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精選28篇)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

今天凌晨,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運載着神舟十三號飛船點火升空,搭載着3名航天員如利箭般刺破蒼穹,飛向太空。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國空間站建設的“關鍵之戰”,青島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護航技術支撐。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精選28篇)

早在此次任務發射前期,中國電科22所的信息保障團隊就已全面進入工作狀態。一方面,這支團隊全力為此次任務提供了空間電波環境態勢和異常事件預報預警信息,為發射窗口的確定提供了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團隊還為任務系統提供了高精度電波環境效應數據,保障航天測控、衞星通信和空間目標監視雷達等系統的可靠運行。由中國電科22所研發的便攜式定向儀、陸用型信標機、海用型信標機、航天員通話電台等設備齊“上陣”,組成了一張近、中、遠程搭配,海、陸、空協同的立體化搜索救生網絡。這套多次為我國航天任務發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裝備”再次為神舟十三號的順利出征提供了堅強護航。

“複雜網絡與可視化研究所航天可視化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本次飛行任務中再次接受了實戰任務考驗。”團隊博士郭陽告訴記者,飛船在空間飛行狀態是難以被直接觀測到的,該技術可將飛船飛行過程中產生的海量數據在0。1秒內進行“實時翻譯”,驅動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飛船模型調整位置與姿態,讓地面控制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飛船“實況”。“這項技術就像飛船的‘眼睛’,讓它保持更好的姿態運行。”郭陽表示,航天可視化團隊為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軌道修正、姿態調整以及飛行控制與指揮提供關鍵技術支持和工程保障,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神舟十三號飛船和天和核心艙進行自主交會對接任務中發揮關鍵作用,併為神舟十三號飛船在軌飛行保駕護航。

“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執行交會對接任務中,已經助力中國航天事業10餘年,已成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常態化任務執行系統。”據郭陽介紹,該團隊早在20__年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中就已經作為任務全過程的推演平台,曾先後參與並圓滿完成多項國家重大載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測等工程實戰任務,主要包括天問一號火星探測,探月工程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T1飛行試驗器、嫦娥四號以及嫦娥五號任務的可視化飛行控制指揮與遙操作操控任務,載人航天工程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空間站天和核心艙與神舟十二號、天舟二號交會對接任務的實時三維可視化飛行控制與指揮任務。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2

包宇航

看完了天宮課堂。讓我受益匪淺,知道了太空的奧祕:在太空中,人體轉動困難,沒了地心引力,宇航員無法正常行走,水可以飄在空中,甚至可以成“球”……老師的語言詼諧有趣,使我對太空更感興趣,增加了與同學之間的探討話題和生活情趣,感覺到祖國的偉大,讓我歎為觀止,非常期待下次的天宮課堂,不知道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驚喜和宇宙奧祕。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3

周辰逸

今天,我看了中國空間站授課直播。裏面講了很多有趣的太空實驗。我最喜歡的是王亞平老師做的“消失浮力”實驗,在地球上,把乒乓球按進水裏,球就會自己浮起來,而在太空裏,把乒乓球按進水裏,球不會自己浮出水面,浮力消失了,真的太不可思議了,太空實驗真有意思!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4

鄭孫怡

當看到宇航員出艙的那一刻,我真的感動,他們代表着的不僅是他們自己,更是他們身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族,那一刻,我有一種無與倫比的自豪和驕傲。或許我無法像他們一樣偉大,但能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貢獻一份力量就是我的人生理想。我會努力地不懈地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最後,致敬每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感恩我所擁有的一切。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5

張宇寧

通過這次太空授課活動,讓我看到了很多的科學奧祕。原來在太空艙裏宇航員一天中可以看到16次日出。在太空中物體處於失重狀態,所以宇航員在太空中睡覺必須要綁睡袋,和地球上一樣睡覺也會做夢。太空站離地球這麼遙遠,宇航員還可以跟家人打視頻電話,真是太有意思了。這些有趣的科學奧祕讓我更多的瞭解了航天知識,同時也激發了我對探索宇宙的好奇心。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6

當航天員們在《天宮課堂》為我們太空授課時,你是否瞭解過她為夢想付出的努力?他們是名人,他們也只是一個為了夢想而不斷奮鬥的普通人,是堅持讓他們的生命變得與眾不同。夢想雖然美麗,但如果沒有堅持的勇氣和行動,那麼,那份美麗就只能停留在夢境中,而不會成為如今的現實。

這讓我想起之前在少年宮中學習的那些日子。我很喜歡發明,爸爸雖然支持,但媽媽卻認為“發明不能當飯吃”,不贊成我學發明。我還記得爸爸説:“放心兒子,你想學就學。這是你的夢想,就算一萬個人反對,自己堅持就對了。”爸爸的這句話和王老師的話真是不謀而合,也讓我學畫的心更加堅定了。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我夢想着成為畫家,而付麗娟姐姐卻是擁有一雙飛翔的翅膀。我很佩服她在藍天中勇敢下跳的這份勇氣——因為我恐高。

他們的事蹟全都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有夢就動力,有動力夢想才能成功;有夢就要堅持,只有堅持才能成功;有夢就能出彩,只有出彩才算成功。

夢想不會拋棄我們,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拋棄自己。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所以,儘管在實現夢想的旅途中會出現各種磨難,必須經受多重考驗,甚至會讓我們難受得哭泣,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疼痛,但是,如果放棄那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就算再苦再痛再累,我們一定要堅持。因為,堅持是通向夢想的最好途徑。

我也有自己的夢想——當一名發明家家。雖然這個夢想看起來很可笑,因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玩弄發明,認為發明家不外如是。或者有的人認為發明家只是多餘的,不能與時代接軌,不能創造社會價值,但我並不這麼認為。

我喜歡帶着欣賞的目光、愉悦的心情欣賞那些有用的發明,去了解過去歷史中發生過的事情,去傾聽古人的心聲,去追尋他們所走過的痕跡。這儘管有許多困難要克服,但我會一如既往地堅持,就像他們一樣。

夢想是一片鑰匙,她不能打開所有的鎖,但卻能夠打開屬於我們自己的鎖。但有個問題,這片鑰匙可能需要我們自己去打磨,打磨得更適合打開夢想的鎖。沒有經過雕琢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所以,我的朋友,就讓夢想雕琢我們的人生,就讓夢想帶領我們走向成功吧!

