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心得體會2023(通用14篇)

《我和我的家鄉》心得體會2023 篇1

每次寒假這個假期我都會跟着我的爸媽回到我的家鄉,因為我的父母親在外地做生意,所以我在外地讀書,因此一年只有一次回家,我也格外珍惜這次機會。

《我和我的家鄉》心得體會2023(通用14篇)

每次過年到了家鄉,我的小舅舅都會來接我,這次也不例外。小舅舅和我差不多高,人瘦瘦的,對我非常的熱情。到家鄉的時候是凌晨4點多,天還是漆黑一片,看不見一點亮光。坐在車裏,靜靜的望着窗外,透過窗户,欣賞着這1年的滄海桑田。最明顯的感覺就是路上的顛簸被平坦的柏油馬路所代替;道路旁邊的平房也被3層別墅所代替;原來滿上翠綠卻被灰濛濛的一片農家樂所代替。我的家鄉,變化如此巨大,差點讓我無法認出來。變化如此巨大也是因為經濟的進步了吧。可是這種進步到底是好是壞?這讓我深思。

天空漸漸明亮起來,我已經到家,站在樓頂。遠處的山約隱約現,霧氣在山頂圍繞。我家在中村,後山有一座山,叫金寶山。現在被改造成了旅遊的地方,時不時的能看見旅遊團開着大巴過來。難道這道路的變化;這平房的變化;這山上灰濛濛的變化;都是因為這旅遊事業?這讓我深思。

過年我的家鄉都有請客吃飯的習俗。正月酒,分歲酒這都是必須要做到的。天天中午,晚上幾乎都再別人家吃飯。以前都是自己家裏一家幾口人,親自下廚,過年的氣氛十分的濃郁。可是今年呢?沒有幾家親自下廚,都是上新開的飯店定酒席,送到家裏,我自己家業不例外。以前過年上別人家聚一聚也許已經變成了現在應酬親戚的手段了吧?這些變化因為什麼?都因為這家新開的飯店?這讓我深思。

因為時常不回家,所以我爸媽帶我去家鄉的步行街看看,步行街叫“五馬街”,在這條街的最盡頭有5頭馬拉着的戰車的雕像,我想也許背後有一個傳説吧,但具體的傳説我也不太清楚。走在街上的時候,原本應該人山人海的步行街,只剩下我爸媽幾個人。而在步行街的周邊,我看依稀的看見幾座沒有被拆遷的舊樓,透過窗户能看見裏面的釘子户,生活的異常艱苦。這樣又是為了什麼?為了增長這步行街?這讓我深思。

過完年,我也就回來了現在我讀書的地方。

現在回想起來,這個寒假,在家鄉的深思,讓我不得不説,家鄉“真”的變了。

《我和我的家鄉》心得體會2023 篇2

家鄉是每個人心中永遠的淺盤。任何一天街道,一條巷陌,一個季節都在記憶裏留下了道道痕跡,而夏天就是其中一道最深的痕跡。

夏天在每個人的記憶裏都是緊張的、燥熱的,而我的家鄉——都江堰的夏季卻是另一番景象。

都江堰四面環山,水系發達,空氣濕潤,但夏天一點都不悶熱。太陽到了這裏,彷彿要把大地考熔似的,毒辣辣地照耀着,樹兒們便撐開巨大的綠傘,肩並肩連成一排和太陽作鬥爭。人們一個個都出來了,邊泡着一杯“青山綠水”茶,邊躲在樹蔭下乘涼。有下棋的、打牌的、邊聽收音機邊打盹的,還有閒談龍門陣的。孩子們則不然,這捉捉昆蟲,那爬爬大樹,歡笑聲在原本安靜的環境裏碰撞,竟然引來了調皮的夏風——嘻嘻哈哈地笑着,嗖地一生就從人們的耳邊跑過,讓人們徹底地感受到了夏季的可愛。

餘秋雨先生曾説過:“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水對於夏季的都江堰是補課缺少的。340公里的岷江浩浩蕩蕩地奔湧而來,無數的水珠跳躍、撞擊、重疊、飛濺,構成了一幅動人的水墨畫。但過了飛沙堰,就立即被這裏樸素的人民給征服了,温柔、馴良地奔向田野、樹林和城鎮: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最後組合成了一條條清澈透明的小溪孩子們頑皮地跳入水中,灑水,嬉戲,彷彿和水有了密不可分的關係。水加快了步伐,如絲帶一般滑過雙腳,清爽之極。一些大點的孩子也加入了他們的隊伍,不停地用手撫摸那輕柔的水流,心中充滿了歡樂;垂柳也爭先恐後把自己的倩影留給這個夏天。而岷江,不僅灌溉了成都平原,還從歲月的深處緩緩而來,流向人們的心田……

在夏夜的都江堰,人們最愛説的一句話就是:“走,喝夜啤酒去!”的確,在夜晚,夏季的都江堰最熱鬧,炒大蝦、吃烤魚、喝酒、唱歌、買小吃等等,都構成了都江堰的河邊文化,酒杯碰撞的清脆聲,店裏炒菜的鍋鏟摩擦聲,河浪拍岸的擊打聲,混合形成了一曲夏夜交響曲;燈下的河,幽藍深邃,燈間的人,歡樂祥和,燈上的天,璀璨奪目。走出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笑容,每個人的心間都埋藏着幸福。多麼閒適的夏夜啊!

