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時代楷模“和平方舟”醫院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通用16篇)

2022時代楷模“和平方舟”醫院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

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艘制式遠洋醫院船,20xx年12月入列,舷號866。船長178米、寬24米、高35.5米,共有8層甲板,排水量14300噸。

2022時代楷模“和平方舟”醫院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通用16篇)

“和平方舟”醫院船設有傷病員換乘、檢傷分類、門診、住院、後送撤離五大醫療區,總面積4000平方米。醫院船戰時負責海上傷病員醫療救護,平時為我駐島礁居民和部隊官兵巡診,執行國際人道主義醫療服務、重大災難應急救援和對外軍事醫學交流與合作等任務,被譽為海上“生命之舟”。

在到訪國民眾心中,遠遠駛來的中國“大白船”是“希望之船”,也是“健康之船”。

“長大了,我想到中國跳一支芭蕾舞,來感謝你們!”6歲的斐濟小女孩戴安娜在和平方舟接受了2個小時的全麻手術後,手足畸形得到成功矯治。

“感謝和平方舟,這是中國送來的福祉!”戴安娜的母親熱淚盈眶,連聲道謝。

為戴安娜實施手術的醫護人員來自海軍軍醫大學,這次任務是該校轉隸海軍後,首次成建制抽組人員組建海上醫院。為了儘可能惠及更多民眾,120名醫護人員白天診療、晚上加班、接力奮戰。

為多米尼克患者帕特里克實施其國內首例全麻下輸尿管鏡檢+鈥激光碎石手術,他的腰腹部不再劇烈疼痛;為多米尼加女患者阿布萊烏實施右耳巨大瘢痕疙瘩切除整形修復術,她重拾美麗與自信;為瓦努阿圖患者埃爾沙·凱西實施白內障摘除術,他的世界重現光明;為湯加患者伊卡湯佳實施微創胸腔閉式引流術,他術中沒有痛苦,術後也沒有疤痕……

從南太平洋到加勒比海、從莫爾茲比到瓜亞基爾、從一座座城市到一個個島嶼,中國軍醫用真誠的愛心、周到的服務和精湛的醫術,把中國關愛實實在在送到了外國民眾心坎上。

“這雖然是一張舊的就診卡,但它就像格林納達的香料一樣,散發芳香,因為這是中國人民送來的健康大禮。”55歲的威廉是格林納達首都聖喬治的一名普通工人,和平方舟時隔三年再次到訪,他特地帶着當年的就診卡登船致謝。

“真沒想到,中國軍醫從天而降!”瓦圖萊萊島酋長拉徒激動地説。在斐濟,和平方舟派出救護直升機,前往距離靠泊的蘇瓦港100公里的瓦圖萊萊島,把來自中國的健康關愛送上小島。

入列20xx年來,“和平方舟”醫院船先後完成“醫療服務萬里海疆行”、7次“和諧使命”醫療服務、20xx年赴菲律賓人道主義救援等20多項重大任務,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集體二等功2次、集體三等功1次,累計航程24萬多海里,醫療服務國內外民眾23萬餘人次,成為新時代人民海軍的閃亮“名片”。​

和平方舟任務航線圖。何魏巍 製作

2022時代楷模“和平方舟”醫院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

中國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為和平而生,向和平而去,近年來多次圓滿完成海上傷病員救治後送、重大災害應急救援、國際人道主義醫療救助等任務,受到國際社會廣泛讚譽。

白色船體,噴塗紅色“十”字標識,在日益壯大的人民海軍序列中,和平方舟是人民羣眾心目中那隻親切可愛的“大白”。

浪花掠過3大洋,足跡遠赴6大洲43個國家和地區,在一雙雙期盼的眼神中,和平方舟是一支最值得信賴的和平力量。

行遍祖國海疆,保障演習護航,在向海圖強的春潮中,和平方舟是不可或缺的遠洋衞勤力量。

和平方舟是生命之舟。她在疫區逆行,在災區衝鋒,在危難中點燃生命之光。人道、博愛、奉獻,和平方舟共展開各類手術1400多台次,將一批瀕臨死亡的患者拯救回來。先後有6名嬰兒,經過中國大夫的努力施救在和平方舟上順利降生,他們被分別取名叫作和平、中國、友誼……

和平方舟是和平之舟。沒有艦炮,沒有導彈,沒有魚雷,和平方舟滿載着醫術精湛的中國軍醫,還有病患急需的藥品。除了治病救人,和平方舟還廣泛宣傳“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發展不稱霸”的原則立場,熱情邀請軍地醫療工作者、醫學生上船參觀,組織聯合演練,毫無保留地開展技術交流,為當地留下一支永遠不走的醫療隊。

和平方舟是友誼之舟。中國軍人用實際行動贏得了當地軍政要員、民眾和華僑的信任與尊重,與到訪國家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有的國家出動軍艦、軍機前出護航,有的民眾為醫生們帶來了自家種的花生和烤的木薯。有一次和平方舟離開肯尼亞時,岸上突然出現了一支插着五星紅旗的摩托車隊,沿着海岸線追趕送行。

