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聞天故居參觀心得

張聞天是我黨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他的光輝一生,無論是身居高位,還是廬山罷官、文革被禁,自始至終胸懷坦蕩,公而忘私,忠於革命。他一生儉樸不為名利,他的兒子張虹生,在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幾十年一直默默無聞;臨終時張聞天把歷年來積蓄的四萬元全部交了黨費,沒有給子女留下分文。本文是張聞天故居參觀的心得,僅供參考。

張聞天故居參觀心得

張聞天故居參觀心得一

上週六去了南匯聞居路的張聞天故居,整個院子保存的很好,非常的乾淨。雖然院子很大(從網上查到的資料分三次建成,共十三間),但是裝飾都很簡樸。當時跟同學開玩笑,張聞天住宅好大啊,真不像革命者的故居。(後來想想,也不對,原來南匯也算是一個村子,一個農村的家差不多也就這麼大。)從故居的面積,我想起人人網上面非常流行的一句話,男人首先要有180m2,才能娶上老婆。這裏的180m2實際上説的是現在的房子。

現在的人越來越物質,説的一點都不錯。當我們的愛情和婚姻與物質中的房子掛鈎的時候,當我們的理想僅僅是為了物質中的房子而奮鬥的時候,我們真正的愛情與理想還存在麼?難道真正的愛情與理想需要用物質來衡量麼?在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很難想象會有像杜甫一樣吟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句的人。我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將這句話死記硬背下來,不明白其中的內涵,甚至當我們進入大學校園或者社會的時候,遠離考試遠離聖人,我們連這句都想不起來。我們能想起來的是我們想要去享受的優質生活,去享受相對於中國其他幾億人民的奢侈生活。這樣的生活是多麼的悲哀。

理想不應該用物質去衡量回報,去衡量是否實現。我們太過於看中物質的擁有,其實十幾平米或者幾十平米,有我們容身之處,有我們的棲息之地,不就足以?何必追求過大的空間?用如此大的物質空間束縛住我們本應無限的精神世界?在網上看到一個蛋巢,是北漂青年在路邊建造的一個家。這個家的存在爭議不談,只是想説這個青年的創意和他的朋友們在蛋巢裏的聚會。雖然簡陋,但是這個家為他和他的朋友帶來無限的精神世界。房子的大小能夠限制一個人的物質活動範圍,但卻限制不住他的精神世界,更不會限制住他的理想追求。

物質生存的壓力讓更多的人麻木的生活。在回到本部的地鐵上,人們麻木的臉龐千篇一律,他們默默的走着,不説話。如果有一天文革的錯誤再次犯下的話,我們還有那麼多肯説真話的人麼?張聞天在廬山會議中勇敢提出大躍進的錯誤,提出正確的經濟論調,也因此被打成“裏通外國”的叛徒,直至含冤而去。在那麼大的壓力之下,張聞天沒有説過一句謊話,沒有冤枉一個好人,甚至還不斷的上書自己的意見。如今,還有人有如此膽量麼?更多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因為上司的一句話就直接把自己正確的意見硬生生的吞下去了?

對比張聞天的膽量和思想,我覺得自己離着一個優秀黨員標準太遠了。如何做到實事求是,不説一句謊話,保持自己的正直,這是我在今後中要一直思索的事情。我想,向黨靠攏、為人民羣眾服務的這一想法是目前能夠促進我實事求是,要講真話的動力之一。如何學會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出世看待物質追求,入世的看待精神追求,是每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張聞天故居參觀心得二

今天中午,我們去了位於機場鎮聞居路得張聞天故居,前兩天剛剛下過雨,空氣裏都帶着潮濕的味道,一下車,我們就看見路邊的一個大牌子上寫着“張聞天故居”幾個大字。 我們先四處看了看,這裏地處東海之濱,一條海塘——欽公塘橫卧南北,浦東運河在村西緩緩流過。張聞天故居就在欽公塘東側,故居屋前,現在是一片花木扶疏、鬱鬱葱葱的綠地,屋後有小溪、竹林。我們順着一條小路走了不一會兒,就看見一排竹柵欄圈城的大院子,推門進去,引入眼簾的是一條鵝卵石鋪成的小路,兩邊種着蔬菜,我們沿着小路走到正門前,屋檐下掛有陳雲同志題寫的“張聞天故居”黑漆金字的匾額,據説這裏原來建一座木結構的秀才亭。

走進正門是一個磚砌的院落,中間由南至北是一條清磚斜砌的通道。張聞天故居是一幢農村老式的三合院瓦房,坐南朝北是5間正屋,東西兩側各有3間廂房。房屋結構甚好,清水磚牆,竹籬護壁,木格窗櫺,是一座具有江南民居特色的民宅,一面正屋,兩邊廂房,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屋脊上有古代官吏形象的雕刻,顯示房屋主人有較高的地位。正屋有五間,兩側廂房各兩間,在西廂房外側有雜用房四間,共十三間。這十三間分三次建成,先建正屋,後建廂房,再建雜房。正屋中間是客堂稱孝友堂,是張聞天邀請至親好友聚會議事之處。右側是卧室,陳列着衫木大牀、印花夏布蚊帳以及梳粧枱、腳箱、開門廚等傢俱。這兒是張聞天出生和青少年時期生活的地方。書房裏陳列有小木牀、書桌、書架和筆墨紙硯等文具用品,這兒是張聞天少年時期讀書的地方。

