廣泛的宣傳活動,使廣大居民羣眾提高愛耳、護耳意識,對耳病能夠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在愛耳日活動中,我們在轄區進行了深入的宣傳活動,各村衞生所設立了耳病諮詢服務站。我院通過張貼標語,舉行耳病知識講座;免費義診等宣傳活動形式進行開展。

二、舉辦知識講座,為居民進行聽力健康諮詢。為了使此次活動辦的更好,我院醫師為為居民講解如何愛護耳朵,如何發現聽力障礙及疾患,讓羣眾懂得了更多的耳病防治知識。

三、為轄區人民羣眾辦好事、辦實事。在愛耳日活動期間,我院現場開展了健康諮詢工作,對耳聾患者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詳細的解説愛耳的知識,例如: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保護好耳朵,讓家長互相滲透教育,讓孩子們也在日常生活中互相監督,知道如何去保護自己的小耳朵等説明。

通過此次愛耳日的宣傳活動,普及了聽力篩查的科學知識,加強了轄區內居民對聽力損傷與耳聾的早期發現與康復的良好自我保護意識,提高了人民羣眾的健康觀念。在這次活動中共發放宣傳資料200份,受到了廣大人民羣眾的熱烈歡迎和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