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班的狗仔隊讀後感錦集(精選15篇)

我們班的狗仔隊讀後感錦集 篇1

暑假裏,我讀了一本《我們班的狗仔隊》。書裏主要講的是:狗仔三人組裏面的成員有:秦大博、杜子騰和錢青毛。這個狗仔三人組是專門尋找難題的,他們找到難題了,就會盡力去解答。有時,還會鬧出一些笑話來。説起笑話來,我記得秦大博生日那天請了杜子騰等等人去吃飯,他們吃完飯之後,秦大博和杜子騰去圖書館買書;結果圖書館的老闆娘問杜子騰叫什麼名字;杜子騰説:“我叫‘杜子騰’!”結果那個老闆娘給聽成“肚子疼”了,然後,那個老闆娘就拿了一片幫助消化、治肚子疼的藥給了杜子騰,讓他吃下去,到了最後那個老闆娘才搞明白她自己問‘你叫什麼名字’的男孩名字叫‘杜子騰’。

我們班的狗仔隊讀後感錦集(精選15篇)

這狗仔三人組,以刺探和編造同學們的緋聞為樂子,甚至連老師也不放過。一時間,緋聞和謠言滿天飛,大家的態度也很複雜,即表示生氣,同時又忍不住好奇。可是,最終的事實卻讓人哭笑不得,而三個狗仔隊也意識到了自己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他們決定新成立一個組織——航天三人組。

書中我很羨慕一位女生,這位女生很文靜,也從不驕傲。這位女生的名字叫做江冰蟾。江冰蟾在班級裏的地位可不是一般的高哦!她是大隊長。我最羨慕江冰蟾的學習了,她的語文、數學、英語成績都學得很好,幾乎每次都能考全班第一哦!江冰蟾還是老師得力的小助手。

江冰蟾還老是被某些同學編入與黃宇航的緋聞,每次奧數比賽經常是她和黃宇航排第一名,所以同學們老是編她們兩個的緋聞。而編黃宇航與江冰蟾緋聞的老是那狗仔三人組裏的,這讓江冰蟾很煩惱;但是,黃宇航一點兒也不在意。江冰蟾很在意的是她自己的學習成績,有一次,江冰蟾考了全班第四名的成績,她都不滿意。

我要向江冰蟾學習!我把陽光姐姐小書房裏的書推薦給大家,這些書都很有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我們班的狗仔隊讀後感錦集 篇2

星期六,媽媽在書店裏給我買了一本《我們班的狗仔隊》,我拿到這本書,就迫不及待地打開它看了起來,故事內容很精彩,扣人心絃,我一口氣把它看完了,還覺得意猶未盡。故事的內容久久迴盪在我的腦海中,我想把這本書介紹給大家。

這本書裏面寫了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就是《我們班的狗仔隊》第二個故事就是《我的友誼褪了色》。這兩個故事都很令我感動。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感人之處和自己的搞笑之處。下面,我就重點講述一下《我們班的狗仔隊》這個故事吧!它講的是:在六年級五班裏,由三個人組成的狗仔隊,這三個人是:杜子騰、秦大博還有錢青毛他們組成的狗仔隊,是專門刺探和編造同學的緋聞為笑話,他們甚至連老師也不放過,令很多同學還有老師都覺得他們很討厭,但是,最後的結果令人出乎意料,狗仔三人組認識到了自己犯錯誤的嚴重性,於是,他們改了個稱號,叫做——航天三人組。我覺得《我們班的狗仔隊》這一個故事,一開始,我看到這三個人組成的狗仔隊,覺得令人咬牙切齒,我也覺得很討厭,可是,看了最後的完美結局,又覺得我想為他們歡呼,因為他們不再門刺探和編造同學的緋聞為笑話了,而且還要成為宇航員呢!我們班的狗仔隊教育我們,當我們遇上了被別人編造緋聞着一種情況時,對他們要置之不理,這樣,他們自然而然的就沒有興趣了,並且,還告訴我們,不要向書中説的那樣,成立狗仔隊,亂編別人的緋聞,這樣,別人會換一種眼神來看待你的。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流言像把刀子,刺痛着人們的內心。而那些隨便散播留言的人,令人討厭,也漸漸令人疏遠。在學習生活中,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坦誠相對,那麼當你遇到困難時,大家都會熱情地來幫助你,安慰你,讓你感受集體的温暖。

