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軍校紀念館有感

軍校紀念館一直被作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教材,每個人都想起參觀一下。下面是有參觀軍校紀念館有感,歡迎參閲。

參觀軍校紀念館有感
參觀軍校紀念館有感範文1

20xx年3月13日一大早,一輛來自山西太原的大貨車停在保定軍校紀念館門前。保定軍校學員後人在給紀念館捐贈了一批珍貴文物後,又捐贈了一大一小兩對石獅子。

馬永祥館長介紹説,此次的捐贈人叫朵小龍,是保定軍校第五期步兵科畢業生朵珍將軍的孫子。朵珍將軍(1893——— 1970),字席儒,回族,山西太原人,為民國年間太原回族十大傑出人物之一。1920xx年8月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五期步兵科四連,與傅作義、王靖國、趙承綬等著名將軍為同期同學

記者在保定軍校紀念館展室內看到,朵先生捐獻了包括朵珍將軍生前用過的八仙桌、木托盤、太師椅、撣瓶、朵珍將軍制作的瓷壇、朵珍將軍照片等十餘件珍貴的文物及資料等。

朵先生説:“爺爺踏踏實實做人,老老實實辦事的作風,對我影響最大。爺爺是從咱保定軍校走出來的將軍,作為他的後代,為軍校紀念館捐贈遺物,也是為了孝敬我爺爺,為爺爺的母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朵先生後來還在電話裏表示,下次將會把爺爺朵珍將軍的懷錶、望遠鏡、書本、文房四寶、毛毯、皮包等物品捐獻給軍校紀念館,還有一些國民黨時期的獎狀也會送給紀念館。

參觀軍校紀念館有感範文2

早上,老師要帶我們去葉挺紀念館。我們排着長長的整齊的隊伍從學校出發了。踏過天橋,穿過山洞……我們終於到了葉挺紀念館。

我們首先來到了葉挺將軍被關押的地方。屋子矮矮的,黑黢黢的。裏面的傢俱很簡陋:只有一張很簡陋的牀,一張破桌子,幾把要散架的椅子。牆角還擺放着一些農具。

當年,葉挺被關在這兒,他的夫人李秀文、兒子葉新華、女兒葉楊梅都曾住這兒。當時周圍的人知道被關押的是葉挺將軍後,都紛紛來到這裏,和他一起談心。他經常教人們識字。看這樣一位友好的將軍,人們更加羨慕他了。

登上幾十級台階,我們來到了葉挺墓前。兩旁長着高大青葱的柏樹。他們在風中一動不動,彷彿也在向葉挺將軍默哀。我們默哀後,全體同學誦讀了葉挺的《囚歌》。在詩歌內容中,我們感受到了葉挺將軍那視死如歸的精神。

走下台階,我們來到展覽廳,我們看見了生挺生前用過的許多物品:挖鋤、水壺……看着這一切,我們彷彿看見了葉挺將軍為了幫助周圍人們、為了自己的生活,在那荒山野嶺辛苦勞作的情形:他正在驕陽下,在雜草叢中,揮汗如雨……

最後,我們該返校了,我回望那蒼松翠柏掩映下的紀念館,不禁肅然起敬。

參觀軍校紀念館有感範文3

保定軍校廣場西南角,有一處“保定軍校紀念館”。終於,有機會進去看一看。

除了一處修葺後的檢閲台,舊址上的遺蹟已蕩然無存,紀念館的設立就顯得尤為必要。對於名著史冊的保定軍校,歷來記述的文字很多,查閲起來也並不難。它不象黃埔軍校那樣保留了一些舊跡,但卻是黃埔軍校的前輩無疑。

民國時期從過政的史學家蔣廷黻曾説過:“研究中國近代史,首先要研究保定軍校發展史。”是有一定道理的。當年,蔣介石談起黃埔軍校創建時的師資籌劃,總是首先涉及到保定軍校。

除了雲南、廣東等地講武堂以及留日、俄和留法勤工儉學的部分人員,包括校長在內的黃埔軍校的教學、管理力量,基本上都是出身於保定軍官學校。保定軍校的學生骨幹,後來大多成為“黃埔系”的將領。當然,保定軍校也出了吳佩孚和孫傳芳等人(請關注我的《吳佩孚的另一面》)。

百年保定軍校史,可追溯到1920xx年(光緒二十七年)袁世凱接替病死的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時起。根據《辛丑條約》規定,天津周圍不得駐有中國軍事機構。到達督署所在地保定的袁世凱首先抓辦兩件事:督練新軍和開辦新軍學堂。由甲午戰爭的慘敗,朝廷意識到建立新式軍隊、使用新式裝備維護搖搖欲墜統治的必要。