如果想要放棄,請握緊手中的鑰匙,堅定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要打開那把鎖!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7

王寧溪

幾周前三位宇航員成功登上太空,他們很快的與太空艙對接完成,這讓我體會到了祖國的偉大。在節目裏,他們和同學們互動交流,告訴了我們想很多有意思的事,這也讓我萌發出一種要好好學習,將來也去太空看看的慾望和勁頭。我們現在可以坐在寬敞的教室裏學習,都是祖國的功勞,將來我們一定要報效祖國,讓祖國更加強大!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8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一起去看太空授課,我們在地球看着王亞平老師在地球外面給我們講課,真是太神奇了。中國古代的人們一直都有一個飛天夢,把它寫成了嫦娥奔月的神話,但一直不能實現。現在我們終於實現飛天夢啦,我們可以在太空上遨遊。

看了宇航員們在太空站裏操作着世界上最先進的航天設備,我感到我們國家的強大,科技的發達。

我們國家成功的實現太空漫步,接下來還要實現人類登月計劃和火星開發計劃,再過幾年可能就要執行登月計劃了。火星開發這一計劃就要等我們這輩的人來實現了,所以我現在要好好學習,長大了能為祖國做貢獻,去實現"火星種土豆"的夢想!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9

自從第一例新冠病毒出現以來,全國人民都在關注疫情的發展,直至正月十七開學在即,疫情病毒仍在肆虐,全國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為了不影響學生學習進程,我校在積極做好防護疫情的同時,積極開展以空中課堂反轉疫情期間的課堂空白。積極籌劃,穩妥佈置,提前備課,熟悉教材,積極適應特殊情況下的課堂教學,號召大家努力成為在特殊情況下空中課堂教學的優秀教師。經過兩週的空中課堂實踐,我有諸多感受如下:

一、樹立全局意識,緊跟時代步伐

疫情無情,人有情,在舉國一致對抗疫情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應該做出自己的應做的事情。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樹立全局意識,在家裏做好自我防範隔離的同時,還應該在特殊時候做好一名教師應該做的事情。時代需要我們去哪裏!我們就應該去哪裏!相應國家號召,緊追人民需求。努力做一位新時代的人民教師。

二、積極熟悉教材,備好每一節課

特殊時期,我們每個人在家裏,儘管缺乏教材資料,但現在網絡發達,網絡上資料應有盡有,我們可以廣泛涉略尋找我們所需要的資料。同時也可以更多的瞭解其他地區是如何網上授課的,學習更多的網絡授課經驗教訓。經過兩週的學習觀察以及親身實踐,我感覺我收穫很多,同時也涉足了以前在學校沒有涉足的領域。這樣既熟悉了教材,也為每一節課做足了功課。

三、網絡教學有優勢,也有劣勢,我們要取長補短

畢竟網絡教學不能和學生面對面交流,缺乏實時獲得學生信息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有顧此失彼的時候,也不能及時發現看到學生的一言一行,不能夠做到及時的瞭解和解決當時遇到的問題,沒有了課堂的即時互動和交流,使課堂有失生動活潑的氣氛。網絡的優勢很多,也很全面,但是作為一項特殊的職業活動,和學生面對面的交流還是必要的,所以網絡教學一時不能夠彌補面對面教學的諸多優勢。在以後的教學中,我立爭做到兩者兼顧,吸取網絡之長,避其之短。為特殊時期的課堂教學做好準備。

四、既要搞好空中課堂教學,也要做好疫情宣傳防控

疫情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我立爭在搞好空中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向同學們宣傳疫情防控的重要性,讓大家積極防控,搞好身體鍛鍊,為將來的在校學習做好充分準備。做到學習防控兩不誤,要讓學生知道,疫情,即是國家大事,也是自我大事,每個人都不能鬆懈,既要搞好自己的學習,也要積極響應疫情防控,為國家戰勝疫情防控阻擊戰,做自己應有的貢獻。

時光在飛逝,我們每個人不知道自己一生會經歷哪些事情。疫情的突然到來,讓我們每個人不知所措,空中課堂教學,我也是第一次經歷。空中課堂教學,我感覺沒有平時上課堂教學那麼順暢,和學生交流的次數過於少而且由於設備的不完善,也導致了學生的一些問題,不能夠得到及時解決。學生的舉手發問,有時候也看不到,所以説不能像面對面教學那樣方便,感覺學習是終身的事兒,教學也是終身的事兒。經過這次疫情的空中課堂教學,我感覺到自己還是有進步的,感謝生活,感謝賦予我的一切!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0

春節期間,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咄咄逼人。這次疫情,使原應熱熱鬧鬧的春節變得冷清,全國上下人心惶惶。雖是一次災難,卻也發生了很多讓我們感動的事情,同時也引起了我們深刻的反思。病毒起源於一隻小小的蝙蝠,使得武漢整體被感染。漸漸地,全國上下都得了同一種病。白衣天使們立即奔赴前線,跟病魔展開了鬥爭。他們大年三十回不了家,日日夜夜跟死神搶人,研究藥物。

新冠肺炎爆發後,出現了很多讓人感動的事件。

近來“老人捐款”頻繁上熱搜。老人家們捐出了自己為數不多的存款。民警不願收他們的存款,他們卻堅持要捐,並且堅持要捐到一線。他們都希望自己能為國家獻出一份力,國家能早日戰勝這場戰疫。也許因為他們都是見證過中國落後和捱打的人,所以才特別珍惜今天我們來之不易的崛起和強大。他們歷經滄桑卻仍保持着那顆善良的心。這份善良讓我們感動,也是我們要一代代傳承下去的。

我們能看到,一羣90後學着前輩的模樣,披上白衣戰袍,成為眾人口中的“英雄”而去救死扶傷。但這世上,哪有什麼天生的英雄,只因為有人需要,才有人願意犧牲自己成為英雄。無數的白衣天使,汗水浸透他們的脊背,防護服在他們臉上勒出痕跡,他們只一笑而過,繼續投入戰鬥。他們堅韌不拔,無私奉獻,向後輩青年詮釋了奮鬥與擔當的真正意義。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要做的就是一定要待在家裏,做好防護措施,勤洗手,多通風,拒絕野味!請不要給國家添麻煩,待在家裏就是在給國家做貢獻!我們在家裏為武漢加油!為奔赴前線的白衣天使們加油!要堅信,國家一定會盡快研究出藥物的,我們一定會很快重返校園!加油,武漢!加油,白衣天使們!我們會在後方默默地為你們助力,愛我國家,共同戰“疫”!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1

