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精選17篇)

寫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篇1

青海敦煌西北一線的旅遊途中,發信息給丈夫問要不要我帶什麼禮物,以為在家的丈夫和女兒會給我提出帶點特產或其他什麼的要求,不想丈夫回信息陶冶出一份平川萬里的心態就是給我和女兒的最好禮物。回家後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想這個問題,何謂平川萬里的心態?而丈夫又為何有如此一説?

寫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精選17篇)

讀于丹的《〈莊子〉心得》,讀到了肩吾和連叔的故事,肩吾對連叔説了一個住在姑射山上的神人故事,説那個人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可是卻可以駕着飛龍,乘着雲氣,遊乎四海之外,遨遊於天地之間。讀到這裏,我也象肩吾一樣,笑着在心裏説,其實哪裏真的有這樣的神人呢?

莊子當然知道不可能有這樣的神人,于丹知道,你我也都知道。于丹和莊子説這個神話,其實也只不過是要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用心遊萬仞的心態調整自己的生活,永遠保持心態的平衡,對生活少一點成見,少一點抱怨,給自己的心多一點智慧,讓自己的心能夠欣賞花開、聆聽水流,能夠看見飛鳥掠過天際、朝陽躍上雲端,讓自己的心乾乾淨淨。也許這樣的心態便就是平川萬里吧。

做為女人,一生需要擔當的角色真的很多,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與人友與人同事等等。不同角色的轉換以及生活給予的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壓力,是否也讓我不經意的會有一點點疲憊,所以丈夫才有平川萬里的心態一説?我沒有問他,但是我知道,單位、家庭兩點一線日復一日的重複單調生活,的確讓我常常有點浮躁,亦知道自己的心智有時會因此而有障礙,看不見春的百花秋的月,感受不到夏的涼風冬的雪。餘秋語先生寫了一本書叫《行者無疆》,我做不到是無疆的行者,但是也許我也可以試試乘物以遊心,給我自己的心靈安上一雙翅膀,遨遊無疆看看平川萬里的吧。

如何讓自己的心也平川萬里?

我又想起了旅遊途中發生的一個小故事。游完敦煌,我們乘大巴前往蘭州,車子沿着祈連山脈長長久久在一望無際灰朦朦的戈壁灘中行使。導遊介紹説如果天氣晴朗陽光很好的話,我們可以在中午時分看見美麗的海市蜃樓。看海市蜃樓是我久遠的夢想,只是不巧,偏偏那天在沙漠戈壁上下了一場據説是十年難一遇的雨,陽光遲遲不肯出來。但是行駛途中,在祈連山下遠遠的出現了一個水庫,水庫上面雲霧縹緲,映着山巔的白雪,美麗極了。不知是誰喊了聲:看啊,海市蜃樓!車裏一下熱鬧起來,七嘴八舌還有相機喀擦的聲音,好象真的看到了海市蜃樓。導遊説那只是水庫,大家一下又失望了,情趣一下子跌落到低谷。肖卉笑着説不要緊,我們當它是海市蜃樓就是!

是啊,我們當它是海市蜃樓它就是,管它是不是真的呢。

很久以前看的一篇中國台灣作家寫的散文《也是水湄》,作者堅持自己在四層樓高的公寓裏把長椅坐成了小舟,堅持自己聽到了流水繞孤村潺潺水聲,隆隆車聲就是車如流水,她自己正是泊舟水湄的舟子。作者因為自己的意願可以把車聲寵成水響,把公寓愛成山色,我們當然也可以因為自己的心願意而將美景幻成海市蜃樓。

萬水千山總關情,知道了其實看山看水關鍵的只是我們的心境,丈夫的意思也許正是這樣吧。不論何時,自己感覺山在水鳥在林,將冥漠大化萬里江山放在心中,於無弦處聽古琴,於無水處賞清音,這樣生活就可以在一側耳之間温柔,一顧首之間莊嚴,心無智障 ,如此便就是平川萬里了。

我願用一生的智慧朝此去堅持與努力,仍借用于丹的一句話,雖不能及,心嚮往之。

寫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篇2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論語》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讀了《于丹〈論語〉心得》後,《論語》有了新鮮的別樣風味,于丹也漸漸靠近了我們的心岸。

“吾十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裏的這段話,從小便耳熟能詳,是孔子在講自己的人生軌跡:十五歲的學習的起點,選擇好方向,三十歲能牢固地自立,四十歲對各種問題不疑惑,五十歲知道天命是什麼……有一天,看《百家講壇》,一位白衣白裙的中年女子正在講這一段,下面字幕上打着“于丹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的字樣,面孔是陌生的,言談是和藹可親的,她並沒有咬文嚼字羅列子曰詩云,而是把聖人描述的這個人生座標放在了今天,在天地悠悠,斗轉星移中,面對物慾橫流、轉瞬即逝,讓每一個凡夫俗子去體驗,去規劃自己的人生,譬如“三十而立”,“並不是通過一個外在的社會座標來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內在的心靈標準衡量你的生命是否開始有了一種清明的內省,並且從容不迫,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種自信和堅定。”譬如“四十不惑”,“就是人能夠自覺按照中庸(于丹把“中庸”理解為一種理想狀態,一切都處於和諧之中,即天地萬物各安其位)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外部世界給你許多不公正、打擊、缺憾,你也能在一個座標上迅速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言者切切,聽者意會,那種樸實無華清新自然,一下擊中了不再敏感的神經,怦然心動,冥冥之中似乎碰到了知音, 沒有更多的理由就喜歡上了。

于丹把解讀《論語》的指南針,放在了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裏,告訴今天的我們,怎樣有價值有效率地生活,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生活。在於丹的眼裏,《論語》的價值,或者説是一切經典的價值不是用佶屈聱牙的語言作弄人,也不是用晦澀艱深的典故嚇唬人,更不是用天經地義的章法約束人;所以,她不需要我們窮究義理、旁徵博引,也不需要我們頂禮膜拜,奉若宗教,而是讓這些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樸素的真理,穿越時空的塵埃,用經典將心靈的內在喚醒,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慾世界中找到心靈的歸宿地與棲息地。

