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心得體會(通用15篇)

三字經心得體會 篇1

《三字經》在我國當是影響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蒙學教材。《三字經》的主要從六各方面説明了教育與學習的重要性,介紹了我國曆史、日常生活、經典名著等的基本常識。全篇分成六個部分:一、教育的重要性;二、學習的重要性;三、學習的內容;四、介紹古代經典著作;五、介紹中國歷史沿革;六、勸學內容。下面我將分別闡述對這六個方面的感受和體會。

三字經心得體會(通用15篇)

《三字經》開篇便説明了教育對一個人未來的影響之大。教育不僅是老師的責任,父母的責任,更是與環境的因素密不可分,學生的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未來的人生取向,可見教育是我們人生中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

教育就必須學習,針對個人來説,所獲得的長進並不是看老師教授了多少知識,而是看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因此在個人的角度上看,學習才是最為重要的事情。學習能快速提高人的心智,人生即為心靈脩行的道場,學習就是這樣的修行過程。作為學生,就是應該在不斷地學習中,體會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但是對於一般的學生們,學習常常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因為學習也是一種勞動,並且相對於簡單的體力勞動來説,是一種十分複雜的腦力勞動。人們天生的懶惰會把這種勞動變成痛苦的事情。但是,如果一個人的心智不能得到鍛鍊,那麼,他就不是社會的人,而僅是自然的人,這樣的人是不能融入社會的,更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學習已經成為一個人不可避免的一件大事。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就説明了這個道理。作為學生不僅要學習,更要勤奮、刻苦、認真地學習,不斷提高心智,這樣就能搭上人生成功的列車快速前進。

《三字經》的第四、五部分介紹了學習的內容和中國歷史。學習的內容很豐富,但首先應當是學習做人,其次才是對知識的學習。中國自古以來有很多優秀的文化傳統,教我們做人的基本原則。謙虛謹慎、孝順父母、勤奮刻苦、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等。《三字經》在第二部分的知識內容上做了很多的闡述。有三才、三光、四時、四方、五行、十干、十二支、四瀆、五嶽等等,較為全面地介紹了必知的一些常識,我也學到了不少知識。

最後一部分回到學習的話題,闡述了勸學的內容,再次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學生應該心靜如水地,刻苦勤奮地,認真紮實地學習知識,寧靜以致遠。這樣才能更好的成長進步。在學生時代如果能練就一種高效率、長時間、超負荷學習的本領,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會更加順利的前行。

三字經心得體會 篇2

暑期裏,我跟隨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一起走進《三字經》,踏着祖先的光輝足跡;感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傾聽先輩艱難的創業故事,我深深沉醉在這美的享受之中,身心浸潤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感受頗多。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的內涵豐富而深刻,她有憂國憂民,為民請命的愛國精神;她有默默奉獻,不求索取的高尚境界;她有力克萬難,振興中華的堅定信念;她有有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的道德規範;她有立志勤學、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她有見利思義、助人為樂的從高情操;她有律己寬仁、懲惡揚善的處世準則;她有誠實可信、質樸守法的生活信條;她有自尊互敬、和睦相處的禮儀風範

我國自古以來一直有尊老愛幼的傳統。古代儒家把齊家作為治國的前提條件。《周易》上説:正家而天下定矣。《禮記》上説:家齊而後治國。《孝經》上説: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如果真正做到敬愛自己的父母,那麼必然會以同樣的心態去尊敬周圍的長輩。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千百年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中國人崇高的家庭倫理準則,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在現代社會,家庭倫理關係和道德標準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父慈子孝、夫妻和睦仍然是人們應該信守的道義。

見義勇為、匡扶正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義不辱節的蘇武,寧死不屈的顏真卿,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夏明翰,捨身搶救外國落水兒童的,臨危不懼捨身攔驚馬的劉英俊,勇鬥歹徒的徐洪剛他們把正義、信念、人格、操守看得比生命更為重要。在今天,我們仍然需要繼承和發揚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言必行,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古話,形象地表達了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品質。

誠信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市場經濟必要守則。誠實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擇善而從。誠實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集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生存之基。人無誠信難以自立,企業無誠信難以生存,政府無誠信不能取信於民,國家無誠信難以發展。

我們是炎黃子孫,讓我們一起繼承我們中華傳統美德吧!讓她光照千秋,萬代流傳。

三字經心得體會 篇3

自讀《孝經》後,“孝”這個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輕輕的、柔柔的、深深的紮根在我的心裏,讓我讀懂了——孝:它並不僅僅是一個字,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中國傳統的一個“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面則是“子”,它的含義就是讓晚輩尊敬長輩。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代代相傳。一個人,無論他的地位卑微與顯赫,無論他是富有還是貧困,有着傳統的美德,都可以鼓舞他們的一生。

同學們,當我們手拿《孝經》時,不妨從甜甜蜜蜜的生活中拿出一些實際行動給父母,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回報一個父母。比如:在生活中我們不妨幫父母分擔一點生活中的憂愁,生活中的痛苦,讓父母感到温暖。吃東西時,我們首先應該想到父母,看父母吃過沒,讓父母嚐嚐。做每一件開心、幸福的事永遠都應該先為父母着想,讓父母體會到開心與幸福,體會到我們的孝心,我們的愛。用我們的愛去感動父母,去感動他們內心的每一處,讓親情在我們之間傳遞。因為父母幸福的笑臉,永遠都那麼美麗!

