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焦點訪》談心得體會

觀看《焦點訪》談心得體會一:

觀看《焦點訪》談心得體會

焦點訪談節目開播以來,受到了上至黨和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廣泛關注和重視。每天有上千名觀眾給這個欄目打電話、寫信、發傳真和電子郵件,反映他們的收視意見,提供大量的報道線索。焦點訪談節目開播以來,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老百姓們的廣泛關注和重視。是中央電視台收視率最高的欄目之一。

《焦點訪談》採用演播室主持和現場採訪相結合的結構方式,使報道有着落、評論有依據,述與評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焦點訪談》的輿論監督節目多年來為人們所關注和喜愛,選擇“政府重視、羣眾關心、普遍存在”的選題,堅持“用事實説話”的方針,反映和推動解決了大量社會進步與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許多《焦點訪談》的報道成為有關方面工作的決策依據和參考。

從《焦點訪談》的欄目定位來看它所要作到的就是“時事追蹤報道、新聞背景分析、社會熱點透視、大眾話題評説”這四句我們每天都會看到的廣告宣傳語。《焦點訪談》第一任責任人孫玉勝曾在內刊中寫道:“根據欄目定位,'焦點'節目不可能迴避問題,而同時又要堅持正面報道為主。所以我們在新聞部全體工作人員中灌輸一種指導思想,即不要以在野黨、反對派,甚至持不同政見者的角度觀察社會,分析問題,選擇題目。在這裏,不允許渲染個人好惡,一切報道要有利於團結、穩定、鼓勁。”

從《焦點訪談》的選題原則來看就是體現了創辦者所要求的“領導重視,羣眾關心,普遍存在”。“領導重視”和“羣眾關心”是分別着眼於社會的管理決策層和普通行為層説的,它們反映出了不同社會羣體在某個社會事件和社會問題上的意見的交匯,體現着不同的社會羣體的共同利益和價值觀。此外,從大的宏觀角度來看,國債的發行與運作也從本質上反映出中國的經濟模式向市場轉型的趨向和力度。

從《焦點訪談》的報道原則上來看正面報道的分寸把握突出地表現在角度的選擇上,也就是聚焦在哪裏。聚焦不準,正面報道也會有負面效應。 選題者構思精巧地將焦點對準為高校為何要實行收費這樣一個溝通講理的角度,並引鑑了國際慣例上大學都是自費的相關背景,並補充説明了學生如果用功學習,得到的獎學金要比付的費用還多,而那些有困難的學生還可以申請貸學金等等一系列大家關心的問題,起到了為政府與民眾進行溝通,評説時事、解釋背景、緩解矛盾的作用。由此可見在報道原則上選擇角度的重要。

在負面報道方面,“硬焦點、軟着陸”是《焦點訪談》一貫堅持的策略,也就是不管批評什麼,批評誰,有一點是必須明確的,就是“不能把矛頭指向黨和政府,不能以偏概全,影射攻擊,挑動矛盾,渲染情緒”。作這類節目時要把握住分寸,出發點應是積極的、善意的,批評性報道要爭取起到正面效應。 正是基於這樣的出發點,《焦點訪談》提出了自己的報道原則:

第一,要力求事實準確,記者不能先入為主,更不能偏聽偏信。記者要作到冷靜的觀察,不能感情用事,主觀意識太強。在對有爭議的的問題採訪時,要聽取多方的意見,不要輕易下結論。

第二,在評點時要就事論事,不要引申發揮,擴大批評面。

第三,要最大限度地去爭取得到主管部門和權威部門人士的表態或得到他們的更深一步的合作。

第四,問題要有普遍性,作到選題為受眾所關心,有典型性。 第五,要選擇好時機,把握好時事的動態走向。 第六,要有結果,給自己和受眾一個可回味的空間。 《焦點訪談》的成功離不開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焦點話題。《焦點訪談》的題材都是當前的熱點、焦點話題,具有重大意義的新聞事如國家大政方針,或者是是關民生的社會問題,從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着眼選題。

第二,紀實風格。新聞評論必須基於事實,《焦點訪談》的紀實風格至少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具感染力的細節,無論是採訪貪贓枉法之徒,還是為非作歹之輩,記者總能以睿智的提問和嚴密的邏輯推理讓他們的罪行暴露於天下。在節目編排上,也不像新聞調查那般着意追求跌宕起伏、峯迴路轉的戲劇性。從《焦點訪談》的片頭設計也可以看得出來,一個類似眼睛的鏡頭從底層升騰上來,逡視一週,顯示出關注的姿態。

