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做雷鋒個人感想(精選5篇)

學做雷鋒個人感想 篇1

蠟燭固然不美,但它在人們陷入黑暗時燃燒着自己,給人們以光明的享受;彩虹固然短暫,但它那雨後天晴瞬間的存在,給人們以美好的回憶。

學做雷鋒個人感想(精選5篇)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忠誠謀士們的寫照。自古以來,諸葛亮的事蹟被廣為流傳,不僅僅是因為他那出眾的謀略,更是因為他有着奉獻的精神。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恩情,他“抗吳聯曹”,幫助劉備三分天下;為了完成劉備臨終前託付與他的重任,他六出祁山、七擒孟獲,輔佐劉禪興復漢室.其中,他“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更體現他是臨危受命,很多人都會有着這樣的想法:奉獻是可做也可不做的事,何必再去拼命地做呢?為何不直接敷衍了事?可是諸葛亮沒有這麼做,他不僅奉獻了,而且是盡心盡力地奉獻;他不僅奉獻了,更讓奉獻二字在他身上得到了昇華!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老師們的寫照。還記得那個為救自己學生而被雙腿截肢的張麗莉老師嗎?僅有29歲的她,是黑龍江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學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師.20__年5月8日晚,一輛失控客車撞向學生,危急之下,張麗莉將學生推向一旁,自己卻被碾到車下,造成雙腿截肢.人們怎麼也想不到,一個看起來文弱的女老師,在關鍵時刻怎會有那麼大的勇氣,那是因為,她有一顆無私奉獻的心,她的心在那一刻鼓舞她去做,要求她去做.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英雄們的寫照。76秒,多麼平凡而又短暫的時間,而一位司機用這短短的76秒保住了車上所有乘客的生命.這個司機叫吳斌,48歲,是杭州長運二公司司機.20__年5月29日,在高速公路客運行駛中,吳斌被迎面飛來的鐵塊砸中.他強忍巨痛將車緩緩停下,疏散乘客.在告訴大家注意安全後,自己倒下了,後因傷勢過重而不幸逝世.在出殯的這一天,全市的人為他送行,“一座城送一個人”,是什麼使全市那麼多的人為他這麼做?那是因為,吳斌那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他們!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無法延長它,無法讓它永存.但是我們可以奉獻自己的一切,若如蠟燭長久付出,或如彩虹展現瞬間的美好.我們可以用奉獻來體現生命的價值,用奉獻來換得生命的永恆.

學做雷鋒個人感想 篇2

時光似水,匆匆流逝。六年過去了,對於母校的回憶,有太多太多的美好。不久,我們就要離開這個哺育了我們六年的搖籃。

在這六年了,幫助過我的人很多,而我第一個,要感謝的人便是您——朱老師。説到您,往事就像一場温暖美麗的電影,一幕一幕浮現出來。一次數學考試,因為題目太難,大家都考得不是很好,而我只考了個悲慘的79分——這是讓我無法接受的現實。您叫我去辦公室,我想您一定會大聲責罵我,可您沒有。您語重心長地説:“這次考得不好沒關係,你要從這次考試中走出來,反思自己考得不好的原因,無論如何,你記住‘不憂未來,不愁過去,做好當下,便是明天。’只要你努力過,考多少分都沒關係,因為你盡力了。”那時,我聽得似懂非懂,暗自慶幸您沒罵我。而現在,我明白了您的一片苦心,謝謝您,謝謝您的諄諄教導。

真正的好友,是你在遇到困難時,幫助你的人。記得二年級時,一次美術課上,老師要我們帶畫紙,而我卻忘帶了。你見我沒帶畫紙,便説:“沒事,我帶的紙大,我倆一人一半。”説完,你便拿起尺將紙小心翼翼地撕開來,一張四開紙剎那間成了兩張八開紙,你一張,我一張,我們笑呵呵的,天真爛漫,友誼純淨得像一杯水,澄澈無染。雖然我們現在不在同一個班了,但是,我要謝謝你——小思,我們永遠是一輩子的好同學

感謝老師、同學,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人,感謝母校。人生就是一張單程機票,所以我們要努力地向前走,走得無怨無悔,就像老師説的“不憂未來,不愁過去,做好當下,便是明天。”做好每件事,讓我的國小生活不留遺憾。現在,我們要努力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報答、感謝母校。

學做雷鋒個人感想 篇3

十八年的時間,一個國家能有多大改變?