愛——父母的愛,祖父祖母的愛,兄弟姐妹的愛,朋友的愛,師生間的愛,地球大家庭的愛,這些愛重疊在一起,形成一股暖流,温暖人心,形成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這個世界倖幸福福,快快樂樂,甜甜蜜蜜的生活。

幾乎所有的父母和長輩都把自己的愛無私的獻給了兒女,但是他們卻根本沒想得到回報;也並沒想把自己的愛給兒女,讓兒女多孝順自己一些,多回報社會。為什麼?為什麼?人間最温暖的親情只是父母想着兒女,而不是兒女想着父母,孝敬父母呢?

當父母辛苦一生,操勞一生,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我們,把我們養大成人後,他們慢慢的老去後,當父母走到每個人都不想看到的情景,走到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狀態的時候,特別需要愛,特別需要呵護的時候,有些父母可能面對的是寂寞、孤苦、無助與淒涼。

同學們,在我們的甜蜜生活中,不妨想想父母的辛苦,所以,我們更應該想想父母,孝敬父母。

“孝”這個含有傳統美德的字,必將世世相傳,必將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因為,“孝”是一種傳統美德!

三字經心得體會 篇4

進入中醫藥大學兩年多了,學習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基礎,之後還讀過與專業相關的玉龍賦、標幽賦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讀過黃帝內經,卻又總能在講學中獲知一言半語,且這些引用對所對應的病症總是描述得恰到好處,這就撓的我心癢癢的。不禁想:黃帝內經會是怎樣的奇書呢?

懷着這樣的心理,我翻開了黃帝內經素問。簡單看過注家對黃帝內經的介紹,就開始進入正篇。

素問不愧是經典言論,一開始就道出了"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的問題,並提出了養生的原則和方法: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又常,不妄作勞……可謂是一針見血,但這不是它最厲害的,最難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與自然的聯繫,並用非常通俗卻又變化無窮的陰陽反映其規律。古人以陰陽論道,可敬可歎。

我認為,黃帝內經的偉大不在於理論,而在於提出理論前長期的觀察探究。比如,"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的闡述就是對人體生長髮育成熟衰老的概括,還有四季虛邪與臟器的對應,等等,無不體現了黃帝內經非常紮實的觀察驗證基礎。這種發現問題,觀察矛盾,尋找規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個醫者所需要繼承的。

很多外行人認為黃帝內經太老了,已經跟不上新時代要求了。但黃帝內經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養生之道還被到處引用,被奉為圭臬。而且黃帝內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治療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預防觀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寶貴的借鑑價值。之所以我們常稱其為經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話都是不刊之論。

黃帝內經之所以是中醫學,甚至是所有醫學的必讀書,並不是説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鑑的就是其中對人體五臟六腑、經絡等做出了基礎論述,正所謂名不正嘖言不順,要論治,就要辨證,要辨證,就要審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黃帝內經給出了因,才會有中華醫學這個果。

在五臟生成篇、五臟別論篇等篇裏,黃帝內經記述了五臟六腑的基本特點;在三部九候篇、玉機真髒論篇等篇中,黃帝內經論述了切脈的部位與方法,脈象隨季節的變化規律等等;更讓我驚喜的是,在黃帝內經的寶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當初學習刺法灸法學時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侯已備,後乃存針……這些熟悉的字句讓我對黃帝內經更加親切了。另外,黃帝內經中在臟腑氣血的基礎上,提出了以"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論,合併經絡,闡述熱病、咳、痺、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以減輕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説黃帝內經的特點,我第一個想到的詞就是"變化",舉個例子,在咳論篇中的一個問題: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從中,我認識到即使是一個症,也是無窮變化的,更何況治療方法呢?黃帝內經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異法方宜論篇中説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勢使然也。東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藥,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針,中央之導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黃帝內經之靈樞,別名針經,大多是鍼灸經脈腧穴的理論,在經絡腧穴學的程的學習過程中多有背誦,其中的內容讓我對人體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僅僅停留在解剖的層面上,也從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臟腑之間的聯繫,啟發我產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講手太陰肺經運行時,一句"還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療肺病時兼顧胃的調理以增強療效的可行性。

我只是愚笨初學者,尚能有所感悟,對於聖賢前人,當然更不在話下:仲師之傷寒,金元四大家之寒涼攻邪補土滋陰,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鑑了內經。一部經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經典,真是蔚為壯觀。

事實上,黃帝內經並不是盡善盡美的,它還不夠全面,也不夠準確,但它有留白,給後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黃帝內經對五臟六腑具體形狀位置的論述並不詳盡,但後就有人在一本叫醫林改錯的書中進行了糾正。我很佩服醫林改錯的作者,但更讓我敬畏的是這隱藏在歷史長河中若隱若現的傳承,這是偉大的。

書讀百便,其意自見,但黃帝內經的內涵可能是我用一生也探求不完的,但很值得,不是嗎?

