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18篇)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從文字中獲得過快樂。與其説朗讀者在傳播文字,不如説也在傳遞文字背後的人生”。董卿的話道出了本次尋找的意義,聲音傳播情感,情感滋養人生,“我就是想好好讀書”,董卿尋找的是朗讀者,更是關於文字、關於閲讀最原始的熱愛,最原始的快樂。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18篇)

央視作為國家電視台,對於創新節目的要求,首先是從社會價值出發。曾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電視市場中沉得下心的文化節目卻是稀缺資源。大型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的出現,正是在喧鬧娛樂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種社會責任的擔當。

央視資產管理中心主任任學安説:“《朗讀者》的出現絕對不是孤立的,中國的電視節目太需要一檔有文化價值的節目來滋潤我們的心田。《朗讀者》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來朗誦出文字背後的價值。”

《朗讀者》是董卿從主持人到製作人的轉型之作,她坦言這檔節目對她來説是一次難度極大的挑戰,朗讀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態度的,具有撞擊靈魂的力量;嘉賓的標準更不是一般綜藝節目和娛樂節目的要求,“朗讀者”要有豐富的閲歷、動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誠的情緒感染力。

在已經結束的前幾期《朗讀者》錄製中,很多參與嘉賓的動情朗讀讓全場震撼,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寫給母親》,更是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希望《朗讀者》能夠像一雙温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2

“當時的我是何等温柔,我把花瓣撒在你的發間,當你離開,我的心不會變涼,想起你,就如同讀到最心愛的文字,那般歡暢。”

《中國詩詞大會》第六期節目中,一位孩童清脆地唱着《春夜喜雨》,父親輕輕地和着,主持人董卿被這一幕感動,眼裏閃着淚花,隨口唸出了葉賽寧的《我記得》。這樣的董卿讓人動容,也難怪選手王若西誇讚董卿道:“美人當以玉為骨,雪為膚,芙蓉為面,楊柳為姿,更重要的是以詩詞為心。”

猶記春晚時,董卿莫名的因為口紅顏色上了熱搜,都贊她説被這脣色映襯的膚白貌美。緊接着到了《中國詩詞大會》,眾人方知原來脣色所襯不過是外表,真正吸引大家目光的是董卿慧心如蘭,由內而外散發的氣質。

董卿出生在上海,父母都是從復旦大學畢業的高材生,爸爸董善祥是報社的總編輯,媽媽金路德是大學物理系教授。

董卿的爸爸出生農村,家境窮困,父親英年早逝,和母親相依為命。為了讀書,董爸爸每天上學之前,都要先到池塘裏抓魚、抓蝦,再跟着母親到集市上把魚蝦賣掉,掙些生活費。董爸爸很喜歡文學,高中時老師建議他考復旦大學新聞系。農村少年憑着滿心喜愛和不屈的韌勁,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堅持,考上了這座名牌大學的名牌專業。

董爸爸對董卿心愛至深,卻也嚴厲至極,董卿稍能識字,爸爸就讓她每天抄成語、古詩,大聲朗讀並且背誦。稍大一點,又讓她抄古文。7歲的時候,董爸爸要求董卿必須分擔家務勞動,還不允許她花時間在穿衣打扮上。

正因父親的“魔鬼”教育,董卿自小熟讀詩詞歌賦,浸潤她的精神世界,從小培養的良好品格鑄就她的德性骨骼,歲月的積澱歷久彌香,董卿一步步走來,越發透着知性魅力。曾經讀過一次又一次的文字和真實的生活相交融,成為精神的引導力,也成為揮之不去的情結。

20xx年3月,董卿開始醖釀一檔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如果説《朗讀者》和其他文化垂直類,或者讀書類節目有什麼不同,大抵在於這檔節目所飽含着的情感和熨帖人心的温度。

“朗讀”、“者”、“情感紐帶”是這檔節目三個關鍵內核。節目每期一個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嘉賓圍繞主題詞分享人生故事,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節目緊抓文字和人的故事之間的情感紐帶,既每期節目中的主題詞。再有主題詞擴展開來,形成情緒的磁場,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鳴。目前節目已經邀請到了不少嘉賓,有濮存昕、柳傳志、許淵衝、斯琴高娃、王學圻等。

在這樣的設定下,文字不在只是別人筆下的世界,而是融入朗讀者精神世界的具有生命力的符號,印刻着它的情感、經歷,再度蓬勃而出,引起共鳴。就仿若詩詞之心賦予人們的雋永之美,也仿若董卿脱口而出的“想起你,就如同讀到最心愛的文字,那般歡暢。”

“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董卿希望節目“展現着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

《朗讀者》藴含着董卿對文學的敬仰,也藴含着她對爸爸的愛,還藴含着前來節目的朗讀嘉賓每個人生命中最寶貴的情感體驗。

有時候愛得如此深沉讓我不知怎樣表達,不如讀一段你我都喜愛的文字,讓我們靜靜聆聽它。《朗讀者》讓你站在當下的時光中,回眸來時的路,朗朗讀書聲,讀的是文字的美,傳達的是生命的力量,守望着的是精神家園。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3

