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感動中國》心得體會(精選17篇)

2022《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1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裏,都流出一首讚歌。我和我的祖國,像海和浪花一朵……”每當聽到這首動聽的歌曲,我的心就像不斷跳躍的音符,搖晃顛簸。是的,祖國和人民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誰也離不開誰,就像魚和水,魚離開了水就沒有了生命,水沒有了魚就沒有生機,變為死水。

2022《感動中國》心得體會(精選17篇)

看着祖國日益強盛,每一箇中華兒女都為之驕傲自豪。穿梭在城市間的羊腸小道轉眼間變成了寬大氣派的柏油馬路。一棟棟高樓,一個個旅遊風景區滿載着中外遊客……想起當年過的窮苦日子,人們吃不飽,穿不暖,。可是我們的同胞沒有就此停留,而是一往無前全力拼搏,才有了母親今天的昌盛繁榮。我們只想説:中國媽媽,我愛你!

想想祖國的過去,盡受屈辱。面對那些一直對中國這塊寶貝垂涎三尺的餓狼們,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清政府腐敗無能,把自己的土地一塊又一塊的分給他們。為什麼?因為閉關鎖國使中國已經從世界上的發達國家變成了落後國家。政府是無能的,可是中國人的愛國之火是不息的!虎門銷煙的林則徐;堅持收復新疆的左宗棠…是他們用愛國譜寫的樂章讓祖國這首歌唱響了世界!

今天,我們不會再面臨生離死別,不會再面臨槍林彈雨,不會在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而是生長在肥沃的泥土裏,有着辛勤園丁的修修剪剪;有温暖陽光的照耀;甜滋滋的雨露;温柔白雲的遮擋……那我們要以怎樣的方式愛國?

無論是生活在最底層的工人農民,還是有優厚待遇的白領、工程師、領導,都可以用自己的心來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而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我們只有像他們一樣做好我們自己。我們要從小就樹立起愛國意識,尊老愛幼,坦坦蕩蕩,誠實守信,珍惜時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至理名言永不忘記。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積少成多,水滴石穿。

其實愛國不需要豪言壯語,不需要驚天動地,只需要簡簡單單,認認真真,踏踏實實。相信我們不會愧對祖國這片沃土,讓自己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2022《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2

星期一上午,我們翻看了歷史上記載的偉大人物冊的其中一頁——《感動中國》。當我懷着激動的心情看完這個節目時,我的心猶如澎湃的海潮,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他們的事例深深地感動,其中最令我佩服的還是聾啞女孩——邰麗華。

邰麗華一個美麗的女孩,一個失去聽力和説力的女孩,她以前活潑可愛,但不幸的是:她2歲時因高燒失去了聽力,從此成了聾啞人。6歲生日時,爸爸送了她一雙舞鞋,她非常開心。15歲才有機會正式訓練舞蹈,開始了她的舞蹈生涯。她的遭遇如此不幸,但她從來都不自暴自棄,並比平常人多了一份東西——堅強。我和邰麗華簡直是天壤之別!邰麗華雖然缺少“兩隻耳朵”但她卻以堅強的毅力摘取了事業成功的花朵,在舞蹈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所有這些,對於一個平常人來説都難以實現的夢想,更何況是生活在無聲世界裏的邰麗華呢?

邰麗華奮力拼搏、自強自立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意志使我增強了克服困難、努力進取的信心。而且人人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面對挫折只有打起精神,堅定信念,不斷努力,才能變逆境為順境,達到理想的彼岸。與邰麗華相比,我什麼條件都比她好,但我卻沒有她堅強。記得小時侯,學校要驗血,我竟害怕得哭了起來,怎麼也不肯打針,後來還是老師給我幾顆糖果才勉強去了,打針的時候,還哭哭啼啼的,現在想起這事都覺得臉紅。但邰麗華從不幸的谷底,到藝術的顛峯,難道我就不能和她一樣勇敢、樂觀嗎?

我們要有百折不諱、樂觀進取的精神,不能因為前進的道路上有了攔路虎就知難而退。我們的生活多半是由新的困難和新的挑戰才有了新的樂趣,難道不是嗎?