今天聽了趙豔豔老師以“中國共產黨發展細則”為主題的黨課,作為學生幹部的我,我充分認識到,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打造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的本領,鑄造一流的活動,才能硬着腰板説自己是先進的,是廣大人民羣眾的模範,要鍛造自己的思想覺悟和道德素養,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服務老師,學生,去充分體現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在日常工作中,也要不斷創新,爭做創新型人才,因此,我們要做好新時期發展黨員工作,凝聚先進的力量,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鬥終身!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2

的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挑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體驗,出生在新世紀的我,見證了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我看到奧運會上中國健兒矯健的身姿,為祖國感到驕傲;我看到“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成功,掩飾不住對祖國科技發展的自豪和喜悦;我還看到互聯網已經觸及千家萬户,鼠標一點,指尖一觸,便無處不達……

我在這個發展迅猛的社會裏,回首過去,又展望着未來。如何在這大時代的浪潮裏求得發展,是我,更是未來的你,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抓準時代脈搏,根據時代需求來完善自我,才不會落於時代。世界的發展用“一日千里”來形容也不為過,這個時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講究高效,正在從注重簡單的實用性到滿足多樣化的精神需求發展着。身處科技人文發展不斷登上新台階的你我,唯有不斷學習本領,掌握高精尖知識,才不會淹沒在時代大潮中。

與時代同行的路上,我們需要一顆強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實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面對着生活中的風浪,又何嘗不應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昂揚姿態去面對呢?

然而,與時代同行並不是做一顆隨波逐流的海草,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樑,我們有着自己自由的精神、獨立的思考,不會人云亦云,更不會迷失自我,誤入歧途。待到你們18歲的時候,也希望你們在斑駁陸離的社會裏能夠明辨是非,守住底線的同時,更要擔起引領時代風向的大旗。

“後之視今,亦尤今之視昔”,無論時代如何變幻,總有一些東西值得追尋,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持,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守......當我們都明確自己的使命的時候,當我們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達到統一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時代浪潮中奔湧向前了。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為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祕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20__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鐘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準備更從容,展現着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遊”到“季度遊”,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遊”,“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着大國自信的豪情。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3

《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應該説,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着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着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欖枝。

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祕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説“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説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着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説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航天事業向來是一個國家追求創新發展的生動縮影。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從發射載人飛船將航天員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艙、發射空間實驗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未來擔負着發射空間站艙段的重要使命,首飛意義重大,關係到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目標能否實現。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難,打贏了這場硬仗、關鍵仗,增添了完成後續任務的強大信心。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騰空而起,是中國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取得的成就,也讓人們再一次看到不懼風險挑戰、勇於突破、敢於登攀的強大精神力量。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4

朋友,你有沒有聽説過,有這樣一座城市,它的一個巷口,它的一樹花開,甚至於它的一磚一瓦都寄存着愛和希望,就如含苞待放的櫻花,一旦盛開,便會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題記

“踏踏踏”沉重的腳步聲從長長的隔離走廊內傳出來,明亮的燈光將微晃的身影拉得長長的,面罩中還不斷傳來不均勻的呼吸聲,看得出來,整日從死神手裏搶人的他,此時,很累,很累。

脱下防護服、面罩、護眼罩,接班的同事便遞來了餐盒,他道了謝,用微顫的雙手打開了飯盒,對了,還得和家人們報平安,想到這裏,他打開手機,手機亮的同時手裏的筷子也在迅速扒拉着飯菜,人手不夠,資源不夠的他們,時間更是少得可憐。

隨着指尖不斷划動,那一條條未讀消息闖入視線,這是他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朋友的關心,家人的問候,甚至還有陌生人為他送來的感謝信呢,這些消息讓他勞累幾天的睏意全都煙消雲散了,也讓他堅定了戰鬥的信心!

“爸爸,你什麼時候回來,我今年想和你一起去武漢看櫻花”這是他五歲的兒子的短信。他不知道該怎麼去回答,就起身站在窗前,望着外面寧靜的街道。

這裏是武漢,是曾經有九省通衢美譽的省城武漢,是開啟民主共和的起點。而現在,萬人空巷的場面沒有了,萬家燈火春風陌,十里綺羅明月天的場面也沒有了。有的,只是陰雲連綿,有的只是死一般寂靜的街道,和孤寂慘白的路燈。

他在想心裏對自己説:沒有哪個冬天不能逾越,沒有那個春天不會到來。

春天就要來了,不是嗎?它終將融化所有寒冰,終將讓暖陽普照給神州大地。

“櫻花遍開的時候,人一定很多,那時候,一定帶兒子賞花”他這樣想着。

他的腦子裏,出現了很多畫面:他拉着兒子的小手,去那個兩江四堤八帶林,火樹銀花不夜天的漢口江灘;去探尋費禕仙人飛昇的地方,去東湖之濱看看舉世矚目的編鐘,去欣賞元代青花瓷的絕妙,去聆聽伯牙絕弦前的美妙,去嘗一嘗最好吃的武漢小吃,去領略萬里長江第一橋的磅礴氣勢,去瞻仰紅樓中不滅先烈的英魂……

“鈴鈴鈴”鐘聲響了,他抬頭望了一眼窗外,一抹朝霞照進這片大地,他轉身又穿上盔甲,和同事們一起,奔赴自己的戰場。與此同時,桌上的手機屏幕再次亮了起來,上面顯示着他們的對話:

“兒子,現在還早呢,櫻花還得一段時間才開,到時候我一定會帶你賞景!”