《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繫不同時空的生命。節目中第一個“人”是可見的朗讀嘉賓,針對不同的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着自己的故事來講述。在來到《朗讀者》之前,每一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朗讀者》要呈現出他們作為“情感人”的一面。

文字的作用是準確地傳遞信息、傳遞情感,文學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為文學本身就是對共通情感的精準描述。董卿説:“《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從見面會現場播放的節目片段看,《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朗讀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後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完成了統一。

《朗讀者》的朗讀內容包羅萬象,有著名翻譯家許淵衝的弟子們用中英法文為他朗讀的文學經典,也有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丈夫為妻子獻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書》詩詞;有賈平凹《寫給母親》這類表達集體記憶和大眾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傳志寫給兒子婚禮講話的個人感受。飽含情感的朗讀形成情緒的磁場,能夠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4

距離央視的文化節目《朗讀者》播出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主題從“遇見”到“選擇”,《朗讀者》用自身的專注、真情的流露和一如既往的誠懇,通過這些有血有肉的文字感動着每一個觀眾。有人説,《朗讀者》不僅僅在朗讀,更是在講故事。

3月4日,記者在北京釆訪,獲得了董卿最新錄製的《朗讀者》的部分內容。除了倪萍與董卿兩位央視“一姐”對話感人外,記者還提前獲得了董卿對話李亞鵬的內容,以及李亞鵬在現場朗誦他寫給女兒李嫣兒的一封信。這封信李亞鵬以朗讀者身份,現場朗讀。從信中,李亞鵬第一次講述他培養女兒的感人故事。父愛大如天。李亞鵬的信,催人淚下。

在請出李亞鵬之前,董卿介紹説:“本期我們《朗讀者》的主題詞是“禮物”,這個詞讓我浮想聯翩,當我們仰望星空,放眼浩瀚,這蔚藍色的星球是宇宙給人類最好的禮物;當我們低頭思索,凝神注目,自然界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是最宜人的禮物;孩子是父母的禮物;江河是大地的禮物;八千里路雲和月是多嬌江山的禮物;五千年的錦繡華章是悠久歷史的禮物……”

嫣兒今年十歲多快十一歲了,看起來跟同齡人不太一樣,透着一股自信和成熟。李亞鵬説:別看她年紀小,但是她有非常獨立的人格,這種人格的外化表現是自信,但是內在有她的獨立精神,這一點是很多成年人一輩子都做不到的。

事實上,李嫣前年曾經因為拍攝幾段自稱「時尚達人」的小影片成為小小網紅,因此李亞鵬對此也特別欣慰表示,本來家人們為了保護她總是殫精竭慮,沒想到李嫣用她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宣告了你的存在,而這也讓李亞鵬的不安頓時消失,只希望李嫣成為獨一而二的自己。這封李亞鵬給女兒的信不僅流露出真摯感情,也可以看出他對女兒百般疼愛,讓許多人為之動容。

“總有一段文字影響生命的成長,總有一個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跡。”“朗讀,屬於每一人。”期待下一期節目更多的好文和好故事。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5

《朗讀者》在CCTV-1黃金檔首播,一檔純文化節目,受到意料之外的全民關注。節目首播後,各方好評不斷,豆瓣評分高達9.5,微博榜單持續上榜三小時,張梓琳、許淵衝等嘉賓紛紛登上微博熱搜,翻譯家許淵衝先生的書也上了噹噹的熱搜,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朗讀者》是董卿作為製作人的首秀。從《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彷彿是董卿走下春晚舞台的一個轉身,讓觀眾領受到了她規矩之外的別樣風采,温婉莊重包裹的是一股強烈的個性,一瞬間鮮活起來。這也同樣是《朗讀者》帶給觀眾的感受,無論是企業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學者、醫生和普通人,他們雖各有身份之別、建樹之差,但都有着同樣濃度的性情之真。 一對平凡的夫婦上台念情詩,丈夫為妻子的願望種下滿谷鮮花,更讓人擊節讚歎的是丈夫遇到妻子後的所有荒唐舉動。

妻子説,如果當年我有一萬個結婚對象可以選擇,他也只排在一萬名之外,卻被丈夫先通知了所有親朋好友結婚的消息,收了禮金後再求婚的破釜沉舟之勢反攻,妻子説更打動人的是那一往無前的勇氣。從此一生,丈夫偕着妻子,以開闊的胸襟踐行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古諺。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6

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春天到來今年春節什麼節目最火不是明星齊刷臉的各台春晚,也不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孤芳不自賞等大熱影視劇,而是一檔主打中華詩詞的文化益智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

而繼詩詞大會和見字如面之後,又一檔文化綜藝類節目朗讀者上週末在CCTV1和CCTV3同步播出。

朗讀者是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受到觀眾的熱捧。

詩詞大會主持人董卿此次又擔當朗讀者的製作人。

很多人認為,在娛樂綜藝氾濫的當下,文化類節目走紅是大勢所趨,可董卿卻表示文化類的節目真的很難做,我並不認為中國文化類節目真的迎來了一個春天,還需要整個社會大環境有所改善。

濮存昕張梓琳的朗讀帶來清流朗讀者是央視主持人董卿醖釀籌備接近1年的文化情感類節目,節目每期有一個主題詞,嘉賓圍繞主題詞分享人生故事,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

