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心理學心得總結

如何克服人際交往障礙,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成為當代大學生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正確學習人際關係心理學。以下本站小編為你帶來人際交往心理學心得總結範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人際交往心理學心得總結
人際交往心理學心得總結篇1

本學期報選了趙永忠老師的《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學》選修課,真是十分慶幸。如今已接近尾聲,一學期學下來,感受頗深。起初,我只是對心理學有種莫名的好奇與興趣,不知其是怎樣的一門學科,怎樣的學習方式,但通過趙老師一學期的講解,才發現,既有幫助又有樂趣!

泛泛的講,老師在每節課都傳達了一種做事方式,那就是注重小節,我們很多時候都會忽略的細節,卻會在別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影響,相反的,我們細緻的認識到很多細節,就會在別人心中產生不可估量的效應。畢竟,在這個不再單純與直接的社會,他人心中的波瀾並不會在表情中流露,卻會在今後的行動中默默耕耘。所以,我個人認為,這不是時代的變質,而是社會的進步,是一個人與人之間深層次交流的平台。既然如此,我們不能改變,必要接受。例如,送走朋友時,望其走遠。家人回家時,多句問候。有人傾訴時,多些耐心。進出門時,照顧他人。等等。如此細微的事情,並不會花去我們多少時間和精力,但在他人心中,自身的形象,可能就會因此變得不同。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課,是感恩的話題。一個男孩成為父親後的醒悟,讓我深深陷入了沉思,父母的愛總是那麼透明,透明到我們有時根本發現不了,使我們不理解,不接受,以至於堅決拒絕。愛為何變得使人反感,是我們不願被束縛的心。然而在我們受到傷害之前,永遠也想不到那束縛就是幸福,就是避風的港灣。當我們可以成為下一代的港灣的時候,才體會到,做港灣並不是那麼容易,自以為是的小船總在拼命的駛離自己,沒有實際的纜繩,只等風浪促歸航。於是,感慨。曾經的自己,不也是如此倔強與固執?於是,感歎。可憐天下父母心啊!明白這透明的愛,原來是空氣般無力卻又廣博的如此偉大。

過程中,我微微觀察了周圍的同學們,全都陷入了沉思。我想,在為某些辜負了家長的事情自責吧。為什麼我們總是在發生後才去追悔,影響到才去深思呢?我們何嘗不能在24小時並不滿負荷工作的過程中,擠出一點時間來思考行為呢?這個問題也使我不解:行為上的懶惰已在公交地鐵中,遲到考勤中得以體現。如今思想的懶惰起因何在呢?“無所謂”、“懶得想”、“管他呢”變成了我們的口頭語,而我們每時每刻在想的又是什麼呢?我們都在走思想的極端,小事不睬,大事無措。在事情的發生時,斷其原因,在事情的發展中,思前考後,在事情的結束時,總結過程。做一個時刻頭腦清醒,思維理智,而不是像用感官判斷對錯與否的動物一樣的人,可否?

答案是:很難!

究其原因,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外界各種各樣的思想侵蝕。户外傳媒、花邊新聞、網絡遊戲等等,創意層出不窮,招式千變萬化,其吸引力之大,傳播力之廣,談論性之高,使得他們成為了思想的核武器,加之青年人思想束縛力微薄,跟潮流願望迫切,必然讓“核武器”的威力大大增強,甚至不知翻了多少倍,於是成就了那個因網絡遊戲而跳下高樓的男孩。

話已至此,無心再説,講破紅塵,才為自甘墮落!只願天下未醒之人,早日睜開明事之眼。僅此願望而已。

以上是我對於本學期選修《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學》的心得體會,趙老師講課的幽默風趣,生動活潑,讓我對十多年的教育有了新的感受,對今後的國家教育事業也重新燃起了希望。使我印象深刻的趙永忠老師以及他的授課方式,進一步增加了我對心理學的興趣與重視,由此給了我學習心理學的一個美好的開始。在此衷心感謝您的啟蒙之恩!謝謝您!

