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黃詩燕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16篇)

時代楷模黃詩燕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黃詩燕同志,炎陵縣委書記,將自己生命最後的9年時間,奉獻給了炎陵的山山水水,奉獻給了炎陵的父老鄉親,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的事蹟,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他一心向黨、一心為公、一心為民的精神品格,值得我們永遠學習、致敬。

時代楷模黃詩燕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16篇)

學習黃詩燕一心向黨的政治品格。為了招商引資,他曾每天工作16小時,以真心打動客商;為推廣炎陵黃桃,他帶病為“黃桃大會”宣傳,推動“炎陵黃桃”走出國門;去世前一週,他身體已虛弱,但仍堅守崗位;去世當天,他依舊為脱貧攻堅而操勞……他用實際行動,詮釋着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無限忠誠和熱愛,踐行着一名共產黨員的莊嚴承諾,堅守着一名共產黨員的精神高地。入黨35年,他始終以黨和人民事業為最高追求,始終把理想信念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堅固支點,他無愧於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無愧於奮戰在脱貧攻堅一線的優秀縣委書記,無愧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

學習黃詩燕一心為民的公僕情懷。他曾堅定地説,“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但脱貧功成,務必在我”。他秉承“以民為天”,堅持“為民造福”,脱貧攻堅以來,炎陵解決了15000多户農村居民住房安全保障的問題,新修或改造800多公里道路,全縣人民都用上了安全衞生的飲用水。炎陵成為全省第一批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提前三年實現脱貧目標。如今,炎陵環境美了、道路暢了、人民生活好了,他卻走了。民之所向,政之所往。黃詩燕同志飽含為民情懷,用畢生心血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學習黃詩燕一心為公的敬業精神。他曾説,“當幹部,就得功名利祿全放下,一心只為千萬家”。他帶頭嚴以修身,注重以德服人,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對親屬、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要求不準搞任何特殊照顧,時常教育他們幹好本職、多作貢獻,靠拼搏奉獻成就人生價值。他生活簡樸,清廉自守,不講排場,始終保持了勤儉樸素的本色。炎陵縣委辦公樓是上世紀80年代的平房,在任9年沒有添置一件新傢俱。人們常説,在炎陵,最陳舊的是縣委大院,最漂亮的是學校、醫院。他常以“歲寒三友”自勉,他就像鬆一樣,傲寒不傲天;像竹一樣,紮根不鬆根;像梅一樣,報春不爭春,他用不朽的革命精神與人格魅力,樹立了清正廉潔、剛正不阿、一心為公的光輝典範。

斯人已去,精神長存。我們應化悲痛為力量,學習黃詩燕同志一心向黨、一心為民、一心為公的優秀政治品質,立足崗位,履職盡責,砥礪奮進。

時代楷模黃詩燕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

7月20日,羅霄山深處,黃桃林層層疊疊、碩果壓枝。炎陵縣中村瑤族鄉平樂村貧困村民朱聖洪開始採摘黃桃。靠着400餘棵黃桃,他家已連續4年年收入10萬元左右,順利脱貧,奔向小康。

“搭幫黃書記,是他改變了我的命運。”朱聖洪説的“黃書記”,是炎陵縣委原書記黃詩燕。

黃詩燕任炎陵縣委書記期間,曾3次到朱聖洪家,動員他種桃奔小康。

“大黃抓小黃,抓出金黃黃。”如今,炎陵縣共種植“黃金果”8.9萬畝,全縣近60%的貧困羣眾靠種黃桃實現穩定脱貧。

脱貧攻堅勝利就在眼前,而“大黃”卻看不到了。去年11月29日,開完全縣扶貧調度會,黃詩燕突發心臟病,不幸殉職,生命定格在56歲。省委追授他為“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

“小黃”豐收在手,人們更加思念“大黃”。

一山黃桃出海去

20__年6月25日,炎陵縣迎來第30任縣委書記黃詩燕。

擺在他眼前的問題十分棘手:老、少、邊、窮縣,全縣貧困發生率達19.5%,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脱貧功成,務必在我。”黃詩燕立下誓言,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

山多地少,出路在哪?黃詩燕果斷提出,靠山吃山,建設“一帶八基地”,即生態休閒農業風光帶以及特色水果、無公害蔬菜、炎陵白鵝、茶葉、油茶、筍竹林、藥材、花卉苗木基地。

上世紀80年代,炎陵縣從上海引種黃桃,一直不温不火。學過農學專業的黃詩燕發現,炎陵適合黃桃生長,種植黃桃是當地脱貧致富的突破口,但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他對黃桃的瞭解超過了三分之二的果農。”炎陵縣黃桃協會會長鄧運成回憶,從20__年開始,黃詩燕主導成立黃桃產業辦、黃桃產業協會,將當地黃桃統一定名為“炎陵黃桃”,並請來專家指導黃桃種植、銷售,提升品質,打響品牌。

黃桃產量逐年遞增,銷售一度告急。黃詩燕不僅引入“互聯網+扶貧”電商銷售模式,還主張舉辦黃桃大會,主動站台賣黃桃。有人提醒,縣委書記公開為產品代言怕引來非議。他坦然説:“為老百姓脱貧站台,我怕什麼!”