我的家鄉都江堰是如此得迷人,那裏的夏天時我心中最美好的記憶!

《我和我的家鄉》心得體會2023 篇3

我的家鄉雖然比不上香港,澳門那麼繁華,也比不上桂林山水的秀麗,但是,我的家鄉有外地沒有的小吃特產,比如,香酥可口的芝麻酥,美味的魚丸湯等;還有那擁有一瀉千里的雁蕩山大龍湫,風景優美的城北。現在,就讓我帶着你們一起走進我的家鄉吧!

我的家鄉位於浙江省樂清市,樂清這個名字是從何而來的呢?它源於“樂音清揚”這個成語。

樂清的文人是層出不窮的,比如王十朋,翁卷,南懷瑾等。就説王十朋吧!王十朋,字龜齡,號梅溪,主要作品有《梅溪集》,是樂清第一位狀元。王十朋當年到臨安趕考,路過永嘉府時,既想少花錢又想找個安靜的地方,便到甌江的江心嶼上中川寺投宿。寺裏方丈有勢利眼,一見到王十朋衣衫破舊,心中先是有幾分不快。王十朋作揖説:“我是樂清縣赴考的舉子,乞求一宿。”方丈胸中有點墨水,聽説是文士相求也不便拒絕,便叫王十朋補壁。王十朋聽了,揮手一筆,寫道:“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方丈一看,無法讀通,十分氣惱地説:“我看你冒充斯文,你平生認過幾個字!”王十朋心裏好笑,忙説:“_莫怒,聽我讀來,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老和尚上前一看,沒地方可以挑剔的,只得讓王十朋讓進了榻房。

樂清的水是“天馬行空”的,是自由的,也是有靈性的。雖然比不上桂林那如明鏡一般的湖水,但是,我們這裏的雁蕩山大龍湫瀑布,也算是清澈的了。大龍湫就像一條條要下水的蛟龍一般,如離弦之劍一般的速度從山頂傾瀉而下,時不時還濺起幾米高的浪花,正所謂:“飛流直下三千尺”啊!

樂清的特產更是美味無比,芝麻酥用芝麻、白砂糖、油放在鍋裏炒出來的,用“色香味俱全”來形容它再貼切不過了。當然,最有特色的小吃當屬“燈盞糕”了,用蘿蔔絲、雞蛋等作為餡,外面一層面粉團,放在油鍋中炸,老的脆,嫩的香,讓人一看就嘴饞。如果你來樂清玩,可一定不能錯過它哦!

樂清的民俗也有別具一格之處。就像端午節前幾個月人們就開始練習划龍舟,家家户户都忙着包粽子,粽子香飄十里。最重要的是當地人民勤勞樸素,熱情好客的,只要你來到這裏,我們會做檔的特色菜給你們享用,就算你吃不飽,也會被當地人民的熱情給灌飽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樂清。

《我和我的家鄉》心得體會2023 篇4

生活,你依舊如此,不以華麗示人,不以出彩為傲,你就這樣變化着,改變着世界,人們浸沒在早晨的陽光中,享受着午後的寧靜,傾聽夜晚的細雨朦朧,渾然不知,你也伴隨着時間悄然變化了。

記得兒時的春節,你也像我這般稚嫩,享受着煙花的綻放,人們的禮尚往來,一切都很美好,那年春節,我牽着父母的手,在泥濘的小路上留下足跡,路上自行車來來往往,偶然水如同雪花般飛濺,到了親戚家後,總有那麼一聲:“進來坐,進來坐!”然後在圓桌前如家人般寒暄,有説有笑,在半途中,有個人叫一聲:開炮了,準備吃飯了!然後小孩子們就捂起耳朵,大人們就笑話小孩子。在兩分鐘後,就有人端着菜上桌,小孩子總是最想吃的,二話不説就拿起筷子,但他們謹記大人的話:長輩先動筷,我們也就收起了自己的雀躍之心,靜候長輩。桌子雖大,但又無法夠到,就會起身夾菜。

在飯後,人們總會分享自己的趣事,在餐桌上磕嗑瓜子,喝喝茶,打打牌,在走前總會將兜中的紅包拿出來聊表心意。走後,待客的人家總會出門相送再去收拾餐桌,兒時的你,可謂是人情味十足啊!