首期節目以遇見為主題,邀請了知名演員濮存昕知名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著名翻譯家許淵衝等嘉賓。

首期節目首先出場的是濮存昕,他講述了自己鮮為人知的一段人生經歷。

濮存昕曾患小兒麻痺症,童年時竟被同學起綽號濮瘸子。

直到三年級時,積水潭醫院的大夫榮國威幫他做了整形手術,濮瘸子的命運得以改變。

他以一篇老舍散文節選宗月大師致謝榮國威大夫。

在和董卿交流時,濮存昕還感恩了給過自己幫助的很多人,包括父親表演藝術家藍天野導演林兆華等,記住幫助過自己的人,不要認為一切都理所當然有能力的時候去幫助別人,不要認為一切都事不關己。

節目播出後備受好評,不少網友表示在娛樂至死的各類綜藝節目中,這是又一股清流董卿用真情扭轉真人秀霸屏20xx年伊始,文化類節目火爆熒屏。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7

朗讀者第三期徐靜蕾讀後感是什麼?朗讀者第三期徐靜蕾讀後感介紹,朗讀者第三期主題是“選擇”。每個人生都面臨多樣的選擇,才女徐靜蕾為奶奶朗讀史鐵生的《奶奶的星星》。那麼我們看看這期朗讀者第三期徐靜蕾讀後感是什麼?想了解的趕快到清清下載吧看看吧。

細膩的情感感染到台下的董卿 ,不禁留下情動的淚水。徐靜蕾的朗讀是否也勾起你的回憶?

節目之後,徐靜蕾和董卿大方暢談自己的愛情觀,她説:“現在的感情生活很美滿,可以説是100分,也不會因為結婚就變成120分。”談起男朋友和爸爸的關係,她説兩人見面很尷尬,男朋友只會搬東西,還是少見面的好。

這樣的徐靜蕾是不是讓你想起《將愛情進行到底》裏的文慧,她是楊錚在大學裏的第一個女朋友,這是她的初戀,也就因為這樣,給她留下了最美好的回憶以至於在要結婚前回國的時候都要和楊錚在一起找尋原來純真少女的初戀情懷。

43歲的徐靜蕾至今還保留着這種文藝純真的感覺,對愛情和婚姻的認識,其實非常清醒,實在是難得。

對於老徐的這一段朗讀,網友們是這麼認為的:

稀土部隊cheng:還記得有一個地方我們知道,在電影的結束,大屏幕上老徐寫出了這幾個字:謹以此片獻給我的奶奶,是她教會我如何去愛。

行走在時光的空間:特別感動。徐靜蕾,娛樂圈為數不多的真正的大才女,情感細膩而敏感,自然清新、令人動容。只戀愛不結婚的你,幸福就好。

穩穩的c幸福:大學時候特迷戀徐靜蕾。青春清純可愛。文藝氣息。

鞋子我丟了:老徐讀的這段,就像在聽她自己的故事,我完全從史鐵生裏脱離了

想環遊世界的Alice:好久沒在電視裏看到老徐了~這一看 又把我感動地一把眼淚 一把鼻涕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8

《朗讀者》帶給觀眾的感受,無論是企業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學者、醫生和普通人,他們雖各有身份之別、建樹之差,但都有着同樣濃度的性情之真。一對平凡的夫婦上台念情詩,丈夫為妻子的願望種下滿谷鮮花,更讓人擊節讚歎的是丈夫遇到妻子後的所有荒唐舉動。妻子説,如果當年我有一萬個結婚對象可以選擇,他也只排在一萬名之外,卻被丈夫先通知了所有親朋好友結婚的消息,收了禮金後再求婚的破釜沉舟之勢反攻,妻子説更打動人的是那一往無前的勇氣。從此一生,丈夫偕着妻子,以開闊的胸襟踐行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古諺。

濮存昕帶來的散文與故事,屬於半個多世紀前那個弱小的、不名一文的孩子。“我小時候有綽號濮瘸子,直到國小三年級還踮着腳走路。”鮮為人知的往事裏,是一位名叫“榮國威”的大夫,醫好了孩子的腿,也救贖了一顆幼小的、自卑的心。所以,當濮存昕從老舍散文裏遇見那個改變作家的宗月大師,“便如同看見了改變我生命軌跡的榮醫生,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濮存昕”。牆外是炮火隆隆,圍牆內有人生的初啼,這是無國界醫生蔣勵的真實經歷。太多戰爭中降臨的“生”給“死”帶去希望,她朗讀鮑勃·迪倫《答案在風中飄揚》,“一隻白鴿要飛過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彈要多少次掠過天空,才能永遠被禁止……”

96歲高齡的翻譯大家許淵衝譯作等身,《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牡丹亭》……他榮獲過國際翻譯界的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然而舞台上直指人心的是當念及生平翻譯的第一首詩,林徽因懷念徐志摩的一抔深情,瞬間令這位老人淚盈而泣,在舞台上抽噎。由此可知,許淵衝先生能夠在翻譯上不止步於“美”,更追求“真”的心性源頭。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9