所以在《心得》中,沒有尋章摘句,沒有引經據典,沒有從教條到教條、從書本到書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來,將孔子從聖人的高位復原到腳踏實地的高蹈者,將聖賢經典點化為雋永心語,不故作高深,不矯情賣弄,一如《論語》中“子路、曾皙、冉有、公孫華侍坐章”中的孔子面對席前的子弟,循循善誘,建立心靈的智慧,傳遞着温柔的思想力量。於是,聖人不再遙遠,經典不再塵封,現實也就少了幾許迷茫——“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誌銘。”……在大部頭的高頭講章、一連串的新鮮名詞術語、三墳五典博古通今的考證成為專家學者們的招牌、成為學問的外在表現時,這些文字猶如這個冬日裏的一抹暖陽,讓人受用流連,一讀再讀而新鮮如初,滋味醇厚。而這些閃爍着真理光芒的樸素語言又常常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結合在一起,讓道理既通俗又意味深長。同為花崗巖,台階不服氣地向佛像抗議:“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同一個山體,憑什麼人們都踩着我們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告訴我們內心的從容緩和是要經過千錘百煉的。一個抑鬱症患者去看心理醫生,醫生建議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戲劇演員的演出,忘懷得失,那個患者滿面流淚地説,我就是那個戲劇演員。質疑我們在角色之外,還留有多大的空間,真正認識自己的內心呢?這樣的還有很多,等待我們凝神靜氣地閲讀,心領神會地頷首。

這就是于丹和她的《于丹<論語>心得》,遊刃有餘地行走在古代與當代的邊緣,擦拭去古典作品表面的斑斑鏽跡,超越聖人與凡人的時空界限,將千萬顆心中的一心之得呈現於觀眾讀者,解讀當下社會和生活,讓我們豁然開朗,讓我們坦然微笑,還讓我們掩卷而思,在某一個闃寂的深夜...

寫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篇3

我推薦于丹莊子心得,最很久就有朋友向近抽時間讀了一遍,果然受益非淺。于丹教授不愧為北師大知名學者,一本博大精深的莊子,被於教授以平實淺顯的語言展示在我們普通人的面前。於教授在這本莊子心得中,對人的思想境界的描述以及莊子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發是很深刻的。看完之後深有感觸,但是我們普通人若想做到莊子那種逍遙的境界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生活在這個競爭而更新飛速的現實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標,説在追名逐利似乎更實際,每天一睜開眼,就不得不為了生存的目標而打拼,正所謂世人皆被名利累,人間多少温情存。雖然莊子説人可以有高尚的追求,要有大的境界,但是,我們所追求的大境界也不過是為了自己的生存方式更富有成就感。

我現在讀莊子心得還真正是時候,因為自己正處於心情浮躁時期,看完這本書心情沉澱了許多。儘管自己平時自認為很淡泊,但是一旦有小風聲草動當頭時,也難免心浮氣躁,以至於搞的自己心神不寧。後來靜下心來想想,有些東西根本不必太在意的。當然不在意並不是放棄,而是如何正確理解。比如親情和愛情,雖然不能時時誓言以對,不能時刻環繞身邊,但是,只要知道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軌道上正常運行就可以了,並且彼此都在對方的心中,還強求什麼呢?對於理想和事業更應當如此,人既然生活在現實社會,就要學會適應社會環境,而不是要環境來適應你。人是這個社會的主體,能夠去研究人體,或許有一種從外到裏的神祕揭開,所以,我選擇了冷冰冰的醫學。生性多愁善感的我,活潑好動感的我,每天卻要面對那些厚厚的醫學書籍,乃至複雜的解剖圖普,還有那血淋淋的屍體標本,毫不顧忌地挖掘着一種自我認可的潛力,面對那些病患苦痛的表情,甚至生離死別的哀傷,也是對自己心志的折磨和考驗。

當一切都適應了以後,生活又出現了新的轉折點,面對自己的新身份感到無所適從。經過內心水火相搏,我忽然之間領悟了一些東西:我們都是凡人,思想上有對名利的渴望也是正常的。問題是怎麼樣正確的看待它,我不會刻意的追逐,只會讓它順其自然的發展。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我不可能做的面面俱到,我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正象莊子所説的,我雖然不能做裝水的瓢,但我卻可以做成船,也就是説人總會有自己的位子。

寫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篇4

一、境界有大小

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時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説;你怎麼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遊江海呢?所以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地價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價值。

莊子教給我們的是境界和眼光。他的“逍遙遊”裏的境界“心嚮往之”充分體現出: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他人。需要的是質詢自己的心,問一句:面對這紛繁蕪雜的環境和世界,面對自己的順與逆,我們首先應該想如何發展自己,有了更廣闊的眼界,才能有大的境界,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從而進一步發展和提高自己。正如那句:莊子的逍遙遊給了我們每一個凡俗的生命一雙非凡的翅膀......

二、感悟與超越

每一個人只有真正清醒地認知了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現如今,我們常被“現實”錯過了太多太多。我們這一生一直用於外在的發現,而從來看不見自己的心到底有什麼願望。往往在他人過多的言論中盲從,迷失自己的心。

“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主語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

覺悟是一個佛家語。用現在的話就是“看見我的心”。我曾經覺得“覺”很重要,但是看過書之後反而覺得“悟”更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經歷。當我80歲時,回想這一生的點點滴滴,時光流逝,腦子裏的每段篇章,可能那還是一個過程。但是他是我的經歷,我的積累。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而“覺”是瞬間,好像一點過程都沒有。有些不勞而獲的意思。

同樣在我的工作中也應該多“悟”而不是“覺”。只有在勞動中,在工作中積累經驗,才能有機會或是有資本“覺”的。古人説:“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我認為“覺”是在“悟”的基礎上的。不論是什麼,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才可以成功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們也該擁有一雙如莊子那般靈魂的眼睛,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寫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篇5

女兒以前買了一本于丹的莊子心得,最近在閒暇時候拿出來翻翻,讓我受益匪淺。

如果説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麼莊子就是道家的化身。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莊子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寫在書裏面的東西,都是一些謬悠之説,荒唐之言,無端涯之詞。看起來漫無邊際,但其實其中藴含有大智慧。在這部書裏,真正流傳下來的思想,應該是一種天地自在逍遙遊,而這樣一番逍遙遊裏,莊子他看破的東西太多太多。莊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逍遙遊》。但是,莊子所追求的逍遙遊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狀態呢?