2022《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3

今天,我們在學校觀看了《感動中國》。裏面一共介紹了10個人物,每個人的故事都很感動我,有一生奉獻給核事業,工作到生命最後一刻的科學家林俊德;有堅持五年揹着生病母親上下班,為年輕人作出榜樣的孝子陳斌強,但讓我記憶最為深刻的是為救出學生失去雙腿,被網民贊為最美的女教師——張麗莉。

張麗莉是一名優秀的老師,她很愛自己的`學生,每個同學也都很敬慕她,親切地叫她麗莉老師。在同學眼中看來,麗莉老師就像媽媽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着他們,但是,不幸降臨在這位和藹可親的老師身上:一天放學時,老師和幾個同學在過馬路的時候,一輛大客車迎面而來,麗莉老師奮不顧身地把其它學生推開,同學們安然無恙,可是麗莉老師卻終身失去了自己的雙腿。至今,張麗莉老師身體還在恢復中……

張麗莉雖然是一名普通教師,但她為了別人不惜犧牲自己,有着常人不具備的勇氣,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事蹟。她不僅感動了你,感動了我,感動了他,還感動了全中國,我們應該向張麗莉老師致敬,並以她為榜樣,向她學習。

2022《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4

又是一個收穫的季節,祖國母親即將迎來六十歲華誕。六十年間,中華兒女孜孜不倦;六十年間,華夏大地翻天覆地;六十年間,社會主義蒸蒸日上。一路走來,祖國母親始終以一種嶄新勇敢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始終以頑強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來告訴世人,中華民族是一定能繁榮富強的。您聚集了當今世界上最多最廣最大的人氣,和平與發展是您熱切表達的心聲!您不卑不亢、不躁不驚,坦蕩豁達、深邃閒靜,不管風吹雨打昂首闊步於新世紀的大道!

還記得60年前剛建國時,各行各業百廢待興的爛攤子嗎?從建國初期的滿目瘡痍到擁有躋身世界500強的企業,中國的經濟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建國的六十年是農業結構調整成績卓然的六十年,是工業突飛猛進成為世界工廠的六十年,是科技日新月異從仿製到引領的六十年,是國防力量不斷增強維護祖國統一的六十年,更是人民生活多姿多彩日益富庶的六十年。

金秋十月,喜迎國慶。在這個普天同慶的節日裏,也為電建一公司走過51年的風風雨雨而驕傲。黑夜裏的萬家燈火,有我們辛勤員工的一份功勞。人們的歡聲笑語中,我們能體會到自豪。不曾忘記,每個員工在現場忙碌的身影,高空、高壓的危險,他們沒有懼怕;不曾忘記,每個員工與親人告別的場境,一年四季的奔波,他們沒有怨言。這就是電建一公司員工的精神——為了祖國的進步,為了人民的利益,他們甘願付出自己的一切。12六十年的建國曆程,表達了中國這個東方大國和平崛起的信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精彩與繁榮;六十年的建國曆程,摘掉了中國“東亞病夫”的帽子,贏得了世界的喝彩。在祖國經濟的發展歷程中,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都貢獻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正是這數十億力量的匯聚,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再是夢想,中國人民必將迎來明天更加美好的陽光。

2022《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5

告別了青春激昂的季節,告別了放飛夢想的日子,我懷着激動而又忐忑的心情踏上了工作崗位。曾經憧憬的畫面馬上就要在赤裸的生活中構圖和繪畫,激起了對於工作和夢想的信心,然而在躁動的憧憬背後卻是充滿無限疑惑和迷茫的眼眸。但是在培訓過程中,觀看的兩段《感動中國》先進人物事蹟視頻,使我的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霎時,眼前一片光明。是他們的氣節和精神融化了我,感動了我。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應該具有他們那樣的品質,始終把學生當做自己人生的第一位,把關愛當做教育的第一步,用心去傳授知識,用愛去感化心靈。

李桂林、陸建芬夫婦在海拔兩千多米的高山上教書18年,培養了一百多位彝族孩子,幫助他們學習文化,擺脱愚昧,走出大山,走向文明。李桂林第一次攀上中斷了十幾年讀書聲的高山學校,感受到了山民們的純樸熱情和心底呼喚,他們夫妻用十八年的堅守做了回答:把青春獻給孩子。同時十八年的耐心關愛,十八年的執着堅守,換來了感動中國的盛情禮讚。生命的存在形式多種多樣,有的翱翔於天空,有的呼嘯於大地,有的馳騁於沙漠。無需褒貶哪那一種形式,價值才是最重要的,本質才是最感人的。李桂林夫婦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了一部動人的育人讚歌,彰顯了生命的價值、本質和輝煌。他們感動的不僅是正在貧瘠的土壤中尋求知識的幼苗,而且感動了我們這些在教育的路途中充滿迷惑的教師。