我們班的狗仔隊讀後感錦集 篇3

這本書上講的故事非常好玩,也很幽默,我非常願意讀。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杜子騰,我也喜歡他的外號“肚子疼”,非常好笑。

這本書一共講了兩個故事,第一個是我們班的狗仔隊,第二個是我的有意褪了色。第一個故事講了十小章,第一章講的是,有一次,他們上自習課,因為數學老師夏剛請假了,數學改上自習課了,課上都玩鏡子反光的遊戲。他們班有兩個名字並列在一起,成了金童玉女,金童是:黃宇航,玉女是:江冰檐。第二章到第三章主要講了建設我們班的狗仔隊。狗仔隊的成員有錢青毛、秦大博、杜子騰,女生和男生待遇不同。第四章講了三個女生不喜歡夏剛。第五章到第十章主要講了,除了學習,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單調的生活導致了某些男生們想象力的無限發達,為無聊而去注意一些緋聞之類的事情。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不要去關注那些緋聞。最後的故事卻讓人哭笑不得,三人狗仔隊也意識到自己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他們決定改正錯誤,成立新的組織——一個航天三人組。

第二個故事講的是我的友誼褪了色。這個故事也講了十大章,第一章講了一次期會考試,江冰蟾考的不好。江冰蟾是個非常好強的同學,可是在這次卻輸給了凌揚波。第二章講了江冰蟾表哥方樂天來了,他們一見面就開始打,於是這次江冰蟾想換種方法,於是他們倆就掐了起來。第三章講了媽媽揭發我是“兩面派”,方樂天給《小星星》雜誌的星星姐姐寫了封信。第四章到第九章主要講了他在得意之餘,突然發覺,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竟然沒有一個好朋友。第十章講了星期一的時候,江冰蟾被袁老師叫去辦公室談話。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江冰蟾和凌揚波是小時候的好朋友,可在學習上都非常爭強好勝,好強的江冰蟾戰勝了凌揚波,可是卻發現自己失去了友誼。友誼是如何褪色的?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友誼與競爭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珍惜友誼,共同努力學習,互相幫助。

我們班的狗仔隊讀後感錦集 篇4

古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而《世説新語》就像無數寶藏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世説新語》敍事簡明,精煉生動,為小品文之典範,詞彙之豐富,遠遠超過其他筆記小説,對後代的文學作品有很大的影響。

剛開始讀《世説新語》,總是囫圇吞棗着看,有些字詞的意思也不是很瞭解。後來,作為“小書蟲”的我被《世説新語》中的一個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所吸引,看得越發仔細起來,遇到不懂的詞句也會耐心的查《古漢語詞典》。大部分文言文不僅有趣,而且也帶着許多道理呢。

其中,“德行”篇中有一篇文章讓我記憶猶新: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以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這篇文章的意思是:華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表示為難。

王朗卻説:“好在船還比較寬敞,為什麼不可以呢?”後來強盜來了,王朗就想丟下那人不管了。華歆説:“開始我之所以猶豫不決,正是為了這一點。既然允許他搭我們的船,怎麼可以因為情況危急便把他扔下呢?”於是仍像當初那樣攜帶關照那個人,世人憑這件事來判定華歆、王朗的優劣。

王朗表面上大方,實際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況下送人情。一旦與自己的利益發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極端自私、背信棄義的真面孔。而華歆則一諾千金,不輕易承諾,一旦承諾就一定要遵守。我們應該向華歆學習,守信用、講道義,像王朗那樣的德行,是應該被人們所鄙棄的。

我們班的狗仔隊讀後感錦集 篇5

我看過周汝昌的《夢解紅樓》感覺沒什麼收穫,也因此認為周的紅學研究也沒什麼。暑假在杭城改大學聯考卷的時候,我偶而在楓林晚看到周的《紅樓小講》,翻看其中關於林黛玉眉眼描寫研究的一節,覺得周的考證非常有道理,遂決心買一本看看。今天剛把這本小書看完,總結一下收穫:

我讀中學的時候久聞《紅樓夢》的大名,買了一本準備看,可是看了幾頁就實在看不下去了。上大學後,想到自己是文科生,要是沒看過《紅樓夢》會被人家笑的,所以我就硬着頭皮看了一遍,也看了書中的古詩詞,都沒看出什麼味道來。工作後,我又將前八十回再看了一遍,因為據説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本人寫得,也沒看出什麼味道來。後來買了央視版的《紅樓夢》電視劇碟片,三十多集,越劇,居然看完了,覺得其中的台詞確實很美,演員唱得都很有韻味。上課時也教過幾篇〈紅樓夢〉“選段”,但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沒什麼個人體悟。