待你我長大後,一切都不同了,我身上披的不再是粗布麻衣,而是錦衣秀襖,再次來到親戚家,腳踏花崗巖,路上車水馬龍,開的是豪車,看的是千古風情。進入大門,一句“進來坐”又喚醒你我的記憶,坐下後眼前多了一個轉盤,方便人們夾菜。放鞭炮時,你我抬頭向天空,已不再是花朵般,而是龍飛鳳舞,形狀各異,端上桌的不再是家常小菜,而是大魚大肉。吃完飯後,老年人繼續像以往般打打牌,聊聊趣事,而年輕人打聲招呼各回各家。

生活啊,我們都已長大,隨着時間的消逝,我已變成大姑娘,而你沒有一絲蒼老的印痕,反而變得更加有精神氣,不像原來般沒落、封建、貧困。如今你已出人頭地——富貴、熱鬧、熱愛,你應有盡有。享盡一切,我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你可以看到我功成名就,我可以看到你繁榮昌盛,願你我共同踏進更好的明天。

我的春節——小康社會·幸福在身邊。

《我和我的家鄉》心得體會2023 篇5

我的故鄉是唐山,割捨不斷的故鄉情。在那裏,我度過了學齡前幸福時光。上學後我就離開了唐山。我如今已是特區的一名中學生了,逐漸長大、逐漸成熟。這要感謝故鄉賦予我對生活的熱愛。幾天前,姑姑從唐山寄來了一封家書,説唐山又蓋起了許多新樓房,並讓我們回故鄉看一看。這不禁又勾起了我對故鄉深深的思念之情。

離別故鄉幾年了,它的容貌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巍然屹立的抗震英雄紀念碑,曾震撼了我稚嫩的童心。它記載着英雄的唐山人民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業績。兒時的我並不懂得紀念碑那深刻的內涵,但那寬闊的廣場、高高的紀念碑以及碑底那一級一級的台階,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記憶猶新。還有那遠離廠區的生活小區,一棟棟整齊的樓房,一條條寬闊的街道以及街心花園裏的山楂樹、柿子樹,同樣讓我難以忘懷。尤其是小時候姑姑常常帶我去遊玩的還鄉河公園,在我印象中,這裏的傍晚是最美麗的,夕陽在天邊映出一片紅光,地上的野草沐浴在一片和諧的陽光下。河面上還有幾隻小舟在慢悠悠地漂行,岸上那綠色的小樹林,到處聞到知了的叫聲,彷彿奏起了一首温馨的樂曲。

在故鄉這座地震後新建的城市中,還有一片屬於我的小天地,這就是老家樓下的一塊幾丈見方的空地。這片空地曾是我和小夥伴們跳皮筋,踢沙包的地方,曾是我們追逐嬉戲的地方。這裏沒有綠陰遮掩,沒有風景陪襯,有的只是藍天和白雲。正是這永恆的天空,記下了我童年無憂的笑聲,記下了我童年無限的快樂,中學生作文《割捨不斷的故鄉情》。

我懷念故鄉,那割捨不斷的故鄉情時刻迴盪在我的腦海裏。我懷念故鄉的一草一木,更懷念故鄉的風土人情。街頭巷尾有酸甜酸甜的冰糖葫蘆,栩栩如生的瓷娃娃,還有別具特色的糖人。最精彩的還是正月十五的花燈和同樓王奶奶的剪紙。

每到正月,還鄉河公園門前就擺起幾里長的花燈:有鯉魚的、有白兔的、有老牛的,還有大老虎的;也有許許多多人物、花草的燈籠。這些花燈全是手工製品,以細竹為骨,裱糊彩紙,原料簡單,但個個精細漂亮。夜幕拉下時也是燈市最熱鬧的時候,幾千盞花燈連成一片,閃閃的燈光映在還鄉河上。微風掀起細浪,反射出一片耀眼的光。小時候我總愛跟着慈祥的奶奶,來這裏看燈。我懷着一顆好奇的心,沿途看看這個,摸摸那個,興奮異常。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燈,再挑上一件最喜愛的讓奶奶買下,然後興高采烈的挑起燈,一路歡天喜地蹦回家。

鄰居王奶奶的剪紙着實欽佩。王奶奶是一位從舊社會過來的老藝人,沒有什麼文化,更談不上對藝術的高深研究,但她那精湛的技藝和樸實的作品深受大家讚賞和喜愛。她在家時,我經常搬來小凳子坐在她的身旁。只見小剪刀在王奶奶手中左曲右轉,似水中游魚,自在輕盈。不一會兒,一幅佳作就完成了。這時,王奶奶就會摘下老花鏡,先讓我這個不懂事的小觀眾對她的作品欣賞一番評價一番,然後再剪一幅小作品作為我這位“忠實觀眾”的獎賞。直到現在,我還珍藏着王奶奶送我的一套剪紙,每當看到這套剪紙,便又勾起我那濃濃的故鄉情。