三字經心得體會 篇5

《三字經》在我國當是影響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蒙學教材。《三字經》的主要從六各方面説明了教育與學習的重要性,介紹了我國曆史、日常生活、經典名著等的基本常識。全篇分成六個部分:一、教育的重要性;二、學習的重要性;三、學習的內容;四、介紹古代經典著作;五、介紹中國歷史沿革;六、勸學內容。下面我將分別闡述對這六個方面的感受和體會。

《三字經》開篇便説明了教育對一個人未來的影響之大。教育不僅是老師的責任,父母的責任,更是與環境的因素密不可分,學生的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未來的人生取向,可見教育是我們人生中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

教育就必須學習,針對個人來説,所獲得的長進並不是看老師教授了多少知識,而是看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因此在個人的角度上看,學習才是最為重要的事情。學習能快速提高人的心智,“人生即為心靈脩行的道場”,學習就是這樣的修行過程。作為學生,就是應該在不斷地學習中,體會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但是對於一般的學生們,學習常常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因為學習也是一種勞動,並且相對於簡單的體力勞動來説,是一種十分複雜的腦力勞動。人們天生的懶惰會把這種勞動變成“痛苦的事情”。但是,如果一個人的心智不能得到鍛鍊,那麼,他就不是“社會”的人,而僅是“自然”的人,這樣的人是不能融入社會的,更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學習已經成為一個人不可避免的一件大事。“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就説明了這個道理。作為學生不僅要學習,更要勤奮、刻苦、認真地學習,不斷提高心智,這樣就能搭上人生成功的列車快速前進。

《三字經》的第四、五部分介紹了學習的內容和中國歷史。學習的內容很豐富,但首先應當是學習做人,其次才是對知識的學習。中國自古以來有很多優秀的文化傳統,教我們做人的基本原則。謙虛謹慎、孝順父母、勤奮刻苦、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等。《三字經》在第二部分的知識內容上做了很多的闡述。有“三才”、“三光”、“四時”、“四方”、“五行”、“十干”、“十二支”、“四瀆”、“五嶽”等等,較為全面地介紹了必知的一些常識,我也學到了不少知識。

最後一部分回到學習的話題,闡述了勸學的內容,再次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學生應該心靜如水地,刻苦勤奮地,認真紮實地學習知識,寧靜以致遠。這樣才能更好的成長進步。在學生時代如果能練就一種高效率、長時間、超負荷學習的本領,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會更加順利的前行。

三字經心得體會 篇6

林語堂曾説:“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閲《道德經》的人最七年級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説。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這也是每一個人讀《道德經》的感受了吧。

其實每個民族都會有智者,會站在人羣前面,站在天地之間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訴給他的每一個人。告訴後人,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我們要怎麼樣才能活得更好,更長久,如何才能不被別人,被自己滅亡。而老子便是這樣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將一切歸咎於“道”,他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世間萬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於是我們後人再次基礎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無極,由此生出鴻蒙之氣,內含陰陽,再生而為天地人三才,進而構成世間萬物。但是老子又説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説道是不能用語言所説出來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天道關係。

“道”生萬物,但是“道”亦為虛幻。在恍惚虛幻中,它含萬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實體;其實老子的“道”,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它先於天地而生,周而復始。今天,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科學家們也證實了自然界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它存在於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軌跡運行。人們能夠用一定的方法去認識它、體驗它、並按照客觀規律改造它。由此觀之,老子在《道德經》中就已經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這比之西方近現代的理論學説早了兩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無法企及。使得我們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觸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為後世奉行為處世哲學。

“道”是事物固有的規律,是神祕難測而又隱蔽在事物內部的東西,是不可理喻的東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則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們認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種人為行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們可及的。

“德”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備的世界觀、人生態度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他講究“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讚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於聖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五行之體,水為最微,處於最末。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卻常德眾之先。以不爭而爭,以無私而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卻無取於萬物,並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聖人,堪謂之“道”。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人人都往高處走,難免競爭,有競爭就有爭鬥,有爭鬥自然就有流血犧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淨無為而又無所不為。“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終極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無善惡貴賤,人與人本無爭鬥之意,天地萬物本和諧融洽。但由於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覓求自己生存發展之本,於是不斷於天地之間人世之中苦心經營、算計不已,一切仁義與邪惡也相反而成。天地本無成人與害人之心,但卻造就人際錯綜複雜,世間本無聖人之現,但卻成就社會等級。一切本自然,但卻一切又進入繁雜之社會,天地萬物、聖人百姓本自然相處,無私無公、無善無惡;卻人與人終究擺脱不了關係往來,免不了融於社會,因此一切紛爭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慾,一切人之願,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種種皆需要人自己內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夠達物達人進而才能達己。

當然每本書都有瑕疵,《道德經》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於過於虛幻,有種避世的消極狀態,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裏,這種消極狀態斷然是不行的。但是隻要我們採擷其長,也會有不少的收穫。

讀罷此書,掩卷暇思,不禁歎服古代人民對自然崇高的敬意,對人生透徹的洞悉。這樣如璣似玉的文字,清新暢懷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論,雖不盡善盡美,也無可顛覆了。

又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層次不同,領悟的道就有區別。道法自然,道亙古不變,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讀此罷,書受益良多,無以為饋,願共享此書之精華。

三字經心得體會 篇7

翟鴻森教授説:“讀雜書萬卷,不如讀經典一藏。”

而今垃圾一樣的文字、俏皮話,不是廢話的廢話問候語、祝福話,貌似聰明的順口溜、低級庸俗的小品、讓人尷尬的相聲鋪天蓋地湧來,沒有美,沒有深刻,也沒有幽默,真的讓人窒息!正如“語言的波浪永遠覆蓋着我們,但我們的深處卻永遠沉靜”、“樹是大地寫在空中的詩。我們卻把它們砍下做成紙,好來記錄自己的空虛。”所描寫的那樣蒼白、無奈。

當前中文熱風靡全球,很多外國人都在讀中華經典,作為中華炎黃子孫,我們在幹什麼呢!