“爸,我等着!你一定要説話算話哦!”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5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一直期盼着過年了能去農村外婆家,這樣我就可以和表弟在小院裏一起放鞭炮,一起撒歡;就可以趁外婆在灶台前忙碌時幫忙添火加薪;還可以圍着大火爐取暖,烤番薯……

在我一天天的期盼中,出發的日子總算到了。我剛出門,媽媽就給我戴上了口罩。怎麼了?為什麼要戴口罩?我百思不解。很快車子便開動了,我趴在車窗旁,欣賞着沿途的風景,路上行人和車輛都很少,沒有了往年的熱鬧景象。過了沒多久,車子突然停了下來,“怎麼了?”我探着腦袋往前看,“堵車了嗎?”“不是,我們要進村了,要檢查”媽媽説。打開車窗,我看到路口不知何時搭建了一個臨時的帳篷,一位穿着紅馬甲的志願者走到我們車邊,他戴着口罩,手裏拿着體温槍給我們每個人測了體温,然後問道“你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呀?麻煩下車做個登記。”很快爸爸下車做好登記回來了。我疑惑地問“這是怎麼了?他們為什麼要給我們測體温呀?”

“都是新型冠狀病毒惹的禍”爸爸説。

突如其來的病毒,打破了我原本過年的計劃。接下來幾天,我們一直呆在家裏。拜年、聚餐,在一通通電話聲中取消了。我天天守着電視看新聞,電視中,每天鋪天蓋地的都是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報道。不斷飆升的統計數值讓人提心吊膽。

但是我在電視裏看到,在這次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還有一些逆行者卻不顧個人安危,為了人民和國家的利益挺身而出。八十多歲的鐘南山院士來到武漢第一線,再次為國而戰。還有許許多多的醫護人員主動報名請求奔赴武漢。杭州13名醫護人員組成的醫療隊緊急馳援武漢,共同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他們有的把四歲孩子交給鄰居;有的帶着三大包尿不濕,應急;有的當場直接剪短了頭髮,為了方便帶防護帽;還有的多年沒回湖北老家過年,這次回家是為了抗疫。每個醫護人員背後都有動人落淚的事蹟。他們犧牲小家,來維護大家安危,他們是最美逆行者,是英雄,是今年最可愛的人。

他們崇高的精神激勵着我,所以我要現在認真讀書,學好知識,長大以後也要像他們一樣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6

“但願這場疫情早點結束,期盼很快能恢復從前的工作、生活……”這是蓬安縣人民醫院感染科護士長鄧春花1月30日深夜11時16分發出的朋友圈,一隻浮腫的手背上佈滿密密麻麻水泡的圖片,戳中了不少人的淚點。

1993年護士專業畢業後,鄧春花被分配至蓬安縣人民醫院,工作崗位從內一科、兒科、婦產科、急診科再到感染科。20__年抗擊“非典”那年,接到徵集志願者通知,她立即剪去齊腰長髮。後因志願名額已滿,給她留下了未能參戰抗擊“非典”的遺憾。

今年1月22日,鄧春花沒有絲毫猶豫,主動報名,“疫情來了,我身為護士長,非常時期要帶好頭。”沒有豪言壯語,她有的只是一份醫生的職責。她説,醫務工作者,就要時刻準備奔赴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前線。

“我們每天的工作強度很大,壓力也很大。”電話中,鄧春花坦言,隔離病房的護理工作平凡也不平凡。平凡的是,每天同往常一樣,要給患者測量體温、輸液、發藥、抽血、打水、送飯、倒尿等。不平凡的是,這其中每一個步驟都伴隨着感染的高風險。

“寧願我倒下,也不希望看到我的同事感染。”作為護士長,鄧春花説,危險面前,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而是身邊的同事。

除了考慮醫務人員的安全,鄧春花還需要維護患者的尊嚴。她説,患者生病的時候是最無助的,醫護人員要做的,不僅僅是治療他們身體的疾病,也要維護他們的尊嚴,“每次進入隔離病房,雖然患者看不到我們臉上的表情,但一定能感受到所有醫護人員對他們的關心和鼓勵。”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7

“親愛的,我們把婚期往後推一推,要得不?”

“你做什麼決定我都支持你,等你戰勝疫情歸來,一定給你一場轟轟烈烈的婚禮。”

這個舍小我為大我的温暖決定來自蓬安縣一名95後護士胡肖。決定的前面,有不捨,義無反顧的背後,既是與家人的別離,更是防疫使命的擔當。

1月31日夜,大年初七,在蓬安縣中醫院外三科,胡肖奔走在防疫一線———測體温、測血常規,忙得不可開交。

3天前,原本是胡肖與丈夫羅楠新婚的日子,婚房早在年前就佈置一新,這一天,作為新娘的她,將迎來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然而,自武漢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以來,一場關係到全國人民生命健康的疫情防控戰悄然打響。

“延遲婚期確實很難,他又特請的婚假,很不好調。”胡肖説,丈夫羅楠是一名現役軍人,兩人常年分隔兩地,因為職業特殊性,常常一年半載才見一面。

如期還是延期?胡肖難以抉擇。若延期,不知能否得到未婚夫的支持,若如期,就不能與同事們堅守疫情防控一線。

“非典那年,儘管我才七八歲,但白衣天使緊急救援的身影,一直讓我感動不已。”胡肖説,這也是她多年來立志學醫的動力。

1月23日,胡肖通過微信向護士長鄒紅梅表達了自己的意願:“經過商量,家裏同意婚禮延期……只要科室有需要,我隨時可以到崗工作!”當天,胡肖便緊急趕赴醫院,換上了伴她工作兩年的白大褂。

“婚期延遲了,但我們的愛情一定不會遲到。”胡肖説,非常時期,她就該戰鬥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8

出小區需要測體温,回小區還要測,上班需要測體温,下班還要測……也許個別人員感覺到這些做法太繁瑣、不必要。其實,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讓你負責一天到晚地為別人測體温,你還會煩嗎?

