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文閲讀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1篇)

羣文閲讀心得體會範文 篇1

我有幸參加了第三屆兒童閲讀與語文創意教學觀摩研討會。此次活動安排了三天的學習:聆聽羣文展示課;羣文參賽課;聽專家報告,以及參觀特色學校活動。

羣文閲讀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1篇)

這次到重慶的學習,讓我這個初出茅廬的求知者受益匪淺,就"羣文閲讀"來説,我從原來的毫無概念到現在有了淺顯的認識。學習回來的這段時間裏,我翻看自己的筆記,回憶聽講座的過程,思考如何整理此次的學習總結。

還記得當時的主題"羣文閲讀,行進中的思考……"我們確實是帶着對"羣文閲讀"的疑惑而去,其實我們在收穫的同時也是帶着更大的疑惑而回的……羣文閲讀如何教?它的確是對閲讀教學內容的突破,也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創新與變革,是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單一輸入到共同參與,一元與多元的辯證,羣文閲讀是一種形散神不散的教學模式。

如何來學習羣文閲讀?每個人有不同的形式,我們是用"拿來主義",還是另闢蹊徑,還是否定現在的課本教材的單篇閲讀呢?

在王林老師的一席話後,我稍許明白,羣文最重要的是在多文本的比較中發現新的觀念,並非否定現行的教學模式,羣文不是要我們去打翻現在的常規,只是對現在教學的補充,在同步課文的前提下拓寬孩子的閲讀量,閲讀視野,掌握一定的閲讀技巧。

觀摩課中,李玉貴、祝新華、將軍晶等老師從羣文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全新的理念,給我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閲讀課堂。我印象深刻的是李玉貴老師,她的聲音很輕柔,語速不快,擁有典型的的柔聲細語。課堂上,她與學生的關係迅速拉近,整節課圍繞"我對老人的看法"展開,形式變化多樣,課中,她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意見調查表"讓學生對文章中人物做出自己的評價,學生也在老師不斷的激勵中各抒己見。我真的感覺,一個好的引導者會引發學生無限的想象,在引導中,李玉貴老師喜歡用"是這樣嗎?他説的對嗎?有沒有別的想法?等等這樣貼切的語言,引導孩子有辯證考慮問的想法,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質疑,沒有老師過多的講解,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

第二天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羣文參賽課。六位老師各具風采,其中來自河南商丘的曾謹老師讓我印象較深,也許都是河南的老師,讓我們在聽講過程中格外注意,她的選文是小詩,讓孩子通過讀小詩,抓住詩中關鍵詞語來猜小動物的名稱。她整節課幽默風趣,孩子們也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玩,課堂氣氛十分温馨。

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參觀了巴蜀國小,聽了一節綜合實踐課"今天我當家",學生動手設計方案,小組出謀劃策,課堂十分活躍,讓學生也在學習中體會生活的點點滴滴,感受學習來源生活,學習服務生活的真諦。

此次學習,帶給我的是全新的認識,每一天的經歷,也都是一筆無形中的財富,希望接下來的時間裏,我能和身邊的同伴們一起努力,多讀書,讀好書,上好課每一節課。

羣文閲讀心得體會範文 篇2

20xx年5月25日,在高新區皇台國小開展了羣文閲讀教學研討活動.我有幸參加了活動.通過學習與研討,大家對羣文閲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更使我受益匪淺。

一、走近羣文——打開全新閲讀視野

這兩年,羣文閲讀這個概念在我們身邊悄悄出現,我們學校語文教研活動也開展了羣文閲讀課堂模式的初步探索,但事實上,我們對羣文閲讀還不夠真正瞭解,這次學習,讓我近距離走近了羣文閲讀。所謂“羣文”,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學現場,較短的單位時間內,要呈現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在多個文本、同一個議題或幾個議題教學的方向引導下,倡導學生閲讀,並在閲讀中推理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閲讀力和思考力。是一種全新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它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可以把語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轉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提升教師的專業思想和專業能力

二、走進羣文——探索有效課堂模式

研討觀摩活動中,徐偉歌老師執教的《語言的對稱美》,任鬥資老師執教的《文章中的反覆》,在兩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都圍繞教師的問題細細地、靜靜地品讀。孩子們在忙碌着看書、思考、陳述、傾聽;流暢的與同學交流自己的閲讀感受,並傾聽他們的意見,補充修正自己的觀點。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師閲讀與兒童閲讀的合作與對話,形成了師生學習合作共同體。孩子在課堂中的思考力和閲讀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發揮,所給出的答案也往往讓人耳目一新。