讓我們一起品讀先祖留給我們的“寶典”吧!

三字經心得體會 篇8

關於易經我是早有耳聞, 可惜一直沒有時間去拜讀這部偉大的著 作,終於在研究生階段,我有幸選了一門關於易經的選修課,通過對 課程的學習,讓我對易經有了初步的瞭解。 在學校該門課程之前,我一直認為易經是一門關於占卜的學問。 甚至經常看見大街小巷上打着易經的旗號為大家算命時候, 我一度認為易經不過是古代人的一種愚昧無知的表現, 由於他們無法解釋科學 現象,所以就發明了易經來解釋自然萬物,甚至將易經等同於封建迷 信。然而通過課程學習,我深深的認識到我原來的看法是片面的,易 經並不完全是命理學説,也不是完全是用來占卜、算命的,在需要問 吉問兇的時候,人們才會真正重視易經,以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

易 經的作用表現為一下幾個方面。首先,易經是我國古代文化的基礎, 可以説,我國古代的許多思想家的思想理論出發點都是易經,比如,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無論是孔孟之説,老莊之道,還是孫子等 兵法家,他們思想的理論基礎都是易經,孔子曾説“不學易,無以知” 的感慨,老子更不必説,在他的道德經中,通常都是易經的成分,如 “大圓若缺”等語言,幾乎就是易經的本質精華之所在;其次,易經是 人們修身養性藴德、提高思想的最好著作之一,易經中的許多語言是 相當富有深刻含義的,是非常發人深省的,比如,易經乾卦,象曰“天 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識是天道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不休,君 子應該象天道一樣,自我堅強,不斷地追求進步,通過不停止不休息 的努力,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道德修養;而乾卦的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意思是為學為道的君子,要效法乾無如日經 天的精神,一天到晚都要剛健中正地前進,雖然到了夜晚,也要像白 天一樣警惕自己,就不會有過失了。第三,易經告訴了我們科學的思 維方法,即唯物辯證法,如其“近取諸身,遠取諸身”,既是易經的來 源的解祕,同時,不也是告訴我們如何思考問題嗎?即觀察事物要用 聯繫的觀點,從自我出發,聯繫身邊的事物,做到周詳。實際上, 《易 經》的作用何其大也,舉不勝舉。

總體而言,易經確實不愧為我國古 文化的精萃,它的許多思想和觀點,都是符合唯物主義辯證法的。 由上可見,易經是一門多麼重要的學問,通過學習我僅僅瞭解到 了易經的一些基本知識,比如易經的組成,和易經的一些基本術語。 易經中陽是以“一”來代表,而以“––”來代表陰,這兩個奇與偶的簡單 符號,象徵並説明了宇宙萬物的一切變化。陽剛陰柔,陽動陰靜;自 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因時因地的以陰與陽, 也就是剛柔動靜的性質來變 化。易經思想中的這一陰一陽,相對相反,並不對立,而是和諧與統 一。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幾乎都以盛極而衰,物極必反的道理諄諄告 誡,以提示人生必須時刻謹慎處世,警惕適可而止的重要性,才能確 保長久安泰。易經的宗旨在於闡釋宇宙大自然的陰陽剛柔動靜的變 化,變易而不易,複雜而簡易,在變化中生成發展,於反覆中保持統 一與和諧。剛健中正,無窮無盡,永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 精神所在。變易、簡易、不易的宇宙法則及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涵蓋 着一切。這些都與人生立身處世原則一致,人以大宇宙的自然法則、 精神為準則來確立人類自己行為的規範。探明宇宙大自然的法則規律,就能自強不息,面對各種複雜情況而能知變,應變,適變,以促使人類社會的發展向上,為全人類造福。通觀易經的思想就會明白為 什麼易經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根源,一切學術思想的源泉,被推崇為 大道之源,羣經之首了。我國古代傳統思想中的,不主張鬥爭,和為貴,正淵源於此。

我作為一名美國研究的研究生,在研究美國的同時,必須對自己 本國的文化要有深刻的理解,易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學習他 對我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對易經基本思想的學習,讓我更加深刻的了 解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不論是儒家文化,還是老子的道家文化,其中都滲透着易經所闡述的基本觀點。只有真正瞭解這些,才 能真正掌握中國傳統文化,只有真正掌握中國傳統文化,才能更好的 幫助我比較中美文化的差異,認識得更深刻。學習易經不僅僅是學習 了門學科,更是學習了一種方法,一種人生態度,一種生活方式,更進一步説就是一種哲學。我們對於傳統文化要進行批判性的吸收,吸 取其精華,揚棄起糟糠。 易經博大精深,是不能通過一門課很好的全面的掌握。需要平時 的不斷努力,這門課只是把我帶進了門,以後,我將會努力的去認真 把握易經,從而為我今後的工作與生活服務

三字經心得體會 篇9

20xx年11月9日至20xx年11月11日本人在山東省泰安市接受了為期三天的《修身、齊家、治企之道》(《孝經》)課程學習,現就本次學習的一些內容和自己的一點心得體會同大家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謝謝!