和平方舟是文化之舟。24萬餘海里的航程,和平方舟開展了100多場次的文化交流活動,詳細介紹傳統中國和當代中國,為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信仰的人講了一路中國故事。和平方舟,成為靠泊地很多青少年瞭解中國的窗口。“我長大了要去中國看一看”成為一代年輕人的夢想。

中國之舟,為和平而來。忠誠使命,建功海洋,和平方舟處處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履行中國軍隊維護世界和平的莊嚴承諾,必將在深藍大洋繼續奏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諧樂章。

20xx年11月1日,中國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首次訪問多米尼加。圖為和平方舟緩緩駛進聖多明各港。

2022時代楷模“和平方舟”醫院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3

被稱為“天涯之國”的智利,是和平方舟入列以來訪問的第43個國家,也是此次任務的最後一站。

“兩國跨越太平洋,距離最為遙遠。”一位智利將領形象地描述,智利與中國正處在地球兩半球相對應的位置上,假如從智利開鑿一條隧道穿越地球,走出來就到了中國。

在瓦爾帕萊索港,和平方舟作為中國海軍艦艇的代表,應邀參加智利海軍成立200週年國際海軍閲艦式活動,與智利、美國、英國、祕魯等國24艘水面艦艇、2艘潛艇和15架飛機同台亮相。

“點贊和平方舟,點贊中國。這艘中國‘大白船’向世界展示了新時代的中國形象。”當和平方舟通過檢閲艦——智利海軍阿爾戴爾號坦克登陸艦時,官兵們軍容嚴整,舉手禮整齊劃一。和平方舟的精彩表現,不僅贏得了智利總統皮涅拉的讚譽,也讓數以萬計的民眾領略了新時代中國海軍的風采。

“今天,我認識了一艘偉大的艦船,她用和平與愛溝通並幫助世界。和平方舟不愧是中國的驕傲。”智利海軍中將岡薩雷斯參觀完和平方舟後,讚歎不已。訪智期間,和平方舟舉行了艦艇開放日活動,接待多國官兵、當地民眾和華僑華人等1500餘人登船參觀。

和平之舟,代言中國。

四年之後再訪巴新,總理奧尼爾説,和平方舟服務巴新人民,有助於增強兩國兩軍的友好關係,非常感謝中國政府和中國海軍。

今年首訪委內瑞拉,副總統羅德里格斯説,和平方舟為委內瑞拉人民帶來合作、友誼、和平的信息,這種國家之間的友愛關係,正是當今世界所需要的,和平方舟的使命令人欽佩,值得歌頌和讚許。

時隔三年再訪格林納達,總理基思·米切爾表示,他要代表政府和人民,對和平方舟過去所做的一切和現在正在做的一切表達敬意與感謝。

在安提瓜和巴布達,總督威廉斯稱,和平方舟不僅送來健康診療,還送來歡樂與希望,這種充滿愛的行動,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

“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和平方舟用一串串壯美航跡握手世界,傳遞友誼,在全球舞台上展現着新時代中國軍隊的大國擔當。

和平方舟醫院船駛抵湯加努庫阿洛法港時,海軍官兵在甲板列隊站坡。江山 攝

2022時代楷模“和平方舟”醫院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4

“它滿載着中國人民和中國軍隊對和平的渴望、對生命的尊重,是代言和平的‘中國名片’。”一位中國駐外大使曾這樣向當地民眾介紹和平方舟醫院船。

作為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萬噸級大型海上醫療救護平台,入列20xx年來,和平方舟先後訪問43個國家,為不同國籍、不同膚色的患者提供診療服務超過20萬人次,接待38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登船參觀。

這是一艘生命之舟——和平方舟醫護人員或頭頂烈日,深入偏遠村莊;或乘舟踏浪,登上海島環礁,他們發揚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和南丁格爾精神,救死扶傷,託舉生命,為各國民眾送去健康。

這是一艘友誼之舟——從亞非到中南美,從太平洋到加勒比海,從醫療服務到艦艇開放,從學術交流到文化聯誼,和平方舟張開雙臂熱情迎接各國民眾,播撒友誼種子,傳遞愛與關懷。

這更是一艘和平之舟——沒有冰冷的武器裝備,有的是先進的醫療設施;沒有戰爭的威脅,有的是對和平的堅守,這艘潔白的醫院船,帶給世人健康和希望,向世界傳播中國和平發展的理念。

從亞丁灣、索馬里海域護航,到撤離也門中外人員,再到“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執行國際人道主義救援任務,一道道航跡繪就安全新圖景,一次次握手架起合作新橋樑,一個個微笑見證友誼新高度。中國海軍的卓越表現,向世界傳遞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中國軍隊捍衞和平、中國發展走和平道路的堅定決心。

新時代賦予中國軍隊新使命,新使命呼喚中國軍隊新擔當。“和平方舟”號醫院船的航跡見證,中國軍隊堅持和平發展理念,正以越來越開放、自信、積極的姿態,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維護世界和平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歷史和事實證明,中國和中國軍隊的強大,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壯大。我們堅信,在“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新徵程中,中國軍隊必將更加積極地履行責任義務,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2022時代楷模“和平方舟”醫院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5