自從《朗讀者》開播以來,週六晚上收看這個節目成了我最期待的事情。昨天晚上八點,我們一家人鎖定央視一套,靜待《朗讀者》播出。製作人兼主持人董卿依舊一襲白裙,依舊笑容綻放,依舊口吐蓮花……這一期的主題是“選擇”。

每個生命都有不同的華彩,每個人生都面臨多樣的選擇。演員王千源選擇自己熱愛的電影角色,成就影帝夢想;託福滿分的耶魯學霸秦玥飛,選擇回國做“大學生村官”,將青春奉獻基層;著名作家麥家,選擇小心翼翼陪伴兒子度過焦躁的青春期;著名演員徐靜蕾的人生,因為選擇堅強而更加精彩;“漢字叔叔”理查德選擇為漢字貢獻所有;曾是醫院院長的郭小平,選擇了做國內唯一一所紅絲帶學校校長,為艾滋病兒童提供教育。這些選擇使他們走向不同的人生。

愛跟自己較勁的王千源,一次重要的選擇讓他因電影《鋼的琴》獲得影帝殊榮。王千源朗讀的內容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託福滿分的秦玥飛熱愛腳下的泥濘,從耶魯大學畢業後,毅然選擇回國到農村做一名大學生村官,他的舉動影響了一個精英羣體。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礪和鍛鍊,它會使人的脊樑永遠不彎,使人在艱難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愛、博大和不可喪失。秦玥飛朗誦的內容是遲子建的《泥濘》。

著有《風聲》《暗算》的作家麥家,一度與叛逆期的兒子關係緊張,兒子曾經對他關了3年的房門。3年,1095天,作為父親,麥家選擇堅持陪伴,堅持教育,不放棄開導兒子,不放棄對他的培養。麥家朗誦的內容就是他為兒子寫的一封信,小心翼翼的話語裏是沉甸甸的父愛。

為什麼徐靜蕾要選擇當演員?是什麼機會使她決定導演一部電影?導演不同類型片子的背後,她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最放不下的是奶奶,這又給她帶來怎樣的影響?徐靜蕾朗誦的是史鐵生的《奶奶的星》。

美國漢學家理查德·西爾斯,一個美國人,自掏腰包研究中國漢字來源演變,為此常常陷入窮困潦倒的境地,心氣卻一如少年,他被網友親切地叫做漢字叔叔。“如果生命只剩下24小時,我會打電話給朋友説再見;如果生命只剩下1年,365天,毫無疑問我會電腦化《説文解字》。”1994年,漢字叔叔44歲時,一場嚴重的心臟病讓他走到了生命的邊緣,讓他對畢生一定要做的事情有了清晰的判斷。理查德·西爾斯朗誦的是劉禹錫的《陋室銘》。

郭小平是校長,也是父親。臨汾紅絲帶學校,是國內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兒學校。郭小平目前擔任紅絲帶學校校長,艾滋病感染兒童在這裏接受治療的同時,也能安心接受與正常孩子一樣的教育。這裏的孩子,都叫他爸爸。郭小平朗誦的是英國詩人拉迪亞德·吉卜林的《如果》。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0

《朗讀者》帶給觀眾的感受,無論是企業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學者、醫生和普通人,他們雖各有身份之別、建樹之差,但都有着同樣濃度的性情之真。一對平凡的夫婦上台念情詩,丈夫為妻子的願望種下滿谷鮮花,更讓人擊節讚歎的是丈夫遇到妻子後的所有荒唐舉動。妻子説,如果當年我有一萬個結婚對象可以選擇,他也只排在一萬名之外,卻被丈夫先通知了所有親朋好友結婚的消息,收了禮金後再求婚的破釜沉舟之勢反攻,妻子説更打動人的是那一往無前的勇氣。從此一生,丈夫偕着妻子,以開闊的胸襟踐行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古諺。

濮存昕帶來的散文與故事,屬於半個多世紀前那個弱小的、不名一文的孩子。“我小時候有綽號濮瘸子,直到國小三年級還踮着腳走路。”鮮為人知的往事裏,是一位名叫“榮國威”的大夫,醫好了孩子的腿,也救贖了一顆幼小的、自卑的心。所以,當濮存昕從老舍散文裏遇見那個改變作家的宗月大師,“便如同看見了改變我生命軌跡的榮醫生,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濮存昕”。牆外是炮火隆隆,圍牆內有人生的初啼,這是無國界醫生蔣勵的真實經歷。太多戰爭中降臨的“生”給“死”帶去希望,她朗讀鮑勃·迪倫《答案在風中飄揚》,“一隻白鴿要飛過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彈要多少次掠過天空,才能永遠被禁止……”

96歲高齡的翻譯大家許淵衝譯作等身,《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牡丹亭》……他榮獲過國際翻譯界的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然而舞台上直指人心的是當念及生平翻譯的第一首詩,林徽因懷念徐志摩的一抔深情,瞬間令這位老人淚盈而泣,在舞台上抽噎。由此可知,許淵衝先生能夠在翻譯上不止步於“美”,更追求“真”的心性源頭。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1

《朗讀者》中的眼淚不少,但細細想來,這些眼淚,與文章本身,有多大關係呢?

