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教授教學評一體化心得體會(精選20篇)

崔教授教學評一體化心得體會 篇1

有效教學的終極目的是“學以致用”,但它不只是讓學生學好知識後會靈活運用而已,更主要的是要引導他們會“舉一反三”,要引導學生保持對學習的'興趣、熱情,激發他們探求新知識的強烈慾望,讓學生能在自身現有的水平基礎上有所發展,發揮出他們的潛能,做到了他們能做到的。換句話説,我們教師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同時,讓他們對學習過程感到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為他們今後的學習,乃至將來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當然在這基礎上,我們如果也能經過反思,探索,提高我們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真正做到教學相長,那麼這種有效教學更具有意義。

崔教授教學評一體化心得體會(精選20篇)

崔教授教學評一體化心得體會 篇2

崔教授主題為《大道至簡的教改策略—基於目標(標準)的課堂學習與課外作業設計》的講座,明確了教學設計堅持“教、學、評一體化原則”和“講、練、評相結合原則”的重要性。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需要明確“傳授對象是誰,將在什麼條件下學什麼,怎麼學,學得怎樣”的思路。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知識從何而來,要將用到何處去”,明確了教師在處理所授知識時該如何更好地處理,並且在這個培訓中,更重要的一點是明確了“練”的重要性。比如在五年級英語下冊第4單元主題的學習中,序數詞的學習與日期的融合,更富真實性,在佈置課堂練習和課後練習的過程中,可以結合一個月的日期朗讀和書寫進行。強調“七成輸出,三成輸入”的落實!

崔教授教學評一體化心得體會 篇3

為深入貫徹落實《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__版)》課程方案實施精神,進一步推進玉泉實驗中學課程改革,幫助教師提高新課標把握水平,提升專業素養以及將新理念轉化為教學實踐的能力,9月19日玉泉實驗中學邀請泰安市教育專家崔成林教授同老師們一起學習新課標。

會上,崔成林教授對“基於新課標的教學評一體化”做了深度的解讀和探討。

首先,崔教授從新課標的內涵和會考命題兩個方面闡述了為什麼要實施新課程標準,其次,崔教授聚焦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從如何制定符合新課標的素養目標、如何高質量達成學習目標以及如何落實高標準評價三個方面闡述了怎麼貫徹落實新課標。老師們靜靜聆聽,深深思索,被專家對新課標的深刻解讀所震撼。

最後,李校長就此次培訓進行總結:“學要有樣子,教要有規範。”真正領悟小先生、新小先生和讀書的內涵,並且把這個內涵在課堂上展現出來,我們教育就做好了。

通過本次培訓活動,老師們深覺崔教授講座的內容實用性之強,對“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對如何制定教學目標,怎樣有效組織教學以及如何進行高質量的教學評價心中有了“底”。

崔教授教學評一體化心得體會 篇4

8月28日上午,本人有幸聆聽了華東師大崔教授別開生面的一場精彩報告,感歎不已。全新的思維,獨特的語言,典型的個例和幽默風趣的演繹風格,撕開了課程改革中不便觸摸的面紗,道明瞭爬涉征途中的是非與取捨,可謂高瞻遠矚,撥雲見日。其中關於課堂教學目標確定與實現的論述,視角獨特,褒貶中肯。讓我感悟最深的要數課堂教學評價中的“底線”觀點。

眾所周知,教有法而無定法。“評”有沒有法?回答應該是肯定的。但如何去評,評價的對象,選擇的角度、指標、權衡等不同,評價的要求和結果是不一樣的。特別是如何體現評價的激勵性,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深入探究的有效問題。長期以來,音樂課堂教學評價的重心習慣傾向於追求技能技巧的掌握和學習過程的積極參與,以完整的內容呈現和理性目標的有效實現為主要評價指標,經常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中身心投入音樂體驗的評價,造成音樂課有“音”無“樂”的傾向,這是一個很普遍也很悲哀的事情!

現在的中國小音樂課堂教學存在一個奇怪的現象: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原因除了作品陳舊、形式呆板、方法單一之外,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學生無法深入體驗音樂作品本身,無法喚起學生對作品的共鳴並從中獲得音樂帶來的美的感受。按照教學目標要求,作品介紹了,歌曲學習了,技巧掌握了,學生在被動中完成了學習任務,但是,對音樂內在的美的個性體驗和感受經常被目標要求所忽視。

崔教授的“底線”觀點中有一條:認真聽課的學生沒有達到百分之八十五,就要想想你的課是否有問題。我想,首先是音樂教師提供的音樂作品和教學方法出現了問題。其實,作秀的音樂課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所謂有條有理、內容豐富、準備了很久、在同一班級上過多次的優質音樂課,學生已麻木,對音樂和音響沒有了感覺,這樣的音樂課,獲獎可以,但絕對不是好的音樂課。因為,這樣的音樂課有“音”無“樂”。

因此,評價音樂課,確實不能只從理性指標是否實現來衡量,應把學生深入體驗音樂本身並獲得美感作為評價底線,至於選擇什麼作品,通過什麼途徑,以何種方式呈現就顯得不是十分重要了。

崔教授教學評一體化心得體會 篇5

專家點評環節,崔成林教授點評李秀華老師課例《小數的意義》強調了結構化學習的思維過程的重要意義,崔教授提示我們,這個思維過程包含了獲取信息、加工處理、呈現結果和遷移運用的四個途徑。結合李老師的課例,我遷移到語文教學上,需要思考,語文教學如何運用結構化學習的思維方式?以今日執教《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為例,首先,學生獲取“第一自然段為倒敍的寫作方法”的信息,通過指導學生加工處理,明確開頭段的結構為“回憶日期和事件”,接着呈現結果“……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的日子,離現在已經……年了。”最後通過結合分層練習,指導學生遷移運用。練習是修改第三單元習作《讓真情自然流露》的開頭,學生寫出讓他們感到忐忑不安、欣喜若狂的印象深刻的事件。A層學生可以運用上一個環節總結的結構進行填空,B層學生可以運用“日期加事件”的結構對自己的文章進行創造性修改。C層學生可以對經典課文的開頭進行創造性改寫。總之,崔教授的點評,點燃了我教學創意的火苗,收穫滿滿。

總之,桐小的老師們將在此次研訓的引領下致力“減負增效”,強化教學意識、優化教學方法、轉變教學思維,不斷提升個人專業能力。

崔教授教學評一體化心得體會 篇6

線上參與了西樵鎮基於目標的課堂學習與課外作業設計培訓。會上黃學軍老師指出專題培訓的要求與寄望。羅主任,黃校長及崔成林教授分別對李秀華老師所上的《小數的意義》進行了深入評價。其中崔教授所説:遷移的目標是理解與掌握,即學會在新的情境中評價和使用所學知識我深有感悟。比如在音樂教學中,一個全音符可以衍生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節奏也是。這些音符、節奏有些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組合成一段旋律,並自行演唱。但也有部分學生因為“衍生”的內容太多思緒更混亂。因此理解與掌握,在新的情境中評價和使用所學知識需要老師有效引導。最好能把學生的普遍參與與發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創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