今次,看了〈紅樓小講〉,我才發現《紅樓夢》原來是這樣一部書,發現以前學過的、教過的有許多東西都是錯的,至少是值得商榷的。通過這本書我終於認識到了〈紅樓夢〉確實是一部偉大的著作,曹雪芹確實是一位偉大的作家,高鶚續作對原作有巨大的破壞作用。該書加深了我對〈紅樓夢〉的認識,改變了我對書中一些人事物的看法,勾起了我研讀真〈紅樓夢〉的慾望。如,曹雪芹所描寫的“愛情悲劇”決不是簡單的粗俗的“三角戀愛”的悲劇,“他所謂‘談情’,雖也包括着男女之間的‘愛情’,但博大精神並不如此狹細,而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感情——即做人應當如何對人對已的巨大課題”;林黛玉是沉湖自盡的;“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應為“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

反思自己不能讀出〈紅樓夢〉味道的原因,一是天賦不夠,不能像張愛玲那樣直覺到後四十回與前八十回的差別;一是雖聽過《紅樓夢》有好幾個版本,但主觀上認為差不多,也就沒有找來看,麻痺粗心,所以一直就錯下來了(當然周的觀點可能也有可商榷之處);三是還是太過粗心,沒有從細微處下功夫,沒有好好品味;四是書如人也分好壞,好人不易碰到,好書也不易碰到,要看緣份的。

碰到好書就像碰到好人一樣,要愛她珍惜她,用全部的學識、智慧、精力去讀她,用一生去讀她。這是周先生的〈紅樓小講〉給我的最大啟發吧。

我們班的狗仔隊讀後感錦集 篇6

暑假我讀了《雙面獵犬》這本動物小説。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隻優秀的獵犬洛戛在一次追捕一隻母豺達雅婭的時候,在河邊的樹上被河水衝到一個小島上,它倆只好和平共處,為了生存,它們建立起了温馨的小家庭。後來達雅婭生出一隻一半是狗血一半是豺血的混血兒,叫白眉兒。

在白眉兒出生前它的爸爸洛戛掉入懸崖,它的媽媽因生白眉兒時失血過多也快要死了,它在臨死前為了給白眉兒找養母,它把豺羣裏黑蝴蝶的小豺咬死了,黑蝴蝶看白眉兒可憐便成了它的養母。達雅婭冒着危險咬死小豺就是為了讓白眉兒能活下來,這讓我很感動。但達雅婭不會換位思考嗎?如果它的孩子被別的母豺咬死了,它不會傷心嗎?沒辦法,因為不管是人類還是動物的母親都是為了孩子呀,可憐天下父母心呀!

後來,因為白眉兒在豺羣裏犯了很多錯,被逐出羣體,它被逐出羣體時是冬天,動物都在冬眠,白眉兒抓不到食物只好去投靠人類。剛開始白眉兒把一個酒鬼認為自己的主人,但酒鬼不出去打獵,一 直呆在家裏喝酒,他就讓白眉兒偷雞,白眉兒偷雞讓全村人都知道了,讓酒鬼殺了白眉兒。村長為了救白眉兒便買下了它。不久後,又有一個偷雞事件,村民都認為是白眉兒偷的雞,白眉兒為了村長的名譽,在山裏呆了五天不吃不喝,終於抓住了偷雞賊,這讓我很感動。

我們要向白眉兒學習,學習它知恩圖報,還要學會遇事換位思考。

我們班的狗仔隊讀後感錦集 篇7

最近在讀南懷瑾先生寫的《論語別裁》,雖然還沒有讀完,但是,感慨頗多。幾乎每翻開一頁,沒讀完一章,都能讓我心情愉悦,思如泉湧,讓我不得不寫點東西出來。正如論語裏所説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然而,正是在《論語別裁》的“學而第一”部分裏面提到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讓我開始感歎於南懷瑾先生的睿智,感歎於他對《論語》一書深刻的洞察力和精闢獨到的分析。

看到這句話,就回想起上中學時,在課堂上跟着老師一絲不苟認真地讀孔聖人經典的情景。對於老師的講解,學生都深信不已,一字不差地記錄下來。考試時解釋“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當時的學生,現在看起來,似乎是隻求隻字片解,其實只是因為文學修養還不夠,自然沒有能力去分析甚至批判了。正如南懷瑾説的,文學革命,你都不知道什麼是“命”,如何去“革”?