在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的情況下,有的人之所以發牢騷、有抱怨,還是感恩心缺失的緣故。筆者認為,感恩是劑戰“疫”良藥。

心懷感恩,是面對疫情的正確態度。這次疫情的到來,是任何人都不願看到的。但面對疫情,逃避不是辦法,需要直面解決,必須正確面對。戴口罩、量體温都是抗擊疫情的有效舉措,與以前相比是有些麻煩,但卻是為了自身和他人的身體健康。更何況,比比晝夜堅守崗位的社區工作人員,比比衝在一線的白衣戰士,他們冒着多大的危險,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如此牢騷,説喪失感恩心一點也不為過。

心懷感恩,方能展現抗擊疫情的積極作為。抗擊疫情,人人都是戰鬥員,從來沒有旁觀者,沒有人能置身事外。要做更好的自己,無論在家庭還是單位,無論工作還是學習,都要逐一落實疫情防控措施,切忌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同時,認真落實復工復產工作要求,打響阻擊戰的後勤保衞戰,全力以赴把進度目標往前趕,不遺餘力把本職工作做得更出色,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生產經營攻堅戰,以優異成績向行業上級交一份合格答卷。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9

自10月19日起,集團公司及各產業集團分批組織近千名職工參觀“榮成郭永懷事蹟陳列館”,學習郭永懷精神,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黨員、應屆大學生、行管人員以及中層管理幹部等積極參加該活動。

在陳列館,學員們從少年求學、海外成名、報效國家、甘為人梯、為國犧牲、愛在天際等六個方面詳細瞭解了郭永懷的人生歷程和光輝事蹟,並實地觀摩了“兩彈”模型。當觀看了郭永懷“以身許國、壯烈犧牲”的事蹟資料後,很多學員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更加激發了他們對烈士英雄的敬仰之情,樹立了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郭永懷事蹟陳列館位於榮成博物館一層,展覽面積__平方米,用400多張圖片、200多件珍貴文物資料以及部分視頻,全面展示了郭永懷院士的卓越功勛、儒家情懷和大師風範。作為我省首個院士紀念館,這裏將成社會各界進行國防教育、紅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場所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

郭永懷於1909年出生于山東省榮成市滕家鎮西灘郭家村,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國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衞星領域均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從青海試驗基地赴北京彙報,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時年59歲。當人們從機身殘骸中尋找到郭永懷時,吃驚地發現他的遺體同警衞員緊緊抱在一起。燒焦的兩具遺體被吃力地分開後,中間掉出一個裝着絕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無損。1999年,郭永懷被黨中央、國務院和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郭永懷事蹟陳列館是山東省首個院士紀念館,國內展示新中國科學家風采的重要展館,也將成為對社會各界進行國防教育、紅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場所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20

人類航天史將記下這樣一個瞬間,20__年9月27日16時41分00秒,航天員翟志剛身穿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服,從七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這是中國空間技術發展的一個重大跨越。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浩瀚太空印上自己的足跡。從這一刻起--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的三個實現太空行走的國家。這是中國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峯的又一偉大壯舉。

三度金秋,三度飛天,三度突破。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從“嫦娥奔月”的傳説到明代萬户乘坐47支火箭開始人類首次飛向太空的包裝嘗試,再到現代楊利偉獨自一人造訪“天空”,到費俊龍,聶海勝攜手巡天歸來,到翟志剛出艙漫步,中國航天人把一系列超越夢想的飛躍,標記在了太空之上,成員從一到多人,飛行時間從一天到多天,航天員活動範圍從艙內到艙外......

翟志剛留在太空上的一小步,是中華民族歷史性的一步。

--這歷史性的一步,所顯示的是中華民族改革開放積蓄的雄厚實力。

綜合國力的大步跨越,托起了中國載人航天的大步跨越,從高安全,高可靠性的運載火箭到現代化的載人航天發射場,從遍佈陸,海,空的航天測控網到先進的立體搜救系統......決定神舟一步一步跨越的這一切,無不源自於改革開放所積蓄的巨大經濟和科技力量。

儘管在太空探索的許多領域,中國還處在蹣跚學步階段,但堅定地邁出了第一步,一定能夠邁出堅實的第二步,第三步。因為,中國航天擁有一支能夠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於開拓創新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在騰飛的火箭中,加註了一個煥發青春的民族的雄心壯志和動力之源。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21

人類踏入宇宙太空是文明的進步,我國可以將宇航員送上太空,並且擁有很高的航天技術,那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底氣!

在這次互動課堂中我感受到了中國,我們的祖國,在航天事業的發展迅速,對太空的嚮往,學習到了空間站的結構構造以及其他載人火箭和載物火箭接入空間站的先後順序,體會到中國勇於探究太空的奧祕,知道了人在地球上的一天,就第於人在宇宙中的30天!如果人不在外太空做運動,並且是長期呆在外太空的話,血液就會往上升,當腦部血液過多地時候還會致死。

課上,老師給我們看了在外太空重力消失的實驗。

水在外太空裏不會像地球一樣,而是會浮起來,宇航員在外太空裏喝水時,要放在一個袋子裏。其中有一個實驗是水膜張力實驗,先做出一個水膜,再往水膜里加水,變成一個大水球,在水球中注射色素,水球會變成其他顏色。最後把泡騰片往裏面放,泡騰片帽出的氣泡沒有炸,而是在水球裏面,沒過一會,水球裏面充滿了氣泡,水球越來越大,可裏面的氣泡卻一個都沒炸裂,而是在水球裏面,一個也沒有離開它。這個實驗真神奇,水可以做成一個球,而不流下來,泡騰片冒出的氣泡都沒有炸裂。在太空中還要多鍛鍊,不然回地球會不適應而變胖.......

太神奇了!從這次學習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中國在航空這方面的進步,也讓我瞭解了火箭的結構和太空生活。太空中還有很多有趣的事,等着我們新一代祖國的加班人去發現。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22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夢想,有夢想才會有追求的動力,才會有美好的未來。航天,是我始終的夢想。我希望自己能像古代官員萬户一樣勇於為夢想而奮鬥;像楊利偉叔叔一樣勇於飛向天空;向背後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一樣勇於探索和發現……

每每聽到有關航天的故事,看到有關航天的新聞,總會牽出我童年的飛天夢。我蹣跚學步、牙牙學語時,就經常聽爸爸媽媽提到楊利偉叔叔,誇他了不起,稱讚他是航天英雄。英雄?幼稚的我那時還不大懂‘英雄’二字的含義,但是看着大人們滿臉羨慕的表情,我不由得暗暗下決心:我也要當英雄。漸漸地,我上了國小,翻開詞典,我真正知道了英雄的含義;英雄就是令人敬佩的人。當我真正明白英雄的含義後,我自言自語道:“我一定要當英雄,而且要當像楊利偉叔叔一樣的英雄。”