羣文閲讀理念的提出,讓我們看到了兒童閲讀的希望之光,用這樣一種全新的思想來打造閲讀課堂,將是一件特別美妙的事情。羣文閲讀的課堂教學將如何實施呢?要想很好地實施“羣文閲讀”教學,就必須弄清“羣文閲讀”與“主題閲讀”、“單元整組教學”的區別,“羣文閲讀”、“主題閲讀”、“單元整組教學”三者有諸多表象相似之處,如:三者都是突破單篇文章的閲讀,都關注閲讀主題的把握和處理等,都是以“羣”的形式出現。但深究之,不難發現,三者源自不盡一致的教學理念。“主題閲讀”的文本組合,往往建立在一個十分清晰的閲讀主題之上。而“主題”,只是羣文閲讀的一種結構——在“羣文閲讀”的語境中,閲讀文本以一定的邏輯關聯組合在一起,這種邏輯關聯可以外現為一定的“主題”,也可以內隱為一個多元的“議題”。主題的“退隱”,可以讓學生以兒童的視角,在比較、分析、判斷中去提升閲讀能力,相對“主題閲讀”,“羣文閲讀”更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單元整組”呈現的文本均出自“教材”,只是把教材中的課文“整組”了。而羣文閲讀的文本來源卻跳出了教材的束縛,它既可以教材為基礎進行補充,也可完全出於教學者的精心選擇。

羣文閲讀的出現,賦予了我們普通一線教師“編者”的身份,讓我們擁有了“選擇”的自由和責任,教師研究羣文閲讀,可以在一定的範圍內,以自己對語文的認識與理解,組合起一定數量的羣文,實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語文課堂。

三、展望羣文——行進中的思考

中國小階段的閲讀對於人的閲讀能力的形成來説是至關重要的。而閲讀與一個人的精神發育緊密相關,沒有閲讀就不會有個體心靈的成長,就不會有人精神的發育。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閲讀,我們老師都應該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引導學生學會閲讀,不止閲讀文章,更是閲讀生活。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們通過閲讀可以感受更多人的生命。比如,學生讀《秋天的懷念》,可以瞭解殘疾人的生活體驗,讀《裝在信封裏的小太陽》,學會怎麼面對別人的錯誤,他們可以有也應該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當他們面對生活時可以運用閲讀時所學到的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不是由我們老師、家長來決定他們的想法和行為,甚至代替孩子作出選擇,哪怕他們的選擇不夠完美,可能他會走一段彎路,但他收穫了快樂,誰能説彎路上就沒有讓人期許的風景呢?

一直欣賞中國台灣林文寶教授對閲讀的獨到詮釋:閲讀的本質是一種互動,一種休閒和遊戲,是一種盲人摸象式的探索與嘗試,更是一種終生的本能行為或閲讀習慣。細細研磨林教授這段感言,我們不難得出,兒童的閲讀,其關鍵在於有協助能力的大人。兒童閲讀習慣的養成,閲讀方法的嫻熟,閲讀時間的把握,要靠“大人”來引領。我們老師在學生的語文課外閲讀指導中,就要組織多種活動,讓學生充分釋放自己的閲讀積累,展示自己的閲讀收穫,感受到課外閲讀給自己帶來的成就與快樂,從而形成和諧、合作的課外閲讀氛圍。

羣文閲讀是閲讀教學的補充,不是閲讀教學的顛覆,堅持閲讀,我們一直在路上。只要對孩子有益,我們就樂此不疲。讓我們的教學閃耀創意的星光,閲讀會使學生的心靈豐富多彩,奼紫嫣紅,我相信,堅持閲讀,會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春色滿園!

羣文閲讀心得體會範文 篇3

4月20日,陽光明媚,在這美好的這日子裏我很榮幸參加了“焦作市羣文閲讀教學觀摩研討會”,讓我這個年輕教師學到了很多,可謂是收穫頗豐。尤其是來自全市十三位老師的現場課,也使我在教育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禮。

在此之前,對“羣文閲讀”的瞭解並不多。只知道“羣文”,就是在教學現場,較短的單位時間內,要呈現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這也僅僅是從字面上瞭解“羣文”。通過這次的聽課,從視覺聽覺都真正的感受了“羣文閲讀”的魅力之所在:

一、“羣文閲讀”是對教師能力的再現。

首先,教師要想教好“羣文閲讀”,必須自己要有巨大的閲讀量,只有先武裝了自己,才能有條不紊的指導孩子在閲讀中出現的問題。在此次的聽課中,每個老師都向孩子們推薦了三篇文章,這都是教師平時在課下多閲讀多積累的結果。反之是選不出有代表有意義的文章。其次,教師還要選擇與孩子年齡或學段層次相適應的文章,只有這樣孩子才容易接受,也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次研討會上,執教的教師來自不同的教學階段,從低到高,也讓我們從不同視角瞭解到每個階段的羣文閲讀教學目標。再次,羣文課也必須嚴格遵循課程標準。所謂課程標準是我們教師上好課的前提。雖然是羣文但必須按照課程標準來上,只有這樣我們教師才能做到遵循孩子生長髮展規律。最後,羣文課都有自己的主題。教師選擇的每篇課文都是有一定聯繫的,所以在這些文章中提煉出主題,讓生圍繞主題閲讀、思考、完成作業。所以,這就要求教師的主題必須新穎、易懂、易把握。這次學習中每個執教老師的主題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反覆》《走進神話》《童年成長》等,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以後的教學中就必須學會聯繫,更要留心。

二、“羣文閲讀”是鍛鍊孩子閲讀能力的有效手段。

“羣文閲讀”打破了過去只教一篇的教學模式,而向我們展示的是多篇教學。這是對孩子思想上一次扭轉。正如“羣文閲讀”這四個字那樣,就是要求孩子在能較短的單位時間內,閲讀多篇文章,同時這也是對孩子能力的一種考驗。就語文本身而言,就是讓孩子學會語言文字,能夠獨立去閲讀的科目。“羣文閲讀”的過程就是老師把閲讀思路講給大家,孩子按照老師出示的作業,獨立完成其他的文章,這樣也培養了孩子學傾聽、學合作、學記錄的習慣。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

三、“羣文閲讀”是教育上的大勢所趨。

隨着教育的發展,南北方的教育交流越來越密切,南方先進的教育思想逐漸流入北方,的確對北方的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最主要的是教育理念的改變。所以就需要教師在不斷的充電學習,適應萬變的教育。

羣文閲讀心得體會範文 篇4

本次學習,最大的收穫是:第一次聽説一個全新的名詞——羣文閲讀。兩位老師從羣文閲讀角度向我們展示了另一種閲讀形式,給我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閲讀課堂。於教授細緻的分析了羣文閲讀的內涵。

所謂羣文閲讀就是圍繞着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後教師和學生圍繞議題展開閲讀,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王曉娟老師執教了《謝爾詩中的"不可思議"》。王老師不緊不慢,自然親切的語言,聲情並茂地朗誦,帶着孩子們在詩中想象畫面,發散了孩子們的思維,孩子們感受了詩歌的快樂與"不可思議",讓孩子們認識了一個充滿童趣的謝爾。四川瀘州的國小語文教師吳羣執教了《孫悟空成長的啟示》,細緻的分析了孫悟空的成長曆程,孫悟空從一個狂妄自大的石猴最終成長為成熟穩重的鬥戰勝佛,其中經歷的酸、甜、苦、辣,低谷與高潮時他的心理成長變化等。在教師生動幽默的語言中,更是激勵着孩子們去大量閲讀,享受閲讀帶來的思維碰撞,帶來精神上的愉悦。

通過學習我對羣文閲讀有了新的認識,落實"羣文閲讀"的前提是選好文章。教師要結合教材及課外讀物,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多文本的閲讀內容選擇,進而才能進行多個文本、同一個議題的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大量的去閲讀,去尋找同一個主題的文章,對大量的文章篩選之後給學生去讀。這樣有針對性的閲讀指導,可以拓寬孩子的閲讀視野,引領孩子的閲讀生活。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有利於學生自主閲讀能力的提高。

此次素質講壇羣文閲讀研討活動,帶給我全新的思考,要想給孩子一碗水,自己必須先有一桶水,要想上好羣文閲讀課,教師必須付出大量的精力去備課,去讀書,然後帶領孩子去讀書,用閲讀給孩子們帶去快樂,讓孩子們沐浴在書的芳香裏——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書。

羣文閲讀心得體會範文 篇5

5月25日,在高新區皇台國小開展了羣文閲讀教學研討活動。我有幸參加了活動。通過學習與研討,大家對羣文閲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更使我受益匪淺。

一、走近羣文——打開全新閲讀視野

這兩年,羣文閲讀這個概念在我們身邊悄悄出現,我們學校語文教研活動也開展了羣文閲讀課堂模式的初步探索,但事實上,我們對羣文閲讀還不夠真正瞭解,這次學習,讓我近距離走近了羣文閲讀。所謂“羣文”,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學現場,較短的單位時間內,要呈現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在多個文本、同一個議題或幾個議題教學的方向引導下,倡導學生閲讀,並在閲讀中推理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閲讀力和思考力。是一種全新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它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可以把語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轉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提升教師的專業思想和專業能力。