對比這次的新型肺炎與十八年之前的非典型性肺炎,雖然此次病毒來勢更加兇猛,更加難以預防,但是在對抗病毒的戰爭之中,中國所展現出的極短的反應時間和出色的應對能力是十八年之前所不能比擬的。

回望十八年前,當時的行為在今天看來簡直不可想象。在羣眾面對疫情的恐慌與當地政府的不作為之下,流言橫行,更是有記者拍到一千元一瓶白醋的“歷史性照片”。這種情況下,當地政府不僅沒有及時發揮職能,維持市場穩定,反而是一再説明感染人數少,病情只是局部發生。演唱會照常開幕,球賽照常舉辦,學校照常開學,甚至在疫情發生兩個月之後也沒有向世界衞生組織報告,而是在病毒已經傳播到國外的情況之下世界衞生組織才得以知曉併發出全球警告。

而在此次疫情中,國家的綜合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所引起的進步顯而易見。國家在面臨此次災害時並沒有選擇隱瞞,而是將信息完全的展示給公眾,不僅符合了“公開為常態”的原則,也展現了國家對戰勝此次疫情的決心。同樣的,面對謠言,國家並沒有讓“千元白醋”的事件再度出現,而是積極的發揮自己的職能,穩定物價,保持超市物品的供應,穩定最基本的民生,可以説在面對疫情時,中國早已今非昔比。

三個月三十一天與兩個月十三天,這是非典與新型肺炎分離病毒所用的時間,它昭示的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的進步,更是國家綜合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飛躍。重大災害面前,不僅僅需要過人的技術,更需要的是全國上下團結在一起,共同發力;擁有先進的技術固然可以幫助治癒疾病,但沒有像今天中國這樣舉世無雙的全國協同能力,再先進的科學技術也難以解決問題。就像在某電視節目裏所説的“只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讓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

科技在發展,綜合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在進步,但在面對疫情之時,中國還是沒有變:中國的內核沒有變,中國人的精神沒有變,中國的一線工作人員堅決奮鬥,愛崗敬業的精神沒有變。十八年前,看到各個醫院為了防止傳染而忽視了病人的感受,鍾南山院士站了出來,一句“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這兒”完美的展示了什麼叫中國精神。十八年後,耄耋之年,面對疫情,又是他挺身而出,親自趕往武漢,與一線的醫務人員一起奮鬥。在對鍾院士的採訪之中,有一句話讓我深受感動:“非典之後,為了以後還能堅持在一線,我每天都健身”,人人都應為了身體健康而健身,而鍾院士健身卻是為了在國家需要之時還能夠有精力奔赴一線,此種精神,怎能不讓人感動。

中國在變,中國也沒有變。變的是科學技術,變的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變的是中國的精神,是五千年流傳下來,經歷過無數次天災人禍考驗的中國精神。這次,中國會勝利;下次,中國還會勝利;未來,中國會一直勝利。

學做雷鋒個人感想 篇4

華裔美國女作家林留清怡在經歷數年的中國美食大冒險後,集成了這樣一本書——《Serving the people》,繁體版直譯成《味人民服務:從小麵攤到五星級餐館的奇妙歷程》,而簡體版卻似乎別有意味地譯成《尋味中國》。不論是筆調還是跨文化觀察方式,這本書無疑可作為何偉《尋路中國》的姊妹篇,無非前者從食物入手,後者開車遊歷體驗,何偉是金髮碧眼的美國人,而林留清怡卻是黃皮膚黑眼睛的ABC。

在這一點上,倒是跟何偉老婆張彤禾的立場更接近,她也來到中國,去結識東莞工廠的女孩,然後寫了一本《打工女孩》。大家的都有個“中國根”,林的高明之處是並沒有一味地去尋找那個虛幻的“根”。除了長相和偶爾和家人一起吃的山寨中國菜,別無任何聯繫,你不能要求一個土生土長在加州的女孩去懷着莫須有的鄉愁。

比起張彤禾的拼命代入,林留清怡倒是大大方方地承認這一點,我並不是中國人,我的舌頭、我待人處事和觀察世界的方式都是美國的。這也許是為何比起《打工女孩》,《尋味中國》讀起來更真誠有趣的原因。

因為對這片陌生故土上美食的好奇,她來到中國,從詭異的烹飪學校開始,又到山西面攤和“餡老滿”餃子館,甚至味精工廠的探訪,接着到上海外灘的高檔餐廳黃浦會實習,最後到尋找完美的小籠包的一趟揚州之旅結束。這幾段經歷涵蓋了各個層次,裏面出現了不少和她有過深交的人物:烹飪學校的王主任、麪攤老闆張師傅、上海美食評論家江禮暘、黃浦會的廚師小韓和老闆樑子庚先生,每個人都有他們的傳奇經歷,有想要去的地方,他們的表達就是濃縮了他們人生的一部分。

比如經歷過文革、上山下鄉的王主任對所有的事都是一股經驗論,“做菜好比開車,學個套路而已,就那麼簡單”。

從農村出來北京打拼的張師傅陰差陽錯成了廚師,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做自己老闆,能夠賺點錢寄回家。