光陰似箭。雖然童年已經悄然離去,但是那時的飛天夢我還記憶猶新。漸漸地,我瞭解的科普知識多了起來,還知道了《嫦娥奔月》的神話,看到了古代人民對天宮的嚮往。後來,我還知道了古代官員萬户的飛天故事,他那敢於為飛天夢想獻身的精神非常值得後人學習。當然,航天飛行存在着很大的風險,我也聽説過航天飛船在空中爆炸的消息,但無論怎樣都阻擋不了我對航天的渴望,都抹不去我的航天夢。現在我國科技越來越發達,神五神六接連上天,又發射了嫦娥衞星,還制定了登月計劃。看着這一個接一個的成就,我心裏更加堅定了一個信念:以後好好學習,勤奮讀書,掌握航天知識,鍛鍊航天本領,早日實現我的航天夢。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23

偉大的精神造就了偉大的事業。新一代航天人在征服太空的進程中,以頑強的拼搏意志和傑出的聰明智慧,鑄就了新時代的航天精神。12月9日,宇航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變身“太空教師",給我們上了一堂別具匠心的課。

本次太空課堂主要展示了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並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

航天員在太空中生活真是太有趣了。他們身體處於失重狀態,像小魚兒四處遊走。在空間站睡覺就更有趣了,只要一個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艙壁上,但只要你願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太空轉身"這個實驗,是由葉光富完成的。他剛開始是原地轉身,可是一轉身人就倒下了,後來他是根據伸縮手臂加上旋轉完成的,我想如果他不這樣,用兩把扇子來扇風,藉助風力是不是也可以呢?

遙想當年,我國的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廣大航天工作者為了早日實現“奔月之夢”,不辭勞苦,克服重重困難,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我們要以他們為榜樣,好好學習,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退縮,勇往直前,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鋒!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24

20__年3月6日,主席在北京出席決戰決勝脱貧攻堅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主席在決戰決勝脱貧攻堅座談會上明確要求加強黨對打贏脱貧攻堅戰的領導,提出要確保高質量完成脱貧攻堅目標任務,這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特點,扶貧工作有實實在在的規劃和部署;在面對事關黨的事業全局的大事時,能集中全社會的資源、動員全黨投身到脱貧攻堅工作中;能密切聯繫羣眾,深入基層、瞭解基層、服務基層,解決基層困難,保持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這些既是中國共產黨的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一、加強基層責任管理,鞏固、完善脱貧攻堅成果。加強黨員幹部對脱貧户的密切關注,主要在思想上幫助貧困户走出貧困,防止貧困户再次返貧,堅決杜絕走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對不擔當、不作為、嚴重失職的要嚴肅批評教育,及時糾正和處理,要不斷學習,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理論水平、精神境界和政治素質,自覺用黨規政紀規範和約束自己的言行,確保脱貧攻堅如期、圓滿的完成任務

二、加強學習教育制度,對於每月的主題教育活動,針對年齡較大、思想較弱的黨員要制定專項、合理的學習制度,增強他們的責任和擔當意識,確保他們及時跟上黨的步伐,對決戰決勝脱貧攻堅發揮自身的作用。

三、加強黨員幹部的自身巡查,確保思想不動搖,對黨員幹部要開展自查工作,要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改善自己的缺點,瞭解他人的優點,及時向他人學習,及時開展自我批評,要在脱貧攻堅工作上發揮自己所有的潛力,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25

10月16日,綿綿秋雨中,“兩彈一星功勛”郭永懷事蹟陳列館在郭永懷家鄉榮成對外開放。

郭永懷曾工作過的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有關領導,部分同事、學生、親屬共同緬懷郭永懷的豐功偉績,銘記那段光輝歷史,繼承和發揚他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偉大精神。

細雨憶故人,豪情樹豐碑。人們不會忘記:52年前,伴隨祖國邊陲大漠深處的一聲巨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從此確立了我國的大國地位。52年後,不滅的郭永懷精神遺志已然定格在歷史的天空上,成為一種永恆。

“郭永懷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歷久彌新,永遠都不會過時,為我們榮成廣大黨員幹部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榮成市委書記江山説。

撫今追昔 珍貴展品講述動人故事

一進入陳列館,一尊郭永懷漢白玉半身雕塑首先映入眼簾,神態堅毅而安詳,目光深邃。他彷彿仍在思考和關注着我國導彈航天事業的新發展,期待着湧現出一批批拔尖創新人才。

“永縈江山堪稱民族脊樑,懷忘九霄不愧中華英魂。”兩側柱子上的嵌名對聯,取自四川綿陽29基地,由國防部原部長張愛萍將軍手書題字的“永懷亭”上,這也是對郭永懷輝煌一生最生動的註腳。

陳列館中,400多張圖片、200多件珍貴文物資料,展現着郭永懷的傑出貢獻、感人事蹟和崇高品格,鑄成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令觀者心生景仰。

“家窮國貧,只能説明當兒子的無能!作為中國人,我有責任回到祖國。”1956年國慶節的前一天,郭永懷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越科研條件和生活待遇,動身返回祖國。

上個世紀50年代初,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仍然受到戰爭的威脅,包括核武器的威脅。1960年,我國105名專家學者組成了一支特殊隊伍。郭永懷被任命為二機部九所副所長,九所正是現在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當時首要任務是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情況下,迅速掌握原子彈的構造原理,開展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製工作。

“兩彈”研製所在的青海二二一基地,海拔3800米,最低氣温零下40攝氏度。五十多歲的郭永懷和科研人員一起,粗茶淡飯,同甘共苦,他們喝鹼水、住帳篷,睡鐵牀,風餐露宿。

在展館內模擬的核爆區,只見一道紅色的強烈閃光出現在遙遠的羅布泊腹地,接着升起一個巨大火球,驚天動地的響聲震耳欲聾,轟隆隆地滾過天際,剎那間,衝擊波的狂飆席捲了無邊的戈壁灘。

1964年10月,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成功。當蘑菇雲騰空而起時,全體測試人員歡呼雀躍、一片沸騰,廣大科研人員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換來了新中國原子彈的第一聲爆響。而此時,郭永懷卻因勞累過度癱軟在試驗場,被工作人員架到了臨時帳篷裏。

隨後,郭永懷又陸續參與了氫彈研製和“東方紅”人造衞星的設計。1968年12月4日,郭永懷在試驗中發現一個重要線索,連夜乘機趕往北京彙報。不幸飛機失事,壯烈殉國。

找到遺體時,在場每個人都失聲痛哭,他們看到了令人震驚的一幕。郭永懷與警衞員牟方東緊緊抱在一起,費了很大力氣將他們分開後,人們赫然發現一個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就夾在兩人中間,數據資料完好無損。