2022《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6

昨天我們看了《感動中國》,裏面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品質,最讓我敬佩的是第八位官東。

官東是一個海員,他很有責任感。一天晚上,海上東風做起,天上烏雲彌天,東方之星被擊落,東方之星的輪船落入海中,使船上的所有人都落入海中,海員們立刻出動,官東他不想讓其他隊友去冒險,就像一個人去,他第一次下海,在黑暗中找到了,救上來一個老奶奶,第二次下海的時候,有隊友陪他去,他很不情願,可是官東一下海,就被信號繩纏住,官東為了救人,把信號繩給剪了,把信號聲剪了,就等於把原路返回的機會丟失了,官東為了去救人,從來不想自己的生命,隊友已經救上來人了,只有他還在黑暗中摸索,大家都着急的等待,5分鐘、10分鐘、15分鐘……20分鐘,他的氧氣瓶被卡住,他努力掙扎着,因為氧氣不足,他想立刻上岸可是氧氣瓶太重,所以他把氧氣瓶扔了,憋了一口氣,到了海面。

官東的精神令我敬佩,他為了幫助別人不顧一切、也不想一切代價,捨生取義。我也有這樣的小事。

一天,王志輝向我借筆,我毫不猶豫地説:“我的筆多着呢!我一會借你的,”我什麼也沒想,吃完早飯,他找我來要筆,可是我卻遲遲不肯給,我心想:我給他,他還會給我嗎?轉念又想:他肯定會給我的,不就是一根筆嘛!我還是給了他筆吧。我內心糾結着,最後還是給了。

官東是為了朋友而不顧一切的,而我只是一個借筆得一個小事,都沒有像關東一樣,我以後一定會向官東學習,做一個愛幫助別人的人。

2022《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7

5年間,靠着一根扁擔,踩着老校長的腳窩窩,張玉滾為孩子們挑來學習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們的希望。

在張玉滾住的宿舍裏,記者見到一根磨得溜光的扁擔,兩米長,黝黑髮亮。黑虎廟國小的老教師説,這根扁擔不尋常,老校長吳龍奇挑了它幾十年。後來,老校長挑不動了,張玉滾接着挑。可以説,這根扁擔就是黑虎廟國小歷史的見證。

挑書本教材、學具教具,挑油鹽醬醋、蔬菜大米。張玉滾接過老校長的扁擔,肩不離擔,擔不離肩,風裏來雨裏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

有年冬天特別冷。山裏潮氣大,遇冷成冰,本來就難走的八里坡,更加濕滑難行。眼看就要開學了,孩子們的書本還在高丘鎮上。

正月初十凌晨三點多,張玉滾和另一名老師路喜安就扛上扁擔出發了。揣幾個涼饃,一步一滑地直到中午才趕到鎮上。向路邊人家討碗熱水吃了涼饃,他倆又趕緊挑着幾十公斤重的教材、作業本往回走。

一路緊趕慢趕,晚上十點多,兩人才走到尖頂山頂。汗水在眉間結成了冰碴,肩膀早已磨腫,腳上水泡連水泡,每走一步都疼得鑽心。天黑看不清路,偏偏又下起了雨,他倆實在走不動了,就找了個山洞,把書本用油氈包起來,小心翼翼放好。他們背靠背取暖,在一旁坐了大半夜。第二天一早就往回走,等到了學校,兩人幾乎成了“泥人”。書本卻被裹得嚴嚴實實,打開來,乾乾淨淨,連一點褶皺都沒有。

從20xx年到20xx年,5年間,靠着一根扁擔,踩着老校長的腳窩窩,張玉滾為孩子們挑來學習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們的希望。寒來暑往,他的足跡早已化作一串串動人的音符,迴盪在黑虎廟的溝溝坎坎。

20xx年,通往黑虎廟的公路修好了,山裏人的出行方式終於有了改變。因為山高路險通不了客車,很多村民買了摩托車、機動三輪。張玉滾也省吃儉用置辦了一輛摩托車。此後,他去鎮上給學校買米買菜拉教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

“老扁擔”謝幕,“小摩托”登場。“老扁擔”身上凝結的一代代山區教師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扁擔精神”,也繼續在“小摩托”上傳承發揚。