美好的歲月流去了。但我仍然懷念它,懷念它似母愛般的温暖;懷念它如露珠般的純真。啊!美麗的故鄉,門前的小天地,慈愛的親人……這一切的一切,凝潔成我那割捨不斷的故鄉情。

《我和我的家鄉》心得體會2023 篇6

不一樣的愛——故鄉情

有句俗話説得好: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任何人對故鄉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深藏在心底,濃濃的又淡淡的,揮之不去,這就是故鄉情。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是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

彷彿霧裏的揮手離別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每當我讀起時,記憶如潮水般湧上來,浸温了我的夢境。我沒有忘記,我永遠的故鄉。

小時候,我生活在農村,那時家裏很貧困,吃`穿`用,樣樣都窘迫。但大子然卻給了許多精神補償。

春天,當柳樹剛剛長出嫩嫩的小黃芽時,我們幾個孩子便跑到村邊的小樹林裏削柳笛。我們像小猴似的爬上樹,拆下幾根光滑的柳條,有小刀到截成段,輕輕一扭,抽出又白又嫩的水心,一隻柳笛就成了,柳笛一響,連那樹上的小鳥也會叫得更翠,更好聽見!於是我們歡呼着,跳躍着,在春的懷抱裏盡情玩耍,好像整個村莊、整個原野、整個世界都是我們的。

夏天的中午,我們坐在水塘邊的石頭邊,垂柳輕輕撫弄着我們的頭髮,碧水微微撓着我們的光腳,如在仙境。“知了”像是不歇氣兒的歌唱着。有時天氣悶熱得讓人不舒服,八成要下雨。然而雨過天晴空氣更加清鮮。水塘上飛動着無數的綠頭、紅翅膀的大蜻蜓;水塘裏遊動着雪白的鵝羣,美極了!

秋天,我們鑽進生生的玉米地裏,那早熟的大棒子,胖鼓鼓的,黃髮紅髮褪了色,有的侵露出一排整齊的玉齒、金牙,令人想到燒嫩棒子的誘人清香。但那種美味是不能隨便享受的,

大人見了會説我們糟蹋糧食。當時,孩子們會忍不住偷偷的掰來棒穗。那泌人心脾的玉米香,使你覺得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

晚上,池塘的蛙鳴和院牆邊蟈蟈的叫聲,更增添了農村夜的寧靜。

初冬,當白揚樹的葉子徐徐飄落的時侯,我們又在盼望着另一個春天……

一份眷戀,一份相念,構成那延續在我前世、今生和來世的鄉愁。遠方有悠閒的山歌響起,不用遠眺,也可以想像出那連綿羣峯中孤立的村莊,有善良的村民抒懷傾唱。

抬頭遠遠看去,一隻雄鷹在高空盤旋,遙遠的羣峯在陽光下閃着耀眼的光芒……

不再需要什麼。在浸透中我感到自己早就是故鄉的一草一木或着一峯一巒。啊,故鄉,你是我成長的搖籃,是你教會我熱愛大自然,熱愛故土——這就是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感情基礎。

《我和我的家鄉》心得體會2023 篇7

故鄉的雨,瀝瀝地寫進我的日記裏,成為我最美麗的回憶。——題記

故鄉的三月,是個多雨的時節。獨自漫步在春意盎然的鄉間小道上,任由風兒輕地拂動衣角,小雨滴便肆意地飄灑在我身上——這是我與故鄉最親近的時刻。環顧四周,這片生我育我的土地——吳川,彷彿沉浸在如煙如霧的濛濛細雨中,這個世界完全籠罩在聖潔的氣氛裏。我的感官模糊了,心靈在這聖潔中昇華。

輕輕翻開記憶的日記本,昔日的故鄉便一頁頁展現在我眼前,是那麼清晰,那麼熟悉。

走在小時候城裏狹長的街道上,總會感覺有點冷清。因為沒有汽車喧鬧的鳴笛,只會偶爾傳來幾聲清脆的自行車的鈴聲;路旁高大的樹木為行人遮住了陽光,只在坑窪的地上印下點點光斑;在樹蔭下,小販擺着地攤,向陸續過往的行人大聲吆喝;街道旁的小店的灰牆,已在歲月的悄然流逝中,留下了斑駁的苔痕鄉村的小道羊腸般迂迴曲折,農民伯伯仍手掄着鋤頭在夕陽的餘暉中辛勤勞作,而遠處的小瓦房上的炊煙裊裊,慢慢消散在空中多美的《晚鐘》圖啊!我深深地陶醉了,雖然那時的故鄉並不發達,人民的生活還不富裕,但我卻依然愛她恬靜、温和的氣息。

或許小時候的故鄉就是一棵顫抖在寒風中的樹苗,在堅強地經歷寒霜凍雨以後,終於外來了明媚的春天。當春風吹遍神州大地的每一個角落時,也喚醒了這棵在沉睡中的樹,於是,她開始抽芽了。

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屹立在故鄉的土地上,車水馬龍的大道穿梭於高樓之間,五彩繽紛的花壇、濃綠的樹蔭點綴其中農民伯伯靠雙手致富起來了,於是鄉村出現了小洋房、空調、汽車一片片碧綠的田野如毯子鋪在大地上,播種機、收割機也動起來了美啊!故鄉更美了,是黨的領導給了我們希望,是改革開放給了我們動力!