濮存昕和醫生的故事感人,卻多多少少和老舍與宗月大師的故事隔着層皮;姚晨作為一個媽媽感激月嫂,和魯迅感激自己的保姆阿長又存在着些許出入。人設和情感與文章最恰切的一段,恰恰不是來自本土,而是我早先並不看好、香港的羅家英、汪明荃夫婦。他們的幽默、淡然、豁達、開朗,才正應了馮驥才的《老夫老妻》,既沒有搶戲,又很合適。

當我看到羅家英和汪明荃拌嘴,突然感到比眼淚更加深刻的力量,那是兩個經歷了幾十年風雨的人,看透世事的平靜。

雖然他們的故事是喜劇收場,但相信許多的悲情故事,也能被演繹得哀而不傷。因為,我們要向孩子傳達的是,比感動更遠的領悟,是即使面對苦難,也能平靜處之,淡然微笑的風度。

學會節制,比只會哭泣更重要。

學會內心深藏悲愁卻不顯露,而不是滔滔不絕去訴苦抱怨。

《朗讀者》好,但它更像藝術人生,講的是嘉賓的故事;但如果它更專注文章,學會控制情緒,我會給更多掌聲。

有人會説,讀書的境界本來就分為兩層,一是我注六經,二是六經注我,也就是説一種是用自己的話解釋好文章,一種是用文章的觀點來説自己的故事,《朗讀者》顯然屬於後一種,它的境界更高呀!

這種觀點似乎也説得通,但對於孩子,連第一種我注六經都還沒有親自體會,直接給第二種不應該是過度拔高嗎?

所以,如果要給孩子看《朗讀者》,還是先讓他讀文章,看書,讓他理解原文的內涵,再看節目更好。

反觀也還算熱的《見字如面》,請兩位教授來解讀文章,就來務實得多。但無奈,比起一本正經地討論文本,還是煽情火得快!

在朗讀面前,每一個讀者都是平等的,他無關乎名望、地位、金錢、曲折的經歷,你可以飽經滄桑,也可以不諳世事,閲讀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套用簡愛那句話,我們的靈魂穿過書本,站在作家面前,我們是平等的。

唯有熱愛書本身,才會給孩子終身閲讀的習慣,並賦予他們豐富的精神、情感世界。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2

先是20xx年歲尾,一檔《見字如面》為歲末年初的喧鬧熒屏帶來了一股清新的風,簡約、質樸、大氣。緊接着,《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開播,成收視熱點,“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節目定位讓不少觀眾連連感慨“除了生活中的苟且,電視裏也有詩和遠方。”而就在不久之後,另外一檔文化節目《朗讀者》也將接力,在央視綜合頻道和綜藝頻道同時播出,力求讓喧囂忙碌的現代人在“悦讀”經典中,感受美好與詩意。

在綜藝節目充斥電視屏幕的當下,幾檔節目弘揚人文精神、堅守文化品格,既收穫了不俗的收視率,也得到了觀眾的口碑。

先來看《見字如面》,這檔定位於“用書信打開歷史”的節目沒有豪華的舞美、沒有絢麗的燈光、沒有繁複的包裝,只是一方舞台、一些觀眾、一位讀者、一封信,在朗讀者的朗讀過程中,讓人透過文字和聲音,感受信件所展示的那段歷史、那些往事。在節目中,讀信人,著名演員張國立、王耀慶、蔣勤勤、何冰等人需要朗讀多個完全不同的角色寫出的信件,著名畫家黃永玉、著名戲劇家曹禺、中國鐵運之父詹天佑、詩仙李白、詩人顧城、末代皇帝溥儀、大文豪魯迅以及科幻作家劉慈欣、歌手鄧麗君等,“一封信將兩段時空打通,歷史感應運而生,與眾多節目不同,越是在簡單與質樸中,越是展現出了一種別樣的沉靜之美、歷史之美。”有學者評價。

再來看《中國詩詞大會》,讓觀眾沉浸於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好意境中,不禁發出“不知唐詩宋詞,焉知中文之美”的感歎,也讓多位擅長中國古典詩詞的素人高手為人熟知:13歲的七年級學生葉飛,擅長用文言文寫作,小小年紀就有不俗的詩詞積累;北大博士生陳更,工科出身,卻滿腹才情;有着強大實力和淡定氣魄的16歲復旦附中小美女武亦姝……在諸多高手的對決中,彰顯的是人們對於中國傳統詩詞的執着與熱愛。對此,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評價:“中國人的詩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由著名主持人董卿擔任製作人的《朗讀者》也在此後不久接棒央視黃金檔。“文字的背後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董卿介紹,《朗讀者》力求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來朗誦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希望這檔節目能夠像一雙温柔的手,輕輕推動人心相互靠近。

從這幾檔節目的共性中不難看出,當下,觀眾對於高品質的文化節目,已經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對此,成功製作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見字如面》的關正文介紹:“每個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處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價值,很多體驗若不能親歷,就會期待在別人的故事裏找到啟發和依據。這是人們離不開故事閲讀的根本原因,也是《見字如面》等節目最堅實的底氣。”