本次課程是由馬孝文馬老師主講的,課程伊始,首先講到:宇宙浩瀚,無窮無盡,人類對宇宙的認知還很有限,而地球是我們生存的唯一家園,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懂得感恩!

生命只有一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幸福快樂,但是我們又會在生活中遇到很多這樣、那樣的問題,如何幫自己解決問題呢?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而學習不是為了“學”而學,而是為了提升智慧,解決生活中一些無法解決的煩惱,也就是求得一種“和諧”。

生活中有三種不和諧:

1、人跟自己不和諧;

2、人與人之間不和諧;(傳統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分為“五倫”: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以利相交者,利盡而交疏”)

3、人與自然不和諧。

不“和諧”的根本原因要從我們自身尋找原因,那就是“私心”(以自我為中心),表現為自私自利、不能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等。

學習需要聆聽、思考、力行,最重要的就是“力行”!我們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所在,即“私心”,就要在生活中力行,練習保留好的品行,改掉壞的習慣,而這種練習要從對自己的父母開始。因為《孝經》中有云:“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連對自己的父母、親人都做不到的事,對其他不相關的人更是無從談起了。

這種練習包括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例如:“吃飯”,以下介紹學習期間就餐的要求:①人到齊才開飯;②用餐落座長幼有序;③坐姿端正手端碗;④餐前感恩(感謝天地的陽光雨露、感謝國家的恩惠護佑、感謝父母的養育深恩、感謝老師的諄諄教誨、感謝大眾的辛勤付出);⑤用心感受他人的需求(為長者夾菜);⑥食不言、不浪費、不掉飯菜;⑦飯後打招呼“我吃好了,請大家慢用”。用餐卡上有兩句話“碗小天地寬,桌上乾坤大”,很值得我們深思!

所以,“吃飯”也是一種修煉,第一筷子夾給誰雖然是一種形式,但是代表的是深層次的道理,也是培養我們的恭敬心。

前面提到練習要從對自己的父母開始,也就是説:“孝”是人修身的起點,所以我們要首先學習《孝經》。

“孝”的含義:愛、敬。繁體的愛字“愛”可分解為“受”字中間有一顆“心”,意為:用心感受他人的需求(另:字可以簡化,愛豈能無心!)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愛,亙古綿長,無私無求;不因季節更替,不因名利浮沉,這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生活中僅僅是給父母送錢送物,還不能稱其為孝,《論語》中有云:“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所以我們對父母不但要愛,還要敬,這才是孝!

生活中,我們只有從練習對自己的父母“愛、敬”開始,才能延伸到練習對他人的“愛、敬”。學會做人,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假裝不虛偽,(中醫中有一種理論: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其中“思傷脾”即包括假裝虛偽地待人接物,屬於人與自己的不和諧。)自然而然地做到“愛、敬”,其他人才會回報給你同樣的尊敬,心情舒暢,才能和諧。

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細節決定成敗,這裏老師提到了一個概念“上貴之相”,即:其坐也如介石不動、其卧也如棲鳥不搖、其行也洋洋然如平水之流、其立也昂昂然如孤峯自聳、言不妄發 行不妄躁、喜怒不動其心、榮辱不易其操、萬態紛措於前而心恆一。這與我們正在學習的《弟子規》中一節有異曲同工之妙,即: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稜。個人認為“上貴之相”是在行動和思想上對自己更高層次的要求,而《弟子規》是最基本的要求,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做的還很不夠,需要繼續努力。

下面老師講到了三個基本的問題:

一、為什麼學《孝經》(動機、目的)?

因為“學貴立志”(非立欲)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學習什麼時候都不為晚,要活到老學到老,生活中很多例子告訴我們,高學歷、高智商、高年齡等都不代表高素質。學習傳統文化,首先明白做人的道理,才能更好的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二、學什麼(內容)?

經→史→子→集(學習順序很重要,因為先做人,再做事;先知禮,後效行!)

1、經:揭示亙古不變的歸路和原則。(道)

2、史:案例,興衰存亡。

3、子:知識、技能。(術)

4、集:詩詞歌賦等陶冶情操的內容。

三、怎麼學?

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學一句,懂一句,做一句

後面老師講解了《孝經》原文,其中講到孝養父母的四個層面:

①養父母之身;②養父母之心(事親以歡心為本);③養父母之志;④養父母之慧。這四個層面目前自己做的還相差很遠,應該從現在開始,努力力行,因為生活是自己創造的,要積極地面對,勇敢地前行!