20__年,為讓炎陵黃桃走得更遠,黃詩燕發動徵集廣告語。一天,他在洗衣時靈機一動,想到“炎陵黃桃,桃醉天下”。隨後,這句話成為推廣炎陵黃桃的“金句”。

8年育“桃”,終成品牌。“炎陵黃桃”先後獲評中國優質黃桃之鄉、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湖南省十大農業品牌,出口新加坡、阿聯酋以及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

一片好景富老區

脱貧,單靠一個黃桃肯定不夠。

黃詩燕認為,除了綠色農業,還要發展文化旅遊和生態工業,不斷增強“造血功能”。

黃詩燕帶領縣委班子廣泛調研,在20__年提出“守望兩座山”(守住綠水青山、望着金山銀山),充分利用炎陵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建設生態旅遊強縣。

目前,炎陵已形成北有紅軍標語博物館、西有炎帝陵、東有神農谷、南有一批紅色革命舊址的旅遊格局。今年1月,炎帝陵景區躋身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為了發展產業,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安心就業,黃詩燕帶領黨員幹部,相繼引進歐科藝、國聲聲學等規模以上企業99家,形成新材料、電子信息和智能家電、紡織服飾、新能源電動車等4大產業。在全省省級以上產業園區綜合評價中,炎陵縣工業集中區排名第20位,邁入全省園區第一方陣。

文旅富民、工業強縣,炎陵縣域經濟持續跨越發展。20__年,該縣實現GDP75.2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882元,成功脱貧摘帽。

一腔赤誠為百姓

“為了讓我們住得安心,黃書記給每家配了60平方米菜地。”7月18日,在炎陵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菜地上,貧困户張連軍邊摘辣椒邊感慨。

20__年摸底發現,炎陵縣有1.49萬户村民的住房存在安全隱患,全部解決需投入6億元,而炎陵當年財政收入僅7億元。黃詩燕態度堅決:“砸鍋賣鐵,也要讓百姓住上新房!”

為了籌資,他帶頭省錢:老舊的縣委大院不裝修,掉漆的辦公桌不更換;整合縣裏各項涉農資金,握指成拳。

難關終於闖過。全縣1250户貧困户易地搬遷住進新房,2543户貧困户實現安居,6122户土坯房得到改造。

副縣長盤曉文記得,在設計易地扶貧搬遷住房時,黃詩燕提出,要給貧苦户一塊菜地,一個小雜屋。以後生活好了,房子還會加層,要按兩層樓打地基,留樓梯。“去年政策才放開,可以為羣眾留一些基本生活配套。炎陵的易地搬遷房如果不是黃書記堅持,老百姓就沒這麼方便了。”盤曉文説。

20__年,鄰省一個市實現脱貧。有人認為,炎陵縣當年也可爭取脱貧摘帽。黃詩燕否決了這一方案,他説:“為了摘帽而摘帽,不能保證脱貧質量,無法向羣眾交代,無法向中央交代,無法向歷史交代。”

後來,一些地方出現數字脱貧、形象脱貧等急功冒進現象,引起上級重視,開展專項整治。回想黃詩燕當時説的話,大家佩服他頭腦清醒,是真正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時代楷模黃詩燕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3

新年前夕,在鞏固脱貧成果、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時刻,株洲市政協副主席、炎陵縣委書記黃詩燕卻倒下了,把生命融入到炎陵這片山河之間。

注視黃詩燕的人生年輪,眼前會躍動“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大情大義,耳邊會縈繞“脱貧功成、務必在我”的誓言。“一夜驚憐絲吐盡,三鄉切盼燕歸來”,人們用它來表達對黃詩燕的深切悼念和無盡追思。是什麼,令黨員幹部肅然起敬,讓百姓羣眾心心念念?

人們懷念他的赤子初心、忘我奉獻。他是共產黨員,如釘子般“釘”在脱貧攻堅的陣地。“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羅霄山脈,這片灑下無數英烈鮮血的英雄土地,如今又矗立起一位共產黨人的豐碑。黃詩燕雖倒在決勝全面小康的黎明時分,卻把莊嚴承諾鐫刻在百年夢想的征途上。

人們懷念他的實幹有成、鋭意創新。作為主政一方的縣委書記,黃詩燕耗盡最後一分心力,換來了炎陵大變樣。從市委大院到邊陲山區,拿慣了筆桿子的温潤書生,為富民興縣殫精竭慮:謀劃“四老四地”,佈局綠色農業、生態工業、文化旅遊,壯大黃桃產業……樁樁件件,都是打底子、夯基礎的“潛績”;點點滴滴,相伴着那個不知疲倦的身影。

人們懷念他的公僕情懷、俯仰無愧。他是農民之子,燕子銜泥般壘起老百姓的“幸福窩”。黃桃熟了,一句“為脱貧站台,我怕什麼”,彰顯這位書記的民本情懷;人心暖了,一首“大黃抓小黃,抓出金黃黃”的順口溜,是炎陵百姓對這位扶貧書記的最美頌揚。心中裝有人民,做事為了羣眾,正因堅定這樣的信念,多大的苦都能撐着,多大的難都能闖過。

人們懷念他的簡單樸素、一身正氣。清白之人,自有一股清正之氣。縣委書記任上,不接受任何私人宴請。身為幹部,為人清廉,如江水般清澈;性格堅毅,如大山般沉穩。家人心中,他善良有愛,亦如陽光般温暖。修身又齊家,正己亦正人,黃詩燕不只濯清自我,更涵養着炎陵的政治生態。

政聲人去後,山花爛漫時。追憶黃詩燕,既是對他本人壯志無違的緬懷,也是致敬那些與黃詩燕一樣,用青春、熱血和生命踐行使命的扶貧幹部。自脱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全國280萬扶貧幹部奔赴戰場,其中700多人倒在衝鋒路上。在這份沉甸甸的名單中,有縣委書記、縣長、大學教授,也有鄉鎮幹部、駐村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退伍老兵……

“有奮鬥,就會有犧牲。”雖説和平時期的犧牲誰也不願發生,但英雄的脱貧攻堅將士,以自己的奮不顧身,鑄就了新時代共產黨人和中華健兒的精神豐碑。完勝脱貧攻堅戰之時,我們當奉上一杯慶功酒,以告慰他們的在天之靈。