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

于丹老師把莊子的思想分為了以下幾個部分,我在看每一章的時候都做了讀書筆記,把我粗淺的想法記錄了下來,與大家共勉。

境界有大小。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來判斷一個事物的有無和無用,莊子卻告訴我們,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斷一個東西的有用和無用,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感悟與超越。 司馬遷在《史記》中説到,世上熙熙皆為利來,世上攘攘皆為利往。可見名利二字是世人難以捨棄的追求。但是莊子的人生哲學是淡薄為大,因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莊子所説的“逍遙遊”。

認識你自己。 莊子裏有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由於我們習慣於自以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客觀事物,於是就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而我們又經常會被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所影響,而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心,結果被所謂的潮流而左右,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

本性與物性。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遊。但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説,這個遊的境界似乎很難達到。人們被太多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許只是改變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則改變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質慾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總有路可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醜陋,有的人身有殘疾,有的人因罪受過刑罰,有的人心理遭受過創傷。當遇到這種種不如人意的事情時,我們該怎麼辦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身體的殘缺和心理的創傷?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

堅持與順應。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莊子認為,在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呢?莊子告訴我們要想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就要做到“外化內不化”。

談笑論生死 。生與死,是人生起始的兩個端點。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而人生就像是一條不歸路,當你走到終點時,才會想起途中的遺憾。那麼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對生死為什麼會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讀了生命,才可能正確地對待死亡。

心態與狀態。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那麼,當我們在確定人生目標時,如何判斷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呢?莊子用他的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事時,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慮,那他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大道與自然。每一個個體和每一件事之間的比較,是沒有單純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優劣之辨,那麼莊子認為辨別境界高低的標準就是是否合乎自然。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認為每一個人要遵循內心的道德,聽從自在的聲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于丹讓莊子穿越了千年塵埃,帶給我們的是這樣一份內心的寧靜跟安詳。寵辱不驚,步履從容。

寫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篇6

縱觀整部《莊子》,所有理論,所有寓言,其實只有一個奧祕,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大道無非是一種規則。也就是説天地間所有規則都要合乎大自然的的規律,天之道才是大道!

人怎樣才能知道大道呢?怎樣才能安於大道呢?又怎樣才能獲得大道呢?當我們忘卻一個一個人生座標的參照,真正洞明自己的內心,我們會把握人生獨一無二的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人會遭遇太多太多的事情,一切機遇會來,一切風波會走,在每一個機遇中把握自己,這就是道家所説的合乎天地大道。

莊子最終要提醒世人的,叫做:“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謂之倒置之民”一個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質世界中,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中,這個人就本末徹底顛倒了。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如果一個人喪己於物,失性於俗,那麼他就會徹底找不到自己內心真正的價值與力量。

人怎麼樣才能不喪失?怎麼樣才能不迷失?就在於我們應該明白:眼前遭遇的每一件事,最終都將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東西,我們享受當下,但這美好總會過去;有很多苦難的事情,我們要把它扛過去,這苦難也會過去。我們每個人都要牢記這句話“一切都會過去”。光榮會過去,輝煌會過去,苦難會過去。我們身邊的一切都只是過往。就在我們的生命穿越其中的時候,我們要追究每一個當下的質量。

莊子説,在天地間,真正瞭解自己內心的人叫善養生者。那麼,什麼人是真正瞭解自己內心的人呢?人生的大智慧是,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總是錦上添花。錦上添花是給別人看的,而雪中送炭是為自己的。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重要的莫過於認知自己,以自己的生命合乎大道,這會讓我們少走很多很多彎路。莊子認為,這個世界應該返璞歸真。也就是説外在的道德少點,不要過分相信技巧,讓我們回到最樸素、最本初的狀態。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甚至有人不擇手段獲取利益和名譽。莊子對於我們現代人的意義在於,多一些內心樸素自然的淡薄,少一些投機取巧的刻意行為,否則,我們則有可能在這個大千世界裏迷失自己。我們怎樣才能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融進自然地大道之中呢?

莊子説:“虛無恬淡,乃合天德”。一個人自己的行為做到虛無恬淡,讓心真正靜下來,不慌亂,不迷茫,就合乎天德。在很多時候生命是會陷入絕境的。陷入絕境之後,只有依靠我們明確的判斷和心底的冷靜,才能使我們真正走出絕境。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天地之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最終每一個生命的成全就是這一句話:“每一個人的生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寫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篇7

第一次花這麼長時間讀完的一本書(沒錯,光是這個星期就看了四十多個小時);

第一次讀到的和歷史軌跡有所重合而且能經得起推敲的一本書;

第一次不希望被拍成影視劇的一本書;

第一次讓我想好好了解那個時代的一本書……

這本書得來純屬機緣巧合,而一開始打開它的我是看不下去的。看到女主是穿越的,但並不是光環加身一路開掛,而是過着平平凡凡沒事兒還捎帶驗個屍破個案的'田園生活,我覺得和我想象的有點不一樣。後來火伴陸陸續續的出現讓我覺得有了看下去的動力。及至花木蘭“讀檔重來”,帶着三十多年的經驗和一身怪力的升級作弊系統,我好像和她一起重回黑山,一起經歷了那段同火把臂同歡又共同患難的日子。很多人和事都和原來不同了,但歷史的基本軌跡並沒有改變,而木蘭這隻蝴蝶好像把所有人都扇到了比原來更好的結局。

花木蘭教會了同火認清自己的價值,所以她得到了同火的情誼;花木蘭教會右軍尊重生命,所以她被三軍稱為“玄衣木蘭“;花木蘭勇猛過人而又謙遜有禮,所以她得到了陛下的信任和女子兒郎的仰慕。王猛將軍的細膩維護,阿單志奇的成熟周全,吐羅大蠻的魯莽直率,那羅渾的爭強好勝,若干人的精貴無賴,陳節的衷心耿耿,狄葉飛的敏感自強……還有鄭宗,素和君,赫連明珠,阿單卓,蓋吳,拓跋燾,拓跋晃,庫莫提……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都有血有肉地活在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裏。

