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心得體會(精選6篇)

孝道文化心得體會 篇1

今天我們學校舉行了孝道講座,東山書院,麗江學校以及我們華南中英學校的許多優秀少年都講述了他們的事蹟。其中一個大姐姐的演講讓我最是感動,同時也讓我對“孝”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孝道文化心得體會(精選6篇)

那是一位六年級的大姐姐,她的爸爸在建築工地當工人,工作非常辛苦,她的媽媽也經常在那裏幹活。每當大姐姐看到她的父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時,她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於時,大姐姐決定開始到工地幫父母幹活,減輕他們的負擔。開始的時候,大姐姐的手上佈滿了繭子,因為這項上作實在太累了。但想到父母的勞累,她堅持了下來,還幫她爸爸爭到了不少工資呢!

我在我們學校也被評選為十佳孝心少年。有一次我媽媽炒菜時不小心被燙傷了,我連忙放下手中的作業,問道:“媽媽,您的手沒事吧?”媽媽説:“沒事,只是一點小傷而已。”但我還是趕忙拿了一些燙傷藥幫媽媽擦上。媽媽很高興的説:“我們家的小傢伙開始學會關心人了!”我聽了,心裏別提有多開心!但現在想想:和這位大姐姐比起來,我做的這點小事真的算不了什麼!常言道“百善孝當先”,孝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品質,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前我一直認為孝就是聽爸爸媽媽的話,但聽過報告會中各位小孝星的分享後我深深的體會到孝是表現在多方面的:體貼父母,聽爸爸媽媽的話是孝順;理解與尊重父母,為家長分擔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孝順,等等。

以後我也一定會向以大姐姐為代表的優秀少年們學習,繼承與發揚優良傳統,做一個真正有愛心,有孝心的好少年!

孝道文化心得體會 篇2

20xx年4月20日,我們二龍中心校組織全體教師觀看了山東省親情教育系列活動辦公室主任、山東電視台《天下父母》等欄目總導演、山東省天下父母文化傳播中心祕書長呂明晰《凝神聚氣共築中國夢》的專題講座。在3個多小時的講座中,呂明晰老師圍繞為什麼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如何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弘揚孝道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最好行動等方面為我們全體教師上了一堂生動的傳統文化教育課。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孝道”一直被歷朝歷代深深重視,甚至被奉為“國之根本”。孝,作為中國傳統的道德準則,千百年來規範着世世代代,貫徹於萬户千家。其內涵就是善事父母、尊敬父母。應該説,經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孝”是完全可以同社會道德融合的,值得廣泛倡導,大力弘揚。我覺得,如果把“尊重老人,孝敬父母”作為思想道德建設的切入口和着力點,把中華民族“崇孝”的傳統美德植入到學生的大腦中,融於學校的德育體系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而且能輻射到家庭和社會。試想,當父母在家裏感受到子女的孝敬時,他們又怎能不去更加孝敬自己的父母。如此這般,間接提高了家庭的文明程度,又必將推動和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諧與進步。“百善孝為先,一切事情都應該從孝道做起。他認為“孝”是人格完整的基礎,有“孝”的人也有責任心,有擔當,知恩圖報。“孝”是成功的保證,有“孝”的人講義氣、有愛心,會得到大家的合力相助,能夠成就大的事業。

通過這次報告,讓我更深刻地認識了“孝道”的真正含意,作為一名教師,我要把呂老師的這種觀念傳承給我的學生,讓他們都成為孝敬長輩的人,這樣才能做一個人格完整的人,才能讓大家看到“凝視聚力,實現中國夢”的美好社會。