報社記者出身的江老師是典型的上海式恃嬌恃寵,被各路餐廳請吃飯寫軟文,這起初讓作者感到反感,當她在中國待了那麼多年後,好像扭轉過來,“終於意識到我不能拿美國那一套道德標準來衡量這裏的人和事”。一個收紅包的美食評論家也許不是最專業的,但“我很欣賞他對食物和寫作那股真摯的熱情”。滿腔正義感開始打折扣,這才是瞭解中國的開始。但至少她對自己是誠實的,直言不諱,“吃過的小籠包中,黃浦會的並不是最好的,雖然費了很大功夫,但還是少了點什麼。”忠於舌尖的直覺,這應該是美食熱愛者最基本的素養,我們沒法兒對食物説謊。

最喜歡的一節是寫上海的“音餐廳”的,一間由日本老闆開的創新上海菜館,每晚由同一位廚師鄧師傅烹製食物,老闆像在日本一樣於玄關迎接客人,屬於比較親民的街坊餐館。鄧師傅也是位傳奇人物,少見地有着喝現磨咖啡的習慣,在德國波恩混過幾年,回來後四處旅行,又在貴州的館子裏打過工,他做的菜不花哨,但是很踏實,讓人安心。

林留清怡在這裏引用了她認識的一位旅遊雜誌編輯説過的話,“最好的餐館和最喜歡的餐館壓根就是兩碼事”,在這裏,就是黃浦會和音餐廳,最好的餐館可以作為體驗,而最喜歡的餐館才是最常想去的,高高在上的女神終究沒有青梅竹馬的那份放鬆自在。菜式簡單、擺盤不那麼精美,環境不那麼精緻優雅,這又有什麼關係,好吃不就行了。

對於“地道”,作者這樣寫道:我在音餐廳領悟到,對於是否“地道”的看法是相對的,我人在上海,吃着上海廚師做的上海菜,但有些人卻認為這不是地道的上海菜。大家口口聲聲説“地道”二字時,並沒有考慮到食物也是與時俱進,無時無刻不在變化,食物反映了起源地,而起源地本身也在變化。

這也是自己在很多地方吃東西時感到的疑惑,究竟什麼是正宗,究竟為什麼非要追求正宗?好吃不就行了麼。何況上海菜本身就是個曖昧的概念,是本幫菜呢,還是殖民時期融合各大風味的菜系,還是新派創意菜?誰也沒法兒給個定論。當年的名廚樑子庚漸漸變成了個生意人,林留清怡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他難得下一次廚,而且有回把雞丁炒糊了。很多產業化的餐館最後都會變成這樣,失掉了些許風味,只有嚴格把控質量的食物。

《尋味中國》給我最大的啟發是要忠於自己並且勇敢地説出喜歡或不喜歡,即使對方是從未獲得過差評的頂級餐廳,還是油跡斑斑的路邊小吃店,我們都可以有自己喜歡的理由。

學做雷鋒個人感想 篇5

有種信念和使命叫做教育,有個光榮而又高尚的職業是教師。

在嚴峻的疫情下,教學己延期,20__年,真是個不尋常的虎年啊!宅在家裏時,鼠標點中,一任自己想要戰勝所有未知困難的思緒與夢想像校園中的紅旗一樣,迎風飄揚!

就像童年時去參觀遊覽動物園時,老師清脆悦耳的聲音在鼓勵着我們:“有老師在,就不要怕!困難就像條紙龍,想要真正的舞起來並不難!”以至於到了後來跟隨在南寧經商的父母又回到了家鄉方城,也還是記憶猶新。

而在“封一座城,愛一國人”的今天,老師們克服了各種艱難險阻,毅然將班級羣變幻為講台一一彷彿化身為具有超能力的超人,在這個冰天雪地裏為同學們帶來了愛心和温暖!班級羣裏,我們氣質高雅的語文老師從寒假到現在,每天都起早貪黑,井然有序的指導我們背古詩,練字,朗誦課文,寫讀後感,在家校本里上傳作業,以及作文課上的妙筆生花……激情燃燒的少年們鬥志昂揚,爭先恐後地發揮自己的奇思妙想,因為大家都知道,能有個嚴格要求認真負責的好老師是我們的幸運!所以都儘量會把字寫好些,拍照清楚些,讓老師檢閲。

在星期一上午時,妙趣橫生而又機智百變的英語直播課又開始了!“verygood”加五分!“yesyounow”?“followme”……而同學們也會爭先恐後地回答:“會背了”!然後儘量地去克服網絡信號不好,卡頓的現象和困難,認真的聽課。

而班主任數學老師也是每天早上準時在班級羣和家校本上佈置作業,然後再嚴謹認真細緻地逐一批改,最後才會下午五點的直播課中講解。從計數單位,公式定律,算式以及每道題的解析,嚴肅認真的教學方式讓同學們不敢有絲毫的疏忽。

而科學老師在為我們佈置綜合作業時,總是耐心細緻地讓同學們先觀察諸如春天的景物、氣象以及與家人交流溝通相處的方式等等有趣的科學探索。

我尤其喜歡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以及冰心奶奶的“玉壺存冰心,硃筆寫詩魂”。難道這不就是老師在教學生涯中的真實寫照嗎?!

老師,您們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