讀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開篇的“學而第一”部分,才發現這三句耳熟能詳,曾經以為意義再明顯不過的“子曰”,在南懷瑾先生看來,居然還有另外一層完全不同的意思,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做學問,要有思想,不斷地見習和體驗,並反省,就是學問。能夠從不斷的體驗反省中經常得到“會心一笑”,那就是“不亦説乎”了。做學問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瞭解,沒有人欣賞。但是孔子説只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寂寞淒涼的時候,有一個知己來了,那是非常高興的事情。而這個“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並不一定是指空間距離上的遠,也有可能是時間。孔子的學問,是五百年後的漢武帝時期才興起的,董仲舒弘揚孔學,司馬遷撰《史記》,非常讚美孔子,這個時間間隔得有多遠!這五百年間,孔子是非常“寂寞”的!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説做學問的人,乃至一輩子沒有人瞭解,也“不愠”,不怨天尤人。

孔夫子還説過,“無友不如己者”。在中學時學到這句話就很詫異,如果每個人都只交比自己強的朋友,那世間沒有人能有朋友了!孔老先生豈不很勢利?其實,夫子的意思是,對朋友要“敬”,“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看待朋友,有看到他們的長處,看到他們做的比自己好的地方。亦如民國時期佛教大德印光法師所言,“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是多麼高的境界啊,孔子的智慧,有多少竟被我們輕率地誤解了——甚至加以嘲諷和打壓。

《論語》,經歷了漢朝董仲舒的篡改和宋朝朱熹的註解統一思想……到當今的大師、教授、專家……拿它説事,其真實面目已經不為大多數人所知。明朝以後,朱家皇帝下令以四書考選功名,而且必須採用朱熹的註解。因此六七百年來,所有四書五經,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換句話説,明代以後的人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因此,這也成了孔子思想為再後來的人們説詬病的一個重要起因。

從《學而》中,我們還能感受到孔子立身處世的態度,“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入則孝”,我們都能明白,這個學生在家裏是個孝子;“出則弟”就是在外面,對朋友,對社會,對一般人就能夠友愛,擴而充之愛國家,愛天下……記得有人説過:要看一個人是否能與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裏是否是一個孝子。這就是“入則孝”,若在家裏,連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則孝”,何況在外,怎能做到“出則弟”?與別人交朋友呢?在學校同樣如此,同事之間也要做到“出則弟”,學校是一個大家庭,老師之間要講友愛,講團結,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愛自己的學生,才能教書育人。

“謹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謹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謹慎處世而信,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一切都要言而有信,答應了別人的事要做到,老師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為人師表。同時又“泛愛眾”,一個人有了偉大的胸襟,能夠愛人,在學校裏,彼此之間的友愛,對學生的愛,擴而充之,就能愛天下人就如愛自己一樣。假如一 個人對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親仁”,就能再親近那些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就能與他人和睦相處,也就能做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了。也就是説,學會了做人,做好了人,還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學文”,熱愛文學的就做文學家,熱愛科學 的就做科學家,熱愛藝術的就做藝術家等等,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志向所在,興趣愛好,去以量力而行。

近年來,“國學熱”漸漸興起,曾經拋下的經典,今朝又被重拾起。人們開始重新解讀祖先的遺產,聖哲的智慧,國學大家們逐漸走入了我們的視線。我尊重每一位內心純良的學者大師,沒有他們對歷史的悉心研究,哪裏來的社會進步?但是我們沒有必要亦步亦趨追隨高人的腳步。今天是這個聲音,我們頂禮膜拜,明天有人出來反對,我們又趨之若鶩,唯其馬首是瞻。從眾心理,是社會心理的普遍現象之一。所謂從眾,是個體在羣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或違背自己的意見,使自己的言語、行為保持與羣體一致的現象。從眾、迷信權威是給自己內心的禁錮。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眾所周知,《論語》是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記錄。作為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的孔子生活在距離我們約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真實的孔子不復存在,唯有思想流傳百世。而對他思想的理解,我們也只能揣測和研究。孰是孰非全靠自己內心的判斷。

《論語別裁》是南懷謹先生對《論語》的解釋。整本書都在教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無論做什麼事情,包括為政還是做學問都是以做人為基礎的。我不是一個善於總結反思的人,對於《論與別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記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