崔教授教學評一體化心得體會 篇7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這是洋思創立的一種教學模式,洋思人不僅長期堅持下來了,而且不斷進行完善和發展,這種模式看似簡單,有效運用不易,長期堅持更不易。它體現了一種前瞻性的教育思想。其實質是:課堂教學過程中都讓學生先自學、探索、實踐,而教師當“嚮導”、“路標”,起“引路”、“架橋”的作用。教師從在課堂上“滿堂灌”的第一線退到第二線,為學生在自學、思考、討論、答疑中當“參謀”和“顧問”。“後教”就是學生在先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巡視準確掌握學習情況,啟發學生交流,解決“先學”中的問題,達到“兵教兵”的目的。“當堂訓練”就是達標檢測,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地、快節奏地完成作業。在洋思的課堂上,學生活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不僅僅是學“會”,而是逐步養成了會學,再輔以“堂堂清、天天清、週週清”的有效措施,洋思教學質量得到充分的提高。

實用的檢測方式

1、當堂訓練,每堂課完,學生就交課堂作業本。老師以作業的整潔,完成的質量來給同學打分。

2、日日清,精選教輔資料當中相關的習題編成試卷,利用晚自習的時間讓學生限時完成。便於老師及時瞭解學生當天掌握知識的情況,及時查漏補缺。

3、週週清,將一週內前後聯繫密切的知識點分別以概念型,習題型編成試卷在週末的時候對學生進行檢測。

我想“三清”的實施大大提高了學生課堂學習的緊張度,培養了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任的意識。我想如果我能從課課清做起,也會在教學方面大有進步的,我想學洋思經驗就要先學好課課清。今後在教學工作中做到精心備課,精講精練,當堂過關。這需要對學困生進行預習指導,為他們掃清新課中的障礙,使他們能夠在課堂上積極發言,有效的自主學習,不斷提高其學習興趣;針對他們在當堂練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課後輔導,使他們經過教師的指導,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洋思以人的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讓我深受啟發。“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的實質,是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都讓學生自主學習,每一步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學生是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導演,組織者。優點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實現自主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他們的課堂教學其實質是目標教學和問題教學的結合。通過出示目標,讓學生明白了學生這一節課學習的內容,減少了教學和學習的盲目性。通過解決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內在動力,而且如果學生不會,老師就要反覆點撥、提示、講解,直到學生會了為止。我想,課堂教學不要用僵化的教學模式來束縛和限制學生及老師,而應看這節課,教師是否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內在動力。只要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內在動力和思維,用什麼方式都是可以的,可以講,也可以練,但目的只有一個,要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讓學生參與到你的教學中來。只要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真正學會了東西,我覺得采取何種方式的課堂教學方法都是可以的。

崔教授教學評一體化心得體會 篇8

班級建設是輔導員工作的第一要務,班級管理可以促進良好環境的營造,擁有良好的課堂環境可以讓學生互相學習進步,一起成長。在營造課堂環境時,輔導員師應與學生密切合作,發揮教師的作用。

構建高效課堂,作為輔導員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抓好課前15分鐘,保證學生課前15分鐘坐在教室,並且已經進入到學習的狀態。課前15分鐘演講要求到位,手機上交完畢。第二,跟班委做好上課期間的紀律要求,配合任課老師管理好課堂。

在教學實踐中,輔導員應該與學校積極溝通,引入多樣化的'管理實踐,改進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效率。輔導員也應建立激勵方式和獎懲措施,支持學生髮展。

崔教授教學評一體化心得體會 篇9

【教材】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遨遊漢字王國》

【微課形式】視頻(暫定)

【微課目標】瞭解漢字發展演變的過程和歷史悠久,增強對漢字的情感,發現漢字充滿着強大的生命力,激發對祖國文字的熱愛。

【微課內容】

一、導入

第一張pp內容:漢字的演變

第一張ppt解説詞:漢字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從傳説中的倉頡造字算起,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從比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漢字的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二、新授

第二張ppt內容:甲骨文是殷商時代通行的文字,因為是鐫刻於龜甲與獸骨上的,所以人們稱之為甲骨文。其特點是:圖畫特徵明顯,筆畫細瘦,自行大小不一。甲骨文“王”“子”的寫法。

第二張ppt解説詞:這是甲骨文的“月”字,因文字刻在烏龜殼和牛的肩胛骨上,所以叫甲骨文。大家都知道月亮有時像圓盤,有時像眉毛,因此甲骨文的月字,既不是新月也不是圓月,而是用半個月亮代表“月”字,甲骨文就是“一彎皓月懸中天”的形象。

第三張ppt內容:金文又叫鐘鼎文,它是西周及春秋時代澆鑄在青銅器鐘鼎上面的文字,其特點是:筆畫肥大厚實,結構行款趨向整齊,圖畫特徵明顯減少,符號特徵有所加強。

第三張ppt解説詞: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兩種形式。大篆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流行的漢字字體。特點是:字形整齊勻稱,筆畫粗細一致,趨於線條化,比金文前進了一大步。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由宰相李斯負責創制的,其特點:一是字體方正,二是筆畫平直,三是結構對稱,四是上緊下鬆。

隸書是戰國以後漢字演變過程中以點畫結構逐漸取代篆書的線條結構而形成的一種新字體。(秦隸又稱古隸,漢隸又稱今隸、八分書)。隸書把篆書的圓轉筆畫改革為方折,並有“蠶頭雁尾”、“雁不雙飛”等筆畫特點隸書打破了以象形為基礎的構造方式,形成現代文字筆畫的基本格局,符號性進一步加強。

第四張ppt內容:隸書在秦朝因流行於當時下層小官吏、工匠、奴隸中。篆書“月”。

第四張ppt解説詞:到了秦朝,統一了文字,小篆對筆畫進行了調整,篆書一般書寫於竹簡和帛布上,字體看上去流暢而又形象。“月”字就變得不像月亮了。而隸書呢?據説當時在下層小官吏、工匠、奴隸中較為流行,因此稱之為隸書。它扁平方正。

第五張ppt內容: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

第五張ppt解説詞:到了漢末,出現了楷書、草書和行書。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説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楷書的特點是結構勻稱,橫平堅直,正方形,沿用至今。唐人張旭所創的一種字體--草書,特點是體勢連綿,曲折多,靈活流暢,難寫難認。

三、總結

第六張ppt內容: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第六張ppt解説詞:歷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的漢字,由繁到簡,逐步規範,漢字不僅傳承中華文明,還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書法藝術,豐富中華文明的的內涵。漢字又是世

崔教授教學評一體化心得體會 篇10

本節課教學的主要內容是百分數的意義,百分數是在學生學過整數、小數和分數,特別是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這一內容是學習百分數與分數、小數互化和用百分數知識解決問題的基礎,是國小數學中重要的基礎知識之一。百分數在學生生活、社會生產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大部份學生都直接或間接接觸過一些簡單的百分數,對百分數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知識。所以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採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教師點撥引導為輔的策略,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感知,在積極思辨中發現,在具體運用中理解百分數的意義。縱觀本節課教學,成功和失敗並存,但我覺得失敗更是我寶貴的教學財富。