第三,平民心態。《焦點訪談》通常有兩類題材,一類是正面的宣傳報道,另一類是批評報道,也就是人們所説的“曝光”。正面報道大多是宣傳國家政令,傳達改革新舉措,但在報道切入角度上都是平民視角出發,不是單方面説教、灌輸政令。在批評報道中,無論是面對貪贓枉法的腐敗分子,還是社會流浪孤兒,他們都不居高臨下,不咄咄逼人,尊重採訪對象的人格,眾生平等。也沒有把自己當法官,沒有去擔當審判長的角色,只是客觀展現新聞事件過程,真實記錄採訪對象的言談舉止,隱藏起個人愛憎,讓觀眾自己判斷。

第四,以理服人。作為新聞評論欄目,思想性是欄目的題中之意。新聞評論是基於新聞事實基礎上而引發的議論、評價,必須以事實為準繩,把敍述和評論相結合,以理服人。現在《焦點訪談》的口號是“用事實説話”。在節目的片頭,在快節奏又有震撼力的音樂背景下,閃出“用事實説話”的主題詞,而黑白的顏色對比也暗含是非分明、公正無私的寓意,展示出一種勇往直前的氣勢。

以事實為依據,分析新聞來龍去脈,以理論為準繩,評論人間是非曲直等等,這些觀念,都融合在央視新聞評論部部訓裏面:“加入新聞評論部是我們自願的選擇,我們願意為中央電視台的榮譽和尊嚴盡職盡責。在這裏,我們崇尚求實、公正、平等、前衞。”

《焦點訪談》從一始就旗幟鮮明的將欄目定位在輿論監督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如何監督,怎樣監督,這個度如何把握,這對於初創者來説是沒有現成的路可走的,更沒有範例可尋。儘管《焦點時刻》有過一些探索,但它畢竟是更多地針對社會新聞而言的,何況它是在早間播出,收視率不高,影響自然也不會太大,人們對它的印象還更多的停留在對一個社會新聞事實的報道上,而像《焦點訪談》這樣一個在黃金時間播出的、專“揭人家老底,亮人家的老醜”的欄目,採取《焦點時刻》的做法顯然是不行的,那樣不會有太大的反響,而一上來就“萬炮齊轟”,先聲奪人,欲速則不達,同樣有夭折的危險。人常説:“萬事開頭難。”一旦開頭第一炮就遭到了非議,引起了恐慌,那麼這個欄目就有可能半途而廢。因此慎之又慎,從長計議是當時創辦者們最真實的心態。

《焦點時刻》的欄目存在,初創者們便自然想到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遇見拿捏不準,或者曝光程度嚴厲的節目,先在早上的《焦點時刻》上播出,然後看看反響,如果沒有什麼非議,那麼就在晚上播出,如果有不同的聲音,那麼就修改,如果有反對的意見,就放棄不用。由於早間時段收看的觀眾不是很多,社會影響不會太大,因此即使播出後有反對的意見,反對者也不會大動干戈的,即使有大發雷霆的,那也不會傷及《焦點訪談》這個剛剛創辦的新欄目的。這個策略有些像象棋中“丟卒保車”的戰術,多少顯得幾許悲壯,但卻是穩妥的,更是有效的。從中我們看到的是初創者們在輿論監督方面不息探索的勇氣,以及勇氣掩隱下的智慧。

觀看《焦點訪》談心得體會二:

一年又一年,在昨夜的歡聲笑語和喜慶團圓中,我們迎來了豬年。可是,這個新年卻不同以往。南方百年不遇的大雪災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基層幹部,萬眾一心,共渡難關。

今天的《焦點訪談》的主題是“留下來過年”,關注的就是“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百姓是如何過年的。今年由於雪災的影響,很多人被-迫滯留在他鄉過年;也有人因為春運過於緊張而留在工作當地過年。這不,青島市嶗山區的宋玉珍老人就在準備年夜飯,他家要招待一個特殊的客人。這個客人從南方來,今年要在他家過年。廣州市的廚師招佳業正在率領大家準備年夜飯。這些飯菜要送到廣州一所中學的食堂,招待外來務工人員。廣州市在這裏舉行了一個千人宴,使外鄉人感覺了家的温暖。在廣州的一個街道服務中心,有很多人正在閲讀自己喜歡的書籍。這裏的負責人告訴我們,這裏除了會舉行文藝演出、娛樂活動外,還開放了圖書館、網絡等資源,使這個年過得多姿多彩。一些企業也不甘落後,他們動員起生產線上的工人,組織起了自己的春節聯歡晚會。精彩的演出不僅給了人們視覺的享受,還温暖了人心。此外,在一所大學內,學校也組織起外地的學生共渡新春佳節。社會各界的關愛使外來務工人員有了一顆感恩的心。他們在社區自發組織了一支巡邏隊,要到火車站維持秩序。