我們班的狗仔隊讀後感錦集 篇8

在開展“講學習、重品行,築就美好精神家園”主題教育活動中,我讀到了由郭明義著《幸福就是這麼簡單》一書,屢屢引發我的聯想,在當今時代如何學習雷鋒?怎樣把雷鋒精神發揚光大,築就美好精神家園?這本書作出了很好的回答。

郭明義同志從小就開始崇拜雷鋒,希望像雷鋒一樣,做一個為人民服務的人。從國小四年級起,每天早晨提前到學校給同學們生爐子,看到別人在自己的幫助下享受温暖和快樂,心裏就感到幸福;他資助貧困學生,從幾個、十幾個累計到了現在 300 多個。他曾經資助的一名女孩子來信,大學畢業後,被上海一家大型船舶公司錄取,年薪一二十萬現在也學着幫助別人,他就覺得非常有成就感和幸福感;他義務獻血,光獻血本就 54 本,總共 6 萬多毫升,正好裝 6 個純淨水大桶;……人心總是善的,總去做好事,總去一點一滴地幫助他人,改變現實,社會就會越來越好。但是郭明義實際生活過得很清貧,結婚多年,家無餘財。只陪愛人逛過兩次街,一件像樣的禮物都未曾給她買過;他們和女兒現在還住在 40 平方米的小房子;……但是他做了這麼多好事,改變了那麼多人的命運,心裏由衷地感到自己的幸運和幸福。他説:“每每想起一件好事,就多一份幸福,並把幸福帶給更多人。”“幸福就這麼簡單”,其實並不簡單。曾經記得毛澤東同志説過:“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得是一輩子做好事。”郭明義立志做雷鋒一樣的戰士,愛崗敬業、樂於助人、艱苦樸素、無私奉獻,幾十年如一日地以實際行動詮釋着雷鋒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我被郭明義的實際深深感動着,感動他無私的奉獻,感動他真誠的付出。他所給予的不僅僅是物質上或金錢上的幫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勵和關懷。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瞭解郭明義,越來越多的人蔘與進去,跟他一起資助人、一起鮮血、一起獻髓。用廣博的愛包容着這個社會包容着這個社會的“貧困”。這種博愛在這個時代是如此珍貴、如此地可遇不可求。因此,希望更多的人學習他、跟隨他。也許我們做不到郭明義同志的那種程度,但至少我們可以學習他珍貴異常的精神,對每件事情都能認認真真的完成,熱愛我們的供水事業,在本職崗位上盡心盡責地工作,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就伸手拉他們一把,勿以善小而不為。讓世界充滿愛,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温暖,體會到幸福。

我們班的狗仔隊讀後感錦集 篇9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叫《史記》的書。

《史記》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聖”司馬遷的著作,記載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漢武帝時期中國三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的歷史,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馬遷在史書著作上的創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編年體。以時間順序寫歷史,而《史記》以人物傳記為主,並吸收了編年、紀事等體裁的長處,創造了歷史書籍的紀傳體的新體裁。其它史書記載的歷史都很短,就是著名的《資治通鑑》,也只是記載了從戰國至五代十國的一千多年的歷史。而《史記》卻記載了三千多年的中國歷史,是“二十四史”中記載年代最長的史書。

我更佩服司馬遷那種絕不違背真理的不屈精神。司馬遷雖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記》中卻並不體現最高統治者漢武帝的意志,司馬遷寫《史記》秉筆直書,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在某些方面,敢於批評朝廷,這是封建統治者所不能允許的。他在《史記》中直言不諱地記載了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行為,惹惱了漢武帝。而當時正好發生了李陵兵敗投降事件,李陵攻打匈奴戰敗被俘,司馬遷替李陵説了幾句解釋的話,觸怒了漢武帝,便把他投下監獄處以宮刑。宮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自殺,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毅然選擇了宮刑。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最終完成了《史記》。

《史記》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秦始皇本紀》。我覺得秦始皇做出的最大貢獻是統一了中國,統一了文字、貨幣等,為中華文明的強盛打下了基礎。但他也非常殘暴,焚書坑儒、廢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萬人,是個殘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滅亡了。

《史記》這本書是司馬遷在巨大恥辱下寫成的著名史書。讓我明白了許多治國的道理,治國不能太殘暴,但也不能偷懶放鬆。我要讀更多的好書,學習更多的知識,開創一個繁榮、富強的新時代。