一、新課的引入。

很多的教者在教學“百分數的認識”時,都是以問題情境引入,或是踢足球,或是打籃球等,由此引入百分數。為了打破常規,或是不在循規蹈矩,或是為了一點創新吧。上課伊始,我直接出示了一個百分數(80%),並問學生認識嗎?知道叫什麼數嗎?我覺得這樣的提問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但不知道這樣引入是否能行。為此,我對我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當我把一個百分數寫到黑板上時,結果我班有80%的學生知道這是百分數,而且我觀察到學生興趣濃厚。當我問到在什麼地方見過時,氣氛更加活躍。這更增加了我這樣引入的信心。課上的效果達到我的預想,大部分學生知道這是百分數,興趣濃厚,而且,很自然地切入主題。

二、關注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關注學生的情感。

我整節課的教學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無論是在引入課題,還是在鞏固練習中,都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認識到百分數在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比如:衣服上的商標、飲料瓶等顯示的百分數。再如:我國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22%,我國耕地面積佔世界耕地總面積的7%。通過讀這句話,你想到了什麼?(我們國家用了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這是一件了不起是事情。如果人口有所控制,那麼,人民的生活水平將會更高。)這樣,把生活和知識聯繫起來,使學生明白知識來自於生活。

三、關注學生思維的過程。

我覺得數學課應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活動的第二個環節,創設了罰點球這一問題情境,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推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體會百分數產生的必要性。接着,通過對生活中的百分數的理解,引導學生歸納得出百分數的概念。在練習中,給了學生更多的時間,展現他們的思維過程。特別是在本課的結束部分,讓學生用百分數説一説這節課的表現和收穫,不僅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一種鞏固,也是對學生思維的一種提升。

四、這一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1.從我自身講,語速快,這就造成了師生間不能達到默契,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2.教學內容的關鍵之處強調不到位,比如,百分數的意義歸納出之後,應追問一下什麼叫百分數,加深印象。20__年,北京城市綠化覆蓋率為40.6%,學生的回答有兩種,我沒有及時説明,給學生留下一個模糊的概念。

3.時間觀念不強,一味地讓學生回答,卻不知時間已悄悄流逝。

4.雖然我在教學時也很注重對自己教的反饋、學生學的反饋,也能運用一些反饋的技能,如延後反饋,不直接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反饋評價,但有時不及時。比如結尾讓學生用百分數説一説這節課的表現和收穫,有一名學生説錯了,沒有及時糾正。

五、新的設想。

現在看,這節課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不是很流暢,上課伊始,出示百分數,認識嗎?知道叫什麼數嗎?會讀嗎?生活中在什麼地方見到過百分數?知道他們是什麼意思嗎?然後讓學生把生活中知道的百分數在小組裏互相説一説,直接交流百分數的含義,由此引入百分數,這樣會節省更多的時間進行練習,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

崔教授教學評一體化心得體會 篇11

我讀了“洋思”經驗等幾本書以後,深有感觸:一所地處偏僻的鄉村國中,建校短短20年,成為全國素質教育的型,這是因為洋思人敢於改革,敢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結果。他們構想了以學生為主體“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新教學方法。“洋思”的“先學後教”,滲透着自主精神,不僅預習在先,上課時往往經教師數語點撥,學生們就很快地“通過引橋,上了自學快車道”,而且所謂“後教”之“教”也不是教師教,依然主要是引導學生們自己教自己,學會的教尚未學會的。

“洋思”中學還確立一條信念:“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讓每一位家長滿意”的教育理念,堅持以新生來校開始,以最後一名學生抓起,針對每個學生全面發展,做到“堂堂清,日日清,週週清”。洋思人之所以這樣做,目的是對事業負責,對家長負責,對學生負責,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靜下心來學習,滿懷信心地追求進步,追求成功。確實如此,世界上的路是那些踏踏實實的人走出來的,世界上的那些認認真真的人幹出來的。

洋思中學的經驗是創生的,它啟迪人們思考與探究,更啟迪人們以這樣的精神去研究自己的實踐,開闢自己的而不是洋思的創生之路。我看重的,正是這種精神。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仔細認真研讀中學習“洋思經驗,在教育改革大潮中,我國教育的主題是素質教育,是提高未來公民素質的教育。它在四大支柱,學會認知,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學會相處。其中學會認知具有首要的地位,一個不會認知的民族又從何談起生存,做事與相處呢?洋思中學“先學後教”的課堂教學結構注重的就是讓每個未來的公民學會學習,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其核心就在於人人都能學好,人人都能學會學習,這樣的課堂教學結構怎麼能叫不中看呢?我認為學生能夠學會學習的課就是好課,就中看的課,洋思的課不僅在中用上令人自豪,而且在中看上也更令人自豪。

這僅是我學習“洋思”經驗的一點體會,同為農村學校,有着同樣條件,同樣的環境,同樣的學生,我相信:如果我們也有着“洋思”的精神,我們同樣也以取得卓越的成績。而且我還相信:學習“洋思”經驗是能夠有效地推動我們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

我們學習洋思經驗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通過我們的學習我們已經很好的掌握了洋思經驗的課堂教學思路。那就是“三段五環”。三段指的是:先學,後教,當堂訓練。五環就是把先學分成了三個部分,就是出示學習目標,出示自學提示,學生自學交流。就樣説來我們的教學課堂的模式應該是:

一、出示學習目標,

二、出示自學提示,

三、學生自學交流,

四、後教,也就是師生共同交流掌握情況,老師針對學生不能夠全學會的重難點等進行補償教學,

五、當堂練習。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體現洋思經驗的教學思路但是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也出現了不少的難題。就是説我們在給了學生時間讓學生在出示了學習目標後,再讓學生看了自學提示後,讓學生自學的過程中,大部分的學生能夠根據自學提示把課堂中要求學習和掌握的知識點和重難點學習好,但是有一部分比較差的學生在優生的幫助下也不能夠順利的把學習目標完成,也就是説我們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把這一個經驗理論落實下去。

我們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還需要把自己比較差的學生培養成為能夠自己順利學習的小主人,這就要我們先跟洋思經驗理論學習好,先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達到我們學習的目標這的確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是我們還是要努力。

在洋思經驗的課堂上我們就應該多采取洋思的東西,讓我們先把目標確定好,再把自學提示設計好,讓我們同年級同學科的老師把自己的能力拿出來,讓我們共同把課備好,這是首要的一條。再就是把課堂練習設計好,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學習的知識解決問題,在讓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把自己學習的能力和自己學習到的知識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我們的學生確實能夠知道自己學習,確實把學生培養成為有能力、有知識的語文學習和主人。

洋思的課堂還需要我們能夠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知道如何學習,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學習,並且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幫助別人學習,還要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檢查別人,怎樣作一名比較好的小老師。

在我們學習過程中,我們明確了洋思經驗的課堂思路,我們還在能夠落實好洋思經驗的四清活動,這也是洋思經驗的精髓。如果我們要能夠落實好洋思經驗的四清活動,那我們的學習成績和教學質量會有一個大的進步。可落實好洋思經驗的四清活動,在我們這裏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我們要到時間就放學,要是不放學,如果出了安全問題什麼也不好解決了。我們還要考慮到我們的學生現在確實很累,一天上這麼多的課,還要有七、敍説門的學科要學習,要抽測、要考試,所以我們也要考慮到這一點,只能在課堂上清多少算多少,要真向果敢的執行率要質量的話是比較難的。雖然有這許多的困難,但是我們還是要努力把洋思經驗的四清活動儘量落實到實處,儘量把我們教育教學質量提高上去。

總之我們有學習洋思經驗的同時,還要把新課程的理念和洋思教學的理論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我們為了能夠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而努力學習吧!