二、走進羣文——探索有效課堂模式

研討觀摩活動中,徐偉歌老師執教的《語言的對稱美》,任鬥資老師執教的《文章中的反覆》,在兩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都圍繞教師的問題細細地、靜靜地品讀。孩子們在忙碌着看書、思考、陳述、傾聽;流暢的與同學交流自己的閲讀感受,並傾聽他們的意見,補充修正自己的觀點。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師閲讀與兒童閲讀的合作與對話,形成了師生學習合作共同體。孩子在課堂中的思考力和閲讀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發揮,所給出的答案也往往讓人耳目一新。

羣文閲讀理念的提出,讓我們看到了兒童閲讀的希望之光,用這樣一種全新的思想來打造閲讀課堂,將是一件特別美妙的事情。羣文閲讀的課堂教學將如何實施呢?要想很好地實施“羣文閲讀”教學,就必須弄清“羣文閲讀”與“主題閲讀”、“單元整組教學”的區別,“羣文閲讀”、“主題閲讀”、“單元整組教學”三者有諸多表象相似之處,如:三者都是突破單篇文章的閲讀,都關注閲讀主題的把握和處理等,都是以“羣”的形式出現。但深究之,不難發現,三者源自不盡一致的教學理念。“主題閲讀”的文本組合,往往建立在一個十分清晰的閲讀主題之上。而“主題”,只是羣文閲讀的一種結構——在“羣文閲讀”的語境中,閲讀文本以一定的邏輯關聯組合在一起,這種邏輯關聯可以外現為一定的“主題”,也可以內隱為一個多元的“議題”。主題的“退隱”,可以讓學生以兒童的視角,在比較、分析、判斷中去提升閲讀能力,相對“主題閲讀”,“羣文閲讀”更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單元整組”呈現的文本均出自“教材”,只是把教材中的課文“整組”了。而羣文閲讀的文本來源卻跳出了教材的束縛,它既可以教材為基礎進行補充,也可完全出於教學者的精心選擇。

羣文閲讀的出現,賦予了我們普通一線教師“編者”的身份,讓我們擁有了“選擇”的自由和責任,教師研究羣文閲讀,可以在一定的範圍內,以自己對語文的認識與理解,組合起一定數量的羣文,實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語文課堂。

三、展望羣文——行進中的思考

中國小階段的閲讀對於人的閲讀能力的形成來説是至關重要的。而閲讀與一個人的精神發育緊密相關,沒有閲讀就不會有個體心靈的成長,就不會有人精神的發育。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閲讀,我們老師都應該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引導學生學會閲讀,不止閲讀文章,更是閲讀生活。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們通過閲讀可以感受更多人的生命。比如,學生讀《秋天的懷念》,可以瞭解殘疾人的生活體驗,讀《裝在信封裏的小太陽》,學會怎麼面對別人的錯誤,他們可以有也應該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當他們面對生活時可以運用閲讀時所學到的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不是由我們老師、家長來決定他們的想法和行為,甚至代替孩子作出選擇,哪怕他們的選擇不夠完美,可能他會走一段彎路,但他收穫了快樂,誰能説彎路上就沒有讓人期許的風景呢?

一直欣賞林文寶教授對閲讀的獨到詮釋:閲讀的本質是一種互動,一種休閒和遊戲,是一種盲人摸象式的探索與嘗試,更是一種終生的本能行為或閲讀習慣。細細研磨林教授這段感言,我們不難得出,兒童的閲讀,其關鍵在於有協助能力的大人。兒童閲讀習慣的養成,閲讀方法的嫻熟,閲讀時間的把握,要靠“大人”來引領。我們老師在學生的語文課外閲讀指導中,就要組織多種活動,讓學生充分釋放自己的閲讀積累,展示自己的閲讀收穫,感受到課外閲讀給自己帶來的成就與快樂,從而形成和諧、合作的課外閲讀氛圍。

羣文閲讀是閲讀教學的補充,不是閲讀教學的顛覆,堅持閲讀,我們一直在路上。只要對孩子有益,我們就樂此不疲。讓我們的教學閃耀創意的星光,閲讀會使學生的心靈豐富多彩,奼紫嫣紅,我相信,堅持閲讀,會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春色滿園!