通過本次學習,本人對自己在力行方面有如下要求:

1、鍛鍊身體;(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身有傷,貽親憂。)

2、多幹家務;

3、同父母講話要和顏悦色;

4、謹言慎行;

5、多讀書。

總之,此次培訓是本人第一次參加傳統文化的教育學習,感覺只是學到了一點皮毛,瞭解了一些學習的方向,未來還要繼續深入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進一步認知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努力力行,當然首先要從對父母行孝開始。  

三字經心得體會 篇10

呂祖説這章的主旨是用默,我覺得以今天的話用虛更貼切。天地滋養萬物沒有痕跡,恩澤佈於萬物,而無施仁之心,萬物得天之太和,故生之育之,長之成之,此天地仁也,天地不仁是天地仁大矣!以萬物為芻狗,是説天地只看重萬物本質無形的炁,對錶面的形態無所謂,用過就扔。芻狗是祭祀的草扎狗,祭祀完了就丟掉。百姓指身體,聖人把人體也看做表面的,他的生老病死壞都如過眼煙雲,只有器背後的炁才是有意義的,是炁的存在誕生了萬物與人體,而炁是不生不滅的虛態物質,是令天地長生的,像一個大風箱一樣,雖然是虛和空,但是越用虛就越有炁,人類何不效法天地用虛用空,獲得長生的無盡之炁。練過太極的人都能體會宇宙之太極炁和人體太極同頻共振的感受,人體從勢動到炁動,太極拳是編好的套路,太極內功不知道下一個動作是什麼,完全跟着炁走。奇經八脈、外丹脈等在炁動中打通。胎息調動真元之炁,必須打通中脈。

守中就是守中空。守是神守,神是火;守的是炁,炁是水,水火既濟。人體腦部上丹田、胸部中丹田、腹部下丹田都是中空的,而腹部在人體又是中部。胎息從守丹田入手,人初生時肚臍和母體相聯,下丹田正在臍內,丹田這一孔穴在人體中具有特別的意義,為煉丹起火得鉛的要竅。歷代丹家皆以“凝神入炁穴”為修煉要訣,將頭部祖竅所聚之光引入丹田,在這裏內視凝神、積精累氣。中丹田叫黃庭中宮。丹家以雙目中間祖竅為“性户”,修性之地;以兩腎中間的“命門”,為修命之地。肚臍命門前後連線,是人的先天壽命線。這兩個點中間之空,“腎間動氣”,為胎息起始之地。

天地是個大風箱,人體是個小風箱,人學習天地啟動自己的風箱,拉出真炁,就向長生之路上邁出了第一步。胎息功法之要訣,關鍵之處在於激起腹部之橐籥,抑止胸腔之呼吸,緩緩進入胎息。近代仙學大家陳櫻寧先生佩服的一位清代內丹家黃元吉的著作,真是難得的上上之作,簡單實在,幾乎是一看就會,他在《樂育堂語錄》真火凡火章中説:“修行人以無形之真火為用,而外面呼吸有形之火非謂全然不用,不過如鐵匠之風扇吹噓於外,周遭包裹,以衞中間神息而已。” 胡浮琛先生説“胎”是聖胎,聖胎為元神所結;“息”是真息,真息即命蒂,命蒂乃元氣所結,至呼吸不出不入之時自得。“胎”字是講定神於胎中,不動不搖,如嬰兒之處母腹。“息”字是講伏氣為息,綿綿密密,幽幽微微,粗氣滅絕,如胞胎中之嬰兒,不以鼻口呼吸。

胎息是內丹煉己功,修意識心,轉化陰我,這段功夫就是兩個字死念。呂祖説:修行者,己功甚難,先在煉心死念,故説初禪一念住,二息住,三脈住,四命住。念死方了己功,念死精可固,氣可全,神可安,默默內守,活活死的,方是心死神活。此地位,一團赤子之心,全見天然面目,不雜半毫情慾之私,方是人事盡。如今人説修行,縱然遇真仙至人,親授口訣,若不苦下己工,也是畫餅充飢,何益?人能下決烈了己工,縱是根淺緣薄,久自得遇大道了手。

煉胎息的重點還在於止念,息者,自心也。自心為“息”,心一動,而即有氣,氣本心之化也。吾人念至速,霎頃一妄念,即一呼吸應之。故內呼吸與外呼吸,如聲響之相隨,一日有幾萬息,即有幾萬妄念。神明漏盡,如木槁灰死矣。精氣就是被這無數的忘念耗散掉的,惟有心息相依可以止念止息,呂祖説用回光調息法: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內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之凝定處,同出而異名也。故聰明總一靈光而已。

呂祖在《太乙金華宗旨》(《新編呂洞賓丹道全書》上卷)第四章回光調息中描述説,聽息如雞能抱卵心常聽,雞孵蛋時常側耳傾聽的樣子,不是用耳朵聽,而是凝神關注蛋殼裏面,神之所注,未嘗少間,即暖氣亦晝夜無間,而神活矣。神活着,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槁之謂,乃專一不二之謂也。息之出入,不可使耳聞,聽惟聽其無聲也。一有聲,便粗浮而不入細,即耐心輕輕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靜,久之,忽然微者遽斷,此則真息現前,而心體可識矣。

三字經心得體會 篇11

在中國大概印刷最多的就是《論語》,《道德經》和《孫子兵法》了。(當然《毛澤東語錄》的印刷數量可能也很多,這本書裏面也有寫得很精彩的部分,但是有鑑於此書主要目的是利用毛澤東本人的智慧和威望扭曲真理。所以不在本文之列。不過,如果有人希望到中國大陸去從政,我覺得《毛澤東選集》是必須要讀懂讀透的。)

《道德經》作者老子,是道家的鼻祖。説起來慚愧,我小時候就嘗試着讀這本書,可是完全讀不懂,於是我就放棄了,在我記憶裏是一本和我無關的書,估計大概是道家的一本經書之類的書。