崔教授教學評一體化心得體會 篇12

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是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教學難點是體會百分數、分數、比的聯繫與區別。在教學中本人主要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供獨立思考,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比較分析、歸納整理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能力,並充分體會到百分數與我們的生活實際是緊密相連的。其次在教學材料的安排上我大量地結合具體的生活素材,以學生們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在學習的過程中,以多種教學形式,吸引並激發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但是在處理學習百分數的意義方面總覺得還欠缺什麼,須在第二課時教學中有針對性組織教學,使學學進一步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讓學生們深刻領悟到意義的內涵。 本節課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的。

一、讓學生經歷新知呈現的過程

在國小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數學內容放在真實有趣的情境裏,引導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把生活原型轉化為數學模型的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發生的過程。為此,在課前我還佈置學生去生活中收集一些百分數,所以課上讓學生進行了交流。有些學生找到了衣服商標上的百分數,如100%羊毛;97.4%棉;葡萄汁70%等。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我請學生們同桌之間先互相説説收集到的這些百分數表示什麼意思,然後再請幾位學生全班交流,應該説課堂上的學習氛圍較好,學生們通過尋找生活中的百分數體會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運用,也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而且為了讓學生真實體會百分數產生的由來,在課始我設計了學生感興趣的三位籃球明星王治郅、姚明、易建聯來到我們學習百分數的課堂,創設情境,圍繞究竟誰是投籃王這一學生十分感興趣的話題引入新課。並引起學生的爭論,產生認知衝突,最終得出要比較誰的投籃命中率高僅僅知道投中次數還不夠,還需要知道投籃的總個數。最後來比較他們投中的個數佔投籃總個數的百分之幾,因為要比較三個分數的大小必須通分,而它們的公分母又剛好是100,自然而然地讓學生真正體驗到了百分數的好處,明白了“生活中有了分數,為什麼還要使用百分數”。尤其是“在比較哪個投籃水平高?”時,學生在經歷了分數的不便後,體會到了使用百分數的優越性,感悟了分數和百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繫。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探索的快樂,充分體現讓學生參與經歷數學知識的呈現過程,瞭解新知產生的由來,既有利於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讓學生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

國小數學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徵就是對知識的認識過程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究過程。兒童具有好奇、好問、好動的特點,具有探究的天性。這種寶貴的天性只有通過教師恰當的引導才能使之轉化為數學探究的熱愛和興趣,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充足的、較為完整的感性材料,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全方位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比較“究竟誰是投籃王”這一問題入手,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課堂氛圍中通過觀察、分析、討論、計算,一步一步由光知道“每人投中數”到還需要“投籃總數”再到“兩數進行比較”,由分數的不便到把分數變成分母相同,再到產生需要百分數解決,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灌輸式的講授,而是讓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情景中,自己探索發現百分數的意義,保證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經歷了百分數的產生以及百分數意義的探索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一定的探究精神,並在探究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三、讓學生經歷運用知識的過程

“經過實踐得到了理論的認識,還必須回到實踐中去。”因此,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教師除了重視知識的發展過程外,更應着眼於知識的應用過程,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強調的是要學生經歷運用知識的過程,體驗到數學應用的價值。

我在教學中,通過一個個精心設計的練習,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經歷了觀察、分析、概括和歸納等解決問題的過程,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鞏固了以前學過的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崔教授教學評一體化心得體會 篇13

在國小英語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一種新語言往往富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聽覺靈敏,善於模仿,心理障礙較少,能大膽開口,這是他們學習英語的有利條件,但同時,他們活潑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枯燥的英語教學,缺少情感的紐帶,不僅會使他們的興趣受影響,還會使他們產生畏難情緒。為了調動學生這些積極的心理因素,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我以激發情感為突破口,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創設課堂教學情景,激起情趣

(1)利用英語歌曲,激發學習的動力。

運用英語歌曲不僅能渲染和烘托教學氣氛,而且還能起到穩定學生情緒,調節課堂節奏,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我在教授《劍橋少兒英語》中的《My family》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有關家庭成員名稱,教學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grandma, grandpa, …這幾個單詞時,就利用《兩隻老虎》這首歌的旋律,配上合適的動作,讓學生唱。學生興趣高漲,在歡快的歌聲中,把單詞和句子記住了。而且利用英語歌曲還可以分散難點,讓學生從機械、呆板、單調的學習中變得輕鬆起來,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力。

(2)通過故事,提高學習的興趣。

國小生喜歡聽故事,有些看似不相關的單詞,用講故事的方法把它連起來,就好記多了。我在教學生水果單詞:apple, pineapple, banana,...時,學生髮音有些不準,如果不停的一遍遍教讀,學生容易產生煩躁,於是,我利用學過的顏色單詞給學生編了一個小故事,有一隻panda很愛吃apple,在它的家裏有一棵apple樹,樹上長了許多apple,有red apple, green apple等,panda可饞了,吃了一個又一個……。我一邊描述一邊把實物畫面呈現出來,然後讓學生模仿着編故事、講故事,沒有多久學生就朗朗上口了。他們都很開心,覺得能用英語講故事,很了不起,心中充滿了成就感,學習的興趣大大增強,學習效果明顯提高.

二、課堂教學中動手動口,以“練”悦情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要能讓學生在愉悦的情緒中掌握所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做到眼到、耳到、心到、手到,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情趣。

(1)在單詞教學中的演練。

在教授學生學習顏色單詞時,我將兩種不同的水彩顏料(如:紅色和黃色)混合,讓學生觀察有什麼變化(變成了橘黃色),我邊演示邊用英語描述,將學生觀察的結果(顏色單詞)板書在黑板上教授。然後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並讓學生自己用顏色牌把演示的過程在黑板上表示出來。如,紅+黃=橘黃,紅+白=粉紅,紅+藍=紫,……他們興趣盎然,在愉快的課堂氣氛中不知不覺地很快學會了要學的Orange, pink, purle, brown, ……幾個顏色單詞和有關的句子。

(2)在詞組教學中的操練。

在詞組教學中,如果讓學生利用一些詞組進行操作表演,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提高學習效果。我在教授get up, have breakfast, go to school, go to bed, ...幾個詞組時,採用形體和情境表演法,先聽老師説詞組學生做動作,學生看圖説這些詞組,然後讓學生在小組中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將這幾個詞組串起來編一個日常生活情景劇表演出來,這樣學生有了學習任務,貼近自己的生活,新鮮有趣,注意力集中了,學習效果非常好。顯然,讓學生帶着極大的興趣去牽動思維,開口説話,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熱情,在熱烈傳遞情感的過程中,學習自然水到渠成。