人際交往心理學心得總結篇2

人際關係作為大學四年乃至整個一生中貫穿始終的重要一環,對我們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義。古人語:君子入則篤行,出則友賢。無論是“入”的熟悉,還是“出”的陌生,選擇恰當的人際交往方式都顯得格外重要,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工作、生活等諸多方面做到如魚得水,應對自如。在《人際關係心理學》課程中,我們用理論來武裝自己,用實踐來歷練自己,讓自己從身體感知、心理感受和頂端反審等多個方面瞭解自己,使自己在認知的同時能夠做到獨善其身,最終達到質的飛躍。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其中傳遞便是對自我的審視和反觀。如果説考慮未來是在山坡上看人生,那麼反省自我就是在山頂上看人生,站得高,看得遠,更看得透徹。正如課程中率先提出的自我金剛結構,它傳達的“止觀雙運”的思想,強調圍繞自我的三角形要想保持穩定性,離不開身體、理性和感性三個支點的支撐。金剛結構的頂端更是作為制高點,從上至下,以上帝視角洞悉組成我們一生的每個部分。

身體是感知外界的直接媒介,人際交往中的肢體接觸讓我們增進對彼此的認識,從而推進交往的進一步進行。正如課程實踐過程中,陌生人之間藉由握手等方式相互表達友好和善意,進而發展為後續的語言交流等人際交往方式,並通過持續地結識新朋友,使得我們在潛意識裏逐漸改變自己,化被動為主動,讓身體以一種更加輕鬆隨和的姿態面對遇到的每一個人,這也是人際交往中最為理想的狀態。

心理是對直接感知的二次處理,如果説身體是認知外界的導向標,那麼心理就是分水嶺,它決定着人際交往現在和未來的發展趨勢,是節節攀升,還是走向滅亡,心理始終起主導作用。在課程進行中,最初我們抱着對彼此的好奇、戒備、漠不關心等各種心理情感,到後來通過交流漸漸發展成熟悉、友好、關注等各類情感狀態,看似不可思議,其實心理感受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面對陌生人時我們並非每次心理情感都向着好的方向發展,但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不會失望,而在這個過程中,勇於嘗試、樂於交流的品質始終是人際關係建立和發展所推崇的。

反審是處世交往中永恆不變的準則,正如天平需要砝碼、理論需要實踐一樣,人際關係的處理是否得當、待人接物的態度是否合適等各個方面,都始終圍繞着反審這個中心。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一言一行,與他人交流過程中的措辭和舉動,都影響着身邊人的情感波動。正如初次見面時,若我們舉止粗魯、言語粗俗,對方便會萌生厭惡等負面情緒,並以此作為定位;相反,若我們表現得優雅得體,對方便會心生欽慕。反審看似重複繁雜,其實不然,因為在審視自我、改善自我的同時,我們也看清了對方,認清對方到底是損友還是諍友。

通過《人際關係心理學》課程的學習,我不僅對於人際關係的處理有了更加清晰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還有針對性地採取了相應措施來提高自我。我相信,不懈的努力,終會讓我遇見更好的自己。

人際交往心理學心得總結篇3

讀到大三,突然明白時間的寶貴,於是開始埋頭看書,卻不慎讓自己遠離了集體。已經有很長時間沒參加過集體活動,這次聽説要户外活動,起初還有點不想參加。

對於集體活動,我一直有種錯誤認識。很多年以來,我總認為這些集體活動都是在浪費時間,活動之後根本不會有什麼收穫,尤其是陌生人集體的活動。以往的經歷告訴我,在活動之後,陌生人還是陌生人,大家該幹嘛繼續幹嘛,沒什麼變化。而且,以我的思維方式,如果只是泛泛之交,那不如不要。現代人越來越忙,工作之餘的時間越來越少,這樣表面上的交往,實在不值得再浪費任何時間。