羅霄山下,炎帝陵前,凝聚着中華民族的奮鬥精神,薪傳着永不熄滅的紅色“火種”。遠山巍巍,思念綿綿,由星星點點的微芒,聚合為燃燒生命的熊熊之光。山風習習,只爭朝夕的扶貧身影,閃耀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花火,凝結為決勝全面小康的不竭動力。

時代楷模黃詩燕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4

黃詩燕去世後,鹿原鎮黨委書記賀勇説,“好久都沒有勇氣走進縣委大院,這裏到處都留着對黃書記的記憶,每次路過都是一種煎熬。”

黃詩燕喜歡晚飯後散步,習慣叫上幾個年輕同志,在縣委大院邊走邊聊,邊啟發教育大家。他博聞強識,古典詩詞信手拈來,《資治通鑑》等名著中的段落,能一字不差背下來,讓大家汗顏。“私下裏,我們都叫他‘黃老師’”。賀勇説。

20__年3月,賀勇調任縣委辦常務副主任,負責文字綜合工作。第一天報到,他和黃詩燕在縣委大院散步交心:自己第一學歷只是中專,起點低。年齡也40歲了,不知道如何勝任新崗位新要求。

黃詩燕明白了賀勇內心的糾結,以一位“老辦公室”的身份開導他:辦公室工作以文輔政,最能鍛鍊人,不要有畏難情緒。工作注意做到“四來”,“黃河之水天上來”,接通天線,掌握上級精神要求,領會領導意圖;“為有源頭活水來”,接通地線,深入基層羣眾,瞭解情況吸取智慧聽取意見;“梅花香自苦寒來”,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謀事不圖名,奉獻不圖利;“不盡長江滾滾來”,身在兵位、心為帥謀,多出好思路,多想好點子。

散完步,賀勇的心,定了。

黃詩燕的工作報告,充滿激情,富有詩意。“聽他作報告,是一種享受,我們愛聽。”大源村村支書唐自華説。

全縣脱貧攻堅動員會上,黃詩燕説,脱貧攻堅關鍵在驅貧、治窮、解困、擔責。“貧”字,就是一分錢還得掰開兩半來花,重點是發展產業,讓老百姓增收;“窮”字,就是勞“力”趴在洞“穴”下,重點是解決好“兩不愁、三保障”的問題,讓老百姓心熱起來、手動起來;“困”字,就是苗木四面被束縛,始終無法長大,重點在解決房子、路子、身子、底子等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責”,就是用荊條抽打,逼迫歸還錢貝,貧困就是發展的欠賬,脱貧就是抽打我們的荊條。

報告形象生動,大家記憶猶新。

脱貧攻堅關鍵時候,各級幹部上了“火線”。鄉村偏遠,生活枯燥,任務繁重,時間長了,有些幹部唉聲歎氣,對羣眾沒了好臉色。

他看到了思想情緒變化,給大家打氣:“革命要有點詩情畫意。脱貧攻堅吃苦吃虧,是眼前的苟且。抓好人居環境整治實現鄉村振興,是詩和遠方。抓好隊伍建設,就是既然選擇了遠方,就只顧風雨兼程。”

大家的激情,又點燃了。

精彩的語言,來自持續地學習積累。他號召大家,“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學習增強底氣,提高執政能力。”

他宿舍的牀頭櫃上,一直有本《唐宋詩詞鑑賞辭典》。這本翻閲了多年的舊書,陪伴他走完了最後的人生。

“我爸是賣黃桃的農民”

來回近五百公里,車程五六個小時,這是炎陵到株洲的路程,也是炎陵到黃詩燕家的距離。週五下班後往家趕,週日晚上回炎陵,每週這樣奔波,他堅持了近九年。

回到家,一身疲憊。女兒跑過來,捶背揉肩,陪他説笑,妻子抓緊時間在廚房忙活,這是一家人難得享受的親情時光。

有時,週五晚上回,週六又走。

“跑這麼遠的路,在家只睡一晚,待在縣裏別回來算了。”妻子體諒他。

“我不走,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都不好回啊。人家也有家,不要給人添麻煩。”他説。

他去世的那周,妻子過55歲生日。一家人約定,趁着他週六在家,提前吃個生日飯。正巧,那天家裏來了幾位親戚。擔心親戚們知道了會送禮,一家人都瞞着。

桌上,沒有蛋糕,沒有儀式,連一句“生日快樂”都沒有。一家人在心裏默默祝福,吃了一餐心照不宣的生日飯。

意到濃時怎忍舍,情到深處無怨尤。

女兒記得,小時候看書,喜歡將書頁折起。他仔細展開、撫平,對女兒説,“爸爸小時候,窮,買不起書,家裏點煤油燈,沒這麼好的燈光,你要愛惜書,珍惜現在的好條件。”

女兒房裏,掛着他送的一副銀鐲,上面吊着小鈴鐺。女兒小時戴着,一走,叮叮噹噹響。

“這是當農民的爺爺送給我的。”他對女兒説。

“鈴鐺的叮噹聲,彷彿爸爸在提醒:我們是農民的後代,不能忘本。”女兒對記者説。

低調的他,深深影響女兒。女兒上學,同學們都不知道她爸爸做什麼工作。讀大學,同學們好奇地打聽,女兒自豪地回答:“我爸是炎陵種黃桃、賣黃桃的農民。”黃詩燕去世之前,女兒單位的同事大多不知道她是縣委書記的女兒。

去年,大學畢業後,女兒通過自己努力,成為一家單位的合同工。他很高興,叮囑女兒好好工作。

去世前一個月,他特意抄下一段話寫在紙上贈給女兒:“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燕語呢喃。誰能想到,一位慈父對女兒的深情叮嚀,竟成了他留給女兒的人生遺言!