三、建立和諧師生關係,昇華情感

國小生感情豐富,對教師的感情往往化作了對其學科的感情,這就是説教師在教學中要用自身的感情去感染學生。

(1)真情投入,激起共鳴。

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正因為如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儘量向學生,尤其要向性格內向、膽小的學生傳遞情感信息、愛的語言,如鼓勵的眼神、欣賞的語氣、熱烈的掌聲、真誠的擁抱、甚至可以親吻學生的額頭……這一切都在向學生表達一種信息,那就是“你能,你行,可愛的孩子”。在教學中,我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撥動學生的心絃,時時處處給學生一種親切感,從而進一步上升為愛和信賴。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不會説悄悄話、做小動作了,而會尊重教師,專心聽講,熱情地投入課堂活動。使學生在鼓勵中點燃思維的火花,在和諧的情感交流中,激發起求知慾和樂趣。

(2)及時評價鼓勵,樹立學生自信心。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為了激發和保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我根據他們喜表揚、好遊戲、愛新奇的心理特點,依據新課標的能力訓練點,在教學活動中,引入了“五角星”獎勵機制,當不同能力學生們,通過學習,通過努力,達到了學習目標時,就會得到一顆亮閃閃的“五角星”。優等生能力強、學得快;“學困生”能力差、接受能力就弱。我便為不同的學生定出不同的獲得“五角星”標準,剛開始時,立足於“人人蔘與、人人得益”的原則,使孩子們得到全面提高,逐步發展。這樣一來,人人都有得到“五角星”的機會和能力,也會繼續為得到“五角星”而努力。學生喜上眉梢、躍躍欲試。期末組織班級學生,評出“英語小能手”,“英語表演之星”,“英語模仿之星”,“英語進步之星”。這樣更加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

以上是我教學經驗中的一點心得體會,拿出來與大家共享。

崔教授教學評一體化心得體會 篇14

課堂的作用就是讓一切困難的事情變得容易,把課本當成傳遞信息的載體,把教室當成創作的舞台,把學生當成自己的作品,惟其如此,才是實現目標的捷徑。備課,是課堂的熱身和準備階段。深度備課,才能讓平淡無奇的課堂熠熠生輝。

語文課堂要凸顯語文本色,必須先打好底色,這就要進行深度備課。深度備課是高效語文課堂教學的前提。《深度教學》一書高屋建瓴,讓我頓時醒悟,從中感受到以下幾點:

備出厚度(向文本要智慧)

備出厚度就是教師首先要將文本讀厚。其一是內讀,即教師自己以讀者身份“陌生的眼光”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這也是發現個性化問題的前提,更是實現教師自己和學生公平對話的認知前提。其二是外讀,除教學用書外,要找尋相關文本:原文本,課文內提及的原文本,或是課文外刪去的原文本;互文本,課文所在的原文本,與課文內容相關、相類、相似的文篇或書本;超文本,與課文相關的系列文篇和書本,包含同一內容、同一主題、同一作者、同一寫法的文本,包含名家的相關解讀成果,包含網絡文本,史學、哲學、美學角度的解讀可高度關注。佔有並整合這些成果,重在將自身的讀解體驗轉化為文本教學策略,厚積薄發,深入淺出。備出厚度不僅是對教師專業知識儲備的考量,更是對教師鑽研文本探究課堂的能力培養,正如潘新和先生所言:“讀多少書,讀出了什麼,讀出了多少自己的發現和創造,永遠是衡量一個語文教師智慧水準和教學效果的潛規則。”有教師備課的厚度才有教學內容的擴展,要審慎選擇知識點延伸擴展,不斷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存,使他們吸取多種營養,課堂上圓潤豐滿,學生才可能 “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拓寬視野,擴大知識面。

備出深度(向大腦要思維)

王國維先生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對於一篇文本,僅從字詞句段來理解,顯然容易斷章取義。於漪老師認為,教師鑽研並掌握教材,好像導演處理劇本,需要一個艱苦的再創造的過程,達到懂、透、化的要求。“懂”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結構;“透”是對教材融會貫通,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體系;“化”指教師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融合在一起。教師掌握教材,目的是為了教學。所以,我們要從學的需要出發,對教材素材進行加工提煉,從深度方面挖掘教材,使課堂教學內容充實而不幹癟,才能使備課因為預設充分而廣泛生成。

加繆説:最大的罪孽是膚淺。備課一定要力求深度,不能只是就問論文,照本宣科。一篇文章中的情感,和寫作者當時的處境和情緒有很大關聯。更有甚者,是作者寫作時沒有預料到的解讀方式。所以教師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發現別人看不到的問題。這就不僅是對寫作者自身的境遇,還有當時的社會風潮,別的重量級人物的評價。在《再別康橋》裏,僅從字面義,我們無法理解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懷,但如果抓住文本中的“夢”,以此為話題,聯繫《猛虎集》的序言,我們從詩人口中得到情感的印證,外加胡適對詩人的評價詩人的“單純信仰”——愛、自由、美,然後可聯繫詩人的婚戀史,詩人的人生觀,以及他的創作觀,就能提綱挈領地理解詩人的狂熱情感。如此備課,走出了文本備課的平面化,而是讓“人”的情緒和“文”的情感和諧地統一,這就是立體備課,也是我所謂的備出深度。

備出梯度(向學生要生成)

俗語説“龍生九子,各個不同”,在教學中,一個班級的學生文學修養參差不齊,所謂“十個指頭不一般”,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就要設置梯度的問題,讓整個課堂呈現層進式探索進程,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基礎的學生的要求。首先,文本中新出現的字詞成語,或者註釋中的疑難,這是最初級的考察。其次是整體的感知,通過預習,感知作者總體的情感,或者自己對文本的感覺,在文本中找出佐證。其次是關於文本的構架和內容的分解,或是鑑賞含義深刻的句子,或是梳理文章情節,或是鑑賞人物形象,在此環節需要的就是教師教給的規律和方法,也是用文本實現“教”之目的所在。最後要有統攝全文的問題或是昇華主題的問題。比如《赤壁賦》中剛開始的“樂”文章最後的“喜”是不是同一種情感,《我不是個好兒子》中主題是母愛還是兒子的愧疚,《項脊軒志》的主題是悼念祖母、母親、妻子三代女性的悼文還是對家道中落的身世發出惋惜和哀鳴並沉痛地憑弔個人遭際的不幸。由此類問題串成的備課鏈條,在課堂上層層鋪展,步步升級,課堂就這樣以學生為主題,被教師主導着在思考中提升。

英國教育家威廉·亞瑟説:“平庸的教師只是敍述,好教師講解,優異的教師示範,偉大的教師啟發。”而我認為,一節成功的備課,就是將敍述教給學生個人,講解教給集體,將示範教給教師,再由學生展示,將啟發教給師生一起。從開始的孤軍奮戰,到中間的廣設外援,到後來的主力支援,到最後的主帥親臨,如此方可形成教學相長,師生合璧,構成教學的良性循環。

備出精度(向課堂要效益)