謝謝你,故鄉,是您,給了我最美好的回憶。

想採擷一波浪濤,

編織你飛動的裙角;

想收集一捧星光,

點綴你飄逸的髮梢;

想挽留一抹斜陽

定格你醉人的微笑。

《我和我的家鄉》心得體會2023 篇8

故鄉很美,是一幅秀麗的畫,一首悠揚的詩。

清晨遠遠的就能聽到小溪清脆的“嘩嘩”的奏響,看見那幾縷爤孏的炊煙,慢慢撕裂瀰漫的霧靄,山坡上隱約地顯現幾棟錯落有致的青磚黑瓦。兩條清澈的小溪就象兩緞白色的帶子,左右環抱着村莊,形成一條美麗的“護城河”。

我喜歡故鄉的三月,那溪邊兩岸盛開的桐花開得象櫻花一樣燦爛,迎着春風,飄落在溪的岸邊,飄零在“嘩嘩”的溪水間,彷彿只求追趕空中飄逸的浪漫,讓人頓生葬花的淒涼。

我喜愛故鄉的三月,那布穀鳥的淺嘀穿插着春燕迴歸的呢喃,傳來老鄉梨田的吆喝;和煦的春風絮絮送來辛辛泥土的温暖,滋潤着湧動的希冀。

我渴望故鄉的三月,那滿田滿片的油菜,那一瀉一瀉的淡黃的花瓣,已高過人頭,漫過小溪,薰染在村前,好一道壯麗的景觀。

我喜歡家鄉的五月,我喜歡聞那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隨涼爽的夏風送來陣陣撲鼻的稻花香;我喜歡看那清澈見底的小溪裏有小魚排列着休閒地遊樂;喜歡觀望太陽下那禿出水面的鵝卵石上趴滿懶惰的螃蟹,一份真切,一份自然,一份安祥。

我喜歡故鄉的八月,溪邊樹上的桂花躲藏在濃郁的樹葉裏噴發出淡淡的清香,瀰漫在空中,從村頭傳染到村尾;一丘丘金燦燦的稻浪洶湧着收穫的喜悦,感染在村裏,湧現在老鄉的臉龐。

我喜歡故鄉的每個季節,怎麼看都是一幅畫,一首詩,一種甜美……

《我和我的家鄉》心得體會2023 篇9

在杭州,有一個我們熟知的“明珠”,正是因為有了它,杭州變得繁華起來,也讓我更愛我的家鄉杭州。這顆明珠是什麼呢?沒錯,它就是杭州那清澈美麗的西湖。又是什麼才讓我更愛我的家鄉呢?,就是西湖美麗的身影和西湖的四季……

西湖,一個聞名於世的活潑,它是“天堂”的代名詞,如果你來過杭州,領略過西湖的四季,就會知道,西湖是一個多麼接近天堂的地方。

春天:西湖和天空交印着,春風徐徐,吹來一幅美麗的畫卷。“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幾隻野鴨在西湖上嬉戲着,柳樹甩着它那長長的辮子,輕輕地拍打着水面,鴨子們遊在桃花的倒影裏,遊在柳樹陰裏,也遊在遊人們的心裏。

我的家鄉多麼“柔軟細膩”,如詩如畫。

夏天:荷葉蓋滿了西湖,一簇簇粉紅的荷花給西湖添加了幾絲詩意。“荷花開後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旗。”荷花開了,西湖有了點綴,更美了。你還時不時可以看見賣蓮蓬的人站在湖邊吆喝。湖下各色的錦鯉在蓮葉下竄動。蓮葉何田田的上面是粉色的荷花,下面是流竄着的鮮紅,銀白和金黃,它們跳躍着,對遊人的餵食趨之若鶩,像一個個撒着嬌的孩子。

我的家鄉又多麼活潑頑皮,熱情飽滿。

秋天:秋天的西湖成了樹的海洋,高矮錯落的樹木在西湖邊織成一匹錦緞,紅的,黃的,綠的,比百花爭豔更為大氣。尤其是北山路上的法國梧桐樹,到了秋天這裏好像成了它們的天下,一陣秋風吹過,落葉鋪天蓋地地落下來,行人在秋風的包裹中品味它的浪漫,車子嘩啦駛過,捲起一大片地上的葉子,那種被現代化碾碎的落葉雖然帶着悽美,可是彷彿也是它對世界最後的回味。“楚樹雪晴後,蕭蕭落晚風。”這就是秋的詩意。