而我不希望被拍成影視劇是因為我覺得不會有那麼一個人能擔得起木蘭這個角色,她的堅強,她的勇敢,她的隱忍,她的負責如果不能在影視裏原原本本地表現出來,那麼我寧願沒有那個影視化的花木蘭。

本來想寫的詼諧一點的,奈何寫出來就由不得自己了總之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充滿了熱血,也不乏冷酷和幽默。儘管是理想化的歷史,但還是希望所有人能在這個理想裏過得平安喜樂,有聲有色。

寫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篇8

在這個生命之中,每個人都可以以不同形態活下去。——于丹

合上《于丹<莊子>心得》這本書,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用她獨特的講述,使我對莊子思想以至於對生命有了更深的認識。

“天地大道,法乎自然,莊子於虛靜中揮灑着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着些許狡黠。”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人。他追求豁達的境界,主張面對外在的世界要學會通達和順應,他可以毫不畏懼地站在生命的長河上笑談生死,用一個又一個尖酸卻又深刻的故事揭示“大道合乎自然”,借一個個外表醜陋近乎猙獰但卻活得坦然的怪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無論人生遇到什麼情況,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人的一生,是向自然借來一用的東西,它的價值就在於在這一生中我們怎樣去增加生命的高度,豐富生命的意義。面對生命,我們要有一種豁達的胸襟,面對生死,我們要有一種坦然的態度。“其實我們是可以在有生之年做到真正的樂生,做到順應,做到當下的快樂,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來臨之時,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對死亡説,我死而無憾。”可是生命在它現有的形態上,怎樣達到它“九萬里”的高度呢?那就把一切缺陷和遺憾都接受下來,不要委屈,不要較勁,而想着怎樣去改良它,能讓自己更好。天下本沒有廢物,所謂廢物,只是放錯地方的財物,所以無論人生遇到什麼情況,無論好壞、善惡、恩怨、愛恨、喜怒、成敗、得失,只要堅信自己的夢想,世上總有路可走。

于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始終讓我記憶憂新。有個人要釘一張畫,因為釘不上,就要找木楔子,於是還要找木頭,斧子,鋸,鋸條……等物品齊全後,他已經忘記那張畫了。生活中何嘗不是這樣,最初的夢想總是美好的,可是當我們經歷了人生百態後,早已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真正的“逍遙遊”並不是荒廢此生的“無所待”精神,而是要求人們不要因為社會中一些名利、錢財、權勢而放棄自己生命中最本真的願望。只有認清自己的嚮往,認清自己的目的,心無旁騖地去追尋生命的高度,才能理解真正的“逍遙遊”。

融融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餘暉,我擁一縷最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漫漫人生,我擷生命最重要的——莊子思想。讓莊子思想的清菊伴着你欣賞生命的田園風光;讓莊子思想的靈魂帶你踏進生命的康莊之園;讓莊子思想的韻律攜你共享生命的天籟之音!

寫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篇9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拜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這本書對於充滿誘惑當今社會,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我們可以從中清醒認知自己的內心世界,超越追名逐利之心,用健康的人生態度投入到工作生活中。

超越的大境界不等於消極無為。《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許多人在現實生活中常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利所擾,在工作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了寶貴的生命。我覺得對於一名共產黨員所要取的精華就是在於不斷反省內心,摒棄私念,牢記黨的宗旨,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要有積極進取為人民謀利益這樣的大境界,這樣就不會為名所困,為利所累。

做人要堅持無私秉性不隨波逐流。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祿功名和自我。現實的環境紛紛擾擾,需要超越外在的環境,始終保持一顆無私的心,在工作中,堅持原則,情繫羣眾,不為名利所惑,不為無原則的強權而動搖。

做事要努力奮鬥真抓實幹。無論在何種崗位上,在堅持自己內心無私秉性的基礎上,充分調動自身的潛能,使其發揮到最佳狀態,這就是我認為的超越境界。這需要我們首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其次增強踐行宗旨的使命感和提高自己的服務能力,能力來自學習,在學習中提高自身駕馭各項工作的水平。要增強責任意識,每一項工作都要有為民意識,樹立良好的工作作風和形象,責任出力量,責任出智慧,有了責任心,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克服。此外還要有克難攻堅的氣魄,想方設法發揮自身的潛能和利用好各種有利條件,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

學習《莊子心得》,重在提高思想認識,要志存高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才可以無怨無悔。

寫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篇10

這本書是媽媽放假前就跟我和爸爸買的裏面又許多的故事,和一些我看不懂的古文。但是媽媽説看了後面的解釋,我就懂得了。

比如説“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意思是,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應該説,大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利益和紛,應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經濟問題生存的困窘,莊子也不例外。還是聽不懂……

不過,這裏面又有許多的故事。有些是現代寓言還有些是古代的事情,我到是很喜歡看這些故事,不過,我覺的這些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後面的道理。我把這本書翻來覆去,翻到最後幾頁是,我看到了《莊子》這本書原文,我幾乎全部都看不懂,就有幾個我能猜出來。《莊子》這本書是誰寫的呢?我想:可能是想論語一樣是被學生記載起來的還是莊子自己寫的?

我每天晚上都會想,人的一生太短暫了,如果人死了是什麼感覺呢?肯定回答:沒有知覺了。又問:沒有知覺是怎麼樣的呢?肯定回答:就像打了永遠都醒不過來的麻醉針那麼,打了麻醉針是什麼感覺呢?再這麼問下去,恐怕沒有一個人能回答出來。書上説,莊子對於生命的態度,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絕不找死。莊子之所以能夠談笑生死是因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諦,那就是,生和死,不過是一個形態的變化。沒什麼好怕的。

弟子規裏面説:非聖書 屏勿視。我想,我這應該就是再看所謂的“勝書”吧。

寫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篇11

讀于丹《莊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于丹在裏面寫道:“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別人。”為此,她還專門列舉了《莊子——人世間》中的一個關於樹的例子:

一個姓石的木匠到齊國去,路上看到有一棵櫟樹。這棵櫟樹被這個地方的人奉為社神來祭祀。

這樹有多大啊?莊子的形容很誇張。他説,這棵樹的樹陰可以遮蔽幾千頭牛在這樹底下乘涼,量一量樹幹可以達到百尺粗,跟山一樣高,很多丈高以上才生枝幹。

這棵大樹吸引了好多人來觀賞,但石木匠看也不看一眼,就離開了。他的徒弟問師傅:“這麼好的木材為什麼看都不看呢?”