“大雪無情人有情”。春晚的賑災環節感動了許多人。而自打雪災爆發以來,全國上下眾志成城,齊頭並進,表現出中華兒女的團結。一場巨大的雪災難被温暖的人心融化。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黨和國家的領導人紛紛來到抗災第一線,組織大家工作。慈善組織、團體、明星們紛紛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我為生在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家而自豪!跨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而我們56個民族13億中華兒女的情誼始終不變。只要這種社會風尚還在,中華民族就永遠不會被任何災難擊倒,永遠,永遠。

《焦點訪談》觀後感

在看完今天的焦點訪談<熱血化堅冰>後,深深的感動了,時代是需要英雄的,一些平凡的人,做着不平凡的事,他們勇敢,堅強,默默奉獻,在祖國最困難的時候,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最危險,最需要的地方,挺身而出……羅海文、羅長明、周景華其實他們是英雄,還有那些仍然在搶險第一線的人民們。

今年的雪據説是自1951年來少有的暴雪凍雨天氣,雪下着不停,休息了不到半天,又開始不停的飛舞起來,傾訴一片片的白,讓原本包裹得嚴實的城市,又開始厚重起來。雪地裏有人歡喜的歡聲笑語,那是雪初來時的表情,如今雪一直下,影響了電力,水力,交通,給生活帶來了諸多的不便,這雪之美,變為災,攜着傷害而來。是否這會是誰的刻意的挽留,這雪是來了,來了,卻不肯走……

是否這不何止的雪是要與大地經起一身的素白,然後才願意帶着微笑離開……

這雪阻斷的回家了路,路封了,樹倒了,山傾了,家塌了,菜沒了,電斷了,水凍了,温暖沒有了……這一切,在不經意在,就變成了災難,與歡喜只差那一絲分毫。雪自是無情的,也常有人寫雪之美妙,於今,雪把所有的力量和冰寒都留了下來,在徹骨的寒風裏,蕭瑟飄落,不帶一絲暖意,無味的下着……

昨日的蘇州,出了片刻的陽光,忽然周身有了歡騰的聲調,那是與家走進的訊號,有了太陽,就有了可以出發的方向……可是片刻欣喜之味未盡,這雪仍然不肯慢下腳步,匆匆忙忙的又來了,仍舊無休無止的。

落下然後開始傷害……

見新聞聯播裏有這樣的數字,2.93,誰能聯想到這是什麼?一串數字,一個軟件的系列號,一個代碼……這是這幾天中央財政累計下撥抗災救災資金2.93億,錢自是沒了情感,卻依舊温暖,帶給沒有家園的父老,送給路途裏無助的人們,給處在困難中的人們一些關懷,一些暖意……這又是國家最困難的一段時期,太多的人們在第一線工作着,路阻了,人民子弟兵們在大街掃雪,一下一下的把白色堆積到了角落,給行人車輛安全導航;電沒了,冰雪壓斷了電線,許多地方斷了電力供應,連交通燈都滅了,警-察在寒風中揮手指揮,秩序井然,而這次的三位英雄就在冰雪封山的深林裏,護得電力的周全,電塔塌了,熱血灑在了雪白的大地,一片紅,那般清淅,一圈圈的把冰融化,一片深紅,像一團紅,把寒冰消融……

生命沒了,在自然的冰雪世界裏,生命消逝得太過匆忙,來不及挽救,來不及……

這些自是平凡的一些人,工作在第一線,無論酷暑,還是天寒地冰,他們都一如即往的辛勞着,能有幾時聽得他們的聲音,那麼温暖,那般善良,堅勁勇敢……最後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幅不再歡笑的照片,安靜的守護着那曾工作過的地方。

觀看《焦點訪》談心得體會三:

觀看了20xx年10月11日晚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曝光的河北省武邑縣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科刁難辦護照羣眾和江蘇省豐縣行政服務中心、工商局大沙河分局刁難辦營業執照羣眾的視頻,並通報了該兩起媒體曝光事件的問責處理情況。我的感觸很深:

政府機關的工作是為人民服務,是黨的羣眾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政府工作的光榮傳統。做好羣眾工作構建和諧幹羣關係,不僅是黨的根本宗旨對政府工作的本質要求,也是做好維護穩定工作的根本保證。隨着新形勢的發展變化,政府機關羣眾工作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傳統的羣眾路線方法已不能完全適應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因此,如何深刻認識新行勢下做好羣眾工作的重要性,正確把握新形勢下羣眾工作的新要求,提高新形勢做好羣眾工作的本領,成為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一、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

一是思想認識不足。走羣眾路線是做好政府工作、實現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途徑和保證,沒有人民羣眾的支持,政府工作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少數幹部沒有認識到這種魚水關係,沒有認識到政府工作從管理型到服務型轉變的重大意義,對待羣眾缺乏真情實感,不願同羣眾打交道,自然得不到羣眾的支持,導致基礎工作耳不聰、目不明。

