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牧馬人觀看心得體會感悟,最新牧馬人電影評價

電影《牧馬人》是謝晉先生三部曲之一。結束後,謝晉先生相繼導演了三部著名影片:《天雲山傳奇》、《牧馬人》和《芙蓉鎮》。小編整理了電影牧馬人觀看心得體會感悟20xx,最新牧馬人電影評價,希望能幫助到您。

電影牧馬人觀看心得體會感悟,最新牧馬人電影評價

電影牧馬人觀看心得

主人公許靈均,他是這兩種形象的連接人,是兩種世界的連接人。他與父親許景由的生活方式顯得格格不入,吃飯、跳舞都不是屬於他的生活方式,談政治也無法談到一塊兒。他們之間產生了激烈的思想衝突,因為他們是不同階級的人,價值取向完全不同。一方是是他多年未見的爸爸和巨大的物質上的誘惑,另一方是他親愛的妻兒和他最離不開的草原上的鄉親們和學生們。但其實對他來説這並不難抉擇,物質金錢對他來説並不是誘惑,因為他的心早已深深地紮在那片淳樸的草原上,紮在祖國這片土地上。在他無家可歸的時候,是祁連山上的相親們幫助他度過;在階級鬥爭中他想要自殺時,他馬上想到的是培育他的祖國。他愛祖國愛得太深!當初許靈均不好意思讓李秀芝和自己過日子的原因是,他以為鄉親郭片子沒有跟李秀芝説清楚自己是右派!而當李秀芝説完:“姓郭的大叔告訴我,你不是壞人!”一剎那間,許靈均抬起頭,眼睛裏亮晶晶的,淚滾了下來。是相親們對他的信任和淳樸給了他希望,這是最美好的東西,也是為什麼他會如此眷戀這片土地的原因。生活是美好的,這種淳樸使他有了一種美好的情感。這也是電影裏面表現出來的最吸引人的東西。所以,即使許靈均因出身階級受到迫害,但他仍相信黨相信羣眾,他堅信歷史是人民創造的,這個古老的民族有扭轉乾坤的生命力!

在種種階級衝突、價值觀衝突下,還是有美好的。無論怎樣,拋棄那些差別、衝突,電影中最打動人心的就是那淳樸的美好了!美好的人、美好的人心、美好的大自然。

電影牧馬人觀看體會

許靈均是以“右派”的身份送到敕勒川“勞教”的,那時,他感到孤獨、絕望,差點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解除“勞教”後他無家可歸,被留在牧場放牧。老牧民董大爺給他釘上門簾擋風,董大娘給他送去熱騰騰的麪條,把他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用他們自己的話説就是“吃飽飯,不想家,住到一起就和一家人一樣”。為了能讓他留下牧馬而不至於被送去學習班報道,大家齊心協力、想方設法保護他。後來在鄉親們的幫助下,他組建了家庭。那一堆糧票、兩袋米還有每家五毛錢的份子錢。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在那份時代,那樣的條件下,可能是大家省吃儉用省下來的一點點積蓄慷慨、熱情的幫助他。

善良的牧民温暖了他的心,在他們當中,他找到了親情,找到了温暖和希望。我想許靈均沒有去美國根本原因不僅僅是他自己説的那樣,“我看到了祖國的希望,我不能在人民前進的時候離去”,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妻子説的那樣“你捨不得學校的孩子,捨不得這裏的鄉親”。

我來自農村,看到了這些,我一下子融入了劇情。我感覺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電影的那些人不就是家鄉那些質樸、熱情的人嘛!這樣的感情只有出生在農村的孩子才能真正的體會到。

電影牧馬人觀看感悟

電影《牧馬人》是謝晉先生前後人們的心理創傷,所以這一類影片和文學作品統稱為傷痕文學。

傷痕文學一詞最早由旅美華裔學者許芥昱先生提出,傷痕一詞來源於盧新華先生1978年發表的小説《傷痕》。小説《傷痕》反映的是特定歷史時代青年心靈的被扭曲及所承受的痛苦。經許芥昱先生概括後,一般將前後反映知識青年、老幹部及普通農民羣眾等心靈創傷的文學作品統稱為傷痕文學。許芥昱先生抗戰前畢業於西南聯大,後來取得了斯坦福的文學博士,是海外重視研究中國近現代文學的重要學者之一。海外一般認為中國文學的精華在於古典文學,近、現代中國文學泛泛一般,研究的力量和地位也集中於中國古典文學。許芥昱先生是少數敢於大力研究和推崇中國近、現代文學的著名學者。有留心的讀者會發現有一種早期的《周恩來傳》的版本的作者就是許芥昱先生。