同時,關正文直言,“當我們不斷地親近經典,真正地進行經典傳播時,我們找到了更利於紮根的沃土,這個沃土是我們整個中華文化的源頭。”

而更能帶來啟發意義的是,從幾檔節目的熱播能夠看出,其實文化與娛樂並不矛盾。在清晰的賽制、良性競爭的氛圍中,好的內容不僅不會被遮蔽,反而會煥發出更富有朝氣的生命力。“正如一封封觸動人心的書信、一段段不因歲月流逝而失去光澤的文學作品可以跨越時間的長河、空間的隔阻,與今時今地的觀眾心靈相通,那些真正好的文化產品,一定能獲得更長久的生命力和更廣闊的空間。”有學者分析。

有的節目可以做一時,但有的節目可以做一世。讓觀眾在電視熒屏上邂逅“詩與遠方”,需要電視創作人對人文精神的堅守,正如關正文所説,“一個精神上特別豐富的人,生產的產品才具有深厚的精神價值。”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3

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春天到來今年春節什麼節目最火不是明星齊刷臉的各台春晚,也不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孤芳不自賞等大熱影視劇,而是一檔主打中華詩詞的文化益智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

而繼詩詞大會和見字如面之後,又一檔文化綜藝類節目朗讀者上週末在CCTV1和CCTV3同步播出。

朗讀者是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受到觀眾的熱捧。

詩詞大會主持人董卿此次又擔當朗讀者的製作人。

很多人認為,在娛樂綜藝氾濫的當下,文化類節目走紅是大勢所趨,可董卿卻表示文化類的節目真的很難做,我並不認為中國文化類節目真的迎來了一個春天,還需要整個社會大環境有所改善。

濮存昕張梓琳的朗讀帶來清流朗讀者是央視主持人董卿醖釀籌備接近1年的文化情感類節目,節目每期有一個主題詞,嘉賓圍繞主題詞分享人生故事,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

首期節目以遇見為主題,邀請了知名演員濮存昕知名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著名翻譯家許淵衝等嘉賓。

首期節目首先出場的是濮存昕,他講述了自己鮮為人知的一段人生經歷。

濮存昕曾患小兒麻痺症,童年時竟被同學起綽號濮瘸子。

直到三年級時,積水潭醫院的大夫榮國威幫他做了整形手術,濮瘸子的命運得以改變。

他以一篇老舍散文節選宗月大師致謝榮國威大夫。

在和董卿交流時,濮存昕還感恩了給過自己幫助的很多人,包括父親表演藝術家藍天野導演林兆華等,記住幫助過自己的人,不要認為一切都理所當然有能力的時候去幫助別人,不要認為一切都事不關己。

節目播出後備受好評,不少網友表示在娛樂至死的各類綜藝節目中,這是又一股清流董卿用真情扭轉真人秀霸屏20xx年伊始,文化類節目火爆熒屏。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4

上週末,世界小姐張梓琳在央視《朗讀者》中,為女兒深情朗讀劉瑜的《願你慢慢長大》,温暖的文字再加上張梓琳温柔的嗓音,道出了無數女生初為人母時的心聲。昨日,張梓琳在接受微信羣訪的時候分享了很多讀書心得、育兒體會。同時,她表示不少粉絲留言稱受到節目影響開始買書。

張梓琳:朗讀對於嬰兒來説是重要的交流方式

在《朗讀者》第一期節目播出時,張梓琳和全家人包括10個月大的女兒,坐在電視機前靜靜聆聽她的朗讀表演,女兒一會兒看一下電視,一會兒看一下坐在旁邊的媽媽,好像聽懂了媽媽為她朗讀,為她傾注了所有的愛。採訪中,張梓琳坦言道,“在經歷了那次朗讀之後,更加意識到了朗讀行為背後的意義,之前對女兒更多的關注,是生活方面的細節,而這次朗讀之後,女兒聽得很認真,嬰兒也可以聽懂媽媽的朗讀,對於嬰兒來説,朗讀是交流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

《朗讀者》掀起全民朗讀熱潮

張梓琳透露在自己的微博裏面有不少粉絲留言稱,“看了《朗讀者》後,有很大的讀書的衝動”、“其實已經很久沒有真正的靜下心來讀書,但是看了這個節目之後,彷彿又有了學生時代對於讀書的那種衝動”,甚至還有網友留言已經在去買書的路上。對於《朗讀者》的開播掀起全民朗讀熱潮,張梓琳坦言,“這個對於欄目組,還包括董卿姐來説,是一個非常大的鼓舞。因為他們如此費心,盡心盡力地去做好這檔節目,我也相信他們也是為了讓大家重拾這個朗讀的習慣,在現在這樣一個多媒體時代,讓大家重新的回到這種紙質書籍的喜愛,我覺得這事特別棒的一件事情。”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5

在老師的強烈要求下,我迫於無奈地觀看了一檔我毫無興趣的節目——《朗讀者》。

作為一個寧可躺着無所事事,也絕不願意在課外手沾書籍的“厭學者”,我本實在不懂得,一檔只有朗讀的節目,會有什麼精彩的看點,哪些地方,會惹人眼球。而當我真正走入它的時候,毫不誇張的説,我徹底被它吸引了。