“別看他外表柔弱瘦小,內心卻有一股韌勁兒,交待啥事兒他都不折不扣地完成。就像一頭老黃牛,你讓轉100圈,絕不偷奸耍滑少轉半圈。”知徒莫若師,吳龍奇深知張玉滾的秉性。

當年蓋新校,運材料格外難。正趕上農忙季,建築隊的民工都回家搶收搶種去了,搬磚運料就落在張玉滾他們身上。上山撬石頭,下河挖砂土,運水泥、搬磚頭、平地基……起早貪黑,沒日沒夜,等到嶄新的教學樓拔地而起,張玉滾瘦了一大圈兒。

全校75個孩子,40多個學生在校住宿。這些孩子中有三分之一是留守兒童,跟着爺爺奶奶生活,還有些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張玉滾把這些情況摸得一清二楚。誰家孩子爺爺奶奶年紀大了,需要格外操心;孩子們都在哪兒住,誰上學需要接送……他都一一記在心上。

20xx年6月的一個晚上,10點多鐘。正改作業的張玉滾接到張朋爺爺打來的電話,説孩子還沒到家。6歲的張朋是學前班的學生,父母在外地打工。學校6點就放學了,孩子咋還沒回去呢?張玉滾立刻和妻子打着手電筒去找。走了七八里地,在路邊兒發現張朋靠着大石頭睡得正香。

“孩子是走得太累了。”張玉滾看着心疼,捨不得叫醒張朋,就俯下身子,讓妻子把孩子抱到他背上。那天,夫妻倆輪流揹着張朋走了足足一個小時。“要不是你們把孫子送回來,我這一夜都合不上眼吶!”張朋的爺爺握着張玉滾的手久久不放。

黑虎廟村黨支部書記韓新煥告訴記者,張玉滾雖然收入微薄,但他20xx年來資助過的學生就有300多名。有他在,沒讓一個孩子失學。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在張玉滾和其他老師的努力下,在鎮平縣、鎮兩級教育部門的支持下,黑虎廟國小頑強地“生存”着。一年一年,孩子們從這裏走出大山,有的考上重點大學,有的還讀了研究生,留在大都市。在張玉滾任教前,黑虎廟村只有一個大學生,到現在已經有16個大學生。

艱苦的環境,常年的操勞,張玉滾顯得比同齡人“老相”得多。很多次去鎮裏開會,不熟悉的人問他:“快退休了吧?”他總是呵呵一笑。

2022《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8

第一顆人造衞星設計者——孫家棟,在當時,科技比較不發達,什麼儀器都沒有,也沒有多少錢,但是還是製造出來了。隨後,孫家棟又擔任了許多人造衞星,孫家棟中國航天達到五十八年。

王峯火海救人的故事讓我非常震驚。王峯用自己的命換取了四十多位鄰居的命,自己卻被燒黑了,樓道里都是他的血跡腳印。經過一百多天的搶救之後,病情惡化,因肺栓塞去世。

支月英是國小教師,別人都認為支月英是傻子,但是支月英説:“是,我是傻子,大山裏需要我這樣的傻子。”學校裏的孩子沒有學習用品的時候,支月英走二十多裏地去買學習用品,她退休的時候還要去教學,她説:“我感到幹不動時候為止。

秦月飛是大學生村官,他一開始來到村莊不習慣,所以他改掉了那些習慣。並從一個月一千多塊的工資裏擠出來錢修建水渠,修建路燈。並去發展當地的特產。

張超是飛行員它是最優秀的。但是,因為一次事故去世了,因為它離地面只有十幾米,所以降落傘沒有撐開,整個人重重的摔在地上,在他臨去世的時候説的最後一句話是:“團長,我還能不能上飛機。”我欽佩他的精神。

李萬君是大國工匠,他説:“我手裏拿着焊槍,就想上戰場一樣,拿着槍殺敵。”他還説:“這是門藝術,就像練功夫一樣。”

郭小平是校長,它是一家醫院的'院長,他專治艾滋病,後來,郭小平發現,所有學校都不收留患有艾滋病的孩子,所以,郭小平創辦了紅絲帶學校,後來,郭小平把三家醫院的主任職位辭掉了,郭小平希望儘量讓那個學校消失。