一節優秀的語文課,備課確實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教師的準備工作要做到“全”“廣”“新”,在教師預設問題時,需要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基礎要紮實,重點要落實,難點要突破。但是面面俱到的課堂顯然也是一無是處的課堂,傳授平庸無亮點激發,好比一篇表述太多失去自我的作文。真正的備課一定要做到詳略得當,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以考試作為向標,以提高語文素養作為旗幟,以拓展生活大語文作為終極目的。

備課中體現的精度,主要是教師的預設和學生的課堂生成之間的起承轉合,穿針引線,兩者配合地天衣無縫。讓學生在學中思,在思中或,在或中得,在得中樂。要讓學生有所得,必須體現方法性的歸納和總結。語文的方法傳導就在於把每節課當成教學的母體,以此為學習觀摩的標本。而母體框架的構造過程中,“廣設問”是教師的備課的法寶,即把沒一個問號當成句號。教師只有考過了自己,才能真正站在講台上,和學生展開深度對話。

所謂“新”,就是文章還是那篇文章,學生已不是同樣的學生,那麼課堂設計當然也不是同樣的設計。要讓課堂充滿新生,就要與時俱進;要讓課堂擁有深度,一定要創新備課。想別人所未想,獨闢蹊徑,並能短途到達。魯迅説自己塑造的典型人物是“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體現在教學中,就是吸取優質課堂的精華,合成自己課堂之精粹。

備課的服務對象是學生,要讓學生對服務質量打滿分,不僅要付出血汗,更要付出智慧。深度備課就是教師血汗和智慧的集中體現。在備課過程中找到規律方法,這是每一個教育者最大的快樂和幸福。

崔教授教學評一體化心得體會 篇15

相同的文本,面對不同的學生,教學內容的取捨有變化。這是我在執教了《鳥的天堂》之後的感悟。

因為接手新班,集體中的成員來自五年級各個班級,在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有的不會讀書,有的不善思考,有的根本沒有接觸過批註式閲讀法。面對這樣複雜的現實情況,我必須放慢腳步,帶着孩子欣賞沿途的風景,在進行略讀課文《鳥的天堂》的學習時,關注學情,有的放矢展開教學。

我首先檢查了學生對《鳥的天堂》的預習情況,有了欣喜的發現。學生在引領下,已經有了文本寫作的意識,他們開始關注表達,關注作者如何有序地書寫。在預習時,他們找到了表現時間順序的詞句,對文本的段落進行劃分。知道了讀書要從整體入手,關注內容,有了對文本脈絡梳理的小嚐試。在品詞析句時,學會關注修辭的精妙與疊詞的運用,寫下讀書發現。但是對於文本細微處的發掘,問題意識仍有待培養。

有了對學生學情的把握,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進一步發現語言美。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將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一同甄別。大家在討論中發現了有些問題本身很淺顯。如“為什麼起初是靜寂的,後來忽然起了一聲鳥叫?為什麼我們要繼續拍掌?”這樣的問題一讀就懂,沒有探究的價值。“為什麼第一天經過鳥的天堂沒有看到一隻鳥,而第二天看到了很多鳥?為什麼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為什麼説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相比之下,這些問題更有利於對文本的深入學習。提問題要提像這樣值得探討、有深度、有價值的問題。

怎樣提出有探討價值的問題呢?我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首先要沉下心讀書,找到自己的疑惑處。不能流於表面,為提問題而提問題。其次要學會確立的重點句段,從中尋找問題點。最後,要做一個有心人,善於發現文中有價值的問題。

為了培養學生敏鋭的捕捉能力,發現文中的精妙處。在學習“大榕樹”時,我鼓勵孩子們學會從看似平常的字眼中尋找精彩。圍繞“就像一株大樹卧在水面上”中“卧”字欣賞,抓住“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中“堆”字品味,對“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中“叫、飛、撲”展開想象。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而我努力依據學情,教給學生科學的方法。在問題意識的浸潤中,伴隨着思考前行,在讀、悟、思中掌握學習語文的金鑰匙。

崔教授教學評一體化心得體會 篇16

進行國小英語的”跨越式”實驗已經半年了,在去年的培訓中第一次瞭解”跨越式”教學模式,就覺得這種方法很好,便下定決心要在教學中實施”跨越式”英語教學模式。

在實驗初期,教育局、總校領導鼓勵我們積極嘗試”跨越式”實驗課。第一批實驗者,心裏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得到了一次學習進步的好機會,緊張的是怕把握不好”跨越式”發展模式的精髓。一堂課下來,專家團給我指出了我模式中的不足,同時指導給我正確的方法。這次活動讓我受益匪淺,也更堅定了我實施”跨越式”教學的信心。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一直堅持實施”跨越式”教學模式,同學們的反應良好。生動逼真的幻燈片、圖片,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形象有趣的生生交際以及拓展外寬闊的視野都深深的吸引了同學們的興趣,我也感到備受鼓舞。

但在教學過程中,對於”跨越式”的實驗也存在着一些細節問題,如教學環節的設計不合理,有的環節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教學時間的把握不好,常造成前鬆後緊的局面,實驗過程中急於求成,應該注重學生習慣的培養,循序漸進。

經過這半年的實驗我也發現對於”跨越式”探索是沒有止境的,它需要有雄厚的理論作為。因此我認真學習觀看了何克抗教授有關國小英語”跨越式”試驗的講座視頻,並認真研究了總校領導去寧夏學習帶回來的寶貴材料,這些視頻、資料讓我更深的感受到”跨越式”教學模式的魅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會將這些理論慢慢滲透到教學實驗中去。

“跨越式”實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今後的實驗中我會腳踏實地,認真備課,認真上好每一堂課,讓同學們慢慢的愛上英語,並樂於學習英語,把教學的課堂變成同學們遨遊的知識的海洋!

崔教授教學評一體化心得體會 篇17

每一個英語初學者總希望別人告訴他學好英語的竅門或捷徑,通過近幾年的英語教學,我認為在英語學習上無捷徑可走,但有方法可循。科學的方法,可以使我們的英語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興趣”是學好英語的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慾。古人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愛好比智力技能更能促進學生勤奮學習,它是學好英語的首要條件。因為只有lovewhatyoudo,才會getwhatyoulove。人往往一旦愛上某件事,即使不讓他去做,他也非去做不可,興趣就是在這一次次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而且變得越來越濃。

如何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興趣呢我認為,應做好如下幾方面。

首先,作為一個老師,要熱愛自己所從事的事業,要熱愛自己的學生,要把自己對英語、對人生、對生活深沉的愛和理解傳授給學生,要把自己最真實、最美麗、最張揚、最健康、最陽光而最富有獨特激情的東西展現給學生,感染學生,讓其產生共鳴,激起他們內心深處對語言、對生活的熱愛和激情,從而轉化為學習動力。

其次,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將教材所設置的情景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利用投影儀、錄音機、簡筆畫、實物、模型、動作、表情、小表演等多種直觀手段,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化難為易,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將其引入特定的情境,在具有遊戲性、趣味性、故事性、探索性、競爭性等各種活動中獲得樂趣,增長知識。

最後,讓學生體驗成功是教師進行興趣培養的重要策略。心理學者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悦,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成功願望,在課堂教學中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成功的體驗,使每個學生在不斷獲得成功的過程中產生獲得更大成功的願望。