清末建校所佔的地方,本是被八國聯軍進入保定時焚燬的一處關帝廟舊址及周圍廟產。據史料載,當初的校區分為校本部、分校、大小操場和靶場等。校本部居中,牆外有護河環繞。北面生活區,南面是軍校的中樞和教學區。又各分為東、中、西院落,各房舍間有走廊相連,形成分佈嚴整的格局。

現在的紀念館大門,據説是仿照了當初可與總督署相比的軍校大門建造的。用作展廳的“尚武堂”,正門兩側楹聯:“尚父陰符簡練揣摩傳一派 武侯韜略鞠躬盡瘁法千秋”,就是參照了當年張之洞的那一幅。尚武堂北面的講台,一幅楹聯是:“步炮工輜騎五科備設期韓信 芻糧器械乘各務專司濟蕭何”。

不過,軍校最初的名字並不稱作保定軍校。而是以北洋行營將弁學堂(1920xx年)、保定速成武備學堂(1920xx年)、保定速成學堂(1920xx年)、保定軍官學堂(1920xx年)、保定預備大學堂(1920xx年)相延,到辛亥革命後(1920xx年)始稱保定軍官軍校。

保定軍校曾開設有步、炮、騎、工兵、輜重兵、參謀、測繪、軍醫、馬醫、軍械、電信等多科及德、英、法、日等外語教學,為近代中國培養了數以萬計的軍事人才。當然,他們後來又走上了各自不同的曲折道路。

名盛一時的保定軍校舊建築羣沒能保留下來,大概與後來北方戰事的頻繁和動盪的局面有關。1920xx年直皖戰爭中,皖系前敵總指揮曲同豐(軍校第三任校長)被俘。向直軍投降的皖系15師臨時住在學員已放假的保定軍校內。隨後,因欠餉引發的兵變使一部分校舍遭火焚,軍校不得不停辦。不久,直系曹錕設在保定北面漕河的講武堂移來此處。

曹錕從總統位子上被趕下台後,軍校舊址又先後成為奉系及國民黨軍隊的兵營。抗戰期間,為駐在保定的日軍佔據。到1945年日本投降後,剩餘的建築基本被拆毀了。

記得我當年在保定時,西面鐵路外,東南北拆除的老城牆以外,基本都是農田和荒地。城東康各莊,是少年青年馮玉祥生長的地方。城東北的軍校舊址,變成了一片國營農場和畜牧場。

保定軍官學校1920xx年停辦,前後歷時20xx年。八十多年後的20xx年,保定軍校舊址進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行列。

遺址上建起的廣場和紀念館,在不可磨去的史載之外,無疑是對那一頁重要歷史的記錄。

參觀軍校紀念館有感範文4

本着學習先烈事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宗旨。作為新時代的革命青年的09機制3班班委於4月25日組織全班同學參觀孫中山先生創辦的革命軍官學校遺址——黃埔軍校(廣州市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週日早上,也許是天公作美,連續幾天來的大雨突然般地消失了,換之以陽光明媚,微風習習。我們班的同學帶着一份喜悦,摻着一絲陌生,和着一份崇敬,攜着一縷情絲,懷着一滴好奇,摸索着踏上了黃埔軍校之旅。

黃埔軍校,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一個令人神往的革命基地,讓我向往已久。我父親是個善良的上輩子的人,出生於解放戰爭後的貧苦年代,不過對歷史和革命有充足的見識。我們幾兄弟經常從其口舌中聽到很多關於黃埔軍校的故事。在電視上也頻頻領略到黃埔軍校的風采。久而久之,黃埔軍校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就開始萌芽!

黃埔軍校,一個令人興奮不已的名字,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因其歲月的崢嶸,培育了一批批時代的精英,創造了一個個歷史的輝煌。更因其精神的偉大,為了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南征北戰,戎馬一生;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奮鬥不息,百折不撓。一直以來,以為遙不可及的黃埔軍校竟離我們這般近。半個小時的地鐵和近10多分鐘的步行行程我們就來到了黃埔軍校的必經之地——魚珠碼頭。

每人花5毛購一票,過關斬將,次第登上即將出發的客船。

第一次坐船,滿是好奇與新鮮。喔!“一江春水向東流”,終於目睹了奔騰不息的珠江水。渾濁的液體一如既往地向大海方向流淌着。一種“源遠流長”的滄桑感在我心頭盪漾。這江水啊,不知流了多少年日,見證了多少驚心動魄的事件。

隨着一陣陣轟鳴聲,客船在江面上緩緩地遊蕩了起來。江面上迎面送來一股股的涼氣,軟軟温柔地撫摸着。心中荒謬地想到如果能在江邊生活那該多好呀,也許黃埔軍校就是哺育在珠江水畔的輝煌與偉大。