我看了感動中國以後非常感動,感動他們無私奉獻,感動他們樂於助人,感動他們勇敢!感動他們這種不怕死的精神,感動他們堅強不屈!我要學習他們這種精神。

2022《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9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這世界才會永恆------”這歌詞多麼讓人感動。是啊!一縷陽光讓你燦爛,一絲關懷令你温暖,一片愛心使你感動萬千。世界上無時無刻都在有人獻愛心,温暖他人的心,也在感動着——中國。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信義兄弟”孫水林、孫東林二人,他們兄弟倆22年來以誠信為本,每年堅持大年三十前將工人們的工錢一分不少地發到每一個農民工手中。2020__年關,在北京承建工程的哥哥孫水林為趕在年前把工錢發到農民工手上,返鄉途中遭遇車禍,一家五口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孫東林為了完成哥哥的遺願,來不及處理哥哥的身後事,趕在臘月二十九返回湖北黃陂,在賬本丟失的情況下,按照農民工自己報的賬目,給60餘位農民工發放了33.6萬元工錢。信義兄弟堅守“新年不欠舊年薪,今生不欠來生債”的信念,用生命和行動詮釋了道德的真義、責任的力量和人格的偉大。

還有“姐姐”劉麗,劉麗有五個兄弟姐妹,因家境貧寒,14歲那年,還在念國中就輟學了,她要外出打工,掙錢為弟弟妹妹交學費、貼補家用。她先後到湖北、江蘇等地打工,做過服務員,當過保姆。20__年至今,劉麗一直在廈門一家足浴城當“洗腳妹”,月薪20__——3000元,曾被老家的人誤會。然而,讓身邊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為了“生計”打拼的劉麗,把辛辛苦苦攢下來的大部分積蓄都捐助給了那些貧困學生,她自己卻仍然過着艱苦樸素的生活。

也許我們還無力去做一些感天動地的事情,但是我們每個人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那我們會成為一個感動中國的人。而我們的家庭,集體,祖國也就越來越好了。

真正的感動,會然你堅強,會讓你敬仰,會讓你明白感動就在身邊,我相信每個人看了感動中國的人都會有有一種深深的敬仰,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電,一個缺點的電池再度內心充實,於是,又可以支撐自己,也希望可以幫助別人。這,正是感動的一種力量……

感動中國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值得我們去深深感動,但是他更多給我們的是叫我們感動就在身邊,讓我們也作出一些令人敬仰的事吧!

2022《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10

一次次之路不知道方便了多少觀眾。一張張笑臉不知給多少人帶來了温暖。在大街小巷,在機場車站,總會有一個忙碌的身影,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志願者。

志願者是城市跳動的脈搏,是都市亮麗的亮麗的風景,由一羣熱愛公益的熱血青年組成的團隊撐起了社會的公益事業。

在20__年北京奧運會中,志願者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北京奧運會期間,各個比賽場館每天會產生上百噸的生活垃圾,一批由垃圾分揀志願者組成的隊伍,每天在忙碌地分揀,回收場館垃圾。他們用最髒最累的工作,換來了奧運場館的清潔。

走進垃圾大棚,牆上掛滿了“綠色奧運”的標語,才顯出這個垃圾大棚的與眾不同。飲料瓶子,充氣棒,飯盒,紙板箱,甚至飯盒,西瓜皮!20多個帶着口罩的分揀志願者正忙着分揀堆積如山的垃圾。為了防止細菌感染志願者們還需戴上手套,穿上長褲和膠鞋,每個人的腦門上豆大的汗珠吧嗒吧嗒不停的往下掉,但沒有一個人嫌苦抱怨。這是多大的意志力啊!

在8月23日下午的國家游泳中心正舉行花樣游泳決賽,一日本花遊選手突然在水中昏厥,3名醫療志願者在一分鐘內就趕到了水池邊,對運動員進行緊急救治……

朋友,這樣的場面還有很多;朋友,像志願者這樣默默無聞在背後工作的人也還有許多,你發現了?

2022《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11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都是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着我們,也感動着他人。

在20__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雖然感動我的人有十個,有隱姓埋名30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有為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築路士兵墓園的老兵陳俊貴;有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乾部山西村官段愛平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

劉盛蘭是位普通村民,年輕時在外打工,後來在一家企業作保管員。73歲的時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為了讓自己老了無力行動時,身邊會有一個照顧他的人,他開始了助學。這是老人的初衷。但後來,他助學的規模遠遠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從那時起,73歲的他就將自己微薄的工資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學生,也逐漸從周邊幾個地市"擴張"到全國各地。最多的時候,他同時資助着50多名學生。

每天清早,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着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17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捨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7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這些錢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