他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

他走了,留下一片赤誠、無限感動。

“盧永根……”追思中,一聲輕喚,讓人淚流滾燙、心潮難平。

有一種信仰,叫赤誠報國;有一種大愛,叫“布衣院士”。

唯物主義者“最後的貢獻”

“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盧永根

20__年8月12日凌晨,87歲的盧永根院士因病辭世。按照他和家屬意見,不舉行任何遺體告別儀式;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

這是他作為院士的“最後一次科普”;這是他作為唯物主義者的“最後的一次貢獻”。

盧永根去世後的第4天,他的老伴、華南農大離休教授徐雪賓將一個信封鄭重交給華南農大原黨委書記李大勝:“這是阿盧的特殊黨費,希望組織能夠接受。”

住院的日子,盧永根夫婦堅持着每天清晨收聽廣播、每晚看《新聞聯播》的習慣。夫人每天為盧永根讀報。

“20__年4月17日,盧永根希望學院把教育基金的管理實施辦法制定好”;

“20__年9月27日,組織支部學習黃大年的先進事蹟”;

“20__年10月20日。盧永根在病房全程觀看了十九大開幕直播,他表示,總書記的報告讓他這位老黨員熱血沸騰,備受鼓舞。”

……

這是盧永根參加所在黨支部組織生活記錄。

黨的十九大召開當天,盧永根身體非常虛弱,躺在牀上,插着氧氣管,仍然堅持全程聽完十九大報告,並參與隨後的學習、討論。

“盧永根詮釋了黨性的力量。”華南農大黨委副書記鍾仰進説。

“布衣院士”的“窮”與慷慨

“多幹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説話響一點。”——盧永根

20__年3月,盧永根以夫妻的名義將畢生積蓄880萬元人民幣捐贈給華南農大,成立教育基金,用於獎勵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及優秀青年教師,資助、邀請農業領域國內外著名科學家來校講座。這是當時華南農大建校以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20__年,他還説服哥哥,將老家兩間兄弟共有的祖屋,以他們父母的名義捐給了廣州花都區羅洞村的國小。

在盧永根夫婦慷慨捐贈的背後,是無法想象的節儉。

退休後,夫妻倆出行坐公交,吃飯在食堂。平日裏,人們總能見到這位老校長、老院士端着一個半舊飯盒,靜靜地與學生們一起排隊打飯。

院士家中的擺設,還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破舊的木沙發、老式電視;鐵架子牀鏽跡斑斑,掛帳子用的竹竿,一頭綁着繩子,一頭用釘子固定在牆上;幾張還在使用的椅子,用鐵絲綁了又綁……

華南農大農學院原黨委書記張展基一直記得,一次,他打着雨傘走出校門,突然看到盧永根校長一手拎着包、一手提着皮鞋冒雨往學校裏跑。後來才知道,盧永根的皮鞋是出國或特殊場合才穿的,那天他在省裏開完會回校,正趕上下雨,他生怕皮鞋沾水弄壞,於是有了拎着鞋赤腳奔跑的一幕。

有一年,農學院給參加運動會的教工發了一套運動服和運動鞋,竟然成為盧永根日常生活的“標配”。那雙運動鞋,他穿到脱膠、掉線,去修鞋攤補了幾回,繼續穿,實在不能再穿了才扔掉。他説:“沒到用光用爛還能用,物要盡其用。”

“公家的錢,能省就省。”華南農大農學院教授劉向東回憶,盧永根特別嚴於律己。

20__年,盧永根參加在南昌舉行的全國野生稻大會,會後繼續去瀋陽出差。為了節省住宿費和時間,已是70多歲的他選擇坐夜行火車到北京,再換乘飛機到瀋陽……

科學家的愛與奉獻

“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要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為自己工作的動力。”——盧永根

雙休日和假期照常工作,早已成為盧永根實驗室的不成文規矩。

盧永根表示,既然選擇了教師的職業,就無怨無悔,從來沒有想過改行。

曾經有一個時期,教師的社會地位不高,生活待遇也較低,有些教師心情浮動。

盧永根説:“不為五斗米折腰,才是真正的科學家。”

1987年,上級擬將擔任華南農學院院長的盧永根調到北京,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兼黨組書記,享受副部級待遇。但盧永根懇切推辭,因為他捨不得離開水稻研究事業。

盧永根是中國著名稻作科學家丁穎院士的學生。1961年,中央決定為老專家配備科研助手,丁穎院士選擇了盧永根。直到1964年10月丁穎在北京逝世,盧永根一直在他身邊工作,跟隨老師跑遍了全國的稻區。