大到導彈,機械,小到一塊破損的懷錶複製品,一份舊得發黃的信件……一張張照片,一幕幕場景,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將歷史的記憶鐫刻成為永恆,點燃了愛國熱情。

觀者或佇立凝視,或埋頭沉思,或側耳傾聽,循着那一件件文物,恍若回到當年的烽火歲月。“在這裏能切身感受我國國防事業開拓者篳路藍縷的艱辛,真實感受郭永懷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優秀品格。”榮成黨員幹部説。

多方協作 全力打造“功在千秋”展館

傳承先輩遺志、深化黨性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匯聚復興力量。今年5月,榮成啟動郭永懷事蹟陳列館教育基地項目,經過3個月精心打造,7月底場館各項設施、展品及配套基本完成,達到高檔次、高標準、高效率的推進效果。

然而,建設工作絕非一帆風順:郭永懷1968年犧牲,至今近50年,且他年少離家,歸國從事絕密工作,現有的資料幾近空白,僅有一篇千餘字的生平介紹,人物挖掘之艱難以言表。

“我們始終懷着崇敬的心情去籌建陳列館,準確真實既是最低目標,也是最高要求。”榮成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説。要與郭永懷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就要用真情把一位優秀共產黨員、一位偉大人民科學家的形象展示給人們,擔當起這份精神傳承的使命。

憑着僅有的幾個人名和電話號碼,榮成設立了9個專業團隊,既有精細分工,又有統籌協作,集中力量解難題,跨過了場館設計、土建施工、館內布展等一道道難關。

郭永懷事蹟陳列館的目標定位是集黨性教育、科普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於一體,全方位展現郭永懷科學報國、以身許國精神的現代化複合型人物展館。要展示好、講述好、弘揚好郭永懷的事蹟與精神,真正達到吸引人、感染人、激勵人的效果,就必須打破以往習慣於依靠展示板、展示櫃的單調形式,用更多元化、更生動、更貼近人們感官需求的形式將展覽呈現出來,讓郭永懷真正在黨員幹部羣眾的心中活起來。

“展現在大家面前的,就是由郭永懷曾任副院長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捐贈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1:1模型。”講解員説,除了實物,陳列館還規劃了青海二二一基地半掩體、新疆羅布泊核爆實驗區、風洞體驗廳和郭永懷中關村居所4處復原場景,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有了骨架,如何讓郭永懷展館有血有肉,真實、豐滿起來?榮成廣撒網、深挖掘,努力探尋郭永懷以身許國背後的故事。

榮成組織多支小分隊,拜訪郭永懷遺孀李佩先生,實地走訪中物院、29基地、中科大等多個郭永懷生前工作過的單位,採訪戴世強、胡文瑞、李家春、張翰信等10多位郭永懷的學生,形成採訪資料十多萬字,徵集到《郭永懷文集》、《郭永懷紀念文集》等文字資料近百冊以及研究、授課、書信等手稿50餘份,照片1000多張、資料200多份、文物100多件。

郭永懷從事的國防科研工作,保密度高、專業性強。經過多方努力,榮成與中物院、青海原子城陳列館達成合作,特別邀請科研專家和展覽館專業人士來榮指導,對展館設計、專業解讀、展品徵集、雕塑造型等廣泛徵求專業意見,達到以事動人、以情感人的效果。

“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嚴格説就是一部史書。作為一個科學家的陳列館,展館很全面、很生動,我很受教育。”郭永懷侄子郭普遠説。

正是在不厭其煩、精益求精的堅持和努力下,郭永懷事蹟陳列館以其豐滿的內容、精準的表達、細膩的情感打動了一批批的參觀者。試開放以來,已接待中央、省、市各級領導,黨員幹部代表、市民羣眾、中國小生,以及外來交流團體等1700多人次,深受好評。

精神永駐 激勵“身邊人”奮發爭先

10月16日下午,一場郭永懷精神研討會在榮成舉行,郭永懷曾工作過的單位領導,郭永懷的部分學生、親屬,共同就郭永懷精神內涵進行交流研討,更好發揚郭永懷的精神。

郭永懷,似他的名字般永遠令人懷念。在列強對新中國進行露骨的核威脅之下,在國家三年自然災害“一窮二白”的經濟困難局面下,在新中國下決心研製原子彈的自力更生精神感召下,草原的每一棵草、每一朵雲、每一片藍天都見證了那段絕密且令中國人揚眉吐氣的歷史,見證了郭永懷以生命為代價投身祖國核事業的無悔追求。

在致力於我國核武器發展的8年多時間裏,從原子彈到氫彈再到導彈核武器,郭永懷究竟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恐怕沒人説得清楚。然而,郭永懷在生前談及這些,經常掛在嘴邊的卻是這樣的話:“作為新中國的一個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別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國早一天強大起來,永遠不再受人欺侮。中國強大了,在世界事務中就會發揮更大作用……”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已經被郭永懷等人鑄就成一座歷史豐碑。

緬懷,是為了更好地激勵。斯人已去,精神永駐。

“叔父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精神財富,我們要繼承他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精神,為國家效勞,為人民作出貢獻。”郭永懷侄女郭淑娥説。

王瑾是一名陳列館的講解員,看着修繕後的陳列館,她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她説,作為郭永懷先進事蹟講解員,今後會挖掘更多素材、更加深入學習領會郭永懷的精神,通過富含情感的講解,讓更多人全方位認識郭永懷、學習郭永懷。

大無畏的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於當前正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榮成來説,汲取郭永懷身上的精神動力迫在眉睫。

戰爭年代,榮成走出了100多位將軍,為全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犧牲。如今,這裏已成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前三季度,榮成全市預計完成生產總值840億元,同比增長8%,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市名列前茅,實現由“速度經濟”向“素質經濟”的蜕變,由“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躍升。

永懷精神,常學常新。郭永懷的精神,鼓舞和激勵着67萬榮成人民在紮實推進創新發展、努力爭當走在前列排頭兵的征程上不斷超越。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26