正是朗讀者,將書籍的底藴與魅力放在了一個聚光點上,讓那些書籍中難以言會的一切都像蠟燭般在驟時間明亮起來。本期朗讀者來請來了一位我十分喜愛的明星嘉賓——王源。作為一個年少成名的高一學生,年紀輕輕便走出了世界,享受舞台的燈光和無數粉絲的追捧。這又是多少少男少女夢寐以求而不能及的呢。然而節目中的他卻表明,一切的一切,都絕不是這樣。一個人的能力與名聲越大,他所承受光鮮的同時,也決然少不了質疑和否定。

一個16歲正值意氣風發的少年,卻承受着同齡人絕不能及的關注,也許從嚴格意義上來説,這並非是一件十全十美的好事。那些不堪入目的文字和那些刺人入骨的言語,無異於是一座山的壓力。然而他,16歲的王源,並沒有泄氣或停滯不前。面對那些糟心的種種,他選擇了坦然。

正如他的朗讀裏:這世上大多數人都清楚別人該怎麼過活,而對自己卻一無所知。在他去聯合國發言時,他看見自己座位前的名牌上豎立着“china”,臉上露出陽光般的笑容。那種真實,燦爛,灑在了每個人的心裏。在這個和我同齡的人氣偶像身上,在他的朗讀裏,在他温柔靈動的聲音中,我看到了他一顆紅彤彤,赤裸裸的心。那種能讓冰雪融化的力量。

或許這就是朗讀者的魅力,在朗讀裏,温柔而又透徹的剖析每一個我們所熟識的明星,或者説是偶像。在某些靈魂清澈的池裏,他們或許和我們一樣,並不因為自己備受矚目,而忘記了生活,在他們身上,依然能透過《朗讀者》,找到人性的光輝,拾取我們都不捨得丟棄的最初的美好。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6

前晚,隨着李雲迪的鋼琴伴奏,董卿首次擔任製作人的節目《朗讀者》在央視一套播出。沒有炫目的舞美,只有6組嘉賓安靜的朗讀聲,節目首播便獲得了豆瓣9.4分的高評。有96歲高齡的翻譯家許淵衝,有藝術家濮存昕,有企業家柳傳志,也有從四川成都鮮花山谷裏走來的普通夫婦等。圍繞第一期主題“遇見”,嘉賓們唸詩、讀散文,分享家書,讓曾經打動過,甚至改變過自己生命軌跡的文字,隨熒屏潛入千家萬户。對於節目的首播成功,董卿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真人秀或者純綜藝節目霸屏的今天,這給我們帶來了不少鼓舞,也讓我看到了文化類節目的風向標。

“我只願意憑着這一點靈感的相通,時時帶給彼此以慰藉,像流星的光輝,照耀我疲憊的夢寐,永遠存一個安慰,縱然在別離的時候。醒來覺得,甚是愛你……”“我們喜歡天南海北地旅遊,後來走的地方多了,她也累了,就想穩定下來。她原本就喜歡花卉植物,聊天的時候她説要是有個自己的花園該多好,我只有一個想法,就算砸鍋賣鐵都要滿足她,我一定要親手為她種一個花園。”節目中,漢語之雅馴,文化之寬廣,情感之豐厚,全都在節目不疾不徐的節奏中漸次打開。朗讀引起了觀眾很多的共鳴、關注和讚賞,同時也展現出了朗讀者們的可愛和執着。無論是明星還是素人,朗讀者的真誠打動了無數人。也有不少觀眾在觀看時發現很有趣的細節,濮存昕在提到老舍時一直在説老舍(shè),原來不是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

對於節目首播的成績,董卿坦言:達到了我們(製作團隊)的預期。在被問到為何採用“星素結合”的方式挑選朗讀者時,董卿也直言不諱地表示:明星已經被過度消費,在他們身上很難或者説比較難捕捉到大開大合的人生故事。“我們發現在普通人或者説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的有我們意想不到的,能夠給我們帶來驚喜和感動的一些人生的經歷和感悟,像這一期裏面鮮花山谷那對夫婦,就讓我們看到了人生的一種我們都沒有想到的普通夫妻,還能夠有如此真摯、美好、單純的一種生活,給我們大家帶來了無限的想象。”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7

“當時的我是何等温柔,我把花瓣撒在你的發間,當你離開,我的心不會變涼,想起你,就如同讀到最心愛的文字,那般歡暢。”

《中國詩詞大會》第六期節目中,一位孩童清脆地唱着《春夜喜雨》,父親輕輕地和着,主持人董卿被這一幕感動,眼裏閃着淚花,隨口唸出了葉賽寧的《我記得》。這樣的董卿讓人動容,也難怪選手王若西誇讚董卿道:“美人當以玉為骨,雪為膚,芙蓉為面,楊柳為姿,更重要的是以詩詞為心。”

猶記春晚時,董卿莫名的因為口紅顏色上了熱搜,都贊她説被這脣色映襯的膚白貌美。緊接着到了《中國詩詞大會》,眾人方知原來脣色所襯不過是外表,真正吸引大家目光的是董卿慧心如蘭,由內而外散發的氣質。