我們班的狗仔隊讀後感錦集 篇10

今天,我讀了楊紅櫻阿姨寫的《想變成人的猴子》。這本書寫得非常好,讓我一口氣就讀完了它。

它主要講了,一隻猴子被一個對對眼老頭,拐到了他的手掌心,讀到這裏,我覺得眼老頭真壞,把活潑的生靈捉了回去不停地虐待,但最後,好心的馬小跳、唐飛、張達、毛超、杜真子,歷經千辛萬苦把猴子弟弟救了出來,我覺得馬小跳他們應該是不願看到這樣殘酷的場面,所以把猴子救了出來,我很感動,同時也感到了馬小跳他們的熱心。在這裏猴子弟弟認識了笑貓,笑貓把猴子帶到了馬小跳的家裏,猴子弟弟被人類的生活所迷惑,後來的日子裏,一件件好笑的事情不斷髮生,但最後馬小跳他們把猴子弟弟放歸給了大自然。讀到這裏,我覺得又好笑又感動,好笑是猴子弟弟那一件件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感動的是他們最終讓猴子弟弟回到了自己最天然的家,那一幅幅動人的場面,讓人不禁熱淚盈眶。在這本書裏,描寫美得句段有很多,其中就是寫老老鼠送給笑貓祕密山洞的景色很美麗:“夜幕孤降臨,山洞被籠罩在黑而明亮的夜色裏,一條條藤蔓簾下來像個綠窗簾擋住了視線,使人感到無比神祕。”我不由得讚歎:老老鼠真會享受,如果這麼美的景色沒看到,多可惜呀!

我喜歡馬小跳的媽媽爸爸還有猴子弟弟,馬小跳的媽媽和爸爸他們不但留住了猴子弟弟,還對它十分友好,我喜歡猴子弟弟的活潑開朗又頑皮。討厭的是對對眼老頭兒,他把猴子弟弟從深山老林裏拐出來還虐待它,對小動物太不公了。

讀了這本書我受益無窮,想到以前我對小動物的不公,我非常後悔,我要向馬小跳他們學習,保護小動物,小動物們也是地球上的一族,我們要愛護它們,不要像對對眼老頭那樣,要開導他們保護小動物。

我們班的狗仔隊讀後感錦集 篇11

當初讀了《金色的魚鈎》時,只是因為好奇,但讀着讀着,淚水充滿了我的眼眶,我被文中那捨己救人的老班長深深地感動了。

當我讀到”他坐在那裏,捧着搪瓷碗,嚼着幾根草根和我們吃剩的魚骨頭,嚼了一會兒,就皺着眉頭哽咽了下午“時,眼淚不由自主地噴湧而出。

多麼可親可敬的老班長呀!為了三個小同志有充分的營養,放棄了熱騰騰的、鮮美的魚湯,去嚼小同志們吃剩的魚骨頭的草根!大家都知道,草根和魚骨頭是沒有營養的,可是老班長為了三個小同志,寧願去吃這沒有營養的骨頭!

和老班長相比,我們問問自己,我們呢?有不愛吃的飯菜,就揹着父母大碗大碗地倒掉,比如有一次吧,家裏做了炸醬麪,我最不喜歡吃炸醬麪,怎麼辦呢?我眼珠一轉,藉口説在外面涼涼,跑到外面把面扔了,裝模作樣地抹抹嘴,回屋了。晚上餓了,又問媽媽要錢買零食去了。讀了《金色的魚鈎》之後,我知道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它!

還有一段讓我記憶猶新,當”我“把魚湯送到老班長嘴邊時,他還不要,説:”小樑,別浪費東西了,我不行了,你們吃吧!還有20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原去!“

這一段看得我是熱淚盈眶,老班長明明有可能活下去,但老班長沒有,他把生的希望留給了作者和兩個小同志,自己平靜地選擇了死亡。透過老班長的話語,我看到了老班長崇高、善良的心!

但現實呢?我們連一點點利益都不能放棄,怎麼能像老班長一樣捨棄生命呢?

直到讀完文章,我才知道為什麼魚鈎是金色的,因為老班長對同志們的愛是金色的,正是這金色的愛把魚鈎染成了金色!