時代楷模黃詩燕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5

新湖南報道“最美扶貧書記”黃詩燕的先進事蹟,在湖南省各地基層幹部中引發強烈反響。大家表示,要向黃詩燕同志學習,做疾風中的勁草,當烈火中的真金,堅守初心,砥礪前行,堅決打贏脱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役。

一曲蕩氣迴腸的讚歌

“‘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但脱貧功成,務必在我。’這句話,黃書記經常對我們説。他還説,精準拔‘窮根’,必須在感情上真心實意、工作上真抓實幹、投入上真金白銀。”炎陵縣扶貧辦主任羅金亮説,“黃書記走了,但他的精神、他的工作方法留下了,他對羣眾的熱愛深深影響着我們。”

“我們婁底市扶貧戰線很多同志到過炎陵縣,學習‘炎陵黃桃’帶動貧困羣眾增收致富的先進經驗,引進種植和管理技術發展扶貧產業。”婁底市扶貧辦幹部劉敏説,“黃詩燕去世的噩耗傳來,我們情不自禁流下了淚水。黃詩燕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了貧困羣眾的幸福指數,把心血汗水灑在脱貧攻堅戰場上,譜寫了一曲蕩氣迴腸的新時代英雄讚歌。我們既為他惋惜,更為他驕傲!”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黃詩燕為扶貧燃燒自己,這種責任和擔當將永遠鞭策我們前行。”花垣縣委駐十八洞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石登高説,“作為‘精準扶貧’重要論述首倡地的扶貧幹部,我們將時刻以黃詩燕同志為榜樣,爭取在脱貧攻堅偉大事業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新化縣楓林街道黨工委書記龔國旺説:“詩言志,燕銜泥,感天動地音容在,英魂不泯浩氣存。黃詩燕的事蹟讓我感動、震撼。為改變農村貧困落後面貌,他用心用情,真抓實幹,擔責於肩,履職於行,將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深深烙在了羣眾心中。”

“黃詩燕心中只裝着羣眾,唯獨沒有自己。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的本色,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辰溪縣委宣傳部幹部楊娟表示,作為一名基層宣傳工作者,要時刻牢記初心使命,向先進榜樣學習,把黨的聲音送到羣眾心坎上,講好身邊鮮活生動的故事,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凝心聚力。

一聲催人奮進的號角

20__年底,通道侗族自治縣雙江鎮羅武村脱貧出列。湖南省統計局駐該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周志強表示,黃詩燕同志在脱貧攻堅決勝年即將到來之際離開人世,既是一曲催人淚下的悲歌,也是一聲催人奮進的號角,為廣大脱貧攻堅工作者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將以黃詩燕同志為榜樣,鞏固好、提升好脱貧成果,讓侗鄉人民生活越過越好。”周志強説。

“黃詩燕書記50多歲了,還奮戰在扶貧一線。我才30多歲,有什麼理由和藉口鬆勁歇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老幹部局派駐瀘溪縣洗溪鎮杜家寨村扶貧、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的覃佔波是一位80後幹部,已3次駐村扶貧並擔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他説:“年輕幹部更要珍惜機會,做疾風中的勁草,當烈火中的真金。”

“黃詩燕在帶領全縣脱貧摘帽後,依舊奮鬥在扶貧一線。”新邵縣委宣傳部駐村扶貧幹部楊衞軍表示,在接下來的扶貧工作中,他要紮紮實實工作,更多傾聽百姓訴求,全力幫助羣眾解決困難,帶領未脱貧的貧困户早日脱貧,確保脱貧羣眾不返貧、生活更富足。

隆回縣小沙江鎮黨委書記楊方且説,脱貧攻堅任重道遠,他們將以黃詩燕精神為指引,急百姓之所急,帶領全鎮百姓,發展產業、解決就業,紮實推進金銀花、中藥材、生態旅遊等扶貧產業發展,實實在在幫助老百姓增收致富。

作為一名在脱貧攻堅一線奮戰了4年的鄉鎮幹部,麻陽苗族自治縣錦和鎮黨政辦主任滕月嬌説:“黃詩燕‘功名利祿全放下,一心只為千萬家’的使命擔當,激勵着我們越是艱險越向前。堅守初心,砥礪前行,我們一定能打贏脱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役!”

時代楷模黃詩燕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6

“功成不必在我, 建功必須有我。 但脱貧功成, 務必在我。”“精準拔‘窮根’, 必須在感情上真心實意、 工作上真抓實幹、 投入上真金白銀。”這是湖南省炎陵縣最美扶貧書記黃詩燕的誓言, 也是他的真實寫照。 黃詩燕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了貧困羣眾的幸福指數, 把心血汗水灑在脱貧攻堅戰場上,譜寫了一曲蕩氣迴腸的新時代英雄讚歌。

20__ 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扶貧攻堅, 精準扶貧, 新冠狀病毒性肺炎防控, 在全國都在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而奮鬥的新年中,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共產黨員, 一名新時代的教師, 到底該怎麼做呢增強“四個意識”, 堅定“四個自信”, 做到“兩個維護”,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 按照堅定信心、 同舟共濟、 科學防治、 精準施策的要求,找差距、 補短板, 切實做好各項防控工作, 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 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 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詩言志, 燕銜泥, 感天動地音容在, 英魂不泯浩氣存。”為改變農村貧困落後面貌, 用心用情,真抓實幹, 擔責於肩, 履職於行, 將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深深烙在心中。 堅決服從黨中央統一指揮、 統一協調、 統一調度, 做到令行禁止。 不信謠, 不傳謠,堅決反對形式主義、 官僚主義, 不服從統一指揮和調度、 不搞本位主義, 敢擔當。不因善不而不為, 不因惡小而為之。