董卿出生在上海,父母都是從復旦大學畢業的高材生,爸爸董善祥是報社的總編輯,媽媽金路德是大學物理系教授。

董卿的爸爸出生農村,家境窮困,父親英年早逝,和母親相依為命。為了讀書,董爸爸每天上學之前,都要先到池塘裏抓魚、抓蝦,再跟着母親到集市上把魚蝦賣掉,掙些生活費。董爸爸很喜歡文學,高中時老師建議他考復旦大學新聞系。農村少年憑着滿心喜愛和不屈的韌勁,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堅持,考上了這座名牌大學的名牌專業。

董爸爸對董卿心愛至深,卻也嚴厲至極,董卿稍能識字,爸爸就讓她每天抄成語、古詩,大聲朗讀並且背誦。稍大一點,又讓她抄古文。7歲的時候,董爸爸要求董卿必須分擔家務勞動,還不允許她花時間在穿衣打扮上。

正因父親的“魔鬼”教育,董卿自小熟讀詩詞歌賦,浸潤她的精神世界,從小培養的良好品格鑄就她的德性骨骼,歲月的積澱歷久彌香,董卿一步步走來,越發透着知性魅力。曾經讀過一次又一次的文字和真實的生活相交融,成為精神的引導力,也成為揮之不去的情結。

20xx年3月,董卿開始醖釀一檔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如果説《朗讀者》和其他文化垂直類,或者讀書類節目有什麼不同,大抵在於這檔節目所飽含着的情感和熨帖人心的温度。

“朗讀”、“者”、“情感紐帶”是這檔節目三個關鍵內核。節目每期一個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嘉賓圍繞主題詞分享人生故事,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節目緊抓文字和人的故事之間的情感紐帶,既每期節目中的主題詞。再有主題詞擴展開來,形成情緒的磁場,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鳴。目前節目已經邀請到了不少嘉賓,有濮存昕、柳傳志、許淵衝、斯琴高娃、王學圻等。

在這樣的設定下,文字不在只是別人筆下的世界,而是融入朗讀者精神世界的具有生命力的符號,印刻着它的情感、經歷,再度蓬勃而出,引起共鳴。就仿若詩詞之心賦予人們的雋永之美,也仿若董卿脱口而出的“想起你,就如同讀到最心愛的文字,那般歡暢。”

“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董卿希望節目“展現着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

《朗讀者》藴含着董卿對文學的敬仰,也藴含着她對爸爸的愛,還藴含着前來節目的朗讀嘉賓每個人生命中最寶貴的情感體驗。

有時候愛得如此深沉讓我不知怎樣表達,不如讀一段你我都喜愛的文字,讓我們靜靜聆聽它。《朗讀者》讓你站在當下的時光中,回眸來時的路,朗朗讀書聲,讀的是文字的美,傳達的是生命的力量,守望着的是精神家園。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心得體會 篇18

前晚,隨着李雲迪的鋼琴伴奏,董卿首次擔任製作人的節目《朗讀者》在央視一套播出。沒有炫目的舞美,只有6組嘉賓安靜的朗讀聲,節目首播便獲得了豆瓣9.4分的高評。有96歲高齡的翻譯家許淵衝,有藝術家濮存昕,有企業家柳傳志,也有從四川成都鮮花山谷裏走來的普通夫婦等。圍繞第一期主題“遇見”,嘉賓們唸詩、讀散文,分享家書,讓曾經打動過,甚至改變過自己生命軌跡的文字,隨熒屏潛入千家萬户。對於節目的首播成功,董卿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真人秀或者純綜藝節目霸屏的今天,這給我們帶來了不少鼓舞,也讓我看到了文化類節目的風向標。

“我只願意憑着這一點靈感的相通,時時帶給彼此以慰藉,像流星的光輝,照耀我疲憊的夢寐,永遠存一個安慰,縱然在別離的時候。醒來覺得,甚是愛你……”“我們喜歡天南海北地旅遊,後來走的地方多了,她也累了,就想穩定下來。她原本就喜歡花卉植物,聊天的時候她説要是有個自己的花園該多好,我只有一個想法,就算砸鍋賣鐵都要滿足她,我一定要親手為她種一個花園。”節目中,漢語之雅馴,文化之寬廣,情感之豐厚,全都在節目不疾不徐的節奏中漸次打開。朗讀引起了觀眾很多的共鳴、關注和讚賞,同時也展現出了朗讀者們的可愛和執着。無論是明星還是素人,朗讀者的真誠打動了無數人。也有不少觀眾在觀看時發現很有趣的細節,濮存昕在提到老舍時一直在説老舍(shè),原來不是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

對於節目首播的成績,董卿坦言:達到了我們(製作團隊)的預期。在被問到為何採用“星素結合”的方式挑選朗讀者時,董卿也直言不諱地表示:明星已經被過度消費,在他們身上很難或者説比較難捕捉到大開大合的人生故事。“我們發現在普通人或者説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的有我們意想不到的,能夠給我們帶來驚喜和感動的一些人生的經歷和感悟,像這一期裏面鮮花山谷那對夫婦,就讓我們看到了人生的一種我們都沒有想到的普通夫妻,還能夠有如此真摯、美好、單純的一種生活,給我們大家帶來了無限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