時而一艘艘船“嘟嘟嘟”地從身邊駛過,載着滿滿的貨物和歡悦的旅客向滔滔江水的盡頭駛去,漸漸消逝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江邊散落着一排排高聳的碼頭,泊着一列列的船隻。也許是年代的久遠,不少船隻已經退伍,被遺棄在碼頭的深處。看到這些,猛地頭腦一片空白。古人寄情山水,豪情萬丈。逝者如逝夫,不捨晝夜。也許人生也像那樣,隨着時光的流逝,漸漸變老,不中用的話就惟有被棄置在一個陽光照不到的地方。

離開客船,我們勝利登陸了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創辦於1920xx年5月,位於廣州市東南20公里珠江中的黃埔長洲島上。而今,粉刷修繕後的黃埔軍校依然綻放出它獨特的魅力。

當我們步入大門的那一刻,我們就濃烈地感受到在戰火硝煙滾滾黃沙留下的歷史。

大門門額上鮮明而有力地題寫着“黃埔軍校舊址”幾個大字。門口站着兩位挺着筆直身軀而紋絲不動的身着海軍制服的戰士。不時有一兩個軍人邁着健步經過,從他們矯健的身影和牆壁上醒目的標語中,依然可以讓人感到這座昔日軍校特有的氣質。

沿着蜒蜿的水泥路向前進,在陽光的照耀下,道路顯得格外的清晰,一棵棵古樹站立在路的旁邊,粗大茂盛的枝杆遮天蔽日,路就像遊動的巨蛇似的穿插在一棵棵古樹之中,而人彷彿回到了那個時代。

不一回,走進了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排灰色整齊的南方特色的樓羣。再走近一看,白底黑字的“陸軍軍官學校”六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的牌匾高掛在歐陸式的白色大門上,雖不華麗,卻簡單中透着莊嚴與肅穆。門前有兩個哨崗,後面的兩間房子是衞兵室,以前衞兵每天輪流在這裏站崗放哨,執行警戒任務。

大門後的建築,稱為校本部。軍校充滿了濃烈的革命氣氛,校門內外張貼有各種標語和對聯

校門的兩側圍牆上分別刷着“革命尚未成功”和“同志們仍須努力”的白色大字。不經意間,思維恍惚飄向孫中山那顆偉大的心停止跳動的那一刻:20世紀中國的第一位偉人——孫中山革命目標實現未遂,病榻上彌留之際的他給滿目瘡痍的故國和多災多難的同胞留下了最後的遺言,給中華民族寄予最激越也最沉重的聲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們仍須努力!”鼓舞而又不失力量,給死者以安慰,生者以使命!

剛進校門的一個侯等間的兩側牆上題着一副對聯,上聯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下聯是“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批是“革命者來”。它真實地表達了軍校師生投軍報國的心願。

校本部建築面積很大,建築別具一格,是兩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即三條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東西兩側,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且相互對稱。四排房子之間以走廊連通,漆上油棕色的走廊明亮雅緻。校本部四周有圍牆。整座建築寧靜幽雅,自成一體。樓底層有個天井,天井中設有兩座荷花池。池中沒有荷花,代之以一羣可愛的紅色的魚,我們幾個人還為池中魚的種類而爭得面紅耳赤,呵呵,青年人好勝、好鬥之心十足。

走進房舍,即紀念館,內部牆壁上陳列着許許多多的油畫,照片和紀念品雕像,黃埔軍校各期學員的主要事蹟從中一目瞭然。

來此參觀的人很多,有學生,其他遊客,不一而全,但是絕沒有大街上的吵鬧,反而靜靜的,腳步放得也特別的慢,從他們迥迥的目光中可以看出此時他們的心情是何等沉重。

我們在導遊的帶領下,一邊聽導遊解釋各張照片,人物塑像,聆聽他們動聽而感動的故事,同時也一邊在温習以前學的中國近現代史!把抽象的歷史與親身的實踐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不愧為學習方法之中的好方法!

想當年,無數革命先烈金戈鐵馬,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為了中華民族的自由一獨立,不惜獻出一個人一生中僅有的一次生命。看到他們的生命長度:23歲,26歲,28歲,33歲……哀,真是英年早逝呀。一個個年輕的生命,正值青春年華,風華正茂,就告別了,豈不悲哉!