石木匠説:“這種樹木是沒有用的散木,木質不好。用它做船,那船很快就沉;用它做棺材,這棺材很快就會腐爛;用它做器物,這個器物很快就會折斷;用它做門,這門就會流污漿;用它做柱子,會被蟲蛀。所以,這是‘不材之木’,做什麼都不行。”

晚上,石木匠夢見這棵櫟樹來跟他説話。

櫟樹説:“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你説我是一棵沒用的樹,如果我有用的話,不就早給你們砍掉了嗎?我還能活到今天這樣子嗎?

那棵散木説,你看那些果樹和瓜果,那是大家所認為的有用之材,每年碩果累累,大家對它讚不絕口,結果是大枝條全被折斷了,小枝條都被拉下來,那上面結的果實,年年一熟,人們就來剝奪它。因為它們有用,所以傷害了自己,早早就死了。我就是沒用,所以才保全了自己。

莊子的故事講得似乎有些超現實,但也提醒我們不必去羨慕那些被世俗人所讚不絕口的人;因為他們的所謂有用背後,不知對自己做出了多少傷害?付出了多少的代價啊!

《莊子-——逍遙遊》有一個最著名的故事:

北海有一種魚,叫做鯤。鯤十分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長。它能化成一種叫鵬的鳥,也有幾千裏。當它振翅而飛的時候,翅膀像遮蔽天日的雲彩。鵬會在海運來臨的時候飛往南海。南海,也就是天池。當它飛往南海的時候,會擊起三千里高的浪花,乘着風直上九萬里的高空,而且這一飛就是六個月。

然而,蟬和斑鳩卻嘲笑説:“我們快速飛起,衝上榆樹和檀樹,但有時達不到目的地,就掉落到地面上,何必要飛到九萬里那麼高呢?”麻雀也嘲笑説:“它究竟想要飛到哪兒去呢?我使勁的往上飛,也不過飛幾十丈那麼高就得回來,在蓬蒿之間翱翔,已經是飛翔的最高境界了。它究竟要飛到哪兒去呢?”

在這個故事中,人們往往會羨慕大鵬鳥的視野寬闊,氣魄宏大,會嘲諷蟬、斑鳩和麻雀在大鵬面前如小丑般的無知、可笑,它們鼠目寸光,即使盡力氣地翻飛騰躍,也不過蓬蒿之間,數丈而已,它們又有什麼資格去嘲笑翱翔於天際的大鵬鳥呢!難怪連莊子也説“這幾個小蟲子又知道什麼!”大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感覺。

然而,這只不過是從很世俗的、狹隘的角度得出的結論。而事實卻並不如此!

我們知道,宇宙(或道)是無限的,到底無限到何種程度呢?有一部電影描述得很好:在地球上,外星人與人類尋找一個決定雙方命運的宇宙,經過雙方的生死較量,這個宇宙最終被人類尋獲並奪得,你知道這個宇宙在哪裏嗎?它在一隻黑貓的脖子上掛着,只有玻璃彈珠那麼大,但當你從外向裏望時,裏面卻是繁星密佈,浩瀚無邊,的的確確的是一個宇宙。宇宙就只有那麼大嗎?不是的!電影到結束時,鏡頭拉向遠方,我們偉大的地球慢慢地縮小,變成藍色的球,再縮小,在太陽系裏變成一顆小星星發着微弱的光,再縮小,地球早已看不清了,太陽系在銀河系裏縮成一小片,再縮小,銀河系已變成一小團霧,再縮小,銀河系在我們的宇宙裏已看不見了,最後我們的宇宙變成一顆小小的彈珠在地上滾動,掉到一個小坑裏,與另外一顆彈珠撞在一起。這時,一個外星人伸出一隻長着柔軟大手的瘦長胳膊,用手抓起兩顆彈珠,放到一個布袋裏,布袋裏已有滿滿的一袋子呢!

這個故事可能是我們當下對宇宙最好的詮釋了。宇宙的無限是可想而知的了,那麼大鵬鳥無論飛得有多高、多遠和多長時間,這一切又有什麼了不起呢?在廣袤無垠的宇宙裏,你飛得出宇宙嗎?仍不過是在蓬蒿之間罷了。大鵬鳥飛得很高、很遠,它知道永遠飛不到邊,這不是很痛苦嗎?

相反,麻雀、斑鳩和蟬倒是很幸福的,它們的幸福正在於它們的無知和自我滿足!

現實生活中不也如此嗎。有一個朋友通過自己十來年的奮鬥,已經擁有上千萬的家產,家中的住房已從鄉下的農房換成了小別墅,後來他覺得小別墅也不好看,又想買三十畝地造個小園林,現在他已在付諸實踐了。有人對他説,怎麼這麼不知滿足呢?等你有一小園林後,就有會想,似乎家中少了一座山,你就又會不滿足了。

是啊!到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的滿足呢!這不是自尋煩惱嗎。不是很痛苦嗎。

所以,做一隻無知、無用和自我滿足的小麻雀又有什麼不好呢!