我的家鄉多麼五彩繽紛,多情浪漫。

冬天:人們趨之若鶩的景色便是斷橋殘雪,可是現在西湖邊那麼大的人流量,已經不能造就斷橋殘雪的奇景了。可是,大家根本不用泄氣,冬天的西湖處處都是景色,無論是披着白褂子的遠山,還是那近處的亭台樓閣,都好像多了一些傲骨,要是你現在帶着畫筆,隨便一揮筆就是一幅水墨畫。我不禁想起了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在這樣的景緻中,我們成了天地間最微不足道的看客了。

我的家鄉多麼俠骨柔腸,天人合一。

我深深的愛着你,杭州的四季,四季的杭州。

《我和我的家鄉》心得體會2023 篇10

“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在我的家鄉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橋——安平橋。它既有“卧龍”的雄姿,又有“長虹”的氣勢,令人心馳神往。

兒時的我曾隨家人多次去過安平橋,然而這座名橋給我留下的印象並不美好——抬眼望去,都是烏黑渾濁的水,水面見不到藍天,見不到白雲,我看到的就只是一些翻着肚皮的魚兒……微風輕拂,苦澀腐臭的味道撲鼻而來。那時的我總是納悶:這難道就是馳名海內外的安平橋嗎?

時隔四年,當我回到安海老家,爺爺約我去安平橋散步,想起記憶中的安平橋,我連連拒絕。爺爺笑着説:“安平橋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現在成了一個風景迷人的公園了,不信一起去走一趟。”於是我便半信半疑地跟着爺爺出門了。

來到公園,只見那幾彎小石徑,曲折蜿蜒向前,兩旁鮮豔的花朵密密麻麻,順着枝條開得嫵媚,開得熱烈。走上石橋,極目遠眺,只見悠悠安平水,清清淺淺的水輕漾着,倒映着藍天白雲。湖深處水色碧綠,幾隻水鴨和不知名的鳥兒,悠然自得地遊弋在水面嬉戲、覓食,與這古老的安平橋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宛如一幅動態的水墨畫。橋畔蘆葦隨風晃盪,鳥鳴聲不絕於耳,熙熙攘攘的遊人,漫步在古老的石板橋上,品茗着千年古韻……

夕陽西下,華燈初上,我和爺爺依依不捨地離開公園。路上,爺爺告訴我,我們祖國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道上闊步前進,不僅在經濟上成績驕人,環境保護上也不甘落後,全國各地青山綠水工程都在實施,聚焦生態水域治理。而我們晉江市也積極開展環保“霹靂一號”行動,推行“河長制”,打造天藍、地綠、水清、岸美的美麗家園……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一個甜甜的夢:我夢見自己化成一隻美麗的白鷺,守護着祖國的綠水青山。

《我和我的家鄉》心得體會2023 篇11

俗話説:“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我很幸運我生長在蘇州這塊美麗而充滿靈氣的福地,而我的老家西山更是天堂中的天堂。

故鄉的秋天,就像一幅五彩斑斕的油畫,在我的眼前慢慢展開,那顏色是那麼鮮明,線條是那麼的流暢。而其間流動着的神韻,是多麼得讓我陶醉。

故鄉的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瞧!大片大片金黃色的稻穀,在陽光的照射下黃得發亮,直逼我的眼。那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風的吹拂下,如波浪一樣,此起彼伏,煞是好看。那滿山遍野的桔樹上結滿了沉甸甸的果實,把樹枝都壓彎了。金黃的桔子在綠葉的襯托鮮得更豔麗,叫人垂涎欲滴,恨不得馬上咬上一口嚐嚐。故鄉的特產不止桔子,更有那馳名中外的銀杏、板栗等。

故鄉的秋天是個美麗的季節。秋高氣爽,陽光燦爛。站在山坡上,抬頭仰望,是湛藍湛藍的天空;環顧四周,是峻俏秀氣的西山;俯瞰腳下,是一望無垠的太湖,真是令人視野開闊,心曠神怡。山坡上的草,已經枯萎變黃,好似給山穿上一件金黃色外罩;紅葉此時最為茂盛,它充滿着激情和活力,火紅火紅的,好像要燃燒起來,真可謂錦上添花;彎曲的小路旁盛開着點點金色的傲霜秋菊,更為山增添了勃勃生機。

故鄉的夜是寧靜的。金秋十月,丹桂飄香。皓月當空的夜晚使我想起“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詩句。想起許多在外的朋友,肯定會和我一樣,每到這時回家走一趟,去走一走鄉間的小路,摸一摸彎彎的小橋,親一親悠悠的河水,那感覺有多愜意啊!

啊!故鄉的秋天洋溢着果香,充滿着詩意,讓人深深的眷戀,這一切怎能不使我陶醉!