丁穎淡泊名利,勤懇敬業,生活儉樸,學農愛農。這些優秀的品質,深深地影響了盧永根。同時,年輕的盧永根身上共產黨員的可貴品格也影響着丁穎,晚年的丁穎,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盧永根一生從事稻種.種質資源收集、保護與創新利用以及水稻遺傳學和細胞生物學等基礎性研究工作, 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他曾協助中國科學院院士丁穎開展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温生態研究,丁穎去世後,盧永根主持總結該項工作並參加撰寫《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温生態》,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在水稻遺傳資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雜種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他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學術觀點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界認為是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在理論上有所創新,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盧永根還帶着學生,悉心保護着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並加以研究。如今,華南農業大學已成為我國稻種資源的寶庫。

20__年,聽説在廣東佛岡縣的一處山頂上長有野生稻。盧永根不顧年邁,帶學生去尋找。山上沒有路,佈滿荊棘。到了半山腰,盧永根已經體力不支,但他堅持要去現場,學生們只好架着他爬到山頂。

直到70多歲,盧永根還帶着學生翻山越嶺,到處尋找野生稻種。

有一張當年拍的現場照片,盧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着樹,在野生稻旁笑得格外燦爛。

近些年,盧永根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3個,其中水稻25個,大豆5個,甜玉米3個;培育水稻不育系3個。這些品種在華南地區累計推廣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新增產值15億多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香港仔”的“中國心”

“日本侵華戰爭的現實教育了我,使我覺醒到當亡國奴的悲慘。我是炎黃子孫,要為自己的祖國復興效力。”——盧永根

盧永根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仔”。1930年,他出生在香港一箇中產階級家庭,從小接受西式教育。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攻佔香港。他親眼看到日本侵略者的兇殘,體味到淪為亡國奴的苦楚,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因香港戰亂,盧永根回到廣東省花縣老家避難。在家鄉逃難的兩年時間裏,盧永根加深了對中國農村的瞭解和認識。

回到香港後,盧永根轉入新開辦的香港培僑中學。這是一所愛國的進步學校,愛國和民族思想活躍。3年培僑中學的學習,成為盧永根走上革命道路的起點。

1949年8月,香港。盧永根舉起右拳,面向北方,莊嚴宣誓加入中共地下黨。

根據黨組織的安排,剛入黨的盧永根進入廣州嶺南大學讀書,領導地下學聯做好迎接廣州解放的工作。1953年,盧永根從華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並留校工作,從此紮根內地,畢其一生研究水稻。

“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1994年,盧永根在一封公開信中這樣説。他指出,連為養育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服務都不願意,還奢談什麼為全人類服務?

盧永根曾3次赴美探親訪學,美國的親人竭力説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決拒絕。

華南農大紅滿堂草坪,35年前的一個夜晚,盧永根曾在這裏作過“把青春獻給社會主義祖國”的主題演講,讓學生們終生難忘。

“我的發言,如果能像一束小火花一樣,點燃你們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迸發出熱情,為振興中華而奮鬥,正是我所熱切期待的。”盧永根説。

2022時代楷模“和平方舟”醫院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6

他潛心鑽研農業生物多樣性控制作物病蟲害的重大課題,成果在《自然》雜誌發表,應用於農業實踐以億畝計;

他帶領團隊紮根邊疆村寨,用科學知識幫助農民發展致富產業,用“神奇土豆”“有機三七”、院士指導班等帶動一個個村寨擺脱貧困;

他出身農家,對土地和農民有深情厚誼,懷抱“讓農民過好一點”的樸素願望,被人稱為“農民院士”,而他自己説“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一位“頂天立地”的農業科學家,一位脱貧攻堅主戰場的奮鬥者,一位不忘初心、踐行使命的共產黨人。

(小標題)一道考題,促使他攀登農業科學高峯

三十多年前的一道考題,冥冥之中決定了朱有勇為農業科學奮鬥的一生。

1982年,朱有勇參加研究生面試。後來成為他導師的段永嘉問道:“追溯世界農業歷史,依靠化學農藥控制病蟲害不足百年,在幾千年傳統農業生產中,人們靠什麼控制病蟲害?”

這一問把他問懵了。

那個年代,農作物單一品種大面積種植容易發生病蟲害,致使農藥用量大幅增加,對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和糧食生產構成潛在危險,水稻稻瘟病即為典型。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提出了很多辦法,但收效甚微。

1986年,朱有勇在雲南省石屏縣田間考察,偶然發現“當地農民用雜交稻和糯稻間種,稻田很少發生稻瘟病”。難道稻瘟病發病率跟水稻品種的多樣性有關?循着這個思路,他開始了利用生物多樣性防治病蟲害的研究。

2022時代楷模“和平方舟”醫院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7

盧老祖籍廣州市花都區, 1930年12月出生於香港一箇中產階級家庭,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被日軍佔領,盧老被父親送回老家鄉下避難,童年的苦難,與正確的三觀,使他成為了一位優秀的革命者,因此87歲高齡的撓撓才會在20__年3月14下午3:30帶着存孱弱的病軀在夫人徐雪賓的攙扶下緩緩的走入銀行把一生節省下來的八百多萬元轉入華南農業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帳户裏,全班響起了一陣雷鳴般的掌聲。一個人勤儉節約為自己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勤儉節約為別人。盧老的是種大愛精神,讓我感動不已。

當與徐老連線時,得知盧老要捐獻遺體,為醫學做貢獻,全班再一次響起掌聲,這是聲音更響亮堪比排山倒海。

"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 "科學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辛,勇於攀登的人,才有希望登上光輝的頂峯。"這是盧老一生恪守的原則,如今在盧老的感召下,同學們讓我們都傳承着盧老的這種家國情懷和嚴謹的求實的學風吧!