羣文閲讀心得體會範文 篇6

知識如海洋,書籍如高山。一輩子孜孜不倦學習的人,只能讀蜀山一角。前幾天爸爸給我買了一本新書,叫《木偶奇遇記》。看完這本書,我感慨萬千。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叫匹諾曹的木偶的故事,他任性,淘氣,懶惰,愛撒謊,不關心別人,不喜歡學習,只想玩一整天。經過一系列的冒險,他成為了一個誠實、禮貌、熱愛學習、關心他人的好男孩。最後,他和父親過着幸福的生活。

書上有句話叫“壞孩子變成好孩子,就有能力讓家庭煥然一新,笑容滿面。”讓我知道,如果你犯了錯,你會是一個好男孩,一個好男孩可以讓你的家庭幸福。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犯錯,這是必然的,但如果你知道自己的錯誤,你就可以改變它們,這樣你家裏就可以有一個快樂的洋娃娃。

列寧八歲的時候,去姨媽家玩。他不小心打碎了姑姑最喜歡的玻璃瓶,卻沒有告訴她。回家後,他一直在傷心地哭,説一定要給姑姑寫信,説是他打破了瓶子。阿姨收到信後回信,説原諒了小侄子。列寧鬆了口氣。所以,只要你改正錯誤,別人就會原諒你。

有一次,我打碎了我媽媽的耳環。我怕被媽媽罵,就騙她説不是我乾的。看完《木偶奇遇記》,我毫不猶豫的向媽媽認錯。我媽知道了,不但沒懲罰我,還誇我是個敢認錯的好孩子!

看完這本書,我明白了,要想成為一個好孩子,不能自私,不能説謊。以後我會是一個懂事,聽話,有愛心,聰明的女孩。遇到困難不能退縮。我懂得愛父母,尊重老師和同學,做一個大家都愛的好孩子!

羣文閲讀心得體會範文 篇7

20xx年12月9-10兩天,我有幸參加了在重慶舉辦的“第三屆兒童閲讀與語文創意教學觀摩研討”活動,這次活動,是由教育部西南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人民文學出版社、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樹人教育研究院主辦,《學語文之友》雜誌社承辦的。在重慶市人民大禮堂隆重舉行。來自北京、陝西、甘肅、湖南、湖北、四川、雲南、重慶等十多個省市的三千多名專家學者、語文教育工作者參加了此次活動。一場場專題報告,一堂堂觀摩課、參賽課,在我們面前打開了一個閲讀的祕密花園。

一、走近羣文——打開全新閲讀視野

閲讀意味着改變。新教育實驗發起人,全國人大、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曾講到,“一個人的教育史就是閲讀史”,“一個沒有閲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座書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麗的城市”。小語協會理事長崔巒老師也曾提道,要改變我國相對落後的閲讀現狀,最終提升我們全民族的精神境界,作為國小語文教師更應該大力改進閲讀教學。我們強調閲讀的重要性,督促孩子不斷地閲讀,但是卻忽視了引導孩子如何閲讀,忽視瞭如何為孩子打造良好的閲讀環境,忽視了課堂教學對於孩子閲讀的重要作用,忽視了讓孩子通過閲讀而愛上閲讀的初衷,使得孩子離我們期望的閲讀越來越遠。這兩年,羣文閲讀這個概念在我們身邊悄悄出現,我們學校語文教研活動也開展了羣文閲讀課堂模式的初步探索,但事實上,我們對羣文閲讀還不夠真正瞭解,這次學習,讓我近距離走近了羣文閲讀。所謂“羣文”,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學現場,較短的單位時間內,要呈現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在多個文本、同一個議題或幾個議題教學的方向引導下,倡導學生閲讀,並在閲讀中推理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閲讀力和思考力。是一種全新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它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可以把語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轉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提升教師的專業思想和專業能力。

二、走進羣文——探索有效課堂模式

活動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青年教師為大家帶來一堂堂與眾不同的閲讀課。一堂課就講了五六篇文章,與傳統課堂中一篇文章講幾節課截然不同。如:重慶市北部新區星光國小的楊純彥老師帶來《那些難忘的角色》這堂參賽課時,一堂課引導學生閲讀了《最後一條龍》、《阿凡提智鬥阿訇》、《我絕對絕對不吃番茄》、《小伊達被升上天空啦》、《超級哥哥》五篇文章。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圍繞教師的問題細細地、靜靜地品讀。孩子們在忙碌着看書、思考、陳述、傾聽;從事件細節處感知並梳理人物角色的性格特點,對“難忘”有自己的理解,學習有意識的觀察其他兒童文學作品中的角色以及身邊的人和事;流暢的與同學交流自己的閲讀感受,並傾聽他們的意見,補充修正自己的觀點。這堂課並不熱鬧,與我們傳統的參賽課大不一樣,但這的的確確是一節閲讀課,一節真正讓學生學習閲讀的閲讀課。這無疑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師閲讀與兒童閲讀的合作與對話,形成了師生學習合作共同體。孩子在課堂中的思考力和閲讀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發揮,所給出的答案也往往讓人耳目一新。