二、“模仿”是學好英語的基礎

説到模仿,我們一般想到的是發音,確實純正的發音會給人們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別人也會對你的英語水平刮目相看。如果發音不好,即使你的英語功底很深,人家也可能對你作出不公正的判斷,更糟的是,它對今後的聽力會帶來一定的困難。所以,要不惜一切代價刻苦模仿,掌握好每一個音素,千萬不要認為發音好不好無所謂,這個關攻不下,就會導致你學習中的殘缺。有位成功人士談他學英語的祕訣時説:“我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外國人怎麼説,我就怎麼説,外國人怎麼寫,我就怎麼寫。”世界聞名的英語專家亞力山大為英語學習也下了這樣的定義,“語言是一種表演技巧,我們在思考語言的時候,不是考慮我們對它瞭解多少,而是我們能把它表演得多好,我們能把它用得多好。”説到底,學英語就是模仿那種腔,那種調,那種味兒。

要突破語音關,先要明白單個音素的發音方法,在此基礎上把握連讀、弱讀等在口語表達時的語音現象,進而練習語調和節奏。練習時最好模仿原聲錄音,有條件的還應錄下自己的發音,與原聲進行對比,這樣容易發現自己的不足。糾正發音是一個枯燥的過程,唯有耐心、細心和恆心,才會有進步。我們常説,Wellbegunishalfdone(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英語一定要有一個好的開端。

三、“氛圍”是學好英語的途徑

曾經有人向老外請教,What’sthebestwayoflearningEnglish(學英語的最佳方法是什麼)老外隨口便説:“GototheUnitedStatesormarryanAmerican.(到美國去或與一個美國人結婚)如不可能做到,就WatchAmericanmovies(看美國電影)。你們中國不是有一句老話叫‘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嗎’,在家看一部電影就好比在美國生活了一天。”這些話就告訴我們學語言離不開環境。但是我們的學生在學校接觸真實英語的機會非常有限,他們語言學習的主要環境就是課堂,所以我們絕不能吝嗇口語訓練的時間,不能認為教學任務完不成,而隨意砍掉教材中提供的許多豐富的口語練習,要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充分利用教材的優勢,組織並設計好Workinpairs,Readandsay,Speakout,Groupdiscussion和Interview等各種口語活動,創設一個近似自然的語言環境,用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小對話,如起居、節假日、生日聚會、拜訪、打電話、看病、購物、游泳、體育活動等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樂趣中學習,在娛樂中獲益。學生想在課堂上有好的表現,課前勢必去積極準備。把生活引入課堂,再把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延伸到生活中,這樣學生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英語,鍛鍊英語,突破口語屏障。

四、“毅力”是學好英語的保證

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比較遠、比較好的人,並非都是特別聰明,但必須是那些肯下苦功的平常人,英語學得好的,也並非都是智商很高的人,而是那些常年堅持不懈,在聽、説、讀、寫、譯方面付出辛勤汗水的人。俗話説:“一份耕耘一份收穫”,語言學習是一個緩慢、長期的過程,你永遠不可能像許多廣告上許諾的那樣幾星期、幾個月內就能學好英語,越學到後面越需要更多的努力,越需要挑戰毅力。

我們每天要面臨無數次的失敗,要承受許多心理和生理壓力。比如記一個單詞,背了十幾遍都沒有記住,最後花了好大的勁終於勉強記住了,可沒隔幾天又消失得無影無蹤。一次次地重複這樣的失敗,的確帶給學生很多的失望甚至是絕望。可以説沒有一個人認為記單詞是一件幸福愉快的事。此時此刻,學生最需要的不是老師的專業知識或者一道題的標準答案,而是點亮他們心中的希望,用精神去感染他們,用希望去激勵他們堅持下去,幫助他們明確目標,懂得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幫助他們樹立自尊、自信,從而以一定的心理優勢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具體地説,就是把生活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用格言勵志、幽默和笑話驅散、減輕學生的痛苦和壓力,緩解學生的疲勞,讓他們在艱難跋涉中感到快樂,從而淡忘學習所帶來的緊張和疲勞。在練口語時,儘量找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在培養學生閲讀能力時,儘量挑一些學生喜愛看的文章,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背誦是單調而又枯燥的勞動,一定要選擇學生精力最充沛的時間進行背誦,這樣不會打消學生對英語的興趣,而且效果好;反之,若在非常疲憊的狀態下背誦,興趣容易消磨耗盡,效果也不好。

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使學生學到英語,而且能讓其懂得如何面對挑戰。挫折是相對的,成功是絕對的,只有持之以恆者,才能沐浴勝利的光輝。

崔教授教學評一體化心得體會 篇18

一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電教化教學

當前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空,現代教育技術給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它猶如一座架設在學生和教材之間的不可替代的橋樑,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應用電教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悦、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特別是一年級的國小生,由於直觀思維仍是他們掌握知識的主要途徑,所以,電教媒體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根據一年級語文教材特點,合理地利用電教媒體教學,能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高速度地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形成個性,取得事半功倍之功效,也是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的一個方面。

一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電教化教學以它色彩豐富的畫面,展現文字藴含着的意思,創設所需要的情境。課堂上將那一框框有序無聲的投影教材,通過積極引導,學生自覺地觀察、發現、思維、探索,就會使其變為一行行清晰在目的文字,化為一句句有聲有色的語言,形成一幕幕耳目一新的意境。為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即是教學的主導者,又是最主要的教學媒體。他能夠運用聽覺的、視覺的、運動觸覺的感覺通道來傳遞教學信息。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學生特點、合理選擇使用電教媒體,發揮電教媒體的特長,使教學過程現代化,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

首先是生動地分析字形,字的間架結構。字的結構有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半包圍結構、全包圍結構等。電教媒體可以用不同顏色將字的不同部分區別開,醒目地標出字的間架結構。如教學生字“值”,可先出示“直”,讓學生回答加部首可成什麼字,有“植”。再出示“值”,讓學生用舊字記住生字的字形。再用紅色標部首,黑色標偏旁,這樣,學生就會説:“值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再如教學生字“香”,可先出示“禾”,讓學生回答加部首可成什麼字,有“秀”,再出示“香”,讓學生用舊字記住生字的字形。再用藍色標部首,粉色標偏旁,這樣,學生也會説出“香”是上下結構。

其次是解決寫字教學中的難點。有些生字的筆順較難記,可利用電教媒體出示字的筆順,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對生字中容易寫錯的筆畫,也可以在屏幕上反覆出示,讓學生牢記。也可以讓學生對着課件豎空。

如果説一年級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麼電教媒體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給學生創設了愉悦有趣的情境,從而提高了一年級語文的教學質量。

隨着時代的發展,教育的不斷髮展,教師素質的日異提高,在一年級語文教學中,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合理的動用電教媒體,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個性心理素質、審美素質、能力等素質的培養表現得淋漓盡致,語文課就真正活起來了。課堂四十分鐘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了。

崔教授教學評一體化心得體會 篇19

什麼是教學點?教學點是偏僻山區或地區為當地學生提供教育教學的場合,一般以中國小低年級為主。它大致具有以下特點:

⑴學生少

⑵教學軟硬件設施相對落後

⑶師資力量薄弱

⑷教育信息閉塞

⑸生活、教育等條件艱辛;

什麼是“數字教育資源”?