2022時代楷模“和平方舟”醫院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8

一顆初心,始終躍動。雲南民族大學審計處副處長,雲南民族大學駐彝良縣海子鎮中溝村扶貧第一書記、工作隊長張昆説,朱有勇院士把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無償提供給農民朋友脱貧致富,與農民打成一片,手把手傳授技術,心貼心助推脱貧,切實踐行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我們身處精準扶貧一線幹部的學習榜樣。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作為一名具體負責扶貧工作的工作者,我深深為朱有勇院士的精神和行為所感動和激勵。我們將以朱有勇院士為榜樣,用情用心用力,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為全面決勝小康而努力,我們更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懈努力奮進。”昆明醫科大學扶貧辦主任李建明表示。

“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趙曼曼表示,要學習朱有勇院士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不斷積累知識,提高自己的學術修養,把學術研究立足於實踐,學有所專,學有所用,服從國家需要,把自己的知識貢獻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雲南大學保護生物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王佳冠表示,要深入學習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加強創新實踐,將個人的學習研究與農村農業的發展需求緊密結合,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不辜負朱院士“把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要求和囑託。

2022時代楷模“和平方舟”醫院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9

此次《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海油劉鋭,黃大年,王鈺,黃大發等人,在此我就不一一例舉她們的偉大貢獻和令人深思的舉動了。還有一個特別的致敬團體---塞罕壩林場建築者。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呼,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是的,前輩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來響應黨的建設,作為一名共青團員,我們更應該牢記並且積極響應團的建設:

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全團的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基本路線統一思想和行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的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必須把堅持改革開放和四頂基本原則統一起來,使黨的基本路線在團的工作中得到全面貫徹。二、堅持先進性和羣眾性的統一。教育、引導青年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發揮團員的模範作用;廣泛團結青年,與青年保持密切的聯繫。

三、堅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共青團根本的組織原則。要充分發揚民主,切實保障團員的民主權利。要實行正確的集中,加強組織性和紀律性,保證團的決議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

四、堅持把竭誠服務青年作為團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好地吸引和凝聚青年。

五、堅持黨建帶團建。把黨的要求貫徹落實到團的建設之中,使團的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規劃。

六、堅持不懈地抓好基層建設。基層組織是團的一切工作的基礎。團的領導機關要確立基層第一的觀念,發揚務實求實的作風,深入基層,服務基層不斷增強基層活力。

在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時代表和維護青年的具體利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開展適合青年特點的獨立活動,關心青年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切實為青年服務,向黨和政府反映青年的意見和要求,開展社會監督,同各種危害青少年的現象作鬥爭,保護和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2022時代楷模“和平方舟”醫院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0

1997年,38歲的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毛相林,作出驚人決定——修公路。

下莊村位於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被四面千米高山絕壁合圍,猶如坐在一口井中,修路難如登天。

當時唯一的出村路,是一條“108道拐”的古道,去縣城一來一回至少4天。住在“井底”的近400名下莊村民,近一半人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貧窮閉塞成為下莊人難以擺脱的宿命。

“咱不能一直當窮漢,就算再難,我也要帶頭衝一衝。”毛相林在村民大會上給大家鼓勁:“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這輩人修不出路來,下輩人接着修,摳也要摳出一條路來。”

那年冬天,改變下莊人命運的這條路開工了。全村青壯年帶着工具和乾糧上山,吃住在山洞,睡覺就在腰間拴根繩子,另一頭在老樹根上打個結,以防夜裏翻身掉下懸崖。為了早日修通公路,毛相林在山上住了3個月沒回家。

修路遠比想象的難。四周陡峭巖壁,很難找到落腳之地,膽子大的腰繫長繩站在籮筐裏,吊在幾百米高的懸崖邊鑽炮眼,先炸出一小塊立足之地,再用鋤頭、鋼釺和大錘,一塊一塊把石頭鑿下來。

村民楊亨雙回憶,有一次鑽炮眼,他站在懸崖邊,腿抖得兇,頭頂還不時掉碎石。就在那時,毛相林説,你們都別動,我先下去探探底,一個人繫上繩子下去了。工地上,遇到危險情況,毛相林總是第一個上,最重的活總是他帶頭幹。

2022時代楷模“和平方舟”醫院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1

20__年5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新時代勞模代表錢海軍同志“時代楷模”稱號,央視綜合頻道《時代楷模發佈廳》5月6日晚21點檔將播出錢海軍同志的先進事蹟。

錢海軍同志是國網浙江慈溪市供電公司客服中心社區經理,是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從1999年開始,錢海軍23年來結對服務了100多位殘疾、空巢、孤寡老人,還捐助了27名貧困學生。他不僅無償提供電力維修及改造服務,對羣眾的大事小情堅持做到隨叫隨到,被居民親切地稱為“萬能電工”“電力110”。黨員幹部要學習錢海軍同志的勞模精神,立足本職當好“點燈人”。