也是因為大學讀着讀着沒了激情,以前對於一些淺淺的交情還會稍微應付一下,現在乾脆連應付都沒有。特別是在上學期被一個朋友欺騙之後,對感情不夠深的朋友,很難再相信。於是謹慎的説話,謹慎的做事。可天生不是一個謹慎的人,還總是犯錯,就很多時候無心的一句話,因為交談對象是一個多心多嘴的人,這句話就可以完全變樣傳播出去。我相信人的善良,但身邊一些人,真的不願意為無關的人多做一點事情,而他們在乎的人,又實在太少。可能我運氣不太好,總是能碰到這樣的人,也可能是因為我對人的觀察比較細緻,總是能發現這樣的人。

説這麼多,挺廢話的,好在這不是寫論文。迴歸正題,談我們的遊戲。先説説我在這次活動過程中想到的一些問題。

首先是團隊中的小集體問題。這次分組一個組8個人,但有的組員之前就已經認識,於是在活動中就出現了忽略其他組員的問題。如果這個小集體人數佔小組中的多數,又或者有兩個甚至更多的小集體存在,而正好這個組的組員不夠細心,不會去考慮其他人的感受,那這個活動就會很失敗。並不是説小組玩遊戲的比賽結果失敗,而是這次活動真正的目的將不能達到。

還想到一個問題就是遊戲的心態。有人或許真的會把遊戲當作比賽,沒有了遊戲的心態,玩什麼都不快樂。在我們這組,遊戲玩得很開心。我們速度沒有比別人快,成績沒有比別人好,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快樂的進行遊戲。而如果把遊戲當比賽,那一切都變得很沒有意義。

再説説我的其他收穫。最大的一個收穫,我認識了一個很gentle的男生。這個還是不多説了,説説我們的遊戲。第一個遊戲,在蒙着眼睛的時候,能依靠的就只有身邊那個人。我要聽他的指揮跨越障礙,只有他能告訴我該往哪裏走。個人認為,這樣的遊戲引申了就很有意義,但我們在遊戲過程中,體會不到任何無助,也不存在信任或者不信任的問題。

之後兩個遊戲非常講究合作,人越多合作的難度就越大。值得一説的就是第三個遊戲,8個人綁着腳走,難度並不大。但很讓人驚訝的是,我們居然用了30多秒鐘走那麼短的一段路。以前看30人31足的遊戲,那些國小生用9秒鐘可以跑完50米,這可真是差距。

有一次看《創智贏家》,正好看到一個團隊因為隊員之間的矛盾,導致任務失敗。和那個節目不同,他們之間還存在相互競爭,但我們隊員關係只是隊友。如果與競爭對手合作,那我們又會如何處理呢?到那時面臨的挑戰,需要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如今這麼的簡單。

這次活動對我的意義,更多的是給了我一次和他們接觸的機會。也許我們並不會因此而成為非常好的朋友,但如果不給自己這樣一個機會,就根本沒有可能。不能因為害怕失去、害怕傷害而不去努力追求,努力之後也許什麼都得不到,但至少沒有讓機會離開,至少不會因此而後悔。

寫得很亂,因為想得很亂。一次的活動給並不能帶給我們很多改變,但能給我們一個很好的開始,我相信,很多同學都已經開始。

人際交往心理學心得總結篇4

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我認為在大學學習中除了知識外,最關鍵、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而人際交往能力恰恰是我們大學生應該必備的一項,擁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走進社會最強有力的條件。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曾經説過: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於各種社會關係之中,如何理順好這些關係、如何提高生活質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問題。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大學校園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形成一種團結友愛、朝氣蓬勃的環境,將有利於大學生形成和發展健康的個性品質。在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更是如此。我將在這裏對我們所學習的人際交往心理學淺談一點心得和體會。

經過了人際交往心理學的學習,從中收穫了很多,作為大學生的我深刻的意識到良好的人際交往的重要性,通過學習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人際交往的技巧,這令我很高興,我將對我所學知識做一個總結。

人際交往的功能

人際關係屬於心理學範疇,是個人與他人在交往中形成的心理情感上的關係兩者相互影響作用。社會關係制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作用(正反向)於社會關係。

人際交往是個體個體生存的必要手段,個體發展的重要途徑,個體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個體自我認知的有效方式,良性發展的必要保證,社會秩序的穩定劑。