孝道文化心得體會 篇3

通過反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深入領會《弟子規》、《三字經》、《朱子家訓》,我的心靈逐漸得到了淨化,世間的浮躁與虛無逐漸得到了剔除,精神得到了昇華。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是民族精神之所在。我的體會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中國傳統文化是人們道德行為的規範標準。在現在社會當中,有的人,道德下滑、道德淪喪,品行低劣。我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光盤上看到,一個少年打罵自己的母親,讓母親去死。他學習了傳統文化,聆聽了傳統文化的講壇後,他變了,懂得禮儀廉恥了,懂得不孝敬父母就是大逆不道。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弘揚“孝”文化,也是弘揚中國禮儀之所在。也就是注重人的道德修養,道德素質提高了,行為規範了,就懂得孝敬父母,善待他人。所謂“百善孝為先”,“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子全家安”,人只要注重孝道了,全家安好,人人和諧相處,整體社會才能從根本上得到穩定。

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一弘揚傳統文化光盤上講黑龍江的一少年,十五六歲,就學着研製炸彈,幹一些違揹人性、危害他人、危害社會的事,這充分説明了沒有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良好教育,給社會造成負面影響。還有一個被十三所學校開除的學生胡斌,年僅22歲,把父母的錢拿來,成天泡在網吧達六年之久,把爸媽的錢拿來,七張錢,都是一百的,用來點燃抽煙。他聽了傳統文化的報告後,發誓要孝敬父母,善待父母的勞動成果。是傳統文化糾正了他的心靈,感化了他,潔淨了社會的一角。另有一妙齡女子,説實在活不下去了,最後學習了傳統文化,就沒有了輕生的念頭,是傳統文化改變了她的人生。

以上事例説明學習傳統文化,能夠指引我們走人生正道,理智從事,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我們人活着,一生要胸懷寬闊,要像大海一樣容納百川,不能只想個人得失,不擇手段,單純追求物質享受,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理。傳統文化要我們注重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我們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幹事。我們的所作所為要符合自然規律,對生活充滿信心,充滿熱情,多做事,做善事,有利他人,有利社會。這樣才能體現人生的價值意義。

三、中國傳統文化是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的前提,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精神支柱。一公益論壇光盤上所講,隋代李春設計的趙州橋,距今1400多年,歷史之悠久!地基達1.49米,很牢固,這足以體現出我們老祖宗的偉大。可就在趙州橋的旁邊卻立着一塊由美國人做的標榜獎牌。這不禁令人心寒,令中國人心寒。難道我們就沒有一點自信心,還要去問老外,問美國人我們聰不聰明,我們難道就沒有一點民族自信心嗎?所以,我感到我們中國人應該有中國人的樣子,要相信我們的祖先,我們要自尊自信。

四、學習傳統文化、是維持一個政黨長治久安、取得偉大勝利的保證。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取得偉大的勝利,就是因為他弘揚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它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得民心、順民意、得天下,這也符合客觀規律,這也是它的偉大之所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他的理論依據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

我看到的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公益論壇光盤上所講,地税局長張瑞聽了傳統文化講座,學習了傳統文化,他可以做到不貪污,一心為民,税取之於民,造福於民。這也符合胡書記所倡導的“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思想,也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體現。只有這樣,一個政黨才能經得住歷史的考驗。的”依法治國“、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才隊伍治理國家,也藴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在裏邊。

五、抓教育、振興中國傳統文化是當務之急。傳統文化是中華的聖賢文化,是拯救世界和解決21世紀社會問題的智慧之所在,現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迫在眉睫。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孩子的初期教育至關重要,傳統文化就是讓孩子從小接受為人之道。要齊抓共管,家庭父母,學校教育,社會關注形成整體教育體系。全方位滲透聖賢文化《弟子規》、《三字經》等,既要言傳、更要身教,只有從小給孩子打好做人的根基,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中華民族接班人。

傳統文化也是中國的歷史文化,被遺棄了一百多年了,現在面臨着復興的大好時機,我們要以學習傳統文化為精神動力,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健康發展。為了民族的振興、使傳統文化脈脈相傳,就要使孩子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開展人人學習《弟子規》 、《三字經》等聖賢文化活動,社會就會和諧穩定,中華民族就一定會永遠強盛。

孝道文化心得體會 篇4

聽爸爸説中國的傳統美德之一就是孝,中國的孝道倡導的就是晚輩對長輩的孝順,象“烏鴉反哺,羊羔跪恩“一樣。我們國小生應該從小懂得如何報答父母,知恩報恩,學會感恩。

現在的國小生家家都是獨生子女,都只會要求父母滿足自己的需要,卻不懂得感謝,變得自私自利,沒有感激之情,使我們失去了孝道,失去了博愛之心,真正丟了我國傳統美德。這樣整個社會和國家就糟糕了,談何社會,談何國家,失去了秩序,失去了生存倫理。所以,我們國小生要從國小會“孔容讓梨”,知恩圖報,孝敬父母,尊重長輩。

我們國小生不但是民族的未來,更是中國的花朵,自覺接受我國的傳統美德教育,這樣明天會更好!