寫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篇12

閲讀《于丹〈莊子〉心得》感觸頗多。于丹以她靚麗的知性形象,獨特的女性視角,非凡的口才,廣博的學問和家喻户曉的知名度,征服了中國的老百姓。

在多元文化並存的今天,有人出來質疑、反駁于丹。于丹坦坦蕩蕩地説:不是成功學,我不主張用急功近利的角度接近經典。儒也罷,道也罷,不能拿有用沒用來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莊子説“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即大家都説你好,你也不要浮躁;大家都説你不好,你也不要沮喪,要理性的對待。”的確,于丹是深諳《莊子》之道。

我以為,《于丹〈莊子〉心得》與《于丹〈論語〉心得》是姐妹篇,一起購買比較閲讀,你會有更多的收穫。

《論語》和《莊子》,一個是儒家理念,另一個是道家之説。前者是語錄體,篇幅短小比較容易理解,後者是散文,結屈聱牙天馬行空難讀,但在於丹清晰頓挫的解讀中,我們有些明白莊子的與眾不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在虛靜中揮灑着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

聰明的于丹以自己19歲時登泰山,來形象詮釋儒與道的不同: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我們迎着山巔長風,感受“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峯”的豪邁。這是儒家的踐行之道,千里之行,積於跬步,直至天下擔當。而道家又是怎樣一番情景呢?泰山的後山,生機盎然,充滿了靈動的深情,心中返響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説”這句話。頓悟少有碑銘的後山,用自然造化完成了對我生命的另一種成全,陽光中折射出莊子的微笑。

在這裏,于丹用詩一般的語言,畫卷般的場景,鮮明勾勒出儒家與道家各有千秋的特色。在人生道路上,孔子和莊子缺一不可。為什麼呢?孔子的“有所為”,“捨我其誰”,是鼓勵我們走向成功,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人生不是絕對成功,人生往往有眾多失意失敗的定數。而莊子,就是那個在你失敗後安慰你,幫你找到自己的智者。如果説孔子是在你的青年時代引領你走到人生的入口,那麼莊子則是冷眼而熱心地在人生的末路等着你。所以,有孔子,我們不消極於人世;有莊子,我們不沉溺於人生必有的失敗。有孔子而沒有莊子,人生太沉重,有莊子而沒有孔子,人生太虛浮。對此,于丹有精闢的見解:

“孔子在回答他學生關於死亡問題時,回答了六個字:‘未知生,焉知死?’人活還沒有活明白呢,幹嘛去想死亡的事呢?在這一點上儒道相通。

孔子給我們揭示的都是一種温暖的情懷和樸素的價值,就是‘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麼,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莊子跟他的學生説,我死了以後,要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這廣大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我陪葬的珠寶,天下萬物都是送我的禮物。這是多麼奢侈的葬禮啊!這是多麼宏大的氣魄啊!”

“儒家所看重的永遠是大地上聖賢的道德,永遠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業的信念;而道家看重的,永遠是更高曠的蒼天之上的精神自由,永遠是人在最終成全後的超越。 儒家思想在社會這個尺度上,要求人擔當;但道家思想在生命層面上,要求人超越……看過《莊子》中的很多故事,會通達他的一套生命哲學……讓現實中種種的窘困只在當下,可以看破,而在永恆生命的引領上,有這樣一番逍遙遊的境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永遠去追尋。”

讀了《于丹〈莊子〉心得》,你大致明白孔子與莊子、儒家與道家的差別了罷?二者不僅有認知上的不同,説理方式也各異,即《莊子》中有大量的寓言故事,而且也詮釋了何為“逍遙遊”。就是尋找一個讓自己心靈放鬆的精神空間。

于丹坦誠地説:我初看莊子十多歲,看了20多年了。論語也罷,莊子也罷,都要通過一生來慢慢感悟。人的悟性有大有小,用一生來讀莊子,你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獲得不同的人生感悟。

是啊,在我們人生最美好的階段,聆聽、閲讀于丹對莊子的解讀吧,不也是人生的一種美麗嗎?

寫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篇13

歷史上,孔子稱為聖人,莊子稱為神人。最初知道莊子是國中語文課本里的一首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雖然理解的不深刻,甚至到現在不太清楚什麼意思。今年寒假讀了于丹莊子心得,知道了莊子最為著名的是《逍遙遊》,這篇代表了莊子的最高境界,表達了對世俗功利的態度。

莊子留給我們最深的是充滿寓意和小故事的文章,以此來表達對那些追求小名小利的嘲諷,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令人瞠目結舌。

莊子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幽默而有涵養,但是她並不是一個衣食無憂的人,他貧困到極點卻從不接受別人一點的施捨。

在這本書裏面,我最喜歡的是“境界有大小”。一個人的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世間的大,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世間的小,同樣也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

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而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認為其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遊江海,有人將可以抗凍的家傳祕方用於使加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凍傷,而世代漂洗衞生,有人卻高價買了此祕方,使吳國兵士不被凍傷在向越過發起的水戰中大獲全勝,而裂地封侯身價倍增。

所以每一個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的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在大千世界,我們既要做到順應外面的世界,做到與時俱進,又要有所堅持,秉承內心最本質和最純真的東西,只有這樣在大千世界裏才不至於迷失我們自己。

令我感觸比較深的還有“認識你自己”這一篇。現實生活中往往離我們最近的卻是我們最難認識,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最難認識的是你自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對於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很少去洞察,而過多的在乎了周邊世界的感受。因此就會出現被名、利所困擾的局面,莊子交給我們儘管永遠有人在提醒你的得與失,你的對與錯,但是,我們往往在他人的言論中盲從,迷失了自己的心,所以我們要養成一種認識自己的能力就是“心齋”。看破世間的是是非非,最終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作文

寫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篇14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人們把孔子稱為“聖人”,稱莊子為“神人”。 之前看過於丹的《論語心得》之後,我又在暑假中閲讀了于丹《莊子》。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一首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雖不知道什麼意思,只覺得詩句挺特別。後來知道莊子寫了逍遙遊,逍遙遊代表了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對世俗社會的功名利祿及自己的捨棄。

如果説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麼莊子就是道家的化身。莊子留給我們的,是他那些充滿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而莊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逍遙遊》。

莊子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雖是一個幽默而有涵養的人,但並不是一個衣食無憂的人,他貧窮到極點,處處求人,等米下鍋德地步。

在於丹《莊子心得》裏,我很喜歡“境界有大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 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世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説;你怎麼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遊江海呢?有人將可以抗凍的家傳祕方用於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凍傷,而世代漂洗為生;有人卻高價買了此祕方使吳國兵士不被凍傷在向越國發起的水戰中大獲全勝,而裂地封候身價倍增。