《我和我的家鄉》心得體會2023 篇12

我的家鄉——秦皇島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説起桂林和陽朔秀麗的山水,人們就會有一絲心動,想走近它……但是我的家鄉——秦皇島與桂林不相上下。不服氣的我來跟大家介紹下我美麗的家鄉,一起來感受秦皇島的美!

秦皇島市位於東北地區、冀東北部。簡稱秦,又稱港城,河北省地級市。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中國海濱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因秦始皇求仙駐蹕而得名。秦皇島曾協辦過北京亞運會和北京奧運會,是中國協辦過奧運會和亞運會的地級市。它面積不大,風景卻如詩如畫。

首先來給大家介紹秦皇島地名由來。古時候有人給始皇出主意:“若想萬壽無疆,為什麼不尋些長生不老的仙藥呢?”秦始皇聽後便把酒朝拜仙山。後來,人們在秦始皇站立的小島的巖石上,立碑為記,碑刻“秦皇求仙入海處。”而這美麗的小島,幾經滄桑,漸漸與陸地連在一起,人們為它起名叫“秦皇島。”這時有人問我“我想去秦皇求仙如海處。可它的地點在哪兒呢?”彆着急,聽我講。秦皇求仙入海處位於秦皇島市海港區東南部,夏秋兩季更宜遊玩。

秦皇島有一座名山——祖山,它位於秦皇島青龍縣境內,由於渤海以北、燕山以東諸峯都是由它的分支綿延而成,故以“羣山之祖”命名。其峯天女峯,海拔1428米,略遜於泰山。登上天女峯,東觀日出,南追帆影,西望長城,北俯羣山,美景盡收眼底,這些卻是泰山所沒有的。遊人回來説祖山有奇險的山景和明秀的水景,當代詩人臧克家老先生以“畫境詩天”贊之。然而祖山卻名不見經傳,或許它的美正是要我們去發現、去印證。走在綠蔭長廊裏夏天感覺不到炎熱,避暑勝地。

介紹完秦皇島的山,下面我來介紹秦皇島的水。當你漫步走在棧道上,聽着浪濤聲迎面吹來的海風。讓你頓時忘掉一切煩惱……海邊看日出這是我的最愛。都説太陽是從大海上升起的,我卻半信半疑。決定去海邊看個究竟。果真,太陽公公從家裏探出頭來,它就像一位畫家,把周圍的天空畫的絢麗多彩。畫完畫後太用公公就揹着包高高興興地“上班”去了,大海看見太陽公公“上班”高興不已。便使出渾身力氣讓海面上的波濤更加洶湧,迎接初升的太陽和新的一天。

海邊夜景:

秦皇島的春天到處盛開鮮花,漫步在大街上撲鼻而來的花香帶領你進入花的海洋;秦皇島的夏天避暑勝地——美名北京的後花園;秦皇島的秋天——是一幅畫、一首歌、更像一個美麗的童話;秦皇島的冬天——像一位魔法師,送給你我冬日的美景,讓孩子在這冬天裏盡情地玩耍、打鬧……。

《我和我的家鄉》心得體會2023 篇13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創新,

人民的生活逐漸地得到改善。中國,一個曾飽經風霜的國家。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億萬同胞的艱苦奮鬥下,現在的中國正在騰飛,正在趕超,正矯首昂視地引領億萬人民走上小康之路,復興之路!

《詩經》中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小康作為一種美好社會的象徵,

幾千年來,這種美好的社會理想觀念深入人心,激勵着無數人為之奮鬥,在小康之路披荊斬棘!

翻開那已經泛黃的書頁,瀏覽那一幕幕辛

酸的歷史,中國的小康之路坎坷不平,像破舊的老水車慢慢摸索前行,像嬰兒般蹣跚前行。如今的繁榮昌盛,是包含了多少志士的血淚與人民艱苦卓絕的奮鬥?是他們換來了這

來之不易的富強與安康,使人民走上了小康之路!

自黨的xx大以來,改革的春風吹進

了千家萬户,一條小康之路在人們的心中逐漸地描繪起來,在中國大地上架起了宏偉藍圖。

先是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户,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農民們告別了忍饑受餓的日子,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於是,有一條更高要求的小康之路就慢慢的在農民的心裏萌芽了。

又隨着黨十八大、十九大召開,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惠農惠民的新政策。小康之路這個大戰略已經形成!人民手牽手努力建設,決勝小康社會,鋪設小康之路,小康已經不再是設想而是現實。

我的家鄉,曾經是一個不知名的山村。而現在卻聯通了外面的世界,走上了小康之路,發生了翻天覆地

變化。

曾經彎彎曲曲泥濘的小路,一到下雨天就變得坑坑窪窪。無論是車輛或者行人穿過的非常困難,而且總是濺了一身泥巴。於是在國家的扶持下,村裏的人一起努力就修了一條平坦筆直的公路。從此一條經濟鏈條就聯通了。大夥依靠家鄉優勢建起了許多旅遊景區,有的村民還建起了農家樂,介紹與推銷了許多土特產,展現了家鄉的風土人情,不僅賺了許多的錢,也向外地的遊客打出了一份屬於我們家鄉的名片。日子是越過越紅火!