二是缺乏主觀能動性。實踐工作中,部分羣眾存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甚至有些羣眾認為政府上門“沒好事”,影響了自己的工作、學習、生活,對政府部門執法、宣傳產生“逆反”心理,幹部開展羣眾工作不能迅速打開局面,形成良性互動。再困難面前,有的幹部缺乏迎難而上的責任感和驅動力,對待羣眾特別是一些訴求多、怨言多的羣眾,能不惹的就不惹,能不做的就不做,造成交流渠道和互動空間更加狹隘,逐步失去做羣眾工作的陣地。

三是工作方法不當。主要表現在:不懂羣眾心理,不會羣眾語言;有的選擇時機不妥,選擇對象不適宜,不能形成一種宣傳導向,建立廣泛的羣眾基礎;有的缺乏耐心,淺嘗輒止,怕辛苦、愛面子、放不下架子;有的未能把執法、宣傳與服務有機結合起來,圖省事、怕麻煩,不聽羣眾心聲,不為羣眾反映問題,不幫助羣眾解決實際困難,得不到羣眾的真正信任。

二、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是思想觀念不適應。少數政府機關工作人員沒有把做好本職工作為人民服務,當作一種事業責任,當成一種長期經營的基礎工作,去努力,去追求,還是以管人者自居,特權思想較為嚴重,人為地與羣眾劃開界限,不願意與羣眾面對面地談心、實打實地交流,不能真正站在羣眾角度考慮問題,沒有想羣眾之所想,急羣眾之所急,幫羣眾之所需,從根本上制約了羣眾工作的開展。

二是工作作風不紮實。有的政府機關工作人員沒有實實在在深入到羣眾中,為羣眾工作服務,走馬觀花,遇事推諉,辦事拖拉,工作效率低,而當前社會羣眾對象多元化,羣眾訴求、需求增多,人民羣眾內部利益衝突、矛盾糾紛日益複雜,一句隨意的話、一個不經意的眼神,就很容易給羣眾留下了“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的不好印象,並且一旦造成這種印象短期內就難以消除,形成惡性循環。

三是工作方法不適應。一些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不研究新形勢羣眾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個別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習慣於靠空洞説教和行政命令來做羣眾工作,方法簡單呆板,不能有效地宣傳羣眾、組織羣眾、發動羣眾,陷入“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軟辦法不頂用、硬辦法不能用”的泥潭,導致費力不討好的問題。

三、作好工作服務羣眾的措施

《人民日報》10月29日的文章寫的很明白,很透徹:作風改得怎麼樣,工作有沒有成效,最終要看羣眾是否真正得到實惠。改作風,本身就是一項深刻的改革。正如強調的,要既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衝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羣眾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嚴厲批評,折射出職能配置和權力運行出了問題;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之所以人人喊打,背後是對公帑私用、脱離羣眾的不滿。“四風”問題,歸根結底是沒有把羣眾利益放在心上。“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的要求告訴我們,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為羣眾謀求利益是黨的力量之源。根除“四風”,需要從拆除利益藩籬入手。

利益藩籬的存在,説明改革還不到位,只能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30多年的改革經驗告訴我們,改革的實質就是利益的調整。當調整的力度放緩乃至停滯時,就會滋生利益固化,進而產生作風問題。人浮於事的工作機制不改革,自然會催生“門難進、臉難看”的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行政審批改革不到位,“印把子”不願交出去,難免帶來權力尋租,導致奢靡之風;脱離羣眾,對基層冷暖不聞不問,高高在上的享樂主義就會冒出頭來……讓改革之風滌盪固化的利益結構,並通過制度設計避免新的利益固化形成,是改作風的深層要求所在,也是教育實踐活動在整改落實階段取得實效的必然路徑。

誠然,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有些幹部對細枝末節侃侃而談,對權力行使中的不合理卻視而不見;有些部門談起工作作風直言不諱,但是對職權配置和制度設計卻漠不關心。這固然是由個人視角或部門本位所決定的,但正是由於這種利益格局逐漸固化,使得不合理的既得利益撕裂了黨羣之間的血肉聯繫,與改作風的內在要求背道而馳。

我國的改革事業正在進入深水區,這同時也是利益格局的調整期,羣眾對幹部作風不滿意的地方,往往是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民營資本如何更加公平地參與市場競爭?選人用人過程中怎麼杜絕不正之風?如何解決上學難看病難?等等。從根本上解決這些領域裏的作風問題,需要從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完善幹部選拔制度、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深層次改革入手,讓廣大羣眾都能依靠自身能力分享改革成果,增強社會各階層參與和支持改革的動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風氣。

古人云,“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從人民羣眾最關心、最需要、最迫切的問題入手推動改革,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籬、增強社會活力的不二法門。改作風的深層邏輯呼喚廣大黨員幹部真正做到把羣眾利益放在首位,以百姓之心為心,讓教育實踐活動成為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正能量的一次總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