在全國人民都在為戰勝疫情而努力的時候, 作為一名基層共產黨員, 應積極響應黨的號召, 為積極復課、 復產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比如防疫情值班、停學不停課, 積極學習新的方法和手段, 實現網上授課等。 春蠶到死絲方盡, 臘燭成灰淚始幹, 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一名疾風中的勁草,烈火中的真金,我相信,沒有什麼是不可戰勝的。

時代楷模黃詩燕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7

每年的桃花節、黃桃大會,黃詩燕都出面“站台”吆喝;北京、廣州等地的供銷對接會,黃詩燕現場促銷;央視推廣炎陵黃桃,黃詩燕琢磨出推廣語:“炎陵黃桃,'桃'醉天下”。每到黃桃成熟季節,黃詩燕還會到路邊水果店轉一轉,要求有關部門兩天報告一次全縣黃桃銷售信息。

黃詩燕為炎陵黃桃的品牌推介不遺餘力,有人好心提醒:“領導幹部為產品站台代言,不妥。你是縣委書記,更容易招來非議。”

“為老百姓脱貧站台,我怕什麼?”黃詩燕很坦然。

如今,炎陵黃桃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炎陵黃桃”獲頒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出口新加坡、阿聯酋和香港、澳門。目前,炎陵全縣8000多户種植黃桃8萬多畝,近6萬人進入黃桃產業鏈,近60%貧困人口通過種植黃桃穩定脱貧。

“農業產業需要培育期。沒有當年黃書記花大氣力抓黃桃產業,炎陵脱貧摘帽不見得有這麼早。”炎陵縣縣長文專文感歎。

20__年11月11日,市農業科技特派員、已擔任炎陵縣黃桃產業辦副主任的譚忠誠在紅軍標語博物館最後一次見到黃詩燕。臨走時,黃詩燕叫住他:“老譚啊,炎陵黃桃發展進入了瓶頸期,你怎麼看?我們找個時間探討探討”

“炎陵黃桃確實碰到了同質化競爭等新問題,他一直在思考黃桃的未來。可惜再也不能和黃書記探討了。”譚忠誠遺憾地説。

黃桃是炎陵老百姓脱貧的大功臣。但炎陵脱貧的舞台上,單靠一個黃桃撐不起整台戲。

如何增強脱貧攻堅的‘造血’功能,讓老百姓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以農為主的炎陵怎樣才有發展後勁?

黃詩燕對炎陵脱貧攻堅有着長遠的考量。

要實現高質量脱貧,關鍵是提升產業發展能力,增強“造血功能”。除了綠色農業,發展文化旅遊和生態工業,也是黃詩燕緊緊抓住的大事。

目前,炎陵全縣已形成北有紅軍標語博物館、西有炎帝陵、東有神農谷、南有一批紅色革命舊址的旅遊格局。20__年1月7日,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發布公告,炎帝陵景區確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黃書記在天有靈,會為此欣慰。”炎陵縣炎帝陵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園平感慨。不久前,黃詩燕來炎帝陵考察時還對他説:老李,5A要抓緊,千萬不能功虧一簣啊。

為了引進一批優質項目,讓老百姓可以在家門口安心就業,黃詩燕下足了功夫。聽説企業老總來炎陵,他連夜從鳳凰趕回來。一家企業訴苦説招工難,他要求相關部門開着車,帶着招工信息直接進村入户……

時代楷模黃詩燕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8

今日認真學習了炎陵縣最美扶貧書記黃詩燕的先進事蹟材料, 深深感受到他對黨忠誠、 為民服務、 清正廉潔、 敢於擔當的黨性修養和為民情懷。黃詩燕同志從農村基層幹部做起, 經由鄉縣市多級多崗位鍛鍊, 逐步成長為主政一方的重要領導幹部, 崗位在變, 角色在變, 始終不變的是為民服務的情懷。黃詩燕同志始終堅持自省, 從小事小節上加強修養, 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我; 不該去的地方堅決不去, 不該吃的飯局堅決不吃, 不該拿的東西堅決不拿; 始終堅持自重,淨化朋友圈、 純潔社交圈、 規矩工作圈、 管住活動圈。 最美的扶貧書記為我們樹立了 榜樣,我們一定要學習他對黨忠誠、 為民服務、 清正廉潔、勇於擔當的修養和情懷, 在今後的工作中始終牢記自己作為一名黨員幹部的使命擔當, 像黃詩燕同志一樣,一點一滴地做好每一項工作, 一點一滴地完善自己。

一片赤誠, 不忘初心, 黃詩燕同志的事蹟材料感人至深, 黃詩燕用生命兑現“脱貧功成, 務必在我” 的莊嚴承諾。 黃詩燕心中只裝着羣眾,唯獨沒有自己。他用實際行動, 詮釋了 共產黨員的本色, 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作為一名黨員幹部, 我們要認真學習黃詩燕同志先進事蹟材料, 學習他一心為民的公僕情懷,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崇高境界, 腳踏實地, 無私奉獻。時刻牢記初心使命, 把黨的聲音送到羣眾心坎上, 砥礪前行, 全力以赴, “扛起責任繼續走, 越是艱險越前。 ” 在學校教職工人文關懷中,在當前疫情防控工作中,在學校恢復師專辦學工作中, 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 團結帶領全體工會會員奮力拼搏, 積極發揮工會應有的作用。

時代楷模黃詩燕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9

盧永根院士,將畢生的存款8809446元悉數捐給了華南農業大學,他沒有給自己唯一的女兒留下一分錢,尤為感人的是盧老説“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這是多麼無私的精神啊,要知道説句話的時候,盧永根院士已經87歲高齡,而這也不是他心血來潮的決定,盧永根院士的一生中,一直堅定為國奉獻,他用實際行動詮釋着一名科學家的愛國情懷,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每一名《感動中國》的觀眾,點燃了我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他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我們踐行初心的生動示範。