三年前,我已經在英國讀書生活幾年了,已經很少看中國的書了。有一次聚會,認識了一位來自意大利的女士,她是做外貿行業,是位成功的女士。 她知道我是中國人於是很有興趣的和我聊起東方的哲學。並且她提到了“老子”和“林語堂”。她的中文發音完全不準,我是猜出來的,還好我知道的作家不少,要不然都猜不到她説的這兩個人了。她提到老子的時候,滿臉嚴肅,我們幾個人都很認真的聽,我很驚訝她對老子道家思想的瞭解。我對她説我對老子的哲學並不熟悉,我甚至沒有讀過《道德經》。她笑着鼓勵我讀一讀。(注,林語堂是中國台灣的著名作家,也是大翻譯家,他精通幾種歐洲主要語言,許多的中國的名著都是林語堂翻譯成的西方文字。)

於是馬上從網上下載了這本書,開始讀。可是很多地方都不懂,於是在網上下載了各種版本的白話文解釋,然後對比着讀。反正,花了個把月的時間終於全部讀完了第一遍。讀後感是---這真是我讀過最好的一本書啊!

三字經心得體會 篇12

“孝”字——老與子的結合,老在上,子在下,字其本身就體現了華夏五千多年的文化傳統,即是:晚輩孝敬長輩。《孝經》是我國國學著作的代表作之一,不僅為人們講述親情間的孝道,更為那些為民、為商、為官的人樹立了德行的標杆。

孝之父母。從小時候有記憶開始,我們就聽長輩講過孝道的故事,例如:遠古帝王舜的孝感動天,漢文帝劉恆的親嘗湯藥,董永的賣身葬父等等,也許那時候是懵懂,但時至今日,作為青年人我們對這些故事的感觸會頗多,我們理解的孝之父母就是供養父母,給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質保障,至少不要讓父母跟着我們受凍捱餓。反過來講,我們80後的青年一代,又有幾個能脱離父母的幫助,他們為我們攢錢買車,買房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現在的我們雖做不到物質保障,但我們應該以實際行動提供精神保障,也許僅僅是倒一杯温水的小動作,也許是為他們做一頓可口的飯菜,也許是放假時回家陪他們嘮嘮家常,也許是陪他們逛逛街,也許……,這些貌似不起眼兒的小事兒,會為他們帶去歡樂,這何嘗不是一種孝?但現實中真正能做到了青年人少之又少,我們總以各種理由搪塞他們,總用工作當做自身的擋箭牌,去逃避,去迴避。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拒絕與他們接觸的機會,更不要説我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物質條件,就沒臉見父母,他們需要的往往是精神支柱大於物質基礎。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只有孝之父母的人,才有資格去談為民、為商、為官的孝。否則,無論是哪行哪業的人,孝對於他們來講都是紙上談兵,毫無意義而言。

孝之國家,其實就是一種德行。我覺得孝之國家最本質的東西就是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優勢最大化。作為青年一代的排水人,應如孝經主張的那樣 即: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所謂立身行道,我的理解則是在工作中應該保持平常心,戒驕戒躁,虛心像前輩學習,對長輩要用尊稱,敢於奉獻,改掉80後原有的惰性,勿因學會知識而好高騖遠,勿因懂得比他人多而沾沾自喜,勿因他人升職而嫉妒,勿因受到批評而懷恨在心,我認為這是孝之國家的德,行究其根源就是付之行動,用微笑迎接每一天的工作,行為德之資,德為才之帥。德與行,如同排水人孝之“支柱”,互為依託,缺一不可。相比而言,行不夠,可以補;德不行,很難補。我們青年一代的排水人在“行”上,可以勤能補拙,而在“德”上, 我們不應該蠻幹,應科學統籌,即有德才有行。通過對《孝經》的學習,我們應該在思想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上有一個全新認識,切實弄清自身的欠缺,防止因自身的把握不當而致使在工作中失全、失真、失誤,從而進一步加強排水人對工作中出現問題時的準確判斷,運籌帷幄,為排水事業的明天添磚加瓦。

孝之父母,孝之國家。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接,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責任和根基。”無論你身在何處,國學無國界,應多多研讀《孝經》這樣的著作,修身養性,提升自身素養,為後人樹立榜樣,代代相傳。

三字經心得體會 篇13

7月10日,我校全體“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老師、同學在行政樓206會議室集合,隆重舉行我校20xx年暑期文化科技衞生“三下鄉” 社會實踐活動啟動儀式。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楊瑞華,副校長張排房,麒麟街道團工委副書記葉丹及全體校團委委員、各系(校區)團總支書記、各社團組織負責人、9支學生實踐團隊負責人及代表等出席會議。會議由團委副書記劉慶海主持。

黨委副書記楊瑞華宣讀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教育廳、共青團江蘇省委、江蘇省文明辦、江蘇省學生聯合會《關於開展20xx年全省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文化科技衞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的文件。