接好暢通無阻的“電力線”,讓勞動精神代代相傳。在錢海軍同志的口頭禪裏,一句“我馬上來”,另一句是“閒話一句”(方言,意為“一句話的事”),勾勒了他對待勞動和利益得失的態度。23年來,“用電有困難,請找錢海軍”成了居民們遇到困難時的下意識,也成了大家常常掛嘴邊的一句話,他從不抱怨、從不嫌煩,任何時候都保證“馬上到、馬上修、馬上好”,在羣眾心中牽上了為黨傳遞温暖和光明的“電力線”。黨員幹部要像錢海軍同志那樣,不管工作有多繁忙,事情有多麻煩,羣眾的需求就是命令和衝鋒的號角,就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以過硬的專業素質確保“手到病除”,以迎着使命去、帶着滿意歸的效果,讓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勞動精神代代相傳。

安好行穩致遠的“保險絲”,讓服務羣眾時刻在線。23年來,錢海軍同志不管春夏秋冬,無論白天黑夜,不管路途遠近,無論逢年過節,常常凌晨一兩點鐘從被窩裏起來上門維修,最忙的時候一天接過21個電話,以過硬的專業素養,確保“技術好、服務好、口碑好”,別人都稱他是“萬能電工”的時候,他卻説“萬能是不可能的,只是不忍叫求助的人失望罷了!”正是他這種不讓羣眾失望的精神,鑄就了勝似金盃銀盃的羣眾口碑。黨員幹部要像錢海軍同志那樣,苦練專業技術,確保以過硬的能力素質,在服務羣眾的道路上“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以行穩致遠的姿態,當好不讓羣眾失望的“保險絲”,確保隨時在位、隨時“來電”,讓服務羣眾的幹勁時刻在線。

擰好光明無限的“照明燈”,讓黨的温暖直抵心田。23年來,錢海軍同志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普通電工,憑藉着一顆熱心和一技之長,守護着萬家燈火,是無數人的光明使者。在他的帶動下,妻子和女兒加入助人為樂的隊伍中,一家人先後捐助22名貧困學子;在他的影響下,“百姓身邊點燈人”的隊伍持續壯大,併成了一個服務品牌,如今人數已經由當初126名註冊志願者發展到1200多人。他身上的這束微光,正在不斷放大和擴散,變成了照亮千家萬户的一片燈海。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黨員幹部要像錢海軍同志那樣,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埋頭苦幹,以共產黨員的光和熱,當好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照明燈”,讓黨的温暖之光時刻照耀在羣眾心坎上。

2022時代楷模“和平方舟”醫院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2

“挪達,拉祜庫馬西。(你好,我不會説拉祜話。)”

11月的一天,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組。

推開一户村民家的門,一位65歲的老人説了這樣一句開場白。拉祜族老鄉眉眼一笑,回了一句“漢巴庫馬西(我不會説漢話)”,熱情地把來人迎進家。

這是朱有勇5年來使用最多的常用語。

5年前,精準扶貧的戰役正在中國大地鋪展。朱有勇所在的中國工程院,結對幫扶西南邊陲的深度貧困縣——普洱市瀾滄縣。

貧困人口16.67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41%,瀾滄縣扶貧任務艱鉅,是雲南決戰脱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院士扶貧”誰來牽頭?在中國工程院召開的專題會上,剛滿60歲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奮勇:“我年輕,我來幹!”

朱有勇和同事們很快來到瀾滄縣。然而行走在竹塘鄉多個村寨,目之所及卻這樣揪心——籬笆房、茅草房四處漏風,一個火塘、幾件炊具、一堆玉米和一兩頭豬就是一户人家的全部家當。

這讓他想到小時候的生活情景。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箇舊市一個農村家庭。貧窮和飢餓讓他生出通過努力讓鄉親過得好、讓莊稼長得好的強烈願望。

“這個地方不該這麼窮。”朱有勇發現,瀾滄縣生態環境良好,光、熱、水、土壤條件優越,這麼好的資源稟賦,卻深陷貧困。

朱有勇感到深深的內疚,“我們虧欠農民的太多了,我們是黨和人民培養的,是我們來晚了……”

可村民們一開始並不大領情。

走村入户調研時,很多拉祜族人開口就是一句話:“給我點錢吧,給點錢我就脱貧了……”

朱有勇很急,給錢給物哪是長久之計?“等靠要”觀念更要不得。他明白,要想讓村民相信真能帶領他們擺脱貧困,就必須走到農民心裏,和老鄉打成一片。

朱有勇從零起步,開始學習拉祜語,慢慢地掌握了一些日常用語。他説,“更管用的還是喝酒,能跟村民喝上酒,那就肯定能打成一片。”

2022時代楷模“和平方舟”醫院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3

“朱有勇院士把論文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上。”雲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教授寸亞玲表示,將以朱院士為榜樣,繼續立足本職,開拓進取,用自己的光和熱照亮他人。