我們班的狗仔隊讀後感錦集 篇12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看起來這本書很適合幼兒園的老師看,可是該書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楚、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徵和本質。0—6歲的兒童,如果敏感期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到了6—12歲還會有彌補的機會,但是,這有個前提,那就是6—12歲期間,兒童必須有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現實是,在學習壓力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幫助和關懷非常的少。

而且我們會發現,自己對兒童的密碼瞭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維,成人的價值觀來判斷孩子的行為,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嚴重破壞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探索行為。有的孩子問什麼會蠻不講理,因為在執拗敏感期的那段時間裏,家長沒有耐心的疏導,認為是孩子任性,對孩子沒有很好的理解、變通……有問題的兒童,如多動的、痴呆的、焦慮的、自閉的等兒童,正是他們的探索活動被嚴重阻礙而造成的

讀完書我們就可以發現,國小階段有些孩子出現的問題都是因為他的敏感期因為被打擾所以滯後了。關係到國小階段的有這幾個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2~4歲)

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沒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當孩子從環境裏逐步建立起內在秩序時,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構。

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

忙碌的大人常會忽略周圍環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卻常能捕捉到箇中的奧祕。因此,如果孩子對泥土裏的小昆蟲或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正是培養孩子具有鉅細無遺、綜理密微的習性的好時機。兒童對某事物感興趣的時候,如果長時間不被打擾,就能形成高度專注的品質,老師和家長不會觀察孩子,不瞭解孩子的發展規律,就會輕易打斷孩子的認知過程,這樣孩子很難形成專注的品質。

社會規範敏感期(2.5~6歲)

兩歲半的孩子逐漸脱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結交朋友、羣體活動有興趣。這時,父母應與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

書寫敏感期(3.5~4.5歲)、閲讀敏感期(4.5~5.5歲)

孩子的書寫能力與閲讀能力雖然較遲,但如果孩子在語言、感官、肢體動作等敏感期內,得到了充分的學習,其書寫、閲讀能力就會自然產生。此時,父母可多選擇讀物,佈置一個充滿書香的居家環境,即能使孩子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文化敏感期(6~9歲)

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起於3歲;而到了6~9歲則出現想探究事物奧祕的強烈需求。因此,這時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塊肥沃的土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成人可在此時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延展至關懷世界的大胸懷。

只有錯誤的成人,沒有錯誤的兒童。因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一旦他們意識到,自己就會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師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錯誤,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然過程,有時孩子會故意犯個錯誤,用明知故犯的方式來試探老師和承認的態度,來驗證和體驗愛和寬容的感覺。兒童犯了錯誤是很難為情的,尤其是承認錯誤的時候,如果能讓孩子體面地承認錯誤並改正,那是最好的。

家校共教,學校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是孩子建康成長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學校單方面的教育是不夠的,家長的緊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家庭是學校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長應該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孩子的教育工作,與老師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家校攜手共同教育,為孩子順利通過敏感期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捕捉兒童敏感期》的確是一本很好的書籍,我們從中得到了很大的啟發,並充分認識孩子的敏感期。我們作為幼兒教師看了之後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且還可以在做家長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對於家長提出的疑問也能做出正確的分析,讓孩子在充愛、充滿快樂自由的環境中成長。不過自己的經驗和學識還有點欠缺,還需進一步的閲讀分析。

我們班的狗仔隊讀後感錦集 篇13

通過讀《苦兒流浪記》,讓我深有體會,也給現在的孩子們上了一課。在如今這個金錢至上、物慾洪流的社會,重現了以前的先人們曾經的苦難日子,這是當今社會的孩子不曾經歷的。

對照現在的孩子,吃穿不愁,享樂在前,接受一次心靈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如今的孩子愛攀比、追時尚、吃不得苦、受不了罪、忍不了委屈,個性太強,這不是靠一本書或一次感恩教育就能改變的,需要家校緊密合作,社會配合,大家共同努力,加上孩子自身的毅力、努力、天分、教育、環境等各方面的綜合因素才能成功。

我覺得這些書應該家長先看,然後孩子看,這樣就可以在孩子看時,結合社會現實和自己的經歷給孩子適時講解教育,這樣對孩子的教育效果會更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合這本書,主人公從小到大曆經苦難,他沒有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聽憑命運的安排,最後終於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有一個美好的結局,教育了大家,只要努力拼搏,最終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幸福。

通過讀這本書,給了我們父子重新的認識,特別是對孩子起到了教育作用,明白了幸福的來之不易,更加體諒父母,善待人生,感恩社會。

通過讀《苦兒流浪記》,讓我深有體會,也給現在的孩子們上了一課。在如今這個金錢至上、物慾洪流的社會,重現了以前的先人們曾經的苦難日子,這是當今社會的孩子不曾經歷的。