所以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地價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價值

順應外界,與外界相處要通達,而內心又要有所堅持,這樣才能在複雜社會中不迷失自己。

寫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篇15

無意中在書攤買了<于丹莊子心得>一書,讀來感到相當有趣,覺得很舒服。那是一個遙遠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隻一種難以理解的豁達。他包容萬千,將一切化為烏有。有人説年輕人讀了<于丹莊子心得>會受到不求上進的影響,但在我認為恰恰相反,其實<莊子>裏面的精神,在今天這個社會,很多人都需要。這是需要你辨證的去感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嘛。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蒙之漆園吏。貧而樂道,不慕富貴。他是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莊子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説,使之成為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

他的學説涵蓋着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説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説劍>等。

但是我認為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主語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

覺悟是一個佛家語。用現在的話就是“看見我的心”。我曾經覺得“覺”很重要,但是看過書之後反而覺得“悟”更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經歷。當我80歲時,回想這一生的點點滴滴,時光流逝,腦子裏的每段篇章,可能那還是一個過程。但是他是我的經歷,我的積累。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而“覺”是瞬間,好像一點過程都沒有。有些不勞而獲的意思。

同樣在我的工作中也應該多“悟”而不是“覺”。只有在工作中積累經驗,才能有機會或是有資本“覺”的。古人説:“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我認為“覺”是在“悟”的基礎上的。不論是什麼,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才可以成功的。

寫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篇16

喜歡這本書裏説的一段話:“一個人的生活完全是可以由態度來改變的。一個人先天的性格、後天的機遇、固有的價值觀,最終會決定自己的命運”。

一位哲人説:“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偉人説:“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佛説,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説的是一個人有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生活現實。

不同價值觀念的人,在經歷相同的事情時,會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對人生的感悟如是,對命運的把握亦如是。命運是個客觀的東西,不一定完全依附於機遇。其實,你自己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決定你的取捨,決定你的命運。

于丹在《莊子心得》中還寫道:“名利二字,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但是,要想真正感悟莊子逍遙遊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夠超越名利。而有一個淡泊的心態,是超越名利的基礎。”

閒暇時,我常常會這樣想,生活中有許多如意或不如意的事,如同一杯白開水、一杯飲料、一杯咖啡,有人嫌它平淡無滋味,有人喜歡它夠爽夠刺激,有人説它苦中自有香味。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但每個人心中都有着許許多多的願望,美好的願望不能實現成為理想,邪惡的願望得不到滿足便成為貪念。

想起警示教育片中那些貪官們,其中不乏聰明有識之士,有些更是婦孺皆知的風雲人物。他們平地而起靠着才智、努力和機遇一步步走上高位,曾讓多少人豔羨不已。他們心中明知付出的代價會有多大,明知一生前途一世英名將毀於此,卻如賭徒般把自己作為賭資全身押上,如飛蛾撲火一去不回頭,原因何在?又怎是一個“貪”字能夠了得?!我認為最根本的,還是心態使然,是他們心中的許許多多不平衡在作怪。因為覺得自己比別人付出的多而得到的太少,因為看到自己的仕途已“結構性封頂”而下半輩子卻還沒做好打算,因為雖為高官政治地位高工資收入卻比不上身旁的一個個老闆,於是利用手中的權力昧着良心為自己為家人為身旁的人謀私利,不惜冒險以身試法去違反黨紀國法,心存僥倖只想一旦“安全降落”便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哪想到到頭來兩手空空身陷囹圄才感受到自由多可貴,原已擁有的一切有多珍惜!

因而,究其原因是心態徹底顛覆了他們的生活,決定了他們的命運。而在我們每個人的工作生活中,又何曾沒有過這種心態上的不平衡呢?有些人習慣於抱怨生活,抱怨工作,抱怨同事……為何同在一個單位他的工作崗位比我輕鬆而我卻總有那麼多做不完的事?為何別人上班比我輕鬆工資獎金不少拿卻還總得到領導的賞識?為何別人比我資歷淺比我年齡輕卻比我升職升得快?……等等諸如此類,林林總總不如意的事情總是太多。我想,有了這許許多多心態上的不平衡關鍵還是要看自己如何去承受,如何去對待。

世界萬物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更沒有絕對的公平與合理。當你面對你所不願意面對的人或事,你是該抱怨還是該坦然面對呢,這完全在於你的心態。一個好的心態是,無論對於什麼事物,我們都應該承認存在有其合理之處,反省一下自己付出了什麼,如果的確不是因為自己的問題,那麼該是怎麼去解決問題了。是光抱怨,還是付諸於行動,來改變現狀呢?其實我們也發現,但凡習慣於抱怨的人,往往都是行動的矮子,都很難有所作為。一個積極心態的人是應該勇於面對一切,不斷調整自己,不斷使自己適應這個社會,只有這樣,你才能更好的發揮自己,提升自己。

擁有一顆善良感恩的心,用一種甘於承受、甘於孤獨的心態去面對一些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和瑣碎,擺正心態,善於感悟,才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方向;才能明辨是非,讓自己不會變得偏激,不會變得過於計較患得患失;才能及時反省勇於彌補自己的不足,在前進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勞動保障工作需要我們擁有一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勇於奉獻的心。奉獻,是一種不圖回報、不講好處的無私高尚的道德境界,它所藴涵的精神價值是至高無上的,它的基石是我們勞動保障人首先要擁有淡泊高遠、為民謀利的良好心態。在我們的黨員隊伍中,不知湧現出了多少個像雷鋒、焦裕祿、孔繁森、牛玉儒、鄭培民、任長霞等閃亮的名字,他們是先進共產黨員的傑出代表,在他們身上閃爍出來的最可貴的就是"無私奉獻"精神。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心中時刻裝着老百姓,兢兢業業工作,勤勤懇懇做事,充分體現出樂於奉獻的優良品質,因而得到社會的認同,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

心態決定人生。我想,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有着一根墨線,對人生,都有着自己的選擇。