從圖中我們可以直觀的瞭解人與人交往的過程,其實是一個不太複雜的過程,但為什麼有很多人還是覺得無法與周圍人交往呢?這是因為在人認知事物是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響。

人們每天都要和其他人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給人留下不同的印象,而這些印象往往與真實情況不徑相同,而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其實就是一些“效應”.瞭解人際心理學知識,瞭解印象形成的一些“效應”,我們可以學會怎樣留給他人一個好印象,同時也可以幫助我們克服這些效應的消極作用。以下是部分“效應”的內容:

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一般指人們初次交往接觸時各自對交往對象的直覺觀察和歸因判斷,在這種交往情景下,對他人所形成的印象就稱為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首因效應對人的印象的形成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初次見面,我們會根據對方的表情、體態、儀表、服裝、談吐、禮節等等,形成對方給自己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變它就不那麼容易,既使後來的印象與最初的印象有差距,很多時候我們會自然地服從於最初的印象。在現實生活中,首因效應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響着我們對他人以後的評價和看法。有時我們會聽見朋友抱怨:“壞就壞在沒有給他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印象已無法改變。”

由於首因效應的存在,第一印象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與人交往時留給他人的第一印象。為了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儀表,衣服要整潔,服飾搭配要和諧得體;其次應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鍛鍊和提高自己交談技巧,掌握適當的社交禮儀。

初次印象是長期交往的基礎,是取信於人的出發點。我們不僅要學會一些技巧,同時,我們要知道,與人交往是件地久天長的事,無論什麼人都有可能成為好朋友,為了保持這份長久,最重要的是我們都應有一顆真誠的心。

近因效應

第一印象產生的“首因效應”,一般在交往初期,即雙方還彼此生疏的階段,特別重要,而在交往後期,也是雙方已經彼此十分熟悉的情況下,近因效應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所謂近因效應,是指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佔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只能説上兩、三條,這也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

我們在交往過程中,常常用近因效應整飾自身的形象。例如,雙方感情不合,一旦要分手的時候,主動向對方表示好感甚至歉意,會出乎意料地博得對方的好感,甚至將以往的恩怨化解。

暈輪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戴恩"伯恩斯坦曾經做過一項實驗,給參加實驗的人一些人物相片,這些相片被分為有魅力、無魅力和一般魅力三種,讓實驗者評定幾項與外表無關的特徵,如婚姻、職業狀況、社會和職業上的幸福等等。結果,幾乎在所有特徵上,有魅力的人都得到最高的評價,僅僅因為長得漂亮,就被認為具有所有積極肯定的品質。這就是暈輪效應。

所謂暈輪效應是指我們在對別人做評價的時候,常喜歡從或好或壞的局部印象出發,擴散出全部好全部壞的整體印象,就像月暈(或光環)一樣,從一箇中心點逐漸向外擴散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圓圈,所以有時也稱為月暈效應或光環效應。

多數情況下,暈輪效應常使人出現“以偏概全”、“愛屋及烏”錯誤,產生一個人一好百好的感覺。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我們要善於傾聽和接受他人的意見,防備暈輪效應的負作用。同時也可以利用暈輪效應的影響增加自身的吸引力。與人交往時,可以採用先入為主的策略,讓對方瞭解我們的優勢,以獲得以肯定積極為主的評價。

暈輪是美麗的,讓我們在其美麗的光環下,冷靜、客觀地透視人生,把握交往。

刻板效應

商人常被認為奸詐,有“無奸不商”之説;教授常常被認為是白髮蒼蒼、文質彬彬的老人;江南一代的人往往被認為是聰明伶俐、隨機應變的;北方人則被認為是性情豪爽、膽大正直的……我們在認識和判斷他人時,並不是把個體作孤立的對象來認識,而總是把他看成是某一類人中的一員,使得他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很容易認為他具有某一類所有的品質。因而當我們把人籠統地劃為固定、概括的類型來加以認識時,刻板印象就形成了。