麒麟街道團工委副書記葉丹講話。他表示,“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新常態下青年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投身“四個全面”的重要載體,是青年學生磨練意志、砥礪品格的有效形,也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生動課堂,20xx年學校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來到街道建南社區開展“大手牽小手,愛心一加一”關愛留守兒童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得到社會的一致好評。他對學校三下鄉團隊繼續關注麒麟,為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奉獻愛心,表示熱烈的歡迎並希望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使這項活動能成為學校三下鄉活動的一個知名品牌;以正在開展的“三下鄉”、“麥田守望”等系列志願服務活動為契機和平台,加強校地溝通、交流,雙方攜手合作、同獻愛心;街道團工委將創造條件、提供便利,竭盡所能做好各項服務,積極開展聯絡,選擇相應的村和社區,落實相關人員,做好相關保障,使工作順利開展。

副校長張排房發表重要講話。他表示在校黨委與團省委的關心下,20xx年,我校取得了1個省級優秀團隊,1名省級先進教育工作者,1名省級優秀個人,學校獲得省級先進單位,得到了上級、社會、羣眾的充分肯定與認可,擴大了團組織的影響力和凝聚力,提升了學校的社會知名度,實現了社會一份子的責任感。

他指出,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當代青年大學生運用知識、施展才華、磨練意志、實踐成才的大課堂,是廣大青年大學生傳播現代文明,弘揚科學精神的重要途徑,是一項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符合青年學生成長成才需要,深受人民羣眾和青年學生歡迎的品牌教育服務活動。我院的社會實踐活動,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已經形成了制度化,規範化的活動體系,呈現出社會實踐活動參與面廣、特色鮮明、機制成熟、成效顯著地特點,取得了服務社會兩個文明建設和青年學生“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的雙豐收;認真組織好今年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實踐科學發展觀、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他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老師和同學們提出四點希望和要求。

一是要牢牢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始終把安全放工作放在首位,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一定要計劃周詳,準備充分,嚴守紀律,服從指揮確保實踐活動安全順利開展。

二是要敢於吃苦,不怕困難,發揚“風險、有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精神,堅持學習書本知識和投身實踐的統一。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發揚我校的光榮傳統和優良校風,自覺維護學校的聲譽,以實際行動展現南工學子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

三是要學以致用,用於實踐。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向社會學習,向羣眾學習,向實踐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與水平;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火熱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去,繼承光榮傳統、不負眾望,在服務社會和服務人民的活動中,書寫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大專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新篇章!

四是要將活動與活動後期相連接。將活動延伸至實踐活動後期,將“三下鄉”變成“常下鄉”、“長下鄉”,取得更大的成績。

三字經心得體會 篇14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它短小的篇幅,藴含着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它深深地吸引我,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非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現代化開放意識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 每看一篇,我都會被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 嬴政,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但在許多人心中他同時也是個暴君。可我覺得他只不過是一個順應了“弱肉強食,勝者王,敗者寇”的生活邏輯的人物。 他為了統一中國,加強訓練精兵。雖然,每一個訓練,對於士兵來説都是一次生死決擇,但這麼殘酷的訓練卻為日後,統一中國做了奠基。 統一中國後,他雖然殘暴,但從此國泰民安。我們現在身處這個美好的社會主義,不是要感謝秦始皇嗎?中國古代文明所做的切是無可抹滅的,這為中國古文明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着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吧!

《三字經》運用事理並舉的方法,以大量典故、故事,藴含了我們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導尊敬師長,寬厚待人的,有頌揚勤勞節儉,清正廉潔白,有勸誡謹慎持身,悔過改錯的,有愛國愛民,弘揚正氣的,有激勵立志勤學,發憤圖強的,可以説這些內容包含了我們生活的諸多方面。經典詩文感人肺腑,中華美德動人心玄,《三字經》就是教我們在現代生活中怎樣對待人與事,如何找到人生的座標,如何培養道德情操的。

三字經裏一個個榜樣 十分明確地告戒我們:向他們學習,就能有所作為。我們要教育學生把榜樣作為模仿的對象,以榜樣的行為規範自己的舉手投足。

三字經心得體會 篇15

經過了半年的大量閲讀《黃帝內經》,老師終於給我們解經了,當解完一段以後,每個人都站起來發言,而我也深有體會。

《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至兩漢年間,在內容上主要以黃帝與岐伯、雷公等人的對話形式展開。下面我來解一小段給大家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黃帝問岐伯説:“我聽説上古時代的人呀,大都能活過100歲,而且動作靈活沒有衰老的跡象。

現在的人,年齡到了50歲上下就動作遲緩有了衰老的跡象,這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説:“上古時代的人們大都懂得養生之道,能夠效法天地間的陰陽變化來調節自己,飲食有規律,不過分操勞,所以能活到100歲。現在的人就不同了,他們拼命地喝酒,任意地妄為,過份地生氣,貪圖享樂,起居沒有規律,所以到了50歲左右就衰老了。”寫到這裏讓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有一個人從小很努力用功讀書,事業一番風順,而且從不做壞事,是一個好人,可他也只活到了65歲。

他死後很不服氣於是去問上帝,上帝幫他一查原來他能活到102歲,那是什麼原因呢?原來他平時的時候不注意調養自己,飯不好好吃,覺不好好睡,很容易生病,所以到了晚年就沒有長壽,但如果他從小就保養自己的話,那他就能活過百歲。其實自己能活多久的壽命,關鍵看你是用什麼態度來對待自己的人生,好的習慣和樂觀的心態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還要注意四季氣候的變化對自己的影響。

希望大家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要發脾氣,善待我們周圍的每一個人,希望所有人都能夠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