在水稻遺傳研究領域,盧永根做出過突出貢獻。他提出的水稻“特異親和基因”新學術觀點,對水稻育種實踐產出了重要作用。但是,讓我們敬佩的是他的選擇,作為一名香港律師行高級職員的兒子,盧永根的生活是衣食無憂的,在1949年,他從避難者夢寐以求的香港來到了嶺南大學農學院,並從此紮根廣州,再也沒有離開祖國的大地,作為一名老黨員,他的一腔熱血,也從未有過絲毫動搖,他的家國情懷影響了很多人,很多年輕人也正是在盧永根的感召下,學成歸國,這種愛國精神將持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盧永根對黨和國家的發展非常關心,特別是農業領域的糧食問題,他尤為在意,在他的心中,對我國的農業發展一直保有一種憂患意識,那就是糧食作為根本,農業作為基礎,不能丟,不能大意,並且在每次的黨支部會議上,盧永根也會根據自己對黨和國家最新政策的學習和對國內國外的大事要事的見解發言,始終堅持一名共產黨員對自己的嚴標準、高要求,即時躺在病牀上的盧永根也沒有忘記組織生活,經校黨委批准,病房臨時黨支部成立了,一個月開一次會,盧永根院士一直沒有離開黨,他始終堅守着一名共產黨員的信念,

就在20__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因為身體原因,盧永根院士無法來到現場,現場連線了他的夫人徐雪賓老師,徐老師向現場觀眾展示了盧永根院士的一張卡——遺體捐贈卡,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傾其所有之後他仍然想着對祖國再做一點貢獻,生動體現了什麼是“一名黨員一面旗幟”,真正是春蟬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國家之幸,民族之幸。

對於盧老,科學是他將自身命運與民族復興結合在一起的最好方式,而我們普羅大眾,對比盧老,從事着普通工作的人們,唯有立足崗位做貢獻,積極作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九大精神上,切實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推動工作再上新台階,以實際行動為祖國強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時代楷模黃詩燕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0

63年黨齡、70年奮鬥不息。在我國煉油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92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俊武身上,自力更生、勇於創新,公而忘私、淡泊名利的品格熠熠閃光。“時代楷模”陳俊武同志堅持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非凡的技術成就,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是我國石油化工技術的傑出開拓者。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像陳俊武那樣,始終踐行愛國奮鬥奉獻精神,以關愛之心對人,以無私之心對事,以平和之心對名,以淡泊之心對位,以知足之心對利,用信仰、擔當、奮鬥的力量匯聚成實現中國夢的磅礴之力。

像陳俊武那樣幹一行就要愛一行、精一行。“從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以身許國、一生獻科學的準備了,無怨無悔。”“石油”是陳俊武的初心,煉油也是煉“心”。陳俊武能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取得一項又一項科技成果,不僅在於心懷夢想的開始,更在於年復一年的堅持。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像陳俊武那樣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始終堅持從實踐中求知,從理論中求解,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像陳俊武那樣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在陳俊武心中,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是不變信條,祖國需要是最高需要,服務國家是最好歸宿。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自覺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範,始終胸懷大局、心有大我,始終堅守正道、追求真理,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身體力行帶動全社會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像陳俊武那樣弘揚創新擔當精神。陳俊武認為: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應該不斷地在科技前沿奮鬥,努力創新,目標就是要做一個受人民歡迎的科學家。他説到做到,敢為人先,勇於登攀,推動我國催化裂化技術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為我國煉油工業進步作出開創性的貢獻。擔當精神是黨員幹部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品格。陳俊武同志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為國家培養一大批高水平石化專家,資助多名貧困學生和優秀青年。黨員幹部作為人民羣眾的服務者,當然需要解決人民羣眾的各種難題,特別是對於攻堅脱貧和鄉村振興事業,更需要黨員幹部提供一些常規服務,遇到棘手的困難,還需要提供一些非常規服務。這些無不考驗着幹部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創新擔當精神。

歲月見證初心,榜樣引領時代。陳俊武院士70年矢志報國的決心、獻身科學的追求、著書育人的熱情、無私奉獻的品格,感人至深,催人奮進。讓我們深入持久學習陳俊武院士靈魂裏的忠誠、骨子裏的擔當,把“小我”融入“大我”,堅定信念、勇於登攀,立足崗位,苦幹實幹,在奮進新徵程的路上努力讓人生更精彩,成為與祖國同行的人。

時代楷模黃詩燕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1

“如果我是一條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潤一片綠洲。”這句話出自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一位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的鄉村教師。從照片看,她身軀瘦小,臉龐滄桑,但目光堅毅而執着。40多年來,她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毅然投身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用持之以恆的無私奉獻,幫助鄉村女孩走出大山,去追逐屬於自己的夢想。

鶴髮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作為時代的“燃燈者”,張桂梅的故事讓許多網民熱淚盈眶。聖者渡人,40多年來,張桂梅笑對人生風雨坎坷,始終堅守在祖國西南邊陲的教師崗位上。從寸寸青絲到頭髮花白,未曾改變的是對山區學子的愛心,對教育事業的信仰。她幫助一個個孩子改變人生的軌跡,進而幫助一個個家庭改變困難的處境,這是何其崇高的事業啊!