劉盛蘭唯一珍藏的是一個深藍色布袋,裏面裝滿了匯款單和回信。這麼多年過去了,老人也不記得匯出去多少錢、收了多少封信。20__年8月,因為腎病,劉盛蘭住進了醫院,但他仍然惦記着捐資助學,擔心匯款中斷和沒到位會斷了孩子們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資助的孩子回來看望他,照顧他。

還記得那撼動心靈的頒獎詞: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

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

看過《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內心彷彿受到了神聖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後,我收穫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用十大人物去感染中國夢,感染我們視覺,淨化我們的心靈。為了中國夢的實現,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讓我們實現自身解放和自我超越。

2022《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12

《感動中國》晚會1月20日在北京錄製,馬旭的頒獎詞由策劃劉凱根據集體討論的意見執筆撰寫。

對於馬旭,我們強調以最樸實的形式來表現,既不拔高也不刻意地塑造。我們就是非常樸實地把她的事蹟呈現出來,不説大話、空話、套話。

感動中國製片人朱波(中)和白巖鬆、敬一丹商量給馬旭頒獎環節 “感動中國”欄目組提供

白巖鬆和敬一丹20xx年來一直是《感動中國》的主持人,今年敬一丹已經退休了,很少主持節目,但是對於《感動中國》她非常認真。這次,正在照顧生病母親的她,專程從外地飛回來主持節目。白巖鬆和敬一丹的主持詞都由他們自己親筆撰寫。他們説,雖然每年主持很多節目,但《感動中國》一直是他們最期待、最看重的節目。他們的主持詞、現場採訪,全部都是他們獨立完成的,他們不希望策劃團隊代勞協助。欄目組每個人都是這樣,為《感動中國》傾盡全力,以一種神聖的心態來參與節目製作,傾盡各人專業能力的最大限度來完成每一個環節。

和馬旭面對面:老人的質樸、倔強讓節目組成員落淚

2022《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13

感動一座城,感動一個國家,也感動了14億中國人,他們獲得“感動中國_年度人物”榮譽,實至名歸。大半生獻給莫高窟的樊錦詩,“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功業凝成糖丸一粒”的顧方舟,載着新中國的孩子渡過病毒劫難,何其偉哉!“逾古稀而不辭,雖千萬人而往”的伍淑清,一顆心愛國愛港,是美心,更是良心;從不放棄,永不言敗,女排姑娘身上的精神激勵了一代代中國人……

《感動中國》節目被譽為“年度精神史詩”,就在於獲獎者展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精神。無論愛國還是敬業,無論誠信還是友善,無論積極進取還是崇德向善……他們身上的價值追求,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的價值座標,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標識。

每位獲獎者都是可敬的,他們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不只是感動了我們,還温暖、鼓舞和啟迪了我們。

我們也有必要感悟人生。獲獎者中,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共同點都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有些人的高度,我們永遠無法企及,比如在戰爭年代立下赫赫戰功的張富清,再比如拿了十個世界冠軍的中國女排。但是,他們對國家的熱愛,他們的責任感,他們的拼搏精神,具有普遍性的意義。換言之,我們達不到他們的高度,但可以像他們一樣頑強奮鬥,可以像他們一樣把個體命運與國家需求結合一起。

獲獎者中有一名美國人,名叫潘維廉,1988年起在廈門大學管理學院任教,後來成為福建省第一個拿到“中國綠卡”的老外。潘維廉令人感佩之處在於,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他熱情地為廈門、為福建代言。他帶給我們的啟發是,無論在哪裏,能夠做推動社會進步、推動國際合作的事,就是有價值的。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是無盡的。”如果説主流媒體發力道德模範宣傳報道,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體現了媒體責任,那麼從中不斷獲取精神的力量,把這種力量融進工作崗位中,則是我輩責任。

2022《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14

今天晚上,我觀看了20__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節目,裏面的人物和故事令我感動不已。有被稱作“氫彈之父”的物理學家于敏老先生;有在貴州貧困山區支教22年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婦;有為了孩子學習而與孩子同桌22年的陪讀母親;也有敢於與暴恐分子作鬥爭的警察叔叔木培提;還有為了遠赴非洲抗擊埃博拉病毒的醫務人員......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于敏老先生,當主持人宣讀頒獎詞,於老先生的兒子接過獎盃的那一刻,距離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已經過去了近半個世紀。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3個月,前蘇聯用了6年3個月,英國用了4年7個月,法國用了8年6個月,中國人只用了2年8個月。朱光亞院士稱,在突破氫彈的技術途徑的過程中,“于敏發揮了關鍵作用”.在研製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于敏幾乎是唯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