張聞天1920xx年8月30日就出生於客堂西側的一間正房內。張聞天在這裏度過了青少年時代。他共有兄妹5人,他是長子。他在這裏上私塾,讀國小,他的名字還是啟蒙老師所取,源出於《詩經》“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的詩句。他幼年就勤奮好學,故宅東南有一小池塘,他常在這裏洗筆硯,稱為“硯台池”,現在尚能看到。

張聞天故居於1990年8月修葺後開放,現在故居旁邊開設了張聞天生平史蹟陳列室。陳列分為青少年時期、長征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外交戰線、廬山會議前後、“文化大革命”時期以及人民心中的張聞天8個部分,以大量的圖片、實物、史料生動地展現出這位無產階級革命家坎坷跌宕而又光輝的一生。

故居被保護得很好,參觀完故居後,我們受益匪淺,是一次很好的愛國主意教育,張聞天是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光輝一生,無論是身居高位,還是廬山罷官、文革被禁,自始至終胸懷坦蕩,公而忘私,忠於革命,他一生儉樸不為名利,使我們大學生學習的榜樣。

張聞天故居參觀心得三

為了迎接“七一”參觀了中共二大會址和張聞天故居,收益匪淺。首先來到了中共二大會址。這是一座已有上百年曆史的石庫門房子,是中共早期領導人李達在上海的私人住所。

1920xx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面臨着錯綜複雜的國際和國內形勢,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制訂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民主革命綱領等重大問題,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1920xx年7月16日到23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局成員、黨的地方組織代表、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和民族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回國的部分代表共12人,代表195名中共黨員在這裏召開了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第一部章程,完成了黨的創建任務,是我們黨的歷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二大”是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的重見證,黨員從“一大”時的全國55名,發展為195名。12名共產黨員代表全國的黨員,在“二大”上通過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可令人關注的是,毛澤東缺席了這次會議。對此“二大”會址在展覽中用美國記者斯諾的作品作了註解。據斯諾記載,毛澤東本人曾説,他本來也是要來開這次會的,但因為具體地址不清,當時又找不到任何同志,結果就錯過了這次大會,他對此一直感到很遺憾。

然後來到浦東新區機場鎮,參觀了張聞天故居。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處古樸大方的田園建築結構,一下子就給人莫名的幽靜感,讓人心情平復。我們觀看了張聞天先生的身平介紹記錄片,張聞天自幼好學曾留學日本、美國、蘇聯精通三國外語,是中國共產黨極少的具有留學多國經歷的領導人。他年輕時就投身於我國的民主運動中,是在國內最早宣傳馬列主義的先驅者之一。

最令人敬佩的是張聞天對其兒女要求嚴格,他身居要職,從不用手中掌握的權力為子女謀取私利,至今他兒女仍是普普通通的百姓。在他病危之際,與其愛人商定由她執筆立下字據,將他們的存款全部作為最後一筆黨費交給黨。這些都生動地顯示出一位真正的共產黨人的勤奮好學,廉潔自律,無私奉獻的偉大風範。

老一輩革命家為了共產主義信仰,為了祖國的江山,拋頭顱灑熱血。至使我們能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也因此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我們作為一個共產黨員,就是要學習他們這種可貴的精神,既要堅持自己的共產主義信仰,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又要明確現階段的任務,腳踏實地做好當前的工作。

參觀張聞天故居觀後感篇一

大家懷着崇敬的心情走入故居,參觀了張聞天革命史蹟陳列室,進一步瞭解了張聞天同志刻苦鑽研、追求真理、在黨的各個歷史時期做出重大貢獻的光輝一生。

張聞天,1920xx年出生於長江出海口處的海塘邊,他從小目睹災害特別是水災風災給家鄉帶來的悲慘情景,立志要學好本領為家鄉人民造福。其名為長輩所取《詩經》中詩句“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之意。這飽含深意的名字寄予了長輩的希望:要改變中國這種貧窮、落後、屈辱的局面。縱觀張聞天的成長經歷,與黨的第一代領導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即經歷過“五四運動”的洗禮,由追求民主主義以救國救民,最後轉向共產主義。但他有更特別的地方,即成長於中國傳統文化底藴深厚的蘇南地區,既留學過日、美、蘇三國,又懂日語,能用英語演講,俄語水平也很高,其知識面之寬及遊學國家之多、見識之廣,是中共黨的領導人中少有的,被黨內很多人稱作“老教授”。他一向敬重毛澤東,曾主動提出將“”的位讓於毛,卻又從不盲從,敢於直言,有獨立見解並願意不斷探索。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在 “文革”當時那種亂哄哄的歲月裏,一個被批鬥被軟禁且病入膏肓的垂老之人,還有心思,潛得下心來作高深研究,並寫下如“肇慶文稿”這樣有深度有價值的“黨史絕唱”,令聞者動容。難怪有史學家發出這樣的感歎:除了張聞天,恐怕在中國再也找不出第二人。他不愧是無畏的革命家, 思想解放的先驅者!