羣文閲讀理念的提出,讓我們看到了兒童閲讀的希望之光,用這樣一種全新的思想來打造閲讀課堂,將是一件特別美妙的事情。羣文閲讀的課堂教學將如何實施呢?要想很好地實施“羣文閲讀”教學,就必須弄清“羣文閲讀”與“主題閲讀”、“單元整組教學”的區別,“羣文閲讀”、“主題閲讀”、“單元整組教學”三者有諸多表象相似之處,如:三者都是突破單篇文章的閲讀,都關注閲讀主題的把握和處理等,都是以“羣”的形式出現。但深究之,不難發現,三者源自不盡一致的教學理念。“主題閲讀”的文本組合,往往建立在一個十分清晰的閲讀主題之上。而“主題”,只是羣文閲讀的一種結構——在“羣文閲讀”的語境中,閲讀文本以一定的邏輯關聯組合在一起,這種邏輯關聯可以外現為一定的“主題”,也可以內隱為一個多元的“議題”。主題的“退隱”,可以讓學生以兒童的視角,在比較、分析、判斷中去提升閲讀能力,相對“主題閲讀”,“羣文閲讀”更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單元整組”呈現的文本均出自“教材”,只是把教材中的課文“整組”了。而羣文閲讀的文本來源卻跳出了教材的束縛,它既可以教材為基礎進行補充,也可完全出於教學者的精心選擇。

羣文閲讀的出現,賦予了我們普通一線教師“編者”的身份,讓我們擁有了“選擇”的自由和責任,教師研究羣文閲讀,可以在一定的範圍內,以自己對語文的認識與理解,組合起一定數量的羣文,實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語文課堂。

三、展望羣文——行進中的思考

中國小階段的閲讀對於人的閲讀能力的形成來説是至關重要的。而閲讀與一個人的精神發育緊密相關,沒有閲讀就不會有個體心靈的成長,就不會有人精神的發育。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閲讀,我們老師都應該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引導學生學會閲讀,不止閲讀文章,更是閲讀生活。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們通過閲讀可以感受更多人的生命。比如,學生讀《秋天的懷念》,可以瞭解殘疾人的生活體驗,讀《裝在信封裏的小太陽》,學會怎麼面對別人的錯誤,他們可以有也應該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當他們面對生活時可以運用閲讀時所學到的做出自己的選擇,而不是由我們老師、家長來決定他們的想法和行為,甚至代替孩子作出選擇,哪怕他們的選擇不夠完美,可能他會走一段彎路,但他收穫了快樂,誰能説彎路上就沒有讓人期許的風景呢?一直欣賞中國台灣林文寶教授對閲讀的獨到詮釋:閲讀的本質是一種互動,一種休閒和遊戲,是一種盲人摸象式的探索與嘗試,更是一種終生的本能行為或閲讀習慣。細細研磨林教授這段感言,我們不難得出,兒童的閲讀,其關鍵在於有協助能力的大人。兒童閲讀習慣的養成,閲讀方法的嫻熟,閲讀時間的把握,要靠“大人”來引領。我們老師在學生的語文課外閲讀指導中,就要組織多種活動,讓學生充分釋放自己的閲讀積累,展示自己的閲讀收穫,感受到課外閲讀給自己帶來的成就與快樂,從而形成和諧、合作的課外閲讀氛圍。

羣文閲讀是閲讀教學的補充,不是閲讀教學的顛覆,堅持閲讀,我們一直在路上。只要對孩子有益,我們就樂此不疲。讓我們的教學閃耀創意的星光,閲讀會使學生的心靈豐富多彩,奼紫嫣紅,我相信,堅持閲讀,會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春色滿園!

羣文閲讀心得體會範文 篇8

聽了重慶沙坪壩國小許麗老師執教的羣文閲讀課和西南師範大學李玉文博士關於“羣文閲讀”的講座後,我對“羣文閲讀”教學有了初步的瞭解。在以《故事的情節順序》為主題“羣文閲讀教學”中,許麗老師用簡潔而又親切的語言帶着三年級的孩子們在不同的童話故事閲讀中,感受童話的魅力,同時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記憶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給孩子們帶了快樂,讓孩子們沐浴在書的芳香裏,激勵着孩子們去大量閲讀,享受閲讀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悦。

李玉文博士的講座讓我初步明白了“羣文閲讀”的特徵。羣文閲讀是同一個議題、多個文本、探索性教學。所謂“羣文”,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學現場,較短的單位時間內,要呈現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那麼從單篇到“羣文”,對閲讀教學而言,意義究竟何在?從她執教的課中,我明白了羣文閲讀的意義:首先是讓師生迴歸到“閲讀”的本原,其次,羣文閲讀是對真實閲讀情狀的模擬意義。羣文閲讀意味着“教”的改變,意味着你老師不可能講太多話,不可能提太多問題,不能發起太多討論;意味着老師對課堂結構的藝術性不能有太多苛求,不可能更深、更細、更透地講析文章了;意味着你也不能按部就班地“從字詞的學習開始,經由句式、篇章結構、內容探討進行教學”,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紮實;意味着你不能將“朗讀”、將“有感情朗讀”無限放大。“羣文閲讀”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讀,讓學生自己在閲讀中學習閲讀。因此,“羣文閲讀”,教學目標一定要抓住重點,突出要點,把握難點,一定要學會放棄。必須根據讀物的不同性質,更多地嘗試略讀、瀏覽、跳讀等閲讀方式。

因此,“羣文閲讀更是對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課堂上,如果要讓學生讀“一羣”文章,就意味着教師要去讀更多的文章,為此,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要不斷豐富閲讀積累!

