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精選6篇)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1

20xx年8月24日, 我參加了《道德與法治》的培訓活動。雖然只有一天的時間,但培訓所給予我的啟發和經驗卻是一筆永久的財富。聆聽李老師的講解,讓我對新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有了一個更新的認識,從而讓我懂得了怎麼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的去教,下面就談談幾點我的學習體會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精選6篇)

一、把握課程基本理念

1、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是課程的核心。

2、珍視學生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學生的權利。

3、道德存在於學生的生活中,德育離不開學生的生活。

4、讓教與學植根於學生的生活。

二、理解《道德與法治》的性質

在《道德與法治》低年段,我們需要摒棄那種認為法治教育就是講法條、講案例的觀念,把傳播法的理念、精神、價值貫穿於學生日常的生活當中。李老師總結了該學科教學的三大性質: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

1、生活性

珍視學生的生活為寶貴的課程資源。課程學習本身是學生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真實體驗生活、主動參與生活、創造生活的過程。本課程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點。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為課程的基本追求。

2、活動性

超越單一的書本知識的傳遞和接受,以活動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學生直接參與的各種主題活動、遊戲或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實現學習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2、開放性

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以及學生的其他生活空間。教學時間在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靈活而彈性地延展。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有彈性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擴展。

三、新教材四個方面的突破

1、將涵養實踐智慧作為“學習做人”的核心。

道德與法治課的中心任務是教孩子“學習做人”,但這不是一個單純的知識學習過程,而是在綜合、整體、深入的意義上實現“對生活的洞察”,是一種實踐智慧的獲得過程。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意義與價值內涵,使知識成為人的實踐智慧的生長因子。

2、新教材借鑑生存論的思路和中國“天人合一”的觀念,引導學生實現對自然與人的關係的理解。新教材注重文化共同體的節日、習俗教育,注重引導學生與“過去”對話,使學生成為文化傳統的承載者,並且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回望”過去品出生活的文化與道德的意藴。

3、超越技術主義和狹隘的功利思維。

新編教材特別強調,教學的重點不是學會書上範例中包含的(如果有)操作性的知識與技能,而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發現對於自己的世界而言的整體上的好辦法。

4、挖掘生活事件的意義與價值內涵。

做人的關鍵不是技術,而是智慧,而智慧來自於對生活意義的領會。新教材重在引導學生對生活事件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瞭解,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關愛的領悟,從而感受生活當中的意義與價值,進而懂得感恩。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2

在國小教育中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感受與體會,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好周邊情況。雖然這一階段學生在生活經驗與閲歷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通過在課堂教學中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好這一內容,同時也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閲歷。

一、保證理論知識上的生活化

隨着新課改的不斷髮展,《道德與法治》教育也開始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上來進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做好課堂的講述工作,主動將理論知識與生活結合在一起,保證教育的生活化。在開展課堂教學以前,教師也要及時進行備課工作,從這一階段學生的生活閲歷等方面出發,保證教育的針對性,並從學生的視角入手,注重開展體驗教學,減少説教教育。可以説只有真正將生活知識與教材結合在一起,才能培養好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也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升教育的質量。如學生在學習《我是國小生啦》這一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從教學的實際情況入手,綜合好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此基礎上來開展引導工作,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的活動。

二、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幫助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目標

對於教學工作者來説,要清楚認識到幫助學生學會學習要高於傳授知識。只有讓學生掌握好學習的方法,才能及時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促使學生主動進入到學習中去。因此,在國小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教師就要清楚認識到幫助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重要性,以此來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奠定基礎,幫助學生掌握好學習的方法與技巧,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在國小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也要及時更新教育觀念,給學生準備出充足的學習時間,將學生從被動的學習局面中解放出來。但是也應當要明確的是,在國小中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是存在着一定難度的,但是隻有讓學生可以理解好這一知識點,才能更好地對知識進行總結,同時也可以實現理想的教育目標[2]。

三、優化教學方法

想要提升國小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效果,實現教育傳播的目標,在教學中教師就要綜合分析好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主動對現有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實現對教育的優化與完善,從而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慾望。對於國小生來説,在學習中進行知識的積累是極為重要的,只有讓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才能產生出主動探究的慾望,才能不斷產生出學習的興趣與新鮮感,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操作能力。在這一背景下,教學留白被提了出來,併成為了一種比較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過多的向學生講述知識,而是在教學中給學生充足的思考實踐,以此來促使學生主動對知識進行深入性的探究,從而培養好學生的探究能力,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在國小道德與法治教育中運用這種教學設計方法,也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幫助學生在思考問題的同時發揮出自身的想象力,從傳統的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找出科學的答案,提升自身的實踐與探索能力。