那是一段蕩氣迴腸、催人淚下的一代物理學家的故事。1966年12月28日,我國進行了首次氫彈原理試驗,為確保能拿到這次試驗的測試結果,于敏頂着戈壁灘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刺骨嚴寒,檢查和校正測試項目屏蔽體的擺置。核試驗基地都是在條件惡劣的高原和大漠上,當時40歲的于敏身體虛弱到這樣的程度:從宿舍到辦公室只有百米的距離,有時要歇好幾次,上台階要用手幫着抬腿才能慢慢地移步。由於過度操勞和心力交瘁,他曾多次休克在工作現場。但在那樣高難度、高輻射的條件下,於老先生仍“以命相搏”.經過無數次的測量,中國的氫彈原理實驗成功了!

於老先生這一輩子為中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他這種為國家奉獻一生的精神值得我學習,我要學習他那寬大的胸襟,堅持不懈的毅力,吃苦耐勞的品質,和勇於探索的精神,在學習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2022《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15

20__年,葉連平在自己家裏開設英語課堂(後更名為“留守兒童之家”),免費給周邊孩子補習英語。教學用的書本、用具都是他拿自己的退休金買的。由於他教學態度認真、教學方法得當,補習的學生英語成績提高很快。他那間30平方米的老房子,一度擺滿了課桌。後來,吳江鎮政府出錢把他家對門的學校倉庫改建成兩間教室,一間供他上課,一間作為圖書室。

現在,葉連平的“留守兒童之家”裏有4個班級的70多個孩子,他一人身兼英語老師和語文老師。他戲稱自己沒有寒暑假、沒有周末,只有“黃金週”。有時,上午補習的孩子還沒離開教室,下午補習的孩子就已經到了,為了給他們多上一會課,葉連平就坐在教室門口拐角處隨便扒幾口午飯。

批改學生作業是葉連平極為重視的教學環節。沒課的時候,他早上8點就坐在教室裏,低着頭逐字逐句批改。即使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也不時提醒記者抓緊時間,“還有好多作業等着批改”。

翻開葉連平批改過的作業本,滿目紅彤彤一片。其中,既有細緻的修改,也有嚴厲的批評語,還不乏諸如“你用作業本太浪費,而且還有損壞”這樣的親切提醒。被葉連平批改過的作業本,就像是被他塗了“大花臉”,許多孩子就調皮地叫他“大花臉”老師。

在教室的牆上,記者看到,葉連平細心地將每個學生每個單元的學習成績都記錄在紙上,不及格的都用紅筆記錄。“我會定期更新成績記錄,讓孩子掌握自己的學習情況,激勵他們更加努力。”葉連平説。

來過“留守兒童之家”的老師都感歎:這樣的教學任務量,不要説一名90歲的老人,就是一名年輕教師都難以承受。

18年來,葉連平從沒停辦“留守兒童之家”。許多經他輔導的孩子考上大學,甚至出國留學,葉連平欣慰地説:“看着孩子們學習進步,就能感受到豐收的快樂。”

2022《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16

看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在這次頒獎典禮中,有為了中華民族付出了一切的科學家于敏;有為了山區孩子的前途而放棄優越條件去艱苦的地方教學的朱敏才、孫儷那夫婦;有堅持做好事30年的炎黃張紀清;有跟聽力障礙的兒子同桌20xx年的母親;也有為了新疆的和平不畏犧牲的警察木拉提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而又讓我最感動的是警察木拉提和炎黃張紀清。

木拉提是一民警察,這是一個光榮的職業,同時也是一個極其危險的職業,木拉提跟他的同事們每天有任務,每天都不分晝夜地工作。因為他們在新疆,眾所周知,新疆是恐怖根據地,所以有很多恐怖以及各種各樣的壞人,每年都有許多無辜百姓受到傷害,但因為木拉提以及他的隊伍,使得老百姓能在這裏安居樂業,雖然木拉提他們很可能在某次任務中殉職,但他們依然不畏犧牲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木拉提的許多戰友都因為執行危險任務而犧牲離開了我們,但木拉提依然為了和平與恐怖勇敢戰鬥着。