寫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篇17

一直喜歡《百家講壇》這個欄目,于丹老師在《百家講壇》上對《論語》對《莊子心得》侃侃而談時,深深地吸引着我。她説中國的儒家思想,在社會這個尺度上,要求人坦蕩,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層面上要求人飛越。坦蕩是我們的一份社會責任,超越是我們的生命境界。對《論語》對《莊子》知之甚少的我由此產生興趣。再一次認真聆聽了于丹老師對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思想的深刻解讀,在她瀟瀟灑灑、滔滔不絕的精闢闡述下,引領我走進莊子那無邊遼闊的精神世界遨遊了一番,猶如給心靈洗了一個澡,頓覺神清氣爽。

以前讀莊子的文字,無知的我覺得深奧難懂,沒有讀出莊子超凡的思想,在於丹老師旁徵博引、妙趣橫生的語言中,我才領悟到莊子藴藏人生哲理的精神境界。于丹獨到的講解給了我新的啟迪與感悟,結合我的經歷,對於人生我有了重新的認識與思考。于丹老師説:“莊子的人生哲學是淡薄為大,因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莊子的逍遙遊”。莊子所指的逍遙遊我個人認為是從道家創史人老子提倡的“上善若水”基礎上演變而來,他有意無意有形無形中把水的豐厚內涵融會貫通於生活中。

莊子有水一樣的品行、水一樣博大精深的知識滋養着後人的靈魂,他有水一樣溶納萬物默默奉獻而不爭名利的氣節與胸懷;有水一樣曠達頑強隨遇而安的不倔精神,有水一樣的靈活讓處於艱苦環境中的他安貧樂道;有水一樣的清澈如明鏡照出善惡美醜,他有水的無慾無求而襟懷坦白、有水的寧靜達觀內斂;他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自然之理。,我願做大千世界中的一滴水,柔而不弱,吸收天地之營養精華。莊子提倡的“逍遙遊”又如何讓我的生活受益,並由此快樂的呢?

有時與女兒外出,經常聽到不認識的人説“看不見好可憐”之類的話,世人認為失去光明後的我行動十分不便,猜想我一定在哀聲歎氣中怨天尤人。他們不知,我是“賽翁失馬、焉知非福”,我一直認為沒有絕對的幸與不幸,什麼樣的心態決定什麼樣的生活方式。站在常人的角度上看,在我失去工作的同時也看不到多彩的大千世界,但從莊子的逆向思維來看,我有更多的時間與自由,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裏做自己喜歡的事,他們不知我以書為友、以歌為伴、以琴為樂;他們不知我可以在書的海洋中盡情遨遊、可以用不嫻熟的歌聲來寄託情懷、可以在不純熟的琴聲中放飛思緒、可以用稚嫩的文字記錄生活中的真善美,以此抒發我的真情實感,因此我活得真實而輕鬆;我有更多精力和時間陪孩子老人,享受天倫之樂。我不必為工資為獎金的高低而憤憤不平、不必為追逐名利而忙忙碌碌;不必為職務的升降而憂心沖沖;我眼裏無外表美醜之分、無地位貴賤之分。我喜歡這淡泊平靜、與世無爭的生活。

有舍就有得,我雖身在蝸居,但我的靈魂可以象莊子那樣在天地之間自由逍遙,我得到了人格的昇華與超越,豈不快哉!如今我用心靈代替眼睛來感知紛雜的世界,適應並感謝上天賜我的這種生命方式,讓我有機會內視反省自己,懂得內斂於心而不張揚。書籍涵養孕育了我,讓我浮躁的心變得平和,它磨去了我的稜角,讓我用一顆感恩的心來看待我身邊的人和事。

“遊”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歷程,在這個心靈歷程中我體會到莊子逍遙遊的快樂與寧靜。如果我沒失明,物質的利益會迷惑我的雙眸,有可能會在外界的誘惑下迷失心志、被恩怨情仇所牽絆、被無窮無盡的慾望所捆綁;或者會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計較、甚至參與賭博而遠離書籍。是異樣的人生讓我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讓我更善待父母、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所以我過得很自在、很充實。

正如於丹老師所言:我們需要一種歡欣的感性,這種感性之心使得我們觸目生春,我們所及之處充滿了歡樂。我的心與親人緊緊相連,想到他們我就感到無比温暖。綿綿不絕的愛豐富了我的內心世界,讓我有了精神寄託,它是我永不枯竭的快樂源泉。

莊子提倡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的個人主義,于丹老師講自由要有一把尺子,要有公正,做人要有底線,這才能夠做到這個世界上行為的守則。是的,自由的原則就是以不妨礙別人的自由為前提,但本人還要具備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品質,擁有一顆高尚純潔的靈魂,那些貪贓枉法、作奸犯科等卑劣之人內心有愧又怎能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幸福不是目的而是體驗的過程,它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而是內心的一種感受,我把這種感受強化並不斷加以回味。失明恰恰成就了我的人生,不過我的逍遙是建立在衣食無憂、清閒悠哉的條件上,如沒有穩定的經濟與和睦的家庭做我有力的精神後盾,就沒有這份閒情逸致談逍遙了,因為我畢竟是俗人一個。而莊子有時吃了上頓沒下頓,但他在貧困交加之時,依然淡定從容、超然豁達。楚國大臣請他做丞相,他寧願做一介農夫也不追逐名利。但現在多少人處心積慮甚至不擇手段想升官發財,與之相比,莊子是何等胸襟何等氣度!一個人即使沒有糧食沒有金錢,但不能沒有思想沒有靈魂。

我滿足於目前的生活狀況,對於物質我沒有過多的慾望,在我看來,簡單就是幸福、知足就是幸福、相夫教女就是幸福。哲學家周國平老師説:“成熟了,卻不世故,依然一顆童心;成功了,卻不虛榮,依然一顆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稱之為慧心。”我希望女兒長大後擁有一顆慧心,做到寵辱不驚,追求精神上的富足,過着飄逸恬淡的生活。

感謝于丹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讓我重新認識了莊子,感謝莊子,他教會我們如何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平常心,無論人生有何種境遇,都能樂觀坦然地面對,平庸的~我遠遠達不到逍遙遊的境界,我還沒看破世間的是是非非、名利生死,那麼就以莊子的逍遙遊作為我的精神目標,超越自己,樂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