四、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創建出和諧的學習氛圍

就現代化的教育理念來説,要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就要明確學生的地位與重要性,真正凸顯出學生的主體性,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因此,教師就要及時更新自身的思想理念,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主導位置,建立出良好的師生關係,加強自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效果或是可以藉助角色互換等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在教學中就要保證教學進度與方向上的合理性,在課堂中也要掌握好學生的學習動態與方法,採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來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當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時,教師就要及時分析中其中存在的原因,分析好學生的表現,同時還要擺正自身的位置,為學生營造出濃郁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新課改的發展下,道德與法治教育也要主動進行調整,構建出合理化的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思想,在分析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來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對策,實現對教學環節上的優化與創新,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最後,在教學中教師還要主動對教學內容與目標等進行分析,及時更新自身的思想與認識,研究出能夠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因素,從而做好教學準備與設計工作,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需求。

五、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內容產生出興趣後,才能主動進入到學習中去。且針對這一階段的學生來説,如果教師採取説教方法是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目標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從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上入手,為學生創建出可以行互動遊戲的平台,同時還要綜合利用好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學生在學習冬天類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藉助課前作業的形式來引導學生學習,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在户外活動中的照片分享出來。其次,就是要向其他同學講述自己的經歷,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認同感。最後教師就可以藉助多媒體等來為學生展示出我國的地域,通過為學生展示出不同地區中的冬季景色,以此來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慾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開展國小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就要從培養學生學習慾望的角度上出發,為學生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教育目標,同時還要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提高學習的效果,實現學習的目標。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3

我在週三早上第三節上了一節《道德與法治》,感觸良多,以下為我的反思。

1.第一次上課有些緊張,忘記寫板書。板書是課堂的體現,是一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我上課的重大失誤。

2.上課速度過快,30分鐘完成整節課堂。我覺得主要是自己講解太多,學生説得太少,沒有把課堂還給學生。尤其是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道德行為,應該以學生感受為主,而不是老師的一味灌輸。要做一個讓學生多説話的老師,做一個學生愛説話的課堂。

3.上課評價過少。上課時對學生評價單一。比如“你真聰明”“説的真好”,不能夠根據學生的回答給予有效評價。這應該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不能讓學生覺得自己的思考沒有受到讚賞。

4.環節之間的過渡不夠。在升國旗到眼保健操之間過於生硬。這是目前我認為比較困難的一件事。備課時就想的不夠多。

5.課堂語言要符合一年級學生特點。要用更簡易化、生動化的語言,才能使學生喜歡聽課,愛上課堂。

6.課堂組織手段要多樣化。不能對學生一貫批評,要學會表揚,讚賞每一位學生。可以從學生坐姿、回答問題等提出表揚。還可以從小組合作和競爭入手,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7.提高自己的素養。自己的上課的動作、手勢、表情都值得再學習。自己的粉筆字還有欠缺。希望多修煉自己,做到更好。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4

《課間十分鐘》是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教學內容,內容淺顯易懂。我是這樣教學的:

一、以視覺領先、以興趣入手

“課間十分鐘”這一課,在開始導入的部分,我原來以“寧靜的校園太安靜了”導入,效果不太理想,後來我以“時光倒流”的遊戲領先、以興趣入手。在教室裏模擬課間活動場景,視覺中感受體驗歡快情緒;在看其他同學課間活動時,正符合了學生的興趣,他們迫不及待的想做自己喜歡的課間活動內容,從學生的表情中,可以真實的感受到他們是多麼的喜歡課間十分鐘。

二、精講精示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精講。在指導學生觀察“投沙包”這一動作時,我引導學生思考:投沙包的活動在什麼地方進行?投沙包隊員們怎樣投沙包?圍觀的同學情緒怎樣?學生們通過想象思考,找有關的圖片,教師提問,直到學生對這一動作的特點已經瞭解掌握。進而我引導學生想想還有哪些課間活動的思路:先想在什麼地方做什麼?再想怎樣活動,如何在畫面中表現場上的觀眾。讓學生體會創作就是圍繞一個活動、按審美法則把活動內容表現具體的創作方法。

三、用多媒體來輔助提高教學效果,

用多媒體來輔助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樂學的精神狀態。在這節課中我用簡單的畫面幫助學生學習,雖不花哨,但非常實用,目的達到。學生在這過程中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從而加深了記憶。

總之,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地主體發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建立了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在表演中讓學生自己去做,並適時地加以指導,只要他們能做、想做,使他們樂中學,學中樂。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5