張桂梅讓人熱淚盈眶,還因為她激發了人們對教師特別是鄉村教師羣體的感懷。我們相信,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還有無數像張桂梅一樣的老師。他們終其一生或許默默無聞,用生命踐行使命,用情懷抒寫擔當,看似普通平凡,卻無比崇高。他們持之以恆的堅守和奉獻,温暖了每一位學子的心靈。社會不該也不會忘記他們的貢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一位識文斷字的讀者心中都有一份師恩難忘的情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張桂梅恰似一支蠟燭,雖然細弱,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照亮了別人,耗盡了自己。這又何嘗不是教師羣體的寫照呢?致敬張桂梅,就是致敬每一位潤育桃李的教師。謝謝你們——讓知識傳承,讓文明賡續,讓青春激盪,讓學子成長,讓夢想飛揚!

致敬張桂梅,同時也表達了黨和國家尊師重教的一貫立場。事業發展,人才為先。我們期待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投身教育事業,紮根基層,紮根西部,紮根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培養人才、積聚力量。

時代楷模黃詩燕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2

“天路”改變了下莊人的命運。

有了這條路,下莊與竹賢場鎮的距離由過去的一天縮短為1小時車程。隨着與外界交流的逐漸頻繁,下莊人發現,鄰近的村莊早已依託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把下莊村遠遠甩在了身後。

光修路還不夠,下莊的村民更盼着脱貧致富。在毛相林的帶領下,不甘落後的下莊人向貧窮髮起了挑戰。

“要我説,打通村民的致富路,絲毫不亞於在絕壁中劈山開石。”毛相林感慨,“流血流汗我們都拼過來了,還有什麼能阻攔我們呢?”每次院壩會,毛相林都給村民們打氣。

聽説曲尺鄉柑橘種得好,果農一年可收入好幾萬元,毛相林眼熱了。他帶着一波又一波的村民前去取經,一次又一次地請專家到村裏論證,還發出號召,引導有文化、頭腦靈活、在外務工的年輕人返鄉創業,充當產業發展“排頭兵”……

聽説雙龍鎮錢家壩的西瓜供不應求,他心動不已。和村幹部一起喬裝打扮成跑買賣的客商,把“觸角”直接伸到瓜田李下,見縫插針刺探“情報”、偷師學藝、打聽銷路,一次不行跑兩次,腳板磨起了泡,他套雙襪子又出門,直到把結滿西瓜的瓜地“複製”到下莊為止……

與此同時,毛相林還鼓勵村民種植南瓜、芝麻、小麥等農作物,配套開設了廠房,加工麻油和麥子麪條,使下莊村形成以瓜果為主,多種產業共同發展的農業產業格局。

“剛回家時,我便被漫山的柑橘樹深深吸引。在毛支書的帶領下,這幾年,下莊村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下莊村“電商達人”王石感慨道。21歲的他是土生土長的下莊人,前年,剛剛中專畢業的他放棄沿海的工作機會返鄉創業。他巧識商機,將村裏的農產品放在網上銷售,第一年就掙了十多萬元,“尤其是村裏的柑橘,每年剛一上市就成了網紅‘爆款’,行情最好時,我一天共銷售出200多單。”

在下莊村,這幾年,像王石這樣的返鄉青年越來越多,為下莊發展注入了活力。去年,下莊全村人均純收入達8000餘元,比20年前增長了4倍。

時代楷模黃詩燕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3

重慶日報記者近日乘車從巫山縣城出發,在羣山中顛簸了近兩個小時才到達下莊村。20多年前,毛相林帶領村民開鑿的天路順着山勢蜿蜒而下,路的一側連着絕壁,一側臨着深淵,頗為壯觀。

不高的個頭、花白的頭髮——再次見到毛相林,他的臉上又多了幾道皺紋。幾年前,記者就曾來到下莊村,對毛相林絕壁鑿路,帶領村民“愚公移山”的事蹟進行過深入報道。此次故地重遊,毛相林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

“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年輕時,毛相林最愛哼唱這首祖輩傳下來的歌謠。正如歌謠中描述的一樣,下莊村坐落於“天坑”之中,20多年前,這裏不通公路,村民出村要手腳並用,翻過一道落差上千米的懸崖。

1997年,時任下莊村支書的毛相林坐在海拔1300米的山崖上,望着天坑中的下莊,心裏騰起了修公路的打算。可當他説出自己的計劃時,村中反對聲卻不少,原因很簡單——修路要錢,村裏拿不出。

毛相林不甘心“坐井觀天”,他偷偷挪用了母親的700多元養老錢,作為第一筆修路資金。在其帶領下,村民們東拼西湊,5天時間共籌集了3960元,再加上毛相林以個人名義向信用社貸款的1萬多元,下莊村民第一次向大山、向閉塞發起了挑戰。

這年秋天,毛相林和村民們沒日沒夜地泡在工地上。大部分路段要在懸崖絕壁上開鑿,沒有任何機械設備,他們就用最原始的方式——將紅繩纏在腰間,在半山腰蕩着“鞦韆”勘測;用鋼釺鑿孔、鐵鍬剷土,然後填上炸藥,劈山開石。

20__年,一條2米來寬、全長7.9公里的絕壁天路終於修通了,竣工那天,村民們買來長長的鞭炮,炸得震天響。

時代楷模黃詩燕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4

他潛心鑽研農業生物多樣性控制作物病蟲害的重大課題,成果在《自然》雜誌發表,應用於農業實踐以億畝計;

他帶領團隊紮根邊疆村寨,用科學知識幫助農民發展致富產業,用“神奇土豆”“有機三七”、院士指導班等帶動一個個村寨擺脱貧困;

他出身農家,對土地和農民有深情厚誼,懷抱“讓農民過好一點”的樸素願望,被人稱為“農民院士”,而他自己説“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一位“頂天立地”的農業科學家,一位脱貧攻堅主戰場的奮鬥者,一位不忘初心、踐行使命的共產黨人。

(小標題)一道考題,促使他攀登農業科學高峯

三十多年前的一道考題,冥冥之中決定了朱有勇為農業科學奮鬥的一生。

1982年,朱有勇參加研究生面試。後來成為他導師的段永嘉問道:“追溯世界農業歷史,依靠化學農藥控制病蟲害不足百年,在幾千年傳統農業生產中,人們靠什麼控制病蟲害?”

