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琴傳》心得體會

《陳鶴琴傳》心得體會

《陳鶴琴傳》心得體會

《陳鶴琴傳》後記中提到:沒有昨天,就沒有今天。這是對陳老先生一生躬耕開拓、播撒教育種子的高度概括。打開書卷,展現在我面前的是陳老先生充滿坎坷、充滿奮鬥、充滿愛心以及憂國憂民的一生,是一部我國百年教育的發展史,更是讓我們瞭解中國幼兒教育發展足跡的教科書。合上書卷時我感慨萬千,首先是慚愧,慚愧自己作為一個從教十九年的幼兒教師,對“中國兒童心理研究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中國幼教之父”陳鶴琴先生知之甚少。其次是感動,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感動於中國老一代教育家對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奉獻精神。最後是激勵,我相信沒有昨天就沒有今天,但我更相信,只有用心體會陳老先生的兒童觀和教育觀並賦予時代的內涵,才會使我國的幼兒教育有更美好的明天。

讀完《陳鶴琴傳》,我心中的陳鶴琴先生不再是一種教育觀的代表,而是一個立體的,值得我們從多角度學習和思考的教育家。在此,我記錄下自己的體會與同仁共勉!

一、愛的情懷

“沒有愛的教育就像一片沙漠、一座冰窟。”陳鶴琴對我國的教育,特別是幼兒教育的貢獻都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

中學時代的陳鶴琴受到耶穌“博愛與犧牲”精神的影響,人生觀從“顯親揚名”轉變為“濟世愛眾”。大學時的陳鶴琴在愛國學者和國際友人的影響下,立志做晨鐘暮鼓,時時刻刻警醒自己把愛帶給人間。而“庚款之痛”更使他走上了愛國、救國的道路,他為自己定下了一條求學的原則:“凡百事物都要知道一些。”他像海綿一樣學習知識、汲取營養。重新踏上國土的他,為祖國的貧窮、落後,人民的麻木不仁而感歎、憂思和痛楚。他深深地認識到,科學和知識是強國的必由之路,而強國必需強民,開啟民智,發展教育。正是這種博愛,讓陳鶴琴把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的教育事業。他的家是中國本土幼兒教育的試驗中心;他的夫人是他的得力助手;他的兒女既是他研究的對象,又是幼兒園中的“小先生”。幼兒師範學校的學生們稱陳鶴琴為“媽媽”,因為只有對媽媽的稱呼才能表達學生們對他的尊敬。我常常説自己如何愛幼教事業、如何愛孩子,陳老先生的愛讓我覺得自己的愛還很膚淺、渺小。20世紀二十年代的教育家陶行知對教師有一個總請願:“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銀,只要你的心!”這個“心”不就是愛心嗎?今天這個請願同樣適用於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幼兒教育工作者。

二、樂觀、開朗的性格

通讀《陳鶴琴傳》,陳老先生的人格魅力無時無刻不在感染着我。無論是在困難、挫折還是災難面前,他始終保持着樂觀開朗的性格和寬容的品格。帶領國立幼稚師範和附設專科部全體師生逃難的路程充滿了艱辛,面對哭作一團的學生時,他説:“在困難面前不能低頭,不能悲觀。古人説,多難興邦,也許這正是好事情哩!”從1950年代初批判“活教育”開始到1960年代初,他一面工作,一面受批判、做檢討,有時還會遭到人格侮辱,但他從不怨天尤人,永遠帶着和藹、親切的笑容,他的寬容不僅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品格。“文革”中被髮配放牛時,他給女兒寫信説:“我接到任務很高興,這是我平生第一次放牛,也使我認識到了勞動之可貴。我每月工資是330元,我放牛勞動的工分是每天4角錢,相比之下竟然相當於27個農民一個月的勞動收入,想起來甚感慚愧。”“文革”之所以沒有摧毀他,正是因為他有樂觀開朗的性格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幼兒教師是一個瑣碎而辛苦的工作,我們的付出會大於收入,我們的辛苦很少有人能理解,我們的孩子很快會忘記我們……然而,這些能成為我們職業倦怠的理由嗎?陳鶴琴用他自己的言行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用樂觀、開朗的性格面對眼前的困難吧!困難、壓力可能正是自己前進的動力;不足、失敗也許是成就你未來的資本;辛苦、付出是對自己最好的歷練。

三、重温“活教育”

過去説到陳鶴琴,我僅僅知道“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五指教學法”等,通過對《陳鶴琴傳》的學習,我真正走進了“活教育”。“活教育”的意義在於它是從我國國情出發的,是中國人自己創造的教育理論。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社會,教育不是東抄西襲、提倡歐化,就是力主復古,完全脱離了中國社會現狀。中國需要的是適合本國特點的自己的教育,“活教育”便誕生於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活教育的課程是“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方法是“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活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是“愛護兒童;瞭解兒童;有積極的態度;有研究的精神;有改造環境的能力;有國語修養和一門專門學科特長;有健康的體格”。“活教育”從產生到發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陳鶴琴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着他的“活教育”觀。即使在“活教育”受到嚴厲批判的年代裏,他仍然希望通過自己的研究和實踐賦予“活教育”新的內涵。它的內涵隨着時代的發展在發展,但“活教育”的理念和精髓是永恆的。陳鶴琴的“活教育”理念是我們永恆的財富,我們作為幼教工作者,不僅要成為“活教育”的踐行者,更應該成為“活教育”發展者。

《陳鶴琴傳》因此成為了我的案頭書,常看看會給我帶來更多力量,常翻翻會讓我學會思考,常學習會讓我把辛苦的工作當作快樂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