決勝脱貧攻堅如“射箭”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洛河鎮黨委 胡博

近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打贏脱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要一鼓作氣、乘勢而上,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餘脱貧任務。決勝脱貧攻堅戰就如同射箭,唯有盯緊目標、全力以赴、持之以恆,方能讓“箭”正中靶心。

思想上繃緊弦。截至當前,脱貧攻堅工作已經取得明顯成效。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深度貧困地區的羣眾仍沒有脱貧,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扶貧幹部們,切不可在這臨門一腳的緊要關頭,產生“鬆口氣”“歇歇腳”的思想。唯有以必勝的信心、一鼓作氣的決心,迎難而上、真抓實幹,方能將“硬骨頭”啃下,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對於已經脱貧“摘帽”的地區,黨員幹部也不能掉以輕心,“躺在功勞簿上睡覺”,需進一步調查瞭解以脱貧羣眾的生活現狀,進一步採取措施鞏固脱貧成效。

目標上瞄準靶。“箭”最終能否正中靶心,關鍵在於“精準”二字。脱貧攻堅越往後,難度越大,精準扶貧的重要性越發凸顯。當前,沒有脱貧的大都是條件比較差、基礎比較不好、貧困程度比較深的地區和羣眾,要根據貧困羣眾的致貧原因,做好做實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點子上,拔掉窮根子。同時要注重扶貧扶志,充分調動貧困羣眾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他們改變落後面貌的決心和幹勁,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努力改變落後命運。

行動上拉滿弓。“箭”要射得遠、射得中,必須拉滿弓。如何來拉滿弓呢?要肯花大力氣、下苦功夫,要像80後“白頭幹部”李忠凱等扶貧幹部般腳上沾滿泥土,做到講農民話、吃農家飯、做農家事,真正瞭解羣眾所思所想所需,為貧困羣眾找到切合自身實際的致富路子。要用真心、動真情,學習“扶貧之花”黃文秀,設身處地為貧困户着想,把他們當做自己的親人,為羣眾解決實際的困難,讓貧困羣眾獲得真正的實惠、感受到真實的變化,從而不斷提高羣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27

12月9日下午15:40,期待已久的“天宮課堂”第一課在中國空間站正式開講。

神舟十三號乘組的三位航天員老師給我們帶來了精彩的航空實驗,讓我感覺最神奇的就是“泡騰片實驗”了,水球裏放入泡騰片後,無數的小氣泡將藍色的水球變成了地球的模樣,而且還很Q彈。

上完這一課,讓我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讓從小就喜歡做實驗的我產生了無盡的遐想:努力成為一名航天員,遨遊太空,帶領大家開展科學實驗,為科技強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28

這次的疫情爆發並不是偶然,是因為有人食用了野生動物導致了這起全國疫情。疫情當前,發生了很對不好的現象讓人心寒啊。有一句話是這樣説的:“世上不能直視的除了太陽就是人心。”這次肺疫,足以讓我們看清很多東西。

一些平常不容易看出來的問題,在真的遇上事的時候就露出了馬腳,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我們真的可以為所欲為嗎?

越來越多的物種瀕臨滅絕,很大原因是因為人類造成的。現如今,很多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食慾,對野生動物進行捕獵宰殺,端上了人們的餐桌。

當人們在享受美味的同時,是否有想到過現在的結果?這次疫情就是大自然給我們人類的一次警告。

得重視起來,保護野生動物,不食用野生動物,為了保護大自然,保護我們的家,一起行動起來。

還記得那則公益廣告嗎?“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發災難財的無良商家不覺得羞愧嗎?

目前市場上的口罩、雙黃連口服液、消毒液等物品已經供不應求。又遇上了春節假期,導致了這些東西通貨膨脹,以至於“天價口罩”的出現。

在發災難財的同時,有沒有想過那些在前線奮戰的醫護人員和相關工作人員?還有的國家都有對我們伸出援手,居然還有部分無良商家為了自己的腰包,吸着人民的血,太不應該了。

某些工作人員的不作為、失職、一問三不知,甚至還有趁機貪污,對得起國家和人民嗎?

關鍵時候正是需要他們的時候,居然“掉鏈子”,我經常看報道,比如“湖北紅十字會”這些事,真的很讓人心寒。雖未得到證實,無風不起浪啊。還有很多關於這方面的報道層出不窮,這也是需要反思的。

在大是大非面前,總有那麼一小撮人,為了一己私慾,做着見不得人的勾當,為我們的祖國抹黑,我們的幹部可不能這樣啊。

為了蹭熱點流量,有的人誇大、改寫、造謠惑眾,有的沒的編的是天花亂墜。

現如今,人們都用手機上網,部分人為了蹭熱點流量真的是完全沒有了道德底線。大家都知道前段時間的“搶蘿蔔”事件吧,湖北武漢的一位菜農與人合作種植了200畝蘿蔔,就是因為網上有人造謠,誤傳稱這些蘿蔔免費,結果遭人哄搶。真是可笑又可氣,你説造謠這個人是有多無聊?

也有的自媒體唯恐天下不亂,故意誇大改寫事實,我還真看到過這樣的文章,不過我不方便點名,真的着實令人寒心。

自媒體人是信息的源頭,在特殊時期,更應該多傳播一些正能量和對大眾有用的信息。“不造謠,不傳謠”這才是自媒體人和每一個公民需要做的。

識不到事情的重要性,總是抱着僥倖心理和無所謂的態度,甚至隱瞞病情的行為着實不該。

我就發現身邊有的人是真的不自覺,出門不帶口罩,還説別人大驚小怪,我一般都是離他遠一點,懶得和他吵。

有的人知道自己發燒、咳嗽等情況,自己不重視,又怕別人異樣的眼光,就隱瞞真相。真的是害人害己。

人家都是在自己家裏面好好的待着,有的人還是一如既往的走親戚、聚會等,就不想想別人的感受嗎?別人都當他是瘟神呢。還有很多不好的現象就不細説了。

當然了,這個世界還是好人多,正能量滿滿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直是我們祖國的宗旨,很多人都積極的獻出愛心,捐款捐物、出人力。全民都在響應國家號召,做好了相關的防範工作,不出門、不聚會、戴口罩等等。

更有許許多多在前線奮戰的工作人員,都是了不起的。我們不能只看壞的,要多看多學習這些正能量的人和事。

其實每一個人都是貢獻者,加油武漢,加油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