刻板印象的積極作用在於它簡化了我們的認識過程。因為當我們知道他人的一些信息時,常根據該人所屬的人羣特徵來推測他所有的其他典型特徵。這樣雖然不能形成他人的正確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簡化認識過程。但刻板效應更多地帶來的是負面效應。如種族偏見、民族偏見、性別偏見等等。它常使人以點代面,凝固地看人,容易產生判斷上的偏差和認識上的錯覺。

定勢效應

有一個農夫丟失了一把斧頭,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盜,於是觀察他走路的樣子,臉上的表情,感到言行舉止沒有一點不像偷斧頭的賊。後來農夫在深山裏找到了丟失的斧頭,他再看鄰居的兒子,竟覺得言行舉止中沒有一點偷斧頭的模樣了。這則故事描述了農夫在心理定勢作用下的心理活動過程。所謂心理定勢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看待當前的問題的一種心理反應傾向,也叫思維定勢或心向。

在人際交往中,定勢效應表現在人們用一種固定化了的人物形象去認知他人。例如:我們與老年人交往中,我們會認為他們思想僵化,墨守成規,跟不上時代;而他們則會認為我們年紀輕輕,缺乏經驗,“嘴巴無毛,辦事不牢”。與同學相處時,我們會認為誠實的人始終不會説謊;而一旦我們認為某個人老奸巨猾,既使他對你表示好感,你也會認為這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心理定勢效應常常會導致偏見和成見,阻礙我們正確地認知他人。所以我們要“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他人呀!不要一味地用老眼光來看人處事。

投射效應

古代一位喜歡吃芹菜的人,總以為別人也像他一樣喜歡吃芹菜。於是一到公眾場合就向別人熱情推薦芹菜,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笑話。但是生活中每個人都免不了犯類似這樣的錯誤,“以己度人”。心理學上稱之為投射效應,即在人際認知過程中,人們常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屬性、愛好或傾向等,常常認為別人理所當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心理學家羅斯做過這樣的實驗來研究投射效應,在80名參加實驗的大學生中徵求意見,問他們是否願意揹着一塊大牌子在校園裏走動。結果,48名大學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園內走動,並且認為大部分學生都會樂意背,而拒絕背牌的學生則普遍認為,只有少數學生願意背。可見,這些學生將自己的態度投射到其他學生身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種典型的投射效應。當別人的行為與我們不同時,我們習慣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行為,認為別人的行為違反常規;喜歡嫉妒的人常常將別人行為的動機歸納為嫉妒,如果別人對他稍不恭敬,他便覺得別人在嫉妒自己。

為了克服投射效應的消極作用,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自己和他人,做到嚴於律己,客觀待人,儘量避免以自己的標準去判斷他人。對方並非如我們所想象,只有嘗試了才會知道。

三、人際交往中的途徑

在所有身體語言中最真實有效地反映人的內心世界。目光很難人為控制。目光可以:表示對對方的注意和重視。表達各種情感。目光接觸的時間和次數可以反映溝通者之間的人際關係熟悉程度;表情;動作,如搖頭--否定,點頭--肯定,昂頭-自信,趾高氣揚,低頭-羞怯自卑,搔頭-困惑,難辦,雙手握在一起-團結親密友好,雙手橫展開-阻攔,舉起右手,拳-宣誓,右手放在胸前-忠誠,拍肩膀-關切、信賴、親密,搭肩膀摟抱-感情密切,聳肩-無所謂,無可奉告;姿勢;空間距離,如親密距離:0-0.5M ,個人距離:0.5-1.2M ,社交距離:1.2-3.5M ,公共距離:3.5-8.3M

如何改進非語言溝通的效果

與交流者形成一定的角度,調整高度與距離,尊重人的個人空間範圍習慣

坐(站)成直角要比直接面對着好。直接對面或在他們上方會使人產生下意識的對抗意識

儘可能在交談人相同的水平。居高臨下會形成威脅感。無法改變位置時應使距離開些,以開放的姿勢和身體語言進行交

大學中交朋友也應該有一定的技巧,談話盡是符合別人的興趣:談話興趣與關注焦點是漸進過程,需要雙方都將注意力投向對方,而不是隻集中在自己身上;避免摻雜過多評論;過多評論傷害對方情感,特別是否定性評論,其效果常使對方感到別人正藉此顯示其高明;評論本身也是一種壓力,使對方不能按原想法真實談話;所以最佳反饋不是評論而是作描述性的問答,或以簡潔的語句複述對方的談話;給予更多積極反饋;學會讚美別人;互幫互助,禮尚往來。

