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母親閲讀心得3篇

“母親”,不僅是孕育生命的載體,也是人類情感的歸宿,其身上充滿了各種複雜甚至相互衝突的社會文化意涵。下面是本站為大家帶來的莫言母親閲讀心得,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莫言母親閲讀心得3篇
莫言母親閲讀心得範文1:

莫言的八個“母親故事”告訴了我們,雖然莫言的媽媽不識字、沒有讀過書,但她用最真摯的善良和慈愛,最樸實的言行,教會他的兒子什麼是夢想和志遠、學習和生活、人生和處世、堅強和不屈、誠實和恥辱、憐憫和同情、寬容和理解、大愛和親情。

是啊,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行最直接的影響着孩子們,我們做家長的要為孩子們樹立良好的榜樣。可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真的做到了嗎?

在思想上、言語上、行動上,我們只會一味的要求孩子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可我們自己卻沒有克服自己的壞毛病。忙的時候藉口太忙,沒時間陪孩子,閒的時候還想看會兒電視、玩會兒電腦。遇到事情,還是按照一貫的做法去進行,遇到問題,仍是按照社會的現行標準去思考。我們知道這樣不好,可我們為什麼改不了?因為我們養成了既定的習慣。我們沒有決心、沒有勇氣去改變我們自己。

我們愛我們的孩子,為了孩子,也為了我們自己,我們應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檢查一下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言語、自己的行為,看我們做的怎麼樣。

我們不可能像莫言故事中的母親一樣那麼偉大和高尚,可我們至少可以正視自己的缺點,認識自己的不足,改掉我們的壞毛病。

讓我們行動起來,和孩子們一起努力培養良好的習慣吧。

莫言母親閲讀心得範文2:

在《我的母親》一文中,莫言講了關於母親的幾件事:記憶最早的一件事、記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最後悔的一件事。母親尊重讀書人,默許他做與讀書有關的事。但莫言國小沒畢業就輟學放牛放羊,躺在草地上,眼睛望着天空,腦海裏浮現着各種幻想。有時甚至對鳥兒、對樹木傾訴心聲。

成為小説家後,當有人誇他想像力好時,他卻苦笑,當年的痛苦,其實也是“禍兮福所倚”。莫言童年輟學,飽受飢鋨、孤獨、無書可讀之苦,但他因此也像前輩作家沈從文那樣,及早地開始閲讀社會人生這本大書。

莫言有着痛苦無助的童年,受過窮,捱過餓,受過羞辱、驚嚇、打罵,在那個時代,物質饋乏,上不起學,與我們現在的生存環境反差很大。

我們現在真是趕上了好時代,對待孩子,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春風化雨,因為我們呵護的是一棵小苗;你在春天播種,施肥,除去雜草,鬆土,給以陽光雨露,和風細雨,夏天不怕日曬,冬天不怕嚴寒冰凍,懷揣着希望,一路堅持,一路走過。

也許我們不是一個合格的農人,不知如何科學地育苗,經常地要靠天吃飯,但我們卻可經常去學習,通過各種途徑,哪怕是讀書自學,哪怕是登門求教,哪怕是網上搜索,哪怕是遍訪名師,哪怕是獨自琢磨……

我們不再甘心當傳統的農民,扶犁耕種,那樣落後的方式,怎能大獲豐收?購買大型機械:拖拉機、播種機、聯合收割機……育苗要鋪塑料薄膜,催長要多放輕音樂,袁隆平都發明瞭雜交水稻……

網絡提供了便利,提供了大量先進有用的信息,天南海北的教育界人士,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社會也提供了機遇,我們都有機會去養育一個聰明活潑的好孩子,前提是,有信心,有決心,有恆心地去培育這棵幼苗,堅持走家庭教育的道路不動搖。

莫言母親閲讀心得範文3:

我出生于山東省高密縣一個偏僻落後的鄉村。5歲的時候,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艱難的歲月。生活留給我最初的記憶是母親坐在一棵白花盛開的梨樹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紅色的棒槌,在一塊白色的石頭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綠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濺到母親的胸前,空氣中瀰漫着野菜汁液苦澀的氣味。那棒槌敲打野菜發出的聲音,沉悶而潮濕,讓我的心感到一陣陣地緊縮。

這個記憶的畫面中更讓我難以忘卻的是,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裏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當時,在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中,勞作最辛苦的是母親,飢餓最嚴重的也是母親。她一邊捶打野菜一邊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這一細節,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義。

我母親沒讀過書,不認識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難,真是難以盡述。戰爭、飢餓、疾病,在那樣的苦難中,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她活下來,是什麼樣的力量使她在飢腸轆轆、疾病纏身時還能歌唱?我在母親生前,一直想跟她談談這個問題,但每次我都感到沒有資格向母親提問。有一段時間,村子裏連續自殺了幾個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種巨大的恐懼。那時候我們家正是最艱難的時刻,父親被人誣陷,家裏存糧無多,母親舊病復發,無錢醫治。我總是擔心母親走上自尋短見的絕路。每當我下工歸來時,一進門就要大聲喊叫,只有聽到母親的回答時,心中才感到一塊石頭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來已是傍晚,母親沒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欄、磨房、廁所裏去尋找,都沒有母親的蹤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發生了,不由地大聲哭起來。這時,母親從外邊走了進來。母親對我的哭泣非常不滿,她認為一個人尤其是男人不應該隨便哭泣。她追問我為什麼哭。我含糊其詞,不敢對她説出我的擔憂。母親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對我説:孩子,放心吧,閻王爺不叫我是不會去的!

母親的話雖然腔調不高,但使我陡然獲得了一種安全感和對於未來的希望。多少年後,當我回憶起母親這句話時,心中更是充滿了感動,這是一個母親對她的憂心忡忡的兒子做出的莊嚴承諾。活下去,無論多麼艱難也要活下去!現在,儘管母親已經被閻王爺叫去了,但母親這句話裏所包含着的面對苦難掙扎着活下去的勇氣,將永遠伴隨着我,激勵着我。

我曾經從電視上看到過一個讓我終生難忘的畫面:以色列重炮轟擊貝魯特後,滾滾的硝煙尚未散去,一個面容憔悴、身上沾滿泥土的老太太便從屋子裏搬出一個小箱子,箱子裏有幾根碧綠的黃瓜和幾根碧綠的芹菜。她站在路邊叫賣蔬菜。當記者把攝像機對準她時,她高高地舉起拳頭,嗓音嘶啞但異常堅定地説: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即使吃這裏的沙土,我們也能活下去!

老太太的話讓我感到驚心動魄,女人、母親、土地、生命,這些偉大的概念在我腦海中翻騰着,使我感到了一種不可消滅的精神力量,這種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類歷盡劫難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證。這種對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學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