首先,教師需要明確教材的思想定位,把握教材的價值方向和教育基調。同樣的學習內容,新教材在思想立意和價值引導上多有新的設計,比如“七下”定位於青春生命成長,關於悦納青春期生理變化的內容,就不侷限於應對生理現象的煩惱,需要看到生命正向能量的表達,教師教學要關注並放大生理變化帶來的青春活力。

其次,教師需要激發學生自己的、真實的表達。教材承認並尊重學生個體化的生活經驗,並暗含經驗表達、分享、交流、碰撞等線索,能否讓學生真實表達,將直接影響教師使用教材的水平與能力。如何讓學生願意説真心話?需要教師真正將教學的關注點從教材內容轉向每一位活潑潑的學生:從備課開始,真正關注學生個體化的經驗;在課堂教學中,跳出預設的教學環節,更多關注學生的生命狀態,營造安全、開放、尊重、相互傾聽的課堂氛圍。

再次,教師需要有直面挑戰的教學勇氣,以及對話的意識和能力。教材直面學生在生活中的困惑、矛盾與衝突,學生的真實表達往往給教學帶來挑戰,教師如何接應與引導?教師需要有與學生共同探索的開放意識與心態,對問題求解的興趣會弱化被挑戰的恐懼;教師需要學會與自己對話,傾聽內在的聲音,同時提升課堂對話(而非簡單問答)的能力,以及導向生生對話的能力;教師還需要有非常明確的價值方向,能夠引導對話的大方向,在價值引導下進行課堂創造、實現教學生成。

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研討會心得體會 篇6

道德與法制課是國中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學科,它不僅是會考科目之一,而且對學生做“人”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在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我們反思如下,以供大家參考:

一、指導預習,為課堂教學打下基礎

預習是讓學生了解課堂內容非常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對於七年級的學生,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大致瞭解,知道重點是什麼,疑難有哪些,問題在哪裏。帶着問題進入學習,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有效地進入課堂學習

首先,教師必須在講授新課前,預留五分鐘的時間,指導學生統一進行預習。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課堂的主要內容,直接指出這節課的頁碼和段落。

最後,預習將就的是指導方法,先給學生指出這節課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帶着書中要求的問題瀏覽通讀全文,梳理點出問題的答案,勾畫重點,並將問題與答案做讀書筆記。

二、緊扣課標,展示課堂教學

(一)生動的引出教學主題。

第一、用故事導入,引起學生興趣;第二、用周圍的新鮮事導入,貼近生活;第三、用時事導入,讓學生多瞭解時事,並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第四、用問題導入,讓學生產生疑問,自主解決問題;第五、用名言警句導入,啟發學生思考,合作探究。

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多讀課外書,多看新聞,不斷的擴大自己的視野,這樣才能使課堂變得生動。

(二)多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播放聲像資料鮮活、生動、真實、直觀,其作用是其他教學手段望塵莫及的。七年級的學生的所見的東西很少,有些東西説了以後他們根本不知道是什麼,只有親眼所見,這樣就有必要讓我們藉助一些現代教學手段來上好一節道德與法治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選擇切合教材內容的音像、圖片、文字材料,讓學生彷彿親臨現場,縮短距離感,激發瞭解事件原委的願望,及情感上的共鳴。如果在教學中再創設形象生動的畫面,悦耳動聽的背景音樂,妙趣的益智遊戲等,把學生帶進寬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中,使其會學、願學和樂學。這樣,自然而然就會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師生互動,引導學生質疑問難。

愛因斯坦曾説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句話説明了質疑問難的重要性。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大膽思考,質疑問難,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深入發展,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問題的提出、分析、解決,是教與學的全過程。我們必須要:第一、深刻把握教材,依據文本設計問題;第二、密切聯繫實際,認真分析解決。教師必須聯繫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學會提問、學會分析、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教師要注意從小處着手,從大處着眼,把學生學習、生活的“小環境”與社會的“大環境”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客觀看待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分析原因,探求解決途徑和辦法,擁有正確的情感態度、人生觀、價值觀。

(四)指導學生學會總結歸納以及背誦。

在教學過程中,每學完一節課內容後,都給學生留五分鐘,讓他們對本節的知識要點進行歸納總結。在下節課的時候再給予複習鞏固。

學生最怕的就是背誦,枯燥無味,背了就忘。教師也可以讓背誦形式變的多樣。可以採用填空法,把學生需要記憶的內容“挖空”,讓學生當堂訓練和競賽。也可採用列知識樹的方法,讓學生創新思維,整合知識,理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

總之,提高國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率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一名道德與法制課的教師只有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結合學生實際,從教育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上,符合學生的實際,使道德與法治課成為受學生歡迎的課,才能提高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