此次活動,帶給我們全新的閲讀形式,隨之而來的還有關於閲讀全新的思考和探索。這是一場關於語文閲讀教學的革命,革命需要堅持和嘗試,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們是閲讀的探索者和實踐者,如何將閲讀課上的得效、高效,需要我們不斷嘗試和改革。

羣文閲讀心得體會範文 篇9

自從聆聽了劉校長的《古詩二首》和《遲到》之後,我對羣文教學模式有了初步的瞭解。通過學習,似乎也看到了它的冰山一角。在此我粗淺的談一些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回顧劉老師《古詩二首》的教學。她主要以古詩的學習方法為主線,貫穿課堂始終,進而展開羣文閲讀教學。在《遲到》這篇記敍文中,她以“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為抓手,進而品味與此相關聯的段落。然後以段落或其中的重點詞句為生髮點,聯繫到與文章內容相關聯的文本,最終實現從“一文”到“羣文”的教學模式。

這樣的閲讀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束縛,讓我茅塞頓開。激發了我的好奇心,通過查閲,我發現所謂的“羣文閲讀”就是在教學現場,較短的單位時間內,呈現多篇文章的探究性教學。那麼,這就意味着我們不能按部就班地“從字詞的學習開始,分析句式,篇章結構,內容探討進行教學。”我們要確定一個主題,然後圍繞這個主題進行選材,抓住重點,把握難點,在同步課文的前提下,拓寬孩子的閲讀量,閲讀視野,掌握一定的閲讀技巧,從而達到從“一篇”到“一羣”的學習目標。

以這次我執教的《小公雞和小鴨子》為例。在劉老師這種羣文閲讀模式的啟發下,我選取了課文中人物對話最精彩的兩個段落進行探究學習。運用了“讀、演、悟、用"的方法,讓孩子們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通過體會描述動作情狀的詞語:“偷偷地”、“飛快地”揣摩人物的心理,進而總結出體會人物感情的方法,然後把這把金鑰匙交給孩子們,讓他們自讀《龜兔賽跑》。讓我驚喜的是,孩子們的閲讀速度不僅快,而且對人物的思想感情體會也比較到位。雖然有一部分同學的節奏還跟不上,因為也是第一次嘗試,而且每個孩子的閲讀水平不一樣,我想如果照這樣的教學模式進行教授,孩子們的閲讀量不僅大大增加了,而且閲讀興趣濃厚,閲讀水平也會悄然提高。

這樣的教學模式讓我聯想到了數學,我們通常把數學應用題分為“歸一問題、差倍問題,行程問題等30多個典型問題,他們都有着典型的解題方法,那麼我們的羣文閲讀模式是同樣的道理。我們或以體裁為主題,或以中心為主題,或以內容為主題,指導正確的方法,以“一文”帶“多文”進行有效的學習,豈不是達到了觸類旁通的效果嗎?回過頭來想想,其實咱們現在的北師大版的主題單元編排方式其實就是羣文閲讀的縮影,只是這些主題大多數以文章的中心來分類,然而我們也可以因文施教、因段施教、因句施教、因詞施教……生髮出類似的文本,拓寬孩子們的閲讀範圍,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總而言之,我理解的“羣文閲讀”應該是用“放大鏡”去縱觀全文,用“顯微鏡”去探究難點。重點在“精準”,其次才“扶文”。用一盞燈,照亮一片天!