雲南農職學院園藝技術二班學生李昊表示,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極大鼓舞了農業院校的學生,未來一定要努力掌握好專業知識,把青年學子的青春汗水和報國之志寫在大地上。

“觀看完朱院士的事蹟後,我腦海中最先浮現的一個詞就是‘無私’,他用自己的一身絕技造福一方百姓,不圖名不圖利,他常説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比寫在紙上更有價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開花結果,心裏的欣慰,是發表論文無法比的!”雲南中醫院大學黨委宣傳部陳楠提出,作為高校的一名工作者,應當做到心中有責任、肩上有擔當、身上有功夫,守正創新、積極作為,積極投身到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去。

2022時代楷模“和平方舟”醫院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4

從高處俯瞰,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四周懸崖峭壁,如同在“天坑”之中。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説,在沒修公路前,村裏交通閉塞,到縣城就要花3天時間。

毛相林:我們這個地方沒有公路,不光只是窮,連生命都沒有保障。在一九八幾年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年輕小夥子,二十幾歲,受傷了。我們用了三天時間,我們都沒有(把他)送到醫院,最後死去,這個事情對我的觸動很大。

1997年,毛相林開始帶領村民在懸崖峭壁上修路。沒有鑽機,村民們就腰繫長繩,趴在籮筐裏,吊在幾百米的懸崖上打炮眼。毛相林説,當時全村青壯年吃住在工地,用鋼釺撬,用雷管炸,硬是鑿出了近8公里的“天路”,打破了“天坑”般的圍困。而毛相林明白,道路通了,下莊村要發展,還得靠產業。在多方考察學習後,毛相林帶領村民們陸續發展起柑橘、西瓜以及鄉村旅遊產業。

下莊村村民劉時瓊:我們這個西瓜成熟以後,就有人上門來收。像我們這種,一般可以賣兩三千塊錢左右,種得多的可以賣六七千塊錢。

如今,下莊村實現整村脱貧,人均年收入近萬元。毛相林説,從開鑿“絕壁天路”到打贏脱貧攻堅戰,下莊村靠的是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下莊精神將激勵下莊人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毛相林:在最難、最險的地方,我必須要以身作則,帶頭衝到前面去。路修通了,實現了我一個願望,帶領大家致富,才是我最終的夢想。

2022時代楷模“和平方舟”醫院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5

7月20日,羅霄山深處,黃桃林層層疊疊、碩果壓枝。炎陵縣中村瑤族鄉平樂村貧困村民朱聖洪開始採摘黃桃。靠着400餘棵黃桃,他家已連續4年年收入10萬元左右,順利脱貧,奔向小康。

“搭幫黃書記,是他改變了我的命運。”朱聖洪説的“黃書記”,是炎陵縣委原書記黃詩燕。

黃詩燕任炎陵縣委書記期間,曾3次到朱聖洪家,動員他種桃奔小康。

“大黃抓小黃,抓出金黃黃。”如今,炎陵縣共種植“黃金果”8.9萬畝,全縣近60%的貧困羣眾靠種黃桃實現穩定脱貧。

脱貧攻堅勝利就在眼前,而“大黃”卻看不到了。去年11月29日,開完全縣扶貧調度會,黃詩燕突發心臟病,不幸殉職,生命定格在56歲。省委追授他為“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

“小黃”豐收在手,人們更加思念“大黃”。

一山黃桃出海去

20__年6月25日,炎陵縣迎來第30任縣委書記黃詩燕。

擺在他眼前的問題十分棘手:老、少、邊、窮縣,全縣貧困發生率達19.5%,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脱貧功成,務必在我。”黃詩燕立下誓言,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

山多地少,出路在哪?黃詩燕果斷提出,靠山吃山,建設“一帶八基地”,即生態休閒農業風光帶以及特色水果、無公害蔬菜、炎陵白鵝、茶葉、油茶、筍竹林、藥材、花卉苗木基地。

上世紀80年代,炎陵縣從上海引種黃桃,一直不温不火。學過農學專業的黃詩燕發現,炎陵適合黃桃生長,種植黃桃是當地脱貧致富的突破口,但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他對黃桃的瞭解超過了三分之二的果農。”炎陵縣黃桃協會會長鄧運成回憶,從20__年開始,黃詩燕主導成立黃桃產業辦、黃桃產業協會,將當地黃桃統一定名為“炎陵黃桃”,並請來專家指導黃桃種植、銷售,提升品質,打響品牌。

黃桃產量逐年遞增,銷售一度告急。黃詩燕不僅引入“互聯網+扶貧”電商銷售模式,還主張舉辦黃桃大會,主動站台賣黃桃。有人提醒,縣委書記公開為產品代言怕引來非議。他坦然説:“為老百姓脱貧站台,我怕什麼!”