個人認為:關於教育教學方面的文本、圖像、動畫、音頻、視頻、網頁等內容。“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方案是教育部為教學點提供的優質教學資源的惠民工程。但這個項目方案能否更好的發揮它的作用,關鍵的一點就是對教學點教師的培訓,讓教學點教師能夠真正切實的運用到工作中去發揮它的真正效益。錢能解決的問習題都不是問習題,什麼是問習題,就是金錢所不能解決的。因此“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方案針對的是教學點的教師,假如對教學點的教師培訓不好,那麼這個項目方案將成為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因此上級部門以及下級培訓部門要了解教學點的教師的特點是重中之重。

教學點條件差造成很多教師都不願意到此工作,因此教師一般都有當地教師擔任,同時年齡上都偏大,(在河南“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方案培訓的研討會上的瞭解)接受新鮮事物相對困難。這就對教師培訓和數字資源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簡單、方便、快捷。所謂的簡單就是讓教學點的教師們在實際操作上感到簡單;方便就是無論是組織培訓的教師還是受培訓的對象在運用中不復雜;至於快捷是讓年齡大的教學點教師在接受培訓和實際運用中剛開始一步到位“傻瓜運用”,不至於畏縮不前半途而廢。下面就對“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方案培訓的感悟作以下總結歸納:

一、硬件的安裝及資源的配置

“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方案硬件安裝調試到位後,應增加安裝《設備使用注意事項》以及《設備使用流程規範》標牌,同時在設備內把站做成快捷方式放在桌面上,為以後的教學點教師的培訓、設備的掌握使用和維護工作做下鋪墊。

“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方案的目的是讓教學點的師生感受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讓學生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想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有硬件設施是不夠的,關鍵有良好的資源,因此資源網站就應該更人性化、簡單化、傻瓜化、直觀化、乾淨化,去除那些宂雜的註冊、花裏胡哨的頁面、龐雜的文件格式真正做到簡約而不簡單,讓教學點的教師一目瞭然易於操作。

二、對教學點教師的培訓

教學點分佈比較分散,教師較少,工作日對教師培訓不太現實,因此培訓任務就落在鄉鎮中心校的身上,安排在假期之中。

上面提到教學點教師年齡都偏大,平常教學手段保守、落後;這就要求我們中心校的教師在培訓中做到精心、細心、耐心;培訓任務要少、精、簡。不能操之過急,急於求成。在培訓安排中要求每一個教學點選出年齡相對較小,對新鮮事物接受較快的教師擔任校骨幹同時率領一名學生共同參加培訓。因學生接受較快,真正做到強弱互補,老少結合。至於培訓任務少——指的是課堂任務要少,不能過於繁多;精——要精講多練,比如老年教師和學生對於鼠標操作剛開始不熟練,我們就讓們多加練習運用windos中自帶的紙牌遊戲練習鼠標的應用,培養他們興趣到達我們的目的;簡——指在講解操作過程中要簡單、準確、到位不要有過多宂雜的沒必要要的語言和操作動作,讓教學點教師一目瞭然,不會產生沒必要要的誤解;這就要求我們中心校的教師要精心備課、細心講解、耐心輔導。至於教學點的教師與學生同時培訓的真正目的是培訓中互補、教學中互助、學生在家和在校與師生交流;學生在家也能在家中的電腦中進入到資源網實驗中學習;讓學生成為教師的助手同學們的楷模;真正讓我們的資源到達:“讓每一名學生接受良好的教育的目的”這一目的。前期培訓我們只要求教師們會用、熟練操作、能讓我們的教學點的教師和學生能在資源網上尋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源進行運用和學習。在這裏我也要提醒中心校負責培訓的教師們一個重點,哪就是資源的下載這是個難點(在資源下載後,教師們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源)。教學點的骨幹師生培訓結束後再對本教學點的師生進行培訓,讓教學點的師生們在學校形成一種學習“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方案的培訓氣氛,形成一種文化,使教學點教師們願學、樂學、好學。中心校的教師們也要定期看一看、聽一聽、比一比切實做到有佈置、有檢查、有解決問習題的意見,堅決不移地推進個項目方案進展,通過檢查認真總結歸納,使之成為長效工作機制,拿出措施落到實處,確保教學點目的的順利實現。若到達這個目的我們的前期培訓就算成功。

再説中後期培訓,因有前期培訓的經驗和教學點師生們一段時間的實踐,教學點的教師們對設備的使用,資源的應用也有一定認知與體驗。所以在中後期培訓中不會有對設備的默生而感到困難。中期的培訓目的是課程與資源的整合,讓教師們不能盲目的下載使用資源,要根據教材的教學目的、學生的情況、方法的運用等有選擇性的利用資源;後期培訓任務讓在網絡中集體備課形成網絡教研組,做到校校通。總之培訓工作我們不能急於求成、急功近利、要穩步穩紮、逐步實現三通兩平台。

崔教授教學評一體化心得體會 篇20

課堂教學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在時間、空間和學習方法上體現一個“放”字,確保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更多,自主選取學習方法。

《實心球》一課我從教案的設計上進行改變,使課的目標更具體細化、更有針對性,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各自的興趣,自主、合作、創新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從教學資料上看體現了知識性、趣味性、實效性的有機整合。我在教學中,改變了傳統的組織形式,讓學生散點自鍛、分組結伴(分組創新嘗試練習),如:創想試投這一環節中,透過言語啟發、鼓勵,讓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用心創想、合作探究,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進行了坐式、跪式、蹲式、立式模仿練習,學生的用心參與和創想也出乎我的.意料。

學生在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氛圍中,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最大的調動。《實心球》一課學生在”模仿創想試投”的自主學習中,為了使學生體驗快樂和成功,我時刻關注學生學習的態勢,在坐式創想練習中,學生大膽創新、用心嘗試;在立式創想練習時,學生分組合作,顯示出學生不再是孤立的學習者,而是願意與同伴一齊研究性學習。在《實心球》一課的實踐反思中,我感到對教材的目標把握還得深究,要進一步學習、研究、探索、運用學生自主學習這個教學策略。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進一步引導、關注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思考了什麼,感悟了什麼,發現了什麼,收穫了什麼,使學生得到知識的積累,潛力的提高和情感的昇華,還得實踐、反思、實踐、反思、再實踐。

今後我在教學中還有待改善的地方是:

1、由於創想活動的時間我沒有掌握好,只好把調節遊戲給省了,直接進入到下一步的教學中,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分鐘,但是卻給我留下了不小的遺憾,也使整節課顯得不夠完美,所以在教學時間的把握上,我今後要更加註意。

2、“創想試投”的教學設計上,我還要動些腦筋,採用更多的不同形式進行教學,注意小組成員間的通力配合。在巡視指導方面,我照顧的範圍還有待進一步擴大,應更加註意對差生(行為偏差生、完成動作不好的學生)的幫忙,使他們取得進步,跟上其他同學的學習步伐,也讓他們體會到進步、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