為了實現農村全面脱貧,國家還實行了精準扶貧,精準到每家每户,幫扶有困難的家庭,讓他們也能走上小康之路。而且在農村搞起舊房大翻新,把瓦房、土房、危房等房子都拆掉,建了一座座富有民族特色的房屋。村民們望着潔白的新牆,高大寬敞的房屋,欣慰地笑了,他們告別了風吹雨漏,又向小康更進一步了。

為了我們村的經濟發展,國家又開始了一系列的建設:

高速公路、自然景區、四季花海...這些舉措帶動了周邊

經濟的迅猛發展,村裏的人們經濟收入翻了

幾倍,小康之路是越走越順。

曾經的泥濘小路,不見了,變成了寬闊的柏油馬路,星羅棋佈公路連通着每家每户;曾經徒步翻山越

嶺、坐着馬車,幾經周旋才可以進城的人們,現在不僅輕鬆

地搭乘上了公交車。

從前人們只會聽戲,現在網絡科技迅速發展,村民們都擁有了智能手機,在網上聊天交流非常便利。無聊時,聊着微信、QQ,盡情地交流自己的心情,讓生活讓更加精彩,而且村民們也是嘗試着在網上購物買上各種各樣的東西,體驗到了網上購物的便利。從前,村裏的人只擁有自行車,而現在幾

乎每家都擁有了自己的交通工

具,摩托車、三輪車、小轎車在通村

路上絡繹不絕。

我們村的小康之路,在國家的幫扶下是越來越寬,越來越明亮!

新世紀的朝歌正在呼喚!脱貧不等不靠,致富敢闖敢冒!小康之路,任重道遠。它是需要我們千千萬萬中華兒女共同努力,用汗水鋪開的一條道路!

不忘歷史,繼續前行。

讓我們攜起

手來創造一個“和諧社會、全民小康”的中國。用知識的頭腦,勤奮的雙手開拓創新,在小康之路盡情創造,用夢想的汗水澆灌美麗的花朵。讓每一個貧窮、困難的人都過上小康,都擁有幸福的生活!

小康之路,復興之路,我們仍在路上!

《我和我的家鄉》心得體會2023 篇14

一個處在“母親河”懷抱中的,又古老又年輕的,稱為“綠城”的城市,就是我的家鄉―――鄭州。近幾年來,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幾年來,鄭州人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以前,幾乎每家都有三大:懷錶、縫紉機、收音機。而現在,三大件變成了:手錶、電視、手機。以前,平常人家有一個自行車都被稱為富翁。現在,電動自行車已落户許多人家,甚至有人都開上了汽車。聽媽媽説,她們那時侯每月只能吃三十斤糧食,還都得用糧票去買,記在糧本上,每天都吃不飽。現在,就算你是一個每頓能吃五十斤的大肚漢也不要緊,因為沒有了規定,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這一切,都是因為人均收入而改變的。原來,人均收入是83元,現在是4千多元,比原來增加了46倍還要多。

人活着,不光是為了享受,也是為了學習。根據廣大市民的強烈要求,鄭州的教育事業突飛猛進。1995年,全市各類教育學校4495所,比上年增加132所。全市普通高等學校每年招收本、專科學生1。95萬人,在校生5。85萬人,分別比上年增加1221人和3812人。

普通高等學校和科研單位共招收研究生280人,在校研究生789人,比上年增加70人。各類中等技術學校在校生6。1萬人,增加1。1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7萬人,增加286人。全市普通中學國中校生22。8萬人,增加2。1萬人;國小在校生70萬人,增加5。3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7%,國小生升學率為95。8%,分別比上年提高0。2個和4個百分點。

由於鄭州的教育事業取得新進展,鄭州人的素質越來越高,所以,城市的環境被打扮得越來越美麗,越來越乾淨。三年來,康復前街坑坑窪窪,一下雨就難以行走。現在的康復前街,土路變成了平坦的柏油路。並且,附近的商店也煥然一新,不僅裝修得十分美麗,而且裏面貨樣齊全,擺放整齊,不象原來那樣雜亂。以前,金水河是條污河,讓兩岸居民叫苦不迭。通過鄭州人勤勞的雙手,金水河變成了美麗的濱河公園。幾年前,我每經過公廁時,都要屏住呼吸通過。而現在,公廁像個小房子,十分乾淨,十分衞生。

雖然鄭州有很大的變化,但是,還有缺點。我們要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把家鄉建設得更繁榮,更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