孝道文化心得體會 篇5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父母哺育我們成長。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終生都應該報答。

有句古語説得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説,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和佔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不一樣的時代,演繹着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其實,今天,對我們來説,孝敬父母,回報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説的那樣,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我們只要在平時多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盡到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心。

我們的父母為了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沖天。因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現在要行動起來,動一動手,搬一把椅子給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給父母痛飲;動一動口,説一句真誠温暖的話語給父母聽聽,解除他們的疲勞,驅散他們的心病。孝敬父母原來就這麼簡單。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讓我的爸爸媽媽欣慰,高興和快樂。我又何了而不為呢?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因此,我們應該用我們的優異成績,我們的健康成長來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不能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我們學會去感激父母,盡一份孝心,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孝敬父母,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孝道文化心得體會 篇6

中央電視台的一則公益廣告,每每讓人心動:一個稚氣十足的孩子,看到勞累一天的媽媽為坐在椅子上的奶奶洗腳,這一切被他看在眼裏,記在心中,竟也效仿媽媽的樣子,從廚房裏端來一盆水,跌跌灑灑的走動中,水花濺在孩子的臉上,隨着一聲“媽媽,洗腳”童稚的聲音後,傳來了話外音:“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此感人的畫面我們無不為這一幕所打動!

這則簡而又簡的廣告詞配上幾個畫面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據有關媒體報道,許多城市的學校為此還發起了“為媽媽洗腳”的活動。你知道這打動人心的是什麼嗎?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慈孝。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中國是有着五千年悠悠文化歷史的國家,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在悠長的歷史發展中有着許多傳統美德,孝親敬長便是其中之一。

“孝道”的歷史源遠流長,上至三皇五帝的堯、舜,下至當今社會。古代有二十四孝,每一孝都演化着一個子女孝敬父母的動人故事。

而如今,在我身邊也發生着這樣一個孝敬父母的動人故事。

我的姑父身高一米六五,為人誠懇,老實。他原本有一份很不錯的工作,但在20__年3月,他的父親因腦溢血而癱瘓在牀,他不顧家人反對毅然辭去了工作。父親從生病到逝世,他一直陪伴在老人身邊,不怕苦,不怕累,九年如一日照顧父親。

每天凌晨五點,姑父就起牀燒飯了,燒好之後他先給父親餵飯。收拾好碗筷後他就給父親翻身換尿布。有太陽的日子姑父就帶父親出去曬太陽,陪父親説話,給父親講故事,逗父親開心。

到了夜晚,姑父為父親脱下髒衣服,用温水一點一點地擦乾淨父親的身子,塗上爽身粉,換上乾淨的衣服,又把父親換下的髒衣服一點一點洗乾淨。冬天姑父的手都凍僵了,他還是堅持每天給父親擦身子,換尿布。

姑父多麼孝順,我對姑父充滿了發自內心的感動和崇敬。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是熱愛人民的具體表現。在現在社會裏,父母對孩子的吃穿用行的關心是甚之又甚,而被呵護大的孩子對父母的關心卻是少之又少。民間有諺語:兒生日,娘苦日。有的人卻忘了父母的養育之恩,不孝敬父母,這是一種十分缺德的行為。偉人毛澤東曾説過,“要孝敬父母。連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還肯為別人服務嗎?不孝敬父母,天理難容。”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孝敬父母,也就失去了起碼的做人資格。

讓我們從小弘揚孝敬父母的民族精神,立志為報效祖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