還有一位也令我非常感動的人物炎黃,炎黃的真名叫張紀清,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他為孤兒院,學校,災區捐贈了許多資金,每次捐款都以炎黃的化名填匯款單。他原本有三百平米的房子,可他為了捐款,賣了房子,住在70平米的屋子裏,默默地堅持做好事。因為他每次捐款都用化名炎黃,人們找了他三十年,直到20xx年因為他在銀行匯捐款時摔倒被送去醫院,人們看到他撒落地上的匯款單才知道他就是默默做了三十年善事的炎黃。

三十年來,他一共捐了幾十萬元。當主持人問他每次捐款時都怎麼想,他卻説:捐款只是一個小事,很多人在捐,只是我捐的時間長了一點而已。他讓我倍受感動的地方是他做了三十年的好事卻從不留名,其實他的真名是張紀清,正如主持人給予他的頒獎詞:是一個善良的背影,匯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國人熟悉的兩個字,掩蓋半生的祕密,你是紅塵中的隱者,平凡的老人,樸素的心願,清貧的生活,高貴的心靈。炎黃不是一個名字,是一脈香火,你為我們點燃。

看完頒獎典禮,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們都是如此平凡的人,卻又那麼偉大,他們值得我們敬佩,我們都應該學習他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社會貢獻出應有的一份力量!

2022《感動中國》心得體會 篇17

《河南日報》一版頭題刊發了長篇人物通訊《大山深處播火人》,一位名叫張玉滾的80後鄉村教師帶着他淳樸真摯的笑容,給廣大羣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的事蹟更是被廣泛稱讚,非常值得我們歌頌、學習和銘記——他擇一事、終一生,紮根深山艱苦奮鬥20xx年,一心一意為山區教育事業做貢獻,為山區孩子們點亮了前進道路上的希望之光。

今年9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的張玉滾,是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國小校長,紮根黑虎廟國小20xx年之久。面對艱苦的環境,他始終任勞任怨,默默奉獻。張玉滾先後教過500多名孩子,培養出16名大學生。他説,自己願意做那十八彎山路上的一輪明月,願守住村裏孩子一個個可愛的笑臉,守住這片希望之花,努力照亮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路。有他在,村裏沒有一個孩子失學。

20xx年畢業後,張玉滾便回到家鄉高丘鎮黑虎廟國小任教,從代課老師開始做起,20xx年轉為正式在編的人民教師後依然堅守崗位,20xx年來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甘守清貧,無私奉獻。張玉滾曾獲“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師德標兵”“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等眾多榮譽稱號和“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 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學生面前教育他們一個人的追求應當是什麼、在廣大羣眾面前展示自己時時刻刻心裏裝着學生、事事為學生着想,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是新時代“四有”教師的模範,是共產黨員的標杆,是出彩河南人的優秀代表。

正是因為張玉滾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獲獎無數、身懷乾坤,卻從不曾想過離開自己平凡的崗位。選擇紮根偏僻山村,矢志不渝奮鬥在基層教育一線,正是選擇了做真正有意義、有正能量的事——把希望的種子埋在土壤中最深的地方,沒有陽光的照射,那他就是光,是照亮山村學生走出大山的希望之光!

當我得知,今年9月,遠在江蘇師範大學求學的王克翠同學專門在黑虎廟國小建校60週年活動時趕了回來,面對張玉滾校長,她表示“在黑虎廟國小上學是我的榮幸。”那一刻,張玉滾雙眼濕潤,他覺得這些年吃的苦,值了!我的心裏也有很大的觸動,簡單的“榮幸”二字,包含着多少同學們對張玉滾校長、對黑虎廟國小的感謝,又藴藏着多少黑虎廟國小教師們的辛勤付出!

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我有幸成為了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正在努力主動向黨組織靠攏。如今年輕一代的我們,是新時代的接班人、是共產黨的後備力量、是祖國的希望。而張玉滾的事蹟無疑是一份傳播正能量的強心劑,讓我明白這社會上堅守自己內心、默默奉獻的人有很多很多,他們的付出總有一天會被大家看到、被認可,同時更深刻的感悟到了“有付出就會有收穫”的道理。我深深感悟到,要始終明確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自己肩負的責任有多大,要始終堅定內心信念,提高精神追求、固化理想信念,看淡外界物質誘惑,更要相信自己對信仰的選擇,積極傳播正能量。

張玉滾説,他願意,用知識之光、夢想之光照亮更多孩子的前程。而我的願望是,有朝一日也能憑自己的努力,成為照亮別人前行道路上的一束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