對照現在的孩子,吃穿不愁,享樂在前,接受一次心靈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如今的孩子愛攀比、追時尚、吃不得苦、受不了罪、忍不了委屈,個性太強,這不是靠一本書或一次感恩教育就能改變的,需要家校緊密合作,社會配合,大家共同努力,加上孩子自身的毅力、努力、天分、教育、環境等各方面的綜合因素才能成功。

我覺得這些書應該家長先看,然後孩子看,這樣就可以在孩子看時,結合社會現實和自己的經歷給孩子適時講解教育,這樣對孩子的教育效果會更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合這本書,主人公從小到大曆經苦難,他沒有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聽憑命運的安排,最後終於獲得屬於自己的幸福,有一個美好的結局,教育了大家,只要努力拼搏,最終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幸福。

通過讀這本書,給了我們父子重新的認識,特別是對孩子起到了教育作用,明白了幸福的來之不易,更加體諒父母,善待人生,感恩社會。

我們班的狗仔隊讀後感錦集 篇14

真的很羨慕《華南虎》中的那隻老虎,最終能衝破鐵籠子,找到屬於它的自由。其實我們和老虎一樣,也需要自由的。

“你看某某多乖啊!作業認真做,上課認真聽,哪像你,一點也不聽話……”這恐怕是所有孩子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吧!

什麼樣的孩子在家長眼中是乖孩子?在父母的叨唸中,我聽出了大概:家長讓幹什麼就幹什麼,不發表自己的意見,每天只知道看書學習,下課做作業,也不出去玩,放假則是不斷地温習功課,熱愛學習到廢寢忘食,電視、電腦從不碰等等。

聽完這些要求,你第一反應是什麼?機器人!對,只有機器人才能做到,只有機器人才能按指定的程序走完自己的一生,學習、工作、退休——那作為有靈性的人和機器人又有什麼分別?難道乖孩子就要這樣乖嘛?那我寧願自己不乖,我不甘心我的靈性泯滅於這樣的程序之中。

如果,乖孩子的生活是一快快黑白方格,排列整齊,那我寧願我的生活如一個個多彩的肥皂泡泡,有大有小,或高或低,或圓或扁,自由飛翔。

如果,乖孩子的畫是三原色的佈局,那我寧願我的畫是各種顏色的融合,因為多樣才是自由的靈魂,才是生命的真諦!

如果,乖孩子的課餘生活只有作業的比拼,那我寧願參加好玩的課外活動,讓身體慢慢輕盈,放飛自己的心情。

乖孩子的一切是鎖定的程序,我不願做大人理想中的乖孩子,我希望自己更多一些真實,更多一些自由,去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多姿多彩的天空。

我們班的狗仔隊讀後感錦集 篇15

這篇《和時間賽跑》使我真正的體會到了時間的重要。

最疼愛“我”的外祖母去世了,“我”很傷心。爸爸媽媽看得出“我”的心情,卻不知道怎樣安慰,總是説;“外祖母永遠不會再回來了。”“時間過去了,就不會再回來了。”聽了這些話,“我”有一種説不出的滋味。從那開始,“我每天和時間賽跑。比如;和西北風比快、和太陽賽跑、兩三天寫完暑假作業等等等等。從小養成和時間賽跑的習慣使”我“長大後受益無窮。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只要和時間賽跑,你就會成功。

這篇文章的標題”和時間賽跑“其實就是珍惜時間的意思。因為時間永遠不會回來。魯迅先生曾經説過一句話;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擠一擠,總會有的。這句話説的很對。無論多少事,一天都能幹完,因為我們擠出來時間了。別人在喝咖啡的時候我們可以不喝咖啡,去做一些其他有意義的事情。比如看看書、研究一下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這樣一來,別人在這個時間裏就沒有得到看書、研究的成果。時間,它本來就是要擠的。每人都有那麼多時間,關鍵是看在他怎麼分配時間。如果他珍惜每分每秒,那麼他的人生將會過得十分得美好、充實。如果他不會分配時間,那麼他只能被如今這個社會所淘汰。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想到了我自己。我就是不會分配時間的人,做事情總是拖拖拉拉,讓時間無聲無息地流走了。但這篇文章使我受益無窮。它告訴了我怎樣珍惜時間。我以後每天中午要抽出看電視的時間背單詞,晚上抽出一小部分吃晚飯的時間看看書。我一定要把握住每分每秒,做自己時間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