一張陳列在櫥窗中的字據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這是張聞天同志在被下放期間寫給軍分區領導要求支付暖氣安裝費及電費的信件,大家不禁被張聞天同志廉潔自律的精神所感動,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故居不僅是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廉政教育的基地,更是一處向世人展示革命前輩過去生活的窗口。通過參觀學習,大家紛紛表示,作為我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張聞天同志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始終對共產主義保持矢志不渝的堅定信念,堅持真理,忠於革命,胸懷坦蕩,奮鬥不息,我們要好好學習他的精神和品格,在實際工作中保持實事求是、謙虛謹慎、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恪盡職守,踏實工作,為新區人才人事工作貢獻力量。

參觀張聞天故居觀後感篇二

懷着對老一輩革命家的懷念和崇敬,復旦老年理論班和校退管會40多位同志近日參觀了位於浦東的張聞天故居和新建的生平陳列館。張聞天生平陳列館,白牆黛瓦,富有江南民居風格。黑底紅字的館名匾額,高掛在大門之上,使陳列館平添幾分肅穆氣氛。一塊鐫有張聞天手跡“聲聞於天”的勒石,置於館門口的鮮花修竹叢中。陳列館中的400多幅照片、200多件實物,展示了張聞天從誕生、求學、走上革命道路、在中央領導工作崗位、在經濟建設和外交戰線工作的一生。如果你感興趣,還可以利用光電感應裝置,翻看張聞天在廬山會議上的發言稿;你還可以拉動歷史事件檢索器,在大屏幕上查看詳細的史實。張聞天1920xx年8月30日誕生在上海浦東東海之濱的張家宅,故居是一座具有江南農村風貌的一正兩廂房的清代民宅,已修繕一新。房前青磚道路、菜園和冬青懷抱着兩排瓦房,屋後小河流水、竹林、桔園,一派田園風光。由黑色竹籬笆圍起來的院落,顯得格外幽靜和滄桑,由陳雲題寫的“張聞天故居”黑漆金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在家鄉,張聞天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期。1920xx年他在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現河海大學)求學時,投身於“五四”運動。他曾赴日本、美國和蘇聯留學。他於1920xx年6月在上海五卅反帝鬥爭中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被黨派往蘇聯學習。1931年2月,張聞天從蘇聯回國,從此走上了中央領導崗位。在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上,他支持毛澤東為代表的軍事路線,並受委託起草了會議決議,會後臨危受命在黨中央負總責。在長征途中,他積極參加了同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的陰謀的鬥爭,堅決維護黨的統一。長征到達陝北後,他主持瓦窯堡會議,制訂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在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他致開幕詞並作了關於組織問題的報告,主動辭去了“”職務,從而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的領袖地位。解放戰爭時期,他主動要求到東北工作,在創建根據地、剿匪、土改、生產建設等一系列工作中都有突出建樹,他關於東北經濟構成及經濟建設基本方針的論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新中國誕生後,張聞天任首任駐蘇大使,他長期在外交部門工作。他關於社會主義建設要爭取和平國際環境,駐外使館要以各國政府為主要工作對象,對外援助要量力而行,必須堅持勤儉辦外交等觀點,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在1959年廬山會議上,他堅持真理,説了真話,卻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身體和精神遭受了雙重摧殘。在“文革”中,他遭受磨難,仍丹心依舊,堅持原則,表現了共產黨人的革命正氣。在晚年,他仍不倦地進行理論探討,寫了批判“左”傾錯誤、探索社會主義經濟與思想建設的《肇慶文稿》。張聞天具有高尚的品德。他嚴於律己,他的孩子沒有一個因他而得到優待,至今仍是普普通通的百姓。他平反後補發的4萬元工資全部作為黨費上繳,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對黨的無限忠誠。

參觀張聞天故居觀後感篇三

今天,我們小隊去了“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張聞天故居。

走進故居大門,印入眼簾的就是被柵欄包圍着地蔬菜,有黃瓜,有茄子,還有冬瓜。好像進了張聞天爺爺家的菜園,走過碧綠的蔬菜園,我們來到的是張聞天爺爺的房屋,參觀房間內擺放的陳舊傢俱,八仙桌,縫紉機,還有雕花精緻的大牀。。。。每個房間的擺設,格局幾乎一樣,但是房間卻被整理得井井有條,乾乾淨淨。

沿着後院的葡萄架,一路往前走,便是張聞天爺爺的陳列室,牆上掛滿了照片,聽工作人員説,將近有300餘副照片,350種實物和各種資料。最吸引我們的是張聞天爺爺和朱德爺爺,毛澤東爺爺的塑像做得更是惟妙惟肖,同學們看來讚歎不已。陳列館內收集和擺放的所有張聞天爺爺的簡介,畫以及他和家人,朋友拍的照片,讓我們深深體會到張爺爺對黨和人民所付出的光輝一生。

天氣很熱,但同學們卻還是熱情高漲,恨不得在故居中一探究竟,時間很快,我們也該回家了。如果你有時間也一定要去參觀一下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