這一問把他問懵了。

那個年代,農作物單一品種大面積種植容易發生病蟲害,致使農藥用量大幅增加,對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和糧食生產構成潛在危險,水稻稻瘟病即為典型。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提出了很多辦法,但收效甚微。

1986年,朱有勇在雲南省石屏縣田間考察,偶然發現“當地農民用雜交稻和糯稻間種,稻田很少發生稻瘟病”。難道稻瘟病發病率跟水稻品種的多樣性有關?循着這個思路,他開始了利用生物多樣性防治病蟲害的研究。

時代楷模黃詩燕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5

“中國有句老話,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連鋼創新團隊”成員李波説:“效率,一直被看作是港口的生命線。在傳統的人工碼頭上,青島港的‘振超團隊’創造了聞名世界的‘振超效率’;在建設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時,我們同樣滿懷信心,要創造世界一流的自動化碼頭裝卸效率!”

“在自動化碼頭創造世界紀錄的路上,我們經歷了三次亮劍。”李波表示。

第一次亮劍:

開港時橋吊單機效率突破每小時25自然箱

自動化碼頭從1993年在荷蘭起源,到“連鋼創新團隊”項目組成立時的20__年,已發展了20年。但開港的橋吊單機效率始終沒有突破每小時20自然箱。

“那個時候,我在項目組負責業務流程設計和集成測試工作,這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開始由於沒有經驗,第一個堆場的集成測試用了整整15天,”李波説,“當時整個人都傻掉了。”

為了趕進度,整個“連鋼創新團隊”都拼了,連續十幾天吃住在單位,白天在現場測試、記錄問題。晚上就聚在一起查看系統代碼,逐項討論測試案例和測試方法,全速推進測試工作。第二個堆場53個流程、1200個測試案例他們只用了7天,第三個堆場僅僅用了3天。接下來,就開始多線作戰,多個堆場同時開展迭代測試。

20__年5月11日,自動化碼頭正式開港運營,在船長366米、載箱量13000箱的“中遠法國輪”作業中,所有操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橋吊單機效率達到了每小時26.1自然箱,一舉打破了自動化碼頭開港作業效率不過20的魔咒。

第二次亮劍:

自動化碼頭作業效率勇創世界紀錄

“自動化碼頭開港後,我們不斷完善系統功能,不斷優化作業流程,讓這個碼頭更加聰明和健壯。”李波介紹,比如,為了壓縮橋吊作業循環時間,將最普通的抓箱、放箱兩個操作,又細分出十幾個環節,然後來到現場,拿着秒錶,站在50多米的高空,在海邊零下10幾度的環境中,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測算,一秒鐘一秒鐘地細摳,一點一點地優化,不斷提升作業效率。

20__年12月3日,在“以星芝加哥”輪作業中,“連鋼創新團隊”一舉創出單機平均效率每小時39.6自然箱的新紀錄。

第三次亮劍:

將“中國速度”提升到全新高度

一次次的加速,一次次的超越,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已成為世界單機作業效率紀錄的“粉碎機”。

20__年12月17日,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連鋼創新團隊”再創佳績:在107#泊位“德翔普南”輪作業中,橋吊單機作業效率達到47.6自然箱/小時,全面超越今年4月份創造的44.6自然箱/小時的驕人成績,第六次刷新自動化碼頭裝卸世界紀錄,將“中國速度”又提升到一個全新高度。

20__連鋼創新團隊事蹟心得2

作為山東港口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核心成員,呂向東是山東港口勞動者的代表,是奮進新時代的典型,他用創新、奮鬥、堅守展現了新時代山東港口勞動者之美。

今年49歲的呂向東現為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工程技術部副經理、軌道吊經理,是“連鋼創新團隊”核心成員之一,全程參與規劃、設計並建設了自動化碼頭一、二期工程。

入港28年來,呂向東一直從事集裝箱大型機械設備的維護管理工作。他工作認真負責,堅持幾十年如一日對技術勤於鑽研、精益求精,自主創新,把崗位當成責任,把工作當成事業,先後榮獲青島港集團“自動化碼頭建設傑出貢獻獎”、青島港集團“創新先進個人”、山東省港口集團“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他完成的成果獲得中國航海學會、中國港口協會等行業特等獎2項、一等獎4項以及青島市創新成果等多個獎項;獲得19項國家專利,發表論文7篇。同時,結合自動化碼頭建設和設備運維方面的經驗,參與完成了《集裝箱門式起重機遠程控制系統技術條件》團體標準,正編寫企業標準8項,用實實在在的創新業績踐行着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時代楷模黃詩燕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6

20__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朱有勇,手裏抓一顆碩大的土豆,現身人民大會堂“代表通道”,向中外媒體講起科技扶貧故事:普通土豆不過鴨蛋大小,而他指導村民種的土豆比鴕鳥蛋還大,重的一顆就有5斤。靠種冬季土豆,邊陲村寨裏村民的冬閒田變成了高產田、脱貧田。

這顆“神奇土豆”,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鑽研農業科技、投身科技扶貧的縮影——

30多年來,朱有勇研發的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成為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典範;

5年來,朱有勇帶領團隊紮根深度貧困的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用科技力量改變當地貧困面貌,成為全國科技扶貧的典範。

在《Nature》等學術期刊發表科技論文200餘篇,獲發明專利20餘項、重大獎勵18項,朱有勇始終心繫農民、不忘初心,一如他的口頭禪:“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