20__年,為讓炎陵黃桃走得更遠,黃詩燕發動徵集廣告語。一天,他在洗衣時靈機一動,想到“炎陵黃桃,桃醉天下”。隨後,這句話成為推廣炎陵黃桃的“金句”。

8年育“桃”,終成品牌。“炎陵黃桃”先後獲評中國優質黃桃之鄉、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湖南省十大農業品牌,出口新加坡、阿聯酋以及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

一片好景富老區

脱貧,單靠一個黃桃肯定不夠。

黃詩燕認為,除了綠色農業,還要發展文化旅遊和生態工業,不斷增強“造血功能”。

黃詩燕帶領縣委班子廣泛調研,在20__年提出“守望兩座山”(守住綠水青山、望着金山銀山),充分利用炎陵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建設生態旅遊強縣。

目前,炎陵已形成北有紅軍標語博物館、西有炎帝陵、東有神農谷、南有一批紅色革命舊址的旅遊格局。今年1月,炎帝陵景區躋身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為了發展產業,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安心就業,黃詩燕帶領黨員幹部,相繼引進歐科藝、國聲聲學等規模以上企業99家,形成新材料、電子信息和智能家電、紡織服飾、新能源電動車等4大產業。在全省省級以上產業園區綜合評價中,炎陵縣工業集中區排名第20位,邁入全省園區第一方陣。

文旅富民、工業強縣,炎陵縣域經濟持續跨越發展。20__年,該縣實現GDP75.2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882元,成功脱貧摘帽。

一腔赤誠為百姓

“為了讓我們住得安心,黃書記給每家配了60平方米菜地。”7月18日,在炎陵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菜地上,貧困户張連軍邊摘辣椒邊感慨。

20__年摸底發現,炎陵縣有1.49萬户村民的住房存在安全隱患,全部解決需投入6億元,而炎陵當年財政收入僅7億元。黃詩燕態度堅決:“砸鍋賣鐵,也要讓百姓住上新房!”

為了籌資,他帶頭省錢:老舊的縣委大院不裝修,掉漆的辦公桌不更換;整合縣裏各項涉農資金,握指成拳。

難關終於闖過。全縣1250户貧困户易地搬遷住進新房,2543户貧困户實現安居,6122户土坯房得到改造。

副縣長盤曉文記得,在設計易地扶貧搬遷住房時,黃詩燕提出,要給貧苦户一塊菜地,一個小雜屋。以後生活好了,房子還會加層,要按兩層樓打地基,留樓梯。“去年政策才放開,可以為羣眾留一些基本生活配套。炎陵的易地搬遷房如果不是黃書記堅持,老百姓就沒這麼方便了。”盤曉文説。

20__年,鄰省一個市實現脱貧。有人認為,炎陵縣當年也可爭取脱貧摘帽。黃詩燕否決了這一方案,他説:“為了摘帽而摘帽,不能保證脱貧質量,無法向羣眾交代,無法向中央交代,無法向歷史交代。”

後來,一些地方出現數字脱貧、形象脱貧等急功冒進現象,引起上級重視,開展專項整治。回想黃詩燕當時説的話,大家佩服他頭腦清醒,是真正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2022時代楷模“和平方舟”醫院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6

“起牀嘍,姑娘們,快點唄,還有兩分鐘上課了。”

每天,天還沒有亮,張桂梅就佝僂着瘦弱的身子,爬上學校頂層,開始一天的工作。從起牀到出操,再到課間休息,以及晚上睡覺前,小喇叭的聲音一直在校園裏迴響。

從初建校時的94名學生,到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支撐女子高中的是照亮黑暗的那道“光”。

“太出乎我的意料了,高一剛進校的第一課,校長並不直接談高中階段的專業學科,而是讓我們抄寫黨章。”就讀於南方醫科大學的畢業生鄧婕回憶,“經過高中三年紅色文化的薰陶,我變得堅強獨立、吃苦耐勞、勤奮勇敢了。”

這是張桂梅的“特殊教育”。

張桂梅在探索中制定了“唱紅色歌曲、憶紅色歷史、讀紅色著作、記紅色名言、看紅色影視、塑紅色課堂、辦紅色校報”等教育教學方針,堅持每週開展“五個一”黨性教育活動(一律佩戴黨徽上班、每週重温一次入黨誓詞、每週唱一支革命經典歌曲、每週開展一次黨員理論學習、每週觀看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她努力“讓教育走得更深更遠”。

“有人説我愛崗敬業,有人説我瘋了,也有人説我為了榮譽。有人不理解,一個人渾身是病,卻比正常人還苦得起。支撐着我的,是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讓我直面這片熱土時,心裏不愧。”張桂梅説。

一個叫何先慧的女孩,對11年前的那一幕記憶猶新。

20__年,華坪縣中心鎮河東村,張桂梅來到學生何先慧家裏家訪。看到何先慧的媽媽衣着單薄,在地裏割韭菜,張桂梅把身上穿的新棉衣脱給了她。知道這件事後,何先慧的眼眶濕潤了。她家境貧困,國中畢業後沒錢上高中,是華坪女高接納了她。

現在,何先慧已經是一名中學教師。每到週末,她就會去華坪縣兒童福利院幫忙。只要張老師打一個電話,她就會無條件支持。因為她知道,張老師播撒的愛,在流動和傳遞……