在眾多的展覽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校本部二樓校長會客廳中的一副對聯:“登高望遠海,立馬定中原。”首次看到此句詩,不禁讚美此人生之壯景。其視野之高遠,心胸之寬廣,讓我不得不產生景仰之情。而揮戈北上,征戰沙場,立馬定中原,又是無比的自信樂觀。其雄心壯志,如日月之明,恰似天地之大。實在難以用言語文字來表達。然而立該詩在此作為警言的人是誰呢?萬萬不能想到的正是校長蔣中正同志,乃人中豪傑也。

這副對聯很工整,也很有氣勢,表達了他立足黃埔,北定中原,統一中國的抱負,同時又抒發了革命情懷,深得遊客的景仰鍾愛。

經過一位老者的解釋,才真正明白此詩的背景以及其背後的故事。蔣中正與孫中山的鬥爭合作經歷不得不讓我震驚顫粟不已!蔣孫兩人既是同事與朋友,又是敵人與對手。軍校能夠有這兩位頂天立地的風雲人物,真是時勢造就英雄,黃埔軍校人傑地靈呀!

帶着一份豪情壯志,離開了黃埔軍校校本部,一轉身又來到了其附近的孫中山故居和紀念館。

步入庭院,綠樹成蔭,環境優雅,面向珠江,風景美麗。一棵白蘭樹屹立庭中,

孫中山先生故居是一座中西結合的兩層洋房建築,牆上嵌有“孫中山先生故居”牌匾。

樓內舉辦“孫中山先生在廣東革命活動的圖片展覽”和“軍校校史陳列”。在這裏大家可以比較詳細地瞭解到孫中山先生的一生功跡和軍校的整段歷史。

來此瞻仰參觀的人也不少,他們腳步放得特別慢,看得特別地仔細,接連着按動手中的相機,恨不得把整個故居中的東西一股腦兒地拍下來,以後再慢慢品味。

也許很多人都在深思與回味,一代偉人孫中山的在這平凡的小樓裏面創造出三民主義的思想精神,可見其重大歷史意義。

觀看孫中山故居的人都會來到紀念碑身前瞻仰一會。紀念碑正面刻有“孫紀念碑”六個隸體大字,碑身背面刻有像贊,西面刻有訓詞。

碑上孫中山先生銅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眾,神采奕奕,宛如他正站在講台上給我們講述“三民主義”的原理。人們一看到銅像就自然想到孫中山先生革命和偉大的一生。

在紀念館中停留片刻後,我們前往了海軍烈士陵園。陵園在綠葉斑光的照射下顯得更加地幽雅。烈士墓前整齊地放着些白色的花,旁邊的古樹無語,但讓人覺得像是在講述着炮火連天,血撒沙場,一個個驚心動魄的事蹟故事。然而誰又曾想起戰場上昔日的拼殺,無畏的衝鋒的壯烈。

經過珠江之濱,我們順便參觀了東征烈士墓園。園內設有個“東征史蹟陳列室”,室內詳細展示了軍校師生在兩次東征等戰役中的光輝業績。整座東征烈士墓青松翠柏,綠樹紅花,亭台點綴,環境幽靜。東征烈士墓園還有一座北伐紀念碑。

帶着沉重的心情不知不覺來到了軍事武器展覽館,偷偷地從大門的門隙中往裏面窺看,可見到裏面有真正的坦克,飛機等軍用武器,模模糊糊看不過癮,意猶未盡欲內進,但經瞭解得購10元一票才允許內進,身上沒有多餘的錢,無可奈何,惟有長歎一口氣後轉身離開。

順着江邊的一條林蔭道一步步向上走,太陽已經開始西斜,預示着時間不早了風們得離開軍校了,雖有絲縷的不捨與眷戀,我們是走出了軍校的一個側門。站在碼頭的高處,眺望遠方:江水依舊潺潺向東奔流;遼闊的江面,巨輪往駛;浩茫神舟,軍校岸然。彼岸羣樓林立,競爭高;此岸古樹蒼蒼,枝葉盛。昔日的兵荒馬亂,民不聊天,早已煙逝。今日的萬里錦繡河山,明天會更加美好!

乘船原路返回,儘管累得很,但每個人心裏面都莫名其妙地產生一份豪情壯志。這也許是一種對軍人先烈的敬仰,一種對偉人壯士精神的共鳴!

隨着一聲聲“嘟嘟嘟”聲在耳畔拂過,黃埔軍校的故址慢慢模糊在我們的視野。漸漸離我們遠去的身影並不代表着一代的黃埔精神的流逝,也不意味着對黃埔舊址的淡忘。一幅幅震撼的記憶畫面,雖然有些微黃,卻在記憶的旋渦裏徜徉,清晰如初。黃埔先烈的壯舉,由時光沉澱為一種精神。澤被當代,啟明後人。黃埔軍校所迸發出的亮光,會代代相傳,久久相存!

回望黃埔軍校這座古老而蒼桑的陸軍學校,它讓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平淡而又神聖的黃埔軍校參觀生活結束了,而帶給我們的震撼和感悟卻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