《朔方》是寧夏的一本省級文學月刊,1980年《朔方》發表了屬名張賢亮的一部小説:《靈與肉》。當年《靈與肉》獲得了全國優秀短篇小説獎。1981年,謝晉先生將《靈與肉》改編並搬上銀幕,名字更為《牧馬人》,於1982年公映。當年,《牧馬人》獲得了優秀影片獎,後來電影本身和相關演員不斷獲得了許多頂級獎項。影片中的演員也迅速竄紅,成為中國人心中某些固定的形象代表。比如一提到農村教師的形象,人們就想到朱時茂,一提到好妻子,人們就想起叢姍的表演,一提到祁連山,人們就想起萬馬奔騰。尤其一遇到姓郭的人如果稍微有點幽默,就很自然地給他起個綽號叫郭“口扁”子。

作為小説,《靈與肉》的標題非常合適,因為故事講述的就是一個受過挫折的人的心靈與肉體的碰撞,簡單講就是能不能為了精神上的追求而承受肉體上的勞累。作為電影,《牧馬人》的標題也非常合適。在1980年前後,電影的推廣力量遠遠大於文學作品的推廣力量,這是因為固定的國家發行模式和人民羣眾的平均文化水平決定的。如果單憑小説來推廣這個故事,恐怕需要至少三到五年的時間,而通過電影來推廣這個故事,只需要拍攝的一年,真正推廣一夜間就可以了。所以,即使電影不叫《牧馬人》,叫其它比如叫郭“口扁”子外傳什麼的,也不影響電影表達故事和主題思想,也一樣會紅。

但是,電影叫《牧馬人》,是最準確的。

小説的一開頭是主人公許靈均見到父親,然後不斷回憶過去。電影一開始是深情地朗誦《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般認為《敕勒歌》是我國南北朝時北方的民歌,質樸而準確的表達了我國北方草原的風光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敕勒歌》自產生以來就廣為流傳,逐漸成為歷代啟蒙教材,直至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精華的代表之一。簡單講,愛祖國,就會愛《敕勒歌》,愛《敕勒歌》,就會更愛祖國。電影《牧馬人》正是使用了這個深刻用意,將朗誦《敕勒歌》作為開頭。這也是電影這個題材形式優於小説這個題材形式的重要之處。風吹草低見牛羊,是説牛羊本來就有,但隱藏在高高的草叢中看不到,風一吹,草身傾倒,才露出牛羊,才能見到牛羊。牛羊露出後被誰看到了?當然是放牧的人。這些放牧的人看到了牛羊,才唱起《敕勒歌》,這些唱起《敕勒歌》的牧人,才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和祖國。電影《牧馬人》正是要表現這一羣草原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牧人。

電影牧馬人觀看評價

這兩個人的結合奇特、偶然,甚至有些荒唐、可笑。男方一窮二白,除了一件破屋之外一無所有。女方流落他鄉、無處安身,只想找到一個棲息地。電影裏兩個人分吃粥的時候,因為只有一個碗,許靈均不得不就着鍋吃。李秀芝笑他説,“你可真能將就”,其實她自己更能將就,為了有一個吃飯的地方就隨便找了一個人嫁了,一句“他們説你不是壞人”就把自己一聲交隔在這裏了。

雖然他們的結合荒唐、將就,但他們的感情忠誠、牢固。許靈均認為自己是“右派”,有比女方大十五歲,就拉出自己所有的積蓄(四十元錢和二十斤糧票)要送李秀芝回家。可李秀芝認定了他,堅決的留了下來。

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們沒有戀愛,直接結婚生子,李秀芝的善良、勤勞讓許靈均感動。彼此就這樣相扶的走完一生。

許靈均的父親説,“婚姻本身是一種條約和義務,不管有沒有感情,都要把感情守候到底”。而在許靈均夫婦的眼裏感情就是信任對方,真誠守候一輩子。許靈均説,“在我的生活中,突然闖進了這樣一個善良的人,好像彼此等待多年了,我們之間沒有一點陌生的感覺”。李秀芝也説,“他就是當上了官,我也不稀罕;再放二十年馬,我也不嫌棄,我把心交給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