羣文閲讀心得體會範文 篇10

10月29日我在市直二國中參加了20xx年第五期教師素質講壇。本次學習,最大的收穫是:第一次聽説一個全新的名詞——羣文閲讀。兩位老師從羣文閲讀角度向我們展示了另一種閲讀形式,給我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閲讀課堂。於教授細緻的分析了羣文閲讀的內涵。

所謂羣文閲讀就是圍繞着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後教師和學生圍繞議題展開閲讀,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王曉娟老師執教了《謝爾詩中的“不可思議”》。王老師不緊不慢,自然親切的語言,聲情並茂地朗誦,帶着孩子們在詩中想象畫面,發散了孩子們的思維,孩子們感受了詩歌的快樂與“不可思議”,讓孩子們認識了一個充滿童趣的謝爾。四川瀘州的國小語文教師吳羣執教了《孫悟空成長的啟示》,細緻的分析了孫悟空的成長曆程,孫悟空從一個狂妄自大的石猴最終成長為成熟穩重的鬥戰勝佛,其中經歷的酸、甜、苦、辣,低谷與高潮時他的心理成長變化等。在教師生動幽默的語言中,更是激勵着孩子們去大量閲讀,享受閲讀帶來的思維碰撞,帶來精神上的愉悦。

通過學習我對羣文閲讀有了新的認識,落實“羣文閲讀”的前提是選好文章。教師要結合教材及課外讀物,針對相同的議題,進行多文本的閲讀內容選擇,進而才能進行多個文本、同一個議題的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大量的去閲讀,去尋找同一個主題的文章,對大量的文章篩選之後給學生去讀。這樣有針對性的閲讀指導,可以拓寬孩子的閲讀視野,引領孩子的閲讀生活。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有利於學生自主閲讀能力的提高。

此次素質講壇羣文閲讀研討活動,帶給我全新的思考,要想給孩子一碗水,自己必須先有一桶水,要想上好羣文閲讀課,教師必須付出大量的精力去備課,去讀書,然後帶領孩子去讀書,用閲讀給孩子們帶去快樂,讓孩子們沐浴在書的芳香裏——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書。

羣文閲讀心得體會範文 篇11

説來我和杭州還真有緣分,兩次學習的地點都是杭州。杭州給我留下的印象是乾淨的街道,幽靜的環境,禮讓的車輛,濕潤的空氣……在這樣的城市學習,不僅可以學到更多的教學經驗,風景更是別具一格,心情也十分愉悦。

本次我們學習的主題是“國小羣文閲讀教學”。在去時的火車上,我就和劉老師探討了這個羣文閲讀,她告訴我,這是最近兩年悄然興起的一種突破性的閲讀教學實踐,我聽了一頭霧水。我之前只是聽説過,自己沒有接觸過,而劉老師的講解也是讓我一知半解。直到我聽到了週一貫教授的講解,我明白了什麼是羣文閲讀。羣文閲讀從根本上説就是組織不同文本一個教學閲讀單位的一種比較閲讀。

我們為學生提供羣文閲讀,不只是讓學生去讀,而是解決了形的增量,這才是羣文閲讀的價值所在。

“羣文閲讀”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把怎樣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有的人可能會問,教材裏不是已經有一組一組的文章了嗎?有的地方不是已經在嘗試“單元整組”教學了嗎?你為什麼還有“另起爐灶”呢?這真是個關鍵問題,在我眼裏,教材裏的一組一組文章,雖是把一篇一篇文章放在一起了,但關聯性不大,並且教材的設計本質上還是基於老師的“教”的。

閲讀視野、品味以及閲讀教育理念。因為我們要儘量選用多種文類的文本,包括豐富學生文學體驗的文學類文本,例如神話、故事、寓言、散文、童話、詩歌、小説、傳記,也包括為獲取和使用信息的實用性文本,例新聞報道、説明書、廣告、通告。我們還要儘量選用多種行文特色和敍事風格的作品。教材中的課文,主題是往往是明確的、正向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語言也是經過規範的,詞語的選用是經過衡量的,這就是大家所説的“教材體”文章,而“羣文閲讀”,選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選文應該努力保持原貌,不隨意刪、換、改,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風格,保留敍述的複雜性。

前蘇聯的克魯普斯卡婭在20世紀初就有一個“石破天驚”的教育觀點:在學校裏往往只發現記憶力:讀課文,講述、背誦。而一個記憶不好的`兒童往往可能是很有能力、很有才華的人。幾十年過去了,儘管我們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而我們的“課文教學”不能否認還是以識記為主,缺少理解,缺少質疑和發現。我們在課文教學的課堂裏,即使有問題,問題大部分是老師的問題,即使有發現,發現大部分是老師的發現。這不僅是我們的教學操作出了問題,也是由於單篇文章自身的侷限。

當然,有人也許會問,單篇文章的閲讀難道就沒有真問題、沒有真發現了?當然有,但你仔細想想,那些疑問和發現往往是讀者將所閲讀的文章內容,與自己曾經讀過的其它文章、個人的生活經驗或生活情境中的類似事件(文章的另一種形式)加以連結後產生的,所以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種“羣文閲讀”。這就是關鍵所在,我們的孩子閲讀能力還在發展中,很多孩子在讀一篇文章時還不具備連結其它文章的能力。羣文,橫向的比較性閲讀容易引發高質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