交友注意細節,不言而無信,不過河拆橋,不親疏分級,庸俗的實用主義交友觀應遭到唾棄,不自命不凡,不斤斤計較,不苛求於人,不要不拘小節

做到上面所提到到交往技巧,我想你一定是交際高手了!

天津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主任賈曉波教授認為,調查結果表明,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意識到,人際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經成為求職路上的攔路虎。據賈教授介紹,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質與人際交往技巧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有在社會化過程中不斷地接受系統訓練才能習得。而目前,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恰恰是教育教學內容中的薄弱環節。

交往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前提,在信息時代的今天,交往不僅僅是單一的語言交流,他已經變成無所不在的東西。大學生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人際交往能力就是在一個團體、羣體內的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人是社會的人,很難想象,離開了社會,離開了與其他人的交往,一個人的生活將會怎樣?有人存在,必須與人交往。當我們走上社會的時候,我們會與各種各樣的人物打交道,在與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別人的支持、幫助,這裏就會涉及到自身能力的問題。我以為,我們在校學習期間,就要培養自己與同學、與教師、與領導、與職工打交道的能力。與同學交談,可以論爭不同的學術觀點,可以談對社會現象的不同認識,在論辯中提高自己的思辯能力;與老師交談,可以交流讀書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認識,可以從中受到啟迪;與領導交談,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對問題的不同見解,也許可以鍛鍊自己在領導面前不怯場;與職工打交道,你可以瞭解到他的工作狀況和不同的心態。善於與人交際,你會從中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人際交往心理學教給我從來沒有的知識,讓我如醍醐灌頂般感受到增強自己的交往能力迫在眉睫。 處於青年期的大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人際交往的需要極為強烈,人人都渴望真誠友愛,大家都力圖通過人際交往獲得友誼,滿足自己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對新的環境、新的對象和緊張的學習生活,使得一部分學生由此而導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劇。此時,積極的人際交往,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緒飽滿,充滿信心,保持樂觀的人生態度。一般説來,具有良好人際關係的學生,大都能保持開朗的性格,熱情樂觀的品質,從而正確認識、對待各種現實問題,化解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形成積極向上的優秀品質,迅速適應大學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積極的人際交往,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和別人,心胸狹隘,目光短淺,則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壓力,難以化解心理矛盾。嚴重的還可能導致病態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可能形成惡性循環而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大學生情感豐富,在緊張的學習之餘,需要進行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討論理想、人生,訴説喜怒哀樂。人際交往正是實現這一願望的最好方式。通過人際交往,可以滿足大學生對友誼、歸屬、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動地體會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價值,併產生對集體和他人的親密感和依戀之情,從而獲得充實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進身心健康。

.人際交往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證

人際交往是交流信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量之大,信息價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們對擁有各種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隨着信息量的擴大,也在不斷地增長。通過人際交往,我們可以相互傳遞、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豐富經驗,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啟迪思想。

(2)際交往是個體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説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人際交往,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對自己的認識,以及自己對別人的認識。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彼此從對方的言談舉止中認識了對方。同時,又從對方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中認識了自己。交往面越寬,交往越深,對對方的認識越完整,對自己的認識也就越深刻。只有對他人的認識全面,對自己認識深刻,才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同情、關懷和幫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實現。

人際交往是一個集體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大千世界,紅塵滾滾,於芸芸眾生、茫茫人海中,彼此相互認識,相互瞭解,相互走近,實在是緣份。在人來人往,聚散分離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軌跡上,在不同經歷的心海中,能夠彼此相遇、相聚、相逢,可以説是一種幸運。 我們應該珍惜這份緣份,更應該學好人際交往心理學,為自己在未來美好的人生道路上